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藏药结合治疗肾病学术报告
北京藏医院中医藏药结合治疗肾病学术报告
现在是一个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疾病高发的时段,在这当中肾病便是危害我们健康生命的首要。北京中医肾病医院藏医特色公立医院长期以来是肾病患者康复希望,下面就请北京藏医院中医肾内科专家来为您介绍我院有关信息,相信一定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藏药结合治疗肾病:从祖国医学整体辨证论治思想出发,利用高科技检测提纯工艺和生长在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极端环境中的藏药品质纯正、药效强劲的优势,治疗肾病具有起效迅速、标本兼治、不易反复、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立体化治疗肾病:重视肾病早期的及时诊断,并把肾脏病内服外治和自然疗法的成功经验贯彻于整个治疗过程,针对性制定合理、有效的整体治疗计划;预防和治疗其并发症;延缓或逆转病情发展。
肾脏病健康管理系统:依据中医调理思想,指导病人树立科学的饮食起居习惯,促进身体的康复。通过全面细致的健康管理,有助于全面提高个人生活质量,避免延误病情,最大限度地减少肾病的加重恶化,保持患者最佳健康状态。
新建的北京民族医院暨北京藏医院地理位置优越,是北京市二级甲等中医类医院,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作为一所民族性的医院,医保患者可以不用选择即可来院就诊。此外,该院还与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友好合作,扩大医院的服务范围。北京藏医院面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医院将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继续奉行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民族医院的管理模式,为把该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以藏医为主、多民族医为一体”的现代化民族综合医院而努力奋斗。
今年的3月13日是第九届世界肾脏日,今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为“防治老年慢性肾病”。慢性肾病加大了病人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而所有这些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如何避免肾病发生?如何尽早发现肾病?为了让更多的中老年人了解到肾的重要性以及肾脏病对人体的危害,宣传预防和正确诊断肾脏疾病,提高大众对肾脏健康的关注力以及对肾脏疾病的预防能力,北京藏医院在世界肾脏日即将来临之际,举办“2014世界肾脏日·北京藏医院公益行”活动,旨在帮助更多的肾脏病患者了解、预防以及使用正确的方法治疗肾脏疾病,还您一个健康的肾脏。
樊金玲,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华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员,现为全国肾病专家会诊中心坐诊专家。目前在北京藏医院中医肾内科工作,她的出诊时间是每周一、三、五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樊金玲主任,作为中华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专注肾病治疗四十多年,在中医肾病的临床治疗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截至到目前,已经成功治愈了数万名肾病患者,深受患者青睐和业内专家推崇。
大家可以通过电话与专家沟通或者预约咨询,患者朋友在生活中要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饮食的酸碱平衡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远离烟、酒。烟、酒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喝酒,极易导致人体的酸化,使得肾病有机可乘。
以上就是对北京藏医院 中医藏药结合治疗肾病的介绍,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咨询相关专家,他们会为你做详细的解说。
第二篇:中医治疗肾病的真实案例与治疗感悟(二)
中医治疗肾病的真实案例与治疗感悟
(二)(三)我自2007年春天发病至今,已经三年时间。在整个求医治病的过程中,我感受很多,有的甚至刻骨铭心。在此期间,我学习了许多相关知识,思考了一些问题,获得了不少感悟,现将我六个方面的认知和体会陈述于下。
1、中西医的特点和区别。我接受过西医的长时间治疗,也接受过中医的长时间治疗,我既吃过大量的西药,也服过大量的中药,我觉得中医与西医确实各有特点。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健康。西医的哲学基础是还原论和机械论,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和辨证法。西医理论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形态的人体,其所要把握的是人的器官实体及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等。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是人的整体生命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其所要把握的是人体功能结构关系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西医的重点是治已病,追求治愈目标。中医则特别注重治未病,强调养生保健。西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在局部上做文章,多是治标。而中医则是调整人体生命状态,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体各部分、各层次、各脏腑组织之间的联系,因而往往能够标本兼治。西医治病是采取对抗性治疗法。首先着力寻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确定人体受损的精确空间定位,然后通过人工合成药物或手术等去直接杀灭、清除细菌及病毒等病原体,从而排除病因和修复受损的人体部件。西医这种方法的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首先,病原体及药物的研究存在滞后性;其次,细菌及病毒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并不断发生变异,使得我们防不胜防。中医治病则是采取扶正祛邪法。扶正就是通过中药或针灸等手段,调动和强化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功能修复力,调整人体生命状态对常态的偏离,从而恢复人体内在平衡。而祛邪不是直接去跟细菌和病毒斗,不是将病邪赶尽杀绝,而是通过改变引起细菌及病毒过量繁殖的人体环境,把病邪控制在人体可承受的程度。打个可能不太贴切的比喻,南宁市的南湖由于各种污染,超出了其本身的自净化能力,使其中的腐败菌大量繁殖,一度出现湖水发臭,鱼儿翻死的现象。如果要中医与西医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可能不同。西医会先检测湖水中主要有哪些细菌及病毒,然后配制杀灭这些细菌及病毒的药水倾倒湖中,这种方法可能会奏效于一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医的方法则是引活水进南湖使之循环流动,改变南湖的水环境,恢复其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使湖水变清的目的。总体说来,看西医比较贵,而且技术越发展费用越高,超出了许多民众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说,看中医比较便宜,切合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西医是在古希腊和罗马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真正的现代医学的诞生还不到200年。但西医由于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而突飞猛进,发展很快。现在西医的学科越分越细,科室越来越多,但医生的知识面却越来越窄。中医早熟,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但发展缓慢,至今基本上还是老面孔、老套路。几千年来,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依赖。然而,自辛亥革命起,在弱国心态的影响下,中医药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糟粕,经常受到所谓“不科学”的评价,这使许多中医界人士也自认为是游离于科学大军之外的弃儿,甚至造成部分中医界人士对“科学”一词的反感。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何谓科学,科学是指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正如民主、自由、人权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一样,科学也并非只产生于西方国家。中医与西医是由于采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并与认识客体建立了不同的耦合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生命科学的两大知识体系,是生命科学的两大分支。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东方医学科学,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主张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强调整体观念,实行标本兼治;重视治未病,注意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的经济性和“简便廉验”优势等这些方面,代表了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中国科技界泰斗钱学森1988年在《中医通讯》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
2、扶阳学派何以崛起。中医药始于炎黄,形于秦汉,兴于宋元,成于明清。中医的理论高峰在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早熟。但中医并非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事实上,中医一直在缓慢地发展着,最近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自清末民初扶阳学派的逐渐崛起。虽然扶阳学派至今仍未被主流中医完全接受,但它的影响日益扩大,它的强大生命力正日益显现。董博显然是属于扶阳学派的。扶阳学派在理论上的特色,是在人体阴阳关系上鲜明地提出了阳主阴从的观点,即阳为主导,阴为从属。扶阳学派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的生命之根本,阴阳平衡是以阳为主导的相对平衡。而主流中医虽然也不否认阳气重要,但在阴阳关系上始终强调阴阳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是病。中医教材都受这种观点影响,如《中基》中阐述阴阳的关系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应该说,扶阳学派提出阳主阴从的观点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一个创新。扶阳学派在医疗实践上的特色,是以扶阳为治病要诀。其处方用药的特点是比较普遍地而且是大剂量、长周期地运用以附子、干姜、桂枝为代表的辛温回阳药。对于阳虚证,扶阳学派与主流中医都认为要扶阳抑阴,但在扶阳药的用量上则往往有差别。对于阴虚证,主流中医主张用滋阴潜阳法治疗,即用寒凉药清泄阳热。而扶阳学派则认为,阴精是由阳气凝聚化生而成的,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不足,因而主张用助阳生阴法,即扶阳气,降虚火,化生阴精的方法。这是扶阳学派与主流中医的最大分歧。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崛起,其原因有三:(1)它有现实的社会需求。近代中医曾出现过温病学说,虽然它解决了新型瘟疫问题,但它关于阳证多阴证少的观点却在中医界盛行了数百年,一直影响至今。与这种观点相应的是在中医中滥用寒凉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清热降火成了社会许多民众的一个习俗。然而,现实情况则完全相反。许多年来的多次测试中,发现在广大人群中阴证大大多于阳证,阴阳平衡的健康者约占百分之十几,阳虚者(即阳气不足者)约占百分之八十,阳亢者不到百分之二三。按“六经体质”划分,三阴体质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三阳体质的人则越来越少。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而损了阳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喜好过夜生活,生物钟违背了自然节律而伤了阳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爱喝冷饮,吹空调,常吃西药和寒凉中药而耗了阳气,总之,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正是适应社会上阳虚者众多的现实,正是为了扭转由于滥用寒凉药而导致中医疗效下降的局面,在中医界扶阳学派应运而生,并逐渐崛起。应该说,重视扶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社会意义。(2)它在理论上有辨证法的有力支撑。扶阳学派关于阳主阴从的观点,完全符合唯物辨证法的矛盾法则。唯物辨证法的矛盾法则告诉我们: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扶阳学派正是以这样的观点来解释阴阳关系和人的生命活动的。传统中医理论视阴阳为人体生理关系和病理反应的总纲。扶阳学派认为,在阴阳之间,阳为主导,阴为从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阳气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正如当代名医李可老先生所说的:“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3)它相对较好的疗效使之能够脱颖而出。医学中任何流派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疗效。有人曾对扶阳学派医生的治疗效果与其他医生进行比较,发现扶阳学派医生疗效相对较好,治愈率相对较高。这也许是由于众多的慢性病、重病和疑难杂病大都属于阳虚证,重视和强化扶阳的治疗更为对症。当然,任何医生都不可能包医百病,况且扶阳学派医生中也有水平高低和经验多少之分,对于他们比较陌生的、相当复杂的或者已进入晚期的病例,他们的治疗也不一定有把握,但应该说,他们治病的总体疗效,相对较好。
3、邵氏新药为何不能包打天下。中医对治慢性病有优势,那为什么我服了邵霞龄教授研制的国准字号中药新药却又效果不佳呢?现在细想起来,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并不否认邵氏新药是治疗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否则它就不可能获得国准字号,然而,任何一种药品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要知道,肾病是一大类病,肾病中又有许多类型,最常见的肾病就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肾孟肾炎、肾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十多种。就算是患同一种类型的肾病,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老幼之分、病因区别、病情轻重、病程始末、并发症异同等多种因素,治疗用药就不可能完全一样。想用一两种药包打天下,治所有人的和所有类型的肾病,是注定要碰壁的。医生治病的精髓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医是辨病论治,中医是辨证论治。中医讲的这个“证”,是指一组有机联系的症候群。邵氏新药不对我的“证”,自然效果就不会好。还应指出的是,邵氏新药的推广方式也是有问题的。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邵氏新药采取专营店的模式,通过一本小册子的夸大宣传,吸引人到其专营店买药,由一群药品的销售推广人员来指导病人用药。这实际上是一种废医存药、弃医用药的方式。而废医存药、弃医用药战略在日本有过失败的教训。日本没有中医大夫,也没有一所中医药院校,日本的中药(汉方制药)由西医辨病使用,结果就发生过不懂中医的医生不辨证论治仅辨病使用中成药而死了人的“小柴胡汤事件”。药用好了是利,用不好则是害。
4、激素为何要慎用。我在整个治病过程中,受到的最大伤害就是服用了激素。激素虽然对某些病的治疗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它有十大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涉及方方面面,根本无法完全防范。以我为例,医生在给我上激素的同时,针对两三种副作用配发了相应的药品,但总不能对十大副作用都配发相应的药品吧,如果那样,我要吃多少药才行呢? 正是由于激素有许多副作用,所以现在国外使用激素已经非常慎重,倒是我们国内的医生还在滥用激素。国内医生爱用激素是因为它效果往往来得比较快,往往可以使一些病的症状较快得到缓解。但在中医看来,激素之所以效果来得较快是因为它能够把肾精中储存的能量很大的元气释放出来使用,而元气是管人的寿命的养命之气。使用激素虽然可以使某些病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却耗损了人的元气,甚至会使人元气大伤,由此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可能会比眼前所要治的病还要严重。如果我把使用激素比作饮鸩(毒酒)止渴有点过头的话,那未我把使用激素比作喝自己的血来止渴就并不为过。所以,当医生要决定对病人使用激素的时候,当病人要为使用激素而签字的时候,你们可要慎之又慎呵。
5、中医院为何被西化了。某中医学院在我区有几所附属医院,这些附属医院的院长和各科主任大都是当地的“名中医”。按理说这些医院都应该属于中医院,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医院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医院,而说自己是“综合医院”。这些医院的诊疗手段以西医手段为主,治疗用药亦以西药为主,中医方法和中药只是有时“配合”一下,敲敲边鼓而已。可以说,这些本该是中医院的医院都已经被“西化”了。实际上,哪怕是挂出中医院牌子的医院,情况也基本如此。这种状况使我产生了一个深深的忧虑:如果我们的医院都不愿用中医方法治病,那未作为优秀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又如何传承下去呢?难道仅仅靠一些“散兵游勇”式的民间中医大夫来传承吗? 为了弄清中医院为何被“西化”的问题,我查看了一些资料,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中医院之所以被“西化”了,其主要原因并非这些医院的领导和医生对祖国传统医学不忠诚,而是现行体制和政策使然。其一,“以药养医”模式制约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多年来,我国实行“以药养医”模式,使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政府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差价收入这三个医院收入的主渠道中,药品收入一般占医院总收入的55%以上。而现实的情况是,西药比较贵(尤其是进口西药更贵),中药材则相对便宜得多。据2003年广州的调查,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一个SARS(非典)患者约需5000元人民币,而西医治疗一个SARS病人需要10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院如果只开中药,收入就十分有限。可见,“以药养医”模式极大地制约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其二,现行政策鼓励投入大、成本高、收费贵的医院。为了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各综合医院竟相引进CT、核磁共振、中子刀、伽马刀等一系列高技术设备。中医院如果只是靠“望、闻、问、切”来诊断,只靠中药处方、针炙推拿等手段治病,其医疗服务收费能有多少呢?遗憾的是现行政策又是厚前者而薄后者的,例如许多省市对同级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定额结算标准,中医院都低于综合医院。由于定额结算标准偏低,超支费用由医院承担,使许多中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在“负成本”状态下运行。这不是逼着他们“西化”吗?其三,现行体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核心任务。在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确立市场经济模式后,政府卫生投入的比重一度逐年减少。1980年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占全国卫生总费用36%,至2000年下降为不足15%。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创收”成为与其生存发展攸关的大问题。许多医院为了增加医疗收入,追求经济效益,不同程度地出现诸多不良倾向,如叫不必住院的病人住院,增加不必要的检查,中医大夫开西药,西医大夫开贵药,小病大治,动员病人做不必要的手术,拖长病人住院时间,诱导病人长期服药和购买贵重保健品等等。这些情况,我与许多住院病友都有切身感受。病友们私下议论说:现在的医院商业味道太浓了!这些年来,医院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也水涨船高,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医药费用的剧增,医疗卫生成本的大幅上升和国家卫生资源的巨额耗费,这给政府(医保)和民众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不少医院的经济效益是上去了,但医德水准却下来了。从1991年到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10年间增长了近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然而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进行排序,中国却排在第144位。我国医疗卫生绩效如此之低,这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确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也应该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事业单位,而不能把医院一概等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医院追求的不应该是医疗收入,而应该是价格效益比。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解除他们生存发展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在政策上鼓励哪些花少钱又能治好病,群众满意的医院,而不是鼓励哪些成本高,收费贵,使民众和医保不堪重负的医院。我们期待新一轮的医改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
6、治病是一个人生大课堂和大考场。这次治病过程我的一大收获是前所未有地关注起自己的健康问题。我61岁以前没有得过什么大病,因而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不太在意。这次得了大病,我可谓亡羊补牢。在治病过程中我读了很多有关书籍,尤其是读了许多中医和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真是获益非浅。我觉得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确实是优秀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千秋万代传承发扬。社会上的人们兴趣各异,喜好不同,而在我看来,读书学习,其乐无穷。治病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又是一个大考场。一是考你人生态度是否积极,对疾病能否坦然面对,既来之则安之,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二是考你的意志力,面临病痛折磨是否坚强,配合医生治疗能否坚持不懈,往往疗效就在你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三是考你的学习力,能否在治病过程学到一套养生保健,强身驱病的知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治病对病人来说是一个大课堂和大考场,对医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大课堂和大考场呢?一个医生,既要在自己确诊的病例中增强信心,又要在自己误诊的病例中吸取教训,既要在自己治愈的病例中总结经验,又要在自己没治好的病例中反思原因,只有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习的医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医生在治病过程中的考试,一是考其医术,二是考其医德。医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现实中那种真正不计名利,一切为病人着想,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精诚大医并不多见。
第三篇:马居里教授治疗慢性肾病中医湿证经验总结
马居里教授治疗慢性肾病中医湿证经验总结_治疗慢性肾病湿证
论文摘要:名老中医马居里教授辩治肾病,审证求因,重视湿邪,对症下药,临床疗效明显。论文关键词:马居里教授,治疗慢性肾病湿证,经验总结,名老中医
慢性肾病是泌尿系疾病常见疾病,从中医致病角度及现代饮食习惯出发,湿邪显得尤为重要。导师马居里教授,从事中医肾脏病学教学、临床研究30余年,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肾系疾病湿证方面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马教授学习,颇有感悟,现将其在辨治肾脏病中湿证方面经验整理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一、肾脏疾病发病概况
中医角度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与膀胱相表里,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西医角度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可见无论中医或西医中的肾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肾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肾脏病发病率高达9.4%-11.8%。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二、慢性肾病中湿证的病因及病机
湿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腰为肾之府,感受寒湿、湿热之邪,邪阻腰府,络脉不利,则发腰痛。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现代生活中多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脾生湿,肾主水,水湿同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肾阳亏虚,气化不及州都,则发水肿,癃闭;且湿性粘滞,见肾病多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湿性趋下,湿热蕴结下焦,则发淋证、小便失禁、遗精、阳痿;湿性重浊、困阻阳气,清阳不升,则发耳鸣耳聋。肾系病证治病因素诸多,多可有湿邪解释,故湿为诸邪之本,兼它邪致病。
三、马师分型治疗湿证(水湿、寒湿、湿热、痰瘀、浊湿、浊毒)
1.水湿证:主症: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腰酸困痛,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马师治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多选五皮散(茯苓皮、生姜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加车前子。
2.寒湿证:主症:胸闷气短,咳吐白痰,怕冷,肢体困肿,纳呆,泛酸,腰部怕冷,得热则舒,小便清频,大便溏。马师治以温化寒湿,多选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温阳之类药物肉桂、干姜、吴茱萸等。
3.湿热证:主症:肢体困重,胸脘憋闷,口腻不渴,泛恶欲吐,腰酸困,小便涩痛,或小便不利,腹胀、便溏不适,或大便不通,舌体胖大,苔黄腻,脉濡数。马师治以清热除湿,病偏于上,方选杏仁滑石汤;病在中焦,方选黄连温胆汤;病偏于下,方选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八正散。
4.痰瘀证:主症:全身发困,胸脘憋闷,腰酸刺痛,纳食可,夜休一般,舌暗,苔黄腻,脉弦涩。马师治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方选通瘀煎,当归芍药散,或二陈汤加红花、桃仁、丹参、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制之品。
5.浊湿证:马师认为此症多见于慢性肾病功能不全,此时因肾脏清除率下降,体内代谢产物排出不畅,聚于体内,发为浊邪。主症见:恶心欲吐,口苦,不思饮食,发困,腰酸腿困,夜尿多,尿浊。马师治以清湿化浊,方选扶正泄浊保肾汤,偏上焦加菖蒲辛开,在中焦以草果、川朴苦温燥湿,在下焦用泽泻、薏苡仁利湿。
6.浊毒证:马师认为此症亦多见于慢性肾病功能不全,浊邪化热则为浊毒。主症见:恶心呕吐或欲吐,口苦、口干,不思饮食,颜面色淡浮肿,发困,腰酸腿困,尿多或尿少。马师治以清热解毒,通便泄浊,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大黄、当归、益母草。
四、病例举证
患者师某,男,50岁,2010年9月30日初诊。反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32年,加重1周。患者3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短,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治疗(具体不详)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消失,此后时有上症再发,患者未予重视,亦未检测尿常规、肾功等。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发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恶心欲吐,口苦,遂在咸阳市中康医院做全面检查,血压160/80mmHg,肾功:BUN27.32umol/LCR1000umol/L,尿常规:蛋白2+,血常规:血红蛋白68g/L。泌尿系B超:双肾弥漫性损害,右肾大小约7.3×4.4×3.2cm,左肾大小约9.8×4.8×4.7cm,为求中西医治疗今来诊,时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贫血貌,恶心欲吐,口苦,胸闷痰多,全身发困无力,腰酸困,夜尿5-6次,纳呆,夜休差,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诊断: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衰竭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中医诊断:溺毒证属痰浊中阻,水湿内停。治以化痰祛浊,利水消肿,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具体药物为:黄连10g陈皮10g姜半夏12g土茯苓15g竹茹10g枳壳10g车前子15g菖蒲15丹参20g泽泻20g焦山楂15g鱼腥草15g水蛭10g金樱子15g芡实15g,七付,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分早晚口服,日2次,右旋糖酐铁50mg日3次口服。10月7日复诊: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基本消失,无口苦,胸闷气短,恶心明显改善,纳食好转,面色较前红润,夜尿4-5次,夜休可,大便调,日1次。查血压140/80mmHg,肾功:BUN26.66umol/LCR966umol/L,尿常规:蛋白2+,血常规:血红蛋白81g/L。肾功:上方去菖蒲加生大黄8g,七付。10月14日三诊:患者浮肿消失,纳食香,精神可,无乏困,大便调,日2次。查血压130/70mmHg,肾功:BUN27.5umol/LCR840umol/L,尿常规:蛋白2+,血常规:血红蛋白88g/L。上方加黄芪30g党参15g怀牛膝15g。10月21日四诊: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肾功:BUN33.85umol/LCR713umol/L,尿常规:蛋白1+,血常规:血红蛋白96g/L。上方去泽泻,车前子加地龙12g、红花10g、山药15g、熟地15g、砂仁8g。随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继续服上方,随访1年,患者无明显不适,血肌酐维持在630-700umol/L。
五、体会
目前慢性肾病致病因素众多,各种病因夹杂致病,然慢性肾病与湿的关系紧密相连,湿是发病之因,又是进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从除湿治疗慢性肾病正引起中医界的广泛重视,马居里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临床,潜心研究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通过不断总结与探索,结合西医病理诊断,认为各种肾病祛除湿邪很关键,湿邪得除,脾胃健运,诸症得以缓解或消失;马师认为湿邪重浊粘腻,易阻气血运行,经络受困,在湿邪治病中常配以活血化瘀之品(多用红花、桃仁、丹参、川芎、三七粉、焦山楂)兼虫类药物(多用地龙、水蛭、僵蚕、蝉蜕、土元)以通络,临床疗效显增。马师在临床祛湿方面也注重于健脾,湿能困脾,脾易生湿,泻补并用,重在于泻,灵活运用于各型,临床上疗效满意。
第四篇:肾病专家谈治疗肾炎注意事项
肾病专家谈治疗肾炎注意事项
肾炎是肾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呈慢性进展性过程,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就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尿毒症。所以肾炎患者一定要及时到肾病专家科医院采取科学有的效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那么,治疗肾炎哪种方法最好呢?权威肾病专家为广大肾炎患者推荐中医特色疗法——“基因活肾逆转法”。
中医特色疗法——“基因活肾逆转法”传承传统中医理论精华,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利用天然植物草菌与精选中药配伍,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活性因子与能量分子通过肾脏细胞的生物膜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产生能量转换,兴奋神经,激发调动正气,调节免疫,平衡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消除水肿,提高肌酐、尿素氮的清除能力,全面改善肾脏系统功能。同时有效修复肾功能,使萎缩的肾脏逐步恢复其形态。在治疗上具有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效果。此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分别施治,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兼以化湿、降浊、解毒、活血治疗,具有改善肾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以通肾活络、活血化瘀、降浊排毒等方法,以疏通肾脏,激活肾脏功能为目的。修复受损肾小球,增强肾小球重吸取,恢复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从根本上治疗肾炎。
“基因活肾逆转法”治疗肾炎的十大特点
1、疗法独特领先,突破肾脏细胞不能再生的瓶颈。
2、能够产生各种活性因子,刺激肾细胞分泌促红素,使红细胞生成。
3、激活自体免疫力,实现组织的自我修复,治疗作用持久,复发率低,根治效果好。
4、保持肾脏功能的完整性,恢复受损肾脏功能。
5、治疗范围广泛,攻克各种肾脏疑难病症。
6、绿色治疗、更彻底,更有效,更安全,更有保障性。
7、使病人摆脱药物依赖,提高生活质量。
8、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防止并发症发生。
9、无需长期用药,对机体不产生副作用。
10、安全,彻底无毒副作用。无免疫反应,临床治疗具有高度安全性。
肾病专家表示,肾炎患者在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达到理解疗效。
1、注意饮食肾炎病人应该多喝水,多吃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或容易消化的普通饮食。以增加尿量,有利于冲洗泌尿道,促进细菌、毒素和炎症分泌物的排出。
2、注意卫生肾炎病人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换内衣,特别是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不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细菌可以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并由膀胱、输尿管逆流的动力入肾盂,然后再侵及实质,形成泌尿系统的感染。
3、加强锻炼只有锻炼身体才能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促进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便秘。
4、女性需注意杜绝盆浴。因为盆浴会使水逆流入膀胱,引起感染。
第五篇:中医治疗组工作计划
弘扬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以中药事业发展为根本点,保持发挥特色优势是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点
有特色才能有发展。
中医药工作者肩负重担,要有信心和责任感。保持发挥特色优势为社会做贡献,有多个方面,从医疗来讲,中医特色就是中医本身的内涵发展。过去的名医,诊疗、用药都能体现中医特色,他们有信心有责任感,只要有治病的好方法,就坚持继承下来加以运用。孙思邈说“大医不避艰险,不怕委屈”。所以,做中医就要勇于担当责任,只要能为病人治好病,就问心无愧。
围绕特色锻造核心竞争力
保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体现在疗效。,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不仅是价廉的问题,而是在疗效上应该达到或高于西医的水平,才能有说服力。这方面需要中医医院抓好重点学科,通过科研带动临床,根据自身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医院竞争力的几个因素,首先是疗效,其次是副作用小,再次是简便的程度,最后是便宜。疗效是最基本的层次,没有好的疗效,其他的再好病人也会跑掉。
摆正位置讲究策略敢于竞争。目前的中医院主流都是中西医结合,在与西医医院竞争中,要讲错位竞争。一是抓西医的弱点和薄弱环节;二是做西医院不做的和不愿意做的。
西医的诊治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中医院也应该借鉴利用。
科研创新是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突破口”
科研创新自立自强,加强科研创新,寻求自我突破。深入持续研究,为医院发展拓展空间;
调整中医科研评价体系。可以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科研、立项的评审办法,使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也能够得到认可。
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承,造就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
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医药事业内外和谐环境。业内人士首先要振奋精神,团结进取,才能有力争取业外支持和呼应。内外和顺,才是和谐建设,才能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内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