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青春之歌》——丛林道静看女性意识(模版)
解读《青春之歌》
——从林道静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小说。作品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摆脱束缚走上革命道路,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林道静出生在地主家庭,接受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亲生母亲的悲惨结局和继母的虐待等因素都为她成长为革命者提供了可能。小说描写了林道静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三个阶段:一是矛盾与彷徨阶段。她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幻想到社会上自寻出路,而北戴河的惨痛遭遇使她明白了现实的残酷,希望的破灭使她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来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第二是追求探索阶段。认识共产党员卢嘉川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卢嘉川的开导之下,林道静学习了马列主义,并且在革命实践中得到锻炼,她克服了自己软弱的思想,和于永泽彻底决裂,走了革命道路。第三是锻炼成长阶段。林道静接受了革命风暴的洗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整部作品主要在于探讨女性知识分子的成长及前途问题,林道静的形象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林道静作为一个女性,“既是性的受害
者,又是性的自觉者”。林道静不想沦为男人的玩物,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流亡的不归路,突出的反映了她的抗争意识,而抗争意识又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容。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灾难,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揣测作文的潜台词,我们就会发现,性别带给林道静的不仅只是灾难,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林道静为抗婚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到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兼骑士”的于永泽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她的伴侣。可是渴望着“独立生活”的林道静并不满足做家庭主妇,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她同冷酷无情的于永泽出现了裂痕,她逐渐的看清了于永泽的自私平庸的男性面目,通过与卢嘉川的交往,革命的新形势使她感觉到了与于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摆脱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于永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中,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其实这是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及阶级成分的困惑、苦恼的心理,这决定了林道静在以后的斗争生活中总是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一开始,林道静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寄托在了爱情上,她与于永泽的婚姻使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爱情的感动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后来她马上发现,爱情不是她的归宿,她不想被别人供养,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另寻出路。而卢嘉川的出现,使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明白,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
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
现实生活的残酷使林道静不信任任何人。对于独自沉醉在美妙爱情中的男人,林道静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和彷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林道静发现了男人(于永泽)的平庸和无能,没有能力去改变她的内心,也不能给她安全感,而当男人(卢嘉川)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候,才使她觉得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在长期的悲惨生活中林道静懂得只有政治才能救赎她,只有政治才是她生存权利的唯一保证。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辗转于各种政治符号之间的过程,男人的自然性别被政治信息所取代,而林道静的女性性别便成为了她与政治结合的资本,这就是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机遇。从刚开始的逃避婚姻,到后来的拒绝、面对,最后接受自己的性别并成为自己的自救资本,这一过程,完全地展示了林道静由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是林道静追求自我解放、独立生活的终极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第二篇: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摘要:《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范本。本文以女性的角度,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这两方面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青春之歌》
女性意识
创作思想
典型人物
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有像丁玲、白朗、杨沫、茹志鹃、刘真等一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活跃在创作领域,而且在她们具体的创作中时时还会不可遏制地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生命体验、女性的情感判断和女性的文学气质。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主要是通过对女主人公林道静这小知识分子从不屈服于命运和对家庭与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以女性的视角形象地展现了“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成为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经典范本。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女主公林道静的塑造。林道静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女性意识的再度关注和探析,掀起了女性意识的旗帜。在此,笔者从女性的角度,运用女性意识的理论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
一、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这部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生活背景,重点反映从“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是以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生活命运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不难看出,它的构思有着杨沫作为女性鲜明的生命感觉和情感投射,蕴含了很多作者身上女性意识的精神。作者放弃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高级文化培育出的犹豫、多虑、患得患失、软弱、不敢抗争以及敏感纤细等女性情感特征,她内心激荡着的是经过改造后和过滤之后的对更崇敬、更神圣、更纯洁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她有着顽强不息、勇于反抗、不怕挫折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自尊自爱、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人格的起崛,于是作者想通过《青春之歌》来创造一位符合心中理想的女性主人公来反映她身上的女性意识。林道静正是她完成了自己思想改造后,对其思想改造必由之路的确认并通过个人的心路历程得到确认的一个文学人物范本。
小说其实也是作者的亲身写照。杨沫在谈到她在创作《青春之歌》的心态时曾说到:“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仅可以教育和感动读者,同时也可以教育和感动作者本人。在创造卢嘉川、林红这些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形象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精神就仿佛升华了,就仿佛飞扬到崇高的境界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好像把自己本人列入了小说的人物中,列入了犹如林道静那样受过了共产党员的教育感染后的愉悦及对共产党员无限的崇高敬佩之情。要是作者本身没有这样的意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感悟体会呢?在“答读者”的一篇文章中,杨沫回顾了她之所以能够塑造出林道静这一形象的思想经历,她认为:“其根源正是因为我遵照了毛主席的教导,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和广大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滚着一身虱子和他们同住在一条炕上。工农兵群众改造了我,那些崇高的英雄们教育和感染了我,所以我才能写出像卢嘉川和林道静那样一些人物来。只有人民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我不曾投身到革命战争的烈火中去,如果我不曾接触、理解,并且常常爱像卢嘉川、林红那样的英雄人物,如果我只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而没有在火热的斗争中得到改造的话,那我自信绝对写不出《青春之歌》来。”通过作品文本我们可以得到确认,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思想与这些追忆性的表述没有太大的差别,林道静也正是按照作家的这一体验踏上精神解放之路的。《青春之歌》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现实作家的女性意识强烈的崛起。
二、从《青春之歌》的典型人物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而作品中最典型的塑造人物女主人公林道静。此小说不同于当时同类题材的一些作品那样,只是通过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来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及成长,而是巧妙地通过女主人公和三位男性的感情联系,将情感线索与精神成长线索交织在一起刻画人物,显示了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特殊把握。作品中的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她从绝望走向自杀的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暂短的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这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看,她对女性人格和女性意识具有强烈的追求并努力尝试去拥有获得。
林道静作为一个女性,“既是性的受害者,又是性的自觉者”。她与传统女性不一样,不想沦为男人的玩物,不想听从于家长的包办婚姻,不想屈服于命运额安排,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流亡的不归路,这突出的反映了她的抗争意识,而抗争意识又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容。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灾难,但是这性别带给她的不仅只是灾难,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林道静为抗婚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到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兼骑士”的于永泽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她的伴侣。可是渴望着“独立生活”的林道静并不满足做家庭主妇,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她同冷酷无情的于永泽出现了裂痕,她逐渐的看清了于永泽的自私平庸的男性面目,通过与卢嘉川的交往,革命的新形势使她感觉到了与于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摆脱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于永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中,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其实这是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及阶级成分的困惑、苦恼的心理,这决定了林道静在以后的斗争生活中总是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一开始,林道静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寄托在了爱情上,她与于永泽的婚姻使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爱情的感动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后来她马上发现,爱情不是她的归宿,她不想被别人供养,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另寻出路。而卢嘉川的出现,使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明白,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现实生活的残酷使林道静不信任任何人。对于独自沉醉在美妙爱情中的男人,林道静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和彷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林道静发现了男人(于永泽)的平庸和无能,没有能力去改变她的内心,也不能给她安全感,而当男人(卢嘉川)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候,才使她觉得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在长期的悲惨生活中林道静懂得只有政治才能救赎她,只有政治才是她生存权利的唯一保证。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辗转于各种政治符号之间的过程,男人的自然性别被政治信息所取代,而林道静的女性性别便成为了她与政治结合的资本,这就是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机遇。从刚开始的逃避婚姻,到后来的拒绝、面对,最后接受自己的性别并成为自己的自救资本,这一过程,完全地展示了林道静由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是林道静追求自我解放、独立生活的终极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林道静这典型人物的塑造充实丰满,生动感人,使作品有了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使我们感受到即使在高扬着“阶级”、“革命”旗帜的20世纪50-6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正是由于这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作品反映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显示了不同的格调,从而使《青春之歌》赋予了独特的价值意义,成为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参考书籍:
1、罗雪松:《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诠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
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杨沫:《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青春之歌》,中国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7月1日
4、罗兴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
5、吴道弘:《书旅集——四方文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中本113班
邱云荧
学号:201101402141
第三篇: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编号
XXXXXXX学校
毕 业 论 文(设 计)
论文题目 浅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系(部)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5年 5 月
目 录
摘 要....................................................................1 1 林道静冲破家庭牢笼,寻求个性自由;与余永泽的“骑士爱情”.................2 2 林道静参加无产阶级运动,争取民族解放;卢嘉川的“精神伴侣”...............3 3 林道静投身革命,接受考验;江华的“革命伴侣”.............................4 4 结论....................................................................5 致 谢.....................................................................6 参考文献..................................................................7
浅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摘 要
《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主要背景。从而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人格的转变。而小说里的主人公林道静就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她与生母未见一面,跟着养母生活却受尽屈辱折磨,从而也就造就了林道静多样的性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有着自己的理想,她冲破家庭的牢笼,毅然离家出走。在离家的道路上,她的人生也起起落落,直到革命的到来,林道静的人生观、爱情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她远离了小资产阶级,投身进入革命,在革命的道路上她不断地接受考验,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同时最后也收获了革命爱情。
关键词: 林道静;成长;爱情;理想 林道静冲破家庭牢笼,寻求个性自由;与余永泽的“骑士爱情”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但生母也只是一个穷苦家里的一个姑娘,在她被赶出林家死后,林道静也就跟着养母徐凤英在一起过着受虐待的生活。“一个夜晚,道静已经在'下房'睡着了,弟弟打破了一个母亲心爱的花瓶,他却推在道静身上。于是道静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剧烈的疼痛惊醒来,”她那时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她顽强地准备着痛苦的袭来,“她的小腿被拧肿了,胳膊被咬得透出一个个红血印。”这都是养母徐凤英所为,但她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她同时也希望快点离开这样的家庭。
林道静上中学了,她终于离开的那个令她窒息没有自由的家庭,没有了束缚,她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她非常喜欢读文艺作品,“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她是个喜欢海阔天空地幻想的姑娘,”此时的她很单纯,只是喜欢文学,她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正是因为上中学林道静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颀长、俊美的少女,“她的脸庞是椭圆的、白皙的、晶莹得好像透明的玉石。眉毛很长、很黑、浓地渗入了鬓角,而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的嫣然动人的眼睛。”所以当家里破产的时候,徐凤英想要把林道静当摇钱树,让她嫁个阔老,但林道静个性坚强、心地善良,她憎恨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这些其实都是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形成的。而黄子平就曾论述过《青春之歌》从结构到语言与“五四”文艺之间的承接关系。林道静逃婚离家出走,与旧式家庭决裂,追求个性解放,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五四”青年。
林道静来到北戴河找表哥张文清,初到海滨的时候,她还有欣赏大海的性质,但当她看到“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她向这木牌,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其实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林道静她个性要强,也有了一些斗争精神。但当她找表哥张文清四处碰壁时,也遇到了令她极其反感讨厌的校长余敬唐,他有着和林道静养母一样的想法,林道静觉得万般无奈,生活没有了希望,她来到了海边想要以死控诉这黑暗的社会,但却被余永泽救回。这也把“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与她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使林道静在爱情上的成熟与革命中的成长具有了同质性,”而这也正是和余永泽恋爱的开始。
余永泽救了想要跳海自杀的林道静,同时又给予林道静重新活下去的勇气。余永泽和林道静谈托尔斯泰、雨果,还有易卜生的娜拉,冯沅君的《隔绝》......此时的余永泽在林道静眼中就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余永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如一股春风,重新点燃了林道静生活的希望。但和余永泽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林道静在许多实际问
题上与他发生分歧,她也认清了余永泽的自私、狭隘的本质。“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感情来维系,幻想和平共居互不打扰,这只是欺骗自己。”因为此时的林道静“一方面,她接受了党的教育,接触了革命的理论,投身于革命的实践,她热烈地向往共产主义,深地同情劳苦民众;另方面,她的灵魂深处又充满着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
林道静无法接受余永泽对待魏三老伯、对待卢嘉川以及余永泽粗暴干涉她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而“林道静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她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的影响,正是这种社会性使她必须控制自己的自然属性(对余永泽的爱情),转向革命理想而选择卢嘉川或江华,这是个人的必然,”当然,这就自然地有了林道静与余永泽婚姻的失败。“林道静同余永泽的分离,实际上是她自身弱点的决裂。我们从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关系中,看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向无产阶级战士转化时要经历的曲折复杂的痛苦的历程。” 林道静参加无产阶级运动,争取民族解放;卢嘉川的“精神伴侣”
在和余永泽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买菜、做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读书的时间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她感到沉闷、窒息。”此时林道静也认识了一些进步青年;最重要的是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当林道静在北戴河第一次见卢嘉川时,他们讨论国家的一下问题,就在那个时候,卢嘉川的言谈举止,他的勇敢机智,让林道静感到无比的尊敬,“好像使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其实在那个时候开始,卢嘉川已经在林道静心里满满的生根发芽了,直到在北平林道静又一次见到卢嘉川。
卢嘉川给了林道静欢快生活的方向,她和余永泽在一起无聊做饭、洗衣的时候,她会一直渴望和卢嘉川见面;想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外面的事和关于革命的东西。当她每次和卢嘉川分开的时候,她内心是不愿意的,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她就觉得心安,觉得有勇气、有力量。”是卢嘉川引导她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实践,让她阅读《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等著作,使得林道静慢慢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哺育,而“知识青年在那样的时代,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救国革命。”她参加“三·一八”和“五一”游行示威,在不断的实践中,她慢慢了解革命斗争。她和卢嘉川在一起时,心情是喜悦的,慌乱的。
林道静和卢嘉川的关系很微妙,不是恋人,胜似恋人,说是革命同志,却又不似同志。在卢嘉川被捕入狱前最后一次和林道静见面的时候,卢嘉川面对着林道静,心里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女孩子火热的向上的热情,和若隐若现地流露出的对于他的爱慕,是这样
激动着他,使他很想向她说出多日来秘藏在心底的话。但是,他不能这样做,他必须克制自己,”他没有和林道静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很快,卢嘉川被捕入狱后,使林道静更加厌恶余永泽,同时也怀有愧疚,所以林道静想法设法把卢嘉川藏在她那里的传单散发出去,其实这举动也正是因为卢嘉川对她革命启蒙和不断实践的作用,同时也是林道静爱慕卢嘉川的情感流露。
卢嘉川他英勇顽强、沉着机智,使得生活迷茫的林道静向往,甚至在卢嘉川被捕入狱后,她还是在等他。在林道静和刘大姐的对话中,林道静谈到自己在卢嘉川被捕后她就明白自己爱上卢嘉川了,同时她也知道卢嘉川是爱自己的。在她和卢嘉川往来的那段时间,“作者十分真实地、令人信服地描绘了林道静从苦闷、窒息的生活中觉醒的过程,”虽然最后林道静没有和卢嘉川在一起,但他们两个都在精神上陪伴自己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历程。林道静投身革命,接受考验;江华的革命伴侣
卢嘉川被捕入狱后,另外一个共产党员——江华,又出现在了林道静身边,成为了她的精神导师。虽然此时的林道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正是江华的出现,林道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读过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对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缺乏了解。在卢嘉川被捕入狱后,她因为发传单被捕了一回,但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她被安排去了晓燕姑姑那里当教员。而在定县当教员的日子,学生们喜欢她,连最严格的校长也很赞赏她。直到徐辉给她来信说有一位叫江华的人要来找林道静,让她替江华介绍职业。
不久江华就来到定县找到了林道静,可以说“江华来到定县撒下了革命的种子”。林道静在江华的指示下,她尽力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真的如江华所料,这些和林道静团结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场了。因为林道静被告知县党委半夜要来抓她,她连夜冒雨逃到了她的学生刘秀英家里。林道静就是在此时和江华的姑母碰面了,在姑母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一个地主家教学。在这里也是对林道静有了很大的考验,她又遇见了小时候就认识的郑德富。但此时的郑德富已经和她印象中的已经大不一样,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林道静有她小资产阶级的一面,同时也有了很大进步。当她要遇害的时候,还是郑德富帮助她逃脱,也是在这里,姑母和许满屯的启发教育,“郑德富等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同地主阶级那种血淋淋的阶级压迫鲜明对照,使她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知灼见。”林道静也是第一次,为了别人恨自己的父母,也开始“真正地、深深地”恨起地主阶级和一切压迫阶级。
林道静回到北平之后,又不幸落入胡局长手中;第二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她依然还忠实地、顽强地工作着,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她被严刑拷打的时候,她
只是“咬着嘴唇,只剩下一个意念”,那就是她给自己鼓励,让自己咬牙挺住,共产党员都是这样的,她就这样挺着,任凭杠子、胡椒水在她身上折磨她......她把自己的嘴唇都咬破了,昏过去又醒过来,但她仍然一声不吭。在她觉得进入监狱就是死的时候,郑瑾(林红)就在狱中鼓励她们,说起在狱中学习,办报馆,同样也可以继续革命。虽然林道静在林红热情而诚恳的帮助和教育下,使她认识了更多的革命真理。但林道静身上还是存在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在她入狱的“献出生命”、“杀身成仁”都有所表现。但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客服自身的弱点,林红的鼓励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林道静很大的鼓舞。
出狱后的林道静,因在监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利诱和死亡仍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所以在出狱后不久的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入党后的林道静和江华越来越熟络,联系越来越密切,也为她们的爱情奠定了基础。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的,她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当江华决定要和林道静表明心意时,“他黑黑的脸红了。两只大手在火上不停地搓着,搓着——好用这个还掩饰他激动的心情。”江华和林道静说出了自己内心想要说对我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此刻的林道静她也不再犹豫了,她觉得“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了,沉稳、可靠的江华成为了林道静的丈夫,同时林道静艰难曲折的爱情也获得了较为圆满的归宿。4 结论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单纯、正直、有上进心、同情劳动人民。但她身上的下资产阶级思想感情是通过对爱情的软弱、缠绵;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来表现的。而杨沫就曾在《我为什么写<青春之歌》中谈到了写《青春之歌》的创作意图:“是想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也体现了像林道静一样的青年,就是要不断自觉地改造自己,同样,林道静的形象在当时的时代也是存在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就是跟着党的步伐走,坚信党才会有胜利的曙光,生活才会有希望。另一方面,“情爱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这就使情爱是有了常新而持久的魅力,”正如小说中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爱情一般。
致 谢
走得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三年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画下完美的句号,本论文是在张绍梅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张绍梅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期间并及时指出我毕业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我真诚的感谢张老师,张老师辛苦了!
同样也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在您们的教导下我才能掌握这么多的文学知识,是您们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使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受益,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给予我知识的老师们!还有陪伴我大学三年时间的舍友们和同学们,是你们使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我在孤独无助的时候给我力量,让我不断前行。是你们的关心让我们一同进步,在此谢谢我的室友和同学!
参考文献
[1] 杨沫.《青春之歌》.[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2]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 曲圣琪.《红色青春的记忆变迁——<青春之歌>创作、影响史话》.[A].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C].武汉:湖北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4] 陈其光.《青春之歌分析》.[A].十六所高等院校.《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5] 张洁琪.《为了信仰,我无法再爱你——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
[6] 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当代中国文学概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文学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而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的林道静的这一文学形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文学形象的这些普遍性特征。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道静是作
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有主观性。同时,作家塑造的林道静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此又有客观性。作家曾深有感触地说过:“我要不是在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要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节节进攻下,正当我个人失去学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中国共产党,我绝不会写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也不会塑造出林道静、卢嘉川、林红这些人物来的”,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我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我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读完中学后我就和剥削家庭决裂了。我也到过北戴河,到处找不到职业,受尽失学失业的痛苦。’’“那时,我苦闷、彷徨、走投无路,甚至愤而想自杀。就在这时,我遇见了共产党员。他们教育我、指引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是,从此,我从一个忧郁、悲观、对人生失去希望的青年,很快地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渴望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洪流中的革命青年……跳出了个人奋斗的小圈子,大踏步走上了艰苦的革命战场。”“我用林道静作为主角,一则因为我极其熟悉这样的人,再则就是为了表示我对党的刻骨铭心的感念。”从作家自述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实际就是作家的化身,寄托了作家想要通过她来表露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作家在小说中安排的林道静的形象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物性格的转变,而且林道静的性格转变反映了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林道静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努力和转变着,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
小说刻画的林道静一直在转变,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她的生母因受穷凶极恶的林伯唐玩弄过生下她之后就被赶出家门被迫跳河自杀。剩下的凶残泼辣的继母徐凤英因为看到林道静还有几分姿色,所以把她抚养长大,计划把她卖给有钱人家做小老婆捞上一笔。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没有一丝温暖,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乖僻”“执拗”“倔强”“顽强”的反抗性格。她因继母即将要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做小老婆而离家出走,满怀希望的走向新的生活,但是却发现,迎接她的却是更暗无天日的一切。“刚刚逃出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盆大口要吞食她的社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饱含浓厚的感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辛酸遭遇与不幸,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孤苦无助、挣扎彷徨却又处处碰壁,直至对生活绝望打算自杀的文学形象,紧扣读者的心弦,勾起人们对林道静的坎坷遭遇与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接着,小说又写到跳海的林道静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因此被他的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浪漫缠绵的甜言蜜语感
动,心生爱恋,又在狭隘的报答“救命恩人”的情感支配下,答应了与余永泽同居的要求。从此,作者的笔墨又把主人公带到了另外一种天地。同居后,她整天生活在“涮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而又淡然无味的家务里”,连当初“海阔天空遥想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可是,没过多久,却又“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看到了余永泽对待生活的无所追求、对待老佃户的厌恶恶劣、对待前途的投机取巧的态度,使她发觉,他并不像“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在时间和现实面前已渐渐消失殆尽,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虽然依然住在一起,可是她“心中感到说不出的失望和伤痛”。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林道静心里的转变。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中的情节,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来塑造她所要表现的形象。之后,林道静在偶然的聚会上认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和卢嘉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她那“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她心中涌起强烈的渴望,渴望和这些人“融合在一起”。卢嘉川的谈话“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似的,“每一句文化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都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她竟然有点不愿和这些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年轻人分别了!一旦回到冷清清令人压抑的住处,“一种沉痛的感觉攫住了她的心”,活生生的鲜明对照下,她感到自
己和那些热情洋溢,爱国爱民的青年相比,她自己多么不幸!这时的林道静,内心里的挣扎和苦闷翻山倒海,揪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都期待看到她的转变。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斗争和一些事情以后,她坚定了离开余永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的决定。
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林道静开始并不懂革命的策略,只是空有一番热情,有自己一个人对革命的狂热,不与人民大众合作,不接近工农,身上还留有很多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在她看到林红英勇就义、江华领导农工们半夜抢收粮食等一系列事情之后,终于走向了成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还残留着的小资产阶级的不足,认清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和广大爱国学生和农民们联合起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者通过林道静这样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指明了中国新一代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投身到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才能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个个别的人物形象提示警醒我们,强化、突出林道静的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此外,小说在女主人公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细腻地记录了人物的前进轨迹,预示了作品人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将会迈出更
坚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长前后思想言行的对照中,启示人们,必须勇于否定和摒弃旧我,永不停歇地追求进步,树立崇高革命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才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的一种暗喻,正是小说塑造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形象的巨大意义。小说还较好地处理了作品主要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将加入党组织之后的林道静置身于群众运动之中,凸显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小说对林道静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绝后的成功。
第五篇:《青春之歌》传记式解读
《青春之歌》书评
《青春之歌》在当年可谓炙手可热,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次年突破了130万册的发行大关,同时还被当作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搬上银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由谢芳扮演的林道静及于是之饰演的余永泽,使当年观看的观众至今仍难以忘怀。此外,小说经翻译后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对于这部小说,最普遍的一种解读应该要算成长小说阅读,就是把林道静由弱少女到革命家的转变看作是无产阶级培养的结果,她的成长历程即是阶级成长历程。第二种解读,是初读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它当作一部情爱小说,写的是一个少女和三个男人的情爱经历。而我们认为,正如《红楼梦》被有些人视为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自传史,《青春之歌》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杨沫个人的“自叙传”。
小说中的革命女青年林道静的原型即是作者杨沫,小说中的老夫子余永泽的原型即是现代国学大师张中行。小说中林于二人的恋爱故事即是杨张二人真实的一段情感经历。从杨沫的儿子——老鬼写的传记录《母亲杨沫》和张中行自己所写的抒情散文《负暄絮语》中可以找到些许证据,更有杨沫本人的自白和书籍《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为证。
杨沫在晚年曾写道“我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北大为背景„„那位老夫子,我们在1936年终于分手了,他是我在北大几年生活的媒介,没有他,我也许写不出《青春之歌》来,我庆幸这段‘良缘’——虽然甜瓜结在苦瓜藤上。”这个时候,她对这段感情有了比较理智的回顾。
老鬼在《母亲杨沫》中,更加精准地分析了母亲和张中行二人青年时期那段恋情破灭的原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时候,母亲也想跟爱人张中行谈谈国家大事,可话不投机,张中行是北大高材生,根本瞧不起初中毕业的母亲,他数次警告母亲少看赤色书刊,太危险,不要跟共产党掺和,当心坐牢。然而母亲继续我行我素,只是不再跟他谈政治,自己去找什么朋友,也不敢再告诉他,两人感情上的裂痕越来越大。”这里能够看出,杨沫和张中行二人感情上出现裂痕,是由于双方的政治倾向不同。另外,老鬼在书中也作出了如下评价:“张中行是个学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重研究,轻实践,重东轻西”,但“母亲不是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渴望动荡,渴望着干出一番事业,渴望改变自己的平庸命运,她有激情,爱幻想,看了革命的书就想参加革命,正如儿时看了武侠小说就想当侠客一样,她越来越感到跟张中行过日子庸庸碌碌,没有色彩„„”这里更能说明杨沫和张中行在性格、志趣、生活理想等方面的差异。
而张中行在《负暄絮语》中也回顾了这一段恋情,写到他们俩分手原因和老鬼分析的原因大致相同。不过他对二人从相识到分手有更详细的记载。他同杨沫的相识,是通过于大哥的介绍。于大哥为了帮当时反抗包办婚姻而逃出家庭的杨沫找工作,找到张中行帮忙。“我”(张中行)当时“对于年轻的女性,而且胆敢抗婚的,当然很感兴趣,就表示愿意见面。”见过面之后,张对杨的印象很好,“正如一切男性一样,对某女性印象好,就想亲近,并有所想就实行。”于是,张中行向兄长求助,使杨得到了张的兄长所在学校的工作机会。杨沫去就职前,二人约定以后经常通信。1932年的春天,杨沫回来,二人就住在了一起。此后二人度过了三四年既穷困又愉快的时光,虽然有时也会因为琐事争吵,闹点不愉快。到1936年早春,二人感情有了实质性地断裂。当时“她在香河,我在天津,我收到也在香河教小学的刘君一封信,说杨与在那里暂住的马君来往过于亲密,如果我还想保全这个小家庭,最好是把杨接到天津去。其时我的心中情多理少,就听了刘君的劝告,把她接到了天津„„但我们都觉得已经有了隔阂。”二人过了一段乏味而不安的生活,学期终,二人去投奔杨的兄长,张说“我反复衡量当时的情况,确认为了使无尽的苦有尽,应该分手„„”于是张杨分道扬镳。张的回忆里,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杨在学校有了“外遇”,二人才有了隔阂和阴影。而她为什么会有“外遇”的呢?张朦胧意识到二人的差别,“我们都觉得已经有了隔阂。心都不安,而情况不一样。我体会,她先是在新旧间徘徊,很苦,继而新的重量增加,更苦。我当然也.不好过。但都不谈这件事,表面还平静。”杨在新旧之间徘徊,最终倾向新的力量。这里的新力量大概指的就是革命的意识。
当然,这样解读并不是认为张中行就是小说中的老夫子余永泽,其实张中行远比小说中的余永泽有人格魅力。他正直、宽容、有原则、有理想、以德报怨。文革时有人劝他写文章,给自己洗刷,辩解或者澄清一下时,所得到的回答是“人家写的是小说,又不是历史回忆录,何必当真呢。就是把余永泽的名字改成张中行,那也是小说,我也不会出面解释”。更可贵的是,在“文革”那种人人自危的紧要关头,他为杨沫作证道“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另外,据张老先生女儿曾对记者说,父亲平生的理想很简单,“他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小民适然的生活”。
透过《青春之歌》的文学帘影,我们仿佛窥见了二十世纪上叶一对青男少女的真实俪影,他俩在书里书外的离合和悲欢,至少能带给我们现今的男男女女对于两性情爱的无限敬畏和些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