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仲莹中学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
刘仲莹中学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4、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校开展立项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研究三年来,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
“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形成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得到培养。
四、主要理论依据及假设
(一)理论依据
1、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
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2、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有特定的自然禀赋,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习惯和认知结构。应该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理论假设
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唤醒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品质,帮助小学生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小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进而学会学习
六、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2、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指导策略。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该课题作为统领辅导区的总课题,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个梯度,中心以教研组为单位,村校以校为单位进行探索。同时要突出研究重点,抓住语文、数学这两门重点学科进行攻关。具体实施时,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增强教师向会指导、善指导努力的意识;其次,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课内,并做到紧密联系课外。
2、操作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10——2005.1)
工作目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
(2)搜集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资料,了解自主学习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校原有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学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各学段学生原有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照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及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5)对课题组成员、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05.2——2006.6)
工作目标:
(1)点上实验:如何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有哪些;怎样认识指导与自主之间的关系;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基本的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
(2)追因调查:弄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2006.1)
(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2006.7——2006.10)
工作目标: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2)结题汇报活动。(2006.10)
九、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课题负责人:陆华
课题主持人:王兰
课题组成员:邹 建、邹 宇、费业明、邹 英、邹小珠
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小班条件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邹 英
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指导策略研究邹 宇、马红芳
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指导策略研究费业明、陆建英
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指导策略研究邹慧
小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指导策略研究邹晓东
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指导策略研究吴静
小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指导策略研究邹立新
小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指导策略研究陈斌
小学生自主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指导策略研究倪燕伟
(二)制度保证
(1)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例会。(2)落实 “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管理意见”。(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三)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实验所必需的经费。如:专家讲座、教师论文评比、公开课展示、外出参观。
十、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3、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经验集。指导策略分三个层次:一是带有全面指导意义的指导策略,二是学科指导策略,三是个案型指导策略。
4、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5、其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和物化成果。
回答者: 时均琪1-贡士 六级
第二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
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这种渴望学习的天性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真诚友善、理解鼓励的教学氛围。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实到实处。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其次,要求师生关系和谐,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特别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要注意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学生提出的突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即使是错误的,也要鼓励,并给他们说明理由的一个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其在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如果用训斥、嘲笑的方式而粗暴地否定,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奥秘的乐趣和尝试失败、挫折情感的体验,也会使他们懒得动脑、动手、疏远尝试。这样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打击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扼杀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自主发展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有缺点和学习差的学生。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真诚友善、理解鼓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己所有的自主学习行为都能赢得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二、加强科学的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家斯多说过:“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学习”而言的,是指个体在积极需要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新经验、新观念、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展示教学目标,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可将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列出提纲或呈现几个问题提供给学生。学生按提纲的主线去阅读,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自学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并给以恰当的指导和激励。第三,小组讨论、学生质疑。此时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中指定的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重点、难点不一定掌握,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重点及学生易忽视的问题不设置悬念,通过小组讨论创造一种相互撞击、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氛围,激发学生释疑的热情,有效地发挥创造力。学生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学时发现的问题,可向教师质疑,教师适时点播,从而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最后,让学生自己发掘、整理知识、总结规律。
教育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那些不讲究学习方法,不善于钻研问题,又无预见性的人,可见掌握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造就具有时代精神和高素质人才,三、弘扬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想象、主动去动手、动脑、操作训练,获得自我发展。第一,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有了兴趣,那么学习不仅不是一种负担,而且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这才是真正变成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
须改变过去那种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独立要求,而求“千人一面”结果的教学方法。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实行“一刀切”、“一锅煮”,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时间内,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的做法。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方式,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看、耳听、嘴说、手动;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第五,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动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只有改变过去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浅议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浅议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成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评价、纠错,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放手教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首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做好准备,多准备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要点,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学习。最后,通过以上的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悟,结合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自主练习。
二、及时捕捉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性点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优点和错误,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多运用肯定、表扬、鼓励性语言,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在改正错误时,可通过同学们互相学习来纠正。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锻炼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评价、纠正错误,实施分层教学。
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效果进行评价。使之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理解别人。学会在练习中互相帮助、互相质疑、在合作中学习,在交往中进步,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指导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进行锻炼。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发展。
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学习
牛首中心小学
汪萍
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是全新学习方式,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规范者、促进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自主学习的实质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究新知,成为主动建构和发展的主宰者,并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以“学会学习”为最终目标。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探究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产生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先导性条件。一节课开始,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激活学习动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奇妙有趣的实验,生动逼真的教具,熟悉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
二、尝试自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他们渴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问题答案的探究。自学、自主探究环节就是为迎合学生这种心理而设置的自主学习空间。
比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我让学生6人一组,课前准备好圆形纸片,剪刀,尺子等一些用品,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把一个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如何把圆形纸片剪开,这样拼成平面图形,拼成的平面图形形状是怎样的……的探究问题,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拼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通过探究学生学会了求曲面图形的面积展开成直线图形来解决。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不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
三、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知识。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生存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和谐的发展。
1、提供操作的机会。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
让学生动手的,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操作,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惟有如此,自主学习才有效。
2、创设交流的机会。当学生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都会千方百计寻求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对问题真相进行大胆探索。这时教师须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以支持他们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
四、提倡合作学习,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预先分配的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得以优化。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
生关系,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课堂上的充分交往,营造一种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相互交流,一起进行讨论。
五、通过反思建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
反思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学生可更好的了解自己实际,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化知识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反思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反思自己是否已把握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2)回忆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如自己在哪些地方走了弯路?什么地方是这次探究的思维的关键?这种关键思路在什么条件下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什么类型的问题?(3)反思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好的解决办法?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寻找学科知识的交叉点,总结、理解、概括思路,形成知识的迁移性。在学完一个章节之后,可对本章节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也可以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建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的奇妙和伟大,并在反思中提高、发展和创新。
实践证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既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融洽师生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指导者,是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五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钱爱萍
“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苏州市教科院专家的带领下,吸引了一大批学校积极参与实验,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对构建
具有苏州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2
年6月,公布了第二批中小学实验学校,又有61所学校加盟实验研究。第二批实验学校认
真学习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学习第一批实验学校的经验,分析把握校本教学实际,制订学
校的实验方案,以期在新的学期开展研究行动。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兴致盎然,因为大家对
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认同。在此项改革实验走到一个新的高的时候,关注细节问题,观察微小的变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进一步
提高指导自主学习操作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古语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细节做起。细节不
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一位初中校长带领老师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附属学校听课学习,发现现象: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室拉着窗帘,前面最亮堂的就是银幕,黑板上也只是淡淡的光亮。在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后,老师及时地打开前面所有灯光,然后
开始讲评;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坐下后,老师一边引导全班议论,一边缓缓地向教室后面走。
大家一起找到正确的结论后,老师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顶道:“你几乎完全正确!”。
在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一次微笑着抚摸下学生的头顶,赞许地离开。校长感
言:“多么亲切温馨的一幕!也许这些细节并不起眼,但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性化!”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惠普创始人戴维·帕长德)只有对细节的深层的关注,即追问与反思,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一丝不苟、精细严谨作风,这也是卓越品牌铸造者们的共同体会。“我要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
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麦当劳创始人克洛克)。
追问一:教师是否真的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象:一位中学名师上完课,主动和学生交流,问学生学会没有?学生纷纷表示学习很轻松。
老师刚一转身,一学生嘀咕了一句:前面两个步骤不讲,直接从第三步开始学习,我们也会。
一位小学生给小学老师的启示:“老师,我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指着课外书籍上的生字对我说。我看了看学生指着的生字,的确一个动词“摞”只要查一下字典就明白了。但是,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主动去学习生字的音、形、意是一件很自主的学习行为,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的位置。于是,我便问:“你查字典了,对吧?”“对!”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老师,我还知道,‘南方的八月,骄阳似火’中的太阳和《谁的本领大》课文中‘发出强烈的光’的太阳一样,因为它们都很晒人。”听到这里,我仔细看着眼前这位小男生,平日不算积极,课堂上不是最活泼,但却是如此会学习,不得不让我深思:每一课,他到底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多少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对于班级的其他学生,他们又是怎么学习的,多少是自主学习,多少是被动学习,还真没调查过,这位小朋友无疑是送给我一个启发:我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了?
反思: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的起点是学情。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已经得到老师的普遍认同,但是大多囿于日常琐事,不经意间忽略这一深刻的教育准则。“教学始终从第一步开始”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现象,“不了解学生到底已经会了多少”凭着经验走进课堂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虽然认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行动上却表现出“不放心”“不放手”,甚至“忽视”“漠视”。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如婴儿学步,谁都不怀疑,孩子终究是要站立行走的。谁都不怀疑,孩子学步,总要跌倒,正如不喝水就学不会游泳一样。但是大人的行为方式却大相径庭,一种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就让他在哪里爬起来,大人装作没看见;另一种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大人在哪里弯腰,赶紧扶起孩子,还要教孩子恶狠狠地踢地球母亲一脚,因为她的脸长得不够平坦,绊倒了孩子;还有一种是大人在孩子身上拴上布绳,像遛狗一样牵着孩子走,减少孩子跌倒大人弯腰的次数。“放”、“扶”、“牵”不同的方式,反映出大人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不信任,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消减,学习注意力分散,探究动力不足等后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应遵循“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之道,在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指导儿童、发展儿童。其次。自主学习不是“被学习”,也不是“自由化”学习。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关系,理解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志力,给予自主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追问二:预习作业,是否真的发挥了指导学生自学的作用?
现象:为了指导学生预习,老师们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书面作业居多,大多是关于新知识的练习题。学生完成作业时这样做,看一道填空,翻一下书,找一个词语填上去。
预习作业和课堂作业形式一样,学生自然凭经验答题,见一个消灭一个,一道一道往下做。结果是,作业做完了,兴趣也消失殆尽。
反思:预习作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学习的开始。
预习作业和课堂练习、课后复习巩固作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其形式和内容也应不同。
课前预习作业就是“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作用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目的是通过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明白了预习作业发挥“引导性材料”的作用之后,我们来分析预习作业在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的细节问题。
一是内容设计。预习内容设计不能“全面化”。在预习阶段,学生普遍在乎的完成老师的作业,知识检测性质的预习作业还能设计成是对新知的“全面预习”吗?“一览无余”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学生初次学习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课堂学习的探究欲怎么激发和维持,马上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知识检测性质的预习设计不能全面化,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理清哪些知识需要课前学,哪些课中学,哪些课后学,然后再开始设计,不要把所有的学习内容全部展现在预习作业上。其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资料的检索、知识储备的补充完善也是要考虑的,还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写下问题。这样做的,一方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学习疲倦。
二是预习形式。学生预习活动的形式不能单一化,不是只有看书做练习一种作业形式,可以大声读书,体会函咏背诵,可以安静地阅读,圈圈画画写写问题,可以查阅资料同伴交流,也可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一份好的预习指导,能指导学生动静结合开展预习,并把注意力、兴奋点集中在有意义学习上,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
追问三:教学情境,是否真的给了学生适合的自学方法?
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通过放电影《地道战》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急于读书了解冀中地道战的兴趣。在学《草原》前,先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带,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无边无际、一碧千里,从而激发阅读《草原》的兴趣。在学《二泉映月》时听四遍乐曲。
反思:自主学习的方法要适合个体、适合学科。
经验表明:讲课当中过分激动人心、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会是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学科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反省:给了学生适合学科自学的方法了吗?当前,文科教学理科化现象普遍存在,训练、分析,用学习英语的方法来学习母语,分析了构词特点、逻辑修辞,就能学好语文?语文学习真有那么简单?不重视言语能力的培养,高频度使用现代媒体,如果在语言学习课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了音乐、画面、情节方面,而非语言本身,那么语文课和音乐课、自然课又有什么区别呢?《红楼梦》的价值永远在文本而非其它。仅仅凭借语言,能否上出精彩的语文课?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习惯的养成等。语文老师,使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努力让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天然的、没有受到污染的语言文字的味道。
当然,教给学生适合的自学方法,不要抹灭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思路,学习思路可以是A型B型C型,只要学会,没有理解错误即可;不要强加于学生成人的思考方式,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思考问题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要得当、适合学生自己,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追问四:合作学习,学生是否真的在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现象:合作学习养懒汉。合作学习不合作,变成少数人的“一言堂”,多数学生只是复议、等待。探究学习不探究,只有“言”,没有“论”。
反思:合作学习,没有自我就没有合作。
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平等的讨论。合作学习开始之前,尊重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要急于开展合作学习。如果学生个体自身不够强大,在合作中就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要高度警惕“越俎代庖”现象,尽量避免“鹦鹉学舌”现象。
没有智慧的交锋,就没有个性的发挥。怎样的学习最有创意?适度竞争。藏獒是怎样训练出来的?不要总是按照“互补互助”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强强联手,高峰论坛,才有高峰的体验。分组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没有观点的整理,就没有思想的升华。合作学习结束前,让课堂安静,每一个人都要做总结整理工作。合作学习要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追问五:问题质疑,是否真的提出了想自主探究的问题?
现象:教师或者学生连续发问,课堂上出现大量的伪问题:应景提问、明知故问、按照套路问。五年级语文课教学片断,课文“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里,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短短54个字,老师却提出了“从这里看出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17岁、教四个班级,说明了什么?”“作者不由得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这是个怎样的学校?”等30多个问题。在喋喋不休的提问中,一篇情感真实细腻的课文活生生地被肢解。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另一种更为糟糕的情况是: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如:可以针对课文题目发问,对不懂的词语提问,对词语用法提问,针对文章内容的提问等等。但事实上,学生套用技巧问了很多问题,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真的想探究的问题。
反思:怎样发现学生真想探究的问题?
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似乎和教学内容无关就不作呼应。听一位老师谈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①李燕娥的婚姻有什么不幸?②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为什么不葬在南京中山陵,而是葬在宋氏陵园?③李燕娥比宋庆龄小,宋庆龄为什么叫她李姐?④为什么说宋庆龄的生活是波澜壮阔的?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题目下手提问题,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偏离本课内容,这节课暂不讨论,留给同学们课后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教师只能偶尔为之,经常这样学生就不愿提出心中的问题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重视,并且认真对待,认真解答。
教给甄别问题的方法。教师倾听学生的问题之后,课堂上示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问得准”“问得精”,如瞄准教学目标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爱之链》,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课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塑造乔依、女店员、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师只提一个问题帮助阅读理解:“文章哪几处描写让你感动?”围绕问题,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自主学习、探究、交流,体会到了文中每个人身上的爱心,感悟到了语言描写的魅力。除了示范让学生感知,面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追问”或者和学生“聊”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时间许可,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甄别出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真正“授之以渔”。
追问六:是否真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现象:教育上频频出现高效、快速、海量、疯狂等词语。看到学校实验方案中的目标设计:通过1-2年的课题研究,快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反思:习惯的培养要打持久战。
想到一只鸡的成长周期。一只鸡的“科学”一生和一只鸡的“自然”成长一生,生长期为分别为22天和180天,最终的鸡的品质终究是不一样。口感好又健康的鸡,生长的时间恰恰比较长。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用自然健康的方式获得“高品质”,遵循自然之道,教育之本,还是尽可能少用激素刺激等手段获得所谓的高效率。
习惯培养确实重要。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但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不是哪一位老师、几位老师的事情,不是一节课、几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快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坚守”才是更为客观的态度。在“习惯培养”的问题上,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把“自主学习”的种子种植在孩子心里,所有老师共同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小心翼翼呵护种子发芽成长。让孩子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酸甜苦辣,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长大。
看到一幅漫画,在一个匆匆行走的人面前,矗立着一块大石头。漫画下面有一行文字:“不知道转变的人走不远!”。关注细节,实践叶圣陶先生“知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的教育改革思想,祝愿“指导学生自学教改实验”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