第一篇: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来把握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变化,进而归结到根本性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当前我们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过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把握公司法人治理的内在逻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在其架构下运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一切管理活动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 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最优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二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三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
股东财富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显而易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了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五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最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最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能只强调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来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和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
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六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第二篇:从三权分立看公司的治理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三权分立看公司的治理结构
作者:李映辉 穆南竹 夏长青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从其运作的效率及效果来看,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文章试图分析这一权力分立和制衡的模式,对现行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三权分立;治理结构;制衡;分权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从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透视其内部审计
从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透视其内部审计
2004-8-18 9:24:50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到目前为止,我国证券行业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赚取丰厚的垄断利润,大部分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
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与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是一种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证券公司的价值和改善其经营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证券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
要解决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完善其内控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一)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领导主体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各专业委员会中的最重要机构之一,审计委员会定期地向股东、债权人等有关方面发布公正的信息,将会减少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和公司中的代理冲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内部审计师直接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审计委员会,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审计活动,协调内外审关系。内部审计师与审计委员会之间形成的报告关系、监督协调关系,是使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加强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对其任职条件作出严
格要求
由于独立董事不像内部董事那样直接受制于企业控股股东和企业高层管理,因而有利于董事会对企业事务的独立判断。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解除不称职的高级经理、建立“奖勤罚懒”的选择性激励机制、限制对股东不利的公司收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律师公会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界定是:只有董事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公司或经营管理者没有任何重要的业务或专业联系才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大力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我国的《公司法》、《审计法》应该对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有明确的规定,以促进独立董事市场的建设;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比例应至少占50%以上。
可见,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构成占绝对比例,这个比例代表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审计委员会能独立、客观地行使其职能。同时,还应加强证券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的要求,一般来说他们应具有如下方面的核心能力:(1)金融会计和财务知识及实务经验。
(2)商业判断力。(3)管理才能。(4)对金融危机的迅速反映。(5)丰富的金融知识。(6)熟悉国际金融市场。(7)较佳的领导才能。(8)较好的战略、远景规划能力。
(三)明确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协助董事会在证券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监管、公司控制等方面履行职责。概括起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有:(1)检查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2)与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程序进行交流。(3)推荐并聘任会计师事务所。(4)检查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审计功能。(5)检查证券公司遵守法律和其他法定义务的状况。(6)检查和监督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所有形式的风险,如财务风险(包括物流风险、资金风险、担保风险、投资风险),高级管理人员违规风险和电脑系统安全
风险。(7)检查和监督公司行为。(8)董事会赋予的其他职能。
(四)拓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领域
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反馈系统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为公司提供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如果内部审计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目前内部审计的领域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二是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三是为企业其他经营领域提供鉴证与咨询。
(五)提高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水平
如上所述,随着证券公司的集团化、国际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们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基本的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绩效审计等。内部审计如果还依赖原来的手工审计,很难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基于通讯网络的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建设,对于内部审计中有关数据信息检查、处理与分析的内容尽量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处理。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定位可以根据内审机构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模式有:(1)数据的循环检查。限于现场审计的成本、人力等方面的制约,现场数据检查不可能频度很高(一般一年一次或者更长),这种频度目前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2)为内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对于证券公司内部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组织专人从技术角度研究检查方法。(3)其他专项检查。配合专项审计项目小组完成专项审计中的数据检查。(4)实时监控。这种模式目前在证券公司比较流行,因为证券公司的电子化水平较高,因此从技术上保证了在统一的内部网络基础上,构建实时监控系统,对于一线业务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地控制住风险。(5)其他。根据内部审计需要,其他一切可以在非现场审计的内容(包括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都可以根据需要纳入非现场审计系统。建立非现场审计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
是健全、高效的企业内部网;二是需要配备熟悉大型数据库、网络通信的人才。
(六)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
首先应配备数量足够的优秀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不得低于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其次,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原则是在服从内部审计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健全三个机制:(1)建立内审人员的流动机制。在适当条件下,把审计人员派到业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1-2年。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二是加大内审的威慑力;三是宣传内审的重要作用。另外,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一线业务人员引入审计队伍,充实内审的综合实力。(2)健全人员的激励机制。在技术职称的聘任方面,由于内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职称聘任上应区别于一般的管理部门,在综合考虑资格证书、学历、经验、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独立的职称聘任机制;在管理职务的聘任方面,要不断挖掘优秀人才,并补充进来;在收入的分配方面,可根据工作难度、工作量的大小、工作强度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3)健全人员的培训机制。一是借助人员的流动机制,实现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二是请外部的实务专家(如:内部控制评价方面、IT审计技术方面、风险管理方面、法律方面等)培训内审人员。三是在项目的安排上,让人员有一定的间歇期,用以消化和自学。四是在适当的机会下,安排人员到外部学习,如果有可能可进行脱产学习。五是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的教育,培养内审人员对于审计事业的忠诚度、热爱度。
(七)强化内部审计的反馈功能
首先应丰富审计反馈的形式。除了日常的审计报告外,可以不定期地采用审计简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其次,从管理当局的需要出发,充实反馈的内容,提高反馈的质量。第三、加强对管理当局反馈结果的处理效率。
一方面应及时将审计反馈结果传达到被审计组织;另一方面,应根据管理当局反馈结果,及时、有效地调整审计计划。
第四篇: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2001年10月5日 15:
5——谈中国电信集团如何迎接WTO挑战
----1999年是中国电信惊变的一年,先有整体分割,一切为四的重组,吉通、网通横空出世,后有中美双边贸易协议签订。WTO向中国开放指日可待。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内对外渐进开放电信市场的决心。中国大陆作为全球电信业增长最快的地方,既是吸收资本汇聚的场所,又是各路电信巨子角逐的战场。一场旷日持久、悬念迭起的国际竞争即将展开。以经营固定电话业务为主的中国电信如何迎接国际挑战?怎样尽快形成能够与国外电信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关键之一应该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的效率之源,在企业内部则围绕产权和财务管理两个核心进行系统性改革,形成成本领先优势。创新领先优势、规模优势等竞争优势,把握市场和竞争主动权。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的教训
----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被认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的理想制度选择,但是实行改制后的企业其经营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严重问题,表现在:
----(1)股东大会未能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约束,委托人问题比较突出。我国现有的股份公司,为了突出公有制的主导地位,股权结构设计中的一大特点是国有股占大部分比重,国家股和法人股之和超过60%,这就导致了许多股份公司的政府主管部门为其最高决策机构,在组成委托人时,仍为行政性的委托,政府机构派出的委托人不是公司资产真实的所有人,他们的目标函数不可能与国家和广大小股东利益一致,这样必然会发生委托人问题,即与他们选定的代理人合谋损害国家和小股东利益。
----(2)董事会缺乏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按照现代公司的规范,董事会成员应由股东大会选举,高级经理应由董事会聘任并接受董事会监督。但我国的股份公司国家占有绝对优势,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几乎由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并且保留国家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更何况,常常还有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样董事会很难再对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代理人问题很自然就会发生。此外,根据对上市公司的统计表明,每个公司平均拥有董事9-7人,其中外部董事3-2人,内部董事6-5人,内部人占了董事会的67%,可以说内部人控制了董事会。
----(3)监事会形同虚设。在现代公司制中,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对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约束,在我国股份公司中,国家股占绝对优势,监事会成员也由国家指派,他们也不是公司资产的所有者,不可能对董事会和高级经理进行有效监督。
----(4)股东无法对公司进行外部监督。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不发达也不规范,除了少数几百家公司上市以外,大多数股份公司都不能上市,因此绝大部分股东都不能通过股市对公司进行外部监督。但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股民不成熟,上市公司股价与其业绩关系不大,加上股民主要进行短期投机操作,股价高低很难客观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即使通过证券市场对董事及高级经理的监督作用也很有限。
----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上述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导致所有者约束的弱化及国有产权代表的廉价控制权;二是公司人事安排中普遍的政府行为。
二、中国电信集团份制改造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在中国电信集团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必须警惕重蹈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的覆辙。要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缺陷,只有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调整,降低国有股比例。既使国有股占控股地位,又能充分发挥和利用非国有股权所有者的积极作用。其优越性在于:拥有多数股权的非国有股权所有者将有足够的动机和积极性关注公司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显然国有产权也就不可分辨地置于他们的关怀之下,从而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国有资产所有者显性“在位”。这样既能间接强化对国有产权所有者的约束,又能有效地弱化国有产权代表人的廉价控制权在公司治理中的不良作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将不再有合法与充分的理由直接或间接任免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员,《公
司法》才能得到实际的遵守,公司治理中的人事制度才能逐步走向规范化。
----在厘清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问题之后,我们还必须关注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困难且成本高昂,所以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以实现经理人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减少经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如通过使经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关联,或给予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期权,让其分享公司一定比例的剩余,通过实现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某种程度的对称,从而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目标的基本相容。
三、财务管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控制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由许多控制和协调机制构成,其中财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机制。它主要通过财务管理在公司不同层次上发挥的核心作用来协调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出资者内部股东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和行为,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产权关系明晰,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财务会涉及到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及专业财务;它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一)出资者财务在治理结构中起着激励与约束作用。出资者财务以资本的终极所有权为依据,以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为目的,对其出资及运作状况进行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发挥作用。
----(1)确定资本保全和增值的财务责任及相关的考评办法。可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包括公司的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等)对其实现激励,通常采用股票期权、绩效股份等形式。
----(2)设计相关指标来约束经营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出资者利益,导致资产流失、低效或无效经营的败德行为。
----(3)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建立代表所有者的监督代审计制度,对资产经营者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其二是建立代表法人所有权的企业审计部审计制度,对企业所属分公司和职能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其三是代表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民间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公证审计。
----(4)决定公司的会计政策和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筹资、对外投资、资产使用、资产重组及成本费用制定适当的约束条款,来实现出资者对经营者的财务管理。
----
(二)经营者财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居主导地位,起纽带作用。经营者财务以法人所有权为依据,在出资者的监控下,以直接控制的方式对企业的资金运行进行管理,企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而占支配地位,是现代工商企业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企业的法人产权越来越由经理人员全权支配和处置,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独立化。这就意味着经营者财务主导地位的确立。
----出资者投资的目的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进而达到出资者权益最大化。无疑,这一目标要通过经营者对资金运作来实现。经营者对资金运作内容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企业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如企业内部财务运作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涉及到专业财务运作的原则和方法。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成功的经营者财务管理、有效的出资者财务管理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没有经营者财务统筹规划,专业财务就变成一盘散沙。
----在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外延不断扩大,中国电信的经营活动不仅要面对传统的服务商品市场,而且要面对金融市场和产权市场,企业经营对象将从服务扩展到货币,而最终,企业本身也将成为交易的商品,所有这些变化,对于经营者财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使得其财务运作问题带有更明显的战略特征,同时也扩大了公司治理边界和治理难度。
----
(三)专业财务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财务以现金流转为管理对象,保证经营者财务决策的顺利执行和预期效益的实现。在代理成本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出资者的财务目标就由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和代理成本最小化构成。从经营者角度看,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同于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但从股东角度看,公司经营效益的好坏并不是通过公司盈利状况,而是通过盈利
所实现的、股东实际能得到的现金性收益来衡量。如果股东未来得到的不是现金而
是帐面利润,那无异于什么也没得到。尽管股东的实际收益包括股利收益和资本收益两种形态,但从长期时间序列看,资本利得的高低取决于前期现金流的高低。所以专业财务的具体目标在于现金性收益最大化。专业财务是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一般涉及到现金管理、筹资、信用管理、利润分配、财务预测、财务计划等工作,是公司治理中基本物流和价值流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保
证其他财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条件。
----三个层次财务的联系如下表所示:
财务层次 管理主体 管理对象 管理目标 管理特征
出资者财务 出资者股东大会董事会 企业经营中的资金运动 资本的保值增值 间接约束和激励
经营者财务 董事长 总经理 企业经营中的资金运动 完成出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责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眼光,财务决策和协调
专业财务 财务经理 财务人员 企业资金的具体运作 实现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决策 短期眼光,操作性财务控制
----虽然三者在公司治理中各有侧重,但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专业财务以现金流转为管理对象,保证经营者财务决策的顺利实施和预期效益的实现;经营者财务在出资者的监控下,一方面要通过正确的决策保证企业资产的高效、有序运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协调,尽可能减少、消除企业内部各层次上的代理成本,使组织系统的运转阻力最小;而出资者财务是一种间接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其监控和激励方案,使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最小,而实现经济效益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股东财富。可见,这三个层次的辩证统一是实现有效公司治理的关键。
----财务管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举足轻重,公司财务的三十层次在治理结构中的辩证统一决定着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公司效率的源泉,反过来,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又促进了公司财务三个层次的良性发展。
----当前,中国电信集团为迎接入世而积极备战,针对入世要求,制定企业未来业务发展整体战略,以期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彰显。优化资本结构,寻求合理的筹资渠道,确定投资方案,降低企业成本等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财务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决定于中国电信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所以,集团的当务之急是:加快集团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以建立上市公司为改制目标,实现股权多元化,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电信集团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取决于能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三个财务层次能否协调运行。
第五篇:公司财务管理目标探讨
一、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现状
(一)对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
1、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
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又称公司理财目标),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
2、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2.1导向作用
目标的作用首先就在于为各种管理者指明方向,使公司按照既定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运作。
2.2激励作用
目标是激励公司全体成员的力量源泉,每个职工只有明确了企业的目标才能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能力,为企业创造最大财富。
2.3凝聚作用
企业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只有增强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公司才能发挥作用。
2.4考核作用
目标是企业绩效和各级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
3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特征
3.1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统一性。
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总体目标保持一致,以便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公司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3.2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
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渐进的,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产生质变;人们的认识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也需要有一个为人所普遍接受的过程。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人们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概括,总的说来是相对稳定的。
3.3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财务管理目标是实行财务目标管理的前提,它要起到组织动员的作用,据以制定经济指标并进行分解,实现职工自我控制,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3.4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
财务管理目标是公司财务管理这个系统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各种各样的理财目标构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反映着各个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财务管理目标之所以具有层次性,是由公司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他们相互关系上的层次性决定的。
(二)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
1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就是假定在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缺点:(1)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净利润,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2)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3)没有考虑风险因素;(4)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2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优点是:(1)
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通常股价会对风险做出较敏感的反应;(2)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业追求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同样会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3)对上市公司而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缺点是:(1)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为无法像上市公司一样随时准确获得公司股价;(2)股价受众多因素影响,股价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3)它强调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3经济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它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是合理的,但经济效益本身并不是具体经济指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在实践中难以计量,缺少可操作性,而具有可操作性是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所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或理财目标的总思路,却不能作为具体的理财目标。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优点:(1)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2)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3)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4)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其主要缺点则是企业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非上市公司。
5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该观点正体现了这一最高目标。其优点是:使企业的理财思路跳出了资金管理的局限,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理财思路。但其缺点是: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企业目标,不能通过某一个具体的经济指标对其进行衡量,不符合企业理财目标的可操作性。6最佳现金流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使用者更趋于通过多种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最终体现为能否增加企业现金净流量,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最佳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该目标突出反映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财务目标,有利于各相关利益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为各种管理决策指明方向,充分体现了企业理财目标的导向作用。
7相关主体利益最大化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就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企业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优点:(1)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2)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3)这一目标本身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较好地兼顾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4)体现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缺点:在实践中仍然缺乏可行性,因为企业在某一特定的经营时期,几乎不可能使各相关利益者利益实现最大化,只可以做到其协调化,这样就很难以此来评价公司财务管理的绩效,因此也无法实现理财目标预期的考核作用。
8社会责任最大化
社会责任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预期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优点: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片面性:它过多地强调了社会责任,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影响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
(一)管理决策因素
1投资项目。投资项目是决定企业报酬率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项目都有风险,区别只在于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实施科学周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的投资决策审批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2.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就是要寻找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在实际操作中,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所采用的工具应该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用该方法可检验各项融资计划在不同的息税前盈余(EBIT)水平上对每股净收益(EPS)的影响。当EBIT数额超过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强的计划将产生较高的EPS,反之,当EBIT数额低于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弱的计划只能带来较低的EPS.3投资报酬率
企业的盈利总额并不能反映股东财富,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从量上分析的一个重要观念,因此,为提高投资报酬率,必须对“货币的时间价值”有所研究,找出适合于对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和回收进行研究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如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质量,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4风险。
收益和风险是直接相关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收益,收益面向未来,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企业可采用多角度经营和多角度筹资的方法来控制风险,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5.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指公司的盈余中多少作为股利发给股东,多少保留下来以备再投资之用,以便使未来的盈余源泉得以维持。一般来说,企业的股利决策一方面应使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融资。当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时,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决策;当企业的收益超过投资者投资于别处所能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应保留盈余而不是分配,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外部环境因素
1.法律环境。随着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法律的规范。目前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
2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和筹资,以及长短期资金相互转化的场所,它为企业的理财提供有意义的信息,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和适应金融市场,使其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利息率变动和市场竞争。企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波动,在市场竞争中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利益集团因素
1.企业所有者包括政府。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因其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以税收的形式强行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2.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以后,一般会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以保证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或更有效的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
3.企业职工。企业职工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因此,在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
三、我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公司应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1)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现代公司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企业应更注重员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更加注重协调各方的利益;更加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符合我国当前的产权制度,利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结构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的特点。企业价值最大化旨在把体现企业整个经营成果价值的蛋糕做大,保证利益关系人各方应分得的份额, 符合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
(3)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再只强调企业当前的微观经济利益,更注重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协调一致,更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保持企业销售收入长期稳定增长。
(4)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股东利益。在企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股东的权利必须受到其他关系人权利的制约。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股东在追求自己财富的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关系人的价值也最大化
四、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1对企业成本进行优化管理,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企业在投资、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股东投资报酬率最大。
2.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正确进行财务分析,做好财务计划。财务管理目标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利润分配进行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欺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3.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管好用好资金。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合理优化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管好、用好资金,要注重现金流量,协调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之间的关系,另外,企业还应该在应收账款的管理、原料的物资的合理库存、设备财团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企业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前提下达到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
4改变旧的财务组织体系,建立内控机制,加强财务监督
企业应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专门组织、协调、规划、落实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让财务部门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预测、决策中去。把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离,建立一支有创新精神和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队伍。另外企业也必须建立内控机制,加强财务监督。
五、结束语
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应体现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既要协调处理财务关系,又要体现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并注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协调统一,并在保证与企业目标一致性的同时兼顾社会目标。目前我国企业规模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应该确定复合性的财务管理目标,即将目标阶段化,应该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但这还必须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稳妥地逐步实现。
六、参考文献
1陆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王棣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析[J].企业管理,2006,(4).4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