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

时间:2019-05-12 20: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

第一篇: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

公务员年年扩招,政府行政机构年年在扩大,冗官冗员不断的吸取民脂民膏,在经济形式每况愈下的环境下,究竟是什么让政府招收庞大的公务人员,究竟是什么优厚的条件在吸引这些努力成为公务人员的人呢?

70年代的一座小平房就能办公的乡政府大楼,如今已是上十层的办公大楼,另外还有大礼堂公务员食堂,以前一个人能办的事现是10个人办,乡政府官员现在大都配备了20多万的公务车,汽车司机,政府办公大楼的服务人员清洁人员一大堆,原来只有一个乡长,现在副乡长都上十个了,还有秘书,计生委,拆迁办、信访办、行政执法、城管执法、城市规划办......数都数不完,这些机构里滥竽充数,闲杂人员极多,只拿俸禄,不办公事,给国家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究竟是什么让政府增加了如此多的机构呢? 首先就以城管来说把,政府认为城市脏乱差是由于没人管,各个城市为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建设清洁文明城市,重点治理城市乱停乱放,小商小贩占道经营,换市民一个清洁文明的城市环境。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打击这些破坏城市文明的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扔果皮纸屑,以最快的速度整治这些破坏市容小商小贩,城管机构在这个形式下成立了,然而当时城管只是一个临时机构,没有正式编制,其人员也是招纳社会的一些闲杂人员(整天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斗殴),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城管队伍,由于当时还不是正式编制,其收入来源还是依赖罚小商小贩来维持,另外城管是政府招纳的闲杂人员,其行事霸道蛮横,仗着政府撑腰,横行霸道。这些城管出现,小商小贩避而远之,有的为了能够继续经营,开始向城管交起保护费来,本来就惨淡生意雪上加霜,慢慢的这些人对城管恨之入骨,城管也就成了强盗的代名词。就这样原来临时编制的闲杂人员也转正了,成了政府公务人员的正式编制,正式纳入政府财政。事实上政府已经为了这些小商小贩建立了专门的营业场所,为什么这些人不进去呢?反而要占道经营呢?这些首先得问政府自己,政府专门建的营业场所,税费极高,什么卫生费、入场费、摊位费,乱七八糟的加起来占了他们收入的百分之几十,本来他们就是小本经营,怎么承受得起政府这样盘剥,纷纷占道经营,而政府建的交易市场冷冷清清,而政府不但承认自己税费太高,反而认为这些人蛮不讲理,只有用霸道来治理这些人。城管便是他们的有效武器。

城管这种机构只是政府为治理乱而设立的一个机构,不管是什么问题政府都仿效城管这种做法,成立新的机构,增加新的人员。信访办、拆迁办、城市规划局纷纷诞生,这些事实上都是政府以暴制暴,用暴力对付人民,用高压手段压制老百姓,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减税减费,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越治越乱,官僚机构庞怕,政府人员冗余,造成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在经济困难时,政府不但不减税以应对危机,反而变本加厉,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争着去吃皇粮呢?谁都知道,当今社会腐败,官员可以毫无顾忌的挪用公款、中饱私囊,他们可以作威作福,在人民的头上拉屎拉了尿,这些饱受压迫的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自己命运,有朝一日能象他们一样鱼肉百姓,纷纷举起大旗,报考公务员,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梦想。这些享受着极高的待遇,领着丰厚的俸禄,从来就没有想过为民办事。老百姓用血汗养着这些大老爷们,图的不过在他们头上拉屎拉尿而已。中国政府官僚机构如此庞大,政府人员如此冗余,一旦经济萧条,他们一定会变本加厉的对百姓盘剥,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给社会埋下动荡的祸根。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都是如此,各个朝代末年,人民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政府非但不加抚恤,反而仗着朝廷,变本加厉的征收,造成百姓揭竿而起。

第二篇:从电视剧中透视中国女权主义发展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结课作业

从影视中透视中国女权主义发展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编辑出版

学号:0121111712 姓名:梁森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女性的权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的价值也得到了肯定,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蓬勃,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与男性相比,世界各国,个文化中的妇女仍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1],这样的处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我们需要法律体系的健全,另一方面,女性需要树立权利意识,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

摘要:

中国影视剧,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中,一些优秀的女制片人,女导演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电影数量逐年攀升,创作题材也不再拘泥于构建英雄式的男性,而是塑造了大批的充满智慧,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女性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在女权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的多数女性却得不到法律法规的庇护,制度的健全是一方面,而女性自身的权利意识却经常被传统思想所禁锢,难于启齿,或者碍于颜面不敢同罪恶作斗争。女性已不再应该忍辱负重,在一个文明的,法制化的国度,女性的权利意识逐渐在苏醒,相比百年前,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这需要更多的人成为参与者。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影视 女性意识

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形成

1.五四时期的启蒙

五四运动以前,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妇女长期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她们在政治上没有自由,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能

第 1 页

接受教育,生活境遇十分悲惨。有许多妇女为获得自由解放而进行顽强的反抗。然而,封建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妇女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们不能摆脱家庭的圈子回归社会劳动中去。也正因为这样,一旦中国妇女觉醒,她们的强大革命力便会带来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风暴。

在长达数千年封建统治中,真正自觉的妇女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中揭开的。她们组织爱国团体,创办妇女刊物,从行动上、组织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她们争取男女教育平等,主张社交公开,婚姻自由,经济独立,从思想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她们直面封建旧思想的禁锢,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身姿。本文从五四时期妇女运动的几方面特点出发,讨论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思潮兴起的原因,妇女解放所表现的几个方面及对后世的影响。

2.法律体系的建构

1949年年前的中国妇女,深受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毫无地位可言,所谓“三从四德”就是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行为最高准则。1949年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关于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100余件涉及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和规章,构建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其他单行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律法规,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妇女在家庭中被支配的地位,有力的促进了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妇女成为一个政治上,法律上独立的社会人,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婚姻法》为基础的妇女解放是由党和政府从外面推动的,是一种被动式的社会性解放,而不是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3.女权意识的逐步觉醒

改革开放后,妇女的自主意识逐步觉醒,大量直接服务于妇女的组织出现,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较以往显著增强,更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从而经济独立,在家庭的地位也发生了扭转,很多女性在婚后掌握着家庭的财政大权,在教育方面,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女企业家,女政治家纷纷应运而生。

第 2 页

二.女权主义在影视中的凸显

1.女性导演,制片人队伍的庞大。

中国影视剧,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中,一些优秀的女制片人,女导演格外引人注目。例如著名导演李少红,由她导演的作品《橘子红了》,《大明宫词》,《新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橘子红了》是一部由李少红执导,归亚蕾、周迅、黄磊、寇世勋领衔主演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该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镇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农秀禾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以自身的经历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绎的有关觉悟与抗争的动人故事。《大明宫词》主要讲述的是盛唐时期的大明宫地处长安城中,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生活舞台。即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一对母女一生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为主线,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而这些作品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女性视角成为了影片最为卖座的地方,不同于很多男性导演旷达豪迈的叙述风格,李少红导演的作品大多站在女性的角度,紧扣女主人公的命运,使影片更显细腻与感性,而瑰丽的画面色彩与梦幻的拍摄风格更显女性魅力。剧中,传统“好女人”的形象被颠覆,秀禾勇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至情至性的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秀禾对爱情的追求终于打动了大妈,使她决定帮助秀禾,自己也不再做传统礼教做殉道者,女性的诉求与呼声被放大,冲击着这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也流露着导演自身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2,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增多。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电影数量逐年攀升,创作题材也不再拘泥于构建英雄式的男性,而是塑造了大批的充满智慧,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杜拉拉,出身中产阶级,无背景有知识,依靠自己在职场中的辛苦打拼,八年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爱情与事业双丰收。在许多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也不再甘当陪衬,例如《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和《麻辣女兵》都是在讲述女兵接受部队的训练与洗礼,最终成为优秀特战队员的故事,虽然剧情略显幼稚,拍摄手法有待提高,但却也真实的反映了女性的政治军事意识在增强,不甘落后的思想。《甄嬛传》自开播以来就创国产电视剧之新高,直到现在依然被各大地

第 3 页

方电视台热播,剧中为我们塑造了以甄嬛为首的诸多后宫女性形象,她们有的原本单纯善良,有的生来刁钻蛮横,有的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但最终只为了一份荣宠而展开了腥风血雨般的宫廷斗争,突出了女性的谋略与生存智慧,她们屈从男权,却又懂得如何利用男权,其中的残酷与无奈,可见一斑。电影《柳如是》再现了江南名妓柳如是飘摇的一生,柳如是虽出身秦楼楚馆,但却才华横溢,德艺双馨,她不仅精通音律诗词,而且关心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主张男女平等,她不甘心明珠暗投,以匹嫡之礼嫁给了尚书钱谦益,而在明朝灭亡的最后关头,她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民族气节,奋身投入荷花池以死殉国,这与贪生怕死的钱谦益形成了鲜明对比,给那些妄自尊大的男权主义者当头棒喝。柳如是在对爱情与生命的选择上,都是超脱的,有着男子都不可匹敌的勇气与见识,这与当代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都是不谋而合的。诸如此类的电视剧,电影还有很多,但反映的问题都是如出一辙的,女性渴望主宰自己的人生。3.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

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女性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在女权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的多数女性却得不到法律法规的庇护,制度的健全是一方面,而女性自身的权利意识却经常被传统思想所禁锢,难于启齿,或者碍于颜面不敢同罪恶作斗争。2002年,我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正式播出,反响强烈,主人公名叫梅湘南,是一位温柔知性的好妻子,可在婚后却总是遭到丈夫的猜疑与毒打。随着家庭暴力的持续升温,梅湘南也最终不再忍气吞声,开始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己。该剧播出后,家庭暴力这个原本在许多女性眼里难以启齿的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2]。这部剧的播出,使得许多人能够正视这一问题,既是我国女权思想的一次胜利,又号召更多的人去关注妇女的地位与命运。2003年播出的《女人不再沉默》与该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主角苏静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杂志社工作,通过自身职务的优势帮助了许多遭受 第 4 页

男性侵害的女性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但她却也陷入被上司骚扰的尴尬局面,最终,她选择不再沉默,勇敢的向有关部门检举上司的行为。该剧中,沉默隐瞒往往是女性遭到侵犯之后唯一的做法,影片将这一想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女性总是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不去伸张正义,家庭,工作,爱情,人生,一切似乎都会在罪行曝光之后离开自己,受害人内心受到百般煎熬,可罪犯却屡屡得手,也正是这些思想在作怪,也是整个社会为女性强加的传统贞洁观念在作祟,其实,父权社会对女性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早已该淘汰,这两部作品正是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希望,女性已不再忍辱负重,在一个文明的,法制化的国度,女性的权利意识逐渐在苏醒,相比百年前,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这需要更多的人成为参与者。

三.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问题

1.女性仍然“被观察”。

在一些国产电视剧中,女主角往往是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高学历,相貌出众,家庭背景优越,性格随和开朗,心思单纯善良,无论是什么场合都能轻松地吸引周围男士的目光。这些外部条件犹如公式一般被嵌套在不同的女主人公身上,例如《裸婚时代》中的童佳倩,《婆婆来了》中的何琳,而她们的男友则相形见绌,家世平平相貌平平,收入不高,但却能使女主人公对自己死心塌地,当然不排除人品爆发的可能,我想更多的还是由于女性处于被观察的位置,所有的男性都在幻想着一个完美的配偶,在优秀的同时却也能听命于自己,这样的标准似乎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潜意识,男性可以被塑造的不着边际,而女主人公却要循规蹈矩的不偏离自己的人生轨迹,尽管白玉微瑕却能在电视剧的结尾痛改前非,人们对女性的高标准也潜移默化的引导者女性的价值观,使自己处于被观察的状态,在标准与自我之中难以取舍,女权主义所做的,正是将女性从男性的目光中解放出来。

2.难以摆脱爱情与家庭的宿命。

在电视剧中,女主人公无论在职场上有着多么突出的表现,但是最终的归宿却还是爱情与家庭,这与现代生活中许多女性的观点相吻合,在经历一番事业的

第 5 页

打拼,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圈层,在这个圈层中找到心仪的男性,如果制片人没有为女主人公安排美满的爱情和婚姻,那么在观众眼中,这个女性就是不完美的,例如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人公在事业有成之余收获了爱情,和前者相比,这来之不易的感情似乎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的伍媚,是典型的女强人,可是强大的内心和事业上的成就却更是衬托出爱情上的缺失,于是人们便会发出感慨“女人还是不要太强了,找一个好工作,家庭美满就可以了。”这便是国人对女性普遍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工作的目的就是以办公室为交友平台,充分展示自我并最终找到真命天子,完成人生大事,结婚就意味着幸福,而工作,只是通往幸福的阶梯而已。而男权主义的思想似乎更加深了这一观点,3.地方差异与经济差距使女权主义发展不平衡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而这种不平衡也体现在了女权在中国的发展上,从一些农村题材的电影与电视剧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及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女性在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上相较于发达城市的女性有着显著的差距,重男轻女的思想时有体现,“围着灶台转”的观念仍然根植于心,例如在电视剧《婆婆来了》中,女主人公何琳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而她来自农村的嫂子却与她形成了鲜明对比,她文化水平不高,包揽着家务农活,小心翼翼的恪守其道,相夫教子,却总遭到丈夫的抱怨甚至是殴打,这也是农村女性的真实写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中国的女权主义不但要在发达城市站稳脚跟,而且需要普及化,提高国民的整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女性权利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 [2]《女性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 6 页

第三篇: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一、图书信息

书名: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作者:

高岩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版次:

2010年5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平装:

499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

787 x 1092 1/16 ISBN:

978-7-5032-4425-4 条形码:

9787503244254 印张:

字符:

450千 定价:

38.00元

中国版本图书馆GIP数据核字(2012)082634

二、作者简介:

高岩,女,汉族,1975年7月生,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2002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访学。2009年7月被评为渤海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在《编辑之友》、《求索》、《甘肃社会科学》、《理论界》等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一篇获锦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项。

三、永恒的西方经典文化——奥斯卡(前言)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简称“学院奖”,旨在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

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 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这是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

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从192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地点在美国好莱坞,至今已有八十四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进行,后改为发奖大会,在发奖大会上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所颁发的奖项都是为了奖励1927年至1928年的优秀影片和电影人,1928年制作的美国电影《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当时只颁发了十五个奖项。

奥斯卡奖的参选门槛很低:凡上一年在美国国内上映的影片,都可以参与翌年奥斯卡奖的评选。奥斯卡奖的评委目前已经接近600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好莱坞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师、编剧等各个工会。从集体投票中评选出最佳影片奖。然后按专业评选出其它奖项,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并由著名演员主持奥斯卡颁奖大会,前奥斯卡奖获得者为获奖者颁奖。

在1940年的十二届以前奥斯卡颁奖时,纽约的报纸在颁奖大会前公布获奖者名单,这使得众落选者因没有获奖而不愿出席颁奖典礼,使奥斯卡颁奖大会很冷清。从1941年的十三届奥斯卡以后,组织者决定采用将获奖名单装在信封内封存,现场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方法,这使得奥斯卡获奖者在名单宣布之前成为一个迷。让奥斯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奥斯卡奖项侯选人争相参加奥斯卡颁奖大会。奥斯卡大奖从成立至今已走过84年,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今天的全球瞩目,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它不仅见证了好莱坞巨星们的事业起伏,也曾为众多电影大师加冕。

电影是科技、艺术、娱乐、商业的有机结合体,同时更是文化的体现。电影自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人类,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享受方式。电影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不可替代的。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奥斯卡电影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给我们以启迪。电影的教育意义更多不在于它们所呈现的画面,即银幕上我们看到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而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一种文化,即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奥斯卡电影基本主题围绕爱、正义、家庭、亲情等,并把这些内容贯穿在一起,爱情和家庭是电影永恒的主旋律,是美国人最为看重的东西。9·11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观念,他们更加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深受美国人的喜欢。同时奥斯卡电影宣扬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宣扬奋斗、解放、浪漫主义的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意识;强调以武力换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美国赤裸裸的文化价值观,本质上形成了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理性主义、享乐主义、冒险主义、恐怖主义思想的根源。

文化是人类共享的资源,电影也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而奥斯卡的评奖用西方的文化模式,更多地折射了西方人文精神,因此本书从奥斯卡电影中透视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剖析了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揭示了西方人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诚实、责任、勇气等美德和精神。

本书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编写。通过奥斯卡影片来揭示西方文化,并剖析西方国家、民族、阶层的一些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给观众以启迪。

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然而电影让观众感受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电影展现出来的西方国家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八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最佳影片不断丰富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实质。奥斯卡奖从1929年至今已有八十四届,但是我们可以从每一届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洞察历史,感悟人性,体会奥斯卡的西方文化内涵,挖掘西方文化的深层哲理。

正如其它电影奖一样,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和获奖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票选结果有时常带有投票人主观意识,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加之欣赏水平和欣赏标准各异,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深度,但不能否认奥斯卡最佳影片是西方文化之精髓,奥斯卡电影维持和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和奥斯卡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内容简介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分类。通过奥斯卡影片来剖析西方文化,并揭示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然而电影导演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文化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精神,以点带面,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具体而言,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近百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充实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通过奥斯卡影片的文化内蕴,我们感悟人性,洞察历史。警示现实,并对这些优秀影片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奥斯卡是一个很好的西方文化载体,它不仅使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反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后记

从电影开始有声的1927年到电视冲击电影的五十年代中的30年中,电影是整个世界的主导娱乐工具。而好莱坞主导整个电影世界,并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电影文化模式。

奥斯卡电影是西方电影文化的“主场”和“秀台”,在奥斯卡84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创造着电影的神话。我们对这些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深层次的透视和探析,对西方电影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剖析,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奥斯卡电影承载着西方文化的特有模式,是获得奥斯卡奖项的艺术巨匠们精心创作的杰作,启发人们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奥斯卡电影可以体现西方文化的内涵,可以折射或反映出蕴涵在其中的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人的意识形态。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最古老的电影奖,奥斯卡奖为美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促进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本书中我们开辟了“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内容。书中我们对每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了分析。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一个故事,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喜、怒、哀、乐来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电影导演想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世界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电影创造出来的音画空间堪比一幅幅文化长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高岩 2012年3月1日

六、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翼(1929)„„„„„„„„„„„„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老汇的旋律(1930)„„„„„„„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1931)„„„„„„„„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壮志千秋(1932)„„„„„„„„„ 15 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大饭店(1933)„„„„„„„„„„ 19 第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春秋(1934)„„„„„„„„„ 23 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夜风流(1935)„„„„„„„„„ 27 第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叛舰喋血记(1936)„„„„„„„„ 32 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歌舞大王齐格飞(1937)„„„„„„ 36 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左拉传(1938)„„„„„„„„„„ 41 第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浮生如梦(1939)„„„„„„„„„ 45 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佳人又名飘(1940)„„„„„

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蝴蝶梦(1941)„„„„„„„„„

第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青山翠谷(1492)„„„„„„„„

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1943)„„

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卡萨布兰卡(1944)„„„„„„„

第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我同行(1945)„„„„„„„„

第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失去的周末(1946)„„„„„„„

第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黄金时代(1947)„„„„„„„„

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君子协定(1948)„„„„„„„„

第二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哈姆雷特(1949)„„„„„„„

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代奸雄(1950)„„„„„„„

第二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彗星美人(1951)„„„„„„„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2)„„„

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戏王之王(1953)„„„„„„„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1954)„„„„„„„

第二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码头风云(1955)„„„„„„„

第二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马蒂(1956)„„„„„„„„„

第二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环游地球八十天(1957)„„„„

第三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桂河大桥(1958)„„„„„„„„

第三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金粉世界(1959)„„„„„„„

第三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宾虚(1960)„„„„„„„„„

第三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桃色公寓(1961)„„„„„„„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区故事(1962)„„„„„„„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3)„„„„

第三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汤姆·琼斯(1964)„„„„„„

第三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窈窕淑女(1965)„„„„„„„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音乐之声(1966)„„„„„„„

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永远走红的人(1967)„„„„„

第四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炎热的夜晚(1968)„„„„„„„

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雾都孤儿(1969)„„„„„„„

第四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午夜牛郎(1970)„„„„„„„

第四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巴顿将军(1971)„„„„„„„

第四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法国贩毒网(1972)„„„„„„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1973)„„„„„„„„„„第四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骗中骗(1974)„„„„„„„„„第四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2(1975)„„„„„„„„„ 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1976)„„„„„„„第四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洛奇(1977)„„„„„„„„„第五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安妮霍尔(1978)„„„„„„„„„第五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猎鹿人(1979)„„„„„„„„„第五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1980)„„„„„„„第五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普通人(1981)„„„„„„„„„第五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火的战车(1982)„„„„„„„„第五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甘地传(1983)„„„„„„„„„第五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母女情深(1984)„„„„„„„„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莫扎特传(1985)„„„„„„„„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走出非洲(1986)„„„„„„„„第五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野战排(1987)„„„„„„„„„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末代皇帝(1988)„„„„„„„„„第六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雨人(1989)„„„„„„„„„„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为黛茜小姐开车(1990)„„„„„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狼共舞(1991)„„„„„„„„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沉默的羔羊(1992)„„„„„„„149 156 161 167 172 178 184 189 196 204 209 215 220 228 236 242 249 255 260 267 272 277 283 288 293 299 306 313 320 327 334 341 349 358 364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不可饶恕(1993)„„„„„„„„

370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辛德勒名单(1994)„„„„„„

375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甘正传(1995)„„„„„„„

383 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勇敢的心(1996)„„„„„„„

391 第六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英国病人(1997)„„„„„„„

396 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泰坦尼克号(1998)„„„„„„„

403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莎翁情史(1999)„„„„„„„

411 第七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国丽人(2000)„„„„„„„

417 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角斗士(2001)„„„„„„„„

423 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丽心灵(2002)„„„„„„„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芝加哥(2003)„„„„„„„„

第七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4)„„

第七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万美元宝贝(2005)„„„„„

第七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撞车(2006)„„„„„„„„„

第七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无间行者(2007)„„„„„„„

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老无所依(2008)„„„„„„„„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2009)„„„„

第八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2010)„„„„„„„

第八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国王的演讲(2011)„„„„„„

第八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艺术家(2012)„„„„„„„„„ 428 434 438 443 449 455 460 466 472 478 486

第四篇:从《摩登时代》透视剩余价值

从《摩登时代》透视剩余价值

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第五篇: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从孔子看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孔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褒贬之议,电影主要情节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中虽然注重孔子在仕途方面的经历,但还是大致真实地遵循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的描述。影片中向我们重现了德才兼备的孔子坎坷的仕途之路和不得志而一生流浪的生活。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作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大众化和引起观众的兴趣的目的,影片中大量添加了许多战争场面和勾心斗角的利益斗争,甚至夸大或改写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例如齐鲁峡谷会盟,影片中注重展现了孔子过人军事谋略和才能,这与《史记·孔子世家》略有不同,据里面记载: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1]可见,孔子是凭借着君子之道令齐景公恐惧和折服了,使齐景公自愿归还汶上三城以此道歉。

而电影中主要是通过孔子精密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保证了会盟的胜利结束和讨回了汶上三城。还有对于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颜回之死,我们或许不应该去追究其虚假性,而应该把它作为影视作品在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当然影视作品中很多细节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无论怎样,这些误点、瑕疵也难以否定这部电影的内在价值。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中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电影中努力给我们呈现的孔子的主张和精神魅力,让我们在孔子带领下重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中国的 “礼”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奥。在这里,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教导人们,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我们都感到中国 “礼”文化的深沉内涵,看到孔子在个方面努力去实践“礼”这种文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他儿时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 模仿成人磕头习礼,这说明孔子在儿时就对 “礼”有一种喜爱和重视。无论是执政,或是自身修养上,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孔子始终主张以“礼”为核心。

在影片中,鲁定公向他问政时,他说到:“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么?”这里正是对《论语为政篇第二》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孔子每次进朝的跪拜礼仪都是严肃认真的,这正是孔子自己将“礼”作为自己的准则认真实践着。

对待君臣关系时,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来处理,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到要“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地步,正如《论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十二》)也就是说约束自身, 使言行合乎礼, 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天下就归依于仁。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认为不掌握礼仪, 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这表明了“礼”成为孔子的仁的重要体现和前提,正如他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这也作为他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在对待父母上,《论语 为政篇第二》提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也只是礼的一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能在其中一支文化来分析这种礼文化而已。当然,在孔子对礼的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下,各朝代对 “礼”也都非常的重视。例如,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汉代时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借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 “孝”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从古到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则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孔子以自己为准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从孔子葬母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孔子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主张孝,并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在怎样孝敬父母时,《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第四》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照顾父母,即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的奉养,更加不应该远游,死后也要按照礼节来安葬和祭祀。孔子对“孝”的规定,不仅包括“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而且还包括“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劝谏和帮助父母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

《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说明了孝的重要性。《为政篇第二》中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义能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主张孝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仁的基础所在。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孟子也对孝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孔孟对于孝的含义更加加深了,也为后世的孝道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孝道也理当成为教化民众的内容之一,孝道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汉代许多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孝文帝,孝武帝等都是受孝道影响的结果。同时,西汉首创“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孝道与取得功名利禄紧密联系起来。“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清代。汉代出现了很多孝子,例如孝女曹娥和缇萦,他们分别被记载《后汉书·列女传》和《汉书·刑法志》中,他们的孝都为后世所赞叹。直到元明清的时候,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他们进一步将孝道作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成为当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它也是统治者维护礼教秩序的工具。随着专制的需要,愚孝思想极度地泛滥和膨胀,也使孝道畸形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现象。正如鲁迅评论《二十四孝图》说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就是后来孝道畸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总的来说,孔子宣扬的伦理观内涵丰富多样,而礼和孝只是其中之一。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将孝和礼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础,从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礼和孝来“教化”人民,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从而达到“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的和谐天国。

三、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有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却渗透着一种天命思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都展现了孔子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天命思想。这也许是归结于古代道德根源的唯心主义色彩吧。

《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他说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当宋国司马桓魋想拔掉大树来杀死孔子时,他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子路责怪孔子不应该见南子时,他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虽然是一种发誓诅咒,但不乏有主宰在天之思想观念。当颜回死后,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当心爱的学生比自己早死后,内心极度痛苦,这难道不是上天要亡他么?孔子这样指责上天。

在《论语》中,《八佾》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也没有用的啊!《子罕》孔子批评子路时:“吾谁欺?欺天乎?”《宪问》当公伯僚诋毁子路时,孔子说:“道之將行也与,命也;道之將废也与,命也。公伯僚其如命何!” 意思即我的道德理想將会施行,那是天命決定的;我的道德理想將会被废弃,那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僚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这里可看出孔子将天命看得如此重要。

孔子在《季氏》里提出了“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尧曰》里说道:“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显然是要被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地位,服从统治,要尊天命。可见,孔子重视天命的程度是多么的深。他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可以这么说,孔子是维护传统的天命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西汉中期以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皇帝受命于天,体现天的统治权力,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之间可以感应,达到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可见董仲舒将天命思想被定格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也被专制统治者用来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

在宋元明清时期,天命思想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范畴。在后期封建社会的危机中,程朱理学出现是为了维护地主阶段的永恒统治的思想工具,也是为日益加强的君主专制而制造的一个理论。从理学思想的来源来说,它是儒家孔子、孟子以来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程颢和程颐则将天理强调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天理被二程说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存在于人和世界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理或天理就是天命,体现于人的心、性中,因此天与人事之间就有“感应”。这样天命思想彻底地被改造为一个思想统治工具。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无论是礼、孝、天命这些伦理观,还是其他文化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被我们挖掘和发现的同时,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载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公务员扩招透视中国政府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腐败问题透视

    中国腐败问题透视 宾伟 硕士一教班 21300468摘要:本文以腐败为主题,对中国腐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描述,首先以腐败的含义引起话题,从而对中国腐败问题的引出埋下了铺垫,继而对中......

    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061公共事业管理王亮摘要: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在于不按形式、规章办事,尽管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很多政府机构方面的规章制度,......

    从***文化活动透视妇联工作

    从***文化活动透视妇联工作从**漂流节文化活动透视妇联工作为给第六届**漂流节增添文化亮色,展现古城女性时代风采,**县妇联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在开幕式当晚成功的举行了“美......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文化作为一国实力的象征,开始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正处于发展上升起的崛起大国,于是软实力开始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但是令人......

    从《舌尖上的中国》透视中国纪录片品牌构建

    从《舌尖上的中国》透视中国纪录片品牌构建 “撑面杆从中间精准分开,面的柔韧与重力的合作恰到好处。160根一挂,能拉长到3米。银丝倾泻,接受阳光和空气最后的塑造。”这是《舌......

    从《共产党宣言》透视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善”(精选)

    摘 要: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可谓是紧密依存,相互促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美学思想更是随处可见。那么,《共产党宣言》中有吗?一定是有的,还很深刻。《共产党宣言》旨在建立起一个联合......

    中国网络安全短板透视

    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演进,世界各国再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期。身处改革关键期的中国......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五篇范文)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中国“三农”问题透视农业的脆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由于中国还不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