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第一课讲稿
开学第一课
大家好,我是基础课部的语文老师,我姓顾。现在,由我来给大家介绍“大学实用语文”这门课程。这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我们同学在大一都要学的课程。在给大家做这个课程引导之前,有两个概念必须明确一下:
(1)每个人都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靠母语传承的,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学好母语。同时,个人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学好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母语,运用母语。母语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并且可以说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2)学好母语是更好地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这点大家应该没有疑问。
明确这两个概念后,下面,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
听到顾老师说大学里会开设语文课,大家觉得“大学语文”会上什么内容?(下台问学生)
文学作品欣赏?文言文阅读?(之乎者也)写作文?。。。。(这些都是中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
如果我们在40多个课时的大学语文课还学这些,你们觉得怎么样?
看大家的反应,有部分同学并不想学这些东西了,甚至有的同学说这些跟我们的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
看来同学到了大学有了各自的专业后,可能会更关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比如学了建筑专业我们要学会做工程造价或设计工程图纸等等,觉得学好这些将来才能好找工作。不错,这些专业能力确实重要。同学们也想在找工作时成为企业抢手的职业人才?那什么是职业人才,同学们会说,不就是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的人才吗?我们来看看《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职业人才的定义:
这时,其实涉及到了另一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那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呢?„„它包含哪些能力?······对于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力的关系和地位,让我们来打个比喻: “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就好像一个猎人进入森林。我们不只要给他足够的干粮,还要给他一支猎枪。人生的森林,深不可测,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难和凶险。干粮——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不是发展。干粮总有一天会吃完。猎枪是一种能力,一种方法,具备了猎枪,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随时猎取食物,保障生存,在各种困难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是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同学们应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那我们语文课程能帮大家提升哪些能力呢?问同学?哪一种或哪几种?当然,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能力,自然主要是提升大家交流表达的能力,同时兼顾其他一些能力。
刚刚其实我们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语文的这样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了解下,我们语文具体学什么,怎么学。在高职院校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大学语文”从07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改革。从刚开始的纯文学欣赏的教学方式,一步步改革为以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能力为中心的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来看看我们往届的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照片里体现了培养团队,与人合作精神,读书沙龙的读后感,老师推荐发表到院报.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去年开始,学校增加了很多工学交替的教学项目。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本学期开始,我们采用企业内训的方式,用活动单引领,来提高我们同学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的目的是想让我们的课堂既实用又轻松有趣。
这些就是大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为了完成大家完成活动任务而准备的。我们会给出一个结合专业的某个专题方面的活动任务让大家小组合作完成。我们设置活动单的设计就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成果的。学完知识会不会运用?每个组一个任务。大家看,这个大的任务分解过后直接指向了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接受完任务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分解任务(与人合作),拟定草案,完成草案(交流表达)······
那同学们肯定很关心一个问题,怎样拿到学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让我们看一下,非常清楚,分为三个部分。本学期首次采用了无试卷化考核。大家看出,这个考核是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这就意味的,只要你能够坚持走进课堂,参与每个项目的完成,那你一定不会挂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且有课外延展的部分。加分项。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你们的学哥学姐们积极配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惊喜。我们来看看他们学习的成果吧~~~看完大家肯定有自己的感受。希望大家能够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程是希望每个同学从语言的旁观者转变为语言的实践者。
期待以后和同学们一起漫游语文的奇妙世界!谢谢大家!
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是用几个活动单来统领教学,学生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比如组织一场企业活动,同学们要学习处理各种情境时需要掌握的文字表达和沟通的技巧。一场活动的灵魂就是一份策划方案。看看同学们的成果吧。
口语表达,我们做了很多的训练项目,下面选取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展示一下。
文化专题汇报是前个学年我们要求学生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每个组领到不同的主题。课题汇报时,力求在20分钟内用生动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形式,制作ppt或拍摄视频,或现场表演,向同学们展现出较为深刻的主题。完成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信息搜集的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展现。例如: 这组学生汇报的主题是“考试文化”。这组学生事先找了很多资料,研究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沿革,并反思现今各种考试对社会的影响,把这些整理起来制作了一份ppt。重点结合他们刚刚经历的高考,然后在班里掀起了“中国式考试”的大讨论。最后制作了一段视频,表明他们对于考试的态度。很生活,又真实,最后的结果也很正面。
这组同学汇报的主题是校园服饰文化。学生们把重点放在青年学生对于服饰文化的理解上。开头小组成员用模特表演引入主题,然后给大家介绍了服饰文化的几种类型,并用一段校园采访表明态度。
读书沙龙是去年我们写作和口语为主的语文教学之外补充的文学分享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同学们在推荐书目的指引下,读书并分享给同学,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分享.也从同学那里获得收获。下面看随机选取的两组作业。我们不仅推荐给学生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对于优秀的外国作品,我们也积极推荐。穷爸爸富爸爸。这是两个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关于金钱方面的教育。清崎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
分析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自身因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商”概念,并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组学生在展示时,除了展示了制作的ppt,而且自己整理出他们领悟的深有体会的经典语录,制作了语录的视频。我们来看看“富人只所以为富人的” 秘密是什么呢?。
通过模拟招聘,同学们提前熟悉了职场招聘流程、提高求职技巧并且积累求职经验。
第二篇:大学语文讲稿
大学语文
第一讲
古代汉语文字与音韵
(一)古代汉语
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体变化过程,行书、草书作为辅助字体存在。由繁到简,便于使用,是其演化大趋势。解放后,我国成立汉字改革委员会,简化汉字,规范使用汉字,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
二、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
象形——画出形状,表示意义(手、龟、豆),指事——用提示方法,指出意义(上、下),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合起来,让人领会意义(休、从),形声——由表示形体和读音的两部分构成(桐、河),转注——两个字互相注释(考者老也,老者考也),假借——用使用别字代替的方法表示(“我”本是一种武器,代作第一人称;“蚤”与早同音,代替早;“豆”本是一种容器,代作豆类的豆)。
实际前四种为造字法,能产生新字;后两种为用字法,不能产生新字。所谓“四体二用”。有些形声字,古今形体变化大,读音变化也大,已难以辨认。如:
在,从土,才音;薅,从蓐,好音;布,从巾,父音;今都难辨认了。
有些字,因取的音旁不一样,现在也难认识,如梅,表读音就有“每”、“某”,还有以两个“呆”象形的。
三、古汉语音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汉语各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闭口呼逐渐向开口呼变化,是汉语读音变化大趋势。
甲骨文
(一)这是求雨卜辞,问天下不下雨,问雨从哪个方向来。标点为今人所加,理解可以尽自己智力,合理、准确为好。
《利簋》
簋,一种食器,盛黍、稷做的饭食用。
此文为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史实的一件青铜器铭文,32字,须大体弄明白铭文意思,知道金文、古文字的一些特点。
此铭文对夏、商、周三代的断代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是周武王赏赐,右史(官名)利(人名)所作,故称利簋。第二讲
古代汉语 词汇与语法
一、由单音节词向复音词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
二、语法
1、用词序、虚词表现语法关系(造句规则、句型变化,商代即奠定),2、判断句不用系词,3、否定句、疑问句宾语前置,4、被动、比较用“于”表示,被动还用“见”、“为。。。所”表示,隋唐时期,第三人称“他”产生,系词“是”广泛使用,否定句、疑问句宾语移到动词后,晚唐五代后,前、后缀使用频繁(老、子、头等为前、后缀),有时态助词“着”、“了”、“过”。
晚唐五代的口语已经与今天的口语相接近。
《刺客列传》
选讲豫让、聂政,并补聂荣部分。
一、字词:
女为说己者容——说通“悦”。
漆身为厉——厉通“癞”lai,为,成为。与韩相侠累有却——却通“隙”。
既已委质臣事人——质,身体;臣,作状语,以臣的身 份;事,侍奉。
乃使使持衣与豫让——使使,前为派,动词;后为使者,名词。
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奉通“捧”,溢通“镒”。
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毳,通“脆”。且前日要政——要通“邀”。于是韩县购之——县通“悬”。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畅,觞。
与母姊如齐、襄子如厕——如,往。。。去。严仲子固让——固,坚决;让,请人接受,今还有“让茶”。
为——本指役象以劳作,后成广泛使用的动词,要视后面宾语来定应是哪个动词;又虚化为介词。
如:漆其头为(成为)饮器,士为(替)知己者死,吞炭为(变)哑。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豫让者,晋人也。聂政勇敢士也。省者。
这种判断句,常式为“者。。。也”,也可变化,“豫 让晋人也”、“豫让晋人者也”、“豫让晋人”。
2、省略句
其友为泣曰——为之泣曰,省之。而忠臣有死名之义——死于名,省于。我必为报仇而死——为之报仇,省之。
3、名词、方位词作状语
皆众人遇我——众人,一般人,作状语。
4、使动用法
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愧,使得惭愧。
残身苦形——使身受残害,使形体受苦。
三、内容分析
《刺客列传》所写刺客,多用语言行动描写,突出表现他们“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观点,聂荣不以自己畏死而埋没弟弟的英名,与之有所区别。
豫让记载的史实,为“三家分晋”的开始,晋国从此被分为赵、韩、魏三国,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日益强盛,而奴隶主势力走向衰落。(补)聂荣部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 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於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從,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鞌之战》
一、解题
《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为孔子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春秋》记事简约,后有三家为它作传:《谷梁传》、《公羊传》和《左氏传》。《左传》,即《左氏传》,为左丘明所作的传。鞌,同鞍,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
二、学习本文巩固古汉语知识,包括字、词、语法知识,分析作品中人物。
三、字、词、语法
陈——同阵,陈、阵,一字分化而来。
御齐侯——御,驾车,给齐侯驾车;从意思上理解,今还有“读点鲁迅”、“打扫卫生”的说法。吾子——子,对男子尊称。旦辟左右——旦,天亮叫旦,辟通避;古代三匹马驾战车,故驾车有左、中、右之分。骖——古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奉觞——奉,今作“捧”;觞,酒杯。璧——一种圆扁形,中有孔的玉器。忝——tian,辱,这里是使受辱。
臣辱戎士——使辱,我使战士职位受辱,一种谦虚说法。将为戮乎——将要被杀吗?为,被动用法。余、吾、我——本文第一人称出现三个词。以劝事君者——用来勉励侍奉君主的人。
四、课文分析
《鞌之战》记载的史实,是春秋中晋国与齐国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文章交待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其根本原因,实际是双方都要争夺北方地区的势力范围。
文章着重刻画了双方的几位人物,各有特色,栩栩如生,齐侯、郤克在战争中的表现,又是与他们的御者、部下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
记载详略十分精当。第三讲
现代汉语词汇和方言
一、什么叫现代汉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方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经历了“雅言”(春秋)、“通语”(汉)、“官话”(明)、“国语”(辛亥革命后)、“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的过程。
唐宋以来白话文学作品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推广,金元以来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话成为“官话”,五四白话文运动,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三、我国的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2)吴方言,(3)湘方言,(4)赣方言,(5)客家方言,(6)闽方言,(7)粤方言。
四、现代汉语特点: 语音方面
1、没有复辅音,2、元音占优势,元音为乐音,汉语乐音比例大,3、有声调,形成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效果。语法方面
1、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2、词、短语、句子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子成分不是简单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由于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第四讲: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
一、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要素
二、现代汉语特点:
1、形态变化不丰富,2、词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3、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4、词、词组(短语)和句子结构原则一致。(现代汉语特点可以与自己熟悉的外语作比较来理解掌握。)
三、词类可分为: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四、句子按照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按照结构分——单句(主谓句、非主谓句)、复句(并列、选择、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
五、修辞
用调整和修饰语句的方法更好地实现表达效果,叫修辞。
修辞包括语义、语音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双关、通感、仿词、顶针等)的运用。第五讲
中国古代诗歌
一、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
1、起源于民谣
《候人》:“候人猗兮”,实为“南音”之始。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述了先民制造弓箭、猎取动物的过程,表达了劳动、生活的快乐。
《古诗源》中收录的《康衢》、《击壤》歌,都是古老的歌谣。
2、中国诗歌两大源头
以《诗经》为代表的儒文化,以《楚辞》为代表的巫文化。
《诗》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春秋500年间305篇诗歌,由孔子编订。《诗》中,《风》,民歌;《雅》贵族、士大夫诗;《颂》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西汉独尊儒术,将《诗》称为《诗经》,经是儒家经典。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湘君》、《湘夫人》等。
3、秦汉以后,中国诗歌经历了汉魏六朝赋、唐诗、宋词、元曲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二、《硕人》
1、《硕人》是卫风中的一篇。
《春秋传》:“初,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所谓硕人者,有德之尊称也。
卫,周初,将纣都朝歌(殷墟)封给康叔,更名卫,即今天的河南濮阳。
2、《硕人》共四节:
第一节,写庄姜高贵出身,第二节,写庄姜美貌,第三节,写庄姜嫁到卫国盛况,第四节,回顾路途,祝福美好。
“无使君劳”一句,说不要让卫庄公劳累。
三、《山鬼》
这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
1、补充注释
山之阿——阿,凹曲处。
被石兰兮带杜衡——带,带子,以。。。为带,意动用法。
岁既宴兮孰华予——华,同花,使我像花一样,使动用法。
2、这首诗表现了山里女神向所爱之人表达爱情的曲折微 妙的心理过程。
四、《桃花庵歌》
1、关于唐寅
唐寅,明代苏州画家、诗人,青年时代受科考舞弊案牵连,坐过牢,以后仕途无望,寄情山水酒色,过着没有拘束的生活,对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在艺术创造上不拘一格,是一位有个性、有极大影响的艺术家。
2、《桃花庵歌》文字浅显通俗,个性强烈,对这首歌的积极面要肯定,消极面要消除。主要了解唐寅的艺术人生,明白艺术创造中内世界与外世界的关系。
古代文化知识
冠礼
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家庙主持冠礼。先选定日期、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an),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然后去见兄弟姑姊,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加冠后可以娶妻。
笄礼
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ji)。结发即将头顶上盘成发型(区别于童年发式),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了。
婚姻
春秋时有媵(ying)的制度,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姪(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与女方同姓两国送女儿陪嫁,亦各以姪娣相从,通称为“媵”。媵不同于妾,身份比较尊贵。战国就无媵的制度了。
古代婚姻有纳彩(男方送一只雁)、问字(以占卜吉凶)、纳吉(卜得吉兆报喜)、纳徵(订婚送礼)、请期、亲迎的“六礼”。一般民众往往简化合并。
雁以舒雁代替,舒雁就是鹅。
天干地支
古代用天干地支计算年代日期。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子丑寅卯辰氏午未申酉戌亥(地支)。
音律
律,定音的竹管,用十二个长短不同律管定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这十二个标准音叫十二律,奇数为律,偶数为吕,合称律吕。
黄钟管长9寸(晚周尺度,1尺约23公分),用三分增减法,分三份加减三分之一,黄钟三分减一得6寸,为林钟;林钟三分加一,得8寸,为大簇。。。大簇三分减一,得5又三分之一寸,为南吕。
五音:宫商角徵(zhi)羽
12356 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12345671 实际音乐中,宫商角徵羽音高由律来确定,12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有十二种不同的宫调式,商角徵羽的各调式仿此。
古代通常用宫为第一级音,其实宫商角徵羽五音都可以为第一级音。第一级音同,意味着调式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从隋代到清末,延续1300多年。
历代有些变化,明清科举,从地方到中央,总共进行六次考试:
童试
生员(秀才)。(这是功名的开始)。乡试
皇帝派人去考
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在贡院考
一场三天,考三场
考中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考一天
答卷一人一人发 考中称进士。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不定,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不定,赐同进士出身。中午朝廷供饭。
朝考(朝廷考试),前三名免考,考庶吉士
庶常馆(翰林院)学三年。
散馆
三年后举行翰林院散馆考试
考试后按成绩对待:留馆(任编修);分工作;不分工作,退回进士。
中国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最大的106岁,广东人;最小的16岁,合肥人。
乾隆朝,山东李宏道,99岁,授编修;那次考完三场89岁以上的,有40多人,都授从七品。
明代张居正儿子没考上,这年就不朝考,不考庶常馆(翰 林院)。
清代状元张謇,南通人,光绪甲午科,《翁同龢日记》载,翁把张謇试卷移放在最前面,钦点为状元。
清代最后一位状元李春霖,因那一年大旱,他的名字合慈禧的心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科举考试实行的1300年间,状元总数大约592名;加上非正统政权的及武状元,共886人。
历代比较有名的状元,房玄龄(隋朝)、柳公权、王维(唐朝)、张孝祥、陈 亮、文天祥(宋朝)、杨慎、舒芬、赵秉忠(明朝)、陆润庠、翁同龢、张謇、李春霖(清朝)。
第六讲
古代词曲
一、词曲知识
词曲和歌舞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原来都是可以演唱的,有曲调,词有词牌,曲有曲牌;后来文人参与创作,逐渐脱离了音乐向单纯的书面文学方向发展。
词以宋代最盛,曲以元最盛。词最早见到的是《敦煌曲子词》。
词按风格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种。苏轼、辛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
元曲这个概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就是指元杂剧,广义的包括散曲;我们这里讲的曲,指散曲,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以及带过曲几种。
二、《破阵子》
1、关于南唐、李煜
南唐由李昇开国,经李璟、李煜,共三十九年。李璟也是一位词人。
南唐国土包括江西全省、江苏、安徽淮水以南、福建绝大部分。南唐屈从于北周、宋,称主,不称王,所以世称唐后主、唐中主。
李煜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不懂军事、政治,把军事、政治委托给别人,又用人不善,最好被宋所灭。
2、《破阵子》就是写他国破家亡情景的一首词。
3、这首词先写了国家历史疆域、宫廷苑囿和不黯军事,后写了自己成为俘虏以及不能保住宗庙、宫女的凄凉。
4、补充三首词
敦煌曲子词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阑人静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摊破浣溪纱 李 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作者
关汉卿,元代大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留下元剧60 余种,散曲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2、词语
恁——nen,那么,那。
南吕——宫调之一,我国音乐十二律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十二律是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律中奇数称律,偶数称吕。
斫——zhuo,砍削。顿——用力向下拉动。
插科打诨——科,戏剧中指动作表情;诨,hun,开玩笑的话,讲开玩笑的话叫打诨。
尚兀自——兀自,还,尚;尚,还。
一、这首曲子,将关汉卿多才多艺、乐观开朗、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写了出来,他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体验,所以才能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来。
了解他的艺术人生,对我们学习艺术的同学很有意义。第七讲:古代辞赋
一、辞赋知识
最早用“赋”作为文章篇名的,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赋篇》。
发展到汉代,由于赋体长于铺陈描述,汉朝处于上升时期,统治者需要以这样的文体形式,来表现其业绩、皇家建筑和他们的生活,因而成为当时文学的一种主流样式。
它的特点是,讲求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
这一文学形式,以后或向散文方向发展,进一步散文化,接近散文,成为“文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接近骈文,成为“骈赋”、“律赋”。赋随时代迁移而变化。
骈赋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科举考试用赋体,内容、形式上受限制多,叫律赋;唐宋古文运动时,对赋,不反对韵节、对偶,同时不要求韵节、对偶,形式自由,形成文赋。
汉代辞赋中,以帝王贵族出猎、宫殿、苑囿、京都等为题材,又称大赋,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称为小赋。汉代四大辞赋家,他们的代表作均为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洛神赋》
一、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子,封陈王,谥思。富于才学,早年曾为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善诗,也善辞赋、散文。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有“才高八斗”之称(世有才华一石,他占八斗)。《洛神赋》为著名赋篇,晋顾恺之有名画《洛神赋图》,豫剧有《洛神赋》。
二、字词
宓妃——宓(fu)妃,宓(fu)羲氏(即伏羲氏)之女,洛水之神。
藩——fan,诸侯王封地为“藩国”。髣髴——仿佛。
荣曜秋菊,华茂青松——荣、华都是花,这里用来喻宓妃的面容。曜,光彩;茂,茂盛,分别指容光、青春活力,中间省“如”、“似”。珥——er,佩戴。
微幽兰之芳蔼兮——这里“微”是暗中察访的意思。文中的通假字:
车殆马烦——殆,通怠。彼何人斯——斯,通兮。解玉佩以要之——要,通邀。仪静体闲——闲,通娴。转盼流精——精,通睛。神宵而蔽光——宵,通消。
三、全文按照与宓妃相遇、相恋、相别的经过来安排:
1、余从京师——臣愿闻之
遇神——由京师回来,渡洛河遇神。
2、余告之曰——采湍濑之玄芝
述神(赞神)——向御者描述宓妃体貌、神态、举止。
3、余情悦其淑美兮——申礼防以自持 恋神——向宓妃表达爱意、诚心,又恐遭弃。
4、于是洛灵感焉——令我忘餐 神恋——宓妃示爱,众神相贺。
5、于是屏翳收风——怅神宵而蔽光
人神隔——神圣的爱,人神终相隔,宓妃长相爱。
6、于是背下陵高——怅盘桓而不能去 怅归——长相思,无尽期。
四、这是一篇著名的骈赋,按照与宓妃相遇、相恋、相别的过程叙写,情感起伏跌宕,高潮处又一落千丈,形成极 大反差。在描写宓妃的容貌、神态、举止上,神情毕肖,绘声绘色,将宓妃旷世之美,展示给世人。
五、曹植具备高超才华,对社会生活有深刻体验、了解,又有郁积于心的真情,故能够成此名篇。
联系此文,讲解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客观世界和作家主观世界的关系,从生活到艺术,就是艺术创造,艺术创造讲的是客观外物的主体化和主观精神的客体化:
作者要表达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是通过描写客观外物来实现的,而作品中的客观外物,无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精神和情感。
这篇文章,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曹植对宓妃的刻画,从形体、服饰、举止、精神气度、语言、静态动态、正面背面、场面烘托、人物衬托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
将对宓妃的描写,与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宁娜的描写,哈代对苔丝的描写以及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写作比较,可以看出,曹植的艺术才华是旷世的。
补最后两节: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 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书中168页“感交甫句”应为:感交甫之弃言兮
《登楼赋》
一、王粲(177——217)
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初依刘表,不为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至侍中,与曹植并称“曹王”,以《七哀诗》、《登楼赋》影响较大。
二、关于《登楼赋》
王粲不为刘表重用,偶登当阳县城楼,乃作此赋,后成为“文人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
三、词句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兹,此;以,而;销忧,解忧。
挟清漳之通浦兮,依曲沮水之长洲——之,的。漳、沮(ju),两条河流。
注意:赋体中,采用对仗句式,应将前后两句对照起来理解词义;赋体中多用典故,解读辞赋,文史知识要丰富。
四、全文三节:
第一节,登楼四望,景色虽美,而非吾土,第二节,纷浊之世,怀才不遇,怀念故乡,第三节,渴望治世以施展才能,下楼怅然。第八讲:古代散文
一、中国古代散文始于文字记事,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个概念,甲骨文、金文是最早的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百家》。
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起始于唐代的“古文运动”延续到宋代,“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极有影响的代表作家,其中唐代二人(韩愈、柳宗元),宋代六人(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明代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广有影响;清代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影响中国文坛数百年。
二、刘伶《酒德颂》
1、刘伶为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本文在《刘伶传》中,是刘伶留下的唯一一篇文章。
2、字词
幕天席地——幕、席,名词作动词,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意动用法。
焉知其余——焉,怎么,哪里。
枕麴藉糟——枕、藉,名词作动词,以麴为枕、以糟为 藉,意动用法。
3、《酒德颂》颂扬酒的德性,高扬人格力量,抒发作者不拘礼法的洒脱态度,代表了典型的魏晋精神。
三、金圣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1、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文艺批评家,本文是他《西厢记》批语中所记载的人生三十三种快意之事。
2、文章叙事轻重缓急自如,形象逼真,将一个狂放之士的性格跃然纸上。
3、全文充满了一个蔑视礼俗的士大夫的脱俗、叛逆的精神。
4、金圣叹的死,也是因为蔑视礼法,他是封建社会离经叛道的士大夫,是封建士大夫中的另类。
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九讲 古代戏剧
一、中国古代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祭祀祈神,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成熟阶段的戏剧。经历了原始歌舞——杂剧滑稽戏(俳优表演)——汉代角抵戏——南北朝踏摇娘——唐参军戏——宋金诸宫调(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的形成过程。明清进一步发展,传奇、昆腔风行。
二、元杂剧四大家
关汉卿,大都(北京)人,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马致远,大都人,代表作《青衫泪》、《汉宫秋》。郑光祖,山西临汾人,代表作《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白
朴,山西河曲人,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三、《西厢记》题材流变
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民间说唱——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
董解元,金代人,姓董,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诸宫调为同一宫调若干曲牌组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称诸宫调。
四、《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1、词语
科——戏剧用语,指动作。生、旦、净、末、丑、外、贴——戏剧用语,外指老年,旦贴,女次角。
这段戏文多用口语,要对照戏文弄明白。
五、王实甫《西厢记》对《会真记》作了根本性的改造,是一出才子佳人戏,在封建时代具有反封建婚姻的意义,六、《牡丹亭》第十出节选
1、关于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剧家,他的《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
《牡丹亭》描写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汤显祖与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同时代,比莎士比亚年长14岁,两人都是有巨大影响的戏剧家。
2、关于课文
《惊梦》是《牡丹亭》中精彩的一段,将一位青春少女渴望自由、渴望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作品文辞优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整个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柳、杜的相爱,写得曲折而离奇。
3、词语
介——戏剧用语,指表示情态动作。贴——贴旦,女次角。
第十讲 古代小说
一、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在先秦就有小说的萌芽。经历了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小说、宋元白话小说,发展到明清小说,出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文学巨著。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荣期,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
二、《莺莺传》,一名《会真记》。
1、关于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洛阳)人,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2、词语 瑊——jian 中人——宫中之人,皇帝近臣,也称太监为中人。廉使——察访使。睟——sui,润泽貌。俾——bi,使。抑——yi,压,迫使。离——通罹,遭受。斁——yi,厌弃。
则固不忒——那本不错,忒,差错。
既君之诚——既,实现、完成,使你的真诚愿望实现。文竹——有花纹的竹,指斑竹。
为蛟为螭——成为蛟成为螭。蛟,传说中能发洪水的龙;螭,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僇——lu,侮辱。
3、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写的小说,是诸宫调董西厢和王实甫《西厢记》的最早源头。小说中,崔莺莺、小红和张生的形象逼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真正的爱情只有在浪漫故事中才有。这就是一篇描写浪漫爱情故事的小说。对于《莺莺传》,历来说法很多,褒贬不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之深。
作业: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普救寺
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发生过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此寺早毁于兵燹,今又重建。
几经兵火今又重现 元稹一篇《莺莺传》 王实甫一出《西厢记》 吸引住历代多少痴男怨女!
物非人也非 只有旧地尚存 莫道人间情爱终成虚话 看 附会的张生窬墙处 有多少后生又在爬!
(原载《星星诗刊》2004.10.)
第十一讲:现当代诗歌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1919——1949,现代文学;1949——至今,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概述:
胡适是中国最早尝试白话诗写作的人。
郭沫若是五四时代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代表,是开一代诗风的大诗人,他的《女神》奠定了新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新诗终于取代了旧体诗。
艾青的诗歌创作使中国新诗艺术质量有了大的突破,文革后复出,作为“归来的诗人”,他创作了大量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同样是一位大诗人。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诗歌运动风起云涌,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绚烂的格局。
二、五四以来几个重要诗歌流派:
新月派,新格律诗派,主张新诗要有节制,“带着脚镣跳舞”,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有《死水》(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等作品传世。
现代诗派,师法西方象征主义,以在《现代》杂志发诗作而得名,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等诗人。
七月诗派,抗战时聚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周围的诗
人,有绿原、曾卓、鲁藜等人,主张新诗与时代结合,与人民结合。
九叶诗派,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派,以1981年江苏出版《九叶诗选》得名,有穆旦、唐湜、唐祈、郑敏、陈敬容、杭约赫、杜运燮、袁可嘉等人,他们将现代诗艺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写出思想性、艺术性相当高的作品。
艾青、臧克家、田间、李季、阮章竟等现实主义诗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相当高的作品,广为流传。
三、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沙湾人,1918年入日本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出版《女神》,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1978年去世。他在诗歌、戏剧、历史、考古、古文字、书法等众多领域多所贡献。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气势磅礴,对革命大潮的来到,表现出无比的激情,全诗想象丰富,热情奔放,将各种艺术形式相交融,将一个革命时代的巨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卞之琳《叫卖》
1、卞之琳此诗将旧社会人民生活贫困的现实,用一个小小的镜头就表现了出来。
2、在艺术上表现上有独到之处,将戏剧性与诗歌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一个令人心酸的戏剧场面。
3、无论从内容,还是从音韵、诗意的角度来衡量,它都是一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诗篇。
五、鲁藜《泥土》
一首短诗,融合人生、生命的经验,以纯朴的情感、做人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六、席慕容《青春》之一
这首诗对于青春的思考,引发起人们的沉思。
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的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叫
卖
卞之琳
可怜门里那小孩,妈妈不准他出来。让我来再喊两声: 小玩艺儿,好玩艺儿,唉!又叫人哭一阵。泥
土
鲁 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你踩成一条
第十二讲 现当代散文
一、现代散文简况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谢冰心、何其芳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散文作家。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很高境界,其中《风筝》、《五猖会》等,对封建教育的“精神虐杀”予以抨击,揭示其弊端,极为深刻;鲁迅更是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派”散文,特色鲜明,带有苦味、涩味;
郁达夫的山水游记散文,思想深刻、知识渊博,文字简约而有致;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写情,情文并茂;
谢冰心的“冰心体”散文,写童心母爱,又特别以母爱见长;
何其芳的“独语体”散文,也别具特色。
二、当代散文简况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代初 “诗意散文” 颇有影响。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杨朔《茶花赋》、秦牧《花城》、38 刘白羽《长江三日》等皆为一时之选;
七十年代末,“个性化散文”中,巴金《随想录》、黄秋耘《雾失楼台》、杨绛《干校六记》,以及一些中青年散文作家、女散文作家的散文作品,各展示其个性;特别是复出的老作家们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达到相当高的水品。
九十年代后“散文热”中,文化散文、学者散文、人文关怀散文得到发展。
台港澳散文作家中,梁实秋、余光中、三毛、席慕容等,呈现特有气象。
三、鲁迅《影的告别》
如影随形,这篇散文是影对形的独白。
我不想跟随你了——你,指形,“影”与“形”分不开,这里指影要离开形。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影的存在和“形”有关,和“阳光”有关。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无地,没有的地方,影的最终去向;无处可去,又不得不去,两难中的悲哀。
这篇散文中,朋友、你,皆指影相随从着的形体。仔细领会《影的告别》的深刻含义,鲁迅对未来世界的看法并不乐观。
四、贾平凹《佛事》
1、关于贾平凹
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秦腔》、《废都》《浮躁》,散文集《月痕》、《商州杂录》等。
2、《佛事》中关于人生、生活、精神追求等一系列的问题,留下深沉的思考。语言上没有障碍,内涵上诡谲中,暗含它意,不乏对人生的参悟。贾平凹作品中关于“佛”的叙写,使作品显得诡谲,也带上宿命的色彩。
第十五讲:古代科技与商业
《借景》
一、解题
《借景》是明代建筑家计成所著《园冶》中的一篇。西方园林建筑讲究几何对称,中国园林建筑则注重利用周围环境,做到顺应自然、顺应四季、天人合一。本文讲园林设计建筑,充满了中华文化精神。
学习本文对艺术系(环艺、平面设计、绘画、器乐声乐、主持主播)的同学,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全面掌握艺术发展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今后自身从事艺术创造,很有意义。
二、关于中华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系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历史生活的总和。
中国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自身特点。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
顺应自然、顺应四季、天人合一、重视人,这些中华文化
精神,与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四季分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借景》里讲的就是园林设计、建造,应顺应自然、顺应四季、重视人文,形成与大自然相交融、相和谐的万千景物,以适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体现的,正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
三、文中涉及到的典故、诗文,先后有:
山中宰相 濠上观鱼 阮宣子出行 陶潜归隐 王徽之雪夜访友 陶谷家扫雪烹茶
——这些文人的典故、趣事,长期以来被人们所记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陆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这些诗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些都是人文环境,可见艺术创造和文学密切不可分,意趣、精神追求之重要。
“艺术是感情的形象逻辑”(法 罗丹),“艺术即是有意味的形式”(英 贝尔)。
四、补充解释
冶——有这样一些意思:熔炼金属,冶铁;艳丽,冶容;通野,冶游。
《园冶》,这部书是说园林建筑的,这个“冶”是由“熔炼”引申出来的意思,还是由“艳丽”、“野”引申出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无格——没有固定格式。
乐圣称贤——饮酒后清醒为圣人,昏浊为贤人。花殊不谢,景摘偏新——殊,特殊,特别;花儿特别不凋谢,摘取景物倾向新颖。
五、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构园无格——远岫环屏
总说借景
(二)、堂开淑气侵入——景摘偏新 分说四季借景:
1、堂开淑气侵入——拟入画中行
春季可借之景
2、林阴初出莺歌——坐石品泉
夏季可借之景
3、苎衣不耐凉新——悠悠桂子
秋季可借之景
4、但见篱残菊晚——景摘偏新
冬季可借之景
(三)、因借无由——庶几描写之尽哉
总结借景要领。
六、本文内容上写的是设计、构筑园林;手法上,采用骈体形式,文辞优美、典奥,用典的地方告诉我们,丰富的文史知识,在艺术欣赏时,可以获得很多的欣赏愉悦;
文中一些的对仗句子,意思可依据上下文连贯起来理解。
《戒欺》
一、解题
此文为胡雪岩撰写的一则店训。胡雪岩的经商理念,与徽商二百多年来在中国经济领域、商界的辉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字词
百贸易——各种贸易、买卖,百表示种类多。着不得——使不得、沾不得。济世——接济世人。
弋——带绳的箭;弋取,是猎取,获取的意思。心余之心——第一个“心”作动词用,想到、体会到;第二个“心”,作名词用。冥冥——深深。谓——可称,称得上。
三、文章分析
这则店训,短短87字,谆谆为戒,入情入理,体现了胡雪岩“以人为本,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经商理念,这种经商的理念,是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一致的。
“惟愿诸君心余之心”、“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善自为谋也亦可”,推心置腹,拳拳之心,诚恳之极。
三、研究、讨论
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当今商界的一些实际情形,说出来,进行互相交流,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商业活动中的意义,分析、理解徽商之所以能够辉煌二百余年的原因。
时间安排:讲授十五讲,《借景》内容多,难点也多,时间上可安排2教时多一些,《戒欺》不足1教时。
第三篇:大学语文_柳永_蝶恋花讲稿
蝶恋花
柳永
导语: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诗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流行歌曲的“天王巨星”,他在当时中国的地位,绝对比刘德华、周杰伦还要红得多。那么,他红到什么地步呢?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人,要在有水的地方生活居住,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凡有水井处”,必有他的歌在传唱。而且,他属于偶像兼实力派的创作型歌手,在当时,其他的歌妓要想红,就一定要唱他写的歌,只要能求他给自己写一首歌,马上就可以身价百倍。我想,现在还真没哪位明星能红到他这个程度。
可惜在他那个时代,流行歌曲是最令上流社会所瞧不起的,所以,尽管他很红,但却一直穷困潦倒,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没有,是歌妓们凑钱将他埋葬的。
他是谁呢?他就是北宋著名的大词人柳永。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柳永出身仕宦书香,祖父柳崇是一个很有才干又很有个性的人,朝廷多次请他为官,他都拒绝了。他的父亲柳宜虽然当官,但为人耿直,“有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大忌之。”柳永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三复,一个叫三接,兄弟三人都很有才华,并且都曾考中进士,所以被称为“柳氏三绝”。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柳永,很自然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做官。当然,前面我们说到了,他曾经考中过进士,但是那已经是50多岁的时候了,而且也只做过类似屯田员外郎之类的小官,所以柳永也称“柳屯田”。人的才华和运气,有时候啊,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个柳永,从年少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音乐,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或者是“中国达人秀”,作为一个音乐人,想要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只有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妓院。那个时候的妓院,是歌手和音乐人云集的地方。所以年少的时候,柳永就经常混迹在那里,给妓女写歌。
他写的那些歌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却不受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的待见,所以,尽管很年轻就出名了,但柳永在当时的名声却很不好。当时很多书香门第,1
官宦之家的父母经常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你们千万不要跟柳家的那个熊孩子学啊,搞什么音乐,真是有辱斯文。”而朝廷呢,也跟今天的CCTV一样,经常批判他,说他“三俗”。
所以,尽管出名,尽管人人都喜欢他写的歌,但写歌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官啊。于是,柳永也当时的很多读书人一样,参加了科举考试。哪知道,第一次,不知道是发挥失常,还是别的原因,没考中。一般的人没考中,大多灰溜溜的回家继续复读,准备三年之后再战。这个柳永呢,毕竟是个音乐人,超有个性,很喜欢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于是,在张榜当日,看到上面没他,回家就写了首歌,并且这首歌当年就雄踞了北宋音乐排行榜的榜首位置。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他这首歌里写了什么。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zi)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nen)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
① 黄金榜:即黄榜,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故称。这里指会试后发放的进士题名榜。
② 龙头:状元的别称。与“鳌头”同义。
③ 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这是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谀词。
④ 风云便:《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比喻人生际遇,事业得意。这里指中进士。
⑤ 争:怎么。恣:放纵。
⑥ 白衣:古代平民穿白衣,因用以称无功名的人。
⑦ 烟花:妓女的代称。
⑧ 依约:隐约。丹青屏障:绘有彩画的屏风。
⑨ 恁:这样。偎:紧贴,挨着。红翠:指穿红着绿的年青女子,即歌女。
⑩ 一饷:片刻,短暂的时间。
【译文】
黄金榜上没有我的大名,偶然丧失了当状元的希望。清明朝代暂时遗落贤才,我怎么疗治心灵的创伤?既不能大显才华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一任自己纵情放荡。更何况管它得与丧!我本才子词人,自应是白衣卿相。
就在那烟花巷陌中,隐现艳丽雅致的丹青屏障。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寻访。姑且这样偎红依翠,此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评析】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其实每次我看到这首词,总会想起BEYONG乐队的海阔天空,里面有一段,请一位会唱的同学来唱一下: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其实,柳永的词讲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只是黄家驹在海阔天空里侧重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而柳永则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非凡的自信,还有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
“黄金榜”就是公布了当年考上进士名单的皇榜,“偶失”就是偶然失去,“龙头望”可有两解,一个是“状元”,令一个指的是皇帝的看中和青睐。也就是,中进士的皇榜公布了,我偶尔失去了状元的头衔。这个柳永,分明就是一个叛逆青年嘛,你连个进士都没考中,却说自己偶尔失去了状元的头衔,是不是太拽了。
“明代”是指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就是说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政治这么清明的天朝,怎么就把我这个大人才给遗漏了呢?我该咋办呢?既然不能顺着东风,平步青云,那就干脆随着自己的心愿放荡不羁算了吧。何必还去讨论这件事的得失呢?像我这样的才子词人,本来就是没有功名的公卿宰相嘛。
这是上阕,我们可以看到柳永骨子里的那股傲气,我尽管连个进士也没考中,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偶然,而且,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一般的进士,我要是考中了,也肯定是状元。多么自信,他既没有愤世嫉俗的抨击批判,也没有遮遮 3
掩掩的幽怨,而是将一种纯粹的自我率性表达出来,显得天真而单纯。这其实也是柳永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他很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再看下阕,讲的是没考中之后,继续回归到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烟花巷陌”是青楼妓院,“恁偎红翠”,就是和穿着红衣、绿衣的女子左拥右抱,把追逐功名的理想,换做喝酒唱歌。说得多直接,一点也不掩饰,不矫情。柳永此处所表达的是对另外一种生命价值的追求,但这种生命价值是不被当时的封建伦理文化所接纳的。但是,从这首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宋代,这种摆脱单一价值追求的趋向已经形成了。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很多人都喜欢,大家为什么喜欢呢,就能从这首歌中看到了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东西。
但是,正是因为这首歌太流行了,甚至流行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所以也给柳永带来了大麻烦。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一考就考上了,但是当最终的进士名单传到宋仁宗手上,等他最后批复的时候,他却将柳永的名字给抹掉了,还说“何须浮名,且去浅斟低唱。”后来,柳永但凡写词,都会在最下方题上“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大名,其实,这也是柳永对于宋仁宗表达出自己的强烈不满。
宋仁宗不待见柳永,首先是第一印象不好,因为柳永作为官宦子弟,成日流连于歌楼酒肆,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看来就是不务正业。然后,科举考试失败,非但不认真反省,反而表现出一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不屑一顾的放浪不羁。这对于宋仁宗这样一位封建制度的维系者而言是无法忍受的。后来,柳永尽管主动献词想要讨好仁宗,却因为第一印象不好,加上词中又有地方惹恼了皇帝,所以他就非常悲催的成为宋仁宗最不待见的人。所以,从柳永的人生经历,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就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印象坏了,以后再想有什么发展就很难了。不过宋仁宗还是不错的,虽然讨厌他,却没有把他杀掉。
当然,最后,到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他换了个名字考试,结果就考上了。但当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芝麻小官,他自己也无心仕途,所以在官场上也没有什么发展。他最后是继续混迹于青楼妓院之中,穷困潦倒一生,死了以后,甚至连丧葬费都没有,还是平日里跟他交好的一群妓女,凑了些 4
钱将他埋葬。
1、发展了慢词、丰富了词调。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小令的体制短小,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表现市民情调与运用俚俗语言。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改变词的表现方法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二、谈谈几首柳永词
柳永的词,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俗”,因为里面讲的是妓女情事,用的是口头俚语。我们上节课讲了李煜,说词到李煜手上由俗到雅,我们看欧阳修、晏殊的词,都是典型的文人词,用词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才气和志趣。到了柳永,词的审美趣味和内涵则从“雅”走向了“俗”,这种俗并不是内容的低俗,而是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的词一改文人的创作路数,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 5
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任务、所关注的感情。
我们看看以下两首词: 鹊踏枝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定**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然而晏殊含蓄,柳永坦率。柳永的词直接表现了世俗女子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愿望,因此被晏殊等士大夫所不容。有一次,柳永去见正当宰相的晏殊,问他是不是也写歌,晏殊说,我写啊,但我不会写“针线闲拈伴伊坐”。这其实就表达了晏殊对于柳永词的不屑。
课内补充: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著名的“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前面讲《行行重行行》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一句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我为了一个“伊”,一天比一天憔悴、6
消瘦却始终执迷不悔。这里所表达的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爱一个人,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柳永所说的愁,就是相思的离愁,之所以会这样呢,都是为了“伊”,“伊”就是她的意思,也就是为了一个女人。
那么,这首词,我们现在就搞清楚在说什么了。原来诗人之所以凭栏远眺,愁绪万千,借酒消愁,就是因为心里放不下一个女子。其实,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诗,尽管是名句,但放在这首词里,我总是能读出一种计较和介怀的感觉。这首词跟柳永的很多描写爱情的词一样,都写出了一种慵懒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无精打采。其实,这种“慵懒”正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在为情所困时候的一种共有的状态。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思恋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懒懒的什么都不想做呢?满脑子都是她/他,整个人除了发呆,就是走神。从“伫倚危楼风细细”到“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给人的感觉都是慵懒的。你们看前面那首《定**》也是慵懒的。但这最后一句则显得有些突兀,似乎是在慵懒之中,突然愤起,然后狠狠的说了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是“终不悔”,但我觉得这里多少有些刻意和不自然,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后悔,而说不后悔,其实心里到底后不后悔呢?大家自己去体会吧!
那么这首词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歌曲吗?其实不然,为什么我说最后那句有些刻意,也是因为这首词里面其实还有一些别的意味。大家想一想,像柳永这样的出身和才华,却一辈子流连歌楼酒肆,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难道他就真的毫不在意吗?其实不然,我们看他那首《鹤冲天》,里面也说是“忍把浮名”,什么是“忍”?忍,就是忍痛,不得已,所以,柳永的狂放,并不是真的狂放,柳永的不在乎,也不是真的不在乎。一个心思如此细腻缠绵的人,往往都是很看不开,放不下的人。你看他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就是一种负气的做法。所以,这首词,其实也包含了柳永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慨叹,皇帝不要他做官,其他的官员和读书人看不起他,柳永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在骨子是高傲的,所以才偏偏要说,我不后悔,我真的不后悔。从这首词里,我们看到了才子暮年的无奈和悲哀,但也看到了他身上那种纯真倔强的真性情。
我们再来看教材所选的那首《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翻译】
灞桥两岸,云烟缭绕的杨柳参差不齐。风光景物一如从前。只是故旧的杨柳已显衰老,几经相送人们的攀折,更是憔悴不堪。
夕阳下,幽雅清淡的秋日风光景色迟暮老去,长满杜衡的湖泽弥漫着离别后的思绪。一曲《阳关》送别的音乐声在极度悲痛中结束后,只剩下了我和我独自凭靠着的这离去的小舟
【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既“古”且“衰”的杨柳,屡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极写 8
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从听觉角度写离愁,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我以前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从这种表现来判断,我以为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第四篇:新版大学语文讲稿
大学语文
中国诗歌概述
* 第一章
中国诗歌 * 第一节:中国诗歌概述 *
一、先秦诗歌 * 1,《诗经》 * 作者: * 《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以知道作者的姓名,多数只能推测是由公卿列士所献或采自民间,有些作品可能经过乐官的整理加工。
中国诗歌概述 * 内容:
*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作品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 类型及演变:
*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诗歌概述 形式:
*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带有很强的节奏感的二节拍的四言句,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国诗歌概述 * 2,《楚辞》
* 《楚辞》的文化土壤 :
* 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使楚国的文化突出地表现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高洁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 《楚辞》的意象 *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歌概述
* 《楚辞》的形式 * 《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以杂言为主,长短不一,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的“骚体”,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
* 《楚辞》的影响
* 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大学语文
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都会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中国诗歌概述
*
二、秦汉诗歌 * 1,乐府
* 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 2,五言诗
*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 3,主要作家作品 中国诗歌概述
*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 1,变化与特点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我国的诗歌艺术在题材的拓展、抒情的深度、表现形式的精致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 2,建安诗歌
* 建安文人的创作反映了**中人们所经受的乱离之苦。乱世同时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他们渴望能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建安诗歌带有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中国诗歌概述 * 3,竹林诗歌
*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政治险恶,“竹林七贤”等诗人们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 4,太康诗风
* 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只有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喊出了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在当时独树一帜。
中国诗歌概述
* 5,东晋南北朝诗歌 *
玄言诗
*
山水诗
*
宫体诗
*
陶渊明
*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中国诗歌概述 *
四、唐诗
* 1,唐诗的特点
大学语文
* 初唐诗歌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 2,盛唐诗歌
* ①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中国诗歌概述
* ②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 ③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 ④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关注生民疾苦,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理想色彩、浪漫情调已经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
* 3,中唐诗歌
* ①大历诗人,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气骨顿衰。
中国诗歌概述
* ②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片面地学习杜甫诗风中奇崛这一个特点,形成了韩、孟诗派。
* ③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形成了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
* ④长庆以后,士人心态内敛。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中国诗歌概述 *
五、宋代诗歌 * 1,雅俗之变
* 实现宋诗对于唐诗的新变的关键,正是由于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2,题材变化
* 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 3,情感
* 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
中国诗歌概述 * 4,艺术风貌
* 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
* 5,特长
* 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中国诗歌概述
*
六、元明清诗歌 * 1,元代诗歌
* 元初的诗文作家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到了中期,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而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诗人则大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由于未能取法乎上,所以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2,明代诗歌
大学语文
*
①在明初诗歌方面最有影响的是以杨士奇为代表的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自称宗法杜甫而追求声调格律的茶陵诗派。
中国诗歌概述
* ②到了明代中期,诗坛上前后七子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些复古派在反对台阁体的空泛和八股文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隐含着对文学自身独立性的肯定。* 3,清代诗歌
* ①清初的进步作家,民族意识十分强烈,对现实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②康熙时期的诗坛主将王士禛,以神韵为宗旨,创作力主“超脱”。* ③清中叶的诗歌领域中,王士禛的“神韵”说的影响仍然很大。主张“温柔敦厚”的沈德潜,更是典型的台阁体诗人;
* ④稍后,翁方纲的“肌理”说,表现了考据学对诗歌的影响。
中国诗歌概述
*
七、现当代诗歌 * 1,现当代诗歌定义
* 中国现当代诗歌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白话写作,反映科学、民主、革命等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而代之以适合现代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新的形式的诗歌。
* 2,白话诗
* 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1日刊载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1920年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出版。
中国诗歌概述 * 3,二十年代
* ①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出版,以狂飚突进的精神展示了“五四”精神,诗歌塑造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自由诗的形式和雄奇的风格为新诗开拓了道路。
* ②文学史上称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诗人个性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与《女神》中叛逆、创造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互补。
中国诗歌概述 * ③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先后后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由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 ④20年代后期又兴起象征派诗风。李金发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以其生涩的意象和暗示性的隐喻,表现人的幻觉、潜意识以及对人生隐秘的探求,作品富于感伤情调和颓废气息,欧化味道很重。同样受西方象征派诗风影响的还有著名诗人戴望舒。
中国诗歌概述
* ⑤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和“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现代派”。他们坚持“纯诗”的观念,力求将东、西方诗歌审美艺术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思;他们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诗的内在韵律,而并不注重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 4,三、四十年代诗歌
*
①“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是30年代的另一诗潮,他们已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 4
大学语文
健壮阔的力之美。
中国诗歌概述
* ②艾青的诗歌从感觉出发,注重诗歌的色彩,强调捕捉瞬间感受,具有广阔的象征意义。
* ③臧克家是贴近现实、有强烈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纯朴的作风、缜密的结构描绘苦难的中国大地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他讲究诗的凝练含蓄,苦心推敲出许多精彩的名句,经得起反复推敲咀嚼。
* ④“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他们的创作趋向现实主义,追求诗歌的政治性和战斗性,从时代变革潮流中吸取诗情,同时注入诗人的个性,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诗歌概述
* ⑤“九叶派”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他们也被称为“中国新诗派”。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结合,探求诗歌表达的“戏剧性”,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代表诗人有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
中国诗歌概述
* 5,五、六十年代诗歌
*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讴歌党与革命领袖,讴歌社会主义,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常见的主题。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
* 6,八十年代诗歌
* ①归来者主要是“胡风分子”、“右派”和文革搁笔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或反思文革,或反映真实生活,或沉思知识分子命运,或探索生命悲剧的意义,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 ②“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他们用不同于传统的形式手法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想象。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
中国诗歌概述
* ③在“朦胧诗”尚未退潮时,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开始涉足诗坛,他们最终成为90年代主潮的“新生代”。
* 这一诗人群比较庞杂,影响较大的有以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还有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
* 他们的共同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艺术上的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这些反叛性、实验性的创作是对中国诗坛传统的大胆挑战,其中不乏有创新品格的佳品。但也有不少诗歌,价值立场混乱,作风粗俗平庸。
先秦两汉诗歌
* 第二节:先秦两汉诗歌 * 一,《诗经·秦风·蒹葭》 * 1,《诗经》简介与本篇题解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内容上从各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主要抒写一个痴心的青年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那种无
大学语文
可奈何、怅然若失的心情。先秦两汉诗歌 * 2,作品串讲 * 3,艺术特色分析 * 此诗共三章。首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深秋早晨河边苍苍的芦苇沾满白霜的景象,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哀婉,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这两句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是主人公凄婉心境的流露,情景相谐。
三、四句写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但无奈伊人“在水一方”,这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这几句诗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伊人欢会艰难之情。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可见主人公之执着之情,但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又加重了惆怅之情。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先秦两汉诗歌
*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
* 4,思考与练习
* ①《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 ②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 ③试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诗歌 *
二、《诗经·卫风·氓》
* 1,本篇题解
* 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叙述她恋爱、结婚和婚后被欺辱、被抛弃的经历。诗歌通过弃妇和丈夫在情义、行为等方面的比照,控诉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了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悲愤与悔恨,以及她与负心人决裂时的果敢坚决。
* 2,作品串讲
* 3,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 《氓》诗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比,写出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女子饱受压迫和凌辱的社会现实。
先秦两汉诗歌
* 4,比兴手法的运用
* 比兴手法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比,是打比方,兴,是托物起兴。在《氓》诗中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人由新鲜柔嫩的桑树叶起兴,引出女子内心对爱情婚姻的沉痛感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容颜娇媚,男子对她的爱情也枝繁叶茂。*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述《氓》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②举例说明《氓》诗比兴手法的运用。
* ③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诗歌 *
三、《楚辞·九歌·湘君》
* 1,“楚辞”简介与本篇题解
*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地的一种诗体。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西汉刘向汇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楚辞” 6
大学语文
又因《离骚》之名被称为“骚”或“骚体”。*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祀音乐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共十一篇。《湘君》和《湘夫人》都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诗。本篇由灵巫扮女神湘夫人,唱辞中表现她对男神湘君的期盼,但久待不至,因而怨恨生悲。是楚国人祭湘水男神的乐歌。
先秦两汉诗歌 * 2,作品串讲 * 3,内容主题
* 《湘君》的内容主要是表现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思恋和怨恨的复杂心情,具有悱恻动人的艺术魅力。
* 4,富于生活情趣的浪漫色彩
* ①通过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来体现爱情憧憬
* ②以叙述性的描写,表现女主人公追寻爱情而不畏险阻的精神。
* ③写神的灵异的同时,又写出了神的人性。
先秦两汉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九歌》主要包括哪些篇目 * ②谈谈本篇的内容和主题。
* ③《湘君》中是如何刻画抒情主人公心理活动的?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诗歌 *
四、《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1,《古诗十九首》简介与本篇题解
* 《古诗十九首》是较早的汉末文人五言诗,作者已不可考。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收入《文选》时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多写下层文人的彷徨失意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抒情真挚,语言朴素,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
本篇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此诗以一个思妇的口吻,委婉真切地写出女子对远行在外的游子的思念之情。全诗笔触委婉、曲折而又一往情深,情调朴素自然。
先秦两汉诗歌 * 2,作品串讲
* 3,委婉含蓄的抒情
* ①比兴手法的运用。如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
* ②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
* 4,用典凝练自然
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之句;“道路阻且长”是袭用《诗经·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之句
先秦两汉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要解释《古诗十九首》
* ②分析本诗在艺术上的两大特色
* ③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大学语文
魏晋南北朝诗歌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诗歌 *
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1,作者简介与本篇题解
*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个组诗,凡五首,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躬耕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从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桃李罗前的物候看,本诗当作于归田的次年(406)。
* 作者认为自己酷爱自然、任真率性之“心”与沉浮官场的“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前者战胜后者。在他看来,弃官归田是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他弃官如此坚决,以至后来遇到天灾人祸的各种打击也决不回头,就因为他确信自己的理想和志趣是正确的。
魏晋南北朝诗歌 * 2,作品串讲
* 3,归田守拙之乐的抒写
* 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为前段,后十二句为后段。其中,从“方宅十馀亩”到“虚室有馀闲”十句,写了归田守拙的乐趣。通过“自然”与“尘网”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复得”自然的无限精神快慰。
* 4,淡永的诗风
* 这首诗的整个画面,可以用“淡永”二字来概括。所谓“淡”,是指诗中写到的物事,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极平常、极自然的,如“羁鸟”、“池鱼”、“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无一不是农村耳闻目见的东西。然而,这首诗又不只是“淡”而已,陶渊明在艺术上之所以超绝时人,就在于他的“淡”决不是浅薄或浅露,而是“淡”中能“永”,“永”是指意味深长而言。
魏晋南北朝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述《归园田居》(其一)是如何体现陶渊明归田守拙之乐的? * ②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谈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色
* ③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唐宋诗歌
* 第四节:唐宋诗歌 *
一、李白《行路难》(其一)
* 1,本篇解题
* 《行路难》属古乐府杂曲歌辞,古辞已亡,六朝以降文人拟作甚伙,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及感叹人生无常。李白之作主旨相类,却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 李白《行路难》共三首,为其辞官之初的述怀之作,要为表白辞官理由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本篇即为第一首。初出长安,李白在梁园一带“黄金买醉”,借酒浇愁,欲使精神创伤得以平复。当他稍稍缓息过来,重新瞻念前途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矛盾。本诗所反映的,就是诗人此期的精神状态。
唐宋诗歌
* 2,作品串讲
* 3,作者的情感起伏
* 作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语文
* 4,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 失望与希望交织,痛苦中掩藏着热情,悲吟和叹息伴随着美妙的幻想与豪迈的放歌,这种种感情在诗人的内心交迭着,纠缠着。然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唐宋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述“行路难”诗题和本篇主旨 * ②简述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③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唐宋诗歌
*
二、杜甫《蜀相》
* 1,本篇题解
* 诗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杜甫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立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杜甫有好几首吟咏诸葛亮的诗,大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君臣契合无间,如鱼得水;一是鞠躬尽瘁,开济两朝,却终未能改变偏安局面。此篇当属后者。
* 2,作品串讲
唐宋诗歌
* 3,融情于景与论的政治抒情诗
* 《蜀相》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的满腔激情。
* 4,思考与练习
* ①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有什么特点?
* ②杜甫的《蜀相》在写作上有那些特色?
唐宋诗歌
*
三、李商隐《锦瑟》
* 1,作者简介
*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他的诗深于寄托,工于比兴,用典工巧,表现婉曲,意境含蓄,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作品串讲
* 本诗首联写思念之情,哀悼早逝。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唐宋诗歌
* 3,莫衷一是的诗歌主题
* 本诗主旨为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宋刘颁认为是怀念一个名叫锦瑟的少女。锦瑟是令狐楚家的婢女,而李商隐则与她有过秘密的恋爱。黄朝英则认为这是一首专门咏瑟的诗,表达瑟声具有适、怨、清、和的情趣。清代朱鹤龄、冯浩等人则认为是哀悼亡妻之作。而何焯、张采田等人则认为是一首作者自哀身世的诗作。
* 4,哀婉的情感和凄美的意象
大学语文
* 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惘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深婉精丽,韵味深厚,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唐宋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介本诗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②你怎样看待本诗的主旨? * ③本诗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唐宋诗歌
*
四、欧阳修《戏答元珍》
* 1,作者与本篇写作背景简介
* 欧阳修对宋初以来靡丽的文风提出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积极培养后进,为北宋的文坛领袖。
*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欧阳修被贬官峡州为夷陵县令。《戏答元珍》是被贬官的第二年(1037年)写给峡州判官丁宝臣的一首酬答诗。
* 2,作品串讲
* 3,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诗中山乡早春之景与谪边的悲凉,思乡恋京之情和不遇之苦融为一体,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纯熟的诗艺。
唐宋诗歌
* 4,“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 本诗虽不长,但错落有致,前二句写景,但景中有情;后二句抒情,是情中有景。情以景作为表达,景则随作者感情的跌宕而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指向意义,情景浑然一体,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以及苦中作乐的积极旷达的人生境界。
* 5,思考与练习
* ①结合背景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境界? * ②分析本诗中最显著的艺术手法。
* ③本诗中橘和笋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唐宋诗歌
*
五、黄庭坚《登快阁》
* 1,作者简介和本篇题解
*
黄庭坚是著名“江西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诗坛上影响很大,他的诗歌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快阁在太和县治东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而闻名。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写了秋季壮美的江山景致,流露出清高傲俗的思想感情。其中写景一联清新明快,抑扬顿挫,历来脍炙人口。
唐宋诗歌
* 2,作品串讲
* 3,与白鸥为友的出世情怀
* 全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能被人理解的孤独和忧伤,诗人最终选择了出世的神游作为走向解脱之路的办法,留连于快阁晚景之中,与白鸥溶为一体,复归自 10
大学语文
然。
* 4,“点铁成金”的用典与炼字
* 黄庭坚的诗十分注重用典与炼字,诗人在论是个创作时有“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的主张。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用典与炼字是山谷诗的重要特点,而这两个特点在本诗中有着极好的表现。
唐宋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介本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②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③简述本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唐宋诗歌
*
六、陆游《关山月》
* 1,本篇题解 * 《关山月》:乐府旧题,是汉乐府横吹曲中的一曲;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战歌,故《关山月》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陆游这首诗已越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蕴含甚丰。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陆游在成都任上时。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唐宋诗歌
* 2,作品串讲
*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 3,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 诗中表现了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因而此诗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4,本诗艺术特点
* 首先,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唐宋诗歌 * 其次,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 第三,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 5,思考与练习
* ①《关山月》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形式?
* ②简述本诗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 ③概括介绍本诗的艺术特点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现当代诗歌
大学语文
*
一、郭沫若《天狗》
* 1,作家介绍
*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等广阔的学术和艺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2,作品串讲
* 3,张扬“自我”的时代精神
* 诗人站在伟大的时代潮流之中,并发出了高昂、响亮地声音,为我们描绘了使人目眩心惊的伟大景象,表现了排山倒海一般的磅礴气势。诗篇中所具有的这种强烈主观抒情因素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历史紧密交织在一起,形象地体现了“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冲击下而形成的时代精神特征,即强烈要求个性解放。本诗一方面极度夸大“自我”,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主义,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造“自我”。现当代诗歌 * 4,《天狗》的艺术特点
* 在艺术上,这首诗表现出形式新颖、风格强悍狂暴等特点。形式上,全诗四节二十九行,全部以“我”字领头,构成全诗的通体排比。这样一来,造成了层层突进、步步强化的效果,且又因诗句多为短句并大致押韵,故又使诗歌节奏急促、有力,给人以铿锵之感。* 风格上,诗人从他火热的胸膛射出了惊雷闪电一般的诗句,表达了超出常态的强烈感情。虽然这种狂暴而又刺耳的诗句并不是艺术上的优点,但是正是这种强悍狂暴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冲击着读者,并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现当代诗歌
* 5,思考与练习
* ①分析“天狗”的艺术形象。
* ②结合这首诗,你如何理解“五四”时期的“自我”精神? * ③简述本诗的艺术特点
中国散文概述
* 第二章 中国散文 * 第一节 中国散文概述 *
一、先秦散文 * 1,散文源头
*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 2,历史散文
*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率先出现,《尚书》和《春秋》则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中国散文概述 * 3,说理散文
* 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诸子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二、秦汉散文
* 1,秦代: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大学语文
* 2,西汉政论: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政论散文创作的总体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实无华,取得的成就也最高。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中国散文概述
* 3,杂文:两汉时期还出现了数量少但不容忽视的抒情、叙事、杂论散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叙事抒情富有感染力,很有文采,更具有文学价值。
* 历史散文:历史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 东汉: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以主客问答形式构制的设辞类作品,在风格上和赋相近,后人往往把它归入赋类。
中国散文概述
*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 1,魏晋时期,散文发展出现了新的气息。与诗歌的重个性、重抒情、注重文采同步,散文创作也突破经世致用的藩篱,向着抒情浓郁、文采斐然的方向迈进。
* 2,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南朝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美文文体——以讲求声韵、辞采、对偶、用事为特征的骈文。
* 3,北朝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诞生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这样的名著。
中国散文概述 *
四、唐代散文
* 1,初盛唐时期,主要是沿袭南朝传统,以骈体文为主。
* 2,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一大转折,伴随着儒学复古思潮,散体古文的创作兴盛起来,散体才取代骈体,占据文坛。这个时期最具有影响的作家,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柳宗元在散文文体文风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二是它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
* 到了晚唐,骈体文复兴,散体古文趋于消沉。这时出现的一批讽刺小品,短小精悍,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较有特色。
中国散文概述 *
五、宋元散文
* 1,北宋初期,主要沿袭晚唐五代文风,盛行四六骈体。
* 2,北宋中叶,兴起了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宋代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 3,北宋末期,散文衰落,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章虽然也较有特色,但已远逊欧、苏了。
* 4,两宋之际,政局巨变,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讨论时局的辩论文,富于鼓动性和逻辑性。
* 5,南宋中期开始,偏安的局面大定,散文创作多为平易简洁的讲学之文,多为语录体,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
中国散文概述
* 6,南宋末年,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面对国家的行将衰亡,许多散文寄寓着壮烈意气和黍离之悲。
* 7,元代散文基本笼罩在宋儒思想和唐宋以来古文传统的影响之下,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宗唐和宗宋的不同倾向。
大学语文
*
六、明代散文
* 1,明代初期的散文创作,承袭唐、宋以来“文以明道”的儒学传统,讲究润色洪业,讴歌盛世,出现了一大批所谓“馆阁”“台阁”之文。
* 2,明代中期,文学创作领域涌动着复古思潮,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坚持“文以明道”。这是为了改变明初以来受理学风气和“台阁体”的影响而造成的文学创作的萎靡不振的局面。但是,由于过分讲究法度格调,遂陷入拟古的窠臼中。这个时期成就较高的是“唐宋派”。
中国散文概述 * 3,明代后期的散文最富有成就的是公安派作家和其他散文家的小品文,体制短小精悍,风格轻灵隽永。
*
七、清代散文
* 1,明清易代之后,士人摈弃了晚明以来的主情尚性的文风,经世治用、文以载道的主张重新提倡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了唐宋古文的传统。
* 2,桐城派因其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一致的理念,具体来说,在文章的内容上讲求“言有物”,在表现形式上讲求“言有序”,对文章的文气、法度、布局、文词、音节乃至风格等都有精细的探讨。
中国散文概述
* 3,清代,骈文开始复兴,许多作家争相创作。清代中期的文坛上呈现出桐城派散文与复兴的骈文分庭抗礼的局面。
* 4,近代时期时势巨变,经世致用的思想再一次郁然兴起。虽然龚自珍等人大力抨击桐城文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近代文风的根本改变是从报章文体开始的。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极富鼓动力和感染力,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
八、现当代散文 * 1,建国前:
* ①“五四”前后: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创作数量之大,题材范围之广,文体品种之丰富,风格、流派之绚丽多彩,是异常突出的。
中国散文概述
* ②“五四”风暴中形成了“杂感热”,在二十年代后,余热尤存;到三十年代,杂文创作再度中兴,呈蓬勃发展态势。三十年代的杂文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创作倾向。主要的表现为两种创作倾向的对立,即注重社会功利价值与体现非功利化的对立。前者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后者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闲适和幽默小品创作。
* ③三十年代,报告文学骤然兴起,并随后出现了繁荣局面。本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掀起群众性报告文学创作热潮,二是一些作家和记者的长篇报告文学丰收,三是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增强。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最先取得成就的是国统区的战地报告创作。
中国散文概述
* ④作为向旧文学示威,显示新文学之特长而产生的小品散文,稍微晚于杂文。大约1919年以后数量渐次增多。三十年代的小品散文创作,除了继承“五四”散文多样风格的传统外,还因作家们进行不懈的艺术探索,多方吸取不同艺术表现手法,有的注重写实,有的偏于说理,有的喜用象征,使小品散文的体式日趋多样化。四十年代,小品散文适应时代要求,较抗战前更加面对现实,更加社会化。*
2,建国后
* ①50年代初,纪实性的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在散文中占据绝对分量。当时的散文创作有两大主题:一是歌颂新时代,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场面;二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大学语文
中国散文概述
* ②随着通讯报告的发展,小品散文处于被削弱的地位,佳作寥寥。50年代中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散文有所复兴。
* ③散文的另一次“复兴”是在60年代初。1961年元月起,《人民日报》在第8版开辟“笔谈散文”专栏,接着其他报纸也开始谈论散文的创作和题材。60年代中后期,“文革”摧残了文学艺术的创造,散文这种以心灵、情感为主要因素的文学艺术,基本没有好的作品出现。
* ④七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80年代中后期,散文的“自我表现”逐渐推向深入,面向人的感觉、情绪、意识流,着力表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创作出了一批被称为“新散文”的作品。
中国散文概述
* ⑤进入90年代,散文更加多元化,余秋雨、王充闾等的“文化散文”;张中行、贾植芳等的“学者散文”;周国平等的“哲理散文”;史铁生、叶广芩等的“生命散文”;刘小枫、张承志等的“宗教散文”;唐敏等的“女性散文”;大仙、王俊义等的“现代散文”等等,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拓宽了散文的创作题材,在散文艺术的探索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有的作家将小说、戏剧的创作方法引进散文,使散文的形式、语言、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两汉散文
* 第二节:先秦两汉散文 *
一、《论语•侍坐》
* 1,《论语》简介与本篇题解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和弟子辑录而成的记载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共二十篇,从政治主张到教育原则,从伦理观念到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涉及广泛。全书语言精炼生动,富于启发性,影响深远。*
本篇选自《论语•先进》,记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段对话,以“言志”为中心,通过问志、述志、评志三个环节,描写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志趣、性格以及孔子的思想与神态。不仅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体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文中结构完整,语言精炼,富于表现力,使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秦两汉散文 * 2,作品串讲
* 3,“为国以礼”的政治思想
*
春秋时代,周王朝已经衰落,各个诸侯国争斗不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主张恢复以周礼为基础的礼乐之治,重建秩序。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晳的主张,就是因为曾晳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
* 4,人物的刻画与语言的特点
*
文中人物生动形象,在简短的对话与典型动作的描写中,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刻画出来。文章虽短,但是问志、述志、评志三个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语言精炼含蓄,文辞的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先秦两汉散文
* 5,思考与练习
* ①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晳的回答? * ②从文中归纳四个弟子的不同形象。
* ③将人物语言中的语气虚词找出来,试分析它们表达了怎样的语气情态。
大学语文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散文 *
二、《孟子·富贵不能淫》
* 1,《孟子》简介及本篇题解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处于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年代,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掠夺性的战争。他以“治平天下”为己任,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发展了孔子“宗周”的思想。他的著作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孟子》一书。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 本篇通过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论辩,批判了公孙衍、张仪那样的唯利是图、窃取权势、祸国殃民的小人,提出只有居正位,行大道,不因利益的纷争而改变自己气节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具有很强的气势。
先秦两汉散文 * 2,作品串讲
* 3,孟子散文中的“浩然之气”
*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本篇首先批判了公孙衍、张仪等人,将他们阿谀奉迎,玩弄权术的劣行必欲为妾妇之道。然后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最后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叠句诠释了大丈夫的特点,在气势上压倒了论辩的对手。
* 4,平实晓畅的语言风格
*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它继承和发展了《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先秦两汉散文
* 5,思考与练习
* ①《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其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 ②结合本篇内容,谈“大丈夫”形象与孟子文章“浩然之气”的关系。* ③本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色? * ④注释中黑体字词语的含义 先秦两汉散文
*
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 1,作品简介与本文题解
* 《史记》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传记性作品,这些作品既能实录不讹,又有开合跌宕之致,加以语言峻洁生动,遂能于摇曳变化中将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故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纪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 本文在记叙他一生重大事迹时,成功地塑造了这一丰满动人的悲剧性格,显示了他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展示了秦末战乱频仍的社会状况。* 2,作品串讲(“垓下之围”)先秦两汉散文
* 3,项羽的性格特点
* 项羽的性格具有强烈英雄感的悲剧性。《项羽本纪》在记叙他一生重大事迹时,成功地塑造了这一丰满动人的英雄气概和悲剧性格,显示了他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垓下之围”是项羽最终失败的英雄悲歌。作者从三个层面揭示出这位旷世英雄性格中的悲剧因素所导致的悲剧结果。一是个人情感生活和盖世英雄之间的矛盾。二是项羽的自我崇拜情结在这里再次得到极至的展示。三是项羽临死都没有放弃“沽名钓誉”的积习。
大学语文
* 4,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 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作者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有:
先秦两汉散文
* 一是以事件写人物,即选择精彩和生动的生活片断来描写和刻画人物。
* 二是细节描写。常常用一些细微情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个性。
* 三是场面描写。往往能创造人物的活动舞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 四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 5,思考与练习
* ①《史记》的文学价值何在?
* ②作者是怎样刻画项羽的性格特点的? * ③本篇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 ④掌握本篇重要成语出处与释义
魏晋南北朝散文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 *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
* 1,作者简介与本篇题解 *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以性好山水,称病辞官。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 本篇通过对作者与当时名流兰亭雅集的描写和感怀,抒发了作者气吞宇宙、超越今古的胸怀和气魄,表达了东晋士族文人受玄学“至虚”学说影响,享受生活,及时行乐的潇洒人生态度和审美生活情趣。文章言约旨远,任意挥洒,犹如行云流水,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2,作品串讲
魏晋南北朝散文
* 3,由乐转哀的人生思考
*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和讴歌自然山水之乐后,表现出魏晋士人热爱山水,拥抱自然的精神取向。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陶醉山水的层面,而是从山水的生命中去体会人生无常的悲哀,再从这种对人生短暂的悲哀中回到对眼前现实生活的珍视和享乐,从而体现出玄学思想影响下世族文人善于咀嚼生活,把握生活和生命本质的社会潮流。
* 4,优美而深沉的表达方式
* 作者在前半部分叙集会之事时,便描述了一幅纯净、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后半部分又将对生命的思考渗入大自然之中,由有限之情景及无限之宇宙。
魏晋南北朝散文 * 5,思考与练习
* ①概述《兰亭序》行文的思想脉络。* ②本文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
* ③ 《兰亭序》中所体现出对生死的看法是怎样的?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唐宋散文
* 第四节:唐宋散文
*
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他们共同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他的散文创作十分丰富,尤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最为杰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
*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满怀忧惧之情,多借山水以排遣,《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这“八记”是情景交融的真正游记,它们自成章法又互有联系。《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首篇。
唐宋散文
* 2,作品串讲
* 3,山水人格化的体现
* 本文中的西山,不类培嵝,与颢气俱,与造物游,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已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以之来抒情言志。
* 4,理解题眼“始”字
* 本文不但题目中有“始”字,而且其在文中也出现了四次之多。“始”之一字,既言昔日所游之平平,也言今日西山之特异,更言未来所游从今日始。
唐宋散文
* 5,语言特色
* 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显灵动矫变之妙。以字言,写山容水态都十分形象、精炼。其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更令人叫绝。* 6,思考与练习
*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蕴含了什么意思? * ②为什么说本文是山水人格化的体现? * ③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明清散文
* 第五节:明清散文
*
一、归有光《沧浪亭记》
* 1,作者简介与本篇题解
* 归有光主张为文根于六经,也提倡文章中有真情,是明代唐宋派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名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都感情真挚、通俗晓畅。
*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后改为大云庵。明代和尚文瑛在旧址上重修了沧浪亭。文章通过对沧浪亭兴废始末的介绍分析,强调读书人应当立德、立功、立言,以高尚的品格垂名于后世,博得后人的敬仰和缅怀。文章语言简洁质朴,畅达自然,于平淡中见出深意,令人回味不尽。
明清散文
* 2,作品串讲
* 3,形写沧浪亭,神在士人操守
*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一句,前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称之为“一篇曲折文字,立意只在此一句”。
* 4,语言特色
* 文笔朴素简洁,写沧浪亭的历史变迁,精炼准确,用笔巧妙,谈古论今,既勾勒出了变化的线索,又于追忆中对比今昔。
* 句式整齐而不乏美感,语言畅达又不乏曲折之处,议论中带出深情,写得波澜起伏,有不尽之意。
明清散文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述沧浪亭的历史发展轨迹。
大学语文
* ②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 ③试析本篇的语言特色。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现当代散文
* 第六节:现当代散文
*
一、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1,作者简介
*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北京,年仅四十五岁。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同时,他也给叙事文学带来生动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种健康、诚实、勇敢的精神在轻风般自在穿行的想象力当中燃烧着、闪耀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抗拒那样的魅力:唾弃庸常、虚假、病变的生活,转而相信并创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欢乐。
现当代散文
* 2,幽默话语中的严肃探索
* 作者以一只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我们的生活时时被一种无法言状的力量所左右,我们的生活似乎也被它所设计、安排,可悲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安然处之,浑然不觉。作者没有花笔墨描写大多数“猪”的生活,而是隆重推出一只敢于狂奔、终于长出獠牙的猪。作者用这只猪的潇洒、冷静、警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惘然无知,并试图用它的鸣叫惊醒我们。
* 3,曲终奏雅所揭示出的人生哲理: * 文章全篇大多数篇幅谈的都是猪事,临末曲终奏雅,揭示出全篇蕴含着的令人警醒的提示: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将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很难有特立独行如此猪者。人们于此应有所省悟,应该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看似正义却是粗暴的设置。
现当代散文
* 4,思考与练习
* ①如何理解本文的幽默?
* ②本文闲篇是否太多?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
* ③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一概无视吗?
中国词概述
* 第三章:中国词 * 第一节:中国词概述 *
一、词的起源
* 音乐性是词的生命,所以词的产生又与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唐代,词的产生主要与燕乐有关系。
* 一方面,中原音乐吸收了胡乐成分;另一方面,胡乐在传入华夏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汉乐成分,融合渗透,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
* 燕乐的风行,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词调。由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
中国词概述
* 现存最早的民间词是于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除了少数是文人词,绝大部分为
大学语文
无名氏的作品,作者范围广泛,多属社会下层。敦煌词创作的早期性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内容上敦煌词亦多写男女之情;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未臻完全成熟。
*
二、花间词
*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中国词概述
*
三、宋词繁荣原因 * 首先,宋王朝的财政措施使大量的社会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用,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做法在整个宋代都没有改变。
*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 此外,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由于都市的繁荣,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
中国词概述
*
四、宋词演变大略
* 晏殊、欧阳修等人促进了词的进一步雅化和文人化,使词艺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深化。范仲淹、张先则对词境有所开拓。王安石词也颇具开创性,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向诗风的靠拢。
* 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中国词概述
*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促成了词从雅到俗的转化,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在词的风格上,开拓了浅近俚俗的风格,并大力使用白描的手法,以赋为词。* 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
* 苏轼从理论上摒弃了诗尊词卑的观念,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将词从表现传统的抒发柔情拓展为豪情,将词的题材从表现男欢女爱的狭小范围扩展为表现人生多种境遇,把词的表现功能提高到了与诗同样的地位,并开创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词派。* 周邦彦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在音律形式、艺术技巧方面。他在格律的精审、刻画的细腻、语言的华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词概述
*
五、宋词成就
* 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臻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
* 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 20
大学语文
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中国词概述
* 姜夔专在艺术技巧上刻意求工,讲究音律辞藻,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
六、清词
* 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首先唱响清初词坛的是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接着是遗民词,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归等为其代表。遗民词或写怀念故明,或记抗清复国,或咏物言志,表示不仕二姓的气节,或以古喻今,寄托回天无力的悲愤,鼓荡起词风向现实靠拢的势头。而势力最盛影响最大的还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和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及上承南唐李煜词风而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
中国词概述
* 以豪情抒悲愤,是陈词的风格特征。登临怀古词是陈词的创新。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 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词句琢字炼,清醇高雅,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不落浓艳媚俗。力除陈词滥调,独具机抒,音律和谐。但朱彝尊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浙西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 清词振兴的硕果是纳兰性德。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中国词概述
* 清代中叶,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词派,主张尊词体,要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词选序》),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 此时不傍浙、常门户的词人,博取各家之长,成就突出。扬州词人郑燮、继承阳羡词风的蒋士铨、黄景仁、洪亮吉等,或以凄厉之笔,倾泻“盛世”的悲哀,或以幽怨之情,抒发惨伤的心怀。
* 同时,还诞生了一大批词学理论著作,词作的整理、编辑也蔚为大观。
唐五代词
* 第二节:唐五代词
*
一、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 1,《花间集》简介与本篇题解
* 晚唐五代词选集。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唐五代词
* 2,作品串讲
* 3,闺中贵妇的空虚寂寞之情
*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温庭筠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古代仕女图,表现了闺中贵妇的空虚寂寞之感及苦闷的心情。
* 4,客观描写与反衬手法的运用
* 本词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词藻,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像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大学语文
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唐五代词
* 5,思考与练习
* ①《花间集》是一部什么书?花间词人的表现内容和风格是什么?代表词人有哪些? * ② 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是什么?
* ③温庭筠《菩萨蛮》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宋代词
* 第三节:宋代词 *
一、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 * 1,作者简介与题解
* 晏殊词多为佳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有着浓厚的雍容华贵的气派。晏殊受冯延巳影响,但与冯延巳词表现“艳情”和“闲情”不同,晏殊则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虽然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从圆满的生活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因而他在词中反复抒发人生苦短的这类忧思。而这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而这又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宋代词
* 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是描写闺思的名篇,是婉约派词人伤离怀远之作中颇负盛名的词。
* 2,作品串讲
* 3,闺思—— 情深而意苦
* 这是一首表现离别相思之情的词。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上片写主人公在秋天的早晨对于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
* 起句写景物,兰和菊在这里用“愁烟”、“泣露”人格化,这是一种“移情”的写法,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的哀愁。
*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宋代词
*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女主人公的心情由期望变为失望,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大学语文
宋代词
* 4,情致深婉,标格甚高
* 这首词具有婉约词的一般特点,就是情致深婉,传情达意上显得非常含蓄。通篇并不正面宣泄内心的情感,只是通过形象和人物心理、行动的描写,来寄寓主人公绵绵无尽的愁思恨缕,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
* 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槛菊、兰),注入主人公的感情(愁、泣),点出离恨 ;下片通过独上高楼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相思之情。
宋代词
* 此词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可谓是标格甚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也表现了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点。* 5,思考与练习
* ① 如何理解晏殊词作的“情中有思”? * ②本词表现了什么内容?
* ③本词与一般婉约词有何异同?
宋代词
*
二、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 1,作者简介与题解 *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词集名《乐章集》。*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 2,作品串讲 宋代词
* 3,闺思——情深而意苦
* 在柳永词中,最为人赞赏的是他的羁旅行役词,而在羁旅行役词中,最享有盛誉的就是这首《八声甘州》。对于一个游宦外地的人来说,节候的迁移,景物的变换,都易触动乡情。秋天是一年之迟暮,黄昏时一日之迟暮,而诗人面对的又是深秋江天暮雨,关河残照,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归思了。* 4,铺叙手法
*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以铺叙见长,将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宋代词
* 5,思考与练习
* ①柳永对词体开拓的贡献有哪些? * ②柳永《八声甘州》写了什么内容? * ③柳永《八声甘州》有何艺术特色?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宋代词
*
三、苏轼《定**·莫听穿林》
* 1,苏轼词作简介与本篇题解
* 苏词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他开创了豪放词派,词风刚柔相济、丰富多彩。
大学语文
*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当时作者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穷困,但他仍旧坦荡乐观。词作蕴含着深刻哲理: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2,作品串讲
宋代词
* 3,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洒脱态度,使苏轼形成了达观超脱、心胸旷放的开朗性格。这也造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旷达风格。
* 4,本词塑造作者的自我形象 * 超越现实风雨的闲人形象 * 超越人生坎坷大丈夫形象 * 5,思考与练习
* ①这首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 ②结合本词和苏轼生平,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③本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宋代词
*
四、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
* 1,作者简介与本篇题解
* 李清照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 本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宋代词
* 2,作品串讲 * 3,重阳怀远之词
* 全篇由一个“愁”字统领。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
* 下片写思夫的深切。
* 这首词突出表现了孤居独处的少妇悲秋情怀。重阳无阳, 有高难登, 诗兴难发, 此一愁也;丈夫不在, 独饮闷酒, 此二愁也;秋风飒飒, 菊残人老, 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诸多心理沉积,现于外表,只有“憔悴”二字可以形容了。
* 4,情景交融与诸多手法的运用 *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宋代词
*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
*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5,思考与练习
* ①李清照的词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 ②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表现了什么内容?
大学语文
* ③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宋代词
*
五、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
* 1,辛弃疾词风与本词题解
*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饱含爱国热情。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也有不少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作。因两宋豪放词派由苏轼开创,而由辛弃疾继承发展,所以后人往往以“苏辛”并称。
*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朝廷又把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到湖南继续当转运副使。这当然不能尽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湖南离前线更远,更加令他失望。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郁闷和感慨。
宋代词
* 2,作品串讲
* 3,本词内容及主旨
* 这是一首抒情词。上阙主要写春意阑珊,下阙主要写美人迟暮。作者通过抒写伤春和宫中美人的闺怨,表现了对日益衰微的南宋国势的忧虑,寄托了词人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 4,比兴的艺术手法
*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上阙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势力。借美人的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收复中原的热切盼望和深沉惋惜;下阙托古喻今,用陈皇后的故事自喻,以美人的失宠、见妒,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的际遇。抒发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苦闷、悲愤。
* 本词通篇运用比兴手法,而不局限于个别语句的譬喻,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义。宋代词
* 5,思考与练习
* ①简述本词的写作背景。* ②本词的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 ③本词是怎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的?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中国小说概述
* 第四章 中国小说 * 第一节 中国小说概述 *
一、基本特点
* 首先是形成较晚,成就很高。
* 其次是雅俗分流,双线并行。
* 第三是同中有异,风格独特。
*
二、魏晋南北朝——中国小说的雏形
* 1,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四十多种,内容大多是以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为主。
中国小说概述
* 2,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另一大样式是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大约有二十多种。志人小说的出现,与汉末以后士族名士中品评人物、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 除了志怪和志人小说外,先秦至六朝时期还有一定数量的传记和杂俎小说。
*
三、唐代传奇——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
大学语文
* 初盛唐是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传奇小说在题材上还没有脱离六朝志怪小说的藩篱,但在描写方法上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摸索。
* 中唐是唐代小说的繁荣和成熟期。唐代传奇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主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些作品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有历史题材、梦幻主题、情爱主题、人神(妖)之恋等。中国小说概述
* 许多作品十分注意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语言上,由于作家将诗文的笔法融入传奇的创作中,使小说具有诗文的意境,成为“文备众体”的文学形式。而许多作品采用写实手法,着重反应现实人生,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 单篇传奇的繁荣也带动了传奇集创作高潮的来临。这些作品大都想象奇特,叙述委婉曲折、文辞秀美,表现出较为娴熟的创作技巧。
* 晚唐是唐代传奇小说的演变和衰退时期。随着唐王朝的衰亡,社会动荡,唐传奇创作也逐渐衰微。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出颓势。
中国小说概述
*
四、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
* 1,城市与商业的发达直接地刺激了市民文学的兴盛。当时有数量可观的职业“说话人”,他们有专门组织,称为“书会”或“雄辩社”。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大都属于市民阶层。说话艺术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和表现形式,都为市民阶层所熟悉和喜闻乐见。* 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
* 话本是唐宋以来白话中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它有两个发展阶段。前期的话本多为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后期的话本又叫做“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
中国小说概述
* 话本和拟话本的基本体例是包括入话、正文、结尾等几个部分。其中包括散文体的叙述和部分韵文穿插其间。
*
五、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
*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中国小说概述
* 从弘治到明末,文人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相继大批问世。其中包括受《三国演义》影响,以《列国志传》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受《水浒传》影响,以《杨家府演义》等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和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 清代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现代小说转变的阶段。清初的章回小说承晚明小说“文人化”的势头,使作家的主体意识更多地寄寓于作品之中。到康熙中期,又有讽世佳作《儒林外史》令人耳目一新。到乾嘉时期,终于迎来了清代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压卷之作——《红楼梦》的问世。在此期间,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等各种小说流派和类型在承续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中国小说概述
* 除了长篇章回小说之外,明清时期的拟话本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
大学语文
发展。
*
六、现当代小说
* “五四”新思潮为小说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题材和新视角,加上大量外国小说的译介,在小说的形式、叙事、语言等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五四”以后的小说创作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动力。“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水平还不高,但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并产生了四大小说创作潮流,还出现了一些很有艺术个性的小说家。
* 一是“问题小说”创作潮流:在新文化运动除旧布新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
* 二是以创造社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一派:他们的作品是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推至极端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
中国小说概述
* 三是“乡土文学”作家群:这一流派形成于20年代中后期,其成员主要是流落城市的文学青年,他们热衷于用回忆的笔触写故乡的破败与辛酸,作品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是通俗小说流派:他们依靠现代印刷走向读者,成为商品,但在道德观念和文学形式上却滞后于时代,为与新小说争夺读者,他们试图加强自身的“现代性”。通俗小说主要类型:一是社会小说;二是武侠小说;三是历史演义。
* 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繁盛一时。形成了三大创作潮流。一是以革命文学组织“左联”为主的“左翼小说”,强调跟进时代,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追求强烈的宣传效果。二是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小说,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追求纯正的艺术趣味和自由、和谐、稳健的风格,讲求艺术个性和技巧。
中国小说概述
* 三是特别看重读书市场效果的“海派”小说,作品比较畅销,思想内容驳杂,言情与性爱是常见题材。
* 三四十年代还有些著名作家难于把他们归入某一派,如巴金、老舍等。
* 从抗战爆发到40年代,国家分为国统区、解放区和沦丧区,这种社会政治背景很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形成了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解放区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和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小说。它们之间不断渗透,相互影响,到五六十年代或终止,或变形,或延续。
* 1949-1966年期间,小说创作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特征,强调反映社会本质与变革的趋向,以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创作,让作品具有教育和鼓舞人民的功能。
中国小说概述
* “文革”结束后小说创作进入新时期,在复兴“五四”传统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小说创作潮流。
* 80年代前期,出现了揭露和控诉“四人帮”罪行、宣泄人民呼声的“伤痕小说”。
* 稍后出现的是“反思小说”,这一类小说在清理“文革”灾难的同时,对五六十年代的错误与偏差也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批判,作品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 接下来的是“改革小说”,主要是对80年代各个领域改革引起的社会震荡的直接反映。
* 80年代中后期,小说出现了新的潮流,比较重要的有“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等。
中国小说概述
* 90年代文学中,女性文学兴起,女作家以其特有的才情和敏感赋予了当代文学以独特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 90年代后由于“新生代”作家的兴起,新的传媒方式的广泛运用,东西方文化更广泛的交流,以及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纷繁复杂的 27
大学语文
特点。
古代文言小说
* 第二节:古代文言小说 *
一、干宝《搜神记·三 王 墓》
* 1,《搜神记》简介与本篇题解
* 书中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神仙方士幻异之术,如画符念咒、隐身变形、驱鬼逐妖、呼风唤雨等。二是神灵感应和怪物变化之事,如人鬼相通、人神结合及灵物、物怪种种形性变化,如马、狗、人生角,猪、马能生人,马、狗能言人语,男女互变,马化狐、狐化人等荒诞无稽传闻。三是鬼魅精怪故事,其中或记人鬼相爱事,或与宗教思想有关。四是神话传说故事,价值较高。
* 本篇通过莫邪的儿子赤比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了统治者的凶残暴虐和人民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古代文言小说 * 2,作品讲读
* 3,曲折完整的叙事结构
* 小说以复仇作为贯串全篇故事发展的线索,结构完整。全文四百字左右,却写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又写得如此波澜起伏,曲折多变。
* 4,统一于共同主题的人物描写
* 小说通篇贯穿着抗暴除恶的斗争精神和立志复仇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和气概融注于对故事中几个不同人物的描写上。干将莫邪预见到自己将被楚王杀死,他临危不惧,镇定地嘱托妻子抚养遗孤,将来报仇。小说着力写了赤比复仇的决心和急切愿望,并细致表现了赤比至死不移的复仇精神。对山中客的描写,则表现了被压迫者同仇敌忾的反抗精神和沉着机种的斗争胆略。
古代文言小说
* 5,思考与练习
* ①《搜神记》是怎么样的一部书?主要内容有哪些? * ②结合本篇内容,谈谈本篇的叙事结构。* ③谈谈本篇人物描写的特点。
古代文言小说
*
二、刘义庆《世说新语·雪夜访戴》 * 1,《世说新语》简介与本篇题解
*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组织门人编纂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可称为一部中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 书中主要记叙东汉至东晋间士族文人的言行轶事。内容大都采集汉魏以后的笔记小说和诸子、史传散文中的故事成分,它广泛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尤其是魏晋士人清谈玄学的场面和放达不羁的人生态度等,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本篇通过王徽之雪夜访友的过程描写,刻意突出晋人注重过程,忽略结果的潇洒人生境界。从中可以看出玄学“得意忘象”等命题对晋人人格精神的影响。文中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代文言小说
* 2,“兴之所致”的人生态度
* 本篇以王子猷于雪夜中赏雪吟咏、驾舟访友、至门而返的故事,表现出魏晋名士放达与自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极富生活哲理。
* 3,优美的气氛烘托
大学语文
* 文中深刻而发人深省的哲理在作者笔下又毫无枯燥之感,而是将其融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气氛中。文中出现三幅画面,一是雪咏图,二是雪夜行舟图,三是折回图。* 4,思考与练习
* ①《世说新语》是一部什么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 ②结合本文,谈魏晋士人“兴之所致”的人生态度。* ③本篇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古代文言小说
*
三、蒋防《霍小玉传》
* 1,作者简介与本篇题解
* 蒋防(约787-约835),唐代小说家,字子微,又字如城,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蒋防年少时,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能诗善文,其传奇《霍小玉传》尤为著名。
* 本篇写长安名妓霍小玉与进士李益相爱,后李益变心易志,小玉死后冤魂化为厉鬼,使李益终身不得安宁。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向来被推为唐传奇杰出名篇。
* 2,作品讲读(节选)
*(“酒阑”、“时生所定卢氏女 ”、“后月余 ”)
古代文言小说
* 3,霍小玉的形象特征
* 作者着重描写和刻画了霍小玉的才貌双全和美丽心灵。一方面,小说描绘出霍小玉非凡的美貌和才能。另一方面,小说又以重墨浓彩,描绘出霍小玉冰心玉洁、敢爱敢恨的忠贞情感和坚韧刚烈性格。
* 首先,作者满怀激情,写出霍小玉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
* 其次,小说写出霍小玉对于自己爱情生活的清醒和理智。
* 第三,作者写出霍小玉爱情理想一旦破灭之后的刚烈性格和复仇勇气。
古代文言小说
* 4,本篇的艺术成就
* 首先是描摹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态的生动笔法。作者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笔势来刻画不同内涵的艺术对象。
* 其次是以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显得格外鲜明。
* 5,思考与练习
* ①掌握本篇的故事梗概
* ②分析霍小玉的形象
* ③掌握本篇的艺术成就
* ④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古代白话小说
* 第三节 古代白话小说 *
一、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 * 1,作品简介与本篇题解
* 《红楼梦》主要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 29
大学语文
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古代白话小说
* 本节是《红楼梦》全书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贾政父子二人尖锐的矛盾对立,揭示封建家族内部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新旧两种社会观念的正面冲突。从而理解《红楼梦》政治主题和社会意义的一个侧面。
* 2,作品选读
* 3,贾政、宝玉父子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
* 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焦点在于两种价值观念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矛盾。贾政是封建文化的代言人,热衷于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因此希望宝玉成才,光宗耀祖;而宝玉则是新生社会观念的代表,热衷于情场、知己,所以拒绝按父亲规定的道路行走。
古代白话小说
* 4,借助戏曲艺术手法处理矛盾冲突
* 首先,在宝玉挨打之前,作者为这一高潮的到来作了精心的铺垫,用以制造气氛,贯通情节。
* 其次,在“打宝玉”的场面描写上,作者的笔势如同戏曲舞台的摄像机,忽而大场面全景,忽而具体细节的特写镜头,把贾政打宝玉过程中人物矛盾冲突和心理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 第三,围绕宝玉挨打的事件,作者还借助戏曲舞台的处理方式,让与宝玉有关的人交错登场,在对宝玉挨打的态度言行中展示其内心和性格,并对宝玉自身的性格产生影响。
* 第四,戏剧化的人物对话。这一节人物出场频繁,对话也比较多。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如同戏剧的舞台语言,性格鲜明而主题突出。
古代白话小说
* 5,思考与练习
* ①了解掌握曹雪芹生平与《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 ②贾政、宝玉父子矛盾冲突有何社会意义
* ③分析本篇借助戏曲艺术处理矛盾冲突的艺术手法
中国戏剧概述
* 第五章:中国戏剧
* 第一节:中国戏剧概述
*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
* 1,起源
*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艺术中大致包括文学剧本、戏曲音乐和舞台美术三个部分。中国文学、音乐和美术的深厚积累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元代戏曲
* 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是以唱北方曲调为特色的北杂剧和唱南方曲调为特色的南戏。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 元中叶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南戏吸收了北杂剧的一些优点后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迅速发展起来。至元末南戏已经更为成熟。中国戏剧概述 * 3,明代戏曲
* 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明代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元代相对减少和蜕化。
大学语文
* 4,清代戏曲
* 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上是承续明代而来,其中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由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昆剧,到明末清初达到了成熟阶段,而且流传到各大城市和许多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并加入到许多地方戏中去。
*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
*
(1)综合性
中国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中国戏剧概述
*(2)写意性
受中国艺术传统和戏曲生活歌舞化的制约,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写意性表现在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时空处理的自由化和人物表演的行当化三个方面。
*(3)技艺性
中国戏曲注重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的演出更为重要。
* 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作家作品
* 1,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较宋南戏更为成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格律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剧本结构、音乐体制和脚色与演出体制。
* 2,兴盛原因: 中国戏剧概述
* 首先,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社会思想较多地摆脱了传统规范的束缚,从而造成了有利文化发展的效果。
* 元杂剧初期的作家全部是北方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初期作品集中反映了处在动荡时期的作家的现实境遇,悲剧精神支配着初期杂剧。
* 元杂剧发展到中期,无论题材还是艺术风格,较前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题材方面,社会剧和历史剧已经减少了,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重要位置。
* 在元杂剧后期的作品中,作家开始有意识的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劝化使命。
中国戏剧概述
* 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南戏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
* 四.明清传奇体制与代表作家作品
* 1,声腔改造与剧本实践
* 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队伍,使南戏的剧本体制不断规范,音乐体制也逐渐格律化,剧本中的民间性格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嘉隆时代的昆山人魏良辅,在吸收南北曲诸腔的长处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改革了昆山腔。梁辰鱼按照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一时靡然向风。
中国戏剧概述 * 分期:
* 明代初期的南戏还是元代南戏的余波。明代传奇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成化年间(1465~1487)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南戏向传奇转变的阶段;从嘉靖后期到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传奇的形成期;从万历中期到明末是明传奇的繁荣期。
* 自成化年间(1465~1487)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传奇的生长期。这一时期的的传奇作家从整理、改编宋元南戏入手,吸取北杂剧的优点,逐渐建立起篇目较长、分出标目、有下场诗等不同于戏文的规范化传奇体制。生长期的传奇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伦理教化剧、历史剧和爱情剧。
大学语文
中国戏剧概述
* 从嘉靖二十六年到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传奇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这些杰出作品分别在各自的题材、主题上为后代传奇树立了范式;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革新;沈璟编纂于约万历二十五年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传奇的音乐格律确立了范式;文人作家开始在传奇中寄托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人生感慨。所有这些,标志着传奇体制的成熟。
* 万历二十八年直至明亡,是明传奇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是明传奇创作最为兴盛的时代,出现了孟称舜、冯梦龙、吴炳、李玉、阮大铖、范文若等众多名家。传奇的文体风格逐渐成熟,在创作上也有一些新的趋势。
中国戏剧概述
* 清代传奇从入清(1644)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延续明代的创作高潮,仍然十分繁盛。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逐步走向衰落。从道光元年(1821)开始,传奇走向它的尾声。
* 清代传奇的高潮期由入清(1644)持续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出现了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作家群、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作家和饮誉大江南北的“南洪北孔”(洪昇和孔尚任)等优秀作家。
* 五.现当代戏剧
* 中国现代话剧的探索是从春柳社的创立及其演剧活动开始的。1907年2月,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了以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为主要成员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
中国戏剧概述
* 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中心的一环。与此相关联,戏剧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戏剧观:把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提倡现实主义戏剧,要求戏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普通人,打破“大团圆”结局。
* “五四”时期活跃在戏剧艺术上的作家作品主要有胡适、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的“社会问题剧”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抒情史剧或诗剧;洪深早期试图将欧美戏剧表现形式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的剧作;田汉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丁西林讲求“趣味”的独幕喜剧等。* 30年代以“左联”成员为主的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普罗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联合其他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
中国戏剧概述
* 1936年为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了上海戏剧协会,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这时期出现了话剧历史上第一个大师级的作家——曹禺,这标志着现代话剧的成熟。
* 抗战爆发后到40年代,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及相关的文学区域,如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以及不同的抗战阶段,现代戏剧有着多种多样的发展,表现为灵活机动的街头剧、广场剧,乃至茶馆剧、游行剧以及活报剧等大量涌现;出现了结合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秧歌剧、新歌剧等新的戏剧形式;不同题材也都形成了创作潮流,如历史剧、揭露社会黑暗的讽刺喜剧、歌颂知识分子的正剧等,并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
中国戏剧概述
* 1949年以后,戏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更加直接、紧密。为配合政治运动和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产生了许多作品。* 在此号召下也出现了一些很有艺术价值的重要作品。* “文革”十年,戏剧舞台一片凋敝,在“三突出”的原则下,只产生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鹃山》、《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八个“革命样板戏”,人为的公式化、概念化、标准化扼杀了戏剧的发展。
大学语文
* 新时期以来,戏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总体上有四种倾向:
中国戏剧概述
* 一是反思极左路线的危害,批判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
* 二是描写历史重大事件,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剧作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对历史是非和经验做出了鲜明的评价 ;
* 三是把握时代生活旋律,呼吁体制改革,批判腐败现象 ;
* 四是张扬作家主体意识,重视艺术思维与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戏剧的多样化,引入现代艺术手法(如荒诞、象征等抽象手法)进行戏剧改革。
* 进入90年代以后,戏剧文学突飞猛进地发展。京剧的复苏、地方剧种的活跃、小剧场的演出都是戏剧繁荣的表现,特别是小剧场演出的活跃标志着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商业性的结合。
元明清杂剧
* 第二节
元明清杂剧
*
一、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 1,《西厢记》作者及剧情简介
*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生卒年不祥。主要创作活动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仅《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 故事写书生张珙在普救寺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但碍于礼教,无法亲近。崔母老夫人为解叛兵围寺夺女之危,当面许婚张生,但事成后即赖婚。张崔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冲破礼教束缚,私自结合。老夫人发觉后,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进京赶考,一对恋人被迫分离,直到张生考中状元后才成亲团圆。
* 本折写张生即将上京赶考,莺莺、红娘和老夫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一对恋人依依不舍的凄惨离别场面。
元明清杂剧
* 2,作品讲读
* 3,反对封建家长决定子女婚姻的主题 *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本篇中对崔莺莺离别之际悲痛欲绝的心理描写,实际上就是对封建家长制决定自己婚姻的强烈控诉。从而体现出作品全篇“愿天下的有情人皆成了眷属”这一爱情理想的一个侧面。
* 4,真实感人的崔莺莺形象
* 作为“旦本戏”,本折集中表现崔莺莺在与张生离别之际的微妙复杂心理,同时也就塑造了丰厚感人的人物形象。
元明清杂剧
*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莺莺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千金,而那个社会对女人而言是无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她不可能做出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只能等待张生得中归来。但无论如何,她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的为爱痴狂,为爱奋不顾身。* 5,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第一,以景显情。作者依托景物这一载体将主人公的离愁渲染到了极致。
* 第二,以形衬情。“形”的消损,不仅使主人公“熬熬煎煎”的痛楚之情益加彰显,更使言情摆脱了空洞与虚幻,加深了读者对情感的认识、领悟。
大学语文
元明清杂剧
* 第三,以典托情。作家连用四个典故,状写离愁别绪,取得了绝好的艺术效果。
* 此外,作家还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写离愁,再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 6,思考与练习
* ①简述《西厢记》的剧情梗概。* ②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 ③本折在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清传奇
* 第三节:明清传奇 *
一、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1,作者及剧情简介
* 汤显祖,明代中叶著名戏曲作家,在思想上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禁锢,戏曲创作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反对死守格例。著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五种,其中《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编本,故又合称“临川四梦”。
*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叙述南宋时太守杜宝请腐儒陈最良教女儿杜丽娘读儒家圣贤书籍,丽娘受《诗经》中情歌的启发,萌动春心。在游园赏春时梦见书生柳梦梅,从此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杜宝将其葬于牡丹亭畔。
明清传奇
*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经过丽娘墓地,拾得丽娘自画像,终日欣赏倾慕。丽娘幽灵与之相会,并得还魂再生,私自结合。但杜宝试女儿为妖孽,诬柳梦梅盗掘女坟。后经丽娘上朝申诉,柳梦梅金榜题名,皇帝赐婚,终结成夫妇。
* 本折写杜丽娘在春香的鼓舞下,走出深闺,欣赏园中春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的情景。
* 2,作品讲读
* 3,“以情胜理”的主旨内涵
* 作者明确提出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本折中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见,因梦生情,由情而病,情痴至死,又因情复生。这出生入死,皆情之所至。从而酣畅淋漓地宣泄出作者对自由爱情的无比热爱和热情礼赞。
明清传奇
* 4,耳目一新杜丽娘形象
*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在后花园的游览中,她第一次发现了大自然春天的美,自己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然而,她的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憧憬和追求。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不仅表现了杜丽娘的炽烈爱情,也形象展示出杜丽娘的爱情理想由于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被迫转入梦境的社会现实。
*
5,抒情浪漫色彩
*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的意境。作者以抒情诗的手法,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界。
明清传奇
第五篇:师德第一课讲稿
师德第一课讲稿
主讲人:朱坤山
践行师德规范 提高育人水平,总书记勉励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仁爱之心”是根本的根本,是教师立身行道、教书育人的基石。
一、师德修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我们的职业——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特殊在工作性质:教师是教人之师,是育人者,是知识的代表,是人格的象征,师表即表率,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这是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特有的形象,也是其他职业不具备的。二是特殊在工作的对象: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小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意志、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塑造人的灵魂,给人以知识、技能,培养人才。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三是特殊在工作的途径和方式:我们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教师只要出现在学生面前,哪怕他不说一句话,那么,这个教师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及喜怒哀乐的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甚至,教师没有出现在他的学生面前,只要他的情况被学生知道,也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同样是其他职业不具备的。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较之于一般人而言,教师被奉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楷模,具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要求,人们通常对教师的道德和作风看得要高于社会、优于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人师表。这就需要我们时常反思自己,训练自己,不断提高师德水准。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对净化教师队伍风气,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水平,推动学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竞争力所在。师德师风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一流的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流的师德和师风。同时,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师德师风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反之,则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从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克服抵触情绪,克服畏难情绪,克服应付情绪,切实增强开展师德师风实践活动,把师德师风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来抓。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文化层次和素质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需求也更高了,他们期盼有更多的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教育影响他们的孩子,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而要提高整个社会公民、整个民族的素质,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于是整个社会,我们的国家对教师又有了更高的期盼,对我们的师德提出更高要求。
二、新时期的好老师
1. 好教师的标准:他们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要有“广施博爱”、“海纳百川”、“兼济天下”的爱心,好教师的人格力量与知识结构同样重要。
人们说:好教师是一首诗,含蓄但不晦涩;好教师是一幅画,清淡却很高雅;好教师是一棵松,正直而不清高;好教师是一座无字碑,不留文字而韵味长存。好教师另一名字叫“学问”,是知识的宝库,是高洁的象征。好教师心地善良,表现却冷静沉稳。好教师懂得怎样尊重学生,知道怎样友善待人。好教师有人情味而不自视清高,最注重人格魅力,用高尚品格影响人,用美好灵魂塑造人。
2.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的民主方式、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方式。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3.家长心中的好老师:有耐心、责任心,对孩子严格而不好怒!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校内关心自己的学生,校外关注孩子的情况。
高水平而且勤奋。能说能写,善于科研,勤于反思。在社会、家长中有很大的声誉,深得领导器重和同事的推崇。(不一定有什么名师或新秀等头衔)。
勤奋而水平一般。勤奋比水平更重要。高水平而勤奋一般。可以容忍,但要改进。二者都一般。难以容忍,肯定会被淘汰。
三、修炼师德
学习万亚芬等9名同志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师德典型,对标先进,找出差距,从自身做起,树立新风气,传递正能量。
1.把教育做成事业,爱岗敬业,尽心尽职。
所谓教师的事业心就是指教师致力于实现教育事业的志愿。《教师法》中有这样一句:“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就是说教师教育工作要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志存高远,教书育人,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师德的灵魂。由于教师工作,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更多的是辛苦、操劳和责任;同时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准确量化的工作时间和质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教师工作更要凭借教师自己的职业良心、自觉性、责任感、荣誉心和上进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走在教育的职业路上,我们要面对现实,又要追求理想,要把教育当成事业来执着地追求,把教育当成一门艺术以致于全身心的投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和民族。要杜绝“待遇面前高标准,工作面前低要求”的现象,要纠正“教师职称变高级,工作干劲变低级”现象。
2.为学生奉献爱心,热爱学生,成就学生。
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只有老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才会更加尊敬教师、信任教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能由衷地接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培养才会得以实现。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坚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苦口婆心、满腔热情,有足够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和得当的方法。
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关心热爱每个学生,但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喜优厌差”的不良心理。关爱甚至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关爱;关爱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忽视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关爱。对学业困难学生和行为不良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缺乏耐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极少数教师甚至还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工作中,我们要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没有同情心的人失去的是自己人性中最后的亮光,麻木不仁对应的是停尸房。”
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为工作奋发进取,严谨治学,不断创新。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的品牌决定了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影响力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富有阳光心态、工作热情和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我们有一种成功感和归属感,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感,是我们群玉小学走向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所在。
立德树人,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