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

时间:2019-05-12 03: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

第一篇: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

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

摘要:小说《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而影片《青春之歌》也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之一。其小说版本在问世之初便广受欢迎,但收获赞扬的同时,也响起了一些批判的声音,于是,在汲取民意,并由原著作者杨沫亲自反复修改后,电影《青春之歌》才得以问世。总的来说,电影《青春之歌》是能够代表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文艺作品的经典之作。将其放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青春之歌》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当我们站在回顾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作品,以及这个作品的改编历程,则会发现一些艺术创作上的弊病,而这些弊病也是十七年时期特有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及对电影本身的分析,来阐释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特征。关键词:青春之歌;十七年文学;创作

引言

《青春之歌》是我国文学家杨沫苦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1958年开始出版。作品真实生动的展现了从1931年到1935年我国革命运动的变化,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走上革命道路,向我们展示了在**的年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感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下,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虽然与小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特定的年代,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青春之歌》的银幕之路

小说《青春之歌》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根据自身经历写成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主要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之路。以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从一个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历程,林道静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杨沫的影子。

《青春之歌》在确定拍成电影之后,北影就开始着手进行筹备拍摄的工作,经过最终的决定,让崔嵬做导演。崔嵬出身农民家庭,受到革命文艺的影响,参加过左联,演出过进步的戏剧,而且改编并主演过当时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①①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956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

就在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时,情况发生了改变,1959年第2期《中国青年》发表了《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开始首次对《青春之歌》进行公开、严厉的批评。主要的观点是《青春之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认为“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成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没有认

①真地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没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变化”。特别是

林道静,她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思想深处的斗争,没有经历过从资产阶级到工人阶级的转变,只是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个比较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给他共产党员的身份,严重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在对《青春之歌》以及林道静的批评中,给正在积极准备拍摄的北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我国的反右运动刚过去不久,像《青春之歌》这样以知识份子为主的作品能不能拍还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为了统一思想,把《青春之歌》拍摄进行下去,北影决定听取群众的反映,会议由崔嵬主持,曾对《青春之歌》进行公开批判的郭开同志也在场,他对小说拍成电影也提出了宝贵意见。这一场面让作为编、导的杨沫和崔嵬、陈怀皑受到莫大鼓舞,崔嵬在会议结束时激动地表示:不管怎么批判,我们拍《青春之歌》拍定了!我们一定要拍好,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在这次会议之后,崔嵬虚心的接受大家的意见,对《青春之歌》的拍摄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与丰富,但是在进行补充与丰富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专家认为在特定的年代要进行特殊的对待,但是有专家认为这样降低一电影的艺术水平,政治氛围过于浓厚。

二、《青春之歌》的时代意义

林道静是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长大的知识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林道静根本感受不到温暖,封建社会带给她的只是痛苦与绝望,当她离开自己家庭的时候,她就像一个逃出笼子的小鸟,进入到了广阔的天地能够自由的飞翔。她在阅读文献作品时,不断的获得知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也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在逃婚之后,她就在不断追求自己的价值与爱情,当爱情来到她的身边,她陶醉在①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爱情之中。后来,发现余永泽骗她的时候,毅然离开了他的身边,直到走上革命的道路,才真正明白生活的意义,而且这种勇气与力量在当今时代任然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对我国当代青年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历程。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就是如此。在封建社会中她饱尝了冷落与孤独,之所以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主要是在生活中不断的接触了革命的思想,这种思想给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从封建社会的牢笼中走出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因此,在我国青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思想的教育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样才能够促进青年的成长,发挥《青春之歌》在当代的教育作用。

林道静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她出生在资产阶级,但是在自己是人生中,从资产阶级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是巨大的,不仅有自己的努力与成长艰辛,而且有优秀共产党员的帮助。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接触革命的思想,在对共产党进行仔细的了解后,坚定了革命的意志,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顾一切走向革命,接受人生的洗礼。她的这种思想与意志,在我国当代社会任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如林道静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她就会自然地

①接受家族的安排成婚生子”,继续延续她母亲的生活;假如林道静没有遇到余永

泽,而是向校长低头,她就会生活得比她母亲更加凄惨,更加暗无天日;假如她没有遇到卢嘉川,她就依然会享受余永泽所设计的爱情和家庭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林道静——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土。

《青春之歌》对我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他们在思想上却日趋不成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认识都存在问题。而多元文化又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缺乏对人生、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他们很难自主地把个体的发展完全融入社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对社会的许多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判①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断。他们看了《青春之歌》之后,都会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意气风发的青春所感染,会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诱发年轻人更多的激情和热情。

用《青春之歌》的如火热情教育青年为理想而奋斗,为祖国多作贡献。目前,我国对年轻一代思想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是:重理论而不重实践,重灌输不重启发。这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学习和考试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不充分地把思想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很难让青年理解这三大理论的精髓。而理论的教育又多是课堂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既无法理解理论的精髓,也无法和社会现实挂钩。如果更多的以看《青春之歌》这样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青年会更乐意接受和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三、《青春之歌》的艺术弊病

(一)缺乏真实性

文艺既然要为工农兵服务,就要歌颂社会与时代的正面人物,同时,对社会中的反面人物也要进行严肃的批判,这样才能够起到对人民进行教育,对敌人进行打击的效果。所以,杨沫在小说中塑造了江华、林红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同时也刻画了一系列反面人物形象,如余永泽、戴愉、白莉萍,他们懦弱、自私、落后。特别是在戴愉叛变革命后,对革命的破坏,在这个阶段的表现中夸大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能力,而贬低了共产党的能力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够真实。而且在特定的年代,电影的拍摄具有一定的时代要求与宣传教育作用,所以一切工作都是“为工农兵服务,以及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①所以,不管是在拍摄还是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都以此为标准,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表现手法单一

小说作为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文学,不仅通过人物的刻画,而且通过文字的表述来展现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如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只能通过直观的想象来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艺术的效果。《青春之歌》产生的年代刚好是我国建国初期,一切都百废待兴,电影事业发展与国外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要承担一定的政治教育作用,这就让建国①杨沫.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C].青蓝园:杨沫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初期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单一。

在电影中,为了时代的需要,删除了很多小说中的内容,根据情结的需要,用较大的篇幅展现了林道静到北戴河的原因以及她在杨庄的不幸遭遇。而且,用了很大的篇幅展现了林道静与其它的青年在除夕之夜的谈话,体现了他们思想的活越性和对革命的向往。但是由于电影技术与时代的要求,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能力比较单

一、比较直观,缺乏波浪起伏的情结与场面。

结语:

十七年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具有特殊时期的文学时代,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毛泽东延安讲话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是“为人民,以及如何为人民”①的主题。小说《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而影片《青春之歌》也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之一。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青春之歌》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虽然有一些艺术创作上的弊病,而这些弊病也是十七年时期特有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对我国青年的健康成长仍然有巨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杨沫.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C].青蓝园:杨沫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5]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J].大众文艺,2011(4).①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J].大众文艺,2011(4).

第二篇: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摘要:《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范本。本文以女性的角度,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这两方面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青春之歌》

女性意识

创作思想

典型人物

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有像丁玲、白朗、杨沫、茹志鹃、刘真等一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活跃在创作领域,而且在她们具体的创作中时时还会不可遏制地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生命体验、女性的情感判断和女性的文学气质。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主要是通过对女主人公林道静这小知识分子从不屈服于命运和对家庭与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以女性的视角形象地展现了“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成为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经典范本。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女主公林道静的塑造。林道静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女性意识的再度关注和探析,掀起了女性意识的旗帜。在此,笔者从女性的角度,运用女性意识的理论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

一、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这部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生活背景,重点反映从“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是以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生活命运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不难看出,它的构思有着杨沫作为女性鲜明的生命感觉和情感投射,蕴含了很多作者身上女性意识的精神。作者放弃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高级文化培育出的犹豫、多虑、患得患失、软弱、不敢抗争以及敏感纤细等女性情感特征,她内心激荡着的是经过改造后和过滤之后的对更崇敬、更神圣、更纯洁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她有着顽强不息、勇于反抗、不怕挫折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自尊自爱、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人格的起崛,于是作者想通过《青春之歌》来创造一位符合心中理想的女性主人公来反映她身上的女性意识。林道静正是她完成了自己思想改造后,对其思想改造必由之路的确认并通过个人的心路历程得到确认的一个文学人物范本。

小说其实也是作者的亲身写照。杨沫在谈到她在创作《青春之歌》的心态时曾说到:“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仅可以教育和感动读者,同时也可以教育和感动作者本人。在创造卢嘉川、林红这些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形象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精神就仿佛升华了,就仿佛飞扬到崇高的境界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好像把自己本人列入了小说的人物中,列入了犹如林道静那样受过了共产党员的教育感染后的愉悦及对共产党员无限的崇高敬佩之情。要是作者本身没有这样的意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感悟体会呢?在“答读者”的一篇文章中,杨沫回顾了她之所以能够塑造出林道静这一形象的思想经历,她认为:“其根源正是因为我遵照了毛主席的教导,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和广大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滚着一身虱子和他们同住在一条炕上。工农兵群众改造了我,那些崇高的英雄们教育和感染了我,所以我才能写出像卢嘉川和林道静那样一些人物来。只有人民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我不曾投身到革命战争的烈火中去,如果我不曾接触、理解,并且常常爱像卢嘉川、林红那样的英雄人物,如果我只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而没有在火热的斗争中得到改造的话,那我自信绝对写不出《青春之歌》来。”通过作品文本我们可以得到确认,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思想与这些追忆性的表述没有太大的差别,林道静也正是按照作家的这一体验踏上精神解放之路的。《青春之歌》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现实作家的女性意识强烈的崛起。

二、从《青春之歌》的典型人物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而作品中最典型的塑造人物女主人公林道静。此小说不同于当时同类题材的一些作品那样,只是通过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来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及成长,而是巧妙地通过女主人公和三位男性的感情联系,将情感线索与精神成长线索交织在一起刻画人物,显示了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特殊把握。作品中的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她从绝望走向自杀的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暂短的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这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看,她对女性人格和女性意识具有强烈的追求并努力尝试去拥有获得。

林道静作为一个女性,“既是性的受害者,又是性的自觉者”。她与传统女性不一样,不想沦为男人的玩物,不想听从于家长的包办婚姻,不想屈服于命运额安排,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流亡的不归路,这突出的反映了她的抗争意识,而抗争意识又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容。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灾难,但是这性别带给她的不仅只是灾难,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林道静为抗婚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到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兼骑士”的于永泽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她的伴侣。可是渴望着“独立生活”的林道静并不满足做家庭主妇,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她同冷酷无情的于永泽出现了裂痕,她逐渐的看清了于永泽的自私平庸的男性面目,通过与卢嘉川的交往,革命的新形势使她感觉到了与于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摆脱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于永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中,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其实这是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及阶级成分的困惑、苦恼的心理,这决定了林道静在以后的斗争生活中总是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一开始,林道静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寄托在了爱情上,她与于永泽的婚姻使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爱情的感动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后来她马上发现,爱情不是她的归宿,她不想被别人供养,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另寻出路。而卢嘉川的出现,使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明白,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现实生活的残酷使林道静不信任任何人。对于独自沉醉在美妙爱情中的男人,林道静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和彷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林道静发现了男人(于永泽)的平庸和无能,没有能力去改变她的内心,也不能给她安全感,而当男人(卢嘉川)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候,才使她觉得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在长期的悲惨生活中林道静懂得只有政治才能救赎她,只有政治才是她生存权利的唯一保证。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辗转于各种政治符号之间的过程,男人的自然性别被政治信息所取代,而林道静的女性性别便成为了她与政治结合的资本,这就是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机遇。从刚开始的逃避婚姻,到后来的拒绝、面对,最后接受自己的性别并成为自己的自救资本,这一过程,完全地展示了林道静由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是林道静追求自我解放、独立生活的终极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林道静这典型人物的塑造充实丰满,生动感人,使作品有了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使我们感受到即使在高扬着“阶级”、“革命”旗帜的20世纪50-6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正是由于这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作品反映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显示了不同的格调,从而使《青春之歌》赋予了独特的价值意义,成为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参考书籍:

1、罗雪松:《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诠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

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杨沫:《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青春之歌》,中国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7月1日

4、罗兴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

5、吴道弘:《书旅集——四方文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中本113班

邱云荧

学号:201101402141

第三篇:从电影看中西文化

电影中的西方文化

摘要:光影百年,绚烂多彩。自从电影诞生之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它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影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产品,我们从中西方不同的电影中,可以发现,中西电影不论从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体裁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这短短的电影中可以窥见中西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电影、西方文化、宗教、价值观、个人主义、英雄主义

一、宗教与哲学

(一)犹太教

犹太教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神教,是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巴勒斯坦地区由于崇拜自然而发展起来的。犹太教徒们奉雅赫维为全知全能的“独一真神”,他无形无体,可以洞悉掌控世间的一切。据说犹太教的教规教义是雅赫维通过摩西传授下来的,所以摩西被奉为先知,“摩西十诫”因此成为犹太教徒的金科玉律,第一条:除了上帝雅赫维之外,不可信别的神; 第二条:不敬拜或雕刻偶像; 第三条:不可妄称真主的名字; 第四条:将安息日作为圣日; 第五条:孝敬父母;

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所有一切。

《十诫》、《埃及王子》都是歌颂摩西伟大壮举的优秀电影。讲述摩西从奴隶再到传教士的传奇经历,歌颂摩西对上帝的忠诚和他对和平、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十诫》中,摩西问他的生母,他是不是她的儿子,他的生母回答:“如果你认为人都是畜生要被人鞭打,如果你向野兽的石像和金像下跪,你就不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是一个奴隶,他的双手该被砖头扭曲,他的背部,该有监督的鞭痕。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永在的神。”可是当摩西问母亲是否知道神的名字的时候,他的母亲根本就不知道神的名字。但他的母亲认为摩西不应该忘记身份,依附权贵,来欺压奴役自己的同胞,即使做奴隶,也要心里有神在,要相信神会拯救他们。说明神是无形的,是活在人们的心中的,活在人们的信念的。

(二)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包括三位一

体,即相信上帝是唯一的,但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原罪论是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并将这一罪孽传给了后代子孙。人生来就有“原罪”,还有因违背上帝意志而犯下的“本罪”。耶稣基督是上帝下派到人间帮助全人类赎罪,人类凭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

电影《耶稣受难记》故事发生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大祭司和教徒们认为耶稣的言语是狂妄的疯话,而被判死罪。经过多方的判定,耶稣仍死罪难逃,于是耶稣背着十字架蹒跚地走在通往蒙难地的高尔高沙的耶路撒冷街道上。在蒙难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耶稣经受了被上帝遗弃的最后考验。恐惧的耶稣看着圣母玛利亚,大声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刹那间,天地变色······这种为人类救赎的思想象征基督思想的实践,凭信仰得自救。

在《约翰福音》、《马太福音》、《万世巨星》、《基督的最后诱惑》等都蕴含了这个思想。这些年很红的《肖申克的救赎》也是讲述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但救赎他的不是上帝,而是自由、希望和信仰。讽刺的是肖申克的监狱长是一个常常手握圣经,满口圣言,却是个暴戾、专制、残忍的“伪基督”。男主角安迪被冤枉入狱却不甘于命运,在狱中经历种种折磨,仍20年来孜孜不倦地偷偷挖地洞逃生。安迪的受难,也印证了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影片结尾,安迪逃难成功,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与耶稣在临行前大声喊出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处;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等场景似乎都阐释了基督教思想。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默罕默德在1300多年前在麦加创立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是“平和”、“顺从”之意。穆斯林们相信安拉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真神,伊斯兰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更改,唯有顺从和忍耐才是符合真主的意志。在伊斯兰国家拍摄的影片中的人物很多体现出一种顺从命运,以苦难历练自我。

电影《小鞋子》讲的是一位哥哥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由于家庭贫困

而买不起新鞋,于是哥哥和妹妹轮流穿一双鞋子,在上学和放学频繁换鞋子的过程中,哥哥练就了跑步的本领。哥哥参加学校的校运会想要为妹妹赢一双鞋,因为学校运动会跑步冠军的奖励是一双鞋子······,还有电影《黑板》的故事也非常简单,两个颠沛流离背着黑板流浪的教师,去寻觅愿意支付学费的学生,在路上他们分别遇见了一群偷运禁品和一群逃离伊朗的老人。黑板成为他们想穷苦人们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向心爱的人传递爱意的信笺,更是帮助受伤孩子包扎的夹板。这两部电影中都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煽情的对白,以其极其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纯朴的人情美,不知不觉让你感动。他们都体现出一种顺从命运,以苦难历练自身的朴素气质的伊斯兰教思想。

二、价值观

电影《刮痧》借中医疗法“刮痧”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从影片当中的很多情节我们都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各种思想价值的差异。明明是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却被诉诸公堂,连孩子的监护权差点失去。

《刮痧》直接反映的是中西方在医学领域上的差异,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刮痧这种传统的民间疗法,但是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血痕就成为男主角许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中医还有许多传统疗法,例如针灸、拨火罐等等,但是不被很多外国医疗界所理解。原因是中医注重整体宏观之哲学思辨,而西医崇尚部分还原方法;中医思维强调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直观,而西医思维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医宗旨辨证论治,而西医根于辨病论治;中医采用直接观察人体之方法,而西医主要借助仪器间接观察机体变化;中医试验方法简便直观,而西医实验方法复杂严谨。

法律与人情的差异。中国人在传统观念当中认为人情大于法,影片中,当护士看到孩子背部的血痕以为孩子受到虐待并立刻报案。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本来想在法庭上助其一臂之力,但是当他看到孩子的背部的血痕时,却站在起诉人这一方。许大同对朋友的举动感到强烈的不满,认为他背叛了自己,后来不惜辞去工作,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中国人眼里,既然是朋友就义不容辞帮助自己,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是美国的法制观念比人情观念重,而且是对事不对人,他们大多首先想到此事是否合法。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同的朋友后来知道刮痧是一种中医疗法时,不辞万里来中国求证,后来帮助许大同一家团圆。也说

明了西方人求真、公正的精神。

教育观念的差异。在中国,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一生的不动产,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打子,天经地义”。《刮痧》中许大同的儿子和老板的儿子发生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许大同要求自己的孩子向老板的儿子道歉,孩子不从,大同打了孩子一巴掌。中国人认为打自己的孩子让其给地位高的人道歉是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但是这种行为让西方人觉得和野蛮。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孩子动手辱骂,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教育观念中,中国的父母可以向西方的教育观念学习借鉴。

对尊重的理解不同。同样是许大同打孩子要求孩子道歉这一情节,大同是为了尊重、给面子老板而打儿子,但是老板却并不领情也不能理解,他只知道,打人是违法的,是对人权的不尊重。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贬己尊人,在称呼方面体现最明显。中国人称自己家庭成员为:“家父”、“家母”、“贱内”、“犬儿”、“鄙人”;称呼别人为“令尊”、“令郎”、“千金”等来贬低自己,提高别人的地位。但这种“卑己尊人”的行为他们是不能够理解,而且往往会引起误会。

三、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影片中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但是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来,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认为是从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与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等同。但是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更重视民

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成年人甚至小孩总是把自己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像我们东方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孩子。

而英雄主义是由个人主义发展而来的,希腊神话由神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组成。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个个形象生动,例如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寻找金羊毛、赫拉克勒斯的功绩、忒修斯的冒险和俄狄浦斯的悲剧等等都是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神话故事。电影《特伊洛的海伦》、《木马屠城记》等都是反映希腊英雄们的英雄故事。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于是便有来一大批《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007》、《黑客帝国》、《变形金刚》等一系列凭借个人能力拯救世界的电影。而对于东方人而言,他们崇尚团结,反对特立独行,同时怀古情节也颇为严重,因此《黄金甲》、《赤壁》也会风靡一时。

四、结语

电影是一方文化之窗,是文化的载体,是西方的软实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 西方宗教文化、价值观念等文化影子。它可以使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学会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减少各异的文化成为沟通交往的障碍,让我们走出去的时候,能够理解和入乡随俗。做到互相谅解,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2]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3]李军,朱筱新.中西文化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4]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9

[5]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

第四篇:爱国主义电影《青春之歌》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青春之歌》观后感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

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

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

《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了一场历史大风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

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少人害怕长大,不想长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烦,怕失败,怕承担,怕劳累,怕责任……他们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

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他却一直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将林道静击倒。面对后母对她的刻薄;官僚特务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诈;爱人余永泽的懦弱、自私、迂腐和专制,他并没有委曲求全,为保生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

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刚毅和那一颗勇于面对生活中不幸的心。

成长,确实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吧!

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迷惘,但是从中会得到教训、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我们青春时期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知识的同时多累积生活阅历。学着去面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逐渐成熟。

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与祖**亲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的精神。

林道静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这也是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

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肖齐

第五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青春之歌》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青春之歌》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了一场历史大风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热血青年,更加应该把握青春,学会成长。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少人害怕长大,不想长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烦,怕失败,怕承担,怕劳累,怕责任……他们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他却一直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将林道静击倒。面对后母对她的刻薄;官僚特务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诈;爱人余永泽的懦弱、自私、迂腐和专制,他并没有委曲求全,为保生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刚毅和那一颗勇于面对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长,确实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吧!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迷惘,但是从中会得到教训、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我们青春时期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知识的同时多累积生活阅历。学着去面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逐渐成熟。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与祖**亲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的精神。林道静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这也是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下载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十七大报告看两个解放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看“两个解放”按照集团公司党委下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审计风险部党支部一班人,首先,通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高......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赵思运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1949—1966年间何其芳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具有极大的分裂性。一方面,他在体制内部紧跟......

    爱国主义电影《青春之歌》观后感(精选5篇)

    爱国主义电影《青春之歌》观后感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 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 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 《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 ,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

    从电影《风声》看办公室生存

    从电影《风声》看办公室生存法则 当今社会,在职场办公室里生存,除了自己有过硬本领,做人,做事,能力都得让人信服外,还需要职场人际关系。伍亿人才招聘网现通过电影《风声》,收集网......

    从“北京青年”看青春人生

    从“北京青年”看青春人生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

    从电影《首席执行官》看企业的经营管理

    从电影《首席执行官》看企业的经营管理《首席执行官》讲的是海尔的品牌故事,更确切的说是张瑞敏个人的创业故事。本以为自己学习过所谓市场营销,看了N多海尔的品牌故事:砸冰箱......

    从电影《成事在人》看曼德拉的领导力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这是Beyond乐队向曼德拉致敬的《光辉岁月》,他是最伟大的南非人。与曼德拉有关的著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