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1: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

第一篇: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

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

l)水能、煤炭资源较丰富,油、气贫乏。我国的水能资源总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第一,煤炭远景储量和可开采储量均居世界第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较贫乏,分列世界第10位和第22位。总体上我国今后的电源结构仍将以煤电和水电为主,并适度发展核电。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和大型核电站群的开发及电力外送。

2)人均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要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较强的能源支撑,必须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

3)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发展呈逆向分布,能源丰富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我国2/3以上的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煤炭资源2/3以上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能源资源却十分匾乏。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和远距离输送,有利于促进建设国家级电力市场,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方,八成的水电资源源在西部,而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沿海,供给与需求之间有2000公里的距离。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煤炭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2/3左右,但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效率还比较低。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一次能源分布严重不均衡。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约占需求总量的3/4左右;用于发电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这种能源分布与消费的不平衡状况,决定了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以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为依托,实现煤电就地转换和水电大规模开发,并通过建设特高压电网,实现跨地区、跨流域水火互济,将清洁的电能从西部和北部大规模输送到中东部地区。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在西部和北部煤炭基地发展壮大一批大型煤炭和发电企业,提高煤炭、发电行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第二篇: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核电真的安全吗?

浙江工业大学,企业管理1202班,俞旖菡,201208480124

1.1 能源安全现状

当前,能源安全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尤其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1993年我国就已经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从这样的现状来看我国未来对石油的依赖性还会继续加大,此时我国还面临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能源安全问题: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2)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4)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5)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但目前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各种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2.1 核能

2.1.1 历次核电站事故

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选择在建立一个完整的战略储备体系,加强周边合作开发能源以及能源进口路线多元化以外,还需要积极去寻找开发一些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去替代石油与煤,而现在出现在世界视线范围当中最频繁的能源就是——核能。而核能作为对于人类而言还有太多未知性的存在,它的安全问题还有待考究。回顾历史,世界各地发生无数起核电站泄漏事件,其造成的结果也是惨痛的。让我们先来分析下历次发生的核电站事故:

先说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是到目前为止最恶劣、影响最大的核电事故。原因有三:1.切尔诺贝利反应堆的慢化剂是石墨,这种反应堆会爆炸,这是致命的设计缺陷;2.切尔诺贝利没有安全壳,因此发生爆炸后,放射性尘云直冲天际,然后进入大气层平流层,最终降落到欧洲各地;3.违规操作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死亡于核辐射的人口数量,国际核工业界和某知名环保组织给出的数据差异甚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切尔诺贝利事故让乌克兰大量的平民撤离故土,无家可归。根源还是在于反应堆的设计缺陷。

再说三里岛事故。三里岛事故是核电厂第一个严重事故(三里岛核事故分级为5级,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为7级),其堆型正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压水堆。三里岛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的失误:维修、实验后该打开的阀门没打开,发生事故后操纵员判断失误;结果就是第一道安全屏障失效(燃料棒融化了一半),第二道安全屏障上出现一个小破口,主要的放射性物质被第三道安全屏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障(安全壳)容纳着,有小部分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放射性超标、工作人员剂量超标,但是没有人员伤亡,没有群众撤离。

最后说福岛核事故。对于福岛核事故,日本3•11的地震等级远高于福岛核电厂在四十年前设计时考虑的地震等级,但是电厂仍然成功停堆,说明电厂的抗震能力是高于设计要求的;设计者考虑到了海啸,修建了7米的防波堤,但是这次的海啸高达10余米,淹没了柴油发电机„„电厂设计上还考虑了各种应急余热排出的手段,这些设施在事故后都成功发挥了作用,但是由于整个地区都陷入混乱中,电厂没有及时得到外界的支援,业主又不愿意尽早使用海水进行冷却,结果就是燃料芯块和燃料棒慢慢被融化,同时燃料棒的锆合金和高温水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氢气聚集到厂房上部,由于一个电火花,氢气被点燃、爆炸,厂房被掀开,留下一个残裸的框架展示在世人面前。尽管如此,福岛核电厂的反应堆并没有发生爆炸,对环境的放射性也远低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从事故后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福岛厂址之外的环境正在恢复正常。

2.1.2 我国拥有的核电站状况

纵观核电发展历史,核电站技术方案大致可以分四代。第一代核电站为原型堆,其目的在于验证核电设计技术和商业开发前景;第二代核电站为技术成熟的商业堆,目前在运的核电站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第三代核电站为符合URD或EUR要求的核电站,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较第二代有所提高,属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第四代核电站强化了防止核扩散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处在原型堆技术研发阶段。

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十大核电站:1.秦山核电站;2.广东大亚湾核电站;3.岭澳核电站;4.田湾核电站;5.红沿河核电站;6.宁德核电站;7.阳江核电站;8.三门核电站;9.海阳核电站;10.咸宁核电站。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2.1.3 核能安全保障

核电厂在设计、建造及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贯彻“纵深防御原则(DEFENCE IN DEPTH)”,将对核辐射的防护从防止事故发生到发生事故后的应对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

1.第一层次防御的目的是防止偏离正常运行及防止系统失效。

2.第二层次防御的目的是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状态,以防止预计运行事件升级为事故工况。

3.设置第三层次防御是基于以下假定:尽管极少可能,某些预计运行事件或假设始发事件的升级仍有可能未被前一层次防御所制止,而演变成一种较严重的事件。这些不大可能的事件在核动力厂设计基准中是可预计的,并且必须通过固有安全特性、故障安全设计、附加的设备和规程来控制这些事件的后果,使核动力厂在这些事件后达到稳定的、可接受的状态。

4.第四层次防御的目的是针对设计基准可能已被超过的严重事故的,并保证放射性释放保持在尽实际可能的低。这一层次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包容功能。5.第五层次,即最后层次防御的目的是减轻可能由事故工况引起潜在的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的放射性后果。这方面要求有适当装备的应急控制中心及厂内、厂外应急响应计划。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世界上目前在役的核电厂大多是轻水堆(其中约70%是压水堆,约30%是沸水堆),且我国以及世界上新建的核电厂基本上都是轻水堆中的压水堆,接下来具体解析一下它的防御屏障。

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块及包壳:二氧化铀被制成柱状的陶瓷小块,然后这些小陶瓷块被封装在一根3~4米长的锆合金管内。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固态和气态放射性物质被容纳在芯块中,小部分气态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芯块和包壳之间的间隙中;事故情况下,如果燃料芯块和燃料棒没有得到很好的冷却,燃料芯块和燃料棒可能会被烧毁、熔化,这时放射性物质就会突破第一道屏障释放出来。

第二道屏障是一回路压力边界:几万根燃料棒被组装在一起成为核反应堆的堆芯。核反应发生时,核裂变能变成热能加热燃料芯块,然后传导到包壳上;冷却剂在流过堆芯冷却包壳的同时自身被加热,然后高温高压的冷却剂进入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另一侧(二回路)的水加热成蒸汽;完成换热后的冷却剂返回堆芯再次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冷却剂的循环是封闭的(一回路),将反应堆冷却剂全部包容在内的压力容器、一回路主管道组成了一回路压力边界。

第三道屏障是安全壳:安全壳是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个直径约50米、高度约60米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主要设备和主管道都藏在里面。正常运行时,安全壳内维持一定的负压,以避免可能从第一、二道屏障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事故发生时,安全壳能够承受4~5个大气压的压力,阻止从第一道屏障、第二道屏障逸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3.1总结

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核电站是足够安全的。作为公众,在了解核电厂的设计和运行特点之后,完全可以消除“核恐惧”心理。并且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不论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电厂运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来看,核电站是环保的。核电是一种当之无愧的绿色能源。然而具体某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核能发展政策,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因素,且更多取决于政治、经济环境。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东西,在它坏掉之前都是好的。认为核电站安全的,也只是证明在它泄漏前的安全;而泄漏后则基本束手无策。这样的技术,对生活在附近的人来说,就是不安全的。直到哪天,人们可以像拿泡沫灭火一样扑灭泄漏的核物质,才谈得上安全。

第三篇: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我国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本文就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应对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能源,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它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也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可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人们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将其分为: 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1]

二、能源现状,正确认识我国能源问题

1、当前我国环境与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接近13 亿,这对能源和环境、资源需求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不采取措施, 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②、相对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又浪费严重。如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 倍, 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 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 , 而发达国家均在40% 以上。

③、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1000亿元左右, 主要表现在: 水环境质量恶化;大气环境严重污染, 全国500个城市的大气环境几乎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构成不合理和治理水平低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不断积累, 比如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 的速度递增, 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 许多大城市几乎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地步, 极大地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环境。[2]

④、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节能降耗效率的要害。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既经济发展只强调追赶与快,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改观,出现又快又好的经济特征,但粗放型状况难以改变;十六大之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正确认识好与快的关系,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但这是不够的,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如何做到又好又快是困难的,目前经济结构中冶金、建筑、水泥、电力行业成为耗能的关键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重工业化与结构扭曲给经济发展带来问题,也给能源增长带来问题。因此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结构,改变外部性不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经济结构优化也才能有效促进能

源效率与环境改善。[3]

2、我国在能源战略上面临三大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日前在“机不可失·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在能源战略上面临三大挑战。这三大挑战分别是:

一是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即能源密度高的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

二是快速城市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年均提高1.4%,预计2020 年将达到55%-60%。按目前的水平,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农村的3.9倍,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相应能源消费将大大增加。

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预计到 2010 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达到960 亿元,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亿-1.5亿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我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而这样一个全新生活方式革命的时代,必然建立在石油消费大大增加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机动车用油占石油消费的40%,预计2020年将占到60%。[4]

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确定,要考虑6项指导原则: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原则;节约优先、高效经济,合理调控供需的原则;环境和经济双赢的原则;有差别地确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战略目标和重点,达到总体优化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和经济手段调控、建设先进能源系统的原则。[5]

解决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贯彻四大战略:第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构建节能的制度体系确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第二是多元发展, 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资源和核能的发展,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第三是加强国内资源勘探,适当利用境外资源;第四是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提高燃煤效率。[6]第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生态文化的支撑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将其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的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7]通过实施以上五大战略特别是有效的节能措施, 中国能源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第一、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全球气候变,能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节能、减排、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各国在研究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方法与新思路。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必定是有限的,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这些在6 月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 能耗下降20%的目标,就是走低碳经济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 年全国单位GDP 能耗虽然实现了下降,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市实现了预定目标。这说明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能源强度目标是巨大的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

第二、发展核能

我国核电从8 0 年代开始起步,已经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已建成与其相配套的铀同位素分离和元件厂。目前在建的8 台机组将在2005年前建成。对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环境监测的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周围环境产生可察觉的影响。通过这些核电厂的运行和建设, 应该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小批量发展核电的条件。目前国际上核电装机容量约占世界总电力容量的17%。已有核电的42个国家中,核电发电量占该国发电总量30%以上的至少有16个国家。而我国现在仅占全国电力的1.2%。到2005年,8台机组建成之后也仅占2%左右。

综上所述,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看,加快发展核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减排CO2最有效的措施。

第三、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的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没有固体垃圾、无污染,无须原材料和运输,不受交通的限制,在我国广大地区阳光照射充足,即使从赤道地区引进太阳能电力也未尝不可。目前无论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轻型飞机,还是地上的汽车,家用热水器等等都可以利用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

第四、利用风能

风能的特点是无污染、无固体垃圾、无须原材料运输,不受交通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来,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多,如果能用之发电,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有丰富的风气,如果能充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很有希望的。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和辽阔的强风力地区,建设大规模风力发电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向之一。

第五、利用水能

水能的特点是无污染、无固体垃圾、无须原材料和运输,不受交通限制。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长江葛洲坝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都开辟了世界水力发电的先河,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防洪、蓄水、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等多种综合利用功能。但有隐患,即水库决

堤而产生的危害也是可怕的,当然,按照现代的技术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第六、在农村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技术

利用秸杆生产燃气,我国广大农村农作物秸杆原料极为丰富,如果能使之生产燃料,其益处极多,假如广大农村普遍采用这一技术,那将是农村使用能源的一场革命,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短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千百年来用煤来取暖、做饭生活方式,节约了我国日益减少的煤炭资源, 并克服了因燃烧煤炭而产生的各种污染。[8]

五、结语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不仅我国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世界、全人类都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时都是立足于本国资源和本国国情,寻求本国资源利用的同时从其他途径和地区来获取能源。[9]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应该尽快采取行动从多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利用好现有能源的基础上加大能源研发力度,力争在未来的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颖,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工贸,2010,4

【2】齐宝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1(24)

【3】郝吉,崔民选,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4】雍育惠,我国能源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5】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6

【6】秦宣仁,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7】杜祥琬,五大战略推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8】李京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M].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9】陈武,李云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能源技术经济,2010,5(22)

第四篇: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

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第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第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2008年3月14日在西藏拉萨极少数人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呼喊分裂国家的口号,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类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目前中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是部分民族“精英”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具有正义性和合法性。拉萨“3.14”事件跟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个别学者主张中国应该反思过去的民族政策,并进行调整。核心观念是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公民个体平等的角度解决民族问题,但这些学者忘记了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源于“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是历史的退步。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完整,统一和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这些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的破坏因素,或者,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致了目前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 [3][2]

[1]参考文献:

[1][2][3] 新华社,拉萨3.14事件【Z】,2008-3-17 李红杰,自由决到自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都永浩,民族主义相关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5)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第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国际化是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试图把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演化成国际问题,它是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预他国内政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借助外国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分裂国家的一种手段。在应对民族问题国际化的问题上,我国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是坚定的,也是一贯的,那就是看到并重视我国民族问题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特征,但是坚决反对任何将我国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图谋。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03

第五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三个特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高举旗帜,继往开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二是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世界发展、时代要求的高度谋划中国发展,使中国的发展融入到世界文明潮流之中。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无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大在北京成功的召开了,通过学习,我对十七大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的概念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系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加以科学概括。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作了全面阐述,从而为在全党全国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从八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其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其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其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其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概括,涉及经济水平、改革进程、小康状况、发展格局等各个方面,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分析全面,认识深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用“五化”来表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理解,以及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四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被称为“新四化”。

十七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五化”中,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与报告里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相联系,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对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

4.用“四个必须”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报告在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后,进一步用“四个必须”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四个必须”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论述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时,报告用“三个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来概括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的丰富内涵。在这里,科学发展被赋予三重向度,兼顾经济、社会、外交,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显示出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发展问题的智慧。

在论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报告用“三个相协调”(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来阐述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原有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与文明发展两个视角阐述了“四位一体”的内在逻辑,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

在论述坚持统筹兼顾时,报告用“四方面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论述“统筹”的丰富内涵。相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的“四方面统筹”视野更加开阔,是“广义的统筹”,或“大统筹”。

5.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作了更为全面的界定与表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十四大报告指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十六大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十七大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了更为全面的界定和表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报告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的核心地位,彰显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方略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6.

下载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能源资源节约

    申论范文:能源资源节约 “能源资源节约”政策背景:能源资源节约指的是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

    08能源资源控制程序

    能源资源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节约能源资源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物业公司所管物业运作中所需能源资源的控制。 2 管理职责 2.1 管理处为能源资源管理......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推荐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成绩: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本文着重介绍了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保康县能源办三个着力

    保康县能源办“三个着力”推进沼气建设今年以来,湖北省保康县能源办突出“三个着力”,狠抓农村沼气项目建设。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着力。保康县能源办积极向县政府汇报争取,2011......

    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

    数字化学习资源特点

    数字化学习资源特点 我们都知道数字化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学习,它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进行学习,故其特点如下。 1. 获取......

    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 统计分析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河池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及《河池市公共机构节能实施办法》,客观反映我局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时......

    2013年主要能源资源工作总结

    安宁中学嵩华校区2013年能源资源消费工作情况总结 按照市教育局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要求,我校紧紧围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这一主题,对今年的节能减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