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命运[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02:2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命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的命运》。

第一篇:中国文化的命运

2013年读书报告会——《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

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次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梁漱溟“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心得体会:

以我所见,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

从现代来看,中国社会历久不前,文化也在停滞不前,但是中国的开化在近世的西洋人之前,这是为什么呢?

从文化的比较来看,中国的文化有很强的个性:

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但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是大多从他处受之。

中国文化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像独特的文字构造等等,这都是自成体系的,与其他的文化差异较大。“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不无有差异,亦无不有类同。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一起出现的古代文化像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者失其独立自主的民族生命,只有中国因为其自己的自创文化其独立的民族生命仍独立存在。

从中国以往历史看,在文化上同化他人的能力很伟大。对于外来文化能包容吸收,但是仍然不为其动摇变更。

因为他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国而融成后之广大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文化非为时间绵延最久,抑或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

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一两千年)好像没什么进步与改变,似乎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经到达文化成熟的境界了。

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的影响既远且大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南洋群岛,东至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其临近如越南朝鲜等就不用说了,稍远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中国资深大影响。近代文明始于十四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在是得力于中国的若干物质文明的传习,所以这是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所谓的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得力于中国的思想的启发,这是其精神来源。

中国文化个性十足,但是有着“表现之病象”。中国文化原本只有一种早熟的病,中国就像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智慧早就开了。虽然他的本病就一个,但是表现之病有五种:幼稚,老衰,不落实,落于消极就再也没有前途,暧昧而不明爽。

关于幼稚,中国文化是一种成熟了的文化,但是在形态间却又时而现楼幼稚。关于老衰,中国文化本来是一种很有生趣的文化,任何社会有之不及。无奈的是社会的历史太久,传到后来生趣渐渐少了,就成老衰了。就像人们生活中常常说到的传统,本来传统对生活来说是行方便的,到后来就成束缚了,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行为了。

关于不落实,西方的文化大多从身体出发,跟现实很相符。中国文化讲求从心出发,这样不免就有点偏于理想,这就是所谓的不落实了。

关于落于消极在没有前途,西方是沿着现实的路走的,自然能达到理性居于最高的境界,就连他的文化都是积极的。中国人理性虽然早启,但是经济不太发达,也就是经济消极;以致政治不发达,这就是政治消极;中国文化多见有消极气味者,这就是他为什么没什么前途的原因了。

而西方人的长处在于关于团体一面的可以约举为四点:公共观念、纪律观念、组织能力、法治精神。

这四点也可以用公德来替代。公德就是人们为经营团体生活所必须的那些品德,这恰是中国人所缺乏的。

说起法治精神,就可以想到中国人的殉情精神和西洋人的执法精神。中国人是向里用力而西洋人则是向外用力。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外国是一个理智型社会。

说起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就是指如何做团体的一分子的能力,其要素在与团体的老人的向心力和耐烦的商量的向前进行的精神,有的人说:“中国人不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尊自大,他或者不要发言权或者不要监督权,乃至不要自由权做一个顺民也可以或者即使想要做皇帝的,乃至想给他皇帝也不做”这种情形,随处可见。

说起组织能力缺乏,这是政治能力缺乏的一种表现。

说起纪律习惯,这是指人多聚集的场面不用一条条宣布而群众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纪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必须要求集体行动起来,敏捷顺利,效率要高,不隐人多而牵绕费时。在车站排队上车时,西洋人鱼贯而行顺序进去但是中国人却总是争前蹿后。

说起公共观念,中国人于身家外漠不关心素来就缺乏如此,特别是国家观念之薄弱,使外国人都震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致,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即宗教问题。

中国古代和希腊罗马社会彼此都不相远,但西洋后来有文化之发展,这是因为伟大宗教之如基督教者做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文化做中心。此两种方式不同,所以社会构造的演化也不同。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于古代家庭家族生活无所骤改,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夕阳却以基督教转向打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以裂,这就是其中最大的差别。

有的人会疑惑:中国人不需要宗教吗?为什么周孔文化不是宗教?

这种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的原因有如下:1文字是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2用孔子的理论为标准3是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不是世袭贵族。

有的人把孔子的教化为宗教,这弄乱了宗教固有的理论。孔子的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虽然有类似宗教的仪式但是他不是宗教。中国用道德来约束人们,道德的养成要有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1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2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二者合起来就跟宗教没关系了,这两者在古代可以用一个礼字来代替,在中国宗教里就是周孔之礼了。

两千余年的中国之风教文化,孔子是其中心。虽然也有种种宗教并存,像沿袭自古的祭天祀祖之类,但是却已变质,而构成孔子教化内涵之一部分,再则有不少宗教进来也没有影响到孔子的地位,这些宗教进来差不多都要对孔子表示尊重,表示彼此并没有矛盾或者精神一致,结果大家相安,或者说他们成了帮凶,这样,在确认周孔教化非宗教之时,我们当然就可以说中国缺乏宗教这句话了。。

中国之长处在有“伦理情谊,人生向上”两大精神;中国之短处在于缺乏“科学精神,团体组织”。中国文化已经走到了改造途中,旧文化已经崩溃新文化亟待创造。只可惜国人不自知其有不可磨灭之长,而妄想离开旧有一切,凭空建设新的,以至不能成功。所以要建设新中国文化,第一在发挥固有精神引进团体组织,第二在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大多人认为中国缺乏民主,其实是缺乏进步的团体组织,无谓缺乏民主,更误认为封建。要以团体为主。另一方面还要以人生向上的精神引进团体组织,西方近代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无非为民众谋福利而已,他们人生向上的精神不足。向上精神提振起来,则地方公益自然兴办,福利自然实现。字周孔以来数千年遭遇人心深处大有启发,今天要民族复兴,必从复兴此精神入手,否则精神不振更何况能吸收外来东西?

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此中国文化出路!

第二篇:中国文化的命运 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

摘 要:《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是梁漱溟先生的遗稿,由其子梁培宽整理并编辑出版的,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布于世,时隔数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在广大的读者面前。此书从中西方文化的视角观察它们的根本不同点,主要议论的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对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几十年前的见解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充分证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预防针。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宗教;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我国逐渐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当代的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文化“东风”愈刮愈猛。然而在上个世纪,我国正面对文化冲击。在这场文化的较量中,延绵数百年的中华文化险些被灭种。但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有一个冷眼观天下的人、有一个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的人、有一个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就是梁漱溟先生。他针砭时弊的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明确的指出中华文化今后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从社会的角度讲,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但同时从历史角度看,文化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了解文化便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奠基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强国的关键。但具体到某些国家,例如中国,文化又有其时空的相对性与独特性。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中华文化又是如何演变的?文化当中的哪些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探求的。

依照通常观念,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人生,是一大群集体的人生,是经过长时期变化酝酿而来的。大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是当时文化的精神领袖,其著作一直为后世所传诵。孔子和孟子一切以自然为宗,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的、不可分的。仿佛有点看中自然,不看重人文。尤其是孟子所传学派,更是这个路数。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和理想,应该怎样做人,是中国文化最爱讲的。此种观点深入人心。在周孔教化兴起之后。中国文化的中心便有所改变——由宗教文化转为周孔文化。这便导致中国几乎无宗教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既然中国无宗教,而孔子又注重教化人类的理性,总教人自省,自己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从此便走上孔孟教化代宗教之路。然而,从长远看,自律万万不可代替宗教对于社会的职务。因为在古代,宗教几乎凌驾于政治之上,又容于礼俗法纪之内,社会稳定有序的运行全依靠与它。鉴于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由此观之中国文化重在“践行人道”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视“和”为宇宙万物本然的状态,儒家对于宇宙人生,总不胜赞叹其和谐。有道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孔子态度敦厚,处处教人用心回醒,反思自己,求诸于自己的理性;孟子态度偏激,更偏向愤世嫉俗,但总而言之,都推崇理性,寻求“理性至上”。在儒家的领导下中国逐渐有向上之强心和相与之厚情。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的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但此时并未演化为“存天理,灭人欲”。中国古语“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物”“伦理观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这无疑指向天下一家。一个人的生命,是有伦理关系的。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形成于礼俗之上,多由儒家倡导而来,但不是孔子最初着眼点。伦理社会看中彼此间的互相尊重,时时为了照顾旁人而忽略自己。

二、浅谈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中国文化的发展兴盛早于西方,西方文化分崩离析,中华文化统一合整。但为何到如今,在世界文化中,西方文化一枝独秀?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分歧造成的。

梁漱溟先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方文化之分水岭。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以后却有着极大的差别。西方是有基督教开出集团制的生活,而中国是由周孔教化开出的家庭制生活。

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独尊的地位及超家庭、家族的团体----教会的成立,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时期,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宗教形式只能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督教开始的;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的,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差别。

而我则认为,中国是大陆的文化,西方是海洋的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这两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等差异而形成显著的区别。主要区别有:大陆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以商业为主文化,两者代表着人类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发展水平。

中国的古代文化发源于大河流域则属于农业文明,人民比较安分守己,因为他们会依靠一块土地来生活一辈子,有着比较保守的传统文化底蕴。西方的古希腊文化是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性文化,况且欧洲的农业远不如中国的农业,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去探索,西方文化比较的外向。

总之,中国的文化讲大局,西方的文化只讲自己。

三、中西社会的构造不同

导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则来源于中西社会的构造不同。

我认为中西社会构造的不同表现在于:“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第一,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所谓伦理的本位,意思就是说:“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伦理纽带相维系的天然关系。”梁漱溟先生认为:“社会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家庭和个人,三者在社会中位置的轻重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构造体系。”这一点的区别是:在中国,家庭处于显然的位置,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在西方中,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注重家庭的演变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个人与集体是对待而立的,有集团生活才能显示出个人之地位。第二,中国的社会职业分途,西方社会阶级对立。所谓职业的分途,则是指依据人们服务社会的途径不同。分为农工商等各种职业,维持中国社会的秩序,靠的是社会的礼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重在教会而不是法律。

就中西社会之构造而言,伦理本位在于中国,个人本位在于西方,只是一个方面罢了。另一方面是,西方的社会有阶级对立而中国社会则是职业分途。我认为,在中国缺乏形成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条件。首先,在经济上,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得土地集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形成“没有经过产业的革命”,且“遗产诸子均分”等观念,而使资本难以集中,中国的工商业“总不外是些小工小农”。这就使中国在经济上缺乏形成阶级对立的土壤。而西方社会经过产业革命后,资本集中的土地集中,工商业发达,随之阶级对立之势形成。其次,在政治上,因孔子而有的开放的读书会,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踏上仕途,士与农“期间气脉浑然相同但不隔”,政治上无形成对立的条件。由此得出:中国只有士、农、工、商四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存在阶级的对立。而在西方社会,集团生活产生了严格的等级森严制度,官职与身份是世袭制的,不同等级之间是绝对禁止通婚的,因此,无论是中古还是近世,西方社会都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

伦理之本位,即使是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得人际关系,“三纲五常”已成为国家政治道德及社会的秩序的根本原则,因此中国社会缺乏西方式的团体组织和团体生活,而只有伦理关系网络形成的生活习俗。若中西比较言之,在社会方面西方重视法律,而中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侧重于礼俗。“近代法的权利,中国礼俗之本则情与义也。”在经济的方面,中国家庭是以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

四、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可能没有时间抽出来去思考人生态度的含义,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对待人生态度的不同,而中国特有的人生态度,可以说部分程度上是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传统的文化也深深印刻在了每个华夏儿女的思想中。

在我看来,人生态度是每个人对待人生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人生态度包括人生认知、人生情感和人生意向的三种成分。人生认知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人生情感是对人生的内心体验和评价,人生的意向则是人生的行为趋向,人生认知是人生态度的首要基础,人生情感是人生态度的核心成份,人生的意向是人生态度的最高追求。一个人如何认识人生,就会产生对人生的不同感受,就会怎样去对待人生。

在东亚两大文明的古邦印度、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有很大不同。印度传统的人生的态度更注重超现实性,印度诸家学说中尚称“中庸”,既反对以苦行自我的折磨态度,又反对纵欲主义,持不苦不乐的中道之观。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传统之人生态度,则以乐生、贵生的实用理性主义为特征。《中庸》中的“赞天地之化育”,被用以来概括华夏民族的基本人生态度,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参与创造和改造现实世界为人应尽之天职,以取法于天地之道的伦理纲常为人必须恪守之绝对要求。国人以一种功利的、理性的、审美的严肃态度对待现实中的生活,把全部的关怀都倾注于现实利益的获取上,满足于通过生产斗争在自然界得到的生存权利,和努力奋斗而在社会上得到的生存权利,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不大追求来世幸福之安慰。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道教的“贵生”,集中的表现了华夏民族传统的现世主义的文化心理需求。表现出浓厚的中国味。

当然,华夏民族的文化也是多层次的,作为以儒家为主的极端现世主义思想的补充,也有像庄子那样极富超越性的自然主义人生的态度。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中土文化的精英们,往往内道外儒,在内心生活上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挫折后,也会产生出世之想,尽管这种出世未必是隐遁之山林、追求来世,而多分为即世间而出世,所谓“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之中”。

另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是在批判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产生的,其与儒、道之争,逐渐改变了华夏文化独尊的观点,中国风尚大为改观。尤其是佛教禅宗,几乎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国人的经典思想,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甚至是民族观念,极大地冲击了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理论上、思想上和情感上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心理结构上产生了影响,从而在他们的文艺创作、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上产生了精神影响。

作为对极端现实主义的必然补充,中国人也会产生追求神佛护佑、憧憬来世幸福的宗教需求,尤其是深受剥削的压迫、不得人生幸福的劳苦大众和乱世之民们更多如此。外来佛教、菩萨救度及往生净土的思想,适应了中国人在这一方面的需要,与此相应的是民间乃至上层社会念佛禅的盛行。对佛菩萨的崇拜及对死后往生乐邦的追求,当然会产生忽视现实的幸福争取的消极作用,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也是苦难大众们唯一可安慰心灵的方式,对于平衡社会的心理、淡化社会的矛盾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另一角度来讲,华夏民族的极端现实主义、物质主义和乐天安命之人生态度,易产生腐化堕落与知足保守两种极端的倾向,国外学者有人指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致命弱点所在。佛禅对人生冷静深刻的反省,对人欲横流从认识论、轮回说、伦理观方面的批判,也作为一种补充的思想,无不激发人们向上的追求,使堕落者警醒回头的良性的作用,使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多方面的内涵所在,对维持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心理的平衡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态度要取其精华,吸收并用于我们自身中。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反省,切勿因社会的浮躁而影响我们最初的对待人生的态度。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中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王艳玲.佛教禅学与王维诗风.J.《安顺学院学报》, 2009.04

第三篇:中国文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兼容并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地补充、改革、创新自己,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国文化,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而广义的文化,则比文明还广泛,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所以文化的内容很难绝对地加以划分和界定。至于中国文化又是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化的内容,多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较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以上所说,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根据蔡尚思先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九大支柱的:

第一是儒家。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随后还有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等。

第二是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主张实验,反对空谈;主张厚今薄古,贵今贱古,反对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这些方面可以说法家长于儒家。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愚民政策,倡导以史为师,不要知识文化,甚至主张焚书。这些方面可视做法家的短处。法家里面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的极端君权愚民的政治思想,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

实行君主专制以天下统一为先决条件——爱统一重于爱祖国;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 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第四篇:中国文化

红山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璀璨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来讲述,那么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发源于我家乡的“红山文化”。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9.0275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34万,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的意思也就是红色的山峰,这是因为在赤峰市有一座整个山体都是有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很多人可能未曾听说,更未曾谋面,而我居住在赤峰市,很幸运的能够亲眼见到这样的奇观,并多次与同学攀登。也许在外人眼里,红色的山峰很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奇观,但在每一个赤峰人眼里,似乎再平常不过,每一个居住在赤峰市的人,应该都曾攀登过,都曾在山顶俯视过整座小城。离开家乡后,没有再爬过山,也不曾再有机会看到火一样的岩石,也不再有火一般激情了,此时才开始真正的怀念起在家乡的日子,怀念起抚摸着如同洒满买一个赤峰人鲜血的红色岩石的感觉。

说起红山文化,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赤峰人,但是对于红山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电视上与书本上的介绍,未曾真正的去查阅有关资料,所以,在这里也就简单的谈一下我所了解到得几点。

红山文化中闻名中外的要数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现在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红山出土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玉龙的形状,有人推测来源于马,野猪,熊等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第一,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神话了动物形象进行加工的。那么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此“c”字的玉龙,也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红山文化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五篇:中国文化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大名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将】〖四猛〗罗世信·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武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杨义臣·秦用·梁士泰·秦琼+尉迟恭 【名将十哲】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诸葛亮〖三国〗、李靖〖唐初〗、李勣〖唐初〗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蜀三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 【义阳三关】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 【古代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古代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北京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福州三山】屏山、乌山、九仙山 【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 【盘山三胜】松、泉、石

【晋祠三绝】圣母殿、周柏、难老泉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西江小三峡】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 【岷江小三峡】平羌峡、背城峡、犁头峡 【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七大藏书楼】文渊阁〖北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溯阁〖沈阳〗、文汇阁〖扬州〗、文淙阁〖镇江〗、文澜阁〖杭州〗

【九大名关】山海关〖河北〗、居庸关〖北京〗、紫荆关〖河北〗、娘子关〖山西〗、平型关〖山西〗、雁门关〖山西〗、嘉峪关〖甘肃〗、武胜关〖河南〗、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广西〗

一. 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压岁钱、蒸年糕、包饺子。

其实这些习俗有的还得到了拓展,演变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 比如贺年片: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又如挂历: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早就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节的诗歌(精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二.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其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因为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此为例证。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感经历。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其中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体现了中国诗词的高境界,中国传统诗词不讲究华丽的辞藻,而注重意境,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最有成就的著者,欧阳修这首词文字浅显但感情丰富,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以下是痞子的品评,与我心有戚戚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街道上会张悬着花灯,因此灯火辉煌,把夜晚照亮如同白昼,既繁华又热闹。因为这天是农历十五月圆时刻,月亮特别明媚照人。趁着月亮刚升上柳梢头,街道上正要开始热闹时,两人相约到街上瞎逛。

柳在中国诗词中,常常是爱情的象征,因此“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句很含蓄的写出了两人的情意,以及相约时的愉悦。这是作者追忆去年元宵夜温馨甜蜜的景象。

谁知道过了一年,两人大概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各分西东。当作者又在元宵夜来到热闹的街市,看到月亮依旧明媚照人,灯火仍然满街辉煌,但是穿梭拥挤的人群中,却没有去年相聚的人。作者在街道上看着灿烂夺目的七彩花灯,在热闹的气氛中更觉得孤单和伤感。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眼泪已沾满并弄湿了衣袖,这个“满”字把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整首词并没有说明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是网友见面?或是两情相阅的恋人约会?)也没交代女主角为何离开(难道是网友的见光死?还是两人性格不合吵嘴后女方负气出走?)更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无奈。

本词借着两年元宵夜的景物相同,但人事已有很大的改变,在今与昔、悲与欢的对比之下,抒发心中的情意和感叹。意境让人深受触动。

就到这里吧,学生的表情已经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他们对中国节日的兴趣正在不断积蓄和膨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的美就留给他们自己去寻找和体会吧,追寻的过程,不就是中国文化在他们心底沉淀的过程吗?至于留在心底的烙印有多深刻和久远,和这些对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我想要等他们长大了才能真正体会到。

现在我心里舒坦多了。并不是因为阴谋得逞,而是觉得终于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点点微薄的贡献。我这个并不具备叱吒风云改变世界能力的小人物,终于从身边做起,将祖国的花朵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忽悠起来了!

于是这个圣诞节心情变的美丽。在大家准备过圣诞的前一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比跟美国队踢球,在决定胜负的最后时刻晃过对方门将直接带球入门的感觉还痛快淋漓!

......然而,我其实只是在自己的国土向自己的同胞推崇自己的文化;就象比赛时球还在自己的半场,根本没能给对手造成威胁,而对方却早已将球踢进我们的门里了,我又何乐之有呢?原来刚才那决定胜负的时刻只是我的幻觉,比赛,真的还没有结束;而我们正处于绝对的劣势。

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弱势文化吗?中华民族真的是弱势民族吗? 渴望我中华上国早日崛起,渴望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下载中国文化的命运[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的命运[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要治理国家,运用武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的,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之后会被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压倒。我们......

    浅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专题课写作 浅谈中国文化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乔瑞瑞 学号 0121122766 中心词:中国文化 发展 特性 进步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

    1、 人们历来重视城市而轻视农村。2、政策总是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3、有点知 识和本事的都拒绝去或回农村。4、身强力壮的都去了城市,留下老弱病残在农村。5、城市把自然灾......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3-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瓷器: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

    中国文化

    一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地理环境所起作用很大,往往具有决定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克服地理......

    浅谈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们吹响了“......

    中国文化经典

    姓名:杨秋玄 学号:26520131154519 《关雎》教学教案 搞要:《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将《关雎》实现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古......

    挑战命运(共五则范文)

    挑战命运,感谢生活 ——《张海迪》读后感 (作者:刘初蕊 嵊泗县洋山学校 指导老师:方琴) 我们总是在抱怨,抱怨作业太多,学习太忙,;抱怨今天的饭菜不合口味;抱怨没人关心,人与人之间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