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环节——自主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发展。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语文学习新课堂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 空间 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 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 漫游 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 虚拟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一精神的具体实施,因此,我们应当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在“放”字上做文章,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就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善于合理安排自己.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获取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总理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合理安排语文教学环节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切实构建实效课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前几年,我们小学研训部推出了自主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模式虽然提示教学环节,但是没有划分课时内容,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一部分教师不能恰当的安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是在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细化。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以上述理念和要求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一般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些教学环节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按照学生身心安排起点和重点,每一课时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常态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内容。所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提前,应该同样得到重视。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一般环节: 第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第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例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在游戏中读等。要切实做到每个学生对会认得字,会写字的全部认识。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意思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年级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年级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
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等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低年级的识字学词,主要在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安排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环节,老师要设计出具体的要求,不能泛泛地说今天晚上回家预习哪篇课文,应该让学生写写预习笔记,内容可以是生字组词,可以是对不理解的词语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进行简单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现在很多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又一个教学重点。这个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3)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发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这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中高年段,课文的篇幅较长,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不让学生给课文划分逻辑段,但也要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火烧云》是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学生理清文本思路,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学习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交流收获。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交流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体会,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交流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再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归纳出能覆盖课文语言文字的几个问题。在主要问题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几个辅助性问题为主要问题开拓思路,进行探究。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词句表达的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环节:切入重点,做好铺垫(中高年级)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并逐步逼近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引领学生理清脉络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第四环节:指导书写(低年级)
这个环节是针对低年级来说的,在指导书写之前,可以带领学生给生字组词,扩词,因为这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好办法。扩词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扩词中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更正,免予对学生的误导。扩词后指导书写,一年级可带领学生书空,明确每个生字的笔画、笔顺,再强调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合体字要认识部首,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把指导书写分散到两课时中进行。
成功的第一课时教学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识字,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更多训练;在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安排相关的拓展阅读、拓展练笔。第二课时教学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环节: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这是第二课时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提倡精讲多读。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词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词句段,揣摩表达方法。这个环节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品悟-欣赏-运用密切结合
品悟理解: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的核心,也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过程。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特别是那些能突出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地作些启发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意”的领会,这些都和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对意义的把握是由浅入深的,要根据年级不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切不可硬性分析,以“讲”代“悟”。
欣赏朗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朗读,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运用积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选材、结构、表达手法进行评价模仿。如果欣赏性阅读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的话,评价性阅读则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别及价值判断获得理性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一定把品悟——欣赏——积累密切地结合,通俗地说,老师引领学生理解了一个句子,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对那些需要背诵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就能熟读成诵,不必再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来背诵。一个句子学生能声情并茂的读出来,你还能说他对这句话没理解吗?理解句子,再根据这个句子展开想象,举一反三,就为仿写拓展了思路,打好了基础。
2、抓住重点句段。什么是重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突出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段落;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如《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内容。如《火烧云》描写颜色变化的段落;如《锡林郭勒大草原》写草原广阔美丽的部分。
3、重视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中的理解、感悟、思考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常常根据语文的特点,运用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认知文本,使得培养语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因此,重视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这一环节的必要内容。
4、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风格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
对于情境的创设,三位执教老师都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电影片段的选择,还是火烧云的颜色,以及草原美景的图片,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再现了大自然神奇魅力。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不管是以自然段或者意义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反馈,还是以关键词或重点句贯穿阅读反馈全程,从读通阶段的“整体”过渡到读懂阶段的“部分”,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但还应回到整体,通过完整地诵读,将读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增强阅读效果。
第四环节: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⑴诵读——丰富记忆宝库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可要求熟读成诵;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背多记。
⑵摘抄——练就一双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来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基本方法。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和段落,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简要的批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指导学生摘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沙里淘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孩子书写技能差、速度慢,因此对摘抄的要求不能高,量也要尽力控制。
⑶讲、演——内化课文语言
低年级有很多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积累语言。这些令学生兴趣盎然的复述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⑷迁移——运用书面语言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如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段落、为情节跳跃处补白等。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点仿和面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课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局部模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仿写、段落仿写。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课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
教材中常作为仿写的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设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如《锡林郭勒大草原》描写野花的排比句。
段落仿写主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都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比较适合段落的仿写。还有些课文的段落结构很特别,值得模仿。如《倔强的小红军》倒叙的写法。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方式。教材中的课文在篇章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桂林山水》。第二类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如《观潮》。第三类是按地点或空间转换顺序的课文,如《故宫》。第四类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写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鲸》等。还有一类是比较常见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开国大典》等。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悟出写作方法,进而安排学生进行迁移性的仿写训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必定能得到提高。
以上阐述的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般流程。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常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些个步骤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机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最佳的流程,切实把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打造成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
第四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思维能力产生于阅读的基础上,是阅读水平的质化,体现在学生阅读后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角度和速度上。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呢?结合笔者和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本文谈几点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做法。
一、正视教学现实。重视学生的预习
学习新课文最忌一拿起新课文就学习。因此,每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都会预先给学生布置新课文的预习作业。
预习是课堂之外学生独立或合作的一种学习,但对于课堂教学的好处不言而喻。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能节省熟悉课文的时间,提高学习的速度,加快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高质量的回答。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新课文时,逐步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
二、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以学生为本
在新课文的学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所以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最重要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就是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课堂教学情景模式。恰当、良好的情景模式,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兴趣。消除学生心理距离。
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个比较高的要求,事先必须备好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洞察能力,反应能力,概括能力等。
(一)导人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多样化
导人的设计因文章的体裁不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叙事性、写人类文章多用感染性的语言以故事导人;风景类、说明类文章多用图片或多媒体导入。这些导入方式的使用,是因为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体的思维阶段,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求知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成功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阅读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出阅读教学方式多样化,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取决于教师培养学生各种基础技能的侧重点。而无论哪种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都必须通过读、写、听、说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始终贯穿其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只要教会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寻找中心句的技巧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能找出各段的中心句,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住各段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
一般来说,各段的中心句的位置是比较明显的。第一种,段落中心句在段首,其他各句都是对它的阐释;第二种段落中心句在段末,先用诸句阐释再得出主句;第三种段落中心句在中腰,前后句都是对中心句的阐释;第四种则困难一点,无中心句,段内各句意义同等重要,主句需学生自行提炼,当然教师在必要时可给予指导。
2.研读重难点句,交流体会
几乎每篇课文都会出现有几句重难点句,这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难点句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内在含义等,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慢品。
在初读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时,学生因为事先有预习,一般都会对课文的后面的习题进行思考,所以,并不会一下子无话可说。只要教师引导恰当,理解这类型句子并不太困难。
(1)让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联系课文上下文,或者课文主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行思考。让学生找准思考的角度、切入点。
(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研究,分享阅读思考的成果。当然,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还能启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灵感,加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时,可以用多种方式,辩论、讨论、展示、游戏、朗读、解释等,还可以参与全班交流,展开师生之间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对话。
当然,学生的回答或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教师可在学生回答时,给予一定的引导,要肯定学生思考的价值。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消除顾忌心理,大胆发言,从而说出更多有价值的阅读感悟。
3.反复朗读,促进理解
每次朗读都会是一次体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能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句子中所蕴藏的情感,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才会让思维理解力和感悟有质的飞跃。
读书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强、丰富学生的阅读思维
小学生课外读物是丰富的,在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即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基础上,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还可以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等形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可以要求学生摘录词语及优美句子,或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语文阅读不能只限于学习教材。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可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只能广博众彩,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恩维能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环节
一、趣味导课 质疑课题 引入初学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初步了解课题涉及的内容。注意此环节不易占时太多。
二、整体感知 了解学情 以学导教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初步掌握一些直观、简单的自学方法,进行最高效益的自学,帮助老师及时有效的进行检查,掌握学情,以学导教。
1、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2、明确自学要求
3、检查自学,肯定鼓励
(1)认读字的检查 多种形式识字认读。
(2)检查课文朗读,指导读准、读流利。
(3)二年级可以训练针对课题初步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可以是对一个字、一个词的质疑,使学生学会初步质疑,集体解惑。
三、精读课文 评鉴领悟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一定语气的朗读课文。课文的学习探究主要通过运用情境帮学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体会课文内容,适当采用问题导读法来深入理解。
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词语的理解、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问、关注想象。
四、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1、回归全文,朗读课文
2、思维、阅读拓展
五、积累内化
指导背诵、复述
六、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
程序:我来记(要体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住生字);我来组词(扩词训练,鼓励向课外延伸,与生活结合);我来描(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学生书空,然后描红);我来写(本上书写、组词)。说明:以上六步可以作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二三四)主要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第二课时(五六)主要积累语言、学习生字词。
三------六年级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一、交流预习,整体把握,以学定教
这部分主要解决“课文写了什么”,涉及对文章内容及字、词、句的理解。
1、交流预习,了解学习重、难点。
2、梳理问题,明确目标,以学定教。
二、读书感悟,自主探究,平等对话
这部分主要解决“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涉及对上面问题的理解和深化,分析要结合课文特点进行。
1、潜心读书,用心感悟,自主学习。
2、多维活动,合作探究。
3、平等交流,展开对话。
4、上钩下联,带动全篇,再次质疑,深化认识。
三、重点阅读,领悟表达,从读到写
这部分主要解决“课文是怎么写的”,涉及文章的思路、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既要从文章整体进行关照,又要从细节、局部进行探究。
1、回顾内容,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展示情感。
四、拓展阅读,丰富认识,发展能力。
要有坡度的推进学案引领,扩大阅读,一篇引入,多篇跟进,一篇带多篇带一本书的多种阅读方式。大力提倡使用“主题学习丛书”,开展“主题学习”实验。
说明:
1、以上四步可以作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一二)主要处理内容(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第二课时(三四)主要处理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2、三——六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字词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会认会写生字,要体现出年级段的训练重点,做到课堂教学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3、学案式预习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灵活操作。
4、多维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应视学情而定,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