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摩登时代》透视剩余价值
从《摩登时代》透视剩余价值
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第二篇:从科学管理看《摩登时代》
从科学管理看《摩登时代》
喜剧来源于讽刺,讽刺必有其来源。《摩登时代》一片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讽刺了在大工业社会下,工人阶级其人性受到的忽视,甚至是欺压。而这,也恰恰就是那个物本主义的时代的不足之处。
首先来谈一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我们可以将伦敦其其理论归结为两点。第一,管理需要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即提高生产效率。在他看来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经验管理,缺乏对于工业社会快速前进的生产力的适应,也可理解为他认为现有的管理手段无法完全发挥出生产的可能性。故而他提出科学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制度化、详细化、明确化。管理者可以通过定额、计件等手段来明确任务,增加生产效率。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见工人打卡上工,老板通过影像监督,不停在运转的机器,甚至是那个奇怪的自动喂食机,都为我们生动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追求效率的思想。
第二,工人的重要性。泰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了工人这一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生产积极性”这一概念。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基于此点,泰勒的管理思想形成了一种逻辑。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当双方友好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就能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出比过去更大的利润来,从可使雇主的利润得到增加,企业规模得到扩大。相应地,也可使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很明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前,管理只是一直行为或是经验,在此之后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的程度。尽管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还是可以从泰勒的理论中看到物本主义时代下人本主义的萌芽。就如影片开始时白羊群中的那只黑羊,是一种叛逆,也是一个希望。
那么,继而要谈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时代局限性。泰勒已经开始意识到人这一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主观性在生产中巨大的隐藏价值,但在他那个时代下,他所提出的思考是基于一个“经济人”的。他认为工人的满足仅仅来源于金钱。这实际上是不完全的,他忽略了个人的社会性。影片的主要思考也在于这。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揭开了电影的序幕,也揭开了人的社会学的面纱。
科学管理体系中,资本家已经意识到工人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优秀工人,经济上也会给与奖励,但是缺乏对工人心理的关注。“不实用。”可怜的查理惨遭那糟糕发明的折磨,由始至终我们都没有看到老板哪怕一个悲悯的眼神,他只是怒叱一句“不实用”,然后走开。所以我只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任不够成熟,后人为其做了很多补充,才会最终有我们所在的这个人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所以在我看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只是人本主义的萌芽,具有一定先进性,但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很多时代局限。
第三篇: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一、图书信息
书名: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作者:
高岩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版次:
2010年5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平装:
499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
787 x 1092 1/16 ISBN:
978-7-5032-4425-4 条形码:
9787503244254 印张:
字符:
450千 定价:
38.00元
中国版本图书馆GIP数据核字(2012)082634
二、作者简介:
高岩,女,汉族,1975年7月生,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2002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访学。2009年7月被评为渤海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在《编辑之友》、《求索》、《甘肃社会科学》、《理论界》等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一篇获锦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项。
三、永恒的西方经典文化——奥斯卡(前言)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简称“学院奖”,旨在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
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 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这是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
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从192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地点在美国好莱坞,至今已有八十四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进行,后改为发奖大会,在发奖大会上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所颁发的奖项都是为了奖励1927年至1928年的优秀影片和电影人,1928年制作的美国电影《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当时只颁发了十五个奖项。
奥斯卡奖的参选门槛很低:凡上一年在美国国内上映的影片,都可以参与翌年奥斯卡奖的评选。奥斯卡奖的评委目前已经接近600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好莱坞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师、编剧等各个工会。从集体投票中评选出最佳影片奖。然后按专业评选出其它奖项,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并由著名演员主持奥斯卡颁奖大会,前奥斯卡奖获得者为获奖者颁奖。
在1940年的十二届以前奥斯卡颁奖时,纽约的报纸在颁奖大会前公布获奖者名单,这使得众落选者因没有获奖而不愿出席颁奖典礼,使奥斯卡颁奖大会很冷清。从1941年的十三届奥斯卡以后,组织者决定采用将获奖名单装在信封内封存,现场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方法,这使得奥斯卡获奖者在名单宣布之前成为一个迷。让奥斯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奥斯卡奖项侯选人争相参加奥斯卡颁奖大会。奥斯卡大奖从成立至今已走过84年,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今天的全球瞩目,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它不仅见证了好莱坞巨星们的事业起伏,也曾为众多电影大师加冕。
电影是科技、艺术、娱乐、商业的有机结合体,同时更是文化的体现。电影自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人类,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享受方式。电影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不可替代的。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奥斯卡电影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给我们以启迪。电影的教育意义更多不在于它们所呈现的画面,即银幕上我们看到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而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一种文化,即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奥斯卡电影基本主题围绕爱、正义、家庭、亲情等,并把这些内容贯穿在一起,爱情和家庭是电影永恒的主旋律,是美国人最为看重的东西。9·11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观念,他们更加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深受美国人的喜欢。同时奥斯卡电影宣扬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宣扬奋斗、解放、浪漫主义的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意识;强调以武力换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美国赤裸裸的文化价值观,本质上形成了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理性主义、享乐主义、冒险主义、恐怖主义思想的根源。
文化是人类共享的资源,电影也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而奥斯卡的评奖用西方的文化模式,更多地折射了西方人文精神,因此本书从奥斯卡电影中透视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剖析了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揭示了西方人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诚实、责任、勇气等美德和精神。
本书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编写。通过奥斯卡影片来揭示西方文化,并剖析西方国家、民族、阶层的一些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给观众以启迪。
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然而电影让观众感受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电影展现出来的西方国家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八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最佳影片不断丰富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实质。奥斯卡奖从1929年至今已有八十四届,但是我们可以从每一届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洞察历史,感悟人性,体会奥斯卡的西方文化内涵,挖掘西方文化的深层哲理。
正如其它电影奖一样,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和获奖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票选结果有时常带有投票人主观意识,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加之欣赏水平和欣赏标准各异,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深度,但不能否认奥斯卡最佳影片是西方文化之精髓,奥斯卡电影维持和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和奥斯卡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内容简介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分类。通过奥斯卡影片来剖析西方文化,并揭示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然而电影导演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文化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精神,以点带面,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具体而言,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近百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充实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通过奥斯卡影片的文化内蕴,我们感悟人性,洞察历史。警示现实,并对这些优秀影片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奥斯卡是一个很好的西方文化载体,它不仅使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反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后记
从电影开始有声的1927年到电视冲击电影的五十年代中的30年中,电影是整个世界的主导娱乐工具。而好莱坞主导整个电影世界,并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电影文化模式。
奥斯卡电影是西方电影文化的“主场”和“秀台”,在奥斯卡84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创造着电影的神话。我们对这些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深层次的透视和探析,对西方电影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剖析,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奥斯卡电影承载着西方文化的特有模式,是获得奥斯卡奖项的艺术巨匠们精心创作的杰作,启发人们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奥斯卡电影可以体现西方文化的内涵,可以折射或反映出蕴涵在其中的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人的意识形态。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最古老的电影奖,奥斯卡奖为美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促进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本书中我们开辟了“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内容。书中我们对每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了分析。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一个故事,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喜、怒、哀、乐来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电影导演想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世界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电影创造出来的音画空间堪比一幅幅文化长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高岩 2012年3月1日
六、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翼(1929)„„„„„„„„„„„„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老汇的旋律(1930)„„„„„„„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1931)„„„„„„„„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壮志千秋(1932)„„„„„„„„„ 15 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大饭店(1933)„„„„„„„„„„ 19 第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春秋(1934)„„„„„„„„„ 23 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夜风流(1935)„„„„„„„„„ 27 第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叛舰喋血记(1936)„„„„„„„„ 32 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歌舞大王齐格飞(1937)„„„„„„ 36 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左拉传(1938)„„„„„„„„„„ 41 第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浮生如梦(1939)„„„„„„„„„ 45 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佳人又名飘(1940)„„„„„
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蝴蝶梦(1941)„„„„„„„„„
第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青山翠谷(1492)„„„„„„„„
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1943)„„
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卡萨布兰卡(1944)„„„„„„„
第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我同行(1945)„„„„„„„„
第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失去的周末(1946)„„„„„„„
第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黄金时代(1947)„„„„„„„„
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君子协定(1948)„„„„„„„„
第二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哈姆雷特(1949)„„„„„„„
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代奸雄(1950)„„„„„„„
第二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彗星美人(1951)„„„„„„„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2)„„„
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戏王之王(1953)„„„„„„„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1954)„„„„„„„
第二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码头风云(1955)„„„„„„„
第二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马蒂(1956)„„„„„„„„„
第二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环游地球八十天(1957)„„„„
第三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桂河大桥(1958)„„„„„„„„
第三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金粉世界(1959)„„„„„„„
第三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宾虚(1960)„„„„„„„„„
第三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桃色公寓(1961)„„„„„„„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区故事(1962)„„„„„„„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3)„„„„
第三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汤姆·琼斯(1964)„„„„„„
第三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窈窕淑女(1965)„„„„„„„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音乐之声(1966)„„„„„„„
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永远走红的人(1967)„„„„„
第四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炎热的夜晚(1968)„„„„„„„
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雾都孤儿(1969)„„„„„„„
第四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午夜牛郎(1970)„„„„„„„
第四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巴顿将军(1971)„„„„„„„
第四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法国贩毒网(1972)„„„„„„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1973)„„„„„„„„„„第四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骗中骗(1974)„„„„„„„„„第四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2(1975)„„„„„„„„„ 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1976)„„„„„„„第四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洛奇(1977)„„„„„„„„„第五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安妮霍尔(1978)„„„„„„„„„第五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猎鹿人(1979)„„„„„„„„„第五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1980)„„„„„„„第五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普通人(1981)„„„„„„„„„第五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火的战车(1982)„„„„„„„„第五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甘地传(1983)„„„„„„„„„第五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母女情深(1984)„„„„„„„„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莫扎特传(1985)„„„„„„„„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走出非洲(1986)„„„„„„„„第五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野战排(1987)„„„„„„„„„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末代皇帝(1988)„„„„„„„„„第六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雨人(1989)„„„„„„„„„„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为黛茜小姐开车(1990)„„„„„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狼共舞(1991)„„„„„„„„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沉默的羔羊(1992)„„„„„„„149 156 161 167 172 178 184 189 196 204 209 215 220 228 236 242 249 255 260 267 272 277 283 288 293 299 306 313 320 327 334 341 349 358 364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不可饶恕(1993)„„„„„„„„
370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辛德勒名单(1994)„„„„„„
375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甘正传(1995)„„„„„„„
383 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勇敢的心(1996)„„„„„„„
391 第六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英国病人(1997)„„„„„„„
396 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泰坦尼克号(1998)„„„„„„„
403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莎翁情史(1999)„„„„„„„
411 第七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国丽人(2000)„„„„„„„
417 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角斗士(2001)„„„„„„„„
423 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丽心灵(2002)„„„„„„„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芝加哥(2003)„„„„„„„„
第七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4)„„
第七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万美元宝贝(2005)„„„„„
第七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撞车(2006)„„„„„„„„„
第七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无间行者(2007)„„„„„„„
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老无所依(2008)„„„„„„„„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2009)„„„„
第八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2010)„„„„„„„
第八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国王的演讲(2011)„„„„„„
第八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艺术家(2012)„„„„„„„„„ 428 434 438 443 449 455 460 466 472 478 486
第四篇: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从孔子看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孔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褒贬之议,电影主要情节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中虽然注重孔子在仕途方面的经历,但还是大致真实地遵循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的描述。影片中向我们重现了德才兼备的孔子坎坷的仕途之路和不得志而一生流浪的生活。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作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大众化和引起观众的兴趣的目的,影片中大量添加了许多战争场面和勾心斗角的利益斗争,甚至夸大或改写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例如齐鲁峡谷会盟,影片中注重展现了孔子过人军事谋略和才能,这与《史记·孔子世家》略有不同,据里面记载: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1]可见,孔子是凭借着君子之道令齐景公恐惧和折服了,使齐景公自愿归还汶上三城以此道歉。
而电影中主要是通过孔子精密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保证了会盟的胜利结束和讨回了汶上三城。还有对于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颜回之死,我们或许不应该去追究其虚假性,而应该把它作为影视作品在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当然影视作品中很多细节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无论怎样,这些误点、瑕疵也难以否定这部电影的内在价值。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中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电影中努力给我们呈现的孔子的主张和精神魅力,让我们在孔子带领下重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中国的 “礼”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奥。在这里,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教导人们,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我们都感到中国 “礼”文化的深沉内涵,看到孔子在个方面努力去实践“礼”这种文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他儿时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 模仿成人磕头习礼,这说明孔子在儿时就对 “礼”有一种喜爱和重视。无论是执政,或是自身修养上,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孔子始终主张以“礼”为核心。
在影片中,鲁定公向他问政时,他说到:“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么?”这里正是对《论语为政篇第二》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孔子每次进朝的跪拜礼仪都是严肃认真的,这正是孔子自己将“礼”作为自己的准则认真实践着。
对待君臣关系时,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来处理,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到要“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地步,正如《论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十二》)也就是说约束自身, 使言行合乎礼, 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天下就归依于仁。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认为不掌握礼仪, 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这表明了“礼”成为孔子的仁的重要体现和前提,正如他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这也作为他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在对待父母上,《论语 为政篇第二》提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也只是礼的一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能在其中一支文化来分析这种礼文化而已。当然,在孔子对礼的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下,各朝代对 “礼”也都非常的重视。例如,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汉代时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借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 “孝”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从古到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则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孔子以自己为准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从孔子葬母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孔子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主张孝,并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在怎样孝敬父母时,《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第四》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照顾父母,即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的奉养,更加不应该远游,死后也要按照礼节来安葬和祭祀。孔子对“孝”的规定,不仅包括“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而且还包括“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劝谏和帮助父母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
《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说明了孝的重要性。《为政篇第二》中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义能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主张孝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仁的基础所在。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孟子也对孝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孔孟对于孝的含义更加加深了,也为后世的孝道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孝道也理当成为教化民众的内容之一,孝道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汉代许多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孝文帝,孝武帝等都是受孝道影响的结果。同时,西汉首创“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孝道与取得功名利禄紧密联系起来。“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清代。汉代出现了很多孝子,例如孝女曹娥和缇萦,他们分别被记载《后汉书·列女传》和《汉书·刑法志》中,他们的孝都为后世所赞叹。直到元明清的时候,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他们进一步将孝道作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成为当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它也是统治者维护礼教秩序的工具。随着专制的需要,愚孝思想极度地泛滥和膨胀,也使孝道畸形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现象。正如鲁迅评论《二十四孝图》说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就是后来孝道畸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总的来说,孔子宣扬的伦理观内涵丰富多样,而礼和孝只是其中之一。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将孝和礼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础,从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礼和孝来“教化”人民,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从而达到“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的和谐天国。
三、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有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却渗透着一种天命思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都展现了孔子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天命思想。这也许是归结于古代道德根源的唯心主义色彩吧。
《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他说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当宋国司马桓魋想拔掉大树来杀死孔子时,他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子路责怪孔子不应该见南子时,他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虽然是一种发誓诅咒,但不乏有主宰在天之思想观念。当颜回死后,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当心爱的学生比自己早死后,内心极度痛苦,这难道不是上天要亡他么?孔子这样指责上天。
在《论语》中,《八佾》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也没有用的啊!《子罕》孔子批评子路时:“吾谁欺?欺天乎?”《宪问》当公伯僚诋毁子路时,孔子说:“道之將行也与,命也;道之將废也与,命也。公伯僚其如命何!” 意思即我的道德理想將会施行,那是天命決定的;我的道德理想將会被废弃,那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僚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这里可看出孔子将天命看得如此重要。
孔子在《季氏》里提出了“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尧曰》里说道:“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显然是要被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地位,服从统治,要尊天命。可见,孔子重视天命的程度是多么的深。他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可以这么说,孔子是维护传统的天命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西汉中期以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皇帝受命于天,体现天的统治权力,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之间可以感应,达到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可见董仲舒将天命思想被定格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也被专制统治者用来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
在宋元明清时期,天命思想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范畴。在后期封建社会的危机中,程朱理学出现是为了维护地主阶段的永恒统治的思想工具,也是为日益加强的君主专制而制造的一个理论。从理学思想的来源来说,它是儒家孔子、孟子以来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程颢和程颐则将天理强调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天理被二程说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存在于人和世界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理或天理就是天命,体现于人的心、性中,因此天与人事之间就有“感应”。这样天命思想彻底地被改造为一个思想统治工具。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无论是礼、孝、天命这些伦理观,还是其他文化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被我们挖掘和发现的同时,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观后感
“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封建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是骗局。”观看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我进一步的理解了列宁这句话的意义,进一步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
《摩登时代》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时期,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进行不尽的压榨,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还是努力的想冲破这个不可能冲破的牢笼,而那些资本家只顾自身的利益不断的要工人不停的工作。影片的主人公夏尔洛正是当时工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他在一个钢铁厂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但那些资本家还是要求他们加速再加速。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当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当他把盘子当成螺丝来拧,当他想把扣子当成螺丝来拧,结果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出院后却失去了工作,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无意中成为了示威游行运动的领导而进入了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监狱,过上了一段幸福的监狱生活。出狱后,为了再进监狱不惜替人顶罪,而认识了流浪女孩并获得了女孩的爱。他们为了拥有一个家而努力工作,就在他们即将成功是,一张通缉令再次把它们逼上了流浪的路„„影片的最后是黎明,然而他们能见到黎明吗?
看完了整部影片后,我一直在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剥削下,劳动人民的黎明何在。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所谓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无产阶级人士的美好愿望罢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剩余价值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们通常为了追求最大剩余价值而加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力度,把人当作机器一样使用,并给予极少的劳动报酬在这种制度的压制下,无数像夏尔洛一样的穷苦工人在苦苦的追求着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却只是天方夜谭。
纵观《摩登时代》正如马克思所言:“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在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自由下,工人的命运却只能拴在资本家手中。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深深的影响着雇佣工人,使得他们永无翻身之日,只能活在所谓的虚伪的民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