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时间:2019-05-15 01: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第一篇: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财务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姓名:XXX

学号:

班级:XXXXXXXXXX班

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摘要: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与社会公众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和结构。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约为三分之二,并且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少数股东的利益总是暴露在控制股东的强权之下,随时有可能受到控制股东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作出的决策以及其它不正当交易的侵害。

但在保护中小股东的相关制度、权利救济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政府仍需进一步完善,真正形成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

关键词:中小股东权益;股权结构;法律保护机制

一、中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的原因

2011年5月16日,海通证券的股东大会如期举行。会上几名情绪激动的小股东抛出一连串的质疑,对低迷的股价以及公司业绩表达不满,几乎大闹股东大会。原第一大股东上实集团在股东大会前夕的大笔减持是为导火索。尽管有诸多不满,海通证券股东大会上的22项审议议案,最后均以96%以上的赞成比例顺利通过。正因为小股东持股少,投票权就少,大股东减持造成的股价下滑后果由无辜的小股东承担。通过这个例子来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

1、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针对上述事件,我觉得证监会应事先通告海通证券大股东减持的通告,而不是事后反应,而且小股东利益受损却无处申辩。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着许多缺陷,监管层次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监管机构、证券业自律及社会舆论等多层次的、完备的监督体系,对于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无法及时进行监管和制止;监管缺乏透明度,即中小股东事先很难预测股市政策变动的情况,从而形成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这也是小股东大闹海通证券的主要原因。

2、不合理的信息披露。就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大股东减持之前应该事先通告,让小股东有时间做出自己的决定。上实集团作为大股东是证券的出售方和市场信息源,在一级市场的交易中拥有几乎完全的信息。但广大中小股东作为投资者是证券的购买方,拥有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发行者对外公开的各种资料和报告。因此,公开的信息在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方面均不足以使中小股东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导致中小股东这一信息弱势方交易决策失误,或者控股股东这一信息优势方做出不利于信息弱势方的不良选择。

3、中国中小投资者众多。中国股市中80%的投资者为自然人投资者,也叫散户,极度缺乏能够制约控股股东违规和侵害行为的专业投资机构

4、不完善的审计制度。最近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中资公司股票价格暴跌,部分中资公司在近几个月内承认存在会计问题,美国券商集体封杀予以反应。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审计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意义

这首先说到中小股东的作用。中小股东的存在,有利于鼓励投资、聚集资金、加快经济的发展,它强化了大股东的地位和责任,减少大股东的投资风险,对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公司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中,几乎都是大股东在侵害中小股东的情况。

中小股东利益受侵害主要来源两个方面:第一,不称职的管理层造成的损害,这种损害是所有股东都要承受的,少数股东当然也会受其害;第二,大股东利用控制地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增加自身的利益。例如海通证券的例子就属于第二种。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已经十分必要,从国外的立法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有关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和立法也日益完善。

三、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是寻求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根本。从目前来看,现有法律对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对法律进行补充和完善。应该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用法律条款明确表述,使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可以依法进行。

措施:一加强法律可操作性,尽快完善各项法律详细的实施细则,例如有关重大经营信息披露和重大关联交易的规定与责任要有更加细致的实施细则;二是要加强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三是完善审计法律制度,严格要求,打造中国企业的信誉

2、实施股权分置,加大流通股比例

适当分散一股独大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使大股东不能靠高投票权来一意孤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股改的方式,减持国有股,并逐步上市流通,新股发行应加大流通股的比例。目前,股改正轰轰烈烈进行,相信一股独大的局面将有所改善。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加紧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职权与一般董事相同,他不但可通过客观行使董事职权的方式来监督公司的运作,并且可透过其积极的参与各种委员会运作来影响公司的决策与经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4、培育和规范发展机构投资者

注重发展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积小成大,力往一处使。这样可以有效制约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5、中小股东积极维护自身利益

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对自己利益的保护,主动维护自身的权益非常关键。特别要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6、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

增加中小股东在董事会中的代表人数,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要让债权人的利益代表进入董事会,要明确董事会成员的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芬.从完善股东权利角度谈中小股东保护[J].现代管理科学,2003,(5).[2]段强.论独立董事制度的几个问题[J].经济管理,2002,(1).[3]熊彬.邓兵.论关联交易条件下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策略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4,(2).[4]刘新虹.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对策谈[J].政法论丛,2002,(4)

第二篇: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研究[推荐]

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研究.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

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研究

时间:2011-04-21 14:40:11来源:数学小论文作者:秩名

1.引言

现金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只要方式之一,Black(1976)将现代公 司的股利行为称作“股利之迷”(DividenPuzzle)[1],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的红利政策更是“迷中 之迷”,五粮液(000858)在 1999 每股收益高达 1.35 元的情况下,无视广大中小股东 要求派现的强烈呼声,推出了“不分配,不转增”的分配方案,曾被市场视作“大股东作佣”的 典型;而用友软件(600588)在上市当年就推出“每 10 股派发 6 元现金”的方案,也被认为 是“大股东套现”的典范。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视为“迷中之迷”的现金股利政策是我国中小 股东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2005 年 4 月底在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在某种程度 上就是要解决我国股市中存在二元股权和非流通股股东对中小流通股股东的侵害问题。本文 通过实证研究对股改后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方式进行探讨。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相关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第三部分 是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与研究局限所在。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文献回顾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现象在不同程度存在于各国证券市场。La Porta 等(2000)率先在控 股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代理理论框架内分析现金股利政策,他们将股利的代理模型得为两类:当法律能够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时,中小股东能够迫使公司在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 会时会“吐出”自由现金流量,此时股利政策可以看为法律对中小股东保护的结果;当控股股 东为了防止其控制权受到挑战,会主动支付股利给中小股东,从而缓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2]。此后 Henrik 和 Nilsson(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控股股东的剥削行为 是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共享收益总和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即所有权结构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剥削 能力和剥削动机[3]。论文参考网。Lee&Xiao(2002)发现:当大股东比例比较低时,大股东通过派现所获得 的掠夺收益较少,当大股东持股比例比较高时,他们倾向发放现金股利[4]。从 2005 年 4 月 29 日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股改到 2006 年 10 月股改基本完成。由于这是我 国特有的改革,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

面:(1)股改前股权二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陈建梁和叶护华

(2004)实证研究表明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主要是为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服务,主要原因是流通股股东对公司股利分配决策没有什么影响[5];应展宇(2004)认为,由于当 前中国经济外部约束失效,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及其代理人作为“内部人”以各种“合 法”的财务行为侵犯流通股股东权益,导致财务决策扭曲,股利分配行为的异化也就自然形 成了[6]。(2)现金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方式。李增权、孙铮(2004)发现:当所有权安排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时,上市公司倾向于派发更多的现金股利,并且只有当所有权安排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时,市场才会对是否派现的股利政策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反应[7];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徐晓颖(2008)在对 2006 年,2007 年的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股改后新成立的公司分红比以前的公司要高出两倍,股利支付中“异常”高派现行为减少[8]。

2.2 研究假设

中小股东收益的来源主要是两种:资本利得和股利,所以现金股利支付率在一定的区间

内越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就越能受到保障;相反如果超过一定的区间,就会造成不考虑公司 未来的发展和对股价的影响的“超能力派现”,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股权分置改革 使得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减少 8.26%,从而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发生变化[9],而股 改后新成立的公司分红比股改前的公司要高出两倍[8],基于以上可以看出股改对现金股利政 策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控股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来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方式也会发生变 化。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H:增长差距与现金股利支付率负相关,与现金股利支付率平方正相关,控股股东通过 现金股利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方式发生变化。

3.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

本文用到的所有公司治理结构数据、财务指标数据全部来自于 CCER 数据库(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样本覆盖 2006-2007 年。论文参考网。数据分析采用 Eviews 分析软件。

3.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增长差距”(Growth Gap, GG)来度量中小股东受损程度。增长差距等于可持 续增长率(G)和利润总额实际增长率(Gr)之差:GG=G-Gr(沈华珊,叶护华,2002)[10]。其中:G 为按照公式 G=ROE×b/(1-ROE×b)计算得到的可持续增长率;Gr 为公司总利润 增长率为下一的利润总额 En+1 减去当年的利润总额 En,再除以当年的利润总额 En。

1/31 2 3 下一页 尾页

第三篇: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研究

时间:2011-04-21 14:40:11 来源:数学小论文 作者:秩名 1.引言

现金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只要方式之一,Black(1976)将现代公 司的股利行为称作“股利之迷”(DividenPuzzle)[1],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的红利政策更是“迷中 之迷”,五粮液(000858)在 1999 每股收益高达 1.35 元的情况下,无视广大中小股东 要求派现的强烈呼声,推出了“不分配,不转增”的分配方案,曾被市场视作“大股东作佣”的 典型;而用友软件(600588)在上市当年就推出“每 10 股派发 6 元现金”的方案,也被认为 是“大股东套现”的典范。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视为“迷中之迷”的现金股利政策是我国中小 股东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2005 年 4 月底在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在某种程度 上就是要解决我国股市中存在二元股权和非流通股股东对中小流通股股东的侵害问题。本文 通过实证研究对股改后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方式进行探讨。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相关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第三部分 是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与研究局限所在。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文献回顾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现象在不同程度存在于各国证券市场。La Porta 等(2000)率先在控 股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代理理论框架内分析现金股利政策,他们将股利的代理模型得为两类:当法律能够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时,中小股东能够迫使公司在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 会时会“吐出”自由现金流量,此时股利政策可以看为法律对中小股东保护的结果;当控股股 东为了防止其控制权受到挑战,会主动支付股利给中小股东,从而缓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2]。此后 Henrik 和 Nilsson(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控股股东的剥削行为 是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共享收益总和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即所有权结构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剥削 能力和剥削动机[3]。论文参考网。Lee&Xiao(2002)发现:当大股东比例比较低时,大股东通过派现所获得 的掠夺收益较少,当大股东持股比例比较高时,他们倾向发放现金股利[4]。

从 2005 年 4 月 29 日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股改到 2006 年 10 月股改基本完成。由于这是我 国特有的改革,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

面:(1)股改前股权二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陈建梁和叶护华

(2004)实证研究表明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主要是为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服务,主要原因是流通股股东对公司股利分配决策没有什么影响[5];应展宇(2004)认为,由于当 前中国经济外部约束失效,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及其代理人作为“内部人”以各种“合 法”的财务行为侵犯流通股股东权益,导致财务决策扭曲,股利分配行为的异化也就自然形 成了[6]。(2)现金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方式。李增权、孙铮(2004)发现:当所有权安排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时,上市公司倾向于派发更多的现金股利,并且只有当所有权安排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时,市场才会对是否派现的股利政策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反应[7];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徐晓颖(2008)在对 2006 年,2007 年的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股改后新成立的公司分红比以前的公司要高出两倍,股利支付中“异常”高派现行为减少[8]。

2.2 研究假设

中小股东收益的来源主要是两种:资本利得和股利,所以现金股利支付率在一定的区间内越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就越能受到保障;相反如果超过一定的区间,就会造成不考虑公司 未来的发展和对股价的影响的“超能力派现”,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股权分置改革 使得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减少 8.26%,从而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发生变化[9],而股 改后新成立的公司分红比股改前的公司要高出两倍[8],基于以上可以看出股改对现金股利政 策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控股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来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方式也会发生变 化。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H:增长差距与现金股利支付率负相关,与现金股利支付率平方正相关,控股股东通过 现金股利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方式发生变化。

3.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

本文用到的所有公司治理结构数据、财务指标数据全部来自于 CCER 数据库(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样本覆盖 2006-2007 年。论文参考网。数据分析采用 Eviews 分析软件。

3.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增长差距”(Growth Gap, GG)来度量中小股东受损程度。增长差距等于可持 续增长率(G)和利润总额实际增长率(Gr)之差:GG=G-Gr(沈华珊,叶护华,2002)[10]。其中:G 为按照公式 G=ROE×b/(1-ROE×b)计算得到的可持续增长率;Gr 为公司总利润 增长率为下一的利润总额 En+1 减去当年的利润总额 En,再除以当年的利润总额 En。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0

第四篇: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作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陈文寿

内容摘要: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变化后,公司治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本文提出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而给股改后的公司治理带来了中小股东放弃公司控制权、“内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加剧三个新问题。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股改公司治理股权结构

股权分置是我国a股市场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在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这种政策安排造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利益分离,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自从《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发布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要求,股改逐步进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股权分置改革现状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制度变革,其目的是解决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为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从而保护投资者长远利益。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动性差异,恢复了股票的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特征,使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这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基本市场环境,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在上市公司股改方案中,非流通股股东大多采用送股或缩股的方式,这将使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股权结构分散化。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也是外部治理的基础,是公司生产中最为基础的要素。股权结构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就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股权分散与集中达到某种临界程度,必然规定一种新的治理结构模式代替原有的治理结构模式。从改革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来看,以实现同股同权同利为出发点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股权分置背景下形成的很多有效公司治理手段将会在全流通背景下失效,而一种新的公司治理制度需要长期探索才能完成,因此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创新上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市场上存在的一切问题如大股东恶意圈钱、大股东肆意挪用巨额资金等都会迎刃而解。管理层和大股东将会致力于公司业绩的提升,上市公司的发展障碍会完全消除,步入良性发展趋势。应该看到,虽然股改确实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完善,但是股改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的完善,股改后的公司治理仍会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不解决,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单凭股改无法完善公司治理。

中小股东放弃控制权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中小股东联合极为困难,可以与经营管理者抗衡的股东合力也难以形成。广大的中小股东往往以获得二级市场上的差价为投资目的,他们无心也无力去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小股东们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精力和时间,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失去了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放弃了公司的控制权,无法形成对控制公司的经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公司的经营业绩在这时往往受经营者目标的影响,股东需要承担经营者的目标偏离股东目标的风险。

对此,罗伯特归纳了三方面原因:理性的冷漠,即当股东在投票决定对公司决策赞成与否之前,为做出理性的判断而获得信息的成本要大于因投票而获得的利益;“免费搭车”问题,即在股权分散、股东各自独立的情况下,每一个股东都希望其他股东积极行使监督权而使自己获利,其结果是无人行使监督权;公平问题,即如果某些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为利益积极行使股东权,因此获利的将是全体股东,积极行使股东权的股东为此耗费成本,而使另外一些股东不劳而获,这种不公平也妨碍了股东积极行使投票权。在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之下,委托代理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经理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熟悉公司内部经营状况的信息优势进行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

在公司治理的诸因素中,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最为重要。在现代公司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定义,掌握公司信息的经营者被称为代理人,不掌握公司信息的所有者被称为委托人。所有者把使用资产的权力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帮助所有者实现权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个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有一个契约,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实现所有者的目标。

股权分置时代,公司治理的问题在“一股独大”上,而股改后,则可能出现由于股权分散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在“一股独大”条件下,大股东出于自身财产权力和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对经营者加以监督和约束,而其他小股东则

第五篇: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作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陈文寿

内容摘要: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变化后,公司治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本文提出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而给股改后的公司治理带来了中小股东放弃公司控制权、“内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加剧三个新问题。

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股改公司治理股权结构

股权分置是我国a股市场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在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这种政策安排造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利益分离,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自从《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发布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要求,股改逐步进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股权分置改革现状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制度变革,其目的是解决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为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从而保护投资者长远利益。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动性差异,恢复了股票的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特征,使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这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基本市场环境,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在上市公司股改方案中,非流通股股东大多采用送股或缩股的方式,这将使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股权结构分散化。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也是外部治理的基础,是公司生产中最为基础的要素。股权结构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就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股权分散与集中达到某种临界程度,必然规定一种新的治理结构模式代替原有的治理结构模式。从改革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来看,以实现同股同权同利为出发点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股权分置背景下形成的很多有效公司治理手段将会在全流通背景下失效,而一种新的公司治理制度需要长期探索才能完成,因此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创新上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市场上存在的一切问题如大股东恶意圈钱、大股东肆意挪用巨额资金等都会迎刃而解。管理层和大股东将会致力于公司业绩的提升,上市公司的发展障碍会完全消除,步入良性发展趋势。应该看到,虽然股改确实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完善,但是股改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的完善,股改后的公司治理仍会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不解决,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单凭股改无法完善公司治理。

中小股东放弃控制权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中小股东联合极为困难,可以与经营管理者抗衡的股东合力也难以形成。广大的中小股东往往以获得二级市场上的差价为投资目的,他们无心也无力去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小股东们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精力和时间,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失去了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放弃了公司的控制权,无法形成对控制公司的经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公司的经营业绩在这时往往受经营者目标的影响,股东需要承担经营者的目标偏离股东目标的风险。

对此,罗伯特归纳了三方面原因:理性的冷漠,即当股东在投票决定对公司决策赞成与否之前,为做出理性的判断而获得信息的成本要大于因投票而获得的利益;“免费搭车”问题,即在股权分散、股东各自独立的情况下,每一个股东都希望其他股东积极行使监督权而使自己获利,其结果是无人行使监督权;公平问题,即如果某些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为利益积极行使股东权,因此获利的将是全体股东,积极行使股东权的股东为此耗费成本,而使另外一些股东不劳而获,这种不公平也妨碍了股东积极行使投票权。在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之下,委托代理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经理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熟悉公司内部经营状况的信息优势进行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

在公司治理的诸因素中,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最为重要。在现代公司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定义,掌握公司信息的经营者被称为代理人,不掌握公司信息的所有者被称为委托人。所有者把使用资产的权力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帮助所有者实现权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个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有一个契约,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实现所有者的目标。

股权分置时代,公司治理的问题在“一股独大”上,而股改后,则可能出现由于股权分散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在“一股独大”条件下,大股东出于自身财产权力和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对经营者加以监督和约束,而其他小股东则可

以“搭便车”。“一股独大”虽然存在损坏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从而实现委托代理关系的平衡。而在股改后,大股东可能面临着主动性的股权变现和被动性的股权被收购的可能。两种结果都会导致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而最终出现股权分散的局面。在股权分散条件下,公司所有者可能无法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其原因既可能是股

东之间无法达成共识,也可能是股东之间存在着彼此依赖而有意“搭车”的心态。这些可能性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真正控制公司的人不是所有者,而是掌握公司信息的经营者,即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公司。“内部人控制”会让公司追求经营者的短期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所有者的长远利益,进而打击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

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加剧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通常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利益一致效应;二是利益侵占效应。一方面,如jeen和meckling(1976)所指出的,大股东由于持股较多,其利益与公司利益更加密切,此时其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企业损失,大部分由其自身承担,因此决策行为会更加谨慎。此时无论是从管理角度还是监督角度,大股东的行为都与公司的利益相一致;另一方面,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porta等人(1999)的研究则表明,当大股东掌握的控制权大幅超过其对公司现金流量请求权时,大股东将会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例如配发优惠股利给自己、转移公司利润、资产等。claee等(1999)对东亚九国的2658家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研究表明,大股东控制权愈高,公司市场价值愈低,特别是现金流请求权很低而控制权较高时,公司市场价值愈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占(expropriation)越严重。

股改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中小股东仍然处于不利状态,股改前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仍然存在大股东控制权过高的情况,大股东和管理层对公司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也将更为关注二级市场的股价情况,更有动力去推高股价获取收益,如果利用其控制权与二级市场配合炒作,仍然可能出现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时期的恶性事件,此时对中小股东的损害有可能更大。

综上所述,股改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完善,但股改后的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化对公司治理带来了中小股东放弃公司控制权、“内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三个负面影响,需要理论及实践界积极寻找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晁才成.全流通应加强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杂志,2004(4)

3.巴曙松,陈华良.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理论动态,2005(30)

4.尹中立.中国股市症结并非“全流通”.银行家,2005(4)

下载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作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陈文寿 内容摘要: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变化后,公司治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提出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而给股改后的公司治......

    浅析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浅析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1.摘要:(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也是公司利益最终所有者和风险承担者,这就决定了公司股东利益保护的必要性。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分散且不均等,于是就形成......

    股权分置改革

    姓名:李燕班级:09财务管理学号:200910306018 股权分置改革 一.含义 股权分置: 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 流通股是指上市公......

    股权分置改革 展期

    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

    浅论股权分置改革

    浅论股权分置改革摘要 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可以看到由于大股东和小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面临着相同市场约束条件,这对于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基础有重要意义......

    股权分置改革专题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专题研究--孙俊甫 股权分置改革专题研究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三一重工、清华......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摘要: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发展过程的产物,其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背景,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接着对86家上市......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摘要 股权分置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开始越来越强烈地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和价格发现功能,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