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定稿)

时间:2019-05-15 01: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定稿)》。

第一篇: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定稿)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

摘 要: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决策时表现出许多异常行为,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往往对此无法做出圆满解释。本文基于新崛起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务政策的扭曲。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性行为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

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 “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

[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20]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21]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由于财务决策在公司一系列决策当中的重要性,其形成可能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行为公司财务只不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行为公司财务还有相当多的财务现象未能得到很好解释,同时,如何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性,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做更进一步的分析,这可能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篇: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定稿]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产权和投资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关注企业利益和与企业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人或相关利益集团也随之扩大。不论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的管理部门、监管机构、金融单位、证券分析师和广大的投资者,都和企业发生了利益关系,因而必然地产生了需要知晓与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途径主要是依赖于公司披露或报告的以会计报表为主要载体的会计信息。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净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等几个综合性财务指标是投资者十分重视的股海航标。有些遭受惨痛损失的投资者说这是财务指标误导了他们。客观地说应该是被“误导”的投资者没有学会如何分析和使用这些“股海航标”,不知道在这些简单的财务指标后面还隐藏着十分复杂的内容和十分深奥的道理。本文就是要为投资者进行实战财务分析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和一套实用的方略,使投资者能够透过财务报表数据,看清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真象,进而形成正确的投资决策。那么首先:

一、认识财务报表数据的局限性:

有许多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即使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被发表无保留意见、无解释段的财务报表,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1、财务报表严格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编制而成,这只说明这些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合乎规范的,并不保证它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客观实际,因为会计核算本身就受到许多原则和假设的限制。比如,固定资产的净值只是按其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计算出来的,折旧的计算隐含着很大的主观性,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并不代表其现行市价,也不能详细反映固定资产的技术状况和盈利能力;

2、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它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比如,上市公司期末应收帐款的余额中,不同帐龄、不同项目的债权具有不同的风险,其实际价值也就不相同,但财务报表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情况。

此外,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还受制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操守。众所周知,办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营利。然而,营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人通过正当的艰苦经营来谋取利润,也有

人专想通过不正当的操作来谋取私利。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正是由此而来。因此,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之前,先要对该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准进行评估,以判断该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的可信度,把握其相关的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种类及其作用

1、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上市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表明上市公司在某一时点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财务结构以及具有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等。资产负债表的主要作用包括:(1)能够提供某一日期的资产总额,表明公司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为分析公司生产经营能力提供重要资料。(2)能够反映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公司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3)能够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总量和结构情况,表明投资者在公司资产中所占的份额。(4)能够提供变现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财务分析所需的基本资料。

2、利润表是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利润表的主要作用包括:(1)能够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和经营成果。(2)作为衡量公司管理人员经营绩效的工具。(3)能够预测公司未来获利能力的变化趋势。

3、金流量表是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包括:(1)能够说明公司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2)能够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3)能够分析公司未来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4)能够分析公司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能够提供不涉及现金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信息。

4、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中有关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确认的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附注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司的基本情况。(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3)税项。(4)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5)财务报表项目注释。(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7)或有事项。(8)承诺事项。(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0)其他重要事项。

三、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消除规模的影响,用来比较不同企业的收益与风险,从而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

理智的决策。

1.财务比率的分类一般来说,用三个方面的比率来衡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营运能力:反映企业利用资金的效率;

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上述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盈利能力会影响短期和长期的流动性,而资产运营的效率又会影响盈利能力。因此,财务分析需要综合应用上述比率。

2.主要财务比率的计算与理解:

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

短期偿债能力: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资信,增加今后筹集资金的成本与难度,还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一般来说,企业应该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而不应靠变卖长期资产,所以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数量关系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高一般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如果过高,则会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获利能力。究竟多少合适没有定律,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这使得其流动性也各不相同;另外,这还与流动资产中现金、应收帐款和存货等项目各自所占的比例有关,因为它们的变现能力不同。为此,可以用速动比率(剔除了存货和待摊费用)和现金比率(剔除了存货、应收款、预付帐款和待摊费用)辅助进行分析。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比较安全,过高有效率低之嫌,过低则有管理不善的可能。

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利息与本金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借长期负债主要是用于长期投资,因而最好是用投资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与本金。通常以负债比率和利息收入倍数两项指标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负债比率又称财务杠杆,由于所有者权益不需偿还,所以财务杠杆越高,债权人所受的保障就越低。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杠杆越低越好,因为一定的负债表明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运用股东的资金,帮助股东用较少的资金进行较大规模的经营,所以财务杠杆过低说明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其资金。

反映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

营运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自然

就越高。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指标: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值。由于上述的这些周转率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来自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资产负债表数据是某一时点的静态数据,损益表数据则是整个报告期的动态数据,所以为了使分子、分母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就必须将取自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折算成整个报告期的平均额。通常来讲,上述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率越高。但数量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在进行分析时,还应注意各资产项目的组成结构,如各种类型存货的相互搭配、存货的质量、适用性等。

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

盈利能力是各方面关心的核心,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长期盈利,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因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对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非常重视。一般用下面几个指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销售收入-成本)/销售收入;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值;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权益平均值;每股利润=净利润/流通股总股份。上述指标中,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说明企业生产(或销售)过程、经营活动和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资产报酬率反映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投入资金的盈利能力;权益报酬率则反映股东投入资金的盈利状况。每股利润只是将净利润分配到每一份股份,目的是为了更简洁地表示权益资本的盈利情况。衡量上述盈利指标是高还是低,一般要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水平相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发行的股票有价格数据,一般还计算一个重要的比率,就是市盈率。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它代表投资者为获得的每一元钱利润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一方面可以用来证实股票是否被看好,另一方面也是衡量投资代价的尺度,体现了投资该股票的风险程度。该项比率越高,表明投资者认为企业获利的潜力越大,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但同时投资风险也高。在实际当中,我们更为关心的可能还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即成长性。成长性好的企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更能吸引投资者。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企业在过去几年中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净利润等指标的增长幅度来预测其未来的增长前景。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100%;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在评价企业成长性时,最好掌握该企业连续若干年的数据,以保证对其获利能力、经营效率、财务风险和成长性趋势的综合判断更加精确。

四、常见的利润操纵手法及分析对策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有可能运用一些非专业人士难于看出来的异常手法,人为操纵其财务报表数据。因此,理解一些常见的“作弊”手法,并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对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上市公司人为操纵其财务报表数据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关联交易;二是打政策的 “擦边球”。更多的时候则是综合运用各种操纵方法与手段。

国内有许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其母公司或地方政府将一部分企业资产进行改组而成的,这样的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地方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业务与非业务联系,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费用负担、场地租赁、投资联营、资产置换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关联交易,操纵财务报表数据。地方政府则可以给本地上市公司税费方面的临时优惠条件,或给予土地资源价格方面的临时优惠政策。

如前所述,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方法在具体执行中有很大的人为性,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改变费用计提和预计收益的原则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操纵其财务报表数据。

由于财务报表数据的操纵手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其具体内容十分复杂,投资者要注意的一条原则是,如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中有上述“作弊”现象,就应该知道财务数据的可信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风险性较大。

第三篇: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李锋团编辑:studa121

1【摘要】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投资过剩现象较为普遍。政府干预、地方保护、管理者缺位、管理者过度自信等原因都是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市场体系等措施来进行治理。

【关键词】 国有上市公司 过度投资 政府干预 治理

一、过度投资概述

1989年Lang和Lizen berger从股利政策角度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在研究中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以致于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的公司。此后,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过度投资概念也多源于此。潘敏、金岩(2003)认为,从投资决策效率化的角度来看,把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原本并不熟悉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领域,这类投资行为均属于过度投资行为。综合以上观点,过度投资是指接受NPV<0的投资机会,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

二、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动因分析

1、政府干预与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1)地方政府干预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动机。第一,企业投资扩大规模会直接增加地方GDP。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年均GDP增长率预期目标为7.5%,全国各省市也制定了各自的GDP预期增速。因此,为了达到设定值,政府不得不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干预,造成过度投资。第二,企业扩大投资可以满足地方政府财政需要。我国实行分税制,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增值税属于共享税(中央占75%,地方占25%)。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以基数法为基准,为了扩大税收收入,必须依靠投资规模的扩张,因而政府会干预,过度投资在所难免。第三,企业投资规模扩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很有理由干预行政区域内的国有上市公司进行过度投资,以达到政府的目标。第四,对于政府官员而言,国家实施的政府官员激励机制,由于考察非经济指标成本过高,所以一般都以考核经济指标为主,即GDP增长率、税收、就业率等。为了增加升迁的砝码,政府官员很有理由运用手中的权利进行政府干预,导致过度投资。

(2)地方政府干预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能力。财政分权和财税体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财政支配权,其结果是导致地方政府尽可能地要求地方企业加大投资,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过度投资存在于自由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之下。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天然联系,而当地政府对于财政又具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它的发展好坏又会影响到政府的业绩,所以地方政府就会出于自身的考虑来对国有上市公司进行财政激励,直接导致国有上市公司盲目扩大规模甚至投资于自身并不了解和与本公司并无关联的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盲目过度投资带来的国有上市公司亏损现象,政府出于各种利益又会对国有上市公司进行财政补贴,使得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不必担心盲目投资的后果。而如果投资带来的收益即使很小,地方政府也会夸大这种现象,盲目进行奖励促使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更加严重。

2、管理者与过度投资

(1)管理者过度自信等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行为可能与管理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和决策行为特质密切相关。不管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拥有大量理论知识背景和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都会受到各种认知和心理情绪偏差的影响。国有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其管理者的选择也必然经过大量的筛选,是企业管理者中的优秀人员。因此,尽管经理人致力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也可能由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等非理性对投资前景的判断错误而发生过度投资行为。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也可能出于树立和维护声誉、节约搜寻和加工信息的成本、推卸责任、减少恐惧等原因而采取从众行为,面对国家大规模的经济振兴投资计划,国有上市公司很可能因此而过度投资。

(2)经理出于自身利益过度投资。国有上市公司名义属于国家,但其必须授予其管理层来进行经营管理,而经理人会有追求自己私人目标的动机。与此同时,经理人与作为投资人的政府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公司所有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来识别经理人是否尽责,从而导致经理人可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过度投资。国有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有助于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以及其他隐形激励。所以,经理人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过度投资。

(3)管理者为了迎合非理性的市场预期而进行过度投资。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首先,投资者情绪会通过融资机制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会导致股价高估,企业倾向于进行股权融资,在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的情况下,常常导致过度投资。其次,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对于管理者的考核、接管、解雇等外部威胁的存在,使理性的管理者有时也被迫屈从于投资者情绪进行决策。当投资者对于企业前景过分乐观时,管理者即使了解真实情况,也会担心由于拒绝投资人看好的项目造成股价下跌,引发接管风险,或使自己遭到国有上市公司解聘。这种迫于投资者情绪的投资决策常常导致过度投资。

三、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产生的现实基础

1、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机制失衡

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的产权代理链条一般有全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授权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四个层次组成。从法律上讲,全体人民是国有股的最终所有者,似乎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上市公司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合格的最终所有者。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它被授权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其可行性也令人怀疑。资产管理公司有着自己的行政目标,所有者目标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以行政目标代替所有者目标,令所有者利益受损。就法人股代表行使公司治理权而言,法人股代表控股公司的经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常常由国家大股东任命,从而具有双重身份与人格。因此,无论是从国家股还是法人股而言,都存在着“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法人治理机制失衡。

2、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发育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要素市场的发育水平总体还不高,也不够完善。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差、投机性强,股价经常偏离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使证券市场的发现功能大受影响。其次,我国证券交易制度还存在着重大缺陷,约有2/3股票不能上市流通,使证券市场的收购、兼并功能基本失灵。再次,我国经理人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国有上市

公司高管人员的聘任和评价都没有实现市场化,市场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作用还十分微弱。

由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判断,而经营者和作为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中央及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经营者为了扩大业绩,而盲目进行投资,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严重。

3、扭曲的资本市场和过强投机性行为

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众多地方政府纷纷将帮助企业包装上市作为协助企业摆脱困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捷径”。发行股票上市圈钱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另外,大多数的投资者没有专业深度,这样使大多数公司不用担心股利等资金成本问题,投机为投资收益的形成提供了“好环境”,使得投资者为了赢得更大的差价导致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国有上市公司与其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也与当地政府的政绩息息相关,所以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协助国有上市公司扩大业绩而进行过度投资。

四、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治理

1、减少直接行政干预

采用市场化手段,合理引导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行政干预一方面不利于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行政干预常常附带有一定的补贴和优惠,从而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宗旨,也扭曲了资源配置行为。因此,应该减少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直接行政干预,采用按照项目提供优惠或者补贴等市场化的手段来合理引导各类企业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国家投资计划,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2、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防止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为谋取私利而过度投资的关键。

(1)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是保护股东利益的重要治理机制,尤其是独立董事在监督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存在缺乏独立性,获取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应该从独立董事的提名、任职家数、职责履行、信息获取、经济激励等制度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信息获取权,从经济上激励独立董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公司的活动进行监督,从而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2)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非国有性质的大股东对国有大股东的监督制约机制。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家,存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所有产权代表对经理的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不匹配,从而弱化了对经理的监督。但当大股东非国有性质时,其既有动力又有一定的能力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从而有效约束过度投资行为。梅丹(2008)发现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对过度投资具有制衡作用。

(3)从制度上克服各种行为导致的过度投资。改变单一的利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强化诸如债务杠杆等替代激励机制;分散控制权以减少管理者过度自信造成的危害,比如强化国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相关监管机构对重大投资的咨询或者审批;提高管理者投资决策信息的反馈频率等。对从众心理来说,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调整管理者业绩衡量办法和报酬结构,加强投资信息披露、增加信息反馈频率,减少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信息收集加工成本和交易成本等。缓解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造成的过度投资压力及针对投资者情绪对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压力。

3、健全国有上市公司监管机制,推行高管薪酬制度改革

完善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行为约束机制,一方面依靠国有上市公司内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国有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薪酬制度来制约。高管持股和高管年薪制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高层管理者为了追求业绩,获得更大的升职空间而不断努力扩大公司规模的意愿。可以将高管薪酬划分为三个部分: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福利薪酬。其中基本薪酬可以延续目前普遍的年薪制做法;绩效薪酬与一年以来管理的国有上市公司的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相结合;福利薪酬包括高管缴纳社会保险和经验决

策失误的核查机制。这样设计的高管薪酬制度,最大的意义在于对经营决策失误行为进行核查,判断其决策失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惩罚方式。

【参考文献】

[1]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2006.[2] 张钢: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刘春芝:集群式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http://,2006

(1).[5] 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J].经济地理,2011(7).[6] 姚杭永、吴添祖:解构创新型产业集群[J].今日科技http://.cn,2011

(12).

第四篇: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时间:2006-08-04 10:57来源:免费论文网 作者:邱玉兴赵明 点击:168次

[摘要]在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和投资行为逐渐向多元化,无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当局,还是对外部投资者来说,现金流量信息都是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财资源。上市公司的理财人员必须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和技巧,才能发挥其在公司理财中的重要作用。

在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和投资行为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逐渐意识到现金流量信息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和现实的支持能力,它是公司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财资源,也是投资者(股东)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资源。要做出正确的理财决策,保证理财行为的最优化,必须要求公司理财人员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深刻认识到现金流量形成的和内在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公司理财的重要作用。地评估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弹性,评价公司的收益能力和财务风险,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应遵循分析的原则,合理采用比较分析法,以比较结构百分比和财务比率为重点,精心设计财务分析指标,力求分析得具体、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其为公司理财发挥充分的作用。

一、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可列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公司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也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应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公司理财人员可以利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结构的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是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是正负相间的。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的结构百分比具有代表性(可用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数),理财人员还可根据它们和计划销售额来预测未来的经营现金流量。

二、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分析

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经过正常秩序,无重大损失地转化为现金以及公司债务契约或其他付现契约履行的能力,它是蕴涵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重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化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为现金;应收账款会有一定的坏账发生。许多公司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导致最终破产。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所以必须用上市公司的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分析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速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就越强,公司流动性越好,抗风险能力越高。一般来说,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现金流量负债比不但可以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还可以预测出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如果该比率大于40%,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而现金债务总额比是评估公司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破产的可靠指标。该指标越高,公司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

三、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

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它弥补了根据损益表上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公司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股本等。具体指标有: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既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公司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替代每股收益。因为现金流量没有减去折扣。它能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可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同期水平比较,评价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和公司可持续的潜力。

四、上市公司的财务弹性

所谓财务弹性是适应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衡量是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具体指标包括: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公司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若小于1,则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流量,此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公司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余地越大。以上两个比率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财务弹性越大,适应各种环境和资金需求的灵活性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

五、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收益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它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综合。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收益和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主要受到会计政策的变化和选择,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公司对自行列支成本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等因素的。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其中: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上市公司理财人员可以通过的营运指数对公司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如折旧、资产摊销、信用政策等虽不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但会影响公司的损益,使当期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一致,但是两者应大体相近。因此,若营运指数大于或等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会计收益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收益质量较差。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或会计估计的影响。公司应采取相应的理财措施,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公司的收益质量。

在运用上述财务分析方法和指标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

1.不要拘泥于以上有限的财务分析指标,还可以根据公司管理当局的需要适当改编现金流量表,设计更具说服力的指标,获取其他更有意义的信息。

2.全面、完整、充分地掌握信息,不仅要充分理解报表上的信息,还要重视公司重大会计事项的揭示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报表的评价报告,甚至还要考虑国家宏观政策、国际国内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不仅要分析现金流量表,还要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各种报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业绩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成绩和问题。

3.特定分析与全面评价相结合。报表使用者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特定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如分析公司偿债能力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等,并将全面分析结论和重点分析的结论相互照应,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

第五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分析--优秀毕业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吉林财经大学所有。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

期限至 年 月止)。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1㈣卿中文摘要 Y1 9203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普遍存在,并且严重损害着投资者利益,扰乱资本市场 秩序。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和治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热 点之一。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上市公司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快速而 剧烈的变化,新型行业和新型金融产品的兴起使得企业的交易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 化,而且变的越来越复杂。交易模式的变迁使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不断翻新,识别和治理的难度都在加大。对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和治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会计师审计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关键在于看透财务舞弊的手段,掌握最新的 识别方法。本文论述了财务舞弊的基本含义以及与盈余管理和会计错误的区别,分 析了财务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纳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手法和识别方法,最后以台湾博达公司财务舞弊案为背景,找到了发现和预防财务舞弊行为的方法和 途径,并针对博达舞弊案带来的启示,提出了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台湾博达舞弊识别舞弊治理风险因子

Abstract

FiIlancial血aud is broad existed in tlle listed compaIlies.It is h锄to tlle iIlvestorS alld the order of the c印ital m诎et.The researCh of ident蛳ng aIld con仃olling on fmaIlcial触ud is a hot Spot for a long time.Wi

血tlle f瓠t deVelopment of tlle capi诅1 market,t11e finallcial enviro眦lent also changed fast.New indust巧and financial products rose.It makes the位msactioIlS of the comp枷es more complex.The change of tlle

n锄sactiolls created a lot of new memods of financial fraud.Identi匆ing aIld coIltrolling becomes more di衔cult.In-depm study on idemi匆ing and controlling the flnallcial丘aud is use向lto protect t11e investors,reduce the risk of the Cf’A,to maintain t11e order of t11e c印itaJ market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11e listed coHlpanies.

The keys of identi矽i119 fi眦lcial丘aud

are found the metllod aIld maStered me skills.7nlis anicle aIlalysises me mealling of me finaIlcial丹aud,Shows me di虢rence be觚een

financial f.raud eanling maIlagement a11d accouI】tiIlg en-ors,aIlalysises tlle reaSon of flmmcial行aud.1’o the background of 1’aiwall Boda co印orate,、№suImarize t11e methods

aIld found the way t0 preVent m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删.FiIlally,、Ⅳe

got the

inspirations of mis caLse and proposed a solution t0 con仃ol financial f.raud.

Key words:finallcial舶ud 1’aiwan Boda触ud identi匆 丘aud corl仃ol risk

fktor

lI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Ⅱ 弓l 言⋯⋯⋯⋯⋯⋯⋯⋯⋯⋯⋯⋯⋯⋯⋯⋯⋯⋯⋯⋯⋯⋯⋯⋯⋯⋯⋯⋯⋯⋯⋯⋯⋯⋯⋯⋯⋯⋯⋯⋯⋯⋯1(一)选题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1.财务舞弊识别研究⋯⋯⋯⋯⋯⋯⋯⋯⋯⋯⋯⋯⋯⋯⋯⋯⋯⋯⋯⋯⋯⋯2

2.财务舞弊治理的研究..:⋯⋯⋯⋯⋯⋯⋯⋯⋯⋯⋯⋯⋯⋯⋯⋯⋯⋯⋯⋯⋯2(三)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3

一、财务舞弊问题的理论基础⋯⋯⋯⋯⋯⋯⋯⋯⋯⋯⋯⋯⋯⋯⋯⋯⋯⋯⋯⋯⋯⋯⋯⋯⋯⋯.5(一)财务舞弊相关概念辨析⋯⋯⋯⋯⋯⋯⋯⋯⋯⋯⋯⋯⋯⋯⋯⋯⋯⋯⋯⋯5

1.舞弊及财务舞弊⋯⋯⋯⋯⋯⋯⋯⋯⋯⋯⋯⋯⋯⋯⋯⋯⋯⋯⋯⋯⋯⋯⋯⋯5

2.盈余管理⋯⋯⋯⋯⋯⋯⋯⋯⋯⋯⋯⋯⋯⋯⋯⋯⋯⋯⋯⋯⋯⋯⋯⋯⋯⋯6

3.会计错误⋯⋯⋯⋯⋯⋯⋯⋯⋯⋯⋯⋯⋯⋯⋯⋯⋯⋯⋯⋯⋯⋯⋯⋯⋯⋯7(二)财务舞弊相关经济理论⋯⋯⋯⋯⋯⋯⋯⋯⋯⋯⋯⋯⋯⋯⋯⋯⋯⋯⋯⋯8

1.契约理论⋯⋯⋯⋯⋯⋯⋯⋯⋯⋯⋯⋯⋯⋯⋯.:⋯⋯⋯⋯⋯⋯⋯⋯⋯⋯一8

2.委托代理理论⋯⋯⋯⋯⋯⋯⋯⋯⋯⋯⋯⋯⋯⋯⋯⋯⋯⋯⋯⋯⋯⋯⋯⋯.8

3.有效市场假说⋯⋯⋯⋯⋯⋯⋯⋯⋯⋯⋯⋯⋯⋯⋯⋯⋯⋯⋯⋯⋯⋯⋯⋯9

二、财务舞弊产生的原因⋯⋯⋯⋯⋯⋯⋯⋯⋯⋯⋯⋯⋯⋯⋯⋯⋯⋯⋯⋯⋯⋯⋯⋯⋯⋯⋯11(一)概述⋯⋯⋯⋯⋯⋯⋯⋯⋯⋯⋯⋯⋯⋯⋯⋯⋯⋯⋯⋯⋯⋯⋯⋯⋯⋯⋯..1l(二)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12 .1.财务舞弊的动机和目的⋯⋯⋯⋯⋯⋯⋯⋯⋯⋯⋯⋯⋯⋯⋯⋯⋯⋯⋯一12

2.道德品质⋯⋯⋯⋯⋯⋯⋯:⋯⋯⋯⋯-⋯⋯⋯⋯⋯⋯⋯⋯⋯⋯⋯⋯⋯..1

(三)一般风险因子分析⋯⋯⋯⋯⋯⋯⋯⋯⋯⋯⋯⋯⋯⋯⋯⋯⋯⋯⋯⋯⋯..14

1.舞弊机会⋯⋯⋯⋯⋯⋯⋯⋯⋯⋯⋯⋯⋯⋯⋯⋯⋯⋯⋯⋯⋯⋯⋯⋯⋯..14

2.被发现的可能⋯⋯⋯⋯⋯⋯⋯⋯⋯⋯⋯⋯⋯⋯⋯⋯⋯⋯⋯⋯⋯⋯⋯。l

3.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15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16(一)利用关联交易⋯⋯⋯⋯⋯⋯⋯⋯⋯⋯⋯⋯⋯⋯⋯⋯⋯⋯⋯⋯⋯⋯⋯..16(二)利用资本经营.:

⋯⋯⋯⋯⋯⋯⋯⋯⋯⋯⋯⋯⋯⋯⋯⋯⋯⋯⋯⋯⋯⋯⋯1 7

1.利用企业合并⋯⋯⋯⋯⋯⋯⋯⋯⋯⋯⋯⋯⋯⋯⋯⋯⋯⋯⋯⋯⋯⋯⋯..1 7

2.利用资产评估⋯⋯⋯⋯⋯⋯⋯⋯⋯⋯⋯⋯⋯⋯⋯⋯⋯⋯⋯⋯⋯⋯⋯..1 7

3.利用资产重组⋯⋯⋯⋯⋯⋯⋯⋯⋯⋯⋯⋯⋯⋯⋯⋯⋯⋯⋯⋯⋯⋯⋯⋯17(三)粉饰报表数据

⋯⋯⋯⋯⋯⋯⋯⋯⋯⋯⋯⋯⋯⋯⋯⋯⋯⋯⋯⋯⋯⋯⋯..1 81.虚增资产⋯⋯⋯⋯⋯⋯⋯⋯⋯⋯⋯⋯⋯⋯⋯⋯⋯⋯⋯⋯⋯⋯⋯⋯⋯一1

2.利用各种减值准备⋯⋯⋯⋯⋯⋯⋯⋯⋯⋯⋯⋯⋯⋯⋯⋯⋯⋯⋯⋯⋯⋯19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j⋯⋯⋯⋯⋯⋯⋯⋯l 9

4.利用非常规项目⋯⋯⋯⋯⋯⋯⋯⋯⋯⋯⋯⋯⋯⋯⋯⋯⋯⋯⋯⋯⋯⋯⋯.19

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21(一)环境信号识别法

⋯⋯⋯⋯⋯⋯⋯⋯⋯⋯⋯⋯⋯⋯⋯⋯⋯⋯⋯⋯⋯⋯..21(二)动机识别法⋯⋯⋯⋯⋯⋯⋯⋯⋯⋯⋯⋯⋯⋯⋯⋯⋯⋯⋯⋯⋯⋯⋯⋯。22(三)报表项目识别法

⋯⋯⋯⋯⋯⋯⋯⋯⋯⋯⋯⋯⋯⋯⋯⋯⋯⋯⋯⋯⋯⋯..22 1.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23

2.利润表项目分析⋯⋯⋯⋯⋯⋯⋯⋯⋯⋯⋯⋯⋯⋯⋯⋯⋯⋯⋯⋯⋯⋯..24

五、台湾博达财务舞弊案例分析⋯⋯⋯⋯⋯⋯⋯⋯⋯⋯⋯⋯⋯⋯⋯⋯⋯⋯⋯⋯⋯⋯⋯26(一)博达财务舞弊案背景⋯⋯⋯⋯⋯⋯⋯⋯⋯⋯⋯⋯⋯⋯⋯⋯⋯⋯⋯⋯..26(二)博达财务舞弊成因分析⋯⋯⋯⋯⋯⋯⋯⋯⋯⋯⋯⋯⋯⋯⋯⋯⋯⋯⋯⋯27

1.目的和动机⋯⋯⋯⋯⋯⋯⋯⋯⋯⋯⋯⋯⋯⋯⋯⋯⋯⋯⋯⋯⋯⋯⋯⋯一27

2.道德品质⋯⋯⋯⋯⋯⋯⋯⋯⋯⋯⋯⋯⋯⋯⋯⋯⋯⋯⋯⋯⋯⋯⋯⋯⋯..27

3.舞弊机会⋯⋯⋯⋯⋯⋯⋯⋯⋯⋯⋯⋯⋯⋯⋯⋯⋯⋯⋯⋯⋯⋯⋯⋯⋯⋯28

4.被发现的可能⋯⋯⋯⋯⋯⋯⋯⋯⋯⋯⋯⋯⋯⋯⋯⋯⋯⋯⋯⋯⋯⋯⋯..28

5.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28(三)博达案财务舞

弊手段识别⋯⋯⋯⋯⋯⋯⋯⋯⋯⋯⋯⋯⋯⋯⋯⋯⋯⋯..29 1.虚构海外销售⋯⋯⋯⋯⋯⋯⋯⋯⋯⋯⋯⋯⋯⋯⋯⋯⋯⋯⋯⋯⋯⋯⋯⋯29

2.分红配额,虚增营业收入⋯⋯⋯⋯⋯⋯⋯⋯⋯⋯⋯⋯⋯⋯⋯⋯⋯⋯..30

3.虚增存款⋯⋯⋯⋯⋯⋯⋯⋯⋯⋯⋯⋯⋯⋯⋯⋯⋯⋯⋯⋯⋯⋯⋯⋯⋯..30

六、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治理的建议⋯⋯⋯⋯⋯⋯⋯⋯⋯⋯⋯⋯⋯⋯⋯⋯⋯⋯⋯⋯。34(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建议⋯⋯⋯⋯⋯⋯⋯⋯⋯⋯⋯⋯⋯⋯⋯⋯⋯⋯⋯⋯..34 1.加强对基本审计程序的实质性实施⋯⋯⋯⋯⋯⋯⋯⋯⋯⋯⋯⋯⋯⋯..34、2.关注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相关性的增强⋯⋯⋯⋯⋯⋯⋯⋯⋯⋯⋯⋯⋯34

3.注意关联方内涵的扩展⋯⋯⋯⋯⋯⋯⋯⋯⋯⋯⋯⋯⋯⋯⋯⋯⋯⋯⋯..35(二)对投资者的建议⋯⋯⋯⋯⋯⋯⋯⋯⋯⋯⋯⋯⋯⋯⋯⋯⋯⋯⋯⋯⋯⋯⋯.35 1.格外关注会计师的更换⋯⋯⋯⋯⋯⋯⋯⋯⋯⋯⋯⋯⋯⋯⋯⋯⋯⋯⋯..35

2.警惕频繁更换财务总监⋯⋯⋯⋯⋯⋯⋯⋯⋯⋯⋯⋯⋯⋯⋯⋯⋯⋯⋯..35

3.留心过高的员工分红配股⋯⋯⋯⋯⋯⋯⋯⋯⋯⋯⋯⋯⋯⋯⋯⋯⋯⋯⋯35(三)对公司治理的建议⋯⋯⋯⋯⋯⋯⋯⋯⋯⋯⋯⋯⋯⋯⋯⋯⋯⋯⋯⋯:⋯..36 结 论⋯⋯⋯⋯⋯⋯⋯⋯⋯⋯⋯⋯⋯⋯⋯⋯⋯⋯⋯⋯⋯⋯⋯⋯⋯⋯⋯⋯⋯⋯⋯⋯⋯⋯⋯⋯⋯⋯⋯⋯⋯.:;9 参考文献⋯⋯⋯⋯⋯⋯⋯⋯⋯⋯⋯⋯⋯⋯⋯⋯⋯⋯⋯⋯⋯⋯⋯⋯⋯⋯⋯⋯⋯⋯⋯⋯⋯⋯⋯40 后

记⋯⋯⋯⋯⋯⋯⋯⋯⋯⋯⋯⋯⋯⋯⋯⋯⋯⋯⋯⋯⋯⋯⋯⋯⋯⋯⋯⋯⋯⋯⋯.⋯.:⋯⋯⋯⋯⋯⋯⋯⋯.z12

在本文的引言部分,作者主要阐述文章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现 状、本文的主要思路和框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2l世纪初,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经济的腾飞推动了上市公司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然而与此同时,国际上许多知名企业的财务舞弊案件却频频曝光,安然、朗讯、施乐案件使全世界资本市场都笼罩在一片片恐慌之中。在上市公司数量增加的同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以来,资本市场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 披露状况不容乐观,财务舞弊案件不断曝光。早期有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 华“三大“财务舞弊案,其后是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新“三大案件”。到 了21世纪,财务舞弊案件更是层出不穷:2000年的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2001年的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2002年的宇通客车、锦州港案件; 中科系、德隆系、格林柯尔系等相继倒台;迈入2006年,华源制药、天颐科技等诸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也相继浮出水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一 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它像一块毒瘤时刻威胁着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每一起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都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沉重打击了投资者对财务.,rf

报表真实性、可靠性的信心。

虽然多年来,证券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大的财务舞弊上市公司的打击力度,无数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舞弊行为识别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证券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财务舞弊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和股价屡创新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证券市场中,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理财务舞弊依然是我国证券监

管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同时也是笔者学位论文选题意义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即是对财务舞弊行为的预警和判别,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重点主要集中在对财务舞弊发生征兆的分析上。

williams(1999)第一次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征兆进行了研究,发现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线索包括:企业业绩突然间下滑、非正常负债额度大幅度上升、大量应收账款没有办法收回等等。

Beasley(2001)使用逻辑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和企业董事会成员构成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的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比较小。

.Beneish(2002)认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风险因子包括:企业经营历史、企业债权占总资产比例、股票市价等因素。此外,Beneish还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和财务报表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销售毛利率非正常、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应收账款持续增加以及销售收入和利润率的非正常变动都是预防财务舞弊行为应该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

我国学者王建英(2001)等人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发现了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的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指标特征,认为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应重点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额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

张田余(2001)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易于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连续两年亏损且业绩无显著改善、资本运作频繁、正常经济环境下股价大幅度波动等。

蒋尧明(2003)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财务舞弊行为。和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一样,企业财务信息供给和需求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财务信息的总体质量。

2.财务舞弊治理的研究

1976年,Donald等学者对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

认为企业应该建立起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 理。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委员会防止高层管理人员发生财务舞弊行为。

Warfield(1995)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公司股权结构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关 系,并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黄建伟(2000)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治理财务舞弊行为的 5项策略:强化产权改革制度;建立起规范严密的公司治理体系;健全注册会计师 制度;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耿建新(2002)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二者之间的差异 能够作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警示信号。

平新乔(2003)从加强融资监管的角度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 的对策。他认为治理财务舞弊行为可以通过降低企业再融资的净资产收益率,或者 放宽再融资条件。

刘立国(2003)等学者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建议上市公司应该优化股权 结构,降低企业国有股权比重,从而预防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国内外会计学者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这个课题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 究,并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定量的 研究方法,从大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本文的研究将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上市公司经营案例,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 识别和治理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三)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各大网站有关财务舞弊案件的 报道,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相 关问题。

在理论分析部分,对国内外财务舞弊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且分析了财务舞 弊相关的概念、经济理论、动因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案例分析 部分,结合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的手法和识别方法,对台湾博达公司的财务舞弊 案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以博达案件的关键点为基础,提出了对上市公司财务 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本文逻辑结构包括: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逻

辑结构等。第二部分,财务舞弊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和相关经济理论。第三部分,财务舞弊行为产生的因素,即财务舞弊动因理论。文章着重分析了

风险因子理论的相关要素。第四部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主要手段和识别方法。对上市公司财务舞

弊常用的手法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基本的识别方法。第五部分,博达公司财务舞弊案剖析。对博达案产生的背景,博达公司财务舞

弊的手段和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博达案的特点进行了识别研究。第六部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建议。针对博达案中值得注意的关键点,对注册会计师、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的治理提出建议。

一、财务舞弊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舞弊相关概念辨析

1.舞弊及财务舞弊 一(1)国外对财务舞弊的定义

1998年乌拉圭世界审计组织第18届大会将舞弊确定为一个法律概念,即“为了获得某种不公正的或不正当的利益而采取的欺骗、隐瞒或泄密行为,也就是两个实体之间的非法交往,其中的一方通过虚假的表现故意欺骗另一方i以谋取非法的、不公正的利益。”

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规定,“舞弊指通过欺骗获得不公正或非法的经济利益,或者有意误报或隐瞒会计记录或财务报表金额或应披露事项。“ 扎比霍拉哈·瑞扎伊在他的著作《财务报表舞弊预防与发现》中将财务报表舞弊定义为:“上市公司利用重大误导性财务报表,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受到损害的一种故意的、违法的行为。”这一定义与艾利奥特和威林哈姆在著作《管理舞弊: 发现和威慑》中的定义十分相似,他们将财务报表舞弊定义为:“企业管理层通过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形成故意舞弊。”它将财务舞弊突出为财务报表舞弊,认为其是一种故意的欺骗和误导,造成了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损害,是一种犯罪行为。

1985年,Treadway委员会成立,该组织又称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在

1987年报告中,Tread、vay委员会将财务报表舞弊定义为“由于故意或轻率的错报或漏报,导致财务报告严重误导”。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将财务舞弊理解为一种故意或轻率的行为,不管是虚报还是漏报,后果是形成误导性财务报告。

ACFE,即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定义可以描述成:“故意的遗报重要事实或者披露误导性财务数据,并且将企业财务信息与其他可获得的信息放在一起考虑时,会导致财务信息使用者调整他的判断和决定。”ACFE的创始人Albrecht教授指出:“舞弊是一个属类名词,包括人们能够设想的所有通过虚报以牟取利益的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无法进行绝对化的定义,只能将其统称为非诚

信的行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将舞弊定义为“有意识地对财务

报告金额及应披露内容的误述或忽略”。、(2)国内对财务舞弊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对舞弊的定义为:“舞弊是

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定义为:“所谓 舞弊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我国CPA执业准则1141号对舞弊的定义为:“舞弊,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员 工或者第三方利用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或者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将舞弊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有意识性,企业实施舞弊行为通常有既定的 目的和设想,并有意识的付诸行动;②手段不正当,舞弊的手段通常包括伪造、变 造、隐瞒和欺骗;③利益驱动性,舞弊的目的是获取超额的利益;④舞弊的性质属 违法或违规。

由上述分析可见,财务舞弊的定义是较为明确的,在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探析中,将采用CPA执业准则1141号对财务舞弊的定义,具体对财 务舞弊行为的认定将以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罚公告作为依据。

2.盈余管理

美国会计学者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所谓盈余管理就是“在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即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利益或公司股票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经济收益观。

美国会计学家融h耐neschippe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信息

观。

Hea】v and W枷en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者在财务报告中运用判断,或设计 一些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际经济情况的了解,或影响以财务报告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上述三个定义是西方会计学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从这三个定义中可 以总结出盈余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盈余管理有一定的范围。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的范围内,是否构 成财务舞弊主要体现在盈余管理是否“越界”的问题上。正如扎比霍拉哈·瑞扎伊 在《财务报表舞弊:预防与发现》中定义了两种盈余管理,即非舞弊性盈余管理和 舞弊性盈余管理,舞弊性盈余管理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财务舞弊。国内大部分学者 也都认为盈余管理以遵循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离开会计准则的约束,就超出了盈余管理的范畴,构成财务舞弊。一

一(2)盈余管理具有目的性。Scott认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 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Scmpper也明确提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Healy和W砌en则是用“误导“一词来描述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由

于盈余管理在一定范围内是被允许的,所以很难通过企业行为的目的性将盈余管理 与财务舞弊行为明确区别开来。

(3)盈余管理的手段。Scott指出盈余管理的手段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 策选择是指企业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交易设计等手法,选择有利于企 业或企业管理的程序和方法。Healy锄d W:lhlen将盈余管理的手段概括为管理者在 财务报告中运用判断,或设计一些交易。从手法上看,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有时只 有一线之隔。因此Mulford

aIld Comiskey指出,确定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之间的界 限更多的是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一3.会计错误 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财务舞弊与会计错误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何谓会计

错误?错误是一种会导致财务报表信息错报的非故意行为,这是我国CPA执业准则

114l号对会计错误的定义。通过定义可以看出,会计错误与财务舞弊的主要区别体 现在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性上。

会计错误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是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和误解,致使运用政策错误 或信息处理失误。而会计错误的产生由于没有主观故意的伪装和掩饰,通常比较容 易被发现,造成的后果也没有财务舞弊行为严重。

(二)财务舞弊相关经济理论

1.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一张契约网,在这张契约网中,不同偏好,占有

不同资源,享有不同利益的各种团体都是契约的缔结者。通常情况下,企业契约的 缔结者包括:企业股东、债权人、产品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高管、企业雇员、注册会计师等。企业契约的缔结者将通过不同种类的契约将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投入 到企业中,并以此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些资源通常包括:资本、技术、服务、信息

弋丁O

会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契约。契约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了会计信息。会计契约在企业契约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存在,并与其他 契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资源的投入和利益回报都需要通 过会计信息进行计量,这两个契约的执行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契约加以反映。

对于每一张契约而言,两端都连结着两个甚至多个利益群体,利益冲突不可避 免。一方面,企业不同类型的契约之间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债务契约和股 权契约是企业两种不同类型的契约,债务契约中,债权人会选择稳健的经营风格,保证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抵御风险,在股权契约中,股东却更倾向承担相对的高风 险以获得高的回报。另一方面,同一契约连结的利益双方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在 对企业经营发展做出决策的时候,股东更倾向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而高管 人员则可能更多的考虑自己任期内的薪酬,从而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在二者的冲突 中,契约将难以维持,会计契约的存在将有助于化解这种利益冲突,通过成本控制 利益双方的决策行为。

契约理论认为,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任何契约皆不完备,必然包含某种缺限。针对会计契约而言,企业除遵守会计准则之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内部会计制度影响 企业会计行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弹性和自由空间,企业高管人 员完全有机会借此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施加影响,影响企业财富的再分配,从而 为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可能。

2.委托代理理论 “两权分离’’是指企业资本所有权和企业资本运作权的分离。两权分离是现代

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点。随着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委托代

理关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企业中一方当事人为资产拥有者,即委托人或所有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管理者,即受托人或代理人。联系二者 的纽带为受托经济责任。资产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使用权以经济契约的形式转让给 受托人,受托人将其投入到企业日常经营中,为所有者将资产保值增值。

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尽管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 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盈余。但是由于代理人不拥 有剩余索取权,其行为目标与所有者所追求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委托人总是希望 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代理人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 产经营,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可能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和行为,如通过 较高的财务报告盈利提高薪酬,增加以股票为基础薪酬的个人所持公司股票的价 值,将公司的资产转换成自己的所用,在公司内获得提升或保持现有的职位等。再 者,委托者和代理者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之下。资本所有者是剩余索取者,是公司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所以股东总是采取必要手段实施对代理人的行为进 行监督,而代理人则会采用反侦察手段逃避资本所有者的监督。这就是委托代理关 系的矛盾之所在。也正式这种矛盾关系导致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3.有效市场假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家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有效

市场假说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的社会中,一个特定的信息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随之股票市场的竞争将会驱使股票价格充分且及时的反应该组信息,从而使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进行的交易不存在非正常报酬。只要证券的市场价格充分及时的反应了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价格代表着证券的真实价格,这样的市场称为有效市场。

在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以前,企业财务报表被视为是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唯一信 息来源,投资者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巨大,他们对于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所产生的 数据无法加以区分或者调整,这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程序达 到操纵股价和转移财富的目的。换言之,会计收益与股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机械联 系,不管会计政策的变更对现金流量是否有影响,增加会计收益的会计政策变更会 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也被称之为“机械性”假说。在“机械性”假说下,投资者是“天真”的,他们不能够“看穿”财务报表,如果企业高管人员通过财务 报表舞弊行为扭曲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那么投资者就可能被愚弄,进而对相

关股票给出错误的定价,这也给高管人员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影响股票价格提供了 可能性。

而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则认为市场能够无偏好地对包括会计政策变动在内的 所有信息做出反应。在没有税收的条件下,会计政策变动不会影响股票价格。因此,只要公司披露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以及有关从一种会计方法转变为另一种会计方 法的附加信息,那么不管公司实际选择何种会计政策,市场都能清楚审视出最终的 现金流量和股利,有效市场不会被不同的会计政策所“愚弄”。这也被称之为“无

效应”假说。一

在有效市场假说下,高管人员试图通过扭曲财务报表信息来影响股票价格的做法是无法取得效果的,因为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市场是一名相当精明的“分析师”,高管人员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不会影响这名“分析师”对股票的定价。换而言之,有效市场中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是无效的。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与完全有效市场相距甚远,因此为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留有生存空间。

二、财务舞弊产生的原因

(一)概述

关于财务舞弊行为产生动因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先生就提出了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认为财务舞弊 的产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随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 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博士在索耶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财务舞弊三角理论,认为是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导致财务舞弊行为发生,这一观点被认为是 比较成熟的财务舞弊产生动因的三因素论。1993年,Bologua等学者在三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GONE“理论。GONE是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因素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四个因素也被认为是财务舞弊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即舞弊者如果 存在贪婪之心,且有经济需要,只要机会到来,在其自身相信不会被发现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舞弊行为。四因素理论对财务舞弊动因的概括已经较为全面。在GoNE理论的基础上,财务舞弊动因理论进一步发展起来,产生了风险因子理论,被认为是 当前最为完善的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风险因子理论将企业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原因分为一般风险因子和个别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的含义如图2.1。一般认为,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企业综合分析认为舞弊行为对其自身有利时,会进行舞弊。

图2.1 风险因子理论示意图

(二)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1.财务舞弊的动机和目的(1)筹措资金,争取上市或配股 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企业快速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与债

权融资相比,股权融资筹措到的资金具有没有到期日,不需要归还本金,没有固定 的股利负担,因而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企业如果能通过股权融资吸引战略投资 者,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和壮大,因为战略投资者通常都拥有一些 企业不具有的特定资源,战略投资者的管理优势、市场渠道、政府关系,以及技术 优势都可以为企业所利用。股票上市后,企业更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金。基于以上原因,企业通常都将股权融资以及股票上市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我国公司法对于股票上市以及股票上市后配股有着明确的规定,条件比 较严格。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股本总额不得少于3000万元,开业 时间三年以上且近三年持续赢利等等。因为股票上市的规定严格,不具备条件的企 业如果想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获取上市资格,就需要创造上市的条件,粉饰企业的 经营业绩,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财务舞弊行为。此外,配股是已经上市的公司解 决长期的大额的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也有着严格 的要求,必须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的条件,才可以增资配股。由此可见,公司法为企业为股票上市和增发新股都设置了一道盈 利门槛,要想获取股权筹集的巨大优势和利益,很多企业不得不在财务报表上做手 脚。在过去曝光的财务舞弊案件中,“黎明股份”和“郑百文“等企业都是通过虚 构前三年的财务报表利润包装上市的,说明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是上市 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一大动机。.

(2)避免戴帽、避免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又一个目的在于避免企业戴上“ST”的帽子。ST

是英文单词Special Treatlnent的缩写,意思为“特别处理”。1998年4月22日,上 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对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 进行特别处理,在企业股票简称前冠以“ST”的字样,将这类股票称为ST股。

根据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在连续的两个会 计的净利润都是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那么

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就会被特别处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会被要求 退市。上市公司一旦退市,企业的筹资渠道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上市公 司会立刻丧失公开发行或配售股票筹集资金的条件;另一方面,公司在市场上的信 誉度和财务上的信用度都会受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响企业的融资和经营,使企 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境,严重者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近两年的经营业绩已经不能达到标准,企业则迫切的需要扭 亏为盈,然而短期之内扭亏为赢对于连续亏损的企业来说很难做到,因而一些上市 公司会千方百计地进行财务舞弊,避免退市,力保上市资格。

(3)牟取二级市场暴利 股票流通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按时价进行转让、买卖和

流通的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部分。企业股票上市之后,便可以 在交易所市场流通转让。在证券市场上,潜在投资者通常是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 表来进行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最为清楚,在企业经营不利,股价较低的时候,管理层会低价购入企业股票,再通过粉饰财务 报表尽量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释放优秀业绩信号,炒高股价,高价卖出低价购入 的股票,牟取二级市场的暴利。

(4)减少纳税和股利分配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不仅存在统一也存在矛盾,国家和企业所追求的发展都是迫

切的,国家总是凭借权力得到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税收,企业总是想获得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利润。税收和利润都来自社会资本运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纳税所得多了,上缴给国家的税金就相应增加,留在企业的税后利润就相应减少了,在利益分配上,国家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矛盾。会计利润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依据,由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固定的,为了达到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便将目光投向应纳税所得额的数量。一些上市公司以财务舞弊手段虚减利润,或增加免税项目或减免项目,从而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减少纳税和股利分配也成 为了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目的之一。

2.道德品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对于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有极大的要求,而现实中也正是一些会计人员缺乏这种诚信,听命于企业管理层,或被经济利益所 诱惑,最终产生了财务舞弊行为。

诚信属于经济、制度、道德范畴,三个范畴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首先,从经济范畴看,是利益驱动使得会计人员放弃了诚信。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在市 场经济社会,人们一般是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做出经济选择的,如果 放弃诚信能给企业小团体或会计本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所面临的风险不及 所获得的收益,那么会计人员就很可能铤而走险地实施欺诈行为,粉饰业绩。其次,在制度层面上,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键全,政府监管力度有限,导致了舞弊行为被 及时发现的概率有限,惩罚力度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缺乏,以及法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到阻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加大了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的难度。第三,从道德层面看,部分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也是产生舞弊行为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数目较多,规模不统一,分布比较广,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数量较大,要求也不统一,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也不统一,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人员教育培养体制。由于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门槛较低,长期以来会计行业用人缺乏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用人制度的缺陷造成学历低、技能含量低的会计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而阻碍了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舞弊行为。

(三)一般风险因子分析

1.舞弊机会(1)信息不对称 在两权分离的代理制度下,资产所有者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必然存

在,而且无法完全消除,因为这种不对称,使得委托人无法完全有效的监督受托人的经营行为,无法准确识别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托人为展示自身经营业绩,提高受托报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行财务舞弊。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为财务舞弊提供了生存的机会和空间。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改制上市后公司只具有股

份公司的形式,却没有建立起来严密的法人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至少应该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委员会。然而当前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整或形同虚设,至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正如契约理论所阐述的一样,企业各种契约的缔结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他 们的行为也受着不同目标的支配,一旦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缺失,企业的重大决策无法做到充分的科学化、民主化,在利己动机的驱动下,企 业股东、管理者或企业员工等各利益集团,为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往往会牺牲企 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财务舞弊行为。

(3)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存在 会计准则通常情况下只是对会计实务进行原则性的规范,会计实务本身具有复

杂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实务中还将产生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准 则中没有明确的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 判断和理解。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很可能为会计人员进 行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机会。

2.被发现的可能 财务舞弊行为如果不会被发现或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则必然会加剧财务舞

弊行为的产生。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一方面,在上市辅导和上市后监督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监管部门证监会由于获取的信息有 限,人员、财力、物力有限,很难完全消除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同时也很难排 除证监会内部人员参与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对于会计信息 的审计需求,主要来自政府,并非市场的内在要求,市场不会用价格差异来区别对 待会计师事务所,随着审计准则的发布,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一些执业标准较严 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市场份额下降,而执业标准较宽松的事务所,市场份额反而上 升,这就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会计师事务 所机制上的漏洞也成为了助长财务舞弊行为的一个因素。

3.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在发现财务舞弊行为之后,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目前我国《证

券法》对于上市公司交易舞弊行为的处罚一般都停留在罚款层面,惩处力度不足,证监会对于违规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负责人往往也只是公开谴责或者给予行政处 分和罚款,罚款处罚的力度也较小,极少数财务舞弊行为人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财 务舞弊行为人也很少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往往牵涉到企业股 票交易,涉及金额巨大,企业从财务舞弊行为中获取的非法利益也十分巨大,这种 巨大的利益诱惑与受到轻微处罚之间的巨大发差,使得处罚不但无法对财务舞弊行 为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有可能加剧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j

l 5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一)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关联交易本身与企业财务舞弊不 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关联方以公允价格进行真实的交易,则不会对交易双方产生异常的影响。但事实上,一些关联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甚至进行虚假交易,使交易任意满足关联企业的需要。这样,关联交易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务舞弊手段。

关联方可能是母子公司关系,也可能只是一些松散的企业联合,他们有可能是生产上的供销关系,也可能在生产上没有联系,只存在某种经济利益而联合。关联方交易的类型有很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舞弊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使亏损企业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通常是利用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账户进行。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舞弊的具体类型包括许多种。

关联购销。例如,一些企业以高于或者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从事关联购销,或者与关联方虚构购销业务,操纵利润,人为的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中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的,与母公司在供产销以及其他服务方面仍存在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密切的关联方关系,尤其是一些大型原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原材料来源为母公司,产品的销售对象也是母公司,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的时候,母公司则会购买大量的上市公司的产品,同时以比较低的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与关联方之间的关联购销,人为的操纵了利润,提高上市公司的业务和效益。

关联方资金融通。关联方之间通常采用收取资金占用费的方式进行资金融通。资金占用费已经成为一部分上市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资金占用费的存在意味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进行了非法的挪用和侵占,具有套取上市公司资金的嫌疑,使其独立财产权和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的资金融通是双向的,既有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提供资金,又有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例如,当上市公司占用其母公司的资金,并且自身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

向母公司支付资金占用费,以此平滑利润。利润水平下降时,则可免交资金占用费,甚至由母公司返还其以前的资金占用费,以提高利润。

除此之外,关联交易还包括控股股东利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对外投资;关联方之 间相互提供借款担保;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委托或者受托经营资产,从而获取委 托或者受托经营收益,保持上市公司业绩等。

(二)利用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涵盖了股权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的 基本思想,然而重组却一直是ST上市公司实现摘帽或者避免戴帽的捷径,众多的 ST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方式实现了巨额收益,成功摘帽。

1.利用企业合并 企业决定合并重组时,会发生巨额的费用,高额的费用在理论上应该采用递延

法处理,将递延余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逐年冲销利润,而一些上市公司却将巨额 的合并重组费用一次从资产负债表上完全抹去,大幅度降低当年的利润,甚至表现 为亏损。对于合并重组的上市公司,投资者虽然注意到了公司一时的损失,但是更 关心重组之后的未来,因而股价可能不跌反涨,当市场预测发生改变或者公司盈利 不足时,已注销的合并重组费用可进行保守测算,被夸大的合并重组费用可以变成 另一会计的盈利。

‘2.利用资产评估

在证券市场中,类似资产重组、以资抵债、实物资产参与配股增发等运作,都 存在一个对相关资产评估作价的问题,大量的财务舞弊案例表明,资产评估已经成 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资产评估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在不断的增 加,评估结果往往是上市公司与主管部门、证券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 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各个利益集团不断协商的结果。评估过程中,往往是根据企业 的特殊需要倒算出评估价值,这是典型的利用资产评估手段进行的财务舞弊行为。

3.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确实

可以使企业实现战略转移,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然而许多上市公司的资产重 组过程却具有相当大的水分,极为不规范。上交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一些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绩效不明显,重组后利润呈抛物线式的增长,即在亏损情况下 重组,重组后一两年内利润显著增长,此后盈利能力逐渐回落,回到起点甚至更低,这个过程中很难排除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例如,在不涉及现金流的资产置换重组的过程中,一些上市公司会将一些不 良资产如不高龄的应收赃款、不能盈利的对外投资等出售出去,而将等额的优质资 产注入进来,表明上看,重组方与被重组方的资产置换重组是等额的,但是实质上 是不等值的,给日后资产评估增值留下了很大的舞弊空间。

再如,资产剥离也是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舞弊的一种方式。资产剥离的方式主要有协议转让、拍卖、出售等方式。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剥离给母公司或者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金蝉脱壳,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了不良资产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在劣质资产剥离的过程中,大量的债务也被剥离了出去,这些债务没有足够的净资产和具有盈利能力的业务作为保障,实际上是通过自我交易的手段塞给了重组公司。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之间扭亏为盈的效果。如果上市公司换出的资产估价高出其账面价值,则公司即可获得一笔利润,这种不等价交换经常在上市子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会利用时间差,在会计期间结束前突击重组,进行重大资产的买卖,确认暴利。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对买入的优质资产如需要支付价款,实际不支付价款,而挂账往来,不计入资金占用费。这些都是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财务舞弊的表现。

(三)粉饰报表数据

1.虚增资产 在各种各样的财务舞弊手法中,资产造假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个企业的资产体

现了其筹措资金的能力,许多财务报告使用者很关注企业的资产状况。上市公司虚增资产价值主要表现在虚增应收账款、存货、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上。

利用应收账款虚增资产。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虚增应收账款,可以导致资产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而要达到虚增应收账款的目的,企业常常虚构交易事实或少提甚至不提坏账准备。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也是注册会计师最为关注的审计科目之一。

利用存货虚增资产。上市公司虚增存货的方法主要是虚构存货,变更存货计价 方法、少提或不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虚构存货,主要是伪造各种虚假资料,如虚假 的装运凭证、订购单、验收报告或是无原始单据的记账凭证,虚增存货的价值。

利用应收账款和存货虚增资产是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手段,此外,还有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2.利用各种减值准备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具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加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使得计提减值准备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粉饰财务报告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具体来讲,企业有可能根据自身需要估计各种减值准备的数额,由于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损失等项目的确定都是由董事会认定,给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机会。此外,对于各种准备的冲回方面,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自我调节的余地。例如巨额冲销就是利用会计期间假设,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可能发生在以后期间的损失提前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提高以后的业绩。特别是当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后,为避免第三年继续亏损而导致摘牌时,就会采取这样的方法。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在收益性支出资本化的手法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是最突出的手法。例如,企业

在在建工程先交付使用、后办理竣工结算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利润,以某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把办理竣工决算的时间作为资本化终止的时间,这样在借款费用继续资本化的同时,固定资产也可以暂时不计提折旧,就可以达到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的目的。另一种更加隐蔽的做法是,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不好界定的情况下,通过人为的划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将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4.利用非常规项目 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预付

账款以外的其他账款,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科目的期末余额不应该过大,但是许多上市公司这两个科目余额巨大,说明这些公司很有可能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隐藏亏损、关联交易、费用挂账、抬高利润,利用其他应付款隐瞒收入、压低利润。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偶发的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补贴收入、合并差价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构成了企业利润的一部

分,对利润会产生暂时性的影响,因而一些企业虚列非经常性损益,抬高当期利润。在一些地区,由于争取发行上市的难度大,壳资源稀缺,地方政府不希望本地 区的上市企业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在其面对财务困境时,往往会给予一定的行政 支持,政府的补贴收入由于没有成本可以直接成为企业利润的组成部分,成为企业 操纵利润的工具。

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

(一)环境信号识别法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在企业账务上体现的比较少,环境信号的变化说明了企业 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的变化,对企业未来盈利和风险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内外 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很可能会增大企业的财务压力,为了抵御财务压力追逐利益,财务舞弊行为就会产生。因此,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关注与分析,有利于对企 业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

具体来讲,应注重下列环境信号的变化:

1.企业所处行业产品的整体需求。如果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的产品供大于求,那么该企业利润通常不该继续高增长,对于企业利润高增长现象,应判断企业利润 的主要来源。

2.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对于有季节性或阶段性的行业,应判断企业所处阶段与企业当前盈利状况是否相符。对于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应经常支出巨额款项从事研发、增设备购,以便保持竞争力。

3.企业所处的发展时期。对于已经在行业内取得巨大市场份额的企业,企业的增长很难再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如果行业处于蜕变期,则管理阶层不能像以前那样用一套方法来控制公司的运营。控制系统可能因无法配合产品、服务、运营方法的改变而被适时拟定或修改。此外,企业的纯利润可能大幅衰退。这种情况下对公司的管理层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控制系统不健全时,企业产生舞弊的可能性更大。

4.企业权益市场的动态。要关注企业股票成交量和股价的不寻常波动。要将企 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公司股价与其目前和未来运营业绩的关联性。如果企业内部存在争夺主控权的股权变化,要防止为维持高股价而产生的财务舞弊 行为。

5.企业经营的重大变化。例如,关注企业合并、企业重组后发生的业绩上的重 大变动。

单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信号的分析虽然很难完全消除财务舞弊行为,但是

通过对舞弊迹象的熟悉,有助于揭制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可能性。

(二)动机识别法

进行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法多种多样,要有效的发现和预防舞弊行为 就要在该行为发生时分析出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更快的推断出舞弊行为的如何进 行的,这样来讲,对动机的识别将成为一种有效的识别方法,有助于发现线索,降 低风险。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行为的动机,应该给予重点的关注和重视,当企业行为 满足条件时,要给予重点的监督和审查。

为业绩考核的需要。企业内外部的经营业绩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 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管理层管理业绩的考核,影响其提升和薪酬。因此业绩考 核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之一。企业的业绩考核,一般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资产回报率、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这 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会涉及到会计数据,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会引起这些财务指标 的异常波动。

资本需求动机。例如在上市公司首次发行,增发配股或者连续两年亏损这样的 关键时期,就要重点关注上市增发条件中要求的业绩水平,判别企业在这段期间对 可疑的交易和活动带来财务舞弊行为的可能性。

获取间接利益。如果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良好,那么可以获得许多间接利益。例如对外筹集资金比较容易,资金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维护和提高公司股票的价 值,树立良好形象;展开商业信用比较便利等。基于这一点考虑,当上市公司不断 向外发出利好消息时,要给予格外的关注,判断其目的性与真实性。

.除此之外,政治动机、投机动机,信用信贷动机都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出现财务 舞弊,都属于重点关注的行为。

(三)报表项目识别法

对于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分析,需要从多方面搜集证据,从原始凭证追查到账

i i簿、财务报表,以发现舞弊迹象。对于重大的财务报表项目的分析,是发现财务舞

弊行为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只要分析人员保持职业谨慎,执行应有的分析程序,很

容易发现一些问题,获得适当证据。

1.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1)资产项目分析 资产主要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项目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项目主

要是应收账款和存货项目。应收账款项目在报表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日后无法收回时会造成坏账损

失,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分析应收账款项目首先要考虑应收账款的规模与企业 的信用政策、经营方式、行业特点是否相称,考虑应收账款的来源,如果企业大股 东的欠款占对大部分,则很可能产生财务舞弊行为。其次,应该考察企业应收账款 背后是否有真实的交易,企业是否按规定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充足的坏账准备,并且 建立了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对应收账款及时合理的跟踪和催收,对客户进行 信用评价。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存货项目进行财务舞弊,但是对于制造企业,或者 是存货价值不容易确定的企业、涉及高新技术的企业、拥有众多存货存放地点的企 业,利用存货进行舞弊的可能性比较大。高估存货是最常见的存货舞弊手法。如果 企业出现以下迹象,则利用存货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存货增长快于销售收入增长; 存货占总资产百分比逐期增加;存货周转率逐期下降;运输成本占存货成本比重下 降;存货增长快于总资产增长;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百分比逐期下降等。

非流动资产项目应重点关注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核算。一般而言,处于重建 过程或者新的迅速成长的企业,可能会在固定资产上进行大量投资,处于衰退或者 成熟行业的企业通常会处置过时的资产。分析固定资产项目时,要着重关注固定资 产的入账价值、计价方法、减值准备、折旧率等。

(2)负债项目分析 分析负债项目要同企业的经营形式相联系,分析企业采购政策、分利政策、付

款政策和其他经营特点。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对于商业企业,通常是流 动负债和销售收入同时增长;对于工业企业,通常是长期负债和利润项目增长,而 流动负债无明显变化。

当前对上市公司负债项目的分析,应当特殊关注或有负债和表外负债。或有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的事 项的发生与否予以证实,如商业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仲裁,债务担保,应收账款

抵押,产品质量保证等。或有负债的确认有很大弹性,因而很有可能为财务舞弊提 供机会,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事项。

表外负债是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的负债,也无相应的资产对应,许多企业利 用表外的交易安排,规避资产和负债的入账。可以分为直接表外负债、间接表外负 债和转移表外负债。例如经营租赁、代销商品、售后回租、来料加工产生的负债属 于直接表外负债。由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的负债属于间接表外负债,主要 目的是将企业负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常是发生在母公司和附属子公司与分 公司之间。转移表外负债是将表内的项目转移到表外进行负债,主要有应收票据贴 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资产的回租等形式。

2.利润表项目分析(1)收入项目识别 分析收入项目首先要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企业的主营业务决定着一个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通常表现出稳定性,并且容易预测。企业经营 情况稳定的时候,主营业务收入通常会平稳地增长,不会有剧烈的波动。如果企业 的收入增长幅度过大,那么就可能成为财务舞弊行为的信号。

其次,要分析主营业务税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是否合理。主营业务税金与主 营业务收入通常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在数额上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也不会有太异 常的变化,如果波动和变化异常,也有舞弊的嫌疑。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数额很大 但是税金数额很少的公司和存在很大数目应交税款的公司应该被重点关注。

第三,将主营业务收入与现金流量表结合分析,判断其与现金流入量是否协调。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通常不会大幅度背离主营业务收入数额,如果大 幅度背离,则应该关注两种情况,即是否存在虚构收入和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这 二者通常只会使应收款项增加,而不能带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一般无现金保障的 销售收入其真实性也较低,存在舞弊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2)费用项目识别

对于费用项目的分析应当重点关注两点。一是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数额。通 常来讲,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例如产品的运输费、外包 装的包装费、随产品的保险费等,都应该与产品销售量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使企业采取的是规模经营的模式也只会导致单件产品的销售费用下降,总销售费 用应随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如果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销售

费用却大幅度降低,则有可能存在财务舞弊行为。二是关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的计提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这就给财务舞弊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一方面,要防止企业在经营不利时,采取较低的比例,减少费用,虚增利润;另一 方面要分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动的合理性,严防利润操纵行为。

(3)利润操纵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首先要判断企业利润的来源,如果企业利润中有

很大一部分来自一次性利得而不是企业的营业利润,那么利润真实性则需要深入分析。长期依靠利得获利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的前景不容乐观。并且利用利得操纵利润操作上容易,效果直接而明显,是上市公司的常用手段。

此外,要留意企业利润的现金保障。企业现金流既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保障。通常来讲,企业通过粉饰利润表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操纵企业现金流的难度却非常大,因此分析企业价值和盈余质一定要分析现金流量。有些企业净利润很高,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却很低甚至 这些上市公司实施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虚构的交易收入可以虚增盈那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帐款是无论如何也带不来现金流量的。

五、台湾博达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一)博达财务舞弊案背景

台湾博达科技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主要经营计算器外设产品的贸易公 司,成立初期规模很小,企业注册资本额仅为500万元。1996年起博达公司开始涉 足砷化镓化合物的生产。2000年,该公司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之初,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认为博达未来将成为砷化镓生产的第一大工厂,致使博达股价 飞速飙升。随后,博大公司不断向外界宣布公司经营的利好消息,如营业收入创历 史新高、获得美日大订单、涉足新领域等。截止上市当年年末,博达股价达到历史 天价,在台湾股市显赫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后博达经营业绩开始下降,到了2003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每股盈余都在大幅度衰退,营业费用迅速飙升。

博达公司从2000年起,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的增加率大于营业收入的增加率,且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降低,营业收入的质量越来越差。公司股本及长 期负债从1999年以后皆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2年长期负债的金额是1999的8倍,达到82亿元。

除此之外,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在提高。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在2003 年分别为3.02和2.85,这数字比岛内一般公司高出很多,会使人怀疑博达每一元 的流动负债需要以那么多的流动资产提供清偿吗?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中分子有 一个重要的科目是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如果因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太高而使得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变高,从而健全财务报表数字,作假的嫌疑就非常明显了。

从2001年开始,博达股价开始下滑,2004年由于股价徘徊不前,博达公司申 请重整,继而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到2004年6月23日股价跌停至6.4元,9月

8日博达被终止上市。博达申请重整时,宣称公司拥有大量现金,但是大部分投资 于衍生工具,因此用途是受限制的,不能自由动用。2004年12月博达申请重整案 件被法院驳回,法院认为博达公司缺乏国际竞争力和新资金的注入。加之全部的债 权银行都反对重整,博达公司依法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致使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

都损失惨重。博达公司破产清算后,针对财务舞弊行为引发的财务危机,台湾证券监管机构

和司法机关迅速介入调查。

2005年12月台湾地方检署以违反会计法、证券交易法和公司法等多项罪名起 诉了博达集团董事长叶素菲,判处叶素菲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1.8亿元。此 外,判处叶素菲对投资者民事赔偿59亿元。与此同时,检方还起诉了涉案的博达 其它高管与一般员工。对于先后与博达公司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四名签证注册会 计师,分别受到了停签两年的处分。

(二)博达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基于财务舞弊动因的风险因子理论,本文将从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两方面逐一对博达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目的和动机 从目的和动机的角度看,博达财务舞弊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上市动机和利益驱动 两个方面。

1996年,手机制造业的市场广阔,博达公司生产砷化镓化合物制造手机零部件前景很好。但是从2000年开始手机制造业开始供大于求,而砷化镓的用途局限,导致博达遭遇经营危机。为了达到公司上市的目的,博达开始对外发布各种利好消息,运用多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吸引投资者投资。

此外,在利益驱使下,博达公司利用其在海外的人头公司制造虚假交易,创造业绩、虚增应收账款高达141亿元,董事长叶素菲本人也利用虚假交易虚增应付款项,掏空了博达公司70多亿元。

2.道德品质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道德品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舞弊行为 的发生。博达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叶素菲出生于台湾的一个果农家庭,先后就读于淡江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博士时中途退学。应该说叶素菲本人有很高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1991年,她白手起家创办了博达科技,从四名员工、两台计算机发展到拥有六家制造公司、四家投资公司的上市企业。然而在叶素菲从一个自主创业的农家女成长为科技女杰的过程中,在“最有身价的科技女强人”、“创业女英

雄’’以及“最美丽的科技界CEO’’等光环的照耀下,叶素菲的道德素质不能抵御巨 大的利益诱惑。当公司面临经营上的不景气,为了继续追求高额的利益,为了保护 自己的形象和称谓,叶素菲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粉饰业绩,骗取资金,是 道德品质败坏的典型表现,也为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加强自身道德约束敲响了警 钟。

3.舞弊机会 在博达案中,博达公司在海外以员工的名义设立了很多人头公司,企业虚增存

款等舞弊行为都通过人头公司进行,由于海外监管的具有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使得造假行为更加隐蔽,获得审计证据和其他证据的难度加大。

虽然博达公司制造了大量的虚假销售,但是有关交易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都是真实的,所有交易的单据也都是完整、合法、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博达案中交易的各方都是博达公司的关联企业,甚至是博达自己设立的人头公司,关联方已经不仅包括客户和供应商,甚至还包括融资公司和关系银行。关联方交易识别的难度以及审计部门、监管部门对关联交易识别的松懈,为博达进一步虚增存款提供了机会。

当前,在资本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博达公司在进行财务舞弊的过程中,就设计和运用了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如信用连接债券、海外可转债等等。这些金融工具的运用使交易运作环节大量增加,博达公司以此达到了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粉饰财务报表、套取现金的目的。

4.被发现的可能 早在2000年,博达公司的经营就己经开始出现危机,陆续产生财务舞弊行为,直至2004年博达舞弊案才被曝光,叶索菲在此五年间利用财务舞弊行为攫取了巨额的利益。从2004年叶素菲被羁押,到2009年完成终审判决,又经历了长达五年 的调查和审问。可见,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现,尤其是大企业财务舞弊案件的调查是 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也正是由于不容易被发现,使许多企业高管人员为追逐高 额的利益而心存侥幸,使许多财务舞弊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抑制。

5.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博达案的主要案犯博达公司董事长叶素菲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

金新台币1.8亿,而叶素菲仅利用虚假交易虚增应付款项一项行为,就从博达公司 为其个人获利70多亿元。从巨额利益与罚款数额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当前对于财务

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依然不足。证券承销商受托办理有价证券的募集与发行、企业上市等相关业务,所出具的

评估报告及相关数据不得有虚伪、隐匿等情况。对于重要评估事项未实行必要的辅 导及评估程序,致使评估结论与事实有重大差异者,或有违反证券管理法或其它相 关法令规定的情形者,金管会应视缺失情节轻重依《证券交易法》规定处以警告、解除经理人职务、停业或撤销营业许可等行政处分。而台湾金管会对办理博达公司 申请上市及历次筹集资金的承销商,仅处以警告处分。

(三)博达案财务舞弊手段识别

1.虚构海外销售 自1999年起,博达董事长叶素菲利用公司员工的名义先后虚设了五家人头客

户公司Fasson、Marksman、Farstre锄、Kingdom、Emperor,这五家公司皆在海外 登记,实际设立在香港,作为博达公司虚设的海外客户。1999年至2004年间,博 达公司不断虚假销货给这些人头公司,虚增博达会计账面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为使 虚假销货的商品可反复使用,循环流通,叶素菲又在台湾岛内通过各种手段寻得七 家厂商作为虚构的供应商。

博达公司虚构销售的过程如图5.1所示

⑤发回货物

① 虚 假 销

图5.1

虚构销售过程示意图

①博达将真实商品报关出口给自己设立的人头公司,并支付关税及运费,而商 品则寄放在第三国仓库。

②人头公司支付货款给博达,并汇入博达的指定账户。

③博达向共谋厂商下订单,买入原料,支付货款给共谋厂商。

④共谋厂商从博达仓库提领先前博达寄放的存货。

⑤共谋厂商把领来的存货作为博达要购买的原料发货给博达,并开立发票,向 博达收款。

在这一过程中,博达公司以这样的方式反复进行循环销货,从而大幅度虚增了 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

在这样大型的财务舞弊案中,企业的关联方往往伪装成公司最大的几个客户,这些客户与公司的交易额往往占全部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只有这样才便于由公司一手操纵,使得利润空间无限增加。因此,在关注企业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应着重关注管理层是否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识别、披露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更应以此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博达案中,博达在5家“人头公司”的销售比重就曾经高达93.9%,5家分别由 博达本公司员工设立的“人头公司”频繁的与其发生大额业务,违背常理,从相关 资料推断,注册会计师没有对财务报表上相关数据产生质疑,从而没有谨慎的识别 出5家“人头公司”与博达公司实质为关联方的事实。由此可见,在关注企业财务 信息的过程中,有效识别关联交易,将成为识别和抑制企业财务舞弊的重要方法。

2.分红配额,虚增营业收入 除了虚构销售之外,博达公司还利用企业部分员工的名义,领取超额的分红配

股。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企业员工的分红配股的那部分金额将计入盈余分配,不计入薪酬费用,博达获得员工分红配股的股票后再将股票卖出,将所得到的钱款汇入自己建立的海外人头公司的账户,作为人头公司向博达虚假购买商品的货款,从而为博达创出新的订单,虚增博达的营业收入。

3.虚增存款(1)购买信用连接债券(CLN)博达公司以其高层主管为负责人,设立了北亚金融公司,为博达进行挪用现金

操作,其主要渠道为在菲律宾首都银行购买信用连接债券(CLN)套取资金。首先博达公司汇款给五家人头公司,让人头公司以偿还应收账款的方式,将8500万美元汇入菲律宾首都银行的博达公司的存款账户上,博达公司随后以此存款购买CLN,并将CLN交由菲律宾首都银行保管,再以CLN为北亚金融公司提供担保在法国兴业 银行贷款8500万美元。具体操作过程如图5.2所示。

图5.2 利用CLN虚增存款示意图 透过此财务操作,博达公司账面因虚假销货创造的应收账款减少了8500万美

元,菲律宾首都银行博达公司的现金存款虽然增加了8500万美元,却拿去购买CLN 并为北亚金融公司的8500万美元贷款提供了担保,在贷款未归还之前,该笔资金 不可以自由动用,而由博达高层主管控制的北亚金融公司在获得8500万美元的贷 款后,该笔资金的流向和用途不明,投资者并不知道,博达在菲律宾首都银行的该 笔存款已经不能动用,博达以此成功达到了误导投资者的目的。

(2)出售应收账款 由于博达公司对海外人头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过高,且有逾期时间太长仍然未

收回的情形,2004年初,注册会计师要求博达公司就这些应收账款提取足够的坏账准备。为了掩盖应收账款恶化的情况,博达公司以其公司主管为负责人,特别设立‘了AIM全球金融公司及澳洲CTB子公司。博达公司首先将应收账款以九折出售给澳洲CTB子公司,得款4500万美元存

入澳洲共同银行的博达存款账户中,用以担保应收账款,故此笔款项不可自由动用,随后博达公司用该笔存款认购A蹦全球金融公司发行的债券。

进过如此巧妙的安排,博达公司的应收账款变为了其在澳洲共同银行的4500 万美元存款,以此掩盖了应收账款恶化的情况。

①以九折出售应收账款。

AIM发行的债券

图5.3 利用应收账款虚增存款示意图

(3)回购海外可转债(ECB)

2003年,博达公司面临财务危机,难以筹得资金,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公司在2003年10月发行海外可转换公司债券,同时成立了两家子公司B公司及F 公司,经博达背书保证,两家子公司向罗伯银行新加坡分行及菲律宾首都银行借得

5000万美元,全数购入博达公司发行的海外可转换公司债。两家银行要求博达公司将筹得资金5000万美元除偿还菲律宾首都银行1000万

美元债务外,其余全部回存作为担保,并限制动用。同年11月博达公司实施库藏股,在市场上买回两万股博达的股票,使股价涨至

174元,两个月之内,B公司及F公司趁股价拉高之时,将ECB转换为博达公司普 通股,并在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

可见,博达发行海外可转换公司债并未实际募得资金,完全是套利的财务操作,并且把银行限制动用的存款当作现金,以此欺骗社会大众。

⑤将博达发行的EBC转换成股票出售

图5.4

利用ECB虚增存款示意图

(4)为人头公司担保借款 博达公司以公司员工的名义在海外成立ADDIE人头公司,由叶素菲将博达公司

元存款存入建华银行为人头公司提供担保,向银行借款1000万美元,归还借款前,此笔存款不得动用。但博达公司仍将该笔为ADDIE公司得动用的之l000万美元作为现金处理,以此虚增存款。

图5.5

利用担保虚增存款示意图

六、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治理的建议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建议

全球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变迁、产业环境的快速变化、电子行业的迅速兴起使企 业的交易模式变的越来越复杂。海外销售大量增加,销货对象集聚海外,应收账款、存货的周转都可以在海外进行。交易模式的变迁使得企业财务舞弊手法不断翻新,这对传统审计工作是一大挑战。注册会计师在现代诉讼浪潮中除寻求自保之道及规避审计风险外,还需要时刻自省,只有秉持独立公正的信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才得以在多变复杂的业务中提供有公信度的服务。

1.加强对基本审计程序的实质性实施 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应当是为了保证达到审计目的。《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

相关程序,是常规情况下的一般程序,注册会计师不能仅机械的执行,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一些审计人员由于不需要本人在审计报告上签字,因此审计测试仅仅是走形式,做足表面文章,实质上是尽量简化程序。因此,要加强对基本审计程序的实质性实施,这是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根本保障。

从博达案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时要切实对公司进行风险评估。要加强对函证程序的风险控制,当函证失效时,要进一步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此外,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是必要的审计程序,沟通中要重点关注管理层是否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还要特别关注前任注册会计师是否与管理层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

2.关注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相关性的增强 从博达公司完整的财务舞弊过程来看,传统的审计方法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

供保证。根据2004年10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提出的COSO《企业风险管理

——总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Jnework)报告要求,审计人员不能仅仅关注财务报表本身,而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企业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上。我们发现COS0的ERM报告有几大变化:第一,将内部控制的重心向上 移,移向董事会或更高层次,并由企业的经营向战略变化。第二,要求不仅控制财

务信息反映的内容,也要向非财务信息发展。第三,始终将企业经营风险作为控制 的核心。因为,只有企业发生经营风险,才会最终导致审计失败并产生严重后果。透过COSO的报告可以看出,传统的审计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与此有关 的审计技术也开始发生变革。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注册会计师应该将经营风 险与审计风险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企业经营中面临风险的性质、范围。

3.注意关联方内涵的扩展 通过博达公司虚假销售的整个链条来看,关联企业的内涵已经扩展。根据会计

准则的定义: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 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但在本案例中,博达公司的供应商、相关融资公司及银行都属于实质上的关联方,这就要求注册会 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形式关联方与实质关联方都进行有效的识别。

题时,要么是直接跟公司摊 否则更换签证会计师是投资 师事务所在更换查账的会计 同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师核 由换掉会计师事务所。

情的关键人物。如果企业频,例如财务总监发现了公司 博达公司在东窗事发前,就 更换过四位财务总监。

释了企业的获利能力,更重 而非“薪资费用”,因此须 工的股票转手占为己有,误

2001年到2003年是博达公司股价最高的时候,博达公司有很高的员工分红配 股,若将这三年的员工分红以市价列入薪资费用,博达是完全没有获利的,并且博 达董事长利用部分员工名义,领取超额的分红配股,再将所配发的股票在市场变卖 求现。

(三)对公司治理的建议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舞弊的关键环节,因而健 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因素:

①董事会

机警有效的董事会在确保业务和财务报表的质量、诚正性、可靠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部组成部分,从有投票权的股东那里获得授权,承担着监督和控制管理决策的责任。尽管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与决策权分离了,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都由经理层来制定,但是董事会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仍通过许多方式保留监督和控制,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就是监督企业财务报表的报出。作为终极内部控制机制,董事会的首要责任是要将管理层的财务舞弊行为最小化,防止其剥离股东财富,创造股东价值。博达案中,公司董事与监事家族化和内部化问题非常严重,从而使权力过于集中,纵容舞弊行为的发生。而一些上市公司的企业法人既是董事,又作为监事,使得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约束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②高层管理者素质

多半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都是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谋取企业或自身的利益。那 么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其自身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自 律能力都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能力,进而影响着财务舞弊行为发生 的概率。

在这个环节上,应深入了解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历、出事原则等,以便及时发 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探查是否有舞弊行为的产生。

③管理方法 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包括企业管理者对法规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对企业经营风险 的态度、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等,都影 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

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它是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 展目标的总和。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形成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一 致向上,自觉防范财务舞弊这种损害企业长远发展的行为的产生。

⑤企业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企业运行和控制的一个合理的框架,它的设立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企业的权责分派,清晰的界定企业的责权,设立恰当的沟通渠道。拥有了清晰的权 责关系,那么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应该关注什么,在发现问题时,他们也有必须亲自解决的意识,在遇到危害自身利益的问题是也能找到恰当的渠道 反映问题、寻求解决。

⑥信息系统 建立了有效的信息系统,企业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可以在发现问题时

将问题及时传达,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引起重视,使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畅通。如 果企业各方面信息都是透明的,那么一旦财务舞弊行为产生,即使企业的财务信息 是非公开的,无论是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人员或普通员工都能感觉到异常,也方 便在进行舞弊分析时能够全面了解情况,准确下结论。

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的一道基础防线,企业在健全基本内部控制制度 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成立审计委员会等方法加强舞弊防范。所谓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内部任职,没有直接受雇于公司的董事。聘请既有专

业知识又能深入了解公司状况的独立董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舞弊问题,独立 董事制度的优点就在于增加公司财务咨询的透明度。企业董事会下可设置审计委员 会,审计委员会应由独立董事组成,负责财务报表编制、重大关联交易、董事与员 工薪资及分红事项、重大转投资案的核定及会计师的任选等,若审计委员会与董事 会意见不同时,公司需以重大信息对外公告。

公司治理不仅在“防弊’’,更重“兴利“,要让企业认知公司治理对企业发展的 价值,才有助于公司治理之推行。企业推动公司治理虽然增加一些成本,但借由公 司治理,使企业资讯更透明,投资大众对公司的信任也会提高。一个公司治理好的 企业,外界会给予其股价较高的溢价,如此公司不但募集资金成本降低,也易于吸 引优秀的人才,企业之竞争力自然就会提升。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许多上 市公司运作不规范,加之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 性和完整性仍有待完善,财务舞弊大案也时有发生,这些财务舞弊案件引发了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扰乱了经济秩序,阻 碍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社会信用危机。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我们总结出是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加之资本市场发 展的不完全有效程度导致财务舞弊行为的产生,上市公司保住上市资格、追逐高额 利益是舞弊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不足,财务舞弊行为受惩 罚力度小纵容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技 巧,与此同时财务舞弊的手法也在不断更新。通过对博达案件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当前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金融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多,上市公司海外业务的不断 拓展,都为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也加大的审计和监管的难度。要想更加有效的预 防和治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审计及监管人员、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共 同努力,更加充分有效的运用财务舞弊识别方法,重点关注易于诱发财务舞弊的行 为和交易。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治理上 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道路也是漫长而艰辛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问题仍然是. 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研究中,既存在理论研究上的 壁垒,又存在实践研究中的障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人在对该课题的 研究过程中,由于水平和精力的限制,只是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对于研究的过 程和结论,恳请各位前辈和同仁斧正和赐教。

参考文献

[1]Beasly.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raud[J]. The CPA Journal,April 1998. [2]Beneish. Incentive and Penalties Related to Earnings 0verstatements That Vi01ate GAAP[J]. The Account ing Review,V01 74,0ct 1999:425—457

[3]Defond and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Vol 23,1997.

[4]Eining,Jones and Loebbecke.Rel iance on decision aids:An examination of management

fraud[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Fall 1997.

[5]Healy and 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 ing Horizons,1999.

[6]Lobbecke,Willingham. Review of SEC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nforcement

Relese[Z].Working paper,1988.

[7]Scott,William 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Scarborough,Ontario:Prentice

Hal l Canada Inc.2000.

[8]Spathis,Doumpos and Zopounidis. Detecting Falsified Financial Statement: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Multicriteria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s Statistical Techniques[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2.

[9]Hansen.J.V.,Bell.T.B.A generalized qualitative—response model and th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fraud. Management Sc ience. 1996.

[10]Wells J.T. Irrational Ratios. Journal of Accountancy. 2001.

[11]Green B.P,‘‘Assessing the Risk of Management Fraud though Network Techn0109y’,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7. [12]王建英.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特征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1. [13]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作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

[14]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察研究[J].审计研究,2001. [15]曹立.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丁有刚,郝玉琴.财务报告舞弊动因分析与警戒信号识别[J].财会通讯,2004. [17]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 [18]吴革.财务报告粉饰手法的识别与防范[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会计研究,2006.

['19]郑朝晖.远离财务骗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0]陈锦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6. [21]李平,林建飞.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违规特征分析[J].财会通讯,2009. [22]吴革.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的实证发现:文献综述与评论[J].财会通讯,2009. [23]田亚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4]连兹彬.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现状分析及甄别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8.

[25]瑞扎伊著,朱国汉译.《财务报表舞弊:预防与发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6]宋传联.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信号的审计识别[J].财会研究,2005(11). [27]王泽被,梅伟林.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重要红旗标志之实证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 报,2006(3).

[28]杨薇,姚涛.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的关系—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重庆大学学

报,2006(5).

[29]何红.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打印稿,2002.

|[30]韩文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统计特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31]黄世忠,黄京普.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J].财会通讯,2004(12).

【32]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3】叶雪芳.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6. [34]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论文止笔,我的求学生涯也将告~段落。写作 论文的日日夜夜却让我深深地体会了学术研究的艰辛。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汪伟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是在汪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定题到写作定稿,倾注了汪教授大 量的心血。导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感谢在学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一直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感谢我的朋友赵月、葛姝博,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帮助。还要感谢的是我寝室的姐妹朱悦逸、韩秀、王莹以及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会计2008级全体研究生同学。三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助。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支持鼓舞着我,使我不因家庭琐事而牵绊,顺利完成学业。你们是我十多年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在我面临人生选择的迷茫之 际,为我排忧解难,你们对我无私的爱与照顾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下载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行为分析(汇编)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行为分析 摘要:在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及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虽然规范的关联交易确实可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但存在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财务分析

    保利地产一.行业地位分析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其产业相关度高,带动性强,与金融业和人民生活联系密切,发展态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金融安全。近年来中国......

    财务负责人工作总结-公司财务负责人工作总结

    财务负责人工作总结-公司财务负责人工作总结 小编精心推荐 财务年度工作总结 | 财务年终工作总结 | 财务个人工作总结 能够忠于职守,勤政务实,廉洁自律,较好地组织完成了各项工......

    异常分析报告

    异常分析报告 由于近期老员工的陆续离职,新员工刚刚接触这个工作,对产品加工认知度及工作经验没有那么丰富。两次加工这类异常已经开会宣导教育了很多次,针对ET-780这次异常将......

    脱脂异常分析

    关于AJ02-D03三叉管内孔脏污处理报告 一、情况描述:于12月04日因客户送货紧急,AJ02-D03三叉管因内孔脏污第二次重新送回和胜返工,由我负责跟踪。 二、跟踪过程: 16::35随返工料到......

    异常分析报告

    异常分析报告 公司领导签发:王振根 部门领导:王海峰 编写: 谢云峰 1. 异常名称:#1、2机组脱硫效率低于90%。 2. 异常时间:#1机组脱硫效率低于90%时间为7月27日8:45-10:24,#2机组脱硫......

    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报告

    个人业务条线员工违法违规风险专项排查报告 针对总行下发的《关于开展个人业务条线员工违法违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人民广场支行对全体个人业务条线员工进行了全......

    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总结

    支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落实2011年案件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分行要求进一步加大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力度,在年末前组织开展全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全面排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