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孔子
福州清代台江三保秀才试卷被福州市博物馆复制放在文庙展览
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第一名,在中国,孔子更被奉为圣人,备受尊崇,孔子离开我们已二千年了,他在世的时候,并不走运,恐怕他不曾想过,在自己死后会赢得世人这样的敬仰和爱戴,会得到如此崇高的荣誉,在“文革”中,发动了批“孔老二”的思想运动,“孔子”被歪曲了,这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失误,也是对中国圣人的误解,当然,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因为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确是非常杰出的,他的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和作为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而立后不惑”,20岁左右的孔子已通晓了以“六艺”为代表的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形成了自己立身处世的哲学,并由此奠定了治学、做人,为善与坚实的学问,德育基础。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身具旷世奇才,怀抱“治国平天下”的状态,孔子为实现仁政德治的理想,作了几十年的准备,当他终于出任于鲁国时,便大刀阔斧,全面推行强国富民的政治方案,改革现有一切陈腐弊端,几年之间,鲁国大治,四方人士,慕名而来。“六十而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茫茫中原烽烟四起,孔子为了理想和抱负周游列国,遍访诸侯,求明圣,14年历经磨难,备尝甘辛,风尘仆仆却四处碰壁,像丧家之犬终因失望而倦倦归鲁。“七十而不逾矩”,年已古稀的孔子,不再向往政治生活,而专心致力于藏书之说,制礼乐,作《春秋》,研《易经》教育弟子,使中国的上古文化予以全面整理和发挥,奠定了后世两千年儒家文化学说,成为儒家的一代宗师。《论语》是孔子一生的言行实录,儒家学说的精华包容了孔子对治学方法,修身立德,接人待物,以至治国平天下的精辟见解。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有封建糟粕,但总体看,它对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关于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和关于仁政和仁爱方面的思想言语,至今仍然闪耀光辉,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孔子的学识人格是中国人的学习的榜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汉太史公司马迁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可谓至圣矣!”因此孔子被誉为世界文化巨人名符其实。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应做到:大智者应有力而不骄,有勇不暴,富而益俭,一部《春秋》是孔子的代表作,经孔子之手整理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历史上称《六经》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大半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又不断总结经验,从内容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都作了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都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世才干,因而首重礼乐,即政治标准第一,道德品质第一,孔子自己好学、乐学、博学,虚心地学,实事求是地学,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自己身体力行,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弟子。他一生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艺即学习成绩优良的七十多人,在当时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学说群。孔子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我收藏孔子文献资料是从1985年参观孔庙、孔林后,感悟到儒家文化的精华,开始收藏孔子文献资料,研究儒家学说的精髓,他热衷于收藏孔子像、孔子画册、孔子瓷像、脱胎孔子像、孔子照片,有关孔子的书籍,总共有一千多件,特别是孔子画像,民国初期,可谓珍品,特别是福州清代台江三保秀才试卷被福州市博物馆复制放在文庙展览,引起轰动,另还有司马迁《史记》以及朱熹集注的《论语》、《大学》、《中庸》、《四书备要》、《四书章句集注》等一百多册线装本也都入选纪念文庙展览。并向福州市博物馆无偿捐赠清代《四书五经》,状元砖、孔子画像等。他从收藏中感悟到收藏研究孔子文献有以下几个价值:
1、学术价值。孔子是历代崇奉的圣人,孔庙遍及全国,儒家思想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教育。
2、社会价值。孔子的忠孝仁义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集大成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社会的精神文明教育十分重要,全社会讲仁义,重礼数。
3、艺术价值。我收藏了孔子画册、孔子画像都是珍品,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研究价值。此外,孔子格言至今已流传2千年,但已深入人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之集大成者,我在收藏研究中,见证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特别是《论语》一书,成为他案头天天必读的书,可以说孔子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他在收藏古籍书中深刻感悟到《论语》这一作品,哲理深奥,论述精辟,言简意赅,是中国的一部“圣经”,也是研究孔子重要的资料。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 福建民革福州二中教师张祖仁邮编:350001
第二篇:关于孔子和中国文化的演讲稿
Nowadays, the Chinese fever is warming up.Since the first Confucius institute opened in Seoul in 2004, more and more Confucius institutes come with the tide.In the period up to October 2009, a total of 523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onfucius Classroo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87 countries and regions over the world.By the year 2010, there will be about 100 million non-Chinese worldwide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it plans to set up 500 Confucius Institutes worldwide.It can’t be denied that the first step goes well in spreading the language.In fact, it is the continuous culture that makes the institute shine.We hope one day, what motivates foreigners most to learn Chinese is notbusiness, but the admiring to the fascinating Chinese culture.How can we realize the dream?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keep the speeding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to strengthen our power.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take action from our land.We shoul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community, a community of Confucius style.Now, most people learn French because they admire the atmosphere of fashion and glory.No longer than 50 years, people will learn Chinese in order to liv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enjoy the peace and harmony only exists in we china.Confucius is a gift history presents us.It’s a pride of every Chinese.It’s a hard work to treasure and develop the great thinker’s thoughts, and
Confucius institute is one of the actions.Each great people should have its own spirits and heroes.Confucius is one of them.What we should do i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instead of just his several words.We should regard Confucius not only a bridge of cultures, but also a big tree in the culture.Only deep learning of its spirit is the protection to the roots, to make it flourish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Now, most people learn French because they admire the atmosphere of fashion and glory.We can say confidently that no longer than 50 years, people will learn Chinese in order to live in the Chinese atmosphere, enjoy the peace and harmony only exists in China.
第三篇: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从孔子看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孔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褒贬之议,电影主要情节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中虽然注重孔子在仕途方面的经历,但还是大致真实地遵循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的描述。影片中向我们重现了德才兼备的孔子坎坷的仕途之路和不得志而一生流浪的生活。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作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大众化和引起观众的兴趣的目的,影片中大量添加了许多战争场面和勾心斗角的利益斗争,甚至夸大或改写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例如齐鲁峡谷会盟,影片中注重展现了孔子过人军事谋略和才能,这与《史记·孔子世家》略有不同,据里面记载: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1]可见,孔子是凭借着君子之道令齐景公恐惧和折服了,使齐景公自愿归还汶上三城以此道歉。
而电影中主要是通过孔子精密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保证了会盟的胜利结束和讨回了汶上三城。还有对于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颜回之死,我们或许不应该去追究其虚假性,而应该把它作为影视作品在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当然影视作品中很多细节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无论怎样,这些误点、瑕疵也难以否定这部电影的内在价值。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中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电影中努力给我们呈现的孔子的主张和精神魅力,让我们在孔子带领下重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中国的 “礼”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奥。在这里,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教导人们,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我们都感到中国 “礼”文化的深沉内涵,看到孔子在个方面努力去实践“礼”这种文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他儿时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 模仿成人磕头习礼,这说明孔子在儿时就对 “礼”有一种喜爱和重视。无论是执政,或是自身修养上,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孔子始终主张以“礼”为核心。
在影片中,鲁定公向他问政时,他说到:“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么?”这里正是对《论语为政篇第二》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孔子每次进朝的跪拜礼仪都是严肃认真的,这正是孔子自己将“礼”作为自己的准则认真实践着。
对待君臣关系时,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来处理,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到要“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地步,正如《论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十二》)也就是说约束自身, 使言行合乎礼, 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天下就归依于仁。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认为不掌握礼仪, 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这表明了“礼”成为孔子的仁的重要体现和前提,正如他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这也作为他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在对待父母上,《论语 为政篇第二》提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也只是礼的一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能在其中一支文化来分析这种礼文化而已。当然,在孔子对礼的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下,各朝代对 “礼”也都非常的重视。例如,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汉代时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借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 “孝”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从古到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则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孔子以自己为准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从孔子葬母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孔子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主张孝,并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在怎样孝敬父母时,《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第四》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照顾父母,即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的奉养,更加不应该远游,死后也要按照礼节来安葬和祭祀。孔子对“孝”的规定,不仅包括“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而且还包括“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劝谏和帮助父母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
《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说明了孝的重要性。《为政篇第二》中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义能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主张孝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仁的基础所在。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孟子也对孝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孔孟对于孝的含义更加加深了,也为后世的孝道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孝道也理当成为教化民众的内容之一,孝道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汉代许多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孝文帝,孝武帝等都是受孝道影响的结果。同时,西汉首创“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孝道与取得功名利禄紧密联系起来。“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清代。汉代出现了很多孝子,例如孝女曹娥和缇萦,他们分别被记载《后汉书·列女传》和《汉书·刑法志》中,他们的孝都为后世所赞叹。直到元明清的时候,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他们进一步将孝道作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成为当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它也是统治者维护礼教秩序的工具。随着专制的需要,愚孝思想极度地泛滥和膨胀,也使孝道畸形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现象。正如鲁迅评论《二十四孝图》说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就是后来孝道畸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总的来说,孔子宣扬的伦理观内涵丰富多样,而礼和孝只是其中之一。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将孝和礼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础,从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礼和孝来“教化”人民,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从而达到“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的和谐天国。
三、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有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却渗透着一种天命思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都展现了孔子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天命思想。这也许是归结于古代道德根源的唯心主义色彩吧。
《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他说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当宋国司马桓魋想拔掉大树来杀死孔子时,他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子路责怪孔子不应该见南子时,他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虽然是一种发誓诅咒,但不乏有主宰在天之思想观念。当颜回死后,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当心爱的学生比自己早死后,内心极度痛苦,这难道不是上天要亡他么?孔子这样指责上天。
在《论语》中,《八佾》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也没有用的啊!《子罕》孔子批评子路时:“吾谁欺?欺天乎?”《宪问》当公伯僚诋毁子路时,孔子说:“道之將行也与,命也;道之將废也与,命也。公伯僚其如命何!” 意思即我的道德理想將会施行,那是天命決定的;我的道德理想將会被废弃,那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僚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这里可看出孔子将天命看得如此重要。
孔子在《季氏》里提出了“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尧曰》里说道:“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显然是要被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地位,服从统治,要尊天命。可见,孔子重视天命的程度是多么的深。他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可以这么说,孔子是维护传统的天命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西汉中期以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皇帝受命于天,体现天的统治权力,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之间可以感应,达到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可见董仲舒将天命思想被定格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也被专制统治者用来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
在宋元明清时期,天命思想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范畴。在后期封建社会的危机中,程朱理学出现是为了维护地主阶段的永恒统治的思想工具,也是为日益加强的君主专制而制造的一个理论。从理学思想的来源来说,它是儒家孔子、孟子以来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程颢和程颐则将天理强调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天理被二程说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存在于人和世界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理或天理就是天命,体现于人的心、性中,因此天与人事之间就有“感应”。这样天命思想彻底地被改造为一个思想统治工具。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无论是礼、孝、天命这些伦理观,还是其他文化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被我们挖掘和发现的同时,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先驱者》观后有感
《先驱者》观后感
在日本人开办的纱厂的机器旁,反动工头拿着棍子残忍地殴打一位打瞌睡的女工。这就是影片《先驱者》开始的那一幕。
影片反映的是1925年5月,上海工人不堪忍受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欺凌、虐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上海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恼羞成怒的日本资本家勾结巡捕房,肆意地杀害共产党人和参与罢工的工人。这个事件,就是反动统治者在上海制造的著名的“五卅”惨案。
影片的主人公刘涛,是一名意志坚定的共产党,他的公开身份是工人俱乐部的老师。刘涛利用自己老师的身份,教受苦受难的工人们学文化,传授给他们许多革命的道理。这期间,刘涛结识了在日本人纱厂做工的沈天宏,一身正气的硬汉子天宏,不忍目睹资本家折磨、凌辱一起做工的穷苦兄弟姐妹们,经常和反动工头发生冲突。因为方法不得当,他的举动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使资本家更加变本加厉的残害工人。此时的天宏只有愤怒,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救苦难的兄弟姐妹们脱离苦海。
紧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年幼的包身工小芦花,因身体虚弱不能再干重活了,狠毒的日本老板竟然放狼狗咬她。可怜的小芦花,就这样结束了她弱小悲惨的生命。天虹的同乡大哥,是一个连走路都怕踩到蚂蚁的老实人,因为不小心得罪了反动工头,被日本人一顿毒打。他可怜的未婚妻为了救他,向日本老板求情,最后被逼得悬梁自尽。
眼前发生一切,使性格刚强的天宏更加坚定了与反动统治者斗争到底的信念。在地下党刘涛的正确引导下,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积极协助地下党,组织工友们和反动统治者做斗争,参与组织了1925年5月的上海工人大罢工。日本老板对他怀恨在心,在罢工胜利后的第三天残忍地枪杀了他。为了革命,为了劳苦大众能过上好日子,天宏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同年11月,罢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刘涛也被捕入狱。在敌人威逼利诱、酷刑折磨下,他依然坚定革命到底信念、宁死不屈,在狱中英勇牺牲。
电影《先驱者》让11岁的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对我的感触也很深。那个年代中国有四亿同胞,为什么像日本那么小的国家,都敢欺负我们庞大的中国呢?我回味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最终我悟出了答案。当时的中国很贫穷、很落后,庞大但不强大,人多却像一盘散上一样,缺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劳苦大众有了核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团结一心,跟帝国主义侵略者、发动统治者做坚决的斗争。劳苦大众有了共产党这盏指路明灯,更加坚定了他们革命到底的意志和信念。影片中,轰轰烈烈的工人大罢工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还是惨遭杀害。因为那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还没有属于中国劳苦大众自己的武装。没有自己的军队,手里没有枪杆子,就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也无法反抗、抵御侵略者的子弹。
一个国家不强大,就要受外敌欺负。一个民族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者、领导者,就等于没有核心,大家的力量不知道往哪里使,心中没有希望和奋斗的目标。仿佛是一个没有心脏的躯体,永远没有生的希望;又仿佛是一艘没有舵手的大船,没有人引领也没有行驶方向,在海上漫无目的航行。共产党就是四万万同胞的心脏,就是中国这艘“大船”的掌舵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让劳苦大众不再受苦受难,无数像影片中的刘涛、沈天宏那样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什么革命的“先驱者”那么英勇顽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呢?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把一腔热血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们热爱的革命事业。正因为无数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才换回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天比一天富强了。我们再也不会受苦、受难、受外敌欺辱,再也不用像影片中那些穷苦人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苦日子了。我们的身后是强大的祖国,我们可以昂着头挺直了腰板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在祖**亲的包容下,我们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
第五篇:精神的先驱者
伟哉,道德的楷模——关云长
他,是为人所千古传颂的风流人物。他,不仅仅是一介武夫,更是集忠义爱国、坚强智勇于一身的精神高人。精神上的与众不同致使他从千古风流人物中脱颖而出,在众多舞刀弄枪的功夫之中显得格外挺拔高大。
他,就是精神的先驱者——关云长。
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
看着春秋楼中彩塑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我好像又回到了三国时期,又看到了那个骑着赤兔马、提着偃月刀双眸放光;长髯飘撒,气宇轩昂,威严而不憎,刚毅而不呆,活生生一幅儒将雄风的关羽。
单刀赴会,显智勇。
东吴鲁肃因想夺回荆州,故特在江边亭内设下“鸿门宴”,想要借此机会除去关羽。关羽明知这是鲁肃设下的圈套,却还是仅带着周仓一人前去赴宴。宴上关羽又故意骂走周仓,孤身一人留在“虎穴”,这时宴会四周早已埋伏了数十名刀斧手,只须听鲁肃一声令下,便包围关羽,取其性命,但关羽临危不惧,故装醉了去拉鲁肃的手让他送自己回家,众手下为了鲁肃的安全,只能按兵不动,眼巴巴地望着关羽离去。
关羽的勇气与智慧不得不令人钦佩,有多少人能做到智勇双全呢?
刮骨疗毒,显坚强。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左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华佗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华佗切开伤口。华佗用小刀刮骨,以去其毒,还发出了悉悉声响,这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诸将无不掩面失色,而关羽却谈笑自若,饮酒吃肉,同马良弈棋。
这可见其男儿本色,众人皆惧,他却面不改色,好一句“吾死如归,有何惧哉!”
身在曹营心在汉,显赤子之心。
关羽斩颜良之后,曹操对他便更加钦敬,表奏朝廷,封其为寿亭侯,并镌刻了印章“寿亭侯印”给他这对于关羽来说,乃是最高待遇了,可他却毅然拒绝了。曹操仔细思忖之后,便令人销字重刻“汉寿亭之侯”,再送予关羽后,他便很高兴的接受了。
关羽不管身在何地,他的心一直在汉,任何功名封号都换不走他的赤子之心。
华容道释曹,显重义。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借华容道突围逃跑,一路泥泞,损失伤亡惨重,但还是逃出来了,正当曹操在马上扬鞭而笑话诸葛亮不及自己聪明时,一声炮响,关羽骑赤兔,挎大刀,率五百人拦去了其去路,曹操情急之下,只好求关羽念在旧情放其一条生路,关羽开始时不同意,但最终因曹操对自己恩遇甚重而撤走人马为其放行。
关羽重情义,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抱的道理,所以他宁可回军营受罚,也要放恩人一条生路。
关羽,他是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士,他是辛弃疾笔下的“单骑闯敌营,手仞数余敌”的勇士,他是苏轼笔下的“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杰。他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先驱者,处在精神境界的制高点,芸芸众生都应他精神的色彩而显得暗淡,他的品行让多少奸佞小人为之羞赧。他对精神的追求胜过了他自己的功名利禄,时隔千百年之后,虽已物是人非,但他的精神灵魂却在人间长存。
他刮骨疗毒时的坚强需要我们学习,他不授他国封号的爱国之情亦要我们学习。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个闪光亮点在吸引着我们向他迈近,让我们跟随着精神的先驱,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近。
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如今的春秋楼已经是许昌十景之一。许昌因为有了关羽,有了春秋楼更具有文化内涵,让关羽的精神在许昌延续。
曹魏风,许昌行 刘毅
在三国时,曹操在许昌君临天下时的威武,便造就了许昌如今的辉煌;在战乱时,魏都在自己的地位上傲视群雄时,便奠定了许昌如今的盛名;在繁华似锦的烟云飘过之后,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那令人憧憬的都市。
红雨漂泊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望着许昌的文明,凝视许昌的风景,即使无山水泼墨般的诗意,也没有延绵千里的雄壮风景。但静静伫立在这座都市中,凝望着满城漂泊的丝雨,映着春秋楼的红瓦,照着闪烁的风景,那一点点回忆在记忆中浮现。
遥想当年,在这里的千军万马,仿佛有意将这座城池冲上云霄;遥想当年,土壤中依旧荡漾着曹操的千秋霸业;依旧映照着曹植的“煮豆燃豆萁”的无奈与释怀;遥想当年,空气中仍然呈现着兵临池下。金戈铁马的羊城烟沙。
现如今,这些回忆已经找不回来了,但如今依然在这红雨漂泊中泛在我们的心间,流淌在我们的动脉。
你美丽如当年流转我心间 行走在如今的许昌城,没有了当时的风雨凄厉的沙场,换回的是似繁华绚丽的街道,没有了战士解甲,换来的是转世燕还故榻,还带来二月的花的的安静祥和;没有了古时文明的一点点的积淀,换来的是一座座高楼,一排排绿树的兴盛。
现在的许昌,虽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和原来不同,但在我蓦然回望,望见了许昌的眼睛,似乎看到了它的心中,仍旧漾起当年的华丽,一丝一丝的兴奋流转在我心间,渐渐的汇成大海,引起波澜,响起澎湃,回忆唤起我的温暖。
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的句号
也许,这座城市作为家乡给我留下的是太多的思念。我不经意间将它想象成一位女子,一位混杂着现代的华丽、古代的优雅、上天的高贵、平凡的单纯。
每当行走在这座城市,就会将你幻想为一名女子,站在那渡口边的桥上,犹如古时佳人的离别,你有着难以释怀的温暖,游历在你那繁荣的街道,似欣赏你的容貌,佳颜在我眼前呈现。在你那无尽的高楼之下,似打量你的身材,优美在我眼前越过,在你那富含文化古韵的建筑物,在那一排排绿树之间走过,似探视你的心灵,舍不得在我眼前留下。
望着你那可触不可及的一切,仿佛才子与佳人的送别。佳人已去,带走的不只是容颜,才子心留,留下来的不只是怀念。
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 渐渐地,我开始释怀,我领悟到我一直都存在在你的心间。我了解你,了解你的文化底蕴,如泼墨山水画般亮丽;我了解你,了解你的千百年流转,如海枯石烂般刻骨铭心;我了解你,了解你的现代文化,永远不减的芳华在你的心里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魏都区的昌盛是你永远的沉淀,穿越不惜的人群,是你千世的姻缘。
在这一刻,我希望你我只如初见,我便可以重新欣赏你的容貌,再次打量你的身材,开始探视你的心灵,再一次把许昌融入我的心间,但舍弃那可触不可及的感伤离别。
惟爱你
也许这就是宿命,我出生在这灿烂的许昌。拥有沉默的华丽,像一颗遥远的恒星。在你的街道上行走,犹如晚歌萦绕在心底。
与许昌的美丽邂逅,犹似一场美丽的烟花雨,我微笑着藏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