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时间:2019-05-15 00:0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第一篇: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从孔子看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孔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褒贬之议,电影主要情节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中虽然注重孔子在仕途方面的经历,但还是大致真实地遵循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的描述。影片中向我们重现了德才兼备的孔子坎坷的仕途之路和不得志而一生流浪的生活。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作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大众化和引起观众的兴趣的目的,影片中大量添加了许多战争场面和勾心斗角的利益斗争,甚至夸大或改写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例如齐鲁峡谷会盟,影片中注重展现了孔子过人军事谋略和才能,这与《史记·孔子世家》略有不同,据里面记载: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1]可见,孔子是凭借着君子之道令齐景公恐惧和折服了,使齐景公自愿归还汶上三城以此道歉。

而电影中主要是通过孔子精密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保证了会盟的胜利结束和讨回了汶上三城。还有对于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颜回之死,我们或许不应该去追究其虚假性,而应该把它作为影视作品在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当然影视作品中很多细节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无论怎样,这些误点、瑕疵也难以否定这部电影的内在价值。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中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电影中努力给我们呈现的孔子的主张和精神魅力,让我们在孔子带领下重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中国的 “礼”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奥。在这里,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教导人们,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我们都感到中国 “礼”文化的深沉内涵,看到孔子在个方面努力去实践“礼”这种文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他儿时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 模仿成人磕头习礼,这说明孔子在儿时就对 “礼”有一种喜爱和重视。无论是执政,或是自身修养上,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孔子始终主张以“礼”为核心。

在影片中,鲁定公向他问政时,他说到:“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么?”这里正是对《论语为政篇第二》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孔子每次进朝的跪拜礼仪都是严肃认真的,这正是孔子自己将“礼”作为自己的准则认真实践着。

对待君臣关系时,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来处理,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到要“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地步,正如《论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十二》)也就是说约束自身, 使言行合乎礼, 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天下就归依于仁。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认为不掌握礼仪, 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这表明了“礼”成为孔子的仁的重要体现和前提,正如他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这也作为他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在对待父母上,《论语 为政篇第二》提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也只是礼的一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能在其中一支文化来分析这种礼文化而已。当然,在孔子对礼的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下,各朝代对 “礼”也都非常的重视。例如,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汉代时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借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 “孝”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从古到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则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孔子以自己为准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从孔子葬母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孔子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主张孝,并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在怎样孝敬父母时,《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第四》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照顾父母,即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的奉养,更加不应该远游,死后也要按照礼节来安葬和祭祀。孔子对“孝”的规定,不仅包括“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而且还包括“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劝谏和帮助父母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

《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说明了孝的重要性。《为政篇第二》中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义能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主张孝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仁的基础所在。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孟子也对孝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孔孟对于孝的含义更加加深了,也为后世的孝道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孝道也理当成为教化民众的内容之一,孝道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汉代许多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孝文帝,孝武帝等都是受孝道影响的结果。同时,西汉首创“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孝道与取得功名利禄紧密联系起来。“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清代。汉代出现了很多孝子,例如孝女曹娥和缇萦,他们分别被记载《后汉书·列女传》和《汉书·刑法志》中,他们的孝都为后世所赞叹。直到元明清的时候,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他们进一步将孝道作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成为当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它也是统治者维护礼教秩序的工具。随着专制的需要,愚孝思想极度地泛滥和膨胀,也使孝道畸形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现象。正如鲁迅评论《二十四孝图》说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就是后来孝道畸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总的来说,孔子宣扬的伦理观内涵丰富多样,而礼和孝只是其中之一。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将孝和礼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础,从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礼和孝来“教化”人民,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从而达到“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的和谐天国。

三、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有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却渗透着一种天命思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都展现了孔子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天命思想。这也许是归结于古代道德根源的唯心主义色彩吧。

《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他说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当宋国司马桓魋想拔掉大树来杀死孔子时,他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子路责怪孔子不应该见南子时,他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虽然是一种发誓诅咒,但不乏有主宰在天之思想观念。当颜回死后,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当心爱的学生比自己早死后,内心极度痛苦,这难道不是上天要亡他么?孔子这样指责上天。

在《论语》中,《八佾》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也没有用的啊!《子罕》孔子批评子路时:“吾谁欺?欺天乎?”《宪问》当公伯僚诋毁子路时,孔子说:“道之將行也与,命也;道之將废也与,命也。公伯僚其如命何!” 意思即我的道德理想將会施行,那是天命決定的;我的道德理想將会被废弃,那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僚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这里可看出孔子将天命看得如此重要。

孔子在《季氏》里提出了“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尧曰》里说道:“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显然是要被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地位,服从统治,要尊天命。可见,孔子重视天命的程度是多么的深。他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可以这么说,孔子是维护传统的天命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西汉中期以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皇帝受命于天,体现天的统治权力,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之间可以感应,达到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可见董仲舒将天命思想被定格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也被专制统治者用来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

在宋元明清时期,天命思想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范畴。在后期封建社会的危机中,程朱理学出现是为了维护地主阶段的永恒统治的思想工具,也是为日益加强的君主专制而制造的一个理论。从理学思想的来源来说,它是儒家孔子、孟子以来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程颢和程颐则将天理强调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天理被二程说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存在于人和世界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理或天理就是天命,体现于人的心、性中,因此天与人事之间就有“感应”。这样天命思想彻底地被改造为一个思想统治工具。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无论是礼、孝、天命这些伦理观,还是其他文化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被我们挖掘和发现的同时,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从中国文化的视角透视法院文化建设

从中国文化的视角透视法院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现实社会中谁也不可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看似处于“上层建筑”的高阁而其实近在身边的基础课题。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一种“潜规则”,文化是一种“暗物质”,文化是一种“原动力”。人民法院做为国家机器的重点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文化形态和发展做一些追问和探索,而对法院文化的探索,也可以看作是对法院意识形态和法官职业形象的探索。由于中国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有必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法院文化的发展规律做一些探索。

一、法院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一般指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按现代作家余秋雨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沉淀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也可看作是凝聚了的灵魂。文化确实很难捉摸,文化是无形的,成分是无穷的,但又无处不在。对“文化”下定义很难,因为其内涵太丰富了。我这里只想用中国文化的“透视机”来分析中国法院文化的“性格和脾气”,再根据“性格和脾气”来“对症下药”,促使其健康发展。法院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法官是一个特别的职业,法院文化同样是一个大题目,有必要探索法院“文化界”和“文化人”的规律,再将法院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凝聚成集体的灵魂。

中国的法院文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要了解法院文化,就要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找到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些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搞清一系列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共同的特性?法院文化的弊端和隐患是什么?法院文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等等。

法院对没有打过官司的人来说是神秘的,他们了解法院往往是从了解法院的文化开始。打一个比喻,法院就像一辆维持国家安全的坦克,人们都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也看到了他惊人的力量,却不知道它的结构和特点,更不知它操作者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都好奇,有时还很慌恐,加上中国又有“厌讼”的传统,“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进而对法院、医院避而远之,对法院不一定有正确的感官认识。有人在媒体上、尤其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对法院的评论,他们也就会随声附合,其实他前并不解法院的真实情况,更不了解法院的文化。法院文化有义务、有责任从文化视角来引导法官和民众。发展中国法院文化,法官和工作人员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如果法官对自己文化认识就是错乱的,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对法院文化的阻隔,更不要说臵身其外的民众了,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对法院文化的正确见解呢?这也就难怪别人误读了。

法院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惩恶扬善”、“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优良特性都应当有所体现。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是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法院文化移植于国外法院文化,融合于中国文化,除具有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共有的东西外,还应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价值,以充分发挥法院文化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推进工作的作用。法院文化的内容很多,我认为可以把法院文化概括为政治魂、为民情、法律脑、善良心和发展观。政治魂就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为民情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做到以人为本,一心为民;法律脑就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善良心就是要惩恶扬善,提倡法善人和,维护公序良俗,抵制低俗丑恶。发展观就是着眼法院文化的长远发展,积极充实法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法院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法院文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法院文化不可能建设在真空之中,必然要受中国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余秋雨先生将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在社会模式上是“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是“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是“中庸之道”。先说“礼仪之道”的影响。“礼仪”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但法院文化过于注重办案的程序,却很少研究司法礼仪及其效果,更不注重司法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细节,因而限制了 法院文化的启蒙和个性表达,更阻碍了对文化内涵的体验和终极思考。再说“君子之道”的影响。古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法官做为坚守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战士,应当做到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绝对不能让公众看成是君子的对立面——小人,但又不能是谦谦君子。法官不但要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一个能人,更要是一个有维护正义力量的人。法院文化就应找到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切合点,把法官的政治之梦、礼仪之梦凝缩成了君子之梦、人格之梦,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最后说“中庸之道”的影响。由于受农耕文化四季轮回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反对极端,过于寻求弹性和宽容。可能是受近年来注重调解的影响,法院的调和色彩不断上升,居中裁判、强制执行的“阳刚之气”在下降,也难怪别人说法院是“法儿”院(办法的法),审判是“勾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导致在人际关系上的“好人主义”,在做事态度上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意识不强烈。

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法院工作每件事都能碰到文化,审判工作从起点、经过程到终点始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法院的问题看起来是形象和作风问题,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的映射。现在不少人将法院文化建设看作“软任务”,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支重视,必然在实践中产生一些偏差:一是只注意文化建设部门的职能,而不重视法院文化的全员性质。有的法院将文化建设看成政工部门、纪检监察等综合部门的事,与从事审判、执行业务的部门无关,文化舞台总是那几个人,参与面不宽。二是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一说法院文化就说信息宣传工作上了多少稿件,搞了多少文化活动,成立了多少“协会”,搞了多少文化长廊等物化的东西等,而对这些形式掩盖下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研究,这些活动能产生多大效果也很少追问。三是太注意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文化的引导作用。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的行为准则,不是做了多少活动、多少节目、多少文章、获多少奖项能反映效果的,关键是这些积累对法官和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应重点考量。四是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文化的人格构成。有些领导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其政绩的“放大器”,将自己任上的成就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传达给领导、传达给公众,却不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培育法官的“集体人格”,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和短期效应。或者说是没有将法院文化形式化的东西系统起来,形成推动法院积极文化发展的合力。五是只注意文化的片断享用,而不重视文化的集体沉淀。有的 法院文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更形不成系统,只是根据上级法院或地方党委的要求来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只是作为推动阶段工作“配角”,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也缺乏广泛性和深入性,法院文化建设在内部是少数“文化人”的事,从社会上看是法院的“独角戏”。六是法院文化建设呈现被动性,缺乏主动性。许多人认为法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办案,其他都是务虚,忽略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法院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对上级布臵的文化活动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搞好文化建设的思维。可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可以说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及时雨”。

三、制约法院文化发展的隐忧

正因为法院文化建设存在诸多机制性的问题,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必然会留下一些隐患,影响法院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现在不少法院都在讲“科技强院”,很少讲“文化兴院”,更没有听说谁会因文化建设搞不好而丢官。法院文化谈的多是政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上存在六根“软肋”:

一是缺乏应有的激励和制约。首先是缺乏培育文化建设人才的机制。就拿写文章来说吧,现在说让一个人去当副院长,没有一个人说干不了的;但要说让他写点东西,就会说这事我干不了。如果这样推导下来,就会得出一个写材料比当副院长更难的荒唐结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文字工作就要看出法院文化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如果反向思维,如果他不会写东西就不让当副院长,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理,至今没有听说哪个法院因为文化建设搞得好而受到综合性奖励的,评奖更多的是看审判业绩等“硬件”,很少考虑文化建设的“软件”,这就难免法院文化建设失落了。

二是缺乏创新精神。这些年国学兴起是好事,但国人自大心理也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对话、交融的可能。但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在于怀古。这些年谈到法院文化建设,形式上还是开会培训、红色旅游、书画展、摄影展、有奖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活动,办事结构也只有读书会、文化协会等“半官方组织”,文化活动仅限于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更让人警惕的是,有些人过多研究中国文化 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当成“东方智慧”和“制胜良策”,将精力用于法院内部官位与名利的角逐,对法院文化漠不关心,不但阻断了法院文化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还产生了误导作用,恶化了法院文化的生态环境。

三是缺乏向公共空间的辐射。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只限于法院内部,还要将法院文化建设融入全社会的法制建设,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只顾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放眼法院“窗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我们应将法院文化建设放在全国法制建设的大局去审视、去关注,注意对社会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引导,应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搞好法制宣传,让社会了解法院,弥补法制文化的缺漏,用法制的力量重建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

四是缺乏实证意识。中国文化长期陷于“只讲是非、不讲真假”的泥潭,不具备通过实证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法院文化建设同样缺乏实证意识,缺乏对真相的求证,也就会缺乏了科学意识,导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当今社会的“通病”就是造谣、信谣、传谣的多,驳谣、破谣、辟谣少,往往是网上一个恶意炒作,就能引发一场难以控制的人文灾难。这与法院文化缺乏民意沟通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有关,也有缺乏“数字化管理”和求真务实精神惹的祸,有必要在法院文化中倡导创根问底的精神。

五是缺乏法制观念。中国古代的“江湖”总是远离法律,文化观念上多是颂扬侠客好汉,推崇“法外英雄”,或多将希望寄托于清官,习惯靠法律以外的力量解决问题,人治思维远盛于法治思维。中国文化对法律观念的疏淡,使法院文化过多地离开法制程序表演所谓的“亲民”举动,过多地“跟风”宣传亲民的种种形式性东西,很少去探究这样“亲民”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往往是以调解替代审判,以上访代替诉讼,用金钱慰抚非法,结果是非混淆,法律蒙尘,恶者得利,善者受损。更严重的是对活跃在传媒和网络上的 “民间法庭”基本束手无策,缺乏应有的应对机制,难以抵制“民间法庭”等消极因素都对法制文化的破坏。

六是缺乏对民意的正确理解。现代社会应该重视民众的呼声,但这种重视需要通过正确的民主的原则和正当的程序来实现。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相反还会误导民主。法院文化是需要弘扬主旋律的,也是要尊重民意的。假借民意的民粹主义在法院文化建 设中的表现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低层次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法院文化建设固然需要全员的参与,需要集体的愉悦,但也不能做无原则的让步,将人们是否愿意参与、参与后是否愉快做为衡量标准。现在有人一提出文化的主旋律就反感,喜欢用一些低层次、无积极意义的活动博取欢心,这是对法院文化误读和欺骗。毕竟法院不是松散的俱乐部。

四、法院文化建设的机制损耗

由于法院文化存在现实的问题和隐患,尽管我们已尽了很大努力,但法院文化建设损耗机制仍然强于其建设机制。反映上现实中,就会发现一些尖锐的问题:法院文化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却为何难以得到法院内部社会上的承认?为什么对法院的官方评价与民间评价相去甚远?这就涉及到法院文化的损耗机制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损耗。传统损耗是一种历史性的观念损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没有法制传统又没有法制文化的社会。清朝末年从外国引进了法院文化,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个“外来物种”要适应中国的发展环境,必然要走“中国化”的道路,逐渐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融合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必要时还要向强大的中国文化群体做出让步,使西方的优秀法院文化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二是“惰性损耗”是一种体制性的心理损耗,懒惰损耗了法院文化的活力,浪费了文化的资源,还会使“恶性损耗”乘虚而入。今天中国文化的“惰性损耗”,主要损耗在官场化、行政化的体制之中,文化建设因此遇了重重障碍、挑战,在挣扎和困惑中艰难生存。法院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本来法院内部对文化建设存在惰性,人们对此关注度很低,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上院文化建设的精英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把大量资源倾注到了审判、执行一线。政策引导失误更加重了文化建设上的惰性,导致法院文化建设的战场上呈现出风沙扑面、障碍重重、缺少支援的尴尬局面。

三是恶性损耗。“恶性损耗”是一种政策性的人力损耗。中国文化界存在文人相轻、文人投机、文人倾轧的传统,文化发展环境不太安全,文化建设也不受重视,文化只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些损耗危及了中国文化的命脉。这些消极影响到到法院内部,文化建设部门远不如业务部门受重视,文化建设成就远比审判成就看得轻,最多是给个荣誉、发个奖 金而已,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很少考虑文化建设方面的才干。根据利益取向原则,人们的精力会更多地向利益丰厚的领域倾斜,加上写东西出了问题还要文责自负,组织活动出了问题还要问责,使文化建设者天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让更让人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导致人力的资源的恶性损耗。就也是当前法院文化成果寥落的原因之一。

四是环境损耗。“恶性损耗”是一种思维性的物质损耗。政治经济学上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在法院审判“大楼”的无形阴暗下,法院文化处于“附庸”地位,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发育环境先天不佳。法院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明显不足,在物质资源分配上肯定先是向审判、执行一线倾斜,再就是向看得到的硬件建设上倾斜,很少考虑文化建设的投入问题。再就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偏差,文化建设首先想到的是搞好宣传工作,中心是为出政绩、树形象,再就是封堵对法院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让我们把法院文化建设当成形象工程,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削弱了在文化建设上物质投入的积极性。

因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效不能“立竿见影”,因而也就缺少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氛围。很少有人为法院缺少文化人才而着急,更没有人准备放宽政策,以重奖重赏来多方引进人才。很少有人关心法院的文化建设,只是消极地被动参与,更谈不上积极性。很少有人关心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文化建设得到的必然是“残羹冷炙”。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胆阻断一切不当损耗,解决法院文化建设的人才和物质的投入问题,法院的“文化人”才能成批地站起来,才会有人带头守护、开拓法院文化建设的阵地。

五、做法院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通过以上透视,不难发展法院文化建设存在太多的问题、损耗和隐患,这也为法院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该是为法院文化建设争取“身份”和尊严的时候了,因为文化建设一点儿也不比审判、执行简单。法院文化建设博大精深,即使终身耕耘不辍,能做好的事情也不会太多。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发展文化需要长远的眼光,法院文化建设就要为培育法官的健康人格服务,当代法官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等人格因素,就代表了中国法院建设文化的未来,也左右着法院的未来。严峻的形势也必然对当代法院文化建设者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一是要做诚实的创业者。法院文化工作者必须是诚恳的、无私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任何时候也不能找理由掩饰自己能力的欠缺,也不能借口体制或假借“民意”来遮盖自己主动性上的乏力。法院文化建设者应是胆于担当的勇士,既不能屈服职称压力、舆论压力、官位压力,也不能屈服于辛苦、寂寞、误解、嫉妒和围攻;既要要有化解冷落、弊病、隐忧的勇气,还要有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的能力。

二是要宽广的胸怀。法院文化的建设者,既要有“咬定”主旋律不放松,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敢于大胆弘扬正气,勇于向世俗、低俗和歪理邪说挑战。任何时候都要昂扬向上,决不能做挫伤法官队伍士气的事情,还要努力将法院文化建设的视野拓展到法院以外的全社会,担负起为建设法治社会摇旗呐喊的重任。

三是搞好法院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法院领导都应当重新审视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法院文化建设的辉煌不要企望在最后一道工序来“总成”,要依靠平时一道道工序的优秀创意和严格管理来积累。要大胆培养和引进法院文化建设的人才,健全法院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做到“求精,不唯大;求优,不唯全;求新,不唯新”,让法院文化建设成为全员踊跃参与并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四是唤起全员参与意识。每名法官和工作人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都不能袖手旁观,应争做“意见领袖”,而不做看客;做“喇叭”,而不做哑巴;做正规军,而不做“水军”;做“选手”,而不做推手;做战斗的“潜水艇”,而不做旁观的“潜水”客。对于法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不清洁“空气”,不但要做到“低碳环保”,还要“碳汇”降碳,共同维护法院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总之,法院文化生存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通过必要的透视“体检”,及时发现“病灶”并加以医治,这更有利于法院文化的长远发展,这要比“恶补式”的歌功颂德更有用。毕竟法院文化早已渗透在每个法院人的心中,每个法官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还应是法院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投入文化就是投入进步,让我们主动投入法院文化的怀抱吧,共同迎来法院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春天吧!

法律信仰让公平正义防线更牢固

连续剧《防线》中,法院代院长高维民用“背叛”妻子的做法取得了被执行人的秘密账号,使新任执行局长于抒娅首战告捷,但却深深地伤害了妻子的情感,甚至使家庭面临破碎的边缘;法官魏强在执行案件过程中遭人设计诬陷,在被免去执行局长的情况下能够忍辱负重,装扮成工人潜入被执行人的公司查询线索,在行迹已经暴露、人身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依然请命继续查找线索,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失去了很多,但是被执行人的利益得到了兑现,司法权威得以树立,公平正义得以维护。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用高维民的话说,“因为我相信法律”,对法官来说,这就是法律的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身边的优秀法官,因为怀着对法律的崇高信仰,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诺言。宋鱼水、陈燕萍、陈辽敏等先进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真爱,把对法律的信仰体现在认真审理好每一起案件中,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法官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让社会群众在他们身上看见了法律的力量,让公平正义的防线更加牢固。反之,一些不相信法律的人,对法律没有信仰的人,崇尚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奉行权大于法,始终无法突破公平正义的防线,终究被法律所制裁,被人民所唾弃。

法律信仰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法官的天职,是人民法院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使命。公平正义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承诺,而是要通过每一项具体的工作来体现的,要把办好每一起案件都作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具体体现。法官在每一起案件的审理中,只有坚定法律信仰,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自觉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自觉抵制外来因素的干扰,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信仰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需要坚定的法律信仰。当前,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官作为法律的维护者和实践者,运用法律正确审理各类案件,是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的重要力量。法官只有坚定对法律的信仰,坚守宪法法律至上,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化法院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法官综合素质

论文简介:长期以来,青海省湟源县人民法院注重从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司法为民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廉政文化及学习型法院建设等层次全方位打造法院文化,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效显著,2010年湟源法院荣获“首批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这是该院继2006年获得“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后,获得的又一项由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的殊荣。法院文化建设的初步成功,为该院法官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该院文化建设的成功措施,从法院文化的含义、法院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法官综合素质的作用、深化法院文化建设提升法官综合素质及法官队伍建设对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四个方面阐述,深化法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官综合素质。

内容提要: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先进的法院文化对培育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现代司法理念和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多么健全的制度,都是静态意义上的被动管理,即硬性的外在管理。要更好地建设法院队伍,还应坚持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并重的管理原则。而这种内在的管理即为动态意义的柔性管理,具有管理上的主动性。这种以人为本以“营造法院先进文化氛围,塑造法官高尚职业道德”为内容的柔性管理模式逐渐成为许多法院的共识。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法院文化,同样,良好的法院文化氛围也有利于法官队伍的成长和法官素质的提高。该院法院文化建设的初步成功,为法官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法院文化建设 法官队伍建设 法官素质

一、法院文化的含义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是缘于一定职业并且带有一定地域性的以法官为主体的特定人群的集合,因此必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异于其它群体的文化。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它的核心是法院精神,包括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它涵盖了法院的宗旨、方针、目标和体制等方面。司法为民是法院文化的核心政治内容,公正与效率是法院文化的本质追求,与时俱进是法院文化的创新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法院文化的职责要求。法院文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蕴含“权威、公正、平等、清廉、严谨、中立、文明、高效、敬业、关怀”等丰富的内容。

法院文化对法官队伍发挥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先进的法院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法官的非正式规则,从而使法官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而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整个队伍的形象,提高队伍的素质。

从历史上看,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法院,法院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现代意义的法院雏形出现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并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解放后,由于计划经济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系终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法院也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法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院才真正回归其独立审判的职能,并得以迅速发展和完善。作为根植中国特色文化土壤之中的法院文化才逐渐兴起,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至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为人民法院指明了工作和奋斗的具体目标,把人们对文化特别是法院文化的认识和注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法院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法官综合素质的作用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法院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法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好的法院文化对法官队伍起到一种指引和导向的功能。浓厚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方向,对于法官队伍法律知识结构的改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法官职业自豪感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法院文化又有利于法官队伍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法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

(二)好的法院文化能约束法官的行为举止,使法官在内心信念的约束下,自警自律,自觉地维护法院的良好形象,为法院的建设奉献力量。在先进文化司法理念的指引下,法官能更好地树立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行为、形象、纪律、作风等方面,遵循法官职业道德准则,使外在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理想信念。

(三)好的法院文化能激励法官的干劲和工作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发展。这是法院文化的一种激励功能。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类,法官这个群体同样有人的需求和追求。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针对法官队伍的规则,才能使我们地工作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的队伍少出问题,这也是对法官队伍的爱护和对法官这个群体的尊重。法官群体是社会精英的集合,法官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决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法院文化所宣扬的司法理念,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清正廉洁、秉公办案、司法文明等理念,使法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调动起法官爱岗敬业、谨慎裁判的积极性,在实现审判工作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司法文明的同时,也使法官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三、深化法院文化建设,提升法官综合素质 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司法体制和法官制度的不完善性,内因主要是法官的素质尚不达到最大限度公正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内因问题,即法官的综合素质提升。那么,法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法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法官的各项综合素质又蕴含在法院文化 “权威、公正、平等、清廉、严谨、中立、文明、高效、敬业、关怀” 的丰富内容当中,要全面提升法官综合素质,必须深化文化建设。本文从法官的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探讨。

(一)提升法官的人文素养。李汉昌先生对人文素养有过论述,他认为人文素养是人们在广泛的读书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融合贯通,品味升华后而形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这种内在品质外化为: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看问题时不为情绪所左右,能够较理性的对待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冲突;善于跳出自身的利害得失、有较开阔的视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宽厚人道对待他人,摒弃了野蛮粗俗,形成了较好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等等。而这些品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程度。

该院深刻认识到要提升法官人文素养,必须把创建学习型法院作为首要环节来抓。按照十七大要求,该院研究制定了《湟源县法院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对法律人才、管理人才、年轻后备干部三支队伍的培养。坚持政治上给待遇,时间上给支持,学习上给机会,经费上给保障。

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该院党组切中要害,将学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会小会强调建设学习型法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全体干警认识到学习是人民法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构筑“学习型”法院,通过积极开展审判知识讲座、法律文书评比、案件质量评比,组织干警到先进法院学习交流等,不断提高全体法官驾驭庭审、判断事实、适用法律、平衡利益、调判结合、制作文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领导带头上下功夫。“群雁高飞头雁领”,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在队伍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取得成效,该院党组成员始终坚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自身的积极参与,引导干警树立 “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的终身学习理 念、确立“学习为本”、“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创新学习”的理念。领导班子成员充当好三个角色:即当好设计师、当好教练员、当好服务员。使全体干警的学习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努力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和“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目标,不断适应法院工作发展的需要。

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该院以切实的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干警的学习热情。出台支持书记员参加司法考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承诺凡本院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除全额报销报名费、资料费外,还一次性奖励2000元,真正做到工作人员学有压力,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效力。创办了“大家讲法·论坛”,每年安排外出学习的法官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体干警作专题讲座,并组织讨论,交流心得,达到共同提高目的。

(二)提升法官专业素质。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丰富的裁判经验,熟悉法律规范是法官的主要专业素质。法官必须具备这样的专业素质是司法权在社会纠纷中的终局载量性质决定的。

该院着力提升法官专业素质,注重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上下功夫。院党组作出决定:再穷不能穷学习。努力克服经费困难,舍得投入,以足够的教育培训经费,打造名符其实的学习型法院。院里建立起了图书室和文化室,购臵配备图书资料、期刊,均按照图书专业要求进行了分类登记造册,有健全的借阅及归还制度。图书室配书投资3万元,占到经费预算的5%。目前图书室藏书种类30 种,藏书4000余册,报刊种类40种,报刊册数360册,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院里集中为6个部门开通了互联网;三年内选派干部到国家法官学院等院校和省法院、市法院学习、培训、挂职60人次;今年,院长又亲自带领全院法官到省高院、西宁书城给每位法官购买、配备价值4867元的法律业务学习书籍248册,极大方便干警业务学习,得到了干警一致好评。学历教育取得新进展,全院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0.2%,大专以上学历在干警中占90.5%。三年中,全院干警撰写调研文章75篇,被《青海审判》、《西宁宣传》、《西宁法苑》等刊物采用21篇,其中一篇获得国家级优秀奖,一篇获得省级优秀奖。编发信息简报312期,其中被省、市法院及县有关部门采用56条,省、市级报刊、网络采用169条。

四、法官队伍建设对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力量,文化与群体紧密相连。具体到法院文化中,法院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法官也是紧密相连的,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子。我们在过去往往只注意到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乃至法官队伍的促进作用,而经常忽视法官队伍对法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实,法院文化的形成与法官队伍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先进的群体才能产生先进的文化,因此在法院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法院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提升了法官的综合素质,同时,法官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文化建设的深化,从而为法院的审判执行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根基。

总之,法院文化的主体是法院,而法院的主体则是法官。因此说,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现有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总体状况亟待提高。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大力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进程,全力打造法官职业共同体,使法官成为法律理念的塑造者、法律传统的信守者、法律秩序的缔造者、法律运行的领航者、法律正义的完善者,以其共有的法律精神、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法律语言,崇高的司法品格和精英化的司法能力来体现现代的法院文化。同时,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对法官进行约束、规范,并且用制度将已经形成的一部分先进的法院文化固定下来,力争做到,通过法官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法院文化,现有的良好的法院文化又能提升每一个法官的素质,实现法官与法院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卓有成效的法院文化建设使该院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主旋律,迸发出一种给社会以信任感、给队伍以激励感的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该院决心继续按照“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要求”,对照“公正、高效、务实、创新”的八字院训,继续抓好法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全体法官及其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法院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浅谈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内容摘要:法院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法院文化是法院的灵魂和血脉,是团结干警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法院的物质条件极大地改善,各地法院的办公大楼和审判大楼拔地而起、巍然屹立,但法院文化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院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进程?存在着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建设更加先进的法院文化?在此,笔者谈一谈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

关键词:法院文化 发展 问题 建议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具体到人民法院工作中,审判工作是核心,化纷止争是基本职能,促进司法公正,真正实现司法为民是根本目标。而要实现法院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加强法院的文化建设,以文化软实力引领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司法要求的同时,实现法院长足发展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西方的司法文化对我们司法领域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可否认,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在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司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与社会进步是一致的。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并没有随着这些进步而明显提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与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望越来越高有关,很多群众认为法院是解决他们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当他们的合理诉求不能立即得到满足时,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与法官的综合素质相关。个别法官不能过好权力关、人情关和金钱关,以致于在百姓心中留下很坏的印象。“一个缺少文化积淀的国家是苍白的,一个缺乏了文化根基和浓浓文化氛围熏陶的法院和法官群体也是难以令社会公信的”。①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文化建设便迫在眉睫。

一、法院文化的产生和内涵

(一)法院文化的产生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封建文明的国家,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惊叹,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也缺失现代法治的历史渊源和积淀,直到封建制度结束,我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法院文化便无从谈起。我国现代意义的法院雏形在民国时期初见端倪②,因为战争的影响并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解放后,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文化上经历了十年浩劫,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系终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法院也似“空中楼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治的观念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院才真正回归其独立审判的应然职能,并得以迅速发展和完善。直至此时,作为根植中国特色文化土壤之中的法院文化方渐显露头角,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乃至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注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法院文化建设铺设了快车道,我国的法院文化也得以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以及当前外来思潮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法院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二)法院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就有160多种,真可谓见仁见智。“文化”一词很早就见诸于中国古籍,但这些典籍中的“文化”一词与我们日常最为前缀或后缀的“文化”之意差之甚远。在我国《辞源》中,对“文化”的解释即为“文治教化”,以与“武功”和“加诛”相对。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源于西方,在中古英语中常有“耕耘”和“掘种土地”的意思,并进而引申为“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所作的广泛的努力”③。我国的《辞海》对“文化”作了精准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何谓法院文化,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是其特有的,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④ 有的学者把法院文化细分为三个部分: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三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就其内容而言,法院文化主要包括追求正义的理想信念、严格司法的价值取向、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高效有序的管理规范、威严庄重的物质载体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理论问题,但是理论的宏与大深刻也必须以日常的现象和事物作为附着。以法院的文化为例,法院的庄严与神圣可以通过巍峨挺拔的办公大楼体现出来,而再豪华的宾馆也不可能体现出法院的这种文化神韵。此时,法院的办公大楼便是抽象的法院文化的附着物。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大楼,而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精神,使法院形神兼备、从而堪称为法院的文化积淀。

法院文化与审判业务是法院工作的两翼,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将威胁到法院正常职能的履行。一个文化素养严重缺乏的法院又怎么可能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的服务目标。法院文化之于法院是灯塔,也是助推器。先进的法院文化能纯净人的欲望、涤荡人的灵魂、增加法律的威严。

二.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院文化逐步得到重视,各地法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河南巩义、山东东营、上海等地,尤其是地处边疆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为我们今后开展法院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各地法院都处于各自为战的态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文化是一个沉甸甸的词语,但我们在法院文化建设中通常把它简单化和庸俗化,追求立竿见影的表面形式和短期效果。法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并且一以贯之。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法院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法院文化产生的土壤是法院,脱离了法院和法官,法院文化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实践中,广大法官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涉及到自己的文化建设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就勉强应付。不少的法官存在着三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办案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搞调研的“无精力论”;二是认为调研文章非我能及,不如不写的“畏难论”;三是认为调研工作是领导和研究室专职人员的事、与己无关的“无关论”。

同时,在领导层中也存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认为法院的主要工作是审判,搞文化建设是“务虚”。没有从内心深处理解法院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有把法院的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缺少实实在在的策划和长远的规划。

(二)忽视干警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干警是政法工作的执行者,没有干警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的司法理念便无从实现。但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干警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践中,我们的法院文化建设往往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文化建设好像只是研究室、办公室的事。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甚至一提到法院文化建设,就简单地认为组织几次书画展、开展几次文娱活动、悬挂几幅所谓文化匾牌或标语就是“文化建设”了,将文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和“花瓶工程”。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没有调动法院干警的热情。

(三)缺乏具体明确的发展规划

纵观全国的法院文化建设不难发现,近几年法院文化建设发展迅猛,关于文化建设的优秀典型不断见诸报端,表面的热闹不能掩盖其生命的短暂,各地法院的做法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法院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兴盛,之后便没有下文。

实践中,一些法院脱离自身实际,毫无目标地盲目仿效,导致文化建设出现随意和无序。盲目仿效国外法院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法院,忽视了自身的特殊性,硬性嫁造成法院文化建设的畸形与异化。一些法院无视文化建设的规律,盲目下达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指标,随意规定文化建设的期限,并对文化建设进行所谓的“量化考核”,结果非但没有使法院文化得到理性培育,反而使法院文化建设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分析了现状、找到了症结后,我们要探索建设法院文化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我们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法院管理上的去行政化。

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实行以行政权为核心的行政化管理体制,突出表现在对法官的管理上。在我国上下级法官遴选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的情况下,一名基层法院法官如果不担任行政职务,那么直到其退休也只能是一级法官。而直接进入高级法院、最高法院工作的年轻法官由于所处法院授予的行政职级的不同,可能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更高的法官等级。在这样的状态下,要试图让基层的每一个法官保持一个超脱、平和的心态来参与法院文化建设和司法精神的塑造必然是困难的。

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上的行政化管理体制,还表现在地方行政掌控了法院的财物核拨等重要权限,法院不能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法院出现时间较晚,司法体制还不尽完善,地方行政对法院工作的干预仍然存在。在我国的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给法院分配招商引资指标、参与拆迁等怪现象,使法院失去了中立性,破坏了法院在公众中的形象。

文化事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靠行政命令进行。解决“去行政化”这一问题之后法院作为独立的司法主体的地位才能得以凸显,在建设先进法院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文化是在人民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反复锤炼积淀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象征着时间,代表着经典。因此文化建设要放眼长远,制定发展规划,不能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总体的工作思路应是:以现代司法理念为指导,以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为目标,以实现法官队伍的职业化、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支点,挑起法院文化建设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科学谋划,放眼长远,不断跟进。

总结各地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果,云南高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整体上策划一个法院文化建设方案,由高级人民法院牵头,成立云南省法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各级法院的文化建设拟定一个实施纲要,指派各级法院由一名院领导具体负责,将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实施法院建设物质与精神的良性互动,用外在动力对全省法院文化建设进行助跑。在短短大半年时间里,取得了《以法律的名义》专题片、《云南高院赋》等一系列成果,掀起了全省范围的文化建设高潮,完成在西部法院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领跑和推进。

(三)、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

“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从众多学者对法院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法官是法院文化的主体。因此,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必然要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增强法官司法为民的职业理念,提高法官依法办案的职业能力。坚持政治上给待遇,时间上给支持,学习上给机会,经费上给保障。培育干警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采取多种形式,把法院文化建设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从而培养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首先,建立上下级法院人员交流制度,畅通法官上下流通的渠道。如上文所述,我国对法官的管理实行行政化管理体制,基层的法官若是不担任行政职务很难晋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法官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中级、高级人民法院采用选调的方式招考基层优秀的法官,从而使法官队伍充满竞争的活力。

其次,创建学习型法院,鼓励干警参加学历教育,为干警学习提供条件。知识就是力量,是法官能动司法的智慧之源。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法官具有符合自身职业特性的知识结构。一个仅知道法律条文的法官只能算是一个 法律的工匠,而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官。在具备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后,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如鱼得水,才能真正实现能动司法和司法为民的目标。

再次,全面关心干警生活,增强干警的职业尊荣感。从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不难发现,国税、工商系统等吸引很多人报名,而法院则很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由于司法考试这条硬线,另一方面则是法官的职业风险和收入水平不匹配。进入法院后,仍有很多年轻的法官跳槽做律师,法院留不住年轻的专业人才。法官收入偏低不足以形成法官职业本身的尊荣感,不足以吸引优秀的法律人才到法院工作,也就不足以产生我们期待以久的体现法律、法院、法官精神的优秀法院文化,因此,应在政策准许的范围内,想方设法提高法官的福利待遇。

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环境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法律事业感召人,用法院的情感吸引人,用法院领导的人格魅力感动人,把法院建设成为充满温情、崇德明法之所在。

(四)、创新法院文化的发展方式。

创新法院文化的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化、形式化的现象,把法院文化建设和全体干警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法院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体现在每一个干警的身上。近年来,在开创发展方式上,很多地方的法院做了有益的尝试:定时组织观看廉政宣传片、拍摄反映法官风采的影视作品等,如反映法官风采的影视作品《真水无香》,反映新中国司法工作者铺路人马锡五的角色的电视连续剧《苍天》等在建设法院文化的同时,树立了司法工作者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法院文化

由于处在同样的国情之下,各地法院的文化建设存在共性,要建设突出的法院文化就要挖掘地方特色,丰富法院文化的内涵,培育具有人文特色的法院精神。

把现代司法理念、先进法院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特点。如闽西一地方法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身上所具有的团结和谐、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勤政廉洁、与时俱进的精神,增进闽西法官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发扬苏区干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强化闽西法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革命老区客家人民纯朴勤劳、好客礼貌的优良民风,培养闽西法官吃苦耐劳、遵纪守法、遵守礼仪的作风。

(六)、树立法院的先进典型,在司法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法院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具体体现,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诠释法院文化的灵魂,彰显法院文化的魅力,是法院文化的具体化和人格化。各地法院应积极挖掘、培养、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光辉事迹全面展现法院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强大感召力,激发法官群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结语:法院文化具有时代性,因此我们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既要考虑当前的国情,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融合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法院文化,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三篇: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一、图书信息

书名: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作者:

高岩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版次:

2010年5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平装:

499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

787 x 1092 1/16 ISBN:

978-7-5032-4425-4 条形码:

9787503244254 印张:

字符:

450千 定价:

38.00元

中国版本图书馆GIP数据核字(2012)082634

二、作者简介:

高岩,女,汉族,1975年7月生,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2002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访学。2009年7月被评为渤海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在《编辑之友》、《求索》、《甘肃社会科学》、《理论界》等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一篇获锦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项。

三、永恒的西方经典文化——奥斯卡(前言)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简称“学院奖”,旨在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

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 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这是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

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从192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地点在美国好莱坞,至今已有八十四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进行,后改为发奖大会,在发奖大会上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所颁发的奖项都是为了奖励1927年至1928年的优秀影片和电影人,1928年制作的美国电影《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当时只颁发了十五个奖项。

奥斯卡奖的参选门槛很低:凡上一年在美国国内上映的影片,都可以参与翌年奥斯卡奖的评选。奥斯卡奖的评委目前已经接近600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好莱坞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师、编剧等各个工会。从集体投票中评选出最佳影片奖。然后按专业评选出其它奖项,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并由著名演员主持奥斯卡颁奖大会,前奥斯卡奖获得者为获奖者颁奖。

在1940年的十二届以前奥斯卡颁奖时,纽约的报纸在颁奖大会前公布获奖者名单,这使得众落选者因没有获奖而不愿出席颁奖典礼,使奥斯卡颁奖大会很冷清。从1941年的十三届奥斯卡以后,组织者决定采用将获奖名单装在信封内封存,现场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方法,这使得奥斯卡获奖者在名单宣布之前成为一个迷。让奥斯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奥斯卡奖项侯选人争相参加奥斯卡颁奖大会。奥斯卡大奖从成立至今已走过84年,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今天的全球瞩目,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它不仅见证了好莱坞巨星们的事业起伏,也曾为众多电影大师加冕。

电影是科技、艺术、娱乐、商业的有机结合体,同时更是文化的体现。电影自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人类,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享受方式。电影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不可替代的。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奥斯卡电影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给我们以启迪。电影的教育意义更多不在于它们所呈现的画面,即银幕上我们看到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而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一种文化,即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奥斯卡电影基本主题围绕爱、正义、家庭、亲情等,并把这些内容贯穿在一起,爱情和家庭是电影永恒的主旋律,是美国人最为看重的东西。9·11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观念,他们更加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深受美国人的喜欢。同时奥斯卡电影宣扬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宣扬奋斗、解放、浪漫主义的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意识;强调以武力换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美国赤裸裸的文化价值观,本质上形成了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理性主义、享乐主义、冒险主义、恐怖主义思想的根源。

文化是人类共享的资源,电影也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而奥斯卡的评奖用西方的文化模式,更多地折射了西方人文精神,因此本书从奥斯卡电影中透视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剖析了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揭示了西方人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诚实、责任、勇气等美德和精神。

本书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编写。通过奥斯卡影片来揭示西方文化,并剖析西方国家、民族、阶层的一些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给观众以启迪。

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然而电影让观众感受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电影展现出来的西方国家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八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最佳影片不断丰富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实质。奥斯卡奖从1929年至今已有八十四届,但是我们可以从每一届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洞察历史,感悟人性,体会奥斯卡的西方文化内涵,挖掘西方文化的深层哲理。

正如其它电影奖一样,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和获奖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票选结果有时常带有投票人主观意识,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加之欣赏水平和欣赏标准各异,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深度,但不能否认奥斯卡最佳影片是西方文化之精髓,奥斯卡电影维持和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和奥斯卡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内容简介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分类。通过奥斯卡影片来剖析西方文化,并揭示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然而电影导演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文化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精神,以点带面,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具体而言,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近百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充实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通过奥斯卡影片的文化内蕴,我们感悟人性,洞察历史。警示现实,并对这些优秀影片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奥斯卡是一个很好的西方文化载体,它不仅使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反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后记

从电影开始有声的1927年到电视冲击电影的五十年代中的30年中,电影是整个世界的主导娱乐工具。而好莱坞主导整个电影世界,并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电影文化模式。

奥斯卡电影是西方电影文化的“主场”和“秀台”,在奥斯卡84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创造着电影的神话。我们对这些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深层次的透视和探析,对西方电影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剖析,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奥斯卡电影承载着西方文化的特有模式,是获得奥斯卡奖项的艺术巨匠们精心创作的杰作,启发人们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奥斯卡电影可以体现西方文化的内涵,可以折射或反映出蕴涵在其中的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人的意识形态。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最古老的电影奖,奥斯卡奖为美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促进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本书中我们开辟了“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内容。书中我们对每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了分析。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一个故事,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喜、怒、哀、乐来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电影导演想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世界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电影创造出来的音画空间堪比一幅幅文化长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高岩 2012年3月1日

六、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翼(1929)„„„„„„„„„„„„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老汇的旋律(1930)„„„„„„„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1931)„„„„„„„„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壮志千秋(1932)„„„„„„„„„ 15 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大饭店(1933)„„„„„„„„„„ 19 第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春秋(1934)„„„„„„„„„ 23 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夜风流(1935)„„„„„„„„„ 27 第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叛舰喋血记(1936)„„„„„„„„ 32 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歌舞大王齐格飞(1937)„„„„„„ 36 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左拉传(1938)„„„„„„„„„„ 41 第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浮生如梦(1939)„„„„„„„„„ 45 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佳人又名飘(1940)„„„„„

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蝴蝶梦(1941)„„„„„„„„„

第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青山翠谷(1492)„„„„„„„„

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1943)„„

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卡萨布兰卡(1944)„„„„„„„

第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我同行(1945)„„„„„„„„

第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失去的周末(1946)„„„„„„„

第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黄金时代(1947)„„„„„„„„

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君子协定(1948)„„„„„„„„

第二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哈姆雷特(1949)„„„„„„„

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代奸雄(1950)„„„„„„„

第二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彗星美人(1951)„„„„„„„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2)„„„

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戏王之王(1953)„„„„„„„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1954)„„„„„„„

第二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码头风云(1955)„„„„„„„

第二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马蒂(1956)„„„„„„„„„

第二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环游地球八十天(1957)„„„„

第三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桂河大桥(1958)„„„„„„„„

第三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金粉世界(1959)„„„„„„„

第三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宾虚(1960)„„„„„„„„„

第三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桃色公寓(1961)„„„„„„„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区故事(1962)„„„„„„„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3)„„„„

第三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汤姆·琼斯(1964)„„„„„„

第三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窈窕淑女(1965)„„„„„„„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音乐之声(1966)„„„„„„„

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永远走红的人(1967)„„„„„

第四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炎热的夜晚(1968)„„„„„„„

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雾都孤儿(1969)„„„„„„„

第四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午夜牛郎(1970)„„„„„„„

第四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巴顿将军(1971)„„„„„„„

第四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法国贩毒网(1972)„„„„„„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1973)„„„„„„„„„„第四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骗中骗(1974)„„„„„„„„„第四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2(1975)„„„„„„„„„ 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1976)„„„„„„„第四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洛奇(1977)„„„„„„„„„第五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安妮霍尔(1978)„„„„„„„„„第五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猎鹿人(1979)„„„„„„„„„第五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1980)„„„„„„„第五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普通人(1981)„„„„„„„„„第五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火的战车(1982)„„„„„„„„第五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甘地传(1983)„„„„„„„„„第五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母女情深(1984)„„„„„„„„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莫扎特传(1985)„„„„„„„„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走出非洲(1986)„„„„„„„„第五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野战排(1987)„„„„„„„„„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末代皇帝(1988)„„„„„„„„„第六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雨人(1989)„„„„„„„„„„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为黛茜小姐开车(1990)„„„„„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狼共舞(1991)„„„„„„„„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沉默的羔羊(1992)„„„„„„„149 156 161 167 172 178 184 189 196 204 209 215 220 228 236 242 249 255 260 267 272 277 283 288 293 299 306 313 320 327 334 341 349 358 364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不可饶恕(1993)„„„„„„„„

370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辛德勒名单(1994)„„„„„„

375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甘正传(1995)„„„„„„„

383 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勇敢的心(1996)„„„„„„„

391 第六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英国病人(1997)„„„„„„„

396 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泰坦尼克号(1998)„„„„„„„

403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莎翁情史(1999)„„„„„„„

411 第七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国丽人(2000)„„„„„„„

417 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角斗士(2001)„„„„„„„„

423 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丽心灵(2002)„„„„„„„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芝加哥(2003)„„„„„„„„

第七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4)„„

第七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万美元宝贝(2005)„„„„„

第七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撞车(2006)„„„„„„„„„

第七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无间行者(2007)„„„„„„„

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老无所依(2008)„„„„„„„„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2009)„„„„

第八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2010)„„„„„„„

第八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国王的演讲(2011)„„„„„„

第八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艺术家(2012)„„„„„„„„„ 428 434 438 443 449 455 460 466 472 478 486

第四篇:从世界杯看中国文化

世界杯不仅是一场技能的博弈,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精神的较量。在中国队无缘本届世界杯之时,6月15日朝鲜队以1:2输给世界第一球队巴西队,虽败犹荣,成为世界杯的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随之,有关世界杯与中国足球的话题,更是高潮迭起,为本届世界杯增添了别样的风情。英国《卫报》的评论说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这才是世界杯!法国《队报》的评论是朝鲜的一粒入球让巴西在本就寒冷的天气下打了一个不小的寒战,朝鲜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它不是来南非“逛一下”的。他是奔着进球来的,也是奔着赢球来的。韩国SBS电视台的评论说弱者在强者面前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没有人再敢轻视朝鲜,朝鲜队成了最值得期待,让每个对手心惊的黑马。CCTV的评论是朝鲜队给了中国足球极大的信心和希望,因为现在所有的东亚球队,日本、韩国、朝鲜都给了我们一个例证,不管是从人种还是从胜利的角度来讲,从技术环节上来讲都没问题。给中国足球又扇了一次极其响亮的大耳光,我们应该为中国足球继续感到羞耻,我们期待会有知耻而后勇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还不够知耻。显而易见,中国足球和朝鲜足球相比是相差甚远的,更不能谈何时才能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为,多年来以人种、技术等类似的人为的借口和谎言为代表的不是文化的伪文化充斥着中国足球,无限度透支了中国足球有限的荷尔蒙。中国足球也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国家球队应有的民族足球价值观来接镶世界足球文化,导致中国足球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不能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落得人人叫骂、喊打的田地。当然,这个罪过也不完全怪中国足球。因为足球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广大球迷和社会的支持。如果说,足球精神与文化的展现是以球迷和球员为载体所组成的核心,那么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不得志是不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有关呢? 按理说,中国的人口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中国足球影响力应该是属世界前列的,应是最能代表和阐释中国文化的。但是,人口这一点并没能成为优势,反而是起到了很多不良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伪球迷的国家。这在中国60多年的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始终以经济为主旋律的社会思潮中所形成的“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中可见一斑。那么,由伪球迷所承载的国家文化能与世界足球文化相接镶吗,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中国足球的落魄就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一手造成的,中国足球不能承载展现中国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如何振兴中国足球?还需从振兴中国文化入手,重塑社会价值观做起。否则,中国足球无药可救,中国文化必将再造浩劫,因为,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中国文化,我们缺少的都是精神信仰。无外乎,这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1、世博会既是各个时期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各国举全国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像奥运会一样争相举办。我国上海市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9年以来的第一次,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是对中国文明进步的认可。举办上海世博会也必将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筹办期间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达0.3%左右,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花费近4000亿元,加快了上海市政建设,建有8条地铁路线,建立了高速公路网,航空交通网,上海将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2、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大盛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3、是一曲以“创新”和“交融”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世博会的主旨。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弘扬“创新”和“交融”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它用主题模式引发全球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用海纳百川的态度鼓励人们对未来的展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如本届展品中有各种低碳产品、万能相机、太阳能飞机、可发电的地板、透明水泥等等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4、是人类文明的精彩展示和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上海世博会将汇集各国人民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的合作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因此它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它也是一次海内外人民的大聚会。半年展期将吸引7000万人次游客来参观。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系列的论坛活动,展现地域风情,诠释多元文化,已有近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申报一千多台节目,演出场数达两万多场。参与国都将献出有特色的经典精彩节目进行交流。

总之,我国透过上海世博会的平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对当代社会文明、智慧的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让我们共享上海世博会所赋予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时尚与欢乐。

第五篇:关于孔子和中国文化的演讲稿

Nowadays, the Chinese fever is warming up.Since the first Confucius institute opened in Seoul in 2004, more and more Confucius institutes come with the tide.In the period up to October 2009, a total of 523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onfucius Classroo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87 countries and regions over the world.By the year 2010, there will be about 100 million non-Chinese worldwide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it plans to set up 500 Confucius Institutes worldwide.It can’t be denied that the first step goes well in spreading the language.In fact, it is the continuous culture that makes the institute shine.We hope one day, what motivates foreigners most to learn Chinese is notbusiness, but the admiring to the fascinating Chinese culture.How can we realize the dream?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keep the speeding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to strengthen our power.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take action from our land.We shoul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community, a community of Confucius style.Now, most people learn French because they admire the atmosphere of fashion and glory.No longer than 50 years, people will learn Chinese in order to liv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enjoy the peace and harmony only exists in we china.Confucius is a gift history presents us.It’s a pride of every Chinese.It’s a hard work to treasure and develop the great thinker’s thoughts, and

Confucius institute is one of the actions.Each great people should have its own spirits and heroes.Confucius is one of them.What we should do i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instead of just his several words.We should regard Confucius not only a bridge of cultures, but also a big tree in the culture.Only deep learning of its spirit is the protection to the roots, to make it flourish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Now, most people learn French because they admire the atmosphere of fashion and glory.We can say confidently that no longer than 50 years, people will learn Chinese in order to live in the Chinese atmosphere, enjoy the peace and harmony only exists in China.

下载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孔子(共5篇)

    福州清代台江三保秀才试卷被福州市博物馆复制放在文庙展览 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第一名,在中国,孔子更被奉为圣人,备受尊崇,孔子离开我们已二千年了,他在世的时候,并不走运,恐怕他......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文化作为一国实力的象征,开始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正处于发展上升起的崛起大国,于是软实力开始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但是令人......

    从***文化活动透视妇联工作

    从***文化活动透视妇联工作从**漂流节文化活动透视妇联工作为给第六届**漂流节增添文化亮色,展现古城女性时代风采,**县妇联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在开幕式当晚成功的举行了“美......

    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

    公务员年年扩招,政府行政机构年年在扩大,冗官冗员不断的吸取民脂民膏,在经济形式每况愈下的环境下,究竟是什么让政府招收庞大的公务人员,究竟是什么优厚的条件在吸引这些努力成为......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黄少华 【摘要】: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戏剧中的婚恋题材无论古今中外俯拾即是,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梳理这些题材的研究却做得不多。本文......

    从《摩登时代》透视剩余价值范文大全

    从《摩登时代》透视剩余价值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

    从文章出轨透视现代爱情观

    从文章出轨透视爱情观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201111022901 米常钰 爱情在字典中指男女之间相爱的情谊。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

    从核心价值观透视企业文化建设

    从核心价值观透视企业文化建设2011-11-20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张国勇2003年8月,中国石化广东肇庆石油分公司拉开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序幕。2004年6月,该公司编写、印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