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教师备课时,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会学,可见,吃透学生尤为重要。在备课中,既要吃透“大纲”、教材、课文,又要摸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搞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清楚学生的知识缺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起点站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
教师讲课时,既重教法,又重学法,以重学法为主,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法当然重要,但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引和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掌握学习方法)。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小马过河》一课,第2自然段有一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教师让学生理解“连蹦带跳”一词在这一段所起的作用。一般的讲授都是这样,先让学生在朗读时省略和读出“连蹦带跳”,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连蹦带跳”这个词好,但这只是孤立地理解词。如果能够继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益引导和培养。教师继续提问小马为什么“连蹦带跳”地对妈妈说?学生会答:小马很高兴接受妈妈给的任务。教师继续问:小马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这时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老马对小马说的话:“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吗?”这一读,学生明白了:小马想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心中非常高兴!这样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真正理解了“连蹦带跳”这个词及这段话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学,从小培养探究问题、周密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重能力提高为主。知识是人们学习的入门和向导,而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活动后可能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所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教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以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而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课内外语文活动的有机结合,就会使学生全面提高和获得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就能在灵活、自动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
第二篇:毕业论文:古诗词教学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古诗词教学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摘要: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50首,高中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依然背离着自己的传统,被一些所谓现代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方法给束缚住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视了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只作简单的翻译,然后是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从而使得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诗词教学课变得枯燥乏味。古典诗词的美感、意蕴自然也无从谈起。一节好的古诗词教学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词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文学教育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而诗词又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选入中小学课本里的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都在起始年级使用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另外,教材还编入了诗词鉴赏常识、诗词格律知识,以期多方面地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与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词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诗词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二)、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词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中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踏入校门开始,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词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词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词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向住,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
至于古诗词中的消极因素,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的能力。
(四)、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练的,好的诗词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词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词,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足以见得,诗词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积累、感悟和灵性的启迪。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诗词教学方法,提高诗词教学水平。在“素质教育”的呼声渐高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渐染,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特别重视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改版)》明确提出“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等。新编中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的诗词,并提出了相应的鉴赏要求,从而将对诗词的欣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依然背离着自己的传统,被一些所谓现代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方法给束缚住了。教师在教授时往往忽视了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只作简单的翻译,然后是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语言干巴,像唱催眠曲,从而使得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诗词教学课变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术课。古典诗词的美感、意蕴自然也无从谈起。一节课下来,我们的学生体会到的不是优美的景、真挚的情、深邃的意境,他们没有任何愉悦的情感体验。一直以来,古诗词都不好教。但所幸的是,不少的老师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成绩是斐然的。在此,我也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预习是诗词教学成功的一半
在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就是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二)、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三)、一读一问 循序渐进
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四)、学法渗透 举一反三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方法学到家,怎考都不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讲授内容提方法。教授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
(五)、改变体裁 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也因应实际进行了。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六)、动手画画 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七)、比赛比赛 大家喜爱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词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效果让人相当的满意。
总之,诗词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
三、教育工作者对诗词教学及学生对诗词学习的误区。我们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诗词教学的作用任意夸大,不知不觉走进了这样那样的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不仅要读,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写诗;甚至有同志主张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把作诗列入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诗词真正走进校园,等等。
(一)关于写诗的问题。
我认为,对于少数有写诗才能的学生,不妨一试。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会作诗。比尔·盖茨虽然大学没念完就去创业并获得了成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学比尔·盖茨。不能把少数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情扩大到所有的学生。所以,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里,只是在高中阶段的某些诗词单元里,以选作题的形式安排了有关诗词写作方面的练习,要求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这只是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词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互评,推荐稍好一些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所以在原则上,仍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但如有个别学生愿意继续练习下去,也不应加以限制。
(二)关于把作诗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问题。
我认为,这种意见恐怕是不现实的。第一,脱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服务的。考什么,怎么考,首先要考虑如何为这一目的服务。当然,高考也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高考虽然是指挥棒,但这个指挥棒是不可以随意挥舞的。必须充分尊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第二,也有悖于中小学诗词教学的目的。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中考或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性质,还是考试内容、范围,都与科举时代大不相同,如果再要求考生作诗,显然已不合时宜了。我们今天的诗词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加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所以,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逐渐加大了文学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是古诗词和现代新诗各选一首,并列出对这些诗词理解(赏析)的若干选项,让考生选出理解(赏析)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我认为,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能够做到诵读、理解、鉴赏、评析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一首好的诗词能增长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意识,从而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诗词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诗词教学水平,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词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李星,石玫;《论古典诗词教育审美理念的培养》 [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2期;102 赵玉清;《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方法》 [J];教学与管理;2004年24期;75-76 周嘉惠;《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20-22
第三篇:中小学素质教育一
一、素质教育中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1、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情感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认识变为道德信念起着转化作用,对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我们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生动形象的美好情境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感化。教育者还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要对祖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特别是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和巨大变化,通过组织学生读书、看报、收看电影电视,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3、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是在学生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具体的事情甚至是小事都要关心、过问,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礼貌、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等,通过抓这些具体事情,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抱负,使其从小树立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我想重点就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应当研究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思考问题,而不要重点抓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和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懂得知识与实践不可分。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社会实践课,让学生知道,今天课堂所学的知识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中应首先完全熟悉和掌握教材,把重点掌握吃透,知道哪些知识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在过程和时间的安排上有主有次。因人施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各科成绩都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在学习中拓展知识面,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培养其综合能力;个别科目成绩突出的学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在学好该科目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它科目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要多鼓励,尽可能地找出他的优点,并加以表扬,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引导,只要引导正确、得当,学生的特长也许会使他终身受益,对社会有所贡献。
三、抓好体、音、美课程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特长。体、音、美课程的开设可以说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缺少器材,然而更为严重和让人担忧的是学校教师从思想上轻视体、音、美课程的教学。我认为,首先要从教学设施,教学条件上来一个大的改变;二是要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体、音、美课程要有专职老师;三是领导要重视。素质教育过程中,凡学校开设的课程无主次之分,正副之分,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体、音、美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之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学校还应定期举办运动会、歌咏比赛、文艺节目表演、美术展览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体、音、美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欣赏、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教师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体育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要点通过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音乐课除教学生唱歌,掌握乐理知识外,还要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美术课要教给学生绘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真正提高体、音、美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重视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第四篇: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星期六早上,我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节目。这套教育节目的主题是“学习考试好帮手”。专家从三个部分来讲,分别是: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看似是讲解考试,其实,这里面还穿插了学习方法,比如专家讲了两种记忆法,我觉得“及时复习”法特别好,专家还特意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中间,专家也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从小学到高三所有的课程共有200多本书,在短暂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全部复习得非常透彻,那该怎样做呢?方法很简单,你每天晚上,先去学习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然后再复习以前的,最后预习一下明天该学的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明天老师讲时重点听,这样听课就有目标、有重点了,既不会把知识遗忘掉,又可以最快掌握新知识识,这何尝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人人都会遗忘,试想一下,如果你学过的知识不复习,第二天,就会忘掉百分之十,第三天,就又会忘掉百分之十五,第四天,百分之二十的知识不存在了,第五天,百分之二十五的知识又跑掉了,周末,百分之三十的知识再次被遗忘。就这样,一星期不复习,所有的新知识就会从你脑子里消失了,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我们何不用每天的一点点时间来赚回所学的知识呢?这样,拥有全部好处的就是我们自己呀,为何何乐而不为呢?再就是每天把平时学习中的难点及重点知识记录下来,贴在卧室墙上,闲着或临睡觉时看上几眼,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记在脑子里了,可以说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看了这套教育节目,的确让我很受启发,我不但懂得了一些好得学习方法,而且也了解了一些考试技巧,今后在考试学习中,我一定好好运用这些方法技巧,这样我的学习成绩,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我理解了现代教育的核心因素是“爱”和“理解”。教育的最优化,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的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和情爱结合的爱,具有强烈的情感特点。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地不断地塑造自己。因为中学生对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和发出的信息和态度,总是带有他个人的情感色彩,甚至附带着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教师应当拥有使学生既热爱又敬畏的形象。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充分理解,扬其长,避其短,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发展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师爱传导应有特殊性:优秀生需要尊重其自尊心,给予严厉的爱;对情感强烈的学生需以温柔的爱;对热情、冲动的学生却要以明智的爱„„这样会使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感到老师给了他们以理智的塑造和感召,并在不断的进步中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而发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体验到人格发展。
总之,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充满理智美的环境中,发挥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生的人格才能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步步升华。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讲座中说道“快乐环境的基础应是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应该有相对统一的精神,有较为稳定的风格,有权威性的舆论,有带倾向性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真正生活其中,而且为它服务、争光,与它共欢笑,同悲伤,从而产生真正的快乐——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促进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通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这当中,又只有以“爱”为纽带,将学生与周围的人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才会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爱时,应为学生创造许多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及时得到集体的认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业,或一种礼貌行为等,都得到及时的集体肯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从而使学生们在集体生活“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依托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并使他们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而不是被集体抛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塑造真正人格的广阔天地。教师组织活动应注意立意新,针对性强,组织灵活,使内容程序富有情趣。要注意短期活动和长期活动结合,寓育人于活动的全过程,人人有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完善了人格。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临近考试了,不少同学开始感觉到了一些压力,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观看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后,我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把压力转化成为动力。这将更有助于
我过好这一关,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矗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是必要的,但必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大搞疲劳战术,开“夜车”,弄得精疲力劲心力交瘁,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反而影响身心健康。
所谓科学用脑,主要是指要根据生物钟运行的规律,尽可能在大脑最佳兴奋状态高效率地进行复习,同时也要重视大脑的卫生和保健,科学地使用大脑。比如,读书、写字和适当运动相结合,语文、数学和外语交替复习,边读、边写、边听综合复习,都能较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要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饮食。此外。还要讲求复习的方法,要把系统复习、重点复习和综合复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既要融会贯通,又要突出重点,以求取得最佳复习结果。
其次,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能考得好。如果复习期间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或者满不在乎,存有侥幸心理,就无法做到认真复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调节,比如在复习的中间松弛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和教师谈心,排解不良的心态。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防止安全事故。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从培养人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的一种教育。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站在历史与时代的至高点俯瞰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本文对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陈述己见。1.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加强审美教育。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要开放和评价要延时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3.加强理论学习,改小语文为大语文,变封闭的小课堂为开放的大课堂。具体做到两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4.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创新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面向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该何去何从?一项紧迫的任务是要摆脱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走向素质教育的轨道。①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使得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偏离了自己的目标,服务于选拔考试的需要,导致了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片面发展,被动发展。难怪日本青年在与中国青年举行辩论后说出了警世之言: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不如我们日本青年。②而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在向素质教育转轨途中,应充当排头兵,彻底解放自我,更新观念,真正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目前语文教学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真正落到学生身上,似乎还有一段距离。现在教育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③这种说法反映了不少学校搞素质教育课内课外两张皮,表面文章多,实在东西少。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整体素质。
语文教师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高屋建瓴地驾驭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实际应用,重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还要让思想 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内容像春雨一样随着语言训练的春风,“潜入”学生心田,做到自然贴切,“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不但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高强,而且人格健全,品质高尚,能够胜任愉快地承担未来社
会的工作、学习、生活。具体应该做到:
1.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调整人们的行为的准则规范,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不是完全自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学校语文学科教育在形成人的良好道德情操和品德方面较其他学科教育要独特得多,有利得多。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这一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另外道德情操教育具有继承性,虽然道德具有历史性、阶段性,但是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现阶段的精神产品,并不完全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而是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继承了先人几年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比如孟子的“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语文教材中闪烁着光辉、照彻着学生的心灵。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在不朽的篇章中体现出来,如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它们都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青少年前进的方向。再者,道德情操教育具有层次性。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初级层次为: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思想行为;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高级层次为:公而忘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在语文教材中,反映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道德情操的文章有很多,教师合理地恰当地运用这些例子,有利于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精神,《人民的勤务员》中的雷锋精神,《母亲》中的勇敢斗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楷模。所以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陶感染力,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是有巨大作用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塑造自己灵魂的榜样。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知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的理解。引导学生鉴赏美。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激励学生创造美。由感知美、鉴赏美到创造美,这实际上是一种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而这“输出”就是创造。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又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为基础,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创造美的途径很多,比如作文、周记、课前演讲、课内讨论等。用优美的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尤为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在提高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逆向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
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④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从人类社会的进步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离开学校后,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力很强的复杂劳动。它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格。它是师生间在课堂上以和谐共融的形式形成最大最佳的合力,提高效率、共同创造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问题情景中独立钻研,培养和提高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但是,我们的教育被太多的“标准化”统治了!且不说“标准化”的考试,就是本应该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也让教参一类“标准化”的东西来个五花大绑,循规蹈矩。如一位老师教《皇帝的新装》。有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文中的'皇帝'?”学生答:“知错不改。”老师说:“不对!”又答:“坚持错误。”“不对!”“顽固到底。”“不对!”“顽固不化。”这下对了!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再这样要求“统一”,岂不是与之背道而弛吗?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课堂只是“老北京的传说”,那么,讲台下面就只会是“死海一片”。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静止的“产品”,只有在师生的创新运用中,才能焕发出其生命的活力。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我们的教学?问题要开放和评价要延时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如这一个教学片断:幼儿园的老师这样问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最漂亮。”第三个小朋友说:“她伸懒腰,就把花骨朵儿顶开了!”突然,第四个小朋友问老师:“老师,你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笑了。那笑脸比花儿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儿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⑤ 课堂教学,就是要像这位幼儿园老师那样保护这种积极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问题,就是培养这种洞察的敏锐性,哪是虚假和错误的,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⑥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
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地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例如:语文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它的教学模式很多,具体教法多样,但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学生要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在课堂中,教师搭桥点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从新旧知识间发现矛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胆创新,突破传统观念,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创立新理论。这样,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主动、积极、有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 21世纪是一个呼唤个性、呼唤创新的年代,作为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语文学科,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语文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加强理论学习,改小语文为大语文,变封闭的小课堂为开放的大课堂 根据教材的开放性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要让语文学习成为一泓活水,而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教师应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家庭、社会的信息流向课堂。教师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具体做到两沟通:
1. 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生活是语文素养最鲜活的源泉。语文学习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我们可以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图景,应该怎样吸收呢?关键是培养敏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春夏秋冬的景色更替,风云雨露的无穷变幻,日月星辰的阴晴圆缺,世间万象的兴盛衰亡……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只要你热爱生活,用心去观察、感受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你一定会拥有永不枯竭的表达素材。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观察不光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去体验。总之,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一切感官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观察的同时,我们还要用脑去思考,要透过生活的表象,看到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逐渐丰富腹中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从而挥洒自如地表达自我。此外,善于倾听不仅仅是语文能力较强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从别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或者得到某些启迪;另外,还可以学到新鲜活泼的语言,不少文学家就非常善于从他人的谈话中学习语言。值得注意的是,泛泛地听效果并不很好,要多向水平较高的人学习,特别是向那些知识丰富、出口成章的学者、老师们学习。他们新颖深刻的观点、严密清晰的思维方式给人的影响是受益终生的。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提倡课内外结合,提倡实施“大语文教育”。
2、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之后,不无启发地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道出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家长和学校强加的升学压力,甚至从上幼儿园时就被家长或老师人为的送入了考试分数的竞争大军之中,以至错过了对他们阅读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成了新一代“功能性文盲”(指受过教育却不会阅读甚至讨厌阅读的人)。墨尔本大学教授瑞朋指出:“阅读兴趣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从出生到8岁是文学语言发展最快的时候,其次是从四年级到九年级,在孩子这一段最容易对阅读发生兴趣的时间里,如果他们的阅读兴趣人为的被压制或剥夺,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就很可能失去阅读的能力。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⑦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要为了孩子一时的考试分数,而让他们错过未来岁月里更大的发展机会。给孩子留一些纯粹为了阅读而阅读的时间。每周可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广泛的阅读并不就一定是为了成为什么五经博士,而只是借别人的火照亮自己的路,于轻松之中得到不尽的益处。读书要讲效率,讲效果。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过之后,第一要记住点什么,第二要懂得点什么。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光读不想等于不读。但是,随着世界知识总量的剧增和各种出版物的迅速出现,人们要想不断扩大知识视野,涉猎更多的书籍,必须提高速读能力。此外,要养成寻章摘句、勤于积累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如果不适当作些笔记,就很容易遗忘。即使记得一些,也不一定精确。一旦想用某方面的素材,就很难用得上。另外,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谚云:“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要小看平时这一点
一滴的积累,只要坚持不懈,语文素养就会越积越丰厚,最终发生质的变化。
总之,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把现代电化视听觉工具应用于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综合性的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多媒体,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多年来,教师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一种传统。但是这种课堂教学往往把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的媒体被应用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它既注重“双基”教学,更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电教的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他的“经验之塔”理论中曾提到三个问题:
1、学习要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缺乏具体经验而去学习抽象的概念之类是注定要失败的。
2、学习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的水平上,必须向抽象发展。
3、视听工具的言语“视觉符号”,更易于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⑧
从这一理论来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经验、依赖于形象。另一方面,从人的思维方式来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运用左脑来思维工作,而运用多媒体,它能够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左右脑并用,让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和谐地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读书、听讲所无法替代的。这就为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供了条件。而学生在学习中把视与思结合起来,采取开放式的学习,灵活自主地选择信息进行学习。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或随时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如教学《负荆请罪》时,笔者剪辑了电视剧《战国故事》中一段关于“负荆请罪”的故事,让学生欣赏。而后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准确掌握了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大家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更被蔺相如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人格力量所深深感染。于是有的同学给蔺相如、廉颇画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有的则根据故事内容排演小话剧,结果画画得惟妙惟肖,小话剧演得栩栩如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化了语言训练,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又如在教《江雪》时,教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语文教学课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用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出知识点,整堂课图文并茂,用图形、图象、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补充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醒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使思维发展、提高认知能力。总之,我们必须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注释:①《中国教教育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13印发
②《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第二期2000.2.③《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陶行知.1946
④.《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 1999⑤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8 第七.八期合刊.⑥⑦[瑞士]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⑧[美国]戴尔.《视听教学法》
参考文献:陶行知.《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参看《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255页.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瑞士]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5 [美国]戴尔.《视听教学法》
6《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
7《中国教教育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13印发
8《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第二期2000.2
9《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8.第七.八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