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想风云读后感新
《联想风云》读后感
作者凌志军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揭示了联想20年的发展历程,文笔精练而生动,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情节跌宕起伏,颇有读武侠小说的感觉。作者尽量以白描的手法来阐述历史事件,但对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还是难掩其倾向性。作为一名联想人,年少轻狂心怀梦想的我迫切地想读完这本书,去了解联想的文化,去探索柳传志的传奇人生,去激发自己的斗志。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梦想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持久的行动力。每个人都有惰性,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往往都是能取得成功的人。从最初小平房里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到现在拥有数十亿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期间不知道经历里多少坎坷,我佩服创业者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佩服管理层的智慧。如今的联想销售网络遍布全世界,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在全球有19000多名员工,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以及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罗利。联想这棵大树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努力,联想让我们所有联想人感到骄傲!
人往往在危机中、失败中才能学到更多宝贵的东西,所以处于困境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反倒总是风平浪静值得反思,也许真的到了应该立刻大刀阔斧的变革的时候了。只有在逆境中人才有那种殊死一搏的气概,才会主动的去寻找出路,想方设法的去清除在成功道路上的障碍。安于现状必定会遭受现实的打击,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小区管理上我们也必须就像圈总说的那样,变被动为主动在业
主发现问题之前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业主的认可,业主才会更加信任我们物业。
想想联想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让世界一起联想”,这样的广告语有一种气势,让人肃然起敬,愿意信赖联想,愿意托付,如果我买电脑我肯定会选择联想,这不仅仅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信赖。要想成功就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目标,就像在马拉松比赛中不断地给自己找目标,不断的实现目标这样我们才能跑得更远,最终取得成功。老总希望改变目前物业的现状,使物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就需要我们这些物业人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凡事先谋而后动,话出之前先三思。就像书中所说“你在为自己争取活路的同时,也必须让别人活”,凡事都要换位思考,给别人留了足够的空间,才能给自己争取的更多。就像在工作中业主沟通,在咱们认为是很小的一件事,在业主那里却是一件大事,毕竟这个牵扯到业主的利益,我们要站在业主的立场上考虑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物业要挺身而出的时候,让业主感觉物业和业主是一家,慢慢的和我们更加亲近,之后的工作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这也应该说是水到渠成。我们要做的就是向业主献上最好的服务,加上诚实、微笑、循循善诱和百般奉承;
正如本书中所描述的柳传志就是联想的精神领袖,联想就是他一手带大的孩子,从当年的艰苦创业到现在的辉煌,如果没有柳传志的智慧和坚持,联想可能早就香消玉损了。所以联想有柳传志的性格是理所当然,就像亮剑里说的:一支部队的精神是带领它的第一人首长造就的。身处物业这个岗位上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对
待,用心去呵护他,尽最大努力去保护他,努力让工作变成一种事业。书中还说“把权力和利益交给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能力越大责任越重,在物业公司中最经常提到的就是责任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清责任,有时候也要承担责任,一个决定的做出都会伴随着责任的产生,这就需要一个敢于承担并接受责任的人去冒着风险去完成它,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利益。
柳传志把自己比作珍珠项链中的那一条线,珍珠少了一颗两颗都无所谓,但是这根线不能少,少了就是一盘散沙。柳传志不是简单的串联,而是有效的整合。一个好公司是团队、文化、形象、管理的综合体,联想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也是无数总因素的下的产物,缺少了任何一个,联想都不可能是今天的联想,当然这更离不开柳传志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领导。柳传志一向信奉看不清楚的事情不要急着做,要多想想,想明白了以后撒腿就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志向高远、信念坚定、稳健踏实、勤奋敬业、反应敏捷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柳传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柳传志这样评价自己:属于那种孔雀型和老虎型兼顾的人,在处理问题中既有理性的一面,更有感性的一面。往往在这样的决策者更具有个人魅力,在这样的领导者身上能感到一种尊重,一种“亲情”,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化企业里,散播这样一种文化,着实让人内心踏实,真情实感也好,作秀也罢,公司真的需要这种“亲情”。
书中说办公司就是办人,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公司是由很多员工组成的,工作是每个员工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这些人中间不可避免的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这就需要有人去屡清这些关系,处理好这中
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管理的要旨在于,让每个员工都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就像我们物业每个员工都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书中一再强调要善于学习,这对任何一份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跟得上时代的需要,安于现状只能被社会所淘汰,对我们物业行业来说,面对的业主是各行各业的,想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就需要不断地靠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让我们与业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了这些切入点我们的工作也就会更顺利。
《联想风云》让我了解了一个感性的联想,以及理性的联想是如何九死一生,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探索和抉择,在我看来我们现在要的就是低下头来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因为公司和我们的未来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来创造的,看完这本书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人生,我从中受益匪浅我学到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利益关系,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尽管现在理解都还是皮毛但是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具体的事情,细细体会肯定能领悟其中的真谛。
第二篇:联想风云读后感
《联想风云》读后感很久以前就读过《商界》上一篇关于柳传志的文章,当时就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对他和联想也就多了一分关注。前些日子,好友强烈推荐《联想风云》这本书,于是就有了很强的阅读欲望。先是下载电子书来读,后来自己干脆买来一本,在今年寒假开学到海口的路上又细细读了一遍。其实一旦开读才发现这本书写得还是相当精彩的,读完之后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
作者凌志军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揭示了联想20年的发展历程,文笔精练而生动,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情节跌宕起伏,颇有读武侠小说的感觉。每每读到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论述(尤其是柳传志的一些思想观点),心中就会有所感触,甚至会产生共鸣。特意将一些精彩内容总结如下。企业的成功是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在IT行业,联想从以汉卡起家,然后以代理国外IT产品和自有PC发展厘定了门户,现在向多元化发展,看是简单,其实每个过程都是一次艰难的转型。柳传志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企业,不仅仅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要惦记着地里的,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关村那么多的企业中,唯有联想越活越精彩。目标清晰,计划周密。道理说出来,其实谁都懂,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这在我的工作中经常地会出现。从柳传志的角度上来看,他不但能很快地发现新的公司方向,同时在计划制定上无比详尽。亦不断监督计划的执行。这不仅仅是定个收入指标那么简单。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公司越来越大的时候,计划的制定就更需要对于全局的考虑。小公司的时候,大家可以凭借热情去做事情,但是到了大公司的时候,热情就远远的不够了。领导者不能轻易的作一个决定,但是一旦做了,就必须坚定的执行下去。在这个问题上,香港联想曾经因为管理者的失误几乎到了关门的时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时刻都充满在联想的公司。“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行业里,潜在的风险会突然显现,巨大的风暴会让成就,业绩,规模,一切都灰飞烟灭。10倍速,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柳传志。书中也引用了任正非的经典段落“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基本上所有的领导人最后都是悲观主义者,正是这种时时刻刻的危机感,才使人不管努力,不断进步,进而不断的活下去。以人为本。书中详细的诠释里什么是以人为本。尤其是在杨元庆和孙宏斌的成长过程中。你可以看到优秀的人才都是在磨难不断的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甚至是在不断的摔打过程中程中起来。曾经杨元庆曾经是年少气盛,在一次会议上,柳传志告诉他“你不要以为你得到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你这个舞台时我们定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在各种力量的矛盾中,你本应和大家和衷共济,逐步确定你的地位,争取更大的舞台,更大的天地。你不能一股劲的只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平不公平。你毫不妥协,较我如何做?”这话我感触
很深,不仅仅是对自己,换过每个人,这话都有不同的意义。
个人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真实,基本上是用叙事的方式介绍了联想的成长历
程。将一些书中精彩的语段摘录如下:
杰出的企业家都是信念坚定的人,同时又是超级机会主义者。柳传志这个
人是好高骛远和兢兢业业的完美结合,他以足够的决心和忍耐力与现行制度周旋,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柳传志一向信奉看不清楚的事情不要着急做,要多
想想,想明白了以后撒腿就跑。以上这几句话是作者对柳传志的评价,我们从中
可以看出志向高远、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稳健踏实、勤奋敬业、反应敏捷这些
优秀品质正是柳传志成功的构成要素。
不仅要绝顶聪明,还得能吃苦耐劳。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两种品质,如果再加
上一点运气,必可无往不胜。这句话其实讲的还是天才、勤奋和成功的关系,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个著名的公式。但为什么聪明人总是比成功的人多,关键是很多
聪明人不懂得勤奋是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或者是认为聪明可以替代勤
奋。当然也有一部分聪明又勤奋的人缺少机遇,但这还是极少数。聪明是父母给的,勤奋却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要想有所成就关键在自己。
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就好像一架天平的两端,此起彼伏。对于任何一家身处
激烈竞争中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在市场竞争日趋
激烈,几乎所有行业都进入完全竞争的状态下,企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时
企业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也并非是此起彼伏,有可能同降同升。
说老实话,柳传志喜欢杨元庆的秉性,包括他的优点也包括他的缺点。联想
公司这一老一新两个统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像:坚定、执着、无私无畏、百折
不挠、充满激情,常怀民族大义,又把公司的利益当作身家性命。如果说这两人
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年轻的杨元庆刚性十足,没有一点弹性,从来不会想到,一
种优秀品质如果被推向极端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柳传志却是一个“妥协的大
师”。作家秦朔在他的《大变局》一书中谈到柳传志,说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
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这不是矫饰之词。在柳传志的所有智慧要素中,应当说最精妙的最具深意的东西就是“妥协”。他在顽强地
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变的东
西。柳传志本人并不喜欢“妥协”这个词。他说这两个字里多了一些消极的成分,而且常常迫使自己去做一些违心之事。他在员工面前更喜欢这样表达他的想法:
“你想到墙的那边去,就一定要把墙打一个洞,人是过去了,可是墙补打破了。
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
己不能改变的。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沿着墙走一遍,找到门,从门里过去?” 也许真像《北
京晨报》记者刘书说的,此人“忍耐了很多很多常人无法忍耐的东西,隐藏过按
常例不应隐藏的黑暗,为他人背过的黑锅也历历可数。”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妥协、忍耐、隐藏、忍辱负重这些东西,常常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柳传志有一
次接受美国《财富》杂志的访问,承认他在企业管理上只用了30%的精力,其
余70%要处理外边的一些事情。“牺牲一些个人的率性自由,多些忍受妥协,是为了和环境之间多些润滑,多乘顺风,使企业在已经够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之
外不再另添麻烦。”
杨元庆和他的前辈们之间的种种争端,显著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行事准则
中一个精妙之处。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对公正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妥协和富
有弹性才更加重要。什么时候应当秉公持正,什么时候应当妥协,只有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的人,才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这段文
字,反复读了好几遍。可能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欠缺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妥
协”和“弹性”。我一向认为正直、坦率、坚持原则是为人处事的优秀品质,所
以一直以来都把这些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原来在机关时,接触的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所以这种处世风格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近
几年来,由于从事项目投资,接触的人多、事多、面广,逐步发现自己的处世方
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过于单纯、直白,钢性太强,缺乏弹性、柔性和包容力。所
以有时在与有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没法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影响了工作的推进速度,甚至错失了机会。
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在我们国家当前的环境下,善于妥协的必要性。
虽然有些许的无奈,但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学会适应环境则不失为明智之
举。认识到其必要性,并不代表就具备了这种素质,正如文中所说的,要把握好
这个度,需要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大多
数人恐怕终其一生、孜孜以求也很难达到。但毕竟这段文字对我的启发和意义是
深远的。联想的历史上也裁员,很多员工不理解,为什么领导的错误由员工来承
担,柳写出知名的《公司不是家》的文章发到网上。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他
这样解释:“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做到为股东,为
员工,为社会几个方面负责;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就必须上进,内部就必
须引进竞争机制。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各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
力的一面,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真正意义的家是必然的。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
种缺点,犯各种错误,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但是企业是不可能这样的。杨元庆
只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一人为本,最根
本的为员工负责。公司的领导层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员工们说“我们把生命中
最好的时光交给你们了,带好我们,不要走错。股东们不断的说,“发展,利润,增长。”同行要抓住每个机会,给联想致命的打击,在这无休止的竞技场上,稍
有个不留神就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因此,我们-股东们,员工,对他们这些企
业的管理得直接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要批评,要提意见;同时,也要鼓掌,要
呐喊,要叫好!让我们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打了胜仗,我们不骄不躁;打了败
仗,我们互相鼓励,依然战歌嘹亮。这才是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斯巴达克方阵。”
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联想分家。之前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联想会因为人的原因而将联想分为两部分。原因如下:
(1)中国的国情不同,一个人后面意味着是一群人。
(2)不能为联想树立一个敌人。
(3)两个老虎放倒不同的领域去,可以将联想作的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一个联想控股的主要原因,仅紧接着,不断地出现了联想投资等等一系列的企业。
工业时代的奥秘在于垄断,那么信息时代的奥秘就在于共享。一个汽车制造商也许可以设想完成产品的每一个环节,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电脑制造商试图统治整个流程。你有可能在利润琏条中的某一环节拥有优势,却无法垄断所有环节,这给了更多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垄断”的价值日益小,而“分享”的文化渐渐根植在市场上,信息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这一段对热衷于延伸产业琏条的企业来说具有警示作用。我接触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就老是眼红自己上游或下游企业的利润,总想往上或往下延伸,恨不能把整个产业琏条上的利润都包揽。在当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的信息时代,“分享”文化根植的市场上,这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想法。过去20年中国商业史上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无法无天,胆大妄为。既小心谨慎而又能够成功的人并不多见,柳是其中一例。
他的一个习惯是“每个礼拜有半天的工作就是静思。”这让大多数成功者不以为然。四通公司总裁段永基就说“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好了,想成熟了,再干,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他的弊病。社会变化太快的时候,还坚持想透了再干,就往往会错过时机。”对于这样的评价,柳传志表示不能同意。“我提前一年就开始想了,有什么不好?这样看起来四平八稳,但比你手忙脚乱地干要好得多。” 能一边干一边思考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思考的人已经不多了,能够提前一年就开始思考的人就更稀有,所以我赞赏柳传志的作法,为此错过一些时机也是值得的。
激进、执着、急于扩大战果的新一代决策者,试图把联想微机的震撼性成功移植到每一个领域。可惜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常常比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还要难,越是伟大的人越是如此。这是好多企业和好多人在顺境中容易犯的错误,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自知恐怕主要是指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2002年初,微机主战场面临困境时,柳传志明白不是新一代不思进取,而是形势比人强。所以他平下心来安慰年轻人,他语气和缓地说:“去年大家过得不容易。千钧的担子压在你们肩上,往肉里扣,看见你们努力在挺直腰杆,努力在大步向前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同时确实十分心疼。你们的困难,你们的压力,我们全都感受得到。你们和我们打断骨头连着筋!年轻的弟兄们,联想控股作为联想大家庭的代表,时刻高兴地等着听你们传来的捷报,但是我们更多地准备着抚平你们的伤痕。”
孩子不只在取得成功时需要肯定和赞赏,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安慰。企业的员工也同样如此,所以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在企业面临困境时,不能
一味地对员工指责和施加压力,有时必要的安慰和体恤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看到这段话时,非常感动,如果我是这个企业的员工,我会拼了命为它效力。我也相信每一个为拥有这样的领导者的企业工作的员工看到这样一段话时都会引起发自内心的共鸣。
这次旅途中,最受益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同时还有的就是在回程中,读了这本书,之前电子书总是断断续续的再读,但是没有体会过里面的意思,这次读完以后,感触很多。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也是这次阅读最大的收获。我相信这些收获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风云》读后感
马上就要把精华区里的风云看完了,每当看完一本喜欢的书,就难过得要命真希望喜欢的故事能永远的继续下去,不知道漫画的风云现在已经进行到哪了最喜欢的是风云的九天箭神,再见无名和夜叉并列其次.风云的特色就是纯,里面的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即使闹一闹三角恋爱,也还是很可爱的.虽然不象金庸的小说那样刻画尽世态人生,但是感觉特别地理想化.看过了一些把人性刻画得较为丑恶的作品,看风云就象是欣赏一颗透明的水晶,就象是重温小时候绚丽纯洁的梦.其实古龙的人物也很理想化,不过是另一种类型的理想化,特别是他的人物很讲究“痛快”,因此除了干下很多英雄的事外还必须不拘小节,痛快地喝酒,赌博,想来面对喜欢的男/女人时也绝不会吞吞吐吐,而风云中的人物好象生活方式更卫生,面对喜欢的人还会“爱你在心口难开”,嘻嘻,真是可爱极了.特别地古典,尤其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好象已经不多了,现在人人都是一张伶牙利齿.:p我本来是喜欢步惊云的,在惊世少年里面写步惊云看见霍惊觉的死那一段还是很感人的.但是可惜步惊云的形象到后来似乎变得软弱了,与雪缘的感情起得突兀(应该更喜欢小情的呀,如果我是步惊云的话),续得软弱(虽然步惊云可以为雪缘拼命,可是无法用温情温暖她,所以最后好梦难圆了).所以风云里面最喜欢的爱情故事只好让位于无名和凤舞的故事了,无名虽然也很酷,可是到了该表白的关键时刻就很坚决,看到他满脸绽放着笑容去寻凤舞,多么让人感动啊.(不过也幸好无名后来失去了这一段记忆,否则美丽的童话故事就要有现实的结局了)风云里面的兄弟情,父女情...也很让人感动,虽然看的时候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小李飞刀和阿飞,父亲蒙面教子的镜头好象在古龙的欢乐英雄里面出现过...),可是经典的镜头总是让人百看不厌的.如果确实文如其人的话,马荣成一定是一个很理想主义,也很注重家庭和朋友感受的人.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不可能象小说人物那样生活,可是多一点理想主义,人生未必不能多一点快乐嘛.所以希望能多读到象风云这样的小说,多做几个梦,梦醒的时候也仍然可以把梦中感受到的快乐留给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四篇:《联想风云》读书笔记3000字
《联想风云》读书笔记
读了《联想风云》,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一个企业今天的辉煌是需要一个企业家不懈努力去经营和管理,同时在创业之初都有很艰难的历史,万事开头难;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领导者是需要有自己的’经营哩念‘,并且能够让自己的下属明白自己的意思并且付诸行动好,这就需要好的’表达能力‘,需要好的’领导才能‘,能够让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办事,朝着目标前进,需要’创新能力‘,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时代,一个要想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始终跑在同行业的前列,不光是产品和服务要创新,营销手段也要创新,还有很多其他的环节上也少不了创新,还需要’冒险精神‘,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为存在着风险,所以就需要冒险。如何决策才能在冒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如何在企业危机四伏时大胆作出决策并取得成功,还需要沉着冷静的头脑,处变不惊的素质,知人善用,善于学习。。。而这些能力,素质和品格有的时与生俱来的,有的时需要在平时锻炼的。总之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和企业家是不容易的。
首先来说说柳传志,他说得很多富有哲理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我不能做珍珠,但是我可以做一个漂亮的项链,把那些漂亮的珍珠穿起来”,“你和别人一样都是小鸡,别人认为你比他小,如果你是火鸡,别人会认为你和他一样大,如果你是驼鸟,别人才会认为你比他大”。当时他创建联想之前只是中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应该说在技术上面他没有特别的,但是正是因为他有优秀的领导才能,沉着冷静的头脑,将一个个优秀的技术人员说到说到一起来办企业,刚开始是很艰难的,只是倒卖一些小东西,后来开始代理卖AST的电脑,倪光南的联想汉卡,香港联想成立,后来自己的微机legend 生产基地
再到后来的lenove 到新联想,从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我觉得对联想来说最重大的两件事是柳倪之争和联想分拆。柳传志经历三次审查,都是倪光南搞出来的。主要再‘知识支配资本还是资本支配知识上’。在电脑市场逐渐有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时,柳传志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考虑技术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市场,因为一个企业作出来的产品只有符合人们的需要才能卖出去获得利润,维持企业生成和发展。而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他更多的时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不断地追求更高技术水准他不会考虑这个产品的生产成本,顾客需求,市场反映情况。这就让昔日10年愉快的合作伙伴恶语重伤。倪多次写信告柳有经济问题,搞得柳多次被审查,但是但是柳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很冷静,很大气。在前两次都很大气。而且在开会时说了很多以前的愉快合作事和感人话,希望能够感化倪,不要在与他作对。要知道,在联想早期时,联想很多收入是靠倪的联想汉卡获得的,在当时,联想时很成功的,媒体报纸杂志上到处都是报道联想。为了让联想更有发展,柳让形象推广部人将成功归公倪的贡献和技术的支持,对他自己一字不提。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可能只有技术,技术研发只是产业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他还需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来领导这个企业,所以不只是倪一个人功劳,应该说柳有更大的功劳,但是他不看中名声和荣誉,只看重企业的利益,看重企业的发展,只看重怎么做对企业发展有好处就怎么做,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他身上的一种大气
《联想风云》,这是联想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柳传志个人创业史。看完,不禁感慨于柳传志的气度与眼界,正如秦朔所形容的: 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另外,他的名字也堪称上品,给人一种“世外高人”般传奇色彩。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一是柳传志与倪光南的恩怨纷争,一是联想分拆神州数码。这两件事都关乎人与权力,前者是权力的争夺,后者是权力的分配,柳传志的处理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顺便记下一些觉得不错的句子:
联想的最显著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
柳传志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一直被一种梦想所引诱,当他出色地实现了梦想之后,依然有新的梦想在前面召唤。
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先谋而后动
每个人的出身和经历都难免在他的性格上留下痕迹
他(柳传志)的人格魅力,他的才能,还有他的坦诚和容易交往,早就吸引了我。
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倪(光南)还拥有一种优秀科学家的天赋,他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激情,专注而且持之以恒。
他(柳传志)的逻辑和他的激情,以及他的那副充满渴望的眼神,常常让人无法拒绝他的任何请求
柳传志是个思想家,充满激情和远见卓识,还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演说家
此人(李勤)宽肩大脸,精明,粗放,豪爽,还有几分敢作敢为的品格,愿意为他人承担风险
柳传志信奉洁身自好的哲学:“自己不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骗。”
如果不是仗着他(柳传志)的果断、坚忍、百折不挠,以及几分“黑社会老大”的野性,他可能早被埋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混乱秩序中,绝不会有日后的辉煌。
他(柳传志)太了解眼前这些官员的秉性,有时候他们的面子要比事情本身的曲直更加重要,很多事情的要害不在是非之间,你只有先服了软,才能给自己争取转圜之地。
公司未来的方向不是你自己能做什么,而是人家需要什么
在社交场合,提前到达和迟到一样,都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不论他们在未来之路走出多远,始终不能与既成的体制翻脸成仇。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在一场必输的竞赛中夺取胜利,奥妙在于用自己的“上马”去对抗对手的“中马”,用自己的“中马”去对抗对手的“下马”。
人类有个奇怪的特征,你越是不让他说话,他就越是气急败坏;你给他足够的说话机会,他反而会心平气和。
我们国家历史上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崛起于草莽之中?
大规模的生产一旦展开,质量的控制便成为问题。
可惜很多事情能够看得清楚已经不易,做起来就更难。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相信人的本性中具有追求利益的特征
一种好的薪酬制度,能够让人们把这种追求与职业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
成大事者的重要一途,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谓的人事纠纷
你可以对别人说,柳传志是你的朋友。(这话是柳传志对孙宏斌说的,颇令人感动)
可是他(杨元庆)毕竟年轻,一点也不能体会在中国为人处世的一个规则,那就是,你自己痛快的时候也不能让别人不痛快。
作家秦朔在他的《大变局》一书中谈到柳传志,说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
他(柳传志)在顽强地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变的东西。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什么时候应当秉公持正,什么时候应当妥协,只有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的人,才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
办公司就是办人
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至理名言,也要记住说这句话的哲人也犯了骄傲的错误,这说明做到谦虚是多么困难。
小公司办事,大公司办人
一个位置有多个人可以接任,这样的情形总是反复出现在杰出的公司中。中国人的办法是把他们硬生生地捏合在一起,而西方人总是选择其中一个,而让其他人离开
杨元庆擅长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只做一件事,善始善终。而郭为善于在一年之中做很多事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关键的地方,不是善始,就是善终。
与其钝刀子割肉,不如快刀斩乱麻
《旁观者》读书笔记
(完结一本书5000字)
要说的这本书又是德鲁克大师的作品,不过作为一篇短篇故事集,这个同样特立独行的作者着力生动的刻画了“一些特别的人”和“他们的特立独行”。
我要说的是这本超赞的书是在是有趣的很,忐忑的挤出工作的间隙,把电子版饶有兴趣的读完。这个大师活的太长久而隆重了,出生于20世纪初,逝于21世纪初,游历整个欧洲和北美洲,创立了鲜为人知的管理学科。在其数十本管理著作中,这本根本不能归入管理书籍,只是大师的长跨度的非凡经历,加之其独特的观察和描述视角,使得我在构建那个呈现出来的“社会的图像”,“捕捉”那一代人“难以想象的哪种深邃、韵味和感觉”。不带喘气的在办公室读完,自然会有忐忑不安的心情,只是那些人物太生动而有趣,而这位大师正如其所言,不管怎么讲故事,逸事,总会像德鲁克从亨利伯伯那里学来的一样,无论怎么跳跃式思维,无论怎么起自一个特定的、非常具体的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一个准则,而大师也会这样来给予每个人或者他们的性格、成就作一个独特的总结准则。
那些人物或者太遥远却知名,或者太渺小而平凡,在德鲁克笔下总能熠熠生辉.即便那些人物之间不能等量齐观,但是正是社会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因为大师的经历与视角,被发掘和放大。不管是赫赫有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通用董事长斯隆,还是平凡的弗里德伯格,亨利伯伯,帕尔布,斯隆手下的没有一个性格相似的几十个主管们,读完他们,读者似乎身临其境的在与他们共事,对话与不断的思考。德鲁克老人家的记性太好了,这些人物横跨数十年,他们的形象,嗜好甚至口头禅仍在脑海中历历在目。原来这位旁观者发现这些角色在一生中出现,并对自身的影响太深远了。这种回忆录以人物为中心,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旁观者在纪念他们,并时时用智慧总结他们,影响自我。波澜壮阔的经历给予人旁观的权力,并思考,辨别,归纳,提炼与汲取。
这本书实在和《管理的实践》相差太大,不能相提并论,但绝非是指意义层次。《管理的实践》完全是管理领域的始祖性书籍,这本以美国20-40年代企业和社会为背景,与今天的中国企业和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每每读到案例或者大师的总结观点,结合实际不禁拍案叫绝。在现在制造工厂有问题与困难,回到书中总能找到满意而信服的答案。
而旁观者则完全是另一个视角,与管理无关,却令人在诸方面获益匪浅。比如对于弗洛伊德中肯的评价,小人物中的大智慧,大人物中的小智慧。斯隆对于GM的开拓性的实践,加之其自身的某些看似怪诞的行为准则(比如花最多的时间决策,任用最合适的人才),充满令人折服的力量(当然首先令大师折服)。
局者迷”,作为管理学大师,只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才能领悟出超越现实的思考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领先,德鲁克的伟大就在这里,如果他只研究现有管理界的常规思维和做法,他只能被称之为管理学者,成为不了照耀管理学界多年的大师。
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里的旁观者,是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利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时、伙伴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协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
读者写信告诉德鲁克:“你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德鲁克也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是他写作最快的一本书,从起笔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我明白之所以读来流畅的原因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无需构思,随手拈来,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造就了这位影响全世界的管理学大师。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德鲁克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读完《旁观者》,我们也许能明白在德鲁克一以贯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了。
我对《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美]彼得·德鲁克,廖月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下同。]中的第一部“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中的“怀恩师”一文,反复读了数遍,从情感而言,它是散文;从个人经历来说,我从灵魂深处感到它是苏格拉底式的思想哲学;从管理学上分析,它是一篇高境界的管理理论文章!它集中折射出德鲁克的“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思想光芒。
在此,我一边将其《怀恩师》中主要情节摘录,一边谈谈德鲁克的“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思想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我见识过许多一流的教学风采,也见过几个相当伟大的老师。然而,在教过我的老师中,我认为一流的只有两位,也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她们不仅称职,更是杰出的教师。” 据我对《怀恩师》的分析,埃尔莎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对入学新生进行多次的摸底考试,以掌握学生已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可认为是为了确定战略性目标而收集丰富的情报和调研分析,对于一个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来说,在确定战略性目标前,必须进行大量的情报收集和调研分析工作,而且要做到仔细、仔细、再仔细,尽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公共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公共管理的成败)[括号中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下同。];
2、然后,单独请每一个学生分析自己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和学生共同拟订个体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通过让上级单位及人员参与制定组织目标和组织计划,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老师和学生互动--高层和较低层次人员都积极参与,可以认为是对于每一个学生成长成功的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确定学生成长的战略性目标。我们在确定组织中的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和任务等等工作中,要把高层与较低层次人员的互动作为一项机制,甚至是必经的程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组织目标的正确性,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完成);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丰富多彩,有学生互相检查,有自我检查,有老师检查,等等(即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在公共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组织目标的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这项工作也缺乏长效机制,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做的结果表明:第一是不能及时发现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是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及时修改目标或者抛弃不现实的目标,第三是由于情况不明,很难做到赏罚分明);
4、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即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因此,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尤其是要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做好各种工作人员的出勤、人际关系、工作绩效、创新表现、服务态度等等方面的综合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兑现奖惩承诺);
5、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每星期有一堂课,埃尔莎小姐会和每一个学童单独会谈,讨论上星期的表现和下星期的计划,并看看学习上有无问题,症结何在。但是,在讨论问题之前,她一定会先提到我们做得好而且容易达成的部分”。(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以Y理论的观点来看待组织成员。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不能只限于听取汇报和看材料等,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做好对上对下的交流,从而掌握实现组织目标责任制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我认为上述1、2、2、4、5包含了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三个阶段)
很有趣的是,“埃尔莎小姐并不是特别喜欢孩子的人,事实上她对孩童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她注重的是他们的学习。第一天上课,她就记住了5个小朋友的名字特色,在一周内,每个学童的长处,她都了如指掌了”。(埃尔莎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喜欢孩子不是她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其它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德鲁克的文学成绩一直很好,在到埃尔莎班上就读以前,德鲁克认为自己的算术很差,直到埃尔莎对他说:“当然啦,你的算术成绩不好。但是,原因不是你不会,而是太粗心,而且不检查。…。为了确定你做好这一点,你必须要检查自己那一排以及前一排小朋友所做的题目。…”在埃尔莎的成功教育之下,德鲁克各方面都很优秀(除了字一直写不好,怎么练也练不好!埃尔莎小姐放弃了训练德鲁克练字的想法,尽管德鲁克的父亲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事实上,其父亲没听她的劝告,继续要德鲁克练字,最终还是以失望告终。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及时纠正问题,实现不了的目标,要及时抛弃),最终德鲁克越级进入中学就读。
教德鲁克美术和工艺课的苏菲小姐的教学方法,跟埃尔莎则毫无相似之处,如“头三个星期苏菲小姐让我们随意活动,她在一旁,随时提供协助,但从不告诉我们怎么做才对,也不会批评我们”,“反之,小朋友总是围绕着苏菲小姐。…即使是急于表现大人样的五年级学生也会毫无顾忌地在她怀里放声大哭。…她总是轻拍我们的头表示赞许,亲吻我们,给我们一句鼓励或恭贺的话。但是,她却从来不记任何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即使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跟她学了5年的美术和工艺(她是这两个科目唯一的任课老师)。她一律叫我们‘孩子’。…。埃尔莎小姐是标准的苏格拉底学派,而苏菲小姐则是禅宗大师。…苏菲小姐是没能主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辩五音者成为乐师。但是,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既因材施教,又富有人情,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范。我对这点感触颇深!在管理办公室过程中,我过去一味强调纪律,缺乏对下属的关心,久而久之,与下属的人际关系反而比我不在办公室工作时紧张了!后来,在各方面协调下,尤其是读了德鲁克等管理学家写的管理学知识后,我努力改变工作方式,最终实现了与下属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埃尔莎小姐给我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有好几年我都‘滥用’这种技巧”(即把经验用于新的目标管理周期。同样,在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进了中学后,一学年中有八九个月我几乎都不念书,只花心思在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上。之后,老师警告我说,如果不被劝退的话,至少也得留级一年。于是我把埃尔莎小姐给我的那本尘封已久的练习薄找出来,立下目标并组织自己的思考。照着这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方式,努力几个星期,我就可以名列班上的中上水平;这也是我在二十一二岁取得博士学位的读书方式。…。最后,我发觉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让我学到:高品质的教导与学习,充沛的活力与乐趣,这些都可并行不悖。…。所谓正确的方法就是去找出有效的方法,并寻求可以做到的人。我了解到--至少我自己不是在错误中才能有所体认,我必须从成功的范例中学习。…”。(德鲁克既十分重视经验,更注重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同时,他强调主动寻求工作中的乐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乐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学习不同的管理方法,当成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在工作中得到乐趣;要把“能办事”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上帝造出来的人都会犯下各式各样的错误。不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对的’。…。苏格拉底的方法并不是‘教的方法’,而是‘学的方式’,一种特别设计的学习方法。…。从苏格拉底的时代至今,两千年来,我们一直在辩论‘教’与‘学’到底是属于‘认知的’还是‘行为的’范畴。…。其实,两者皆是,也是另一种东西,那就是热情。天生的老师一开始便满怀热情;而善于利用教学法的老师在学生有所领悟时,而获致热情。…。天生的老师和利用教学法的老师又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非常负责。”(这也正是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即“能够提供有效的内心激动”[
第五篇:二战风云读后感
《二战风云》读后感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狂人粉墨登场,搅乱了整个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知识值得大家去了解,也有许多谜团等待大家解开它。
在二战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前苏联发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希特勒在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后,把眼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苏联。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但在广大市民和军队的英勇反抗下,希特勒久战无功,不得不命令军队撤退,将目光投向了苏联的另一大城市——斯大林格勒。1942年7月,德军抽出了80个师的兵力对斯大林格勒发起了进攻。斯大林格勒普通民众面对大敌压境的坚强不屈坚决抵抗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往往是一个苏联官兵倒下,便有一个市民跑过去拿起他的枪继续射击。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不能忘记的英雄。其中一位苏联中士占据了一栋大楼歼灭了305个敌人和7辆坦克,并坚守大楼到战争结束。还有一个猎人的儿子,依靠一把狙击步枪消灭了240个敌人。大敌困城,衣食无源,斯大林格勒的民众没有被吓倒,他们抗争到底不肯屈服。11月初,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并取得了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结束。在此期间,一共有五十万名苏联官兵和民众伤亡,而德国的伤亡则是达到了150万,还有一位元帅和26位将军被俘。可以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反法西斯阵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你要问我,在二战中最不能忘记最引人注目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斯大林格勒的那些英勇奋战保卫国家的苏联民众。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将自己仅有的口粮交给了士兵们,他们忍饥挨饿却毫无怨言,更在敌人冲入城市时勇敢的拿起武器反抗敌人。在战争中,最胆小的羔羊也会变成最勇猛的狮子。这些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普通人用他们最高尚的一面,写下了战争中最光辉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