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培养的111431理论
“111431”人才培养理论
“1”以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为核心素质!
“1”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素质为基础保障!
“1”以专业水平专业特色为关键竞争力!
“4”写作的能力,说话的能力,做事情的能力和待人处事接物的能力,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等四种核心发展潜力!
“3”熟练掌握和练就外语四六级水平,驾驶技术和计算机水平强等三种技能水平!
“1”深度历练和耐心培养融合了具有抗物质利益诱惑力,抗干扰力,抗挫折力,抗打击力,抗失败力,抗压力等的一种综合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坚强的意志毅力能力!
(作者:苏丽杰老师)
(收集、整理:愚者自娱)
第二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摘 要:为适应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发挥差异性优势,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差异优势;教学方式;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1-0120-05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大量的发明创造,而我国现有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能力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不适应,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同样担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到中国大学教育问题时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因此,各类高校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自优势,改革传统办学方式,创造杰出人才“冒出”的教育环境。
一、创新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生源、师资、资金、规模等软硬件条件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基于自身历史的积淀和特长,以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发挥差异性优势,形成独特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知识更新的潜在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系统,新兴行业,这就要求创新人才的知识必须具有基础性、适应性。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旦融入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能激活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智慧和能力。基础知识,是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普通大学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强调“岗位对接”,但“厚基础”不足,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厚基础”有两类课程必须保证:一是非大学年龄段难以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如数学、外语、统计学等。二是必须利用学校的教学和实验条件才能掌握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统常称之为“学校知识”,这些是将来知识更新、新技能训练、职业转换以及发明创造的基础保证。
(二)知识多元化的应对能力培养
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多元复合知识的特征在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而产生新的知识,诱导新的思维方法,形成对原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职业生涯中层次越高所需知识就越具复合性。例如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从企业管理到经营、从技术开发到生产过程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国际贸易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人才培养,应注重使学生形成复合的职业能力,了解应对职业需要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体系。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多元知识学习机会。如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注重在理工科学生课程中,安排学习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使理工类专业学生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使其具备承担高级管理职务的知识准备;引导经济学管理类学生履修工业制图、艺术设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其将来能够借鉴理工科技能,在经济工作和企业运营方面管理精细,效率提高;提倡文学类学生选修新闻、法律、传媒等课程,为其将来拓展职业舞台做好准备。
(三)知识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培养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的知识结构、符合国际化的行为模式。有超前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及时、迅速借鉴、吸收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知识,通晓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普通高校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特色,明确培养标准,规划培养途径、确立培养目标。第一,教育的国际化关键要明确国际化标准,要以建成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世界名牌大学为标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第二,要规划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一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二是教育市场面向世界开放,丰富教育资源;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更加适应国际交往与发展的需要。[1]第三,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通过国际化使我国教育改革“抄近路”实现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的平台逐步与国外大学接轨。
(四)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是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职责。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研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强调复合知识、应用技能、实践能力,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些正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优势和特长。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德国开始创办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学大学”,其办学定位不是追求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关注。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普通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学校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下功夫。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使教师的施教方式从单方面的灌输变为互动式交流。
(一)构筑跨学科专业群、导入学分制,搭建自主式学习的平台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跨学科学习机会。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专业方向与辅修方向数量几乎同比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围绕一个特定知识领域,从全校课程中选择形成跨学科的课程计划,经过校方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学习计划后,可取得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2]日本筑坡大学按学群招生,打破按学科、专业编制的院、系体制,设置理、工、农、医、经、管、文混合专业学群。
第一,普通类院校要更多地利用开设跨学科专业群,构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模块。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社会需求相吻合,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多年来由于受教育体制的约束和既定运行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习惯于按照严格的学科、专业分类,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时要完成本学科、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学习,包括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都不能偏离学科领域。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施教者手里,根据施教者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创新思维。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学生本位地位,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和科研的自由空间,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
第二,实现自主式学习,完善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是关键。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体现了突出学生本位的办学理念,是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主动权的前提条件,是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潜能与特长的重要途径。导入弹性选课机制,采取互换学分方式,不仅在选择课程门数、类型,尤其是实践类及取得资格类的课程进行学分互换,还包括主辅课程兼选。同时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也给予学生自主权。基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学生、师资水平,要使自由选课学分互换制度能够发挥应有效果,必须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课程水平、学分质量及互换可行度的评估标准和管理体系。欧美国家及日本等在学分互换和选课制度上有成功的经验,如欧洲各校学生五级成绩的ECTS学分互换体系,①美国各校课程可比性评估(招生及学术双重评估)的学分互换制度。日本的平均成绩积分的弹性选课机制[2]等,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形成有效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实施导师制,组成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
实施导师制,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建立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是创新研究的组织基础。导师制是以教授为核心,组成共同教研室,学生通过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同一学科领域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加入导师研究团队,与同研究室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共同履修导师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指导等课程,参加所属研究室导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包括国内外研究会议、调研实践,承担实际研究课题。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导师制,其特点是:以学业导师制为制度平台、以考核控制为主要抓手,以自主教学为课堂引领,以规则意识为行为底线,以网络应用为支持系统。[3]日本实施导师研究组(Seminar)制。研究组将属于同一导师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共同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导师科研及实践活动,一起上课,由导师指导其完成论文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普通高校设置有班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但与国外大学的导师制不同,班导师负责学生学习指导,论文导师只是负责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半年被指定指导老师。学生学习研究及其他活动都以行政班为单位,教学管理形式同高中相同,常常被称为“高中后”。
能否实行导师制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水平及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很多人从海外学成归国,外语能力强、研究方法新,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是实施导师制的有利条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这些都需要有国际化环境、国际化教学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应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兼职,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出国交流、研究、学习机会,确保导师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从而逐渐弱化行政班,实施导师制。
(三)推动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理念时常把教育与受教育者未来的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特别关注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分类,无论大学还是用人单位,习惯性地关注考试分数。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分数,因为考试分数是实现这种身份分类的最简单手段。[4]在考试分数至上的导向下,教学计划大都是围绕学生怎样取得高分而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师提示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按规定的题目和方式撰写论文。教学中过度关注如何解题,就事论事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注重传授结果、定论,一切都以标准答案辨别对错,培养出的学生表现为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大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汲取新知识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如何解释和分析非定论问题,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以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90年在《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培养他们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企业在招聘考试时,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深造潜质和学习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传导,教师的职责也应从教学“主宰”转化为“服务”(Teachers ate the facilitators),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汲取新知识的渴望。
(四)设计研究性的实践教学规划,建立探索式学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在学校课堂学到的基础理论得到验证,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以理论解释问题、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了解本领域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聚焦、锁定研究课题,为选择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做好准备。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将社会实践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但是,很多大学组织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是为学生毕业提供就职实习场所,或是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不可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将社会实践变为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侧重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知识点,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本来目的。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优秀的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大学的实践教学应将实践场所作为学生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师研究室为单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技术项目的设计、研发、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 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照搬国外方式,急于求成,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适得其反。日本战后大学教育也曾经盲目引进美国的“宽松教育”形式,造成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一度下滑。只有经过长期摸索、不断调整、逐步适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根据本国的历史及国情,选择吸收国外经验,既要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教育模式,又要尽快与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接轨。
普通高校虽在许多方面与重点院校有很大差距,但是,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占总体比例大、地区分布广,各种人才“藏龙卧虎”,因此,培养杰出人才义不容辞。发挥差异性优势,彰显各自特色,加大教育国际化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创造出自由、宽松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环境,才能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注释:
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是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的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45个国家之间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2]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3).[4]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第三篇:人才培养
随着历史的指针指向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改革开放,我们不能不感到庆幸,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公平而具有挑战的社会。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经济实力,靠的是综合国力的强大,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发展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和民族经济。所以作为经济社会中的基本单元和枝干结构的组成——企业(公司)无疑是急需也必须发展壮大的。那么,公司怎样才能健康的、快速的、稳定的发展壮大呢?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成功与否有很多因素,包括企业文化、优秀的管理、员工的素质、组织结构、科学技术、政府的支持、激励制度、社会环境、资金支持、时代背景……在这些元素有机的整合才有可能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当然这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也就不(暂时不能也不会)一一说明了。
在这里我主要针对员工素质中的储备干部这一小块简单说明一下储备干部在公司的重要性与影响。既然说到储备干部,那么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储备干部的概念,以及储备干部的主要职责,然后讨论下储备干部在公司的重要性与影响,接着分析下公司怎样培养和留住其培养的储备干部,最后简要谈一下怎样做好一个储备干部。
首先,什么是储备干部?储备干部就是企业管理阶层的储备人才,通过系列的培训和锻炼,最终成为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有中坚管理阶层和优秀的人才,除了外聘,企业越来越重视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打造能够带领企业乘风破浪的尖兵。为此,企业一般会经过严格审慎的招聘程序,甄选出最具潜力的人才,并加以严格培训,充实储备干部成为专业经理人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和技能。
那么储备干部主要干些什么工作呢?一般来说,储备干部要学习和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一律必须经过基层锻炼。按照企业不同的性质,他们很可能从内勤人员、售货员、普通工人、业务员等基层职位做起。一般情况下,都是从低层干起,逐步发展。
针对储备干部在公司的重要性与影响这个问题,我想主要从以下几点说明:
一:公司为什么要招聘储备干部
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或者说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领导集团)必须为公司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除了内部提拔以外,招聘储备干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其主要原因如下:
1、储备干部主要是预防人才流失以及补充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引进新思想、新方法。
2、储备干部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规划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3、就人才本身而言,进企业后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适应,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以及企业文化,熟悉生产运作流程,了解职权范围之后才能走上管理岗位,那种招聘后立即委以重任的做法是企业人力资源不成熟的表现,同时也存在用人风险。
4、人才储备是人力消费市场规律的需要。高级人才作为社会稀缺资源,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其价值本身很高。而企业则可以就低吸纳人才,对其投资培养,逐渐形成人力资源更替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一种理性的人力消费行为。
二:储备干部在公司的重要性
1、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不是说有了储备干部就一定能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储备干部在企业里,当一些在职干部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比如出差,生病,休假,以及真正的不称职)时,储备干部可以发挥其作用。
2、提高企业的效率,储备干部作为领导的候补,可以给领导一些领导看不到的问题,及时的向领导反映,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储备干部给企业带来新鲜事物,人无完人,一些在职位领导可以是某方面的能手,但他肯定也有不足之处,或者说是两个乃至更多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必然比一个人埋头苦想的好。
3、提高企业凝聚力。现代企业的维系靠什么?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同事之间(包括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亲和力;二是正规的企业管理条例;三是靠企业文化。而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很难形成被员工所共同认同和理解的企业文化,而死板的各项企业管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一个企业的亲和力就显得很重要了。储备干部由于地位特殊,这种承上启下的身份对提高企业的亲和力很有帮助。储备干部可以在办公室里和经理谈管理经验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也可以在车间和一线生产员工们一起讨论技术问题。可以穿上西装和老总一起出席会议,也可以穿着拖鞋和员工一起吃饭。所以说储备干部就是企业的调和剂。
4、减少企业因管理人员素质造成的损失。众所周知,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赢利,一个公司如果不能赢利,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那都不是一个成功的公司。除了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外,从内部降低成本也是公司实现赢利的重要手段。而一个领导可能带来的损失那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储备干部的提拔任用可以减少因管理人员波动带来的损失也是很好理解的。一个不熟悉公司的领导人和一个熟悉公司情况的领导人,从成本角度来说,储备干部无疑有很大的优势。
三:储备干部在公司的影响
1、储备干部对公司本身的影响,储备干部对公司最大的影响最大在与其给公司带来的竞争氛围,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来说储备干部都有不少的想法,不论是对公司的发展,还是人事的改革或者是各种制度的制定,虽然大部分情况是显得相当的稚嫩和理想化,但对于一个程式化了的团队,这无疑有不少作用,虽然不能期待储备干部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变革,但往往我们要的就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以及无畏的勇气。但也不能排除个别以其独有的视角看问题的储备干部给公司带来一些变化,要相信广大人民中是从来不缺乏智慧的。而真正好的东西不在乎数量,十取其一就能让公司受益非浅。
2、储备干部对员工的影响。无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储备干部对公司员工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说以人为本,作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员工,老板们总是看得很重要,而储备干部就处在这样一个很尴尬的地为,现在是员工,以后有可能成长为管理者,这就造成员工会对你产生抵触情绪,储备干部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可能对公司员工造成好的影响,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也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员工消极怠工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储备干部对员工的影响就在于其工作的时候和员工的关系,一个真正能够领导人的人是能够和大部分人相处的非常融洽的。而不能处理好与员工关系的领导多少自身有一些不足。
3、储备干部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这个词最近几年来一直被提及,其重要性不要而喻,我就不在这里重复累赘了。储备干部怎样能影响到企业文化呢?我想一个好的企业,它必然有一套完善的,可行的,适合自身的用人机制,而干部的培养无疑是这里面很重要的一块。凡事预则立,有了储备干部,企业才能大气磅礴,稳如泰山,形成一种王者的气质,不会因为一些变动显得慌乱无措。这对一个成熟而稳定的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外,储备干部能给企业带来一股清新而积极向上的风气。相比企业原有的氛围,就好比阳光明媚的春天也需要一点暖风来点缀一样。
总之,储备干部对一个企业,尤其是对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企业无疑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就应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保证企业不断的进步与强大。
第三个方面:公司应该怎样培养和留住储备干部呢?培养储备干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德育的培养,做事前先做好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保障,一切都是空谈。二是加强储备干部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自身各项工作技能优秀,才能管理好他人。三是利用节假日和其他空余时间进行管理方面的理论训练,提高储备干部的理论水平。四是加强储备干部与在职干部之间的沟通,在有良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有用处。五是加强对储备干部企业文化的理解,使其认同企业的核心文化,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谋划策。六是加强储备干部的社交礼仪,为人处事方面能力的培养,人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的人再优秀也毫无意义。七是最好做到有的放矢,让储备干部明白自己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具体是什么。
那么企业怎样留住人才呢?一般来说,左右人们择业的因素主要也就那么几个:薪金福利,个人发展前途,企业文化(与企业一起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工作氛围等等。那么针对这些企业就可以对症下药了。首先是给确实有能力的储备干部以薪金福利方面的照顾,其次让储备干部真正对企业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再次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划,让储备干部明白自己的前途是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的基础上的,最后创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最后要说的是怎样做好一个储备干部?首先是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做为储备干部要不好干的事,与不好相处的人相处。其次要有先苦后甜的思想,我不是圣人,也不期望自己能成为圣人,所以在吃苦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无疑是让人更有动力。最重要的是做为储备干部,要有两种心态,即要把自己当作一般员工看待,又要以储备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以一个正常员工看待自己,不盛气凌人,不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轻视员工,明确享受一定权利就意味着相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一种心态就是要以储备干部的身份多学多问多思考,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和个人气质及独特人格魅力的形成。
当然以上谈到的也只是一己之见,由于个人见识以及表达能力和思想上的局限,远远不能说明储备干部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和影响,只能以点带面,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四篇:人才培养
论农场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农场人才吸收培养方式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干部选拔机制的不断完善改进,越来越多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人进入了农场的管理体制中来,并被列入后备干部的行列,而如何加快引进大学生培养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在当下也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本文着重从人才的吸收,任用及培养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包括生源地地的选择,搭建创业平台,拓宽培训途径等。
现阶段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造就一大批担重任、有作为的领导人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相当重视的,特别是对于现代化的农场,培养高素质年轻的后备领导力量更是一项重要而艰巨任务,也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农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干部选拔机制的不断完善改进,越来越多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人进入了农场的管理体制中来,并被列入后备干部的行列,而如何加快引进大学生培养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在当下也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因地制宜引人才
农场地区在行政管理和政府部门组建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非同于其他行政单位,因此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上也要因地制宜,尽量吸收和培养能适应农场发展情况,了解农场运作模式,可能为场建工作长久奋斗的人才,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可注意一下几点。
(一)尽量吸收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利用“地缘“优势。“留不住人”是农场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很多大学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才选择来到农场,他们只把这里当做了自己职业规划中的一个跳板,而不是成就事业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到任的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政策鼓励等,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在吸纳人才的过程中考虑到本地生源。农场子弟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定的乡土之情,相对其他人更了解实际情况,在工做岗位上更容易快速的进入角色,更容易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起来,工作实践过程中会减少很多
不必要的麻烦,在生活上也会带来很多方便,不需要组织上解决居住饮食等问题,节省下来的日常开支可以转移到学习培训等必要的地方。虽然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着“走出去了就不应该回来”的心态,因此定向培养和组织动员就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定向培养应择优选送,既要定培养方向又要定培养岗位,确保每一个定向生都能够了解自己未来的岗位责任和义务,不浪费农场资源,有目标有任务的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农场也应该定期组织定向生进行谈话,岗位实习,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起主人精神和未来的人民公仆意识;另外政府也要动员和鼓励农场子弟“既要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回暖家乡,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创下一番基业,未来的农场需要他们,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成功搭建广阔的平台。
(二)吸收多元化教育背景的人才,发挥“学缘“作用。每个地区每所大学都有其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有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飞扬组织能力强,有博学笃行理论厚重,也有注重实践,要求做事严谨缜密的,因此农场在吸收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多元化的问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背景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应尽量吸收不同高校的人才,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培养,避免师出同源;另外吸收一个人才不仅包括它本身同时也包括他的”学缘“关系,一个农场的现代化之路是离不开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因此保持和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必然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应极力推动年轻干部成为农场和其母校之间合作的桥梁,在年轻干部、农场、高校之间建立起稳固的三角形合作关系,既包括科研项目之间的合作,也包括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干部回炉深造,实习换岗等方面的合作。
因才施用促成长
很多年轻人来到农场之后,发现很多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理想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在这里都难以适用,自己充当的只是打字员和校对工的角色,壮志难酬之感顿时涌起,然而一个现代化的农场所需要的和想要培养的绝不是简单的文员,而是拥有一技之长,并能胜任各种工作,促进场建事业腾飞的高素质后备领导力量。要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主要在于组织内部对于人才培养的规划,任用和引导方面。
(一)有计划的培养人才,让年轻人看到希望。组织内部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要有计划性、有目标性,应综合全面的分析出农场组织内部在短
期及中长期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然后有计划的吸收人才,并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目标培养方案,让年轻人按目标做事,按规划发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领导团队组建中既要做到老-中-青协调搭配,保持部门内部的稳定和活力,同时也要避免论资排辈、只上不下,要鼓励创新,破格提升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的年轻人,让年轻人才能够较快的实现培养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保持韧劲和激情,不断的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置年轻人于“逆境“中成长、成才。很多地方害怕年轻人处理问题不够成熟,做事出错添乱子,就只给年轻人一些简单的事情做,使其失去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够快速成长,因此组织上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挑重担,做苦差,解疑难,化危机,只有能在”逆境“中突出重围的人才,才是真正符合后备干部的人选,在今后才更有可能从容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有魄力领导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三)以扶持代福利,为人才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很多农场的场建工作正处于起步和中期发展阶段,领导干部的薪资福利现阶段也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这也是阻碍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就要采取其他方面的措施来改善人才工资低福利差的现状,现阶段“以扶持代福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组织上可以为人才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多元化发展,根据人才的业务领域和自身特点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创业源和创业点,对于有创业热情和有项目的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助其成功,可以对人才进行创业培训,资金扶持,提供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减免税费等。现代的农场领导干部应该是”做得了办公室,下得了田地,上得了讲堂“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创业过程和项目开发过程即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经济来源的扩展,同时也可视为是政府开发新项目的试点,发展的好则可大范围的推广普及,带动百姓开辟致富的新渠道,真正做到”内行领导“而不是”外行指导“的目标。”以扶持代福利“不仅可以解决人才的福利问题,解除了工作中的后顾之忧,鼓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百姓创业起到了表率作用,是现阶段惠官惠民的有效办法之一。
精益求精 出公仆
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和成才不仅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同时完善的培训体制、充足的学习交流机会、适当的回炉再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高速化,信息的开放性发展,一个人如果不保持学习新知识,不吸收新的信息,知识库一直停滞在大学阶段,那么他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作为现代化农场的领导干部储备人才,更应该认真地学习政府文件,牢记党的章程制度,贯彻党和国家的精神,了解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社会动态,并时刻为自己充电,掌握先进的知识和现代化技能,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为了强化人才的培训和学习,保持人才的先进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培训机制,开辟多样化的培训途径。组织内部应该完善培训和学习体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并下发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每个人才在不同阶段都业务有提升,思想有进步,能力有提高。开辟多样化的培训途径 是解决农场培训和学习经费紧张的一个办法之一。第一,组织内部培训。组织内部可以选拔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思想先进和有技能、有经验的领导,组建成自己场内的培训团队,采用讲座报告,经验交流,心得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对新进人才进行培训;第二,远程培训。现代科技学技术非常先进,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积极的运用高科技传达上层政府工作精神,选择实用性强,符合实际需要,有指导意义的讲座、报告、网络课程等进行视频学习,远程培训既节省培训学习经费,又节约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政务处理,是现代化政府必不可少的培训手段和方式;第三,换岗学习。农场组织内部可以与其他农场或高校农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农场之间可定期对同样或相似岗位上的干部进行交换学习,在交换中进行经验的交流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提供回炉和再教育机会。现代社会学历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但是不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同的,较高的学历对于一个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鼓励年轻的领导干部考取和攻读学位,允许挂职读书,为其提供学费,或委托高校进行培养等。领导干部的回炉和再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提高素质,快速成长为符合要求的后备干部,同时也提升整个领导团队的素质,扩展“学缘“关系,加强农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促进农场的现代化、科技化发展。
(三)建全监督、考核,戒勉制度。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培养敬业精神,形成写工作日志,周报告和计划书的习惯,要求定期书面汇报,个别谈话,避免其自甘堕落、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发生,发现问题绝不姑息及时纠正和惩治。组织内部也要对年轻干部的工作进
行正确的评估和考核,量化考核标准,进行评比竞争,差额培养,末位淘汰,有危机感才会有行动力,有敬畏之心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注重人才的道德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向导“。因此农场的人才培养也要注重道德培养,要做官,先做人,要立业,先立德,为官者”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官德,只有道德标准过硬,德才兼备,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后备干部,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关系着整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得失,所以组织内部要在人才的德育上把好关,为百姓选择和培养“德正”和“心诚”的衣食父母官。
“修道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人才的培养中一方面是组织上发挥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人才自身的素质和“公仆意识”,只有真正的把百姓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才才是农场发展建设中真正需要的,才符合后备干部的标准。
第五篇:人才培养
人才成长计划一季度交流
为了加快后备年轻干部队伍成长步伐,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四公司制定了“123人才成长计划”,我有幸作为被培养者参加了这次活动,拜结综合办主任谭铭为师傅。谭铭师傅严格根据培养目的、培养要求,迅速制定培养计划。活动开展以来谭铭师傅将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厚的技术功底,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培养过程中我坚持诚心,精心,细心,耐心的学习态度,采用勤学,勤问,勤看,勤练的学习方法,追求成才,成长,成熟,成功的学习目的,逐渐在自身岗位上茁壮成长,挑起重担,独当一面。
虽然师傅不常到项目,但是通过电话、微信,实时了解工作状态、工作进展,并提醒工作重点,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2016年下半年,按照项目总体安排,我从项目综合办公室调至项目安保部工作,工作内容有了极大的转变。在师傅的帮助下系统学习了解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学习基础的安全管理知识。在与师傅的交流中学习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学习与工班、与个人的关系处理。在项目筹建初期,师傅还亲自到工地手把手教党员活动室布置,“两学一做”活动如何开展,项目宣传工作从何下手等工作。
师傅不但重视工作能力方面培养,而且重视思想境界的提升。自去年至今,分别收到师傅赠书《人性的优点》、《没有任何借口》。每天工作除了日常资料的填写,还得奔波在工地解决安全问题,处理工队、监理关系。繁重的活动量虽曰一种锻炼,但久而久之,心疲惫不堪。管理过程中,各类琐事纷沓至来。那段时间,只有睡前拿起这些书本,才能平静下来,仿佛面对的是一位有智长者,正润物无声地诠释我心中的痛苦疑惑,并将忧愁慢慢释放,指导我明天的工作。
今年是“人才成长计划”提素质的一年,在下一阶段工作学习中,要紧紧围绕师傅的培养计划,努力提升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继续深入阅读正能量书籍,通过提升道德修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