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食业打进中国市场分析
外企饮食业打进中国市场分析
班姓名:
学号:
指导师:
外企饮食业打进中国市场分析
摘要
当今社会,饮食业已经大众化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饮食文化,都来至与不同的地方。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异地人为什么会在我们身边发展他们的饮食呢?他们的饮食是如何进入中国饮食市场的。难道我们的饮食文化和他们一样嘛?我想并不一样吧。那他们是如何进入我们身边的饮食市场的呢?是用什么办法来使我们接受他们?这其中,必定有他们的秘密。
关键字:饮食文化、中国饮食市场、秘密
外企在我国发展饮食文化的,必须先了解我国饮食文化。
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很多,是世界上的饮食文化文明大国。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有:①风味多样;②四季有别;③讲究美感;④注重情趣;⑤食医结合等。
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注定了外企饮食文化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
分析:一,肯德基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塔基州炸鸡),通常简称为KFC,是来自美国的著名连锁快餐厅,由哈兰·山德士上校于1952年创建。主要出售炸鸡、汉堡、薯条、汽水等西式快餐食品。
当肯德基进入中国前。中国对外开放还收到很多的限制,合资往往要求是高新产业或能创外汇,作为第三产业的餐饮业,还没有引进外资的先例。不过,肯德基以两个理由说服了中国:一是中国既然有外国人投资,总要引进一些西式餐饮为他们服务。二是中国外汇需求。最初的肯德基被定位为服务外国人,当时外国人来肯德基消费,必须使用外汇券。于是,肯德基很快得到了授权。
当时肯德基进入中国时,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选址。应该吧肯德基在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店选址在哪。是肯德基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战略。也为基础战略。这个基础战略给后来肯德基的发展坚定了良好的,稳定的基础。那就是选址北京。
西方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当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首先的战略是引入西方全新的快餐服务和餐饮理念-----快速、优质、卫生,这一观念鉴定了肯德基在中国发展的特色基础。
肯德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细心便利服务,让顾客有种亲切感人、温馨舒适。一进肯德基,你就会听到亲切的招呼语,当你点餐时,它的员工始终保持目光注视,保持微笑,这就是肯德基的“yes”。
当肯德基在中国成熟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中西结合。毕竟本土饮食文化才是在中国发展的主要良道。KFC于是请来了很多名顾问,大力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口味。
在稳定下来的时候。肯德基开始在中国扩张。建立了特许经营方式。
分析:二,麦当劳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McDonald's Plaza麦当劳餐厅(McDonald'sCorporation)是大型的连锁快餐集团,在世界上大约拥有三万间分店,主要售卖汉堡包、薯条、炸鸡、汽水、冰品、沙拉、水果。麦当劳餐厅遍布在全世界六大洲百余个国家。在很多国家麦当劳代表着一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早期的译名是“麦克唐纳快餐”。
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位于繁华的深圳东门的麦当劳餐厅,是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
厅。于1990年10月8日开业。
1、建立核心竞争优势:①重文化、重质量、重服务、加强品牌核心竞争力;②渠道管理,特许经营,便利全球。
2、危机四伏:①盲目的“本土化”经营丧失市场控制能力;②盲目扩张市场、丧失核心品牌。
3、焕发青春:①快刀斩乱马,迅速的关闭亏损店,将还没有终止的物业转化成为可口可乐的其他经营业态;②在保持既有“标准、快捷、干净、服务”核心的前提下,积极的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寻找切入点。③低价格策略应当继续保持,在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尚未达到富裕标准的国家,便宜的价格总是显得非常有竞争力。
分析:三,回转寿司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回转寿司,是寿司餐厅的一种。师傅把制作好的寿司放在盘子后摆在运输带上,运输带围绕餐厅的坐台而行。顾客虽然可以要求师傅个别制作寿司,不过大部分还是于运输带上挑选想吃的寿司。寿司按价钱放在不同颜色的盘子上。用膳后,店员依照顾客桌上的盘子而结算帐单。
禾绿回转寿司创建于1997年10月的深圳,是以回转带为特色,经营日本美食的餐饮集团。现已在全国三十几个城市拥有近200家直营连锁店。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以回转带为特色、经营日本寿司、料理、居酒于一体的禾绿回转寿司,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回转寿司连锁企业集团。
禾绿为客人准备的食品有200余种,分为寿司、前菜、刺身、烧炸、面、饭、酒水等七大种类。所有出品采用日本传统的工艺制作,完整的保留了食物的营养成份,具有味道鲜美、清淡不腻的特色。禾绿回转寿司以大众化的价格,将这些具有日本风味的美食推荐给大家,让消费者多一种选择。禾绿回转寿司经营理念:顾客至上、文明规范、公平公正、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增值创新。服务宗旨:为客人提供新鲜、卫生、优质的出品和热忱、耐心、周到的服务。
禾绿回转寿司在中国沿海地带发展的较为广泛,在其它地方设的分店较少,几乎没有。这也是它的营销。但也是禾绿回转寿司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不重视而造成的。它的产品只适合沿海地带极少数人的口味。
总结: 随着中国饮食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饮食文化进入了中国。很多在外国中,感觉很好吃的东西,到了我国,可能并不被人们接受。
根据以上诸多案例的结合,我了解到了,各国饮食文化想要发展,必须要先有各国饮食文化的特色,结合我国的本土饮食文化的特色,做出来的食物才能被我国广大的群众接受。群众接受了你的食物,才是你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基础的标准,成为了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奠基石。
正如肯德基、麦当劳和禾绿回转寿司的比较。肯德基最开始就重视了中国的本土饮食文化,最先占领了中国外企饮食市场。麦当劳其二,当麦当劳开始重视中国本土饮食文化市场时,市场先机已经被肯德基夺得。禾绿回转寿司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不了
解,注定了它无法得到过大的市场。也没有办法真正的发展它在中国的产业。
有饮食,就有服务。服务是饮食业的主要支柱。完美的服务是每一个餐饮业都想掌握的。
中国老字号餐饮业也有他独特的服务,外饮也有他独特的服务。禾绿回转寿司就是一个一服务特色为主的,自助服务餐饮。他的服务特色就是以自助为主的。而肯德基和麦当劳又不一样了。肯德基的服务宗旨是全面的细心便利服务。让客人用餐的同时有种亲切感人,温馨舒适的感受。麦当劳的服务特点是以细心和欢乐为主体。任何一位顾客都可以体验到麦当劳友好、融洽、和谐的欢乐气氛,让顾客深受感染而乐在其中。
特色的食物,特色的服务,特色的饮食文化,结合特色的本土文化,才是外企饮食业打入中国饮食市场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肯德基在中国》------刘国栋
《麦当劳在中国》------阎云翔
《中外企业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庞杰,邱君专
《肯德基中国式进化》------卞君君
《挑战麦当劳》-------广州出版社
《中国糖文化史》-------季羡林
《考吃》-------朱伟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版)》
《国际市场营销》-------陈文汉
第二篇:中国集装箱市场分析
系统工程作业
09物流管理三班王婷
2220092126
中国集装箱市场分析
一:中国集装箱市场的过去中国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铁路集装箱运输。20世纪70年代,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启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增长速度始终以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幅(6%-8%)的水平发展。现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较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集装箱运输突飞猛进,2007年,是中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7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3亿TEU,首次突破一亿大关,比2006年增长22.3%。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主要消费国家需求缩减影响,2008年,中国传统适箱货源出口量增幅明显回落,2008年全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6亿TEU,同比增长12.2%,增幅创20年来新低。
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大幅下滑,世界贸易量严重萎缩,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我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好于外贸,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明显下降。2009年我国集装箱产销量为32.3万只(约折合45.2万TEU),同比下降86.09%;金额18.64亿美元,同比下降79.21%,市场占有率约达
97%。2009年我国集装箱运输在经历2月份的低点后,出现降幅收窄的企稳迹象。进入第三季度,则平稳回升,尤其是在8月份,全面反弹。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旺盛的上升势头。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集装箱吞吐量平稳快速上升。1-11月,全国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297.93万TEU,同比增长20%。其中上半年增长24.4%;7-11月增速略有放缓,为18.7%。分月份来看,单月吞吐量至8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峰,为1312.95万TEU,9、10月份环比连续下降,降幅分别为3.0%、4.0%,表明2010年集装箱运输市场旺季行情后继乏力的特点。中国已初步建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体,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另外,中国公路、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近些年来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中国集装箱市场的现在2011年以来,集装箱市场发展形势持续向好。2011年1-4月,我国集装箱出口累计112万个,同比增长136.5%;2011年1-4月,我国集装箱出口额达4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91.7%。
9月已经过去,海运集装箱市场期待的节前出货小高峰并未如期而至,而且在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市场运力富余的市场环境下,集装箱运输的旺季因素正在逐步淡去。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影响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根本因素仍然是运力过剩矛盾。闲置运力,放缓新增运力已成为当前市场的当务之急,特别是旺季即将进入尾声,集装箱运输即将转入传统淡季尤为重要。9月已经过去,海运集装箱市场期待的节前出货小高峰并未如期而至,而且在发达国家。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集装箱舱位装载率延续下降态势,其中一些前期舱位利用率比较高的航线也开始下移。装货率不足引发市场持续低迷,9月份中国集装箱出口运价指数创下年内新低,上海港15条航线集装箱运价全线翻绿,其中最为惨烈的是欧洲线,这条全球最繁忙的航线,因运力过剩,年内首次跌破800美元/TEU,最低运价曾爆出650美元/TEU低位。
数据显示,6月初全球闲置船仅63艘8万TEU,这是2008年8月以来,也就是金融危机前夕的最低闲置数字,但载至今年9月初这一数字已增至100艘约21.1万TEU,3个月时间增加了13.1万TEU,闲置运力呈现逐月上升趋势。9份中国(PMI)分项数据中的出口订单指数为50.9%,重回临界点以上,比上月提高2.6百分点,但仍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近期虽然受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下滑风险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中国制造业国外订单量仍有所增长,说明当前出口增长势头并未受到根本性转变,影响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根本因素仍然是运力过剩矛盾。闲置运力,放缓新增运力已成为当前市场的当务之急,特别是旺季即将进入尾声,集装箱运输即将转入传统淡季尤为重要。三:中国集装箱市场的未来
未来中国集装箱运输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中国正在实现从集装箱运输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中心,到2020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预计达到2亿。
伴随着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的继续平稳回升,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的集装箱产销量仍然会保持上升态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的足以取代集装箱运输的产业进而取代集装箱的产品还没有显露出诞生的迹象,因此,集装箱行业依然是前途光明,方兴未艾。
第三篇:中国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无论怎样变化,人类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始终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脱离了这些,人类终究是无法生存。
作为衣食住行之首,毫无疑问,服装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不能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人们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服装服饰类产品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服装不仅仅是要求能蔽体保温,人们更多追求的的是个性气质的体现。而且这样的人群也在不断的由城市蔓延到乡村,潜在的市场是越来越大。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可想而知,中国也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中国地大物博,然而中国的东西南北差异却又是巨大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来说,沿海地区的服装产业相对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相对落后。虽然近几年河南郑州的女裤服饰做的比较红火,可只凭一条裤子也始终改变不了中原地区服装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而且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品牌和羽绒服,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而时尚女装、童装、睡衣等市场则相对发展还不成熟,强势领导品牌还很缺乏。其实除了服装产业不说,其他的行业也是这么个情况,给世界人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就是“Madeinchina”,而并非“Createinchina”。换句话说,中国做的最多的还是贴牌生产,缺少自己的自主品牌和专利,如果不是中国自身内部有这么大的市场,估计也不会像现在赚得这么多。拿服装行业来说,我们就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内的服装企业一来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于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面料研发能力不足是中国服装企业的另一软肋。面料是服装产品的关键,但目前国内面料供应商较国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中国整个服装行业水平的提升。
我国化纤和棉花需大量进口,对国际原料市场依存度较大,而国际市场的原料价格总体呈现上升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又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以及缺乏替代品等原因导致能源价格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将长期存在,从国际市场原油、煤炭多年的价格走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是服装大国,但不是服装强国,还处在品牌初级阶段。各方面的配备不是还完善,缺泛运作的人力,品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中国服装只有2家进入中国品牌100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中国没有一个品牌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品牌,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时尚”。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品牌战略转型一定是以具体的经营设计为前提的,怎么利用诸如主副品牌、高低产品结构等常规的经营规划的逐步切换来包装投入/产出与品牌溢价之间的平衡是关键的。不进行经营设计,企业就只能生产低价格的产品;战略设计的路径不对,结果也将很尴尬。另外,对于中国的服装品牌,还有一个影响要素,就是中国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地位的改变,如果中国的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还以低成本为主形象的话,那么,中国服装的品牌梦想就不会实现。
以上所说的是中国服装行业想要迅速发展的障碍,但我们也不要因此灰心丧气,毕竟科学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自主创新还需要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事实上我们中国的服装企业现在也在这么走,也在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中。当然,我说的不是指那些小打小闹的小型服装生产商,这些只靠模仿抄袭的小企业是走不了多远的,而且也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在中国服装行业一面积极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中国服装行业所具备的绝对优势。也就是上文我所提到的,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了,自然所需的服饰商品的数量也是巨大的。在还尚且不能以质取胜的今天,我们大可以量取胜。而且我国的服装产品的出口额也是巨大的无疑给中国的服装行业又增添了几分机会,毕竟我们目前所生产的大部分服饰由于缺乏技术含量,价格相对低廉。另外,我国地大物博,棉花蚕丝产量巨大,这无疑是另一优势。倘若能对这些产品深加工,我们的步子就会走的更大。
虽然我国的服装行业的现状是如此,但我国服装行业的前景又是明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业得到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服装成为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崛起,更为广阔的潜在市场将被开发出来。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趋于成熟与理性,讲究品位与舒适,服装业的市场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现在社会所主导的是低碳环保经济,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
下面我将举出上海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博览会近几届的会展实例,以此体现
江浙沪地区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篇: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
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
来源: 李浩的日志
联合国工业规划署指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以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
(一)保健品的定义
目前对保健品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包括:保健食品、具保健功能的药品、保健器械和保健化妆品等。保健食品,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保健品行业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代表事件是福建杨振华851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第二阶段是90年代,保健品行业开始进入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的阶段,代表事件是三株和太阳神等保健行业领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消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健行业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保健品市场容量在2000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达到辉煌的顶峰。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健品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直到2003年突然到来的非典,才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保健,促使保健品行业开始回暖,整体销售额达到300亿元;2004年保健品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13%,销售额为340亿元;2005年保健食品市场份额为470亿元。但是在2006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销售额只有450亿。2007年保健食品销售额恢复到500亿元。
(三)行业环境
1、政策环境
(1)“药健字”分流为“药”“食”
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撤销“药健字”批号的文件,要求所有“药健字”在2002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2004年1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流通。“药健字”产品必须在“药”和“食”之间作出选择:经严格验证符合药品审批条件的,改发药“准”字文号,正式纳入药品流通系统;不符合药品条件,但符合目前保健食品审批条件的,改发食“健”字文号;两者都不符的,撤消文号,停止生产和销售。
(2)“国食”取代“卫食”
2003年4月,国务院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单位,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保健食品的审批职能由卫生部移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相应的保健食品的批号由“卫食健字”将改为“国食健字”。
(3)新法规不断颁布
2005年4月底和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出台了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并于7月1日起实施,代替已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
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审批要求,简化了审批程序,扩大了申报空间(新法规将保健食品功能分为27项,但企业可以申报27项功能以外的产品),明确了法律责任等。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范了保健品广告,加大了审批力度,并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新闻报道等形式发布保健品广告。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出台部级保健食品相关法规84部,其中卫生部颁布的有31部,药监局20部,商务部18部,国家质检总局14部。2007年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下简称《规定》),新规从名称开始对保健食品进行规范。
2、行业进入门槛
保健品行业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过低,审批过程相对简单,导致投资起点非常低,保健品市场准入门槛不高。以前一种保健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出成品再到商标注册20万元左右,并且产品标准低。但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保健品管理权移交,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完善,保健品行业的门槛将越来越高。以往做几个小白鼠实验就能拿到产品批号,如今规定必须通过严格的实验过程,才有可能发放产品批号。没达到GMP认证的保健品将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现在政府对保健品市场审批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大,特别是07年初开始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保健食品注册现场核查及试验检验工作,07年下半年开展了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等,使得行业更趋于规范。
从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中国(保健协会)统计的申报数据看,往年的保健品申报通过率均在80%以上,2006年上半年通过率更是达90.4%。但到07年上半年,获批数量如过山车般明显下滑,通过率为61.9%。保健品审批的门槛不断提高。此外,媒体费用、渠道费用的上升、优势企业的竞争等,都会导致保健品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
3、行业盈利性分析
保健品行业是高利润、高风险行业。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经营保健品的企业利润高达100%-200%,吸引了众多的厂商进入市场。
中国保健品市场发展空间大。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0.07%,而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5%,相差甚远,这充分说明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可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内地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正以15%-3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据估计,2010年中国保健品人均消费可达到100元,保健品市场的总额将达到1,300个亿的消费量,到2020年市场的总量可以突破4,500亿。
对于全球保健品市场,2006年销售额达到了700亿美元,增长速度约为7%,预计到2010年时,会接近1000亿美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亚健康理论的认知,全球保健品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四)行业特点
1、公司结构
中国保健品企业的数量从历史上看,出现过由少到多,再逐渐减少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的保健品企业不过100家左右,随后迅速增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内保健品企业数量一度达到3000家。2001年以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行业的监管力度,相当一部分经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被逐渐淘汰出局,到现在大约有1000家左右。
根据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中国保健协会)工作委员会的调查,2006年国内保健品企业在规模上基本呈现了金字塔的结构,即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1.45%,5000万元到1亿元的占12.5%,100万元到5000万元的占6.66%,10万元到1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41.39%,而1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38%。并且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各领风骚三五年,如脑黄金,三株,太阳神,都是在短时间内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额,但是又很快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而相关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中国保健品企业中,存活15年以上的仅有5家。
2、产品分类
当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三类产品分别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为原料的产品;以营养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类营养物质为资源的营养补充剂;以生物工程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原料转化生成的产品。
3、市场结构
中国保健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几大板块市场为主的市场结构,主要市场有降血脂类市场、补钙类市场、维生素类市场、减肥类市场、美容类市场、补脑类市场、补血类市场、补肾类市场、改善肠胃类市场、提高免疫力类市场等。目前中国保健产品仍然主要集中于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和延缓衰老四项功能产品上,这四类产品的品种数占到总数的66.7%,但销售收入仅占总销售额的43.03%;近年营养素的市场购销旺盛,其产品品种仅占总数的3.39%,而其销售收入接近总销售额的20%,居各品种之首。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中,90%是第一代传统滋补保健品及第二代药物提取复配保健品。在国外,发达国家上市的都是第三代保健食品,即把天然物质提纯之后作为产品组成部分。
4、营销模式
如果对中国保健品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直销、会议营销、传统营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营销以及其他营销模式。经过抽样调查,按照以上6种营销模式经营的企业今年销售规模分别为2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0亿元、10亿元和20亿元。可以看出,现在使用直销和会议营销模式经营的企业销售额最高,总的销售额占整个保健品销售额的70%,远远超过了传统营销模式的20%,非传统营销模式已成为支撑行业的主要支柱。
5、竞争形势
中国已经批注的国产保健食品共有5053个品种,已经批准的进口保健食品有190个品种,保健食品市场竞争激烈。内地主要竞争性国产品牌有: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排毒养颜胶囊、中脉等;主要竞争性进口品牌有:安利纽崔莱、仙妮蕾德、如新等。
目前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呈现国产保健品后劲不足,洋品牌保健食品一路升温的迹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安利、宝洁、仙妮蕾德等400多家进口保健食品进入了中国市场。据统计,每100个购买保健食品的中国人中,大约有15人购买洋品牌保健品。安利公司2007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达138亿人民币,远远超过本土企业。
跨国保健食品企业通常在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进口保健食品的发展。比如中国中医药食疗养生文化,其对内地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受此熏陶,人们养成了先入为主的购买习惯,因此洋保健品在抢占市场过程中容易受阻,其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五)行业发展瓶颈
1、行业标准过低和行业不规范
目前中国保健品产品标准过低,特别是部分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品标准过粗、不科学,审批相对宽松,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过低。低门槛和高利润导致了大量非专业企业涌入。其次,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企业没有严谨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不注重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产品品质保障,只是一味注重广告和营销策略,导致广告与产品品质脱节,市场混乱,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不高。随着政府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审批力度的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正趋于规范。然而产品标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2、企业不注重研发和自身建设
保健品行业的低门槛和高利润使得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不注重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企业自身建设,导致行业内产品仿制抄袭现象严重,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3、广告营销效果的瓶颈
中国保健品行业在广告投入上是公认的“大手笔”。但是部分厂家只注重广告宣传,相应的产品质量控制没有跟上,无法保证产品品质,而为了短期效益又不断夸大产品功效,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渐成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
...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浅析
2009/5/13/13:08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四、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生产的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且产品功能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减肥美容、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营养补剂(补充维生素)等八大功能板块上。在卫生部准予申报的22项保健功能中,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血脂和抗疲劳3项功能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2/3。由产品功能分布可见我国保健品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现象屡有发生。而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纯天然、绿色环保型保健品具有更大市场空间,将成为未来保健品消费的主流。据预测,未来中国市场保健品的发展,产品功能将逐步分散,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具体来讲,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目前保健品企业二元化结构明显
目前,我国共有保健品企业3000多家,年产值500多亿元。其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这表明,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成规模的企业仍旧较少。在目前市场上除无锡健特生物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老山牌蜂王浆有限公司、南京中脉科技集团公司、大连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的企业,其他更多的是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企业,甚至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生产能力,仅以委托加工、代理销售为主,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出于维持生存状态。
(二)产品同质同类化现象严重
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场中知名品牌少,产品同质同类化现象严重。在目前的保健品企业中,除部分品牌企业是自我研发、自我生产外,绝大多数中小(约占95%以上)企业走的都是代理产品或自行设计商标委托代加工的运行模式。故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差,品牌式规划发展少。
(三)产品的销售区域性特征明显
企业在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中,弱化全国性开发运营,而利用区域优势,集中人、财、物优势,做深、做透区域市场的运营模式非常明显。近年来在区域的运作中,几家大的区域性知名企业的业绩都不错。例如昂立在上海的年销售额在2.3-2.5亿,青春宝在浙江省的年销售额在4亿,老山牌蜂王浆在南京的销售额在8000万,九块九牌减肥茶在江苏的年销售额8000多万。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凭借产品在区域的优势公共关系、渠道网络、媒体等地区的资源优势,精耕细作、做深、做细区域市场。除“黄金搭档”凭借脑白金强大的广告和品牌影响及网络优势强行铺开的全国市场之外,很少再出现全国性的产品。
(四)保健品营销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我国保健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罗氏、惠氏、安利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带动下,保健品营销模式已从发展初期的单纯概念营销模式发展到目前的传统广告、终端营销、会议营销、与客户面对面的直复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并存的营销模式。保健品企业已从针对消费者简单的广告推广教育模式发展到针对消费者长久的养生教育和对消费者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而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也十分关注产品的保健功能和品牌信誉。知名品牌的产品销路明显比一般品牌的品种热俏。国内市场中,不到20%的名牌品种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
第五篇: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
商学院
题目:
专业:
班级:
学号:姓名: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市场营销08营本320080440338孙文杰
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以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特点
1、市场结构
中国保健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几大板块市场为主的市场结构,主要市场有降血脂类市场、补钙类市场、维生素类市场、减肥类市场、美容类市场、补脑类市场、补血类市场、补肾类市场、改善肠胃类市场、提高免疫力类市场等。目前中国保健产品仍然主要集中于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和延缓衰老四项功能产品上。
2、产品分类
当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三类产品分别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为原料的产品;以营养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类营养物质为资源的营养补充剂;以生物工程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原料转化生成的产品。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中,90%是第一代传统滋补保健品及第二代药物提取复配保健品。在国外,发达国家上市的都是第三代保健食品,即把天然物质提纯之后作为产品组成部分。
3、营销模式
如果对中国保健品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直销、会议营销、传统营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营销以及其他营销模式。经过抽样调查,按照以上6种营销模式经营的企业今年销售规模分别为2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0亿元、10亿元和20亿元。可以看出,现在使用直销和会议营销模式经营的企业销售额最高,总的销售额占整个保健品销售额的70%,远远超过了传统营销模式的20%,非传统营销模式已成为支撑行业的主要支柱。
4、竞争形势
中国已经批注的国产保健食品共有5053个品种,已经批准的进口保健食品有190个品种,保健食品市场竞争激烈。内地主要竞争性国产品牌有: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排毒养颜胶囊、中脉等;主要竞争性进口品牌有:安利纽崔莱、仙妮蕾德、如新等。
跨国保健食品企业通常在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进口保健食品的发展。比如中国中医药食疗养生文化,其对内地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受此熏陶,人们养成了先入为主的购买习惯,因此洋保健品在抢占市场过
程中容易受阻,其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二)行业环境
1、政策环境
(1)“国食”取代“卫食”
2003年4月,国务院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单位,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保健食品的审批职能由卫生部移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相应的保健食品的批号由“卫食健字”将改为“国食健字”。
(2)“药健字”分流为“药”“食”
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撤销“药健字”批号的文件,要求所有“药健字”在2002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2004年1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流通。“药健字”产品必须在“药”和“食”之间作出选择:经严格验证符合药品审批条件的,改发药“准”字文号,正式纳入药品流通系统;不符合药品条件,但符合目前保健食品审批条件的,改发食“健”字文号;两者都不符的,撤消文号,停止生产和销售。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出台部级保健食品相关法规84部,其中卫生部颁布的有31部,药监局20部,商务部18部,国家质检总局14部。2007年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下简称《规定》),新规从名称开始对保健食品进行规范。
2、行业进入门槛
保健品行业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过低,审批过程相对简单,导致投资起点非常低,保健品市场准入门槛不高。以前一种保健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出成品再到商标注册20万元左右,并且产品标准低。但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保健品管理权移交,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完善,保健品行业的门槛将越来越高。以往做几个小白鼠实验就能拿到产品批号,如今规定必须通过严格的实验过程,才有可能发放产品批号。没达到GMP认证的保健品将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现在政府对保健品市场审批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大,特别是07年初开始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保健食品注册现场核查及试验检验工作,07年下半年开展了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等,使得行业更趋于规范。
从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中国(保健协会)统计的申报数据看,往年的保健品申报通过率均在80%以上,2006年上半年通过率更是达90.4%。但到07年上半年,获批数量如过山车般明显下滑,通过率为61.9%。保健品审批的门槛不断提高。此外,媒体费用、渠道费用的上升、优势企业的竞争等,都会导致保健品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
3、行业盈利性分析
保健品行业是高利润、高风险行业。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经营保健品的企业利润高达100%-200%,吸引了众多的厂商进入市场。
中国保健品市场发展空间大。近几年内地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正以15%-3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亚健康理论的认知,全球保健品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三)行业发展瓶颈
1、行业标准过低和行业不规范
目前中国保健品产品标准过低,特别是部分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品标准过粗、不科学,审批相对宽松,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过低。低门槛和高利润导致了大量非专业企业涌入。其次,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企业没有严谨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不注重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产品品质保障,只是一味注重广告和营销策略,导致广告与产品品质脱节,市场混乱,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不高。随着政府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审批力度的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正趋于规范。然而产品标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2、企业不注重研发和自身建设
保健品行业的低门槛和高利润使得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不注重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企业自身建设,导致行业内产品仿制抄袭现象严重,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3、广告营销效果的瓶颈
中国保健品行业在广告投入上是公认的“大手笔”。但是部分厂家只注重广告宣传,相应的产品质量控制没有跟上,无法保证产品品质,而为了短期效益又不断夸大产品功效,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渐成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让产品宣传推广费用进一步增加,高宣传费用已经不等同于高销售回报。
4、品牌营销的瓶颈
我国中药类保健产品不注重品牌建设。一个保健品企业如果不能尽快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在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上,国产保健品品牌陷入信誉危机的困境,保健食品广告虚假宣传、超出范围夸大宣传的问题十分严重。根据调查表明,消费者对国产保健食品的口碑普遍较差,80%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保健品的价格虚高。
5、顾客忠诚度的瓶颈
据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调查报告显示,开发一名新顾客的成本要远高于留住一位老顾客的成本,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顾客忠诚度。然而国内大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往往是因为生产方的广告引导和终端强力推荐,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健康需要,客观的选择保健产品。
6、终端推广成本增加
以前通过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树立产品知名度,然后利用知名度强势进入终端零售市场,这种模式目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是首先要求的是企业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而且随着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消费者的理性,依靠此途径推广产品已经越来越困难。
在另一方面,渠道为王的事实让保健品行业的渠道费用大大增加,渠道进入门槛也相继抬高。终端与厂商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厂家都离不开销售终端,但是销售终端面对众多的保健品产品却又很大的选择权。
(四)行业变化趋势
1、从产品到健康咨询
传统的营销模式,主要通过广告和终端促销来进行售前的销售推动,但这种模式的效果日渐式微。2000年以前,上海市场上依靠广告轰炸年销售额做到上亿、数千万的产品有不少,朵而胶囊、脑白金等都曾创造过辉煌,但近两年来,同样成功的案例已再无发生,显示出传统广告轰炸模式日益衰落。在新的环境下,掌握最终消费者、并向他们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渠道分化成为必然
由于传统渠道费用日益上升、竞争门槛提高、投入产出比日益下降,今后渠道将进一步分化趋势。专业的保健品连锁店、会议营销渠道、直销等渠道业态将进一步多样化,直销在保健品销售中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
3、产品生命周期增长
由于市场环境趋于规范,实力厂家已经初步形成,保健品已经从“各领风骚三五年”向长生命周期转变。2007年5种保健品畅销品牌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昂立一号、康复来、朵而等的平均生命周期已达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