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时间:2019-05-15 07:1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第一篇: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赵思运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1949—1966年间何其芳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具有极大的分裂性。一方面,他在体制内部紧跟中共中央的步伐,以文件和政策为依据,开展批判运动;另一方面,他又在体制允许的最大限度内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坚持。二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使其精神人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且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做着自我调适。

关键词:何其芳;精神人格;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1)06-0075-05

何其芳在共和国以后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具有极大的二重性,一方面,他在体制内部紧跟中共中央步伐,以文件和政策为依据,开展文艺界的大批判运动;另一方面,他又在体制允许的最大限度内表达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坚持。二者之间的裂隙之大小随着政策的松与紧而变化,每当政策紧张时,体制力量几乎把他的个性完全压制住,这个裂隙就狭小;每当政策放松一些,这个缝隙就宽一些。这样,何其芳一方面显现出极强的体制性人格,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大的缝隙。二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使其精神人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且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做着自我调适。我将着重透视1949—1966年间何其芳的这一特征。

他的学术活动其实都是在政治舞台上唱的,是政治搭台,文化唱戏。何其芳的很多学术观点,都需要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来看。很多时候,他的所谓的思想解放都有着“政策依据”。他批评杨绍萱戏曲改编和戏曲评论中的主观主义和公式主义,依据是“和今年(1951)五月五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直接相违反的”。他批评杨绍萱改编剧本中“鼓吹封建奴隶道德”的倾向“正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指示中曾经明确地指了出来,必须加以反对的。”[1]在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演讲《答关于<红楼梦>的一些问题》中说:“斯大林同志的《论语言学问题》谈到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苏联也曾经有过讨论。当时我觉得他们有些解释用来解释中国的古典文学,总是解释不通,但是不敢怀疑;直到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才感到斯大林对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解释的本身是有些缺点的。”[2](43)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后,何其芳发现毛选里有不少文章是反“左”的,他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就获得了合理性——合法性,即“合谋”。于是他才思考很久,敢于写出《战斗的胜利的二十年》。[3](32)1959年毛泽东交给文学研究所一项政治任务,编写《不怕鬼的故事》,借以宣传毛泽东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反动派、反对修正主义,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何其芳主编了《不怕鬼的故事》,并写序。他的序言和正文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红旗》等重要官方报刊。1961年1月23日他完成的《不怕鬼的故事》序,就是毛泽东亲自指导与修改的。虽然很多人批评何其芳,在反右倾运动中,何其芳也受到冲击,但是毛泽东还是对他很信任,毛泽东对何其芳说:“虽然有些同志批评你,我对你还是有好感。”[2](475)这无疑给何其芳增加了一层保护膜。何其芳1960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会议上的发言《正确对待遗产,创造新时代的

文学》,讨论对待文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何其芳主要引用毛泽东、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论述”以及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和周扬的指示,重点讲了对遗产的“批判”性的继承,强调文艺的武器性质:“对于文学遗产不采取批判的态度,不进行阶级分析,不根据阶级斗争的需要、不依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需要来加以吸收和创造,只是片面地强调继承,强调过去进步文学对于今天的积极作用,甚至认为旧的传统和新的创造之间毫无矛盾,那是完全违背列宁关于文化遗产的学说的。”[4](251)

在那个政治与政策瞬息万变的时代,学术的独立性几乎完全丧失了。而文艺界的领导即使能够最大化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也是极其有限的。领导心理的变化非常微妙。1961年初,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插手主持全国教材的编写工作,打破了文学研究所的计划。何其芳经过反反复复的考虑,1 不得不接受了上级的任命。此书周扬亲自负责。这时的周扬还强调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与限制,甚至说:“大不了掉进修正主义的泥坑,我把你们拉上来就是了。”还要大家借鉴资产阶级文学史写法,竭力提倡“春秋笔法”写史。而1962年秋,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后,他再也不提这些想法与主张,而是强调大家时刻警惕自己的立场观点是否端正,编辑方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非常富有深意的是,如此大的转变,在当时编写组里并没有人提出任何疑问。樊骏说:“如今回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当时除了感到意外,竟然没有对周扬的这一变化提出任何疑问,或者由此触发什么联想,从而影响编写工作的进行;„„反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5](161)可见,当时的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的规范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的集体无意识,似乎学术研究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变化,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的学术自觉和独立意识已经被清洗掉,文学研究的主体性已经完全丧失。何其芳所执掌的文学研究所作为中宣部直接下达任务成立的文学研究机构,其实更大的作用是体现中共意识形态的要求。何其芳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制约。每每政治局势严峻时,他就不得不对自己做出调适,甚至自我否定。在体制化的过程中,他不得不对自己内心中的诗性基因和人性基因进行压抑。这个压抑既是内在的自觉行为,又是外在的体制施加的意识形态高压。他的自觉里面既有一个自我施压即“自律”的因素,也有一种“自虐”的因素。所谓“自律”是指他全身心地体认一个东西,认为他所坚持的价值立场是对的,他去自觉地用这个东西要求自己。但有时他对当下的一些东西不能全身心信赖甚至不无置疑,他还是必须出于种种需求用它规范自己,那就近乎“自虐”。

进入共和国时期以后,战争结束了,“共和国”成立了,他本来要全力搞他所钟情的文学了。但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大一统文艺体制对他的角色和文艺行为仍然具有极大的约束。他对待自己过去的文学作品,虽然还有留恋,想重版纪念,但是又不得不做出修订。1952年1月9日何其芳致信巴金,出版《预言》时“删去了那些有悲观色彩的东西。我一共删去了十四首,还留下了二十首”,“重印这个小册子,实在也近于翻古董了。改编的动机实在起于有人向我要,而现在书摊

[6](3)上找不到。另外,我抗战以前写的东西全部不足存,这二十首诗或者勉强可以留作一点纪念”。1952年11月22日致巴金信中提到何其芳的《刻意集》是不是有机会重印,并要求“请你代为将我再版序中最后一段删去。记得那段引鲁迅先生‘不悔少作’之语为慰解,现在想来颇不应该,因为鲁迅先生那些少作是可以不悔的,而我的少作却实在太差了,不应自己辩解。”[6](4)这里他一方面否定自己“不足存”,“不应该为自己辩解”,另一方面又要求重印,“留作一点纪念”,从“不悔少作”到“悔少作”之间的变化,非常富有深意,这之间的裂隙,游走着何其芳难以言传的思绪。1956年重版《何其芳散文选集》时,由于“入选的几篇仍然是带有当时的思想落后的色彩的,只是今天看来过于刺目的谬误的地方,我略为作了一些删改。”[2](30)对于他那些走向文坛的里程碑的大学时代诗歌和散文,他认为是“脱离现实的消极的浪漫主义”,是“走入了那样的歧途”,对于他初到延安时创作的《夜歌》,基本上进行了否定:“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我才恍然大悟:这是由于我的生活很狭窄,这是由于我很少接触劳动人民的生活。这当然是无可怀疑的根本原因。”[7](332)1952年5月重版时书名变为《夜歌和白天的歌》,能够看得出他竭力走出“黑夜”而融入“白天”的企图。在第二版(1950年文化出版社,上海)的基础上,他又删除十首诗,对其他几首也做了局部删改,“我是想尽量去掉这个集子里面原有的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成分。然而,由于这个集子原来是我在整风运动以前的作品的结集,它的根本弱点是无法完全改掉的。”[8](527)所以他保留了第一版后记,以供参考(同时也进行了删节)。对于大学时期作品语言与形式的精致也自我批评,觉得应该“努力把语言写得朴素一些,单纯一些,使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尽可能口语化。”《夜歌和白天的歌》虽然有改正,但仍然“语言上有些不适当的欧化。”以至于他在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矫情的文字,把他自

①己的真实想法掩饰或者过滤出去。

同时,他对自己原来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也做出了调整。他检讨了自己在大学时期的诗歌阅读趣味:“读了许多比较次要比较小的作家的作品,而且其中包括了一些没落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的作品。由于当时在政治上的落后,有一个期间我从那些病态的倾向不同的作品所接受的影响竟至超过了那些正常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我就曾经爱好陀斯妥耶夫斯基甚于托尔斯泰,爱好法国某些象征主义的诗人甚于一些大诗人”。[7](323)他觉得,对于高尔基只有接受其无产阶级性的作品才是正确的,他当时接受高尔基比较忧郁、孤独的散文则检讨说是不正常的趣味,甚至他对晚唐诗词的迷恋也成了“消极的东西”、“最不好的是腐朽的悲观思想的影响”。长期置身于社会主义文艺氛围下的何其芳对西方现代艺术非常隔膜,[6](358)对“资产阶级”艺术保持高度警惕。他在1952年6月20日的 2 访问捷克日记中写到:“午餐后到一近代艺术馆参观,所列的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捷克画家及雕塑家的作品。画多印象派的作风,有少数画显然颓废色彩。”[6](353)6月27日的日记提到苏联记者游历美国的报导《从后门看美国》,转述其中第三章叙述美国音乐的堕落。本来泰戈尔是他早期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但是,到了1958年,再读泰戈尔的《园丁集》和《吉檀迦利》,却感到“两书好诗似很少,读之颇觉隔膜。”[6](427)1961年5月6日的日记也写到:“读《吉檀迦利》等节,颇感到隔膜。

②少年时,喜爱的《飞鸟集》也不大喜欢了。”[6](456)《文学知识》月刊连载何其芳的《新诗话》。何其芳在这里尽量淡化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而聚焦于诗歌本身的因素。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结集为《诗歌欣赏》于1962年4月出版时,又增加了最后一节。他一方面坚持着“把诗歌和科学加以区别看待”、“历史主义地对待古代诗人”,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检讨,说明欣赏趣味转变的重要。他说:

我做大学生的时候,由于政治思想的落后,由于脱离斗争,孤独地居住在我的宿舍里,简直有些像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那个被人放逐入海因而居住在荒岛的岩穴间的米兰公爵一样。那时我喜欢读杜斯退益夫斯基的小说,喜欢它们里面的那种心境忧郁的人从烈酒所能获得的强烈的刺激,以至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样的杰作都感到它写得平淡。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到了延安。由于生活和思想的变化,我再读到杜斯退益夫斯基的小说,我发现我已经不喜欢了。我感到世界并不像他所描写的那样阴暗,我偶尔又读他的小说,这一次我[7](450—451)不但不喜欢他的错误的病态的思想,连他的艺术方面的成就我也有所怀疑了。这或许是为了使书能够顺利出版而做出的审美趣味上的让步? 十一届八中全会文件后,1957—1958年开展了整风运动,对何其芳及其文学研究所提出了批评。毛泽东两个批示以后,文艺界开始整风,何其芳1959年写的《文学艺术的春天》遭到批评,《文艺报》署名文章批评他“厚古薄今”。所内也有人批评说:“现在的文学研究所几乎成了古典文学研究所,或者干脆叫《红楼梦》研究所。”一位文艺界领导说普及性文学刊物《文学知识》只看到成绩,看不到斗争,很容易滑向修正主义泥坑。在这个时候,为了纠正“厚古薄今”风气,何其芳从现代文学组分出来“当代文学研究组”(简称“当代组”,后叫“当代室”),反映了他把建国以后的十年文学放到了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相同位置的研究意图,无疑体现了上级“厚今薄古”的倾向性。何其芳还让参加过延安整风运动、知识分子改造和共和国以后文艺运动和论争的朱寨做当代组的组长。何其芳经常在正式场合下把当代组称为“人民共和国文学研究组”,以示“厚今薄古”了。在《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序里,他特别强调说:“尽管我们和资产阶级学者在方法论上的分歧也是学术工作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的表现,然而我并不曾一开头就这样明确地提到理论高度;党所发动的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运动虽然我也曾努力参加了,然而在这以后我并不曾更多地集中地批评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仍然是比较分散地就一些具体问题的争论发表意见”,他接着检讨“这些都是我的理解和水平的限制,都是我的这些论文的缺点”。[7](215)

在反右倾运动中,何其芳代表文学研究所写了自我批评文章《欢迎读者对我们的批评》(1960.2.1),这里的“我们”其实既是指文学所的研究者如毛星、卞之淋、吴晓玲,也是何其芳个人的“自我批评”。他在此文里检讨了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文学形势的看法有问题。何其芳在1959年9月19日《文学艺术的春天》,全面肯定了共和国十年文学园地里“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没有突出文艺界“两条路线的斗争”,缺乏毛泽东指出的肯定社会主义还有矛盾、还有阶级斗争的学说的指导思想,阶级斗争观念比较薄弱。他们“不适当”地强调了反对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简单化,而减弱或放松了对文学上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模糊了思想斗争的方向,把简单化、庸俗化社会学倾向和资产阶级思想混淆了。承认自己对毛泽东著作学习不够,了解得不够。二是关于十年来中国文学成就的肯定不够。《文学艺术的春天》等文章,没认识到共和国时期的文学“完全是一种新型的文学,人类的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文学。它是过去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无法比拟的。它的这种根本性质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文学。”认为我们的文学还赶不上《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等作品,这是“缺少正确的历史观点和阶级观点,表现了厚古薄今的倾向”,[2](85)贬低了我们的文学的总的成就。三是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有问题。批评了自己强调继承而批判不够,对于陶渊明、王维、李商隐、李清照等人的艺术性过多的肯定而忽视了他们的消极内容,是厚古薄今的错误。最后表达了决心:“在这次学习八中全会文件以后开展的整风运动中,我们更深入地检查了文学研究所的方针任务上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工作中的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倾向和 3 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一次一定能够得到彻底克服了。我们要把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研究当前的文学运动中的重要问题,参加文艺思想斗争,作为全所的中心工作和第一位工作。”[2](93)

他对于自己在文学研究和文艺活动中的人道主义观点也进行了自我批评。1956年的《论〈红楼梦〉》他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爱情悲剧及其爱情描写的意义,并认定《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特别是揭露了那些直接压迫妇女的制度的罪恶,这是《红楼梦》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9](322)而到了1963年的《曹雪芹的贡献》中则将《红楼梦》的主题迁移为反封建性质和民主主义思想,文章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所谓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批判。更主要的是他对自己的《论〈红楼梦〉》中的阶级分析法的运用做了肯定之后,对自己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自我批评。因为自己原来“过分地突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在书中的地位,或者对这种爱情作了过多的不适当的肯定,以至无批判地加以歌颂,看不见它发阶级性,它的封建色彩,都是不正确的。”[2](124)并且在注释中说:“我1956年写的《论〈红楼梦〉》,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说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的阶级性和封建色彩,究竟对它肯定太多保留太少了,赞扬得过多批判得太少了。我们对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加批判或者批判得不够,都是表明我们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还不是站在无产阶级的思想的高度,还没有超越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水平。”而把《红楼梦》的主题归结为人的美、爱情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就离开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了。由此,再次他强调了文学遗产研究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思想观点的斗争。对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批评同样体现在他长达2万字的《夏衍同志作品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同时他做了“自我批评”,觉得自己在国统区批判夏衍时非常肤浅:“开国以来,我在工作当中,在我写的文章当中,都曾犯过错误。在党的多次教育之下,我的觉悟提高很慢,直到这一次文化革命开始才深切地认识到,这些错误的发生都主要是由于离开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问题。”[2](240)何其芳在苏联的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托尔斯泰的作品仍然活着》(1960.11初稿,1963.2.19修改)在肯定托尔斯泰的同时,对他的宗教思想进行了符合中共意识形态要求的批判,把托尔斯泰认为是“现代的宗教意识”的核心的人类之爱,当作“一种破坏现实主义的因素”。

何其芳一方面反对教条主义,而在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教条主义地看待问题。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他的手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不容任何商榷,甚至对毛泽东讲话的解释也只能有一种。他曾经在很多地方反对了教条主义,例如评价《红楼梦》的阶级性质问题,他说不要教条主义的贴标签,无论是市民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不能机械地主观主义地理解,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他在《论〈红楼梦〉》一文中反对了一种情形:“它们的作者不是认真地去分析问题本身,不是对问题的各个方面去作必要的考察,这样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却是引用一些名人的话,就以之为根据、为前提来得出结论。这些被引用的话好像是最高法院的判决书,是不能上诉的。”[9](395)他也知道,世界上名人很多,名言未必都是正确的,即使正确也未必适合。但是,为什么还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呢?这些终极真理是如何验证出来的呢?世界上究竟是否存在所谓的终极真理?

我们看到的何其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何其芳人格虽然已经充分被体制化,成为体制的载体和喉舌,但另一方面,他却由于内心深处的诗性一直未能被彻底剿杀,还能够在特定时候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对于诗意和学术的东西表达出来。不过,他基本上还是在体制内部的框架里移动。具体地说,当体制的政策稍微缓和一些,他的文化人格里的诗意的东西就张扬得充分一些,当体制的政策严峻时,他又不得不约束自己、否定自己、检讨自己。他的成就是在体制的缝隙里诞生的。他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的体制性是主导的,无论他的缝隙或大或小,都没有突破体制之约束而走向思考的独立。二者之间的张力,正是何其芳精神人格的复杂性之所在。

注 释:

①比如他的诗歌《西回舍》(1964.2.15)。1962年1月18日他曾经重回西回舍,他在日记里比较详尽地陈述了1958年以来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坏的情形:‚去年冬天极困难,每人口粮只一天四两,以‘代食品’(有三分之一是红薯叶子、棒子轴、荞麦杆、棉花壳、河草根等)和面。吃得坏时,街口没有小孩们跑跑闹闹的声音,六十多岁的老头在街上走都走不动。牲口也饿瘦了,有的还饿死了。‛其原因何其芳总结了几条,如‚平均主义‛、‚瞎指挥风‛、‚浮夸风‛、‚食堂化‛、‚大炼钢铁‛等,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而这一切都没有在何其芳的诗中得到表现,被他有意遮蔽掉了,而显示出来的却是:‚你们在为过春节杀猪宰羊,/我们在为全村安装电灯,/希望不久用它们照明。‛‚你屋子里堆满了粮食,白菜,/你领导的生产闹得不坏!/我知道自然的灾害和困难/难不倒久经锻炼的硬汉!‛几乎同时,在1964年2月22写的《张家庄的一晚》里,同样显示了他的近乎盲目的乐观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像春天 带来了/灿烂的阳光,绚丽的色彩‛。

②根据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为了加大《文学研究》的战斗性,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性,《文学研究》更名为《文学评论》。从‚研究‛(学术活动)到‚评论‛(政治斗争),可以看出官方对文学研究的思路之转换。为了弥补没有‚普及‛的缺陷,文学所又增办了文学普及读物——《文学知识》月刊,1958年10月创刊号出版。参考文献:

[1]何其芳.反对戏曲改革中的主观主义和公式主义[C]//西苑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2]何其芳.何其芳全集(7)[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岁月熔金:文学研究所五十年记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何其芳.何其芳全集(5)[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樊骏.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若干背景材料[C]//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岁月熔金:文学研究所五十年记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何其芳.何其芳全集(8)[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7]何其芳.何其芳全集(4)[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何其芳.何其芳全集(1)[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9]何其芳.何其芳全集(3)[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

(责任编辑:郑宗荣)He Qi-fang's Self Adjustment in the Period of 1949-1966

ZHAO Si-yun(School of Cultural Creativit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Abstract: Entering into the 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Qi-fang'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had a great split in the period of 1949-1966.On one hand, following the pa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 carried out criticism m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itative documents and policies;on the other hand, he maximized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dherence to art in the system.This huge tension makes him appear split personality.He constantly adjusts himself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Keywords: He Qi-fang;the spirit of personality;self adjustment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第二篇: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

从电影《青春之歌》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

摘要:小说《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而影片《青春之歌》也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之一。其小说版本在问世之初便广受欢迎,但收获赞扬的同时,也响起了一些批判的声音,于是,在汲取民意,并由原著作者杨沫亲自反复修改后,电影《青春之歌》才得以问世。总的来说,电影《青春之歌》是能够代表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文艺作品的经典之作。将其放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青春之歌》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当我们站在回顾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作品,以及这个作品的改编历程,则会发现一些艺术创作上的弊病,而这些弊病也是十七年时期特有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及对电影本身的分析,来阐释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特征。关键词:青春之歌;十七年文学;创作

引言

《青春之歌》是我国文学家杨沫苦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1958年开始出版。作品真实生动的展现了从1931年到1935年我国革命运动的变化,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走上革命道路,向我们展示了在**的年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感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下,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虽然与小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特定的年代,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青春之歌》的银幕之路

小说《青春之歌》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根据自身经历写成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主要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之路。以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从一个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历程,林道静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杨沫的影子。

《青春之歌》在确定拍成电影之后,北影就开始着手进行筹备拍摄的工作,经过最终的决定,让崔嵬做导演。崔嵬出身农民家庭,受到革命文艺的影响,参加过左联,演出过进步的戏剧,而且改编并主演过当时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①①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956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

就在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时,情况发生了改变,1959年第2期《中国青年》发表了《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开始首次对《青春之歌》进行公开、严厉的批评。主要的观点是《青春之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认为“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成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没有认

①真地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没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变化”。特别是

林道静,她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思想深处的斗争,没有经历过从资产阶级到工人阶级的转变,只是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个比较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给他共产党员的身份,严重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在对《青春之歌》以及林道静的批评中,给正在积极准备拍摄的北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我国的反右运动刚过去不久,像《青春之歌》这样以知识份子为主的作品能不能拍还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为了统一思想,把《青春之歌》拍摄进行下去,北影决定听取群众的反映,会议由崔嵬主持,曾对《青春之歌》进行公开批判的郭开同志也在场,他对小说拍成电影也提出了宝贵意见。这一场面让作为编、导的杨沫和崔嵬、陈怀皑受到莫大鼓舞,崔嵬在会议结束时激动地表示:不管怎么批判,我们拍《青春之歌》拍定了!我们一定要拍好,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在这次会议之后,崔嵬虚心的接受大家的意见,对《青春之歌》的拍摄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与丰富,但是在进行补充与丰富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专家认为在特定的年代要进行特殊的对待,但是有专家认为这样降低一电影的艺术水平,政治氛围过于浓厚。

二、《青春之歌》的时代意义

林道静是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长大的知识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林道静根本感受不到温暖,封建社会带给她的只是痛苦与绝望,当她离开自己家庭的时候,她就像一个逃出笼子的小鸟,进入到了广阔的天地能够自由的飞翔。她在阅读文献作品时,不断的获得知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也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在逃婚之后,她就在不断追求自己的价值与爱情,当爱情来到她的身边,她陶醉在①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爱情之中。后来,发现余永泽骗她的时候,毅然离开了他的身边,直到走上革命的道路,才真正明白生活的意义,而且这种勇气与力量在当今时代任然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对我国当代青年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历程。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就是如此。在封建社会中她饱尝了冷落与孤独,之所以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主要是在生活中不断的接触了革命的思想,这种思想给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从封建社会的牢笼中走出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因此,在我国青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思想的教育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样才能够促进青年的成长,发挥《青春之歌》在当代的教育作用。

林道静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她出生在资产阶级,但是在自己是人生中,从资产阶级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是巨大的,不仅有自己的努力与成长艰辛,而且有优秀共产党员的帮助。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接触革命的思想,在对共产党进行仔细的了解后,坚定了革命的意志,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顾一切走向革命,接受人生的洗礼。她的这种思想与意志,在我国当代社会任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如林道静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她就会自然地

①接受家族的安排成婚生子”,继续延续她母亲的生活;假如林道静没有遇到余永

泽,而是向校长低头,她就会生活得比她母亲更加凄惨,更加暗无天日;假如她没有遇到卢嘉川,她就依然会享受余永泽所设计的爱情和家庭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林道静——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土。

《青春之歌》对我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他们在思想上却日趋不成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认识都存在问题。而多元文化又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缺乏对人生、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他们很难自主地把个体的发展完全融入社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对社会的许多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判①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断。他们看了《青春之歌》之后,都会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意气风发的青春所感染,会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诱发年轻人更多的激情和热情。

用《青春之歌》的如火热情教育青年为理想而奋斗,为祖国多作贡献。目前,我国对年轻一代思想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是:重理论而不重实践,重灌输不重启发。这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学习和考试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不充分地把思想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很难让青年理解这三大理论的精髓。而理论的教育又多是课堂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既无法理解理论的精髓,也无法和社会现实挂钩。如果更多的以看《青春之歌》这样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青年会更乐意接受和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三、《青春之歌》的艺术弊病

(一)缺乏真实性

文艺既然要为工农兵服务,就要歌颂社会与时代的正面人物,同时,对社会中的反面人物也要进行严肃的批判,这样才能够起到对人民进行教育,对敌人进行打击的效果。所以,杨沫在小说中塑造了江华、林红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同时也刻画了一系列反面人物形象,如余永泽、戴愉、白莉萍,他们懦弱、自私、落后。特别是在戴愉叛变革命后,对革命的破坏,在这个阶段的表现中夸大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能力,而贬低了共产党的能力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够真实。而且在特定的年代,电影的拍摄具有一定的时代要求与宣传教育作用,所以一切工作都是“为工农兵服务,以及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①所以,不管是在拍摄还是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都以此为标准,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表现手法单一

小说作为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文学,不仅通过人物的刻画,而且通过文字的表述来展现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如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只能通过直观的想象来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艺术的效果。《青春之歌》产生的年代刚好是我国建国初期,一切都百废待兴,电影事业发展与国外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要承担一定的政治教育作用,这就让建国①杨沫.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C].青蓝园:杨沫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初期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单一。

在电影中,为了时代的需要,删除了很多小说中的内容,根据情结的需要,用较大的篇幅展现了林道静到北戴河的原因以及她在杨庄的不幸遭遇。而且,用了很大的篇幅展现了林道静与其它的青年在除夕之夜的谈话,体现了他们思想的活越性和对革命的向往。但是由于电影技术与时代的要求,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能力比较单

一、比较直观,缺乏波浪起伏的情结与场面。

结语:

十七年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具有特殊时期的文学时代,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毛泽东延安讲话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是“为人民,以及如何为人民”①的主题。小说《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而影片《青春之歌》也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之一。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青春之歌》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虽然有一些艺术创作上的弊病,而这些弊病也是十七年时期特有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对我国青年的健康成长仍然有巨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杨沫.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C].青蓝园:杨沫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5]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J].大众文艺,2011(4).①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J].大众文艺,2011(4).

第三篇:ICU护理人员心理自我调适

ICU护理人员自我心理调适

敬雪梅

熊金妹

【摘要】在护理工作中,人们越来越强调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护理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也不断研究和提出一系列护理新理念。在不断提高的工作强度中,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ICU的护理人员,长此以往工作在特殊的环境中,心理问题愈发严重。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护理人员自我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关键词】ICU护理人员心理压力

危害

自我调适

【正文】由于ICU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超负荷的工作等给护理工作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直接影响了护理的心理健康。在心理保卫战讨论日益严峻的今天,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且护理人员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在ICU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压力源也各式各样: 物理性的压力源 物理性压力源中,噪声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ICU集中了多种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在工作过程中持续的声音和各种显示器的视觉刺激都直接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中的机械损伤,如针刺伤,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压力源。另外,在ICU中护士经常接触大量辐射,对适婚、育龄的护士来说加重了心理负担。

化学性的压力源 ICU护士要接触和使用各种药物,有些药物长期接触可能对人体有一定的威胁。为预防感染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生物性的压力源 ICU护士接触患者时间长,而且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所以遭受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机会相对较多,这些对ICU护士的健康直接构成威胁。生理病原压力源 ICU护士要经常面对突发的抢救事件。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患者无陪伴,患者的生活护理全由护理人员完成,按时翻身、拍背及擦洗大小便等。长期紧张繁重的工作造成许多护士出现身体不适,常见有疲乏感、腰酸背疼、易生病、头痛、习惯性便秘等。另外,长期轮班也会导致护士的生理节奏紊乱,容易产生疲劳感。心理性的压力源 ICU护士经常会面对挫折和心理冲突。ICU的工作特点要求ICU的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繁忙的工作可能造成学习的需要不能满足,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可造成ICU护士的挫折感,会产生多种心理冲突。社会性的压力源 指各种社会和生活事件对人产生的压力和刺激,由于ICU工作量较大,许多护士下班后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照顾家人的生活,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可能会引发家庭矛盾。在工作中,ICU护士要经常协调护—护关系,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些关系,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矛盾和冲突。在医—患关系日益严峻的今天,护患纠纷造成严重的精神损伤,影响着护士的工作积极性【1】。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 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在以学历、职称工资档次的工资制度中,护士的待遇普遍偏低【2】。ICU护士经常面临的另一个社会性压力源是患者的死亡。一个患者的死亡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比每天处理危重者产生的影响严重。濒死及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使护士产生紧张感,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事故。

各种压力源的侵袭会给ICU护理人员带来不同的行为反应,如焦虑、强迫、抑郁、怀疑、易激怒、躯体行为等。面对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调试,也因人而异: 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态,(1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想的太多,总不满足现状,怨天尤人,给自己添加了不必要的烦恼。我们经过几年专科知识的学习和努力,毕业后能在固定的岗位上工作,有稳定收入,想来这是很可观的。教育部规定全国大中专就业率不应低于73%,显然这是综合了全国高校就业人数而定,这个数字并不乐观。全国现在仍面临着“就业难”的这一严峻问题。我们经过几年学习,找到目前的临床工作,我们更应该珍惜。(2 改变以往我们消极的想法,重建对工作的热爱,建立积极信念,明确人生坐标:信念是一种看法,是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信念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和情感,进而影响健康【3】。将学习作为动力而非压力,争取早出成绩、多出成绩,得到社会和医院的认可,培养成就感和价值感。(3调适工作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境,有效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将生活和工作分开,把生活中的不愉快杜绝带入工作中,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哪些客观存在给我们带来不适就应该想办法去改变和克服,比如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尽量降低噪声。工作坏境是我们护理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的,我们应该像家那样来维护它,让患者拥有良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到舒适和美观。合理的休息和锻炼,当个体遭遇压力时,休息是保存能量的最好方法【4】,因此当感受到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的身心不适时,应适当地休息。同时保持活动和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的反应。身为ICU的护理人员应懂得时间的合理安排,应保证繁重工作后的休息。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沟通,ICU护理人员感受到压力时,应该寻找到适当的应对方法,如向人倾诉,以发泄不愉快的情感,减轻压力。同事之间要注意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家人理解、配合,积极处理工作与家庭需求的矛盾,。多与护理管理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取得帮助和支持。根据个人自身喜好的不同,在业余时间选着不同的调节方式,学习一些放松技术,如音乐疗法,研究表明【5】,音乐疗法在某些环境应用后,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同样作为长期工作在ICU环境中的护理人员也可以减轻我们是身心压力和焦虑程度。

Icu护理人员作为患者的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调适者,在自身出现心理不适时应该重视,并循序渐进地将问题处理。利用自身调节力求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限制在最小范围,控制在最低程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使我们的情绪、精力、智慧、才能、潜能等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努力提高职业素质。满怀激情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履行救死扶伤、保护生命、防止疾病和减轻痛苦的专业职责,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大公促成大私”,最终提高个人满意度,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祖芬.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护理学杂志 2001年03期 【2】乔世明主编.医疗纠纷与法律责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

【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卫生技术干部训练中心 护理人员心理卫生现状及调适技术探讨 2005.9 【4】吴 军 临床护士的心理调适 医学新知 2011.5 【5】何卫红 音乐疗法对重症患者舒适状况的影响 中国全科医学 2010年s1期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所谓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同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中,例如医生、律师、警察等,其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峰人群。教师一旦产生生了职业倦怠,无疑像一只蛀虫一样慢慢地蚕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会对教师本人及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情绪衰竭

表现为教师情绪和情感处了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以致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

2、非人性化

表现为教师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学生。轻则有意减少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大理睬,重则厌倦甚至体罚、心罚学生,把对工作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

3、个人成就感低

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对自己的工作常看不到成绩,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困难不愿努力克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用,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职业特殊性因素

教师被美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长期性的紧张的精神劳动,但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使教师的工作成就在近期内很难看到,长此下去,教师的成就感降低,不愿再努力工作。

2、工作压力大,负担重

中小学教师工作项目繁多,工作需要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和身心的极大投人。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等,再加上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各种教育培训、评职称、聘任、学生及家长满意调查等。的确让教师疲惫不堪,顾虑重重。

3、教育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与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交往。有的教师因此发出了生活没意思的感慨。

4、教师的人格因素

个体的人格特征,通常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日积月累造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产生便容易陷入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中,因而需要教师在平时积极作好自我调适以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

1、调整认知,以开阔的心态认识工作的意义

从事教师职业,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沟通,经常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真正的快乐不在几张荣誉证书,而在师生灵犀相通的默契,心灵的融合不在做秀的公开课,而在真实的课堂。这样想来,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因为简单,老师们就会尽力作好自己认为重要的每件事情。

2、不断追求目标,关爱学生,培养职业情感

有追求才有劲头。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同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关爱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3、积极地自我暗示,学会反思,不断进取

自我暗示就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凋节情绪的方选。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例如把“我不行”变成“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把“学生让我很恼火”变成“学生很淘气,但也很可爱”。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反思,只有经常性反思,才会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4、丰富生活,学会放松,合理调节情绪

教师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作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压力和自我调适

浅谈班主任工作压力和自我调适

——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启示

【摘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颁布,确实是亮点纷呈。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无疑是加重了广大乡镇教师的压力,班主任工作上雪上加霜。因此班主任掌握如何自我调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压力自我调适

教育部日前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无疑是亮点纷呈: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促进了班主任专业成长,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出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和认可。但规定始终是规定,地方上如何实施,是否按照规定全部落实,还是部分实施,最终班主任的权益是否得到保证还是反而多了更多的负担,增加了工作压力,其结果令人存在疑问。一直以来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的工作神圣化,却从来没有人正视教师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现阶段各中小学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班主任心理危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下学期不再当班主任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我已经当怕了,每天像上满了弦的箭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这似乎有些耸人听闻,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超负荷的工作让班主任疲于应付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加上交各种报表、计划、总结,迎检查、师培、开会,变成了“八面受敌”,俨然成了“事务型”教师。据资料显示,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多1.67小时,而班主任更甚。除常规的班级管理外,早读午写跟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处理突发事故等等,花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琐碎沉重的工作让班主任身心疲累,难于应付。现《规定》上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把班主任工作由副业转化为主业,那么教学上的主业加上班主任工作这个主业,这无疑是规定了班主任所要完成的职责,可算是雪上加霜。

二、生存压力逼迫班主任

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家庭内应承担的责任,为人儿女、父母、夫妻的职责等。生活的不平衡感会导致班主任对工作的应付、马虎、不热爱,以致牢骚满腹。现《规定》上,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带给了广大班主任一个期望,期望什么时候实行,还是做做样子,拖上个三五八年,以至至今大部分地方仍不见实行。可见,《规定》中涉及的班主任的各项权利具体如何落实,权利受到侵害如何补救,仍没有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机构真正依法履行职责的寥寥。另外,教师也面临下岗的压力,不断提高自己成了当务之急,老师们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参加各种培训、自修。现《规定》上规定了班主 1

任需按时培训,需专业化,这给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的班主任又增加了一个负担。

三、评价体系使班主任心理负担沉重

时下,不少学校鼓励老师们搞创新,但是对老师的评价却还遵循应试教育的一套:对教学的评价完全按照学生的分数,学生分数高老师的评价得分就高。学生违纪扣分,班主任也被扣分,班级管理的好坏,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的高低则按班级竞赛得分来评定。甚至,所制规定繁而细,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不适合教师工作开展。学校的这种做法,使教师厌烦,心理负担沉重。现《规定》上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而各地学校所建立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适合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四、社会压力让班主任害怕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孩子在学校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师问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要归罪于教师。学校领导也不予支持。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了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虽现《规定》上,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这个权利并没有具体化,在实际操作上帮助不大。另外,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教育部日前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无疑其根本是有利于班主任工作,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现阶段班主任工作上存在的巨大压力和许多问题。因此班主任掌握如何自我调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至关重要,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注意情绪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保持平常心,乐观心理。

人处在情绪波动状态下,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例如,在课堂中,一些学生故意和老师顶嘴,不尊重老师,引发冲突。在冲突中,有的老师可能气愤不过,打学生耳光,扯学生头发等,导致严重后果而又后悔不迭。这种时候,老师要控制自己突出的情绪,遇到蛮不讲理的学生,可暂时作冷处理,给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切不可睹一时之气,争理之高低,恃强凌弱。教师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机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妨有点阿Q的乐观精神,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正确对待,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工作。才能为自己消除诸如烦闷、忧愁、暴怒等消极情绪。

(二)、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

一般情况下,能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情,要很快将它遗忘,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进行积极地转移,即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上,或者找知心朋友谈心,或是找有益的书来阅读。要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要使自己处于精神空虚、心理空旷的状态。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能很快将精力转移他处的人,不良情绪在他身上存留的时间就短。

(三)、环境调节法。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当你在受到不良情绪压抑时,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大自然的美景,能够旷达胸怀,欢娱身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运动和放松法。

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生理健康离不开运动,心理健康也离不开运动。工作带给自己的压力或挫折时,产生了心情的郁闷,到体育场上痛痛快快地打场球,一定能够缓冲这种不快。况且,教师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紧张用脑之后适当进行体育活动,精力会更充沛。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活动,效果会更佳。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放松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深呼吸、肌肉放松等也十分有效。

总之,做好一个老师不易,做好一个班主任就更不易。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甚高,各方面造成的心理困扰,导致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的低下,心理压力巨大,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和待遇,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少一些指责和批评;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不公和压力。

下载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学生心理自我调适

    初三学生心理自我调适 升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特别是面对中考竞争的压力,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2004年院级学术讲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2004年12月5日星期日 教育系王洲林 副教授一、什么叫心理不健康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一般心理问题,类似于医学上的伤风着凉等......

    十七年中国电影小结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是:艰难曲折、大起大落。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年......

    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

    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 教师的个性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具有不同个性类型特征的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学习心得体会 湖口中学 王艳春 当今的社会里,压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今天的教师的压力与比过去相比要大得多。如:课程改革、教学行为、......

    1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

    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自知......

    护士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护士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汉川市人民医院王淑莲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实施优质护理对护士素质提出挑战,同时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给护士造成日益......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得体会

    读《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得体会 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置关重要,它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对于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保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