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社会文化角度透视俄语言语礼节.
从社会文化角度透视俄语言语礼节
赵永华
言语礼节这一语言现象表现为交际行为中的一部分。交际行为发生的情景以及时间、场合、讲话者的年龄、性别、双方的相互关系和地位、身份、交际目的、情绪、心理感受等因素都影响着言语礼节的使用。广义的文化中必定包涵着交际文化以及言语礼节文化的内容;其中,交际行为和言语礼节二者本身又密切相关。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交际文化主要是对其中的言语礼节的文化特点进行考察。在言语礼节中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言语礼节的研究将会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俄罗斯民族的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外语学习者往往由于言语礼节知识的欠缺,致使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常常犯习惯性错误,即把母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所学外语中。因此,在俄语学习中我们必须对俄语言语礼节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的主题即是俄语言语礼节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礼节、言语礼节与社会文化信息载体功能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应遵循的,符合本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的准则。在交际中所遵循的礼节分为行为礼节和言语礼节,二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按照俄罗斯的风俗习惯,送礼物是不能送手绢的。因为手绢是用来擦“眼泪”的,所赠手绢将会给被赠的人带来“痛苦”,得到这样的礼物,通常要象征性地付几分钱,以示这手绢是买来的。然而,在中国则不同,手绢常成为青年男女传递爱慕之情的信物。在评剧《花为媒》中李月娥就用罗帕赠予意中人来表达爱情。另外,在俄罗斯逢年过节要送亲朋好友鲜花。但是,黄色的花是不能送的。因为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黄色意味着分手和背叛。并且,花束一定得是奇数。在俄罗斯,偶数朵的鲜花只用于葬礼。在中国则大相径庭,黄色象征着高贵,偶数代表着吉祥,成双成对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期盼。按照俄罗斯的习惯,向人表示祝贺的同时往往要赠送礼物。俄罗斯人收到礼物时会立刻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然后说很喜欢,向送礼物的人表示感谢。在中国则不然,往往先是拒绝一番以示谦逊,然后再欣然接受。接过礼物后也要先放到一边,以免引起贪婪的印象。由此可见,俄汉两个民族在行为礼节方面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习惯和民族文化特点。
除了上述行为规范,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言语礼节的一系列问题。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最直接、最常用的表达礼节的手段还是言语。从狭义角度来讲,言语礼节就是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应遵守的,符合本民族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的言语准则。它是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行为礼节不可分割的部分。按照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的定义,言语礼节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口语语言单位所构成的语言体系,它根据一定的规则建立起交谈者之间的联系并维持这种良好的交际关系,这个体系被社会所接受并固定下来。换言之,借助这些语言单位用以实现称呼、打招呼、告别、结识、道歉、感谢、祝贺、祝愿、请求、邀请、同情、安慰、恭维等交际目的。从言语交际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言语礼节这门学科,意义就更为广泛:其中除了固定的言语模式,还有其它别的话语表达方式来体现交谈者的态度,以及语调和具有同样作用的辅助手段(如:表情等)。
言语礼节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固定交际形式,以现成的典型句子作为独特的语源存贮于人们的语言意识之中,它在每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并不重新构成,而是作为一种语言单位重复再现。言语礼节的符号不是随意组成的,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妄加改变。它们继承传统,有自己的渊源。言语礼节的符号同另外一些礼节符号(口头的和非口头的)密切相关并 1 具有一定的等式关系,正是这个原因使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得以传达同一内容。
在使用言语礼节进行表达时,人们同时完成着交际行为:称呼、打招呼、致谢……等。在一种语言中会有许多方式用来完成同样的功能,例如:在俄语中用于打招呼的表达法就有40来种,用来告别、致谢和请求的方式也很多。选择每一种表达法都要考虑到:对谁、何地、何时、为什么、为了什么、说什么。由此得出结论,语言中隐含的复杂的社会信息在言语礼节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言语礼节中传达着有关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社会信息:他们是否认识,他们的年龄大小,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他们的私人关系如何,交际是在什么场合下发生的(正式的或者是非正式的)等等。因此,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Добро здоровьца!那么,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老者。如果是:Привет!那么,交际场合是非正式的,交际双方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他们之间是无拘无束的朋友关系。我们有时会听到学习俄语的学生跟老师打招呼时用“Привет!”,这是错误的。俗语词здорово多出于男人之口,带有礼俗色彩。譬如,一个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到农村钓鱼,他可能会对当地农民说:“Здорово, хозяин!”但在别的情况下他不会这样说的。салютик是青年人之间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老年人不这样说。因此说来,语言载体的社会属性在言语礼节中表现得很明显。此外,在言语礼节的表达法中也集中反映着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试比较下列称谓:Милостивый государь(先生、阁下);Ваша светлость(殿下);函件中的一些用语:Покорнейше благодарю(万分感谢);Ваш покорный слуга(您的忠实仆人);Нижайше кланяюсь(深深地鞠躬);Бью челом(叩首,叩请)等等。
二、俄语言语礼节的文化特征分析
言语礼节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文明行为的工具和产物。从上文得出,言语礼节是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礼节用语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您好”、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分手时说“再见”、До свидания!。同时,又有其独特的习惯用语,例如:中国人见面,特别是在饭后,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而俄语中就不能用Вы пообедали?或Вы покушали?作为打招呼用语。在中国“去哪儿?”是人们常用的打招呼用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则不可思议,会被认为探询别人的隐私。邂逅相遇让人惊喜,俄语中有这样的句子:Не ожидал вас встретить!Не думал вас встретить!久别之后的喜悦之情溶于Кого я вижу!之中。中国人在该情景却常说:这么长时间没见你,你去哪儿啦!中国学生和老师打招呼时都说“老师好”,而俄语中却不能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учитель(или учительница)!原因是俄罗斯人不直接称呼人的职业,学生问候老师时都要称呼其名和父称。按照俄罗斯的礼节,要常常有礼貌地夸奖女性的外貌和穿着。姑娘们喜欢听到这样的恭维:Как ты очаровательна сегодня!Тебе идёт этот костюм.对夸奖她们的人,她们会很高兴地表示感谢。在中国对恭维话的反应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听到赞誉之词,往往要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很不够!”或者是“马马虎虎!”“不敢当!”。可见,对言语礼节用语的使用不能忽视操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
言语礼节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它的成语性方面(成语化的句子)有突出的反映。言语礼节中使用的大量成语、谚语、俗语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例如:俄语中常用的祝愿有:Ни пуха, ни пера!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表示欢迎的话有: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Хлеб-соль!见面打招呼的话有:Л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сколько зим!告别时说:Не поминайте лихом!邀请时说:Милости прошу(к нашему шалашу)!Будьте как дома!Заходите, гостем будете!在介绍和结识时说:Прошу любить и жаловать!等等。我们还可以把成语化的带定语добрый的用法列入此类:добрый день, доброе утро, добрый вечер, 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等等。上述所引的成语中,大多数在别国的语言中没有对等形式。例如:对于不了解俄罗斯传统蒸气浴的民族,在其语言和文化中很难找到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的对应形式。
伴随言语礼节使用的俗语有: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как говорят, как у нас говорят, как здесь говорят等等。例如:在请人家坐下的时候、告别回家的时候,礼节用语В ногах правды нет和Спасибо за хлеб-соль的伴随语就可以用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例如:Присаживайтесь, присаживайтесь, Людмила Петровна.В ногах, 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правды нет(В.Липатов);又如:—Игорь Трофимович.Спасибо, 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за хлеб-соль, а ещё больше—за приятную беседу.(Р.Волконская, Н.Прибеженко).综上所述,即便是对言语礼节的表面探索也向我们展示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文化因素和词汇背景的文化色彩。下面我们将对某些常用的言语礼节用语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三、某些言语礼节用语的文化内涵
1.各种不同的称呼形式所反映出的社会信息:
言语礼节在称呼中表现得很明显。在俄语中称呼形式多种多样,选取哪种称呼形式取决于交际情景,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以及有什么样的交谈目的。
下列称呼具有粗俗色彩:Парень!Старик!(青年人的称呼,关系很密切的老朋友);Мужики(不太用Мужик);Шеф!(通常是指出租车司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太普遍的对陌生人的称呼,比如说:Друг!Приятель!Друзья!Земляк!Братец!Братцы!等等。这样称呼更显得亲密,甚至具有亲昵的意味,例如:Друг!Это на Москву поезд?;Приятель!Не скажешь, как к станции ближе пройти?在俄语中经常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例如:Бабушка!Дедушка!Дочка!Сынок!Мамаша!Папаша!Браток!俄罗斯小孩对陌生成年人的一般称呼是:Дядя!(Дяденька!)Тётя!(Тётенька!)以上称呼体现出俄罗斯人的亲切友好、热情和善。
名十父称——是俄罗斯人特有的称呼形式。这种形式使交谈变得轻松愉快,把朋友关系又拉近了一层。当您对俄罗斯人使用这种称呼时,他们的心理反映是很好的。同时,用惯了名十父称的俄罗斯人也因为无法这样称呼外国友人,不能充分表达礼貌和友好而感到困惑。
苏联解体前,人们通常都以товарищ相称,上至位高权重的领袖,下至平头百姓。七十多年来保持着人的称谓的平等。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称呼里凝聚着一种神圣的东西:共同的事业,战斗的情谊。然而,товарищ这个称呼还有它另外的一面。如果人们平日对你总是直呼其名,突然有一天极其严肃地称你为товарищ, 那么你的行为上犯了大忌,对你提出严重的警告。或者反过来,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称呼你为товарищ,而称呼你为гражданин,那么你将不再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比如“布哈林公民”。苏联解体后,人们不再以товарищ相称,一时间,称谓上出现了暂时的茫然。
随着товарищ的消亡,出现了женщина, мужчина这样的称呼形式,并且很快被人们认可,并接受下未。性别称谓成了人们相互间交际的新称谓。这种称呼是中性的,不管是什么党派,不管地位高低,权利大小,都可以是женщина和мужчина。除去性的区别,一种最不客气的称呼则是человек。господин的称呼最早使用在有钱人的圈子里,财富和权贵使他们的头上多了几圈迷人的光环。社会上又出现了地位的等级,财富的差异,身份的悬殊。
由此可见,作为言语礼节的重要内容的称呼,刻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象一面镜子,真实准确地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一定时代的称呼反映着该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人际关系。它是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更迭的晴雨表。2.称呼和打招呼用语的特殊文化语义:
孩子们对陌生成年人的称呼广泛使用:Дядя!Тётя!(Тётя, сколько времени?)而在另外一种用法中,тётя一词就不再是称谓形式了,这就是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я ваша тётя.(源于电影片名)。这句话常出于妇女之口,带有玩笑意味,可以表达的情感有惊讶、不同意、嘲笑等,例如:—Сегодня должен прийти Сергей.Обещал в пять часов, а его всё нет.—Здрасьте, я ваша тётя.Ты с ним на субботу договаривался, а сегодня пятница.在这个例于中,俄罗斯人打招呼的典型用语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здрасьте)已不再表示善意和尊敬,不再是礼貌的问候。在俗语中该词可以用来表达惊讶,不满: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я же ещё и виноват.众所周知,用“вы”相称要比“ты”显得对交谈者更为尊敬。但是“вы”并不是礼貌的完全保证。关系很好的两个人,如果称呼由“ты”转向“вы”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行为,可能会引起双方的争执,导致友谊的破裂。在日常生活中,当父母对已成年的儿女很生气时,也会由“ты”急速转变到“вы”。
俄语的称呼语“ребята”在青少年中用得很广,它通常不用在只有女孩的情况下。ребята, мальчики, девочки也可用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往往是有多年交往的同龄人)。例如,大学毕业20年后朋友们聚到一起,虽然都已白发苍苍,却仍旧互相称呼мальчики, девочки, ребята,例如:—Ребята, как хорошо, что мы встретились!
—Девочки, а вы мало изменились.四、伴随在言语礼节中的身势语同样反映着社会文化
交际手段有两种——非言语表达手段和言语表达手段。这两种手段在交际中往往要同时使用。作为言语礼节的伴随手段非言语交际手段手势、表情、语调具有补充意义。譬如,问候和告别的同时常伴随着握手,也可能是只握握手而不讲什么话,或者只是挥手道别。通常,当说привет, приветик, салют, чао这些问候语时,只是摆摆手;而здорово则是把手握得很紧;在男士与女士互相认识时,女方要先伸手。又如:两人相遇时,亲近的女友之间常是轻轻地吻一下脸颊;而中老年知识分子与妇女相遇时,有时则是吻她的手。在任何时候,一定的手势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话语。
综上所述,用来完成称呼、祝愿、告别、问候等礼节的言语方式有很多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不同的人积极地使用在各种情景中。所列举的用法远远没有包括全部的礼节用语,也没有列举出所有的情景,这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领域。言语礼节用语是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经常运用而固定下来的句式,它的使用频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而且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随着言语礼节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语言的社会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俄语教学中,在向学生介绍俄语日常会话时,会遇到“言语礼节”的一系列问题。学俄语的中国学生所犯的言语礼节错误很多,大多是由本族的语言习惯引起,受汉语的干扰而产生。由此也就不可能精通这门外语,更谈不上正确认识所学语言的文化价值。言语礼节属于操该语言的人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外文化”交际行为来说掌握这样的一个体系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Русский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и 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 М.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2 2.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Культура обращения и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школе», 1993, 5.3.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Обращение»—«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школе», 1994, 3.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5.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6.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增刊,2000年)
第二篇: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调查显示,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发展是青年群体的第一诉求。一方面,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意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我,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大多数青年都选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但是学习时间和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却存在极大的不同。在大部分团员中,学习的热情高且学习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在部分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下一代的青年中,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投入大大降低。大家普遍觉得:自己现在工作相对稳定、少学点也没有关系。年龄较小和文化程度较高者学习时间和学习投入较大,而最需要学习的生产一线青年反而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大家表示:不是对自我提升没有兴趣,只是不知道该提升什么、怎么提升。这表明部分青年虽然有提升素质的热情,但是没有能够与本职岗位、与企业改革的发展脉博相结合。同时,青年在学习中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理论的倾向明显。青年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重要法规和文件的积极性都不高。从总体上看,公司青年在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缺乏励志教育、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和针对本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三个方面。青年迫切需要提升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第三篇:让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透视物流
让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透视物流,用系统的观点理解物流的观念;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物流管理与决策中的问题;
2、在系统基本远离和系统工程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物流系统的概念模式、物流系统分析以及物流系统建模。
3、掌握物流系统需求预测、运输及配送路线的优化、物流系统综合评价及物流系统决策等内容。
4、理解并掌握物流系统控制模型。
5、提升学生宏观思考物流问题的能力,掌握用系统工程方法并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物流系统的概念模式、物流系统需求预测运输及配送路线的优化、物流系统控制模型、物流系统综合评价及物流系统决策等。
2、教学难点:系统工程方法论、物流系统建模、物流系统需求预测、物流系统控制模型、运输及配送路线的优化以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
历史沿革
物流系统工程是以 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控制、规划、预测、仿真和评价的工程领域。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除了市场环境、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包括物流工程硕士在内的中高级物流人才紧缺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急待培养满足企业与社会各个方面所需的物流工程专业中高级人才。
内容简介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是物流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物流系统工程》以物流系统为逻辑起点,作为专业核心课室以物流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内容应包括物流系统工程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物流系统要素及集成、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系统建模、物流市场调查和预测、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设施规划、物流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信息化、物流系统仿真、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物流系统决策、物流系统案例分析、物流系统工程未来等。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在定性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着重运用系统思想、定量方法、技术工具、经济手段分析物流活动,具备初步开展物流系统的集成分析、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的能力,了解物流系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针对物流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联系物流一般原理、具体物流活动各个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通过预习、听课、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设计方案、上机实践及其组合等一种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从事物流系统工程活动的能力。
第四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倾城之恋》中的爱情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倾城之恋》中的爱情
著名的女性写作代表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一生经历坎坷的小艾,有性格扭曲的曹七巧,有离过婚的白流苏,有红玫瑰娇蕊,有白玫瑰烟鹂,有女学生葛薇龙,有痴情与不幸的曼桢……张爱玲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都免不了描写她们的爱情生活,甚至有很多女性形象就是通过她们的爱情生活塑造起来的。
《倾城之恋》,从小说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猜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但这并不是一部纯真唯美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但故事的经过却是使人揪心的。这种揪心不是因为轰轰烈烈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而演绎的你死我活。恰恰相反,这种揪心是因为人类崇高的情感遭到了世俗的践踏。《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所描写的爱情是苍凉的,她的苍凉弥漫在整部作品之中。
《倾城之恋》讲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爱情,但他们的爱情并非出自真心,他们的恋爱,都有着各自的目的。徐太太原本给范柳原介绍的是白流苏的妹妹宝络,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白流苏被宝络死劲拖了一同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流苏认识了范柳原。这次的见面原本是介绍宝络给范柳原认识,不想范柳原将宝络冷落在一旁,却和白流苏打的火热,几次邀请白流苏跳舞,白流苏也屡次应邀。范柳原对宝络没兴趣,却对白流苏有意思,那么白流苏呢?她也对范柳原有意思?如果没意思,那她为什么屡次应邀范柳原,和他跳舞呢?按理说,自己妹妹相亲,自己不应该太过张扬,就像四奶奶说的:“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行了?”三奶奶也说:“跳了一次,还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但白流苏似乎是故意要引起范柳原的注意,难道他们是一见钟情?我们说当然不是的。范柳原是一个海外华侨,家产丰厚。那么,白流苏一开始是不是就想为自己找一个终身依靠,所以屡次向范柳原讨好呢?我想,这种可能也是很小的,虽然后来她是有这种想法,并去努力实现,但在第一次见面时这种想法应该是微乎其微,因为徐太太在忙着把宝络介绍给范柳原的同时,也替白流苏无色了一个姓姜的。白流苏之所以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报复家里人。小说一开始就说到白流苏在家里所遭受到的冷遇,白流苏因为丈夫待她不好离了婚回到了娘家,娘家人便觉得白流苏是一个累赘,她哥哥们把她的钱盘来盘去盘光了,四奶奶却说是她的错,说她是天生的扫帚星,败坏了婆家,现在又来败坏娘家。在这样的家庭压力下,白流苏积了一肚子的怨气没处发泄,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机会,也难怪她要报复一下她的那些哥哥嫂嫂们。
在第一次见面之后,范柳原就开始垂怜于白流苏,并通过徐太太将白流苏带到了香港。在去香港之前白流苏也想到了这一切可能都是范柳原一手安排的,但她还是去了。她之所以去香港,难道她也喜欢上了范柳原?其实不然,这时候的白流苏之所以愿意不远千里去和范柳原见面,并不是因为爱情的力量,她自己也知道范柳原对自己并不是真心的,然而她还是去了,因为她想借此逃离残酷的家庭。另外,如果她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也可以出尽她胸中的一口恶气。
在香港,范柳原花言巧语,想方设法要得到白流苏。那么范柳原是真的喜欢白流苏吗?范柳原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像白流苏自己认为的那样“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他对白流苏花言巧语,无非是想将白流苏据为己有,只想把白流苏当成情妇那样养着,他对白流苏并没有真心。在浅水湾饭店的时候,他自己也说过:“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很明显的,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他处处地方希图推卸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另外,范柳原之所以不肯对白流苏付出真心,不肯娶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相信白流苏是真心爱他的,在某种程度上他可能也猜到了白流苏要跟自己结婚的真实目的。小说中,范柳原说到:“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白流苏第二次去香港,是范柳原发电报叫她去的。这次她会去香港也并不是因为她离不开范柳原。她屈服了范柳原,并不是为范柳原的魅力所屈服,而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经不起老的,另外内中还掺杂着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
白流苏第二次来香港的当天晚上,范柳原就和她发生了关系。第二天,范柳原就对白流苏说他一礼拜后要去英国,并拒绝带白流苏一同去,范柳原终究还是得到了白流苏,而白流苏虽说没有得到范柳原,但“她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眼看着白流苏就要终身成为范柳原的情妇。然而,一场战争改变了这一切,以至范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战争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转折点。战争让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改变了他们对彼此的态度,让他们的个人主义无处容身,战争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让他们试着彼此去真心相爱。如范柳原所说的:“鬼使神差地,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但范柳原始终还是范柳原,他那花花公子的性格始终是无法改变的,虽说他和白流苏结为了夫妻,但他对白流苏并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他将省下来的俏皮话说给旁的女人听,虽说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将白流苏当自家人看待,然而白流苏还是会感到有点怅惘,我们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白流苏与范柳原都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掺杂着太多的世俗成分,他们都抱着各自的目的来谈恋爱,他们之间如其说是在谈恋爱,倒不如说是一种交易。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令人心酸的。然而这种爱情的产生并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的。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顾一切。白公馆里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恨不得将白流苏赶出家门。徐太太因为自己的丈夫和范柳原有业务上的往来,为了讨好范柳原不惜牺牲自己的亲戚。而白流苏为了逃离家庭,让自己有一个终生依靠,毅然决然选择了范柳原,虽然她知道范柳原对她并不是真心的,但她还是决定去香港赌一把。
范柳原垂怜的是白流苏的美色,对白流苏并没有什么感情。他那花花公子的性格作风,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封建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时期,那些封建恶习还残存在社会风气中并肆意蔓延。范柳原从小家境殷实,现在又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自然会沾上这些恶习。他不相信白流苏的爱情也是有社会原因的,小说中也有说到“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急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推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风气,一方面促使范柳原形成了花花公子的性格作风,另一方面也使范柳原觉得所有接近自己的女人看中的都是自己的财产,因此他不肯轻易地相信一个人女人的爱情,也不肯轻易地真心去爱一个人。他不肯娶白流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男权社会时期,白流苏作为一个结过婚又离了婚的女人是被当时的社会所瞧不起的,是不能为当时的男权社会所接受的。
张爱玲是女性作家的代表,她善于写女人,这使得她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明显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表现在她的小说中往往是一种苍凉的爱情。
第五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中西酒文化比较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
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71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执著——赏析《暮光之城》女主角Bella的爱情观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
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启示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othic Literary Tradition in Jane Eyre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A Study of Narrative Voice in Jodi Picoult’s My Sister’s Keeper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D.H.Lawrence《儿子与情人》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128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33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147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51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152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153 电影《阿甘正传》影视分析
154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55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56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 157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158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159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160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161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162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163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164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165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166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167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168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169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70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171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
172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17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174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175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176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77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78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179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80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181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82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EFL Classroom 183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184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185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8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87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188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189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190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191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192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93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194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195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196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197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19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99 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200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