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幕话剧《芗潮》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10:1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幕话剧《芗潮》的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幕话剧《芗潮》的观后感》。

第一篇:三幕话剧《芗潮》的观后感

《芗潮》观后感

重温历史 震撼心灵

12月16日,芙蓉四楼好久没有如此之高的“人气”了。今晚,芗涛剧社,为我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强烈的视角盛宴——三幕话剧《芗潮》。

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现场版的话剧。

《芗潮》是一部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运动风起云涌。1934年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芗潮剧社以舞台为阵地,以话剧为武器,在闽南戏剧战线上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但是那历史的印迹却在我们心中常驻。多年以后,或许我们可能想不起话剧中的情节,但是“芗潮精神”总会在退缩、害怕的时候跳出来敲击心灵。

法国一位大诗人、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饶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而“芗潮”激励着我们成长。

剧中主人公柯联魁,才华横溢,集编、导、演于一身。一个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正义感和赤诚的爱国心的热血青年。他身上集中闪现了,芗潮人所有的立志改革世界,前进不怕阻碍的一种豪

迈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汉奸他们斗智斗勇,面对反动军警的蛮横无理,他们又坚强不屈。

那巧妙衔接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步步的引人入胜,仿佛与芗潮人一同置身于革命斗争中。

《芗潮》,这部话剧在内容和创作上是完美的,在精神上是震撼的。眼前好像浮想出烈士高举拳头,仰首挺胸,毅然不倒的场面„„

出色的演员也是整部话剧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我觉得在电影、电视剧等一系列的影视作品中,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具考验的,便是话剧了。话剧的上演,要经过演员无数次的排练。等到演出的时候,他们不能够像拍电影一样,一个动作不好了,一句台词不好了,导演可以喊“CUT”,然后重新来一遍的机会,他们只能在无数次的排练中,认真去记忆,认真去琢磨,把最好的一次展现给观众。这句话正是见证了“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这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对自己演技的最好的诠释,同样,也是他们对于一场话剧认真负责的表现。

作为传承“芗潮精神”的芗涛剧社的社员们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经典的东西向来不好演绎,所以这次芗涛剧社的演出,本身就是对高难度的挑战,但他们却显得游刃有余。

此次演出中印象深刻的演员,当属饰演柯联魁,生动地再现了不畏、智勇的革命者的形象。他用极灵活的眼神和到位的肢体语言把鲁柯联魁不怕困难,坚贞不屈的性情刻画到极致。但是毕竟和那个时代隔得太远了,人物的内涵和气质还是有所差距和不足的。

《芗潮》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春花,也是具有难度的角色,她善良纯情,作为李小帆的女友。尽管喜欢着李小帆,面对叛变革命的男友,毅然选择了革命。春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所幸这回扮演春花的演员真没让人失望,台词技巧、肢体动作、表情把握均符合了原有标准,算是一名很有悟性,极具潜力的演员。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军警甲、乙。活脱脱的两个旧社会的小警察。帽子歪斜,说话粗鲁,走路摇摇晃晃像极了当时小警察那种痞子无赖的性情。仿佛下一秒就要欺压平民百姓。

优秀的芗涛人,用了怎样的心思和精力,才能演出如此惟妙惟肖,深刻的剧幕!他们的眼神,他们的举止,他们的表演,让底下的观众随着他们一起,感受那紧张的气氛,感受那真实的一幕一幕„„

面对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剧本,我默然了。只有震撼„„只有震撼„„

第二篇:话剧《雷雨》观后感

话剧《雷雨》观后感

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便学习过曹禺的《雷雨》,对里面的情节、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简单叙述一下,《雷雨》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瓦解了。

但我们都是从书中了解了《雷雨》,我也一直认为《雷雨》首先是一篇小说,然后是话剧。但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和小说不同,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构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话剧则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话剧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8个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也是在看完《雷雨》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大家如此推崇这部话剧,也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雷雨》中具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因而冲突是通过剧情来展开的。巧妙的情节能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即冲突的展开和解决)出人意料,难以推测,观众不能轻易见底。开头就让观众猜透结局的戏,是极其乏味的。为了避免浅而露底,应当安排好“结” 和“解”。“结”是悬念,是情节中令人牵挂悬想的环节,见于结局前的各个场次中。“解”是结局,是冲突的最后解决,见于剧情的末尾。在《雷雨》中,四凤进了周公馆,侍萍所极不愿看到的事情,偏偏发生了,而四凤又偏偏被周家少爷——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所玩弄,落入她母亲同样的命运。这就是一个“结”。正是这个结,把鲁家和周家两代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展现出来了。解这个结,是在第四幕悲剧高潮之中,当有着血缘关系以及乱伦的性爱关系的两个家庭成员聚集一起的时候,由向周萍复仇的繁漪和处于尴尬地位的周朴园给捅开了。这样的“结”和“解”构思得很巧妙,曹禺自己有这样的说明:“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明明是巧合,又要人看戏时觉不出巧合,这就要写出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

在看话剧中也看到了许多经典的片段以及其中体现的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在认出侍萍 时的对话,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人物语

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再比如当周萍打了不认识的亲弟弟鲁大海一记耳光时,侍萍说:“萍,萍,你凭什么打他„„”这里利用“萍” 与“凭”的谐音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复杂感情。其潜在的意义是:“他是你的弟弟呀,你怎么能打他?你这样哪像我的儿子!”又如,周朴园迫使周萍向他名义上的后母、实际上的情妇下跪求她喝药时,繁漪急促地说:“我喝,我现在喝!”喝完,“哦„„”的一声哭着跑了下去。这里的潜台词,把喝下人生的苦药那种无可奈何、极其痛苦和愤恨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正如曹禺大师所说,一部《雷雨》都是巧合,看完之后觉得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是意外,就像那意料之中的意外,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前因后果。看完了戏剧之后,感觉有点沉重,但转眼一想,虽然我们不知道下一秒的意外、巧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但我们终究活在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珍惜身边的每一人、每一天、每一分快乐。光阴飞纵,岁月飞逝,消逝的永远消逝了,再不可能回头。存在的还依然存在,只有存在的才是真实的。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够不遗憾过去。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当浮华落尽,容颜老去,那时才会发现,人生最需要的是平静和快乐的心情,简简单单、无忧无虑。

第三篇:话剧《谭嗣同》观后感

话剧《谭嗣同》观后感

《谭嗣同》—— 一部同时以历史题材、大学校园为背景,又结合了历史剧以及校园轻喜剧的大型青春励志话剧,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终于,这天我们迎来了期待的一天,五月四日晚上,在这个激情四射的夜晚,我们在学校组织下观看了此作品,整个过程又重新燃烧起了我们年轻一代沸腾的热血。

话剧《谭嗣同》构思独特,在展现戊戌变法恢宏的历史场景的同时,融入了一段谭嗣同穿越历史时空,现身于现代大学校园的小插曲。剧本综合现代叙事与清末史 实,重点刻画谭嗣同在现代语境下的种种荒诞表现,尤其是当他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提前知道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结局之后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其中话剧出现了这一幕:在戊戌变法失败前夕,谭嗣同在一个偶然事件中穿越时空,来到了21世纪的现代大学。在大学里,他遇到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并提前知道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结局。于是,大学生劝他不要再回到过去,但是他谢绝了大学生善意的劝告,毅然回到过去舍生赴死,成为了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代表的慷慨激昂的斗志正是当下青年所需要的。我为之肃然起敬。

纵观历史,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提出的大部分主张必定不为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如剪掉辫子、穿便装等等。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国民的思想都过于封建和封闭,甚至愚昧无知,所以当国民听到了新的声音必定认为谭嗣同等人物所提出的主张是异端邪说,所以才会有谭嗣同赶赴刑场时老百姓对戊戌六君子乱扔剩菜等垃圾。但,毕竟,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新声音,带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我认为新思想的来临很重要,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就像对于干涸土地的甘霖。其次,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希望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当发现光绪帝没有实权的事实后,请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而袁世凯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等人。因为袁世凯的背叛,而打草惊蛇,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于是,谭嗣同等人的维新运动只能画上休止符了。若未寄希望于袁世凯,未打草惊蛇,谭嗣同继续兴办学校、搞经济、培养维新政治群体,可能又有另一番景致了。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他的笑声,在时间的长河里化作汹涌的波涛,永远澎湃!他死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历史不会忘记,历史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岁月中,发生过多少凄美的故事,凄美的故事背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灵魂。

“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是就是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看见了中国的希望,看见了这么多爱国之人。是的,他们已经成为历史,可是在对今天的影响中,谁又能说你忘记了还有一个戊戌变法,还有无戊戌六君子,还有一个谭嗣同呢!

第四篇:钱学森话剧观后感

话剧《钱学森》观后感

2012年9月19日,话剧《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隆重上演。故事以钱学长与夫蒋英的回忆开始,从一折小小的纸飞机引出这场话剧。画面忽转,1937年,国难当头,当局却不作为,国立交通大学的爱国青年们愤慨出声,钱学森目睹一位伤员不肯接受治疗执意回战场,伤员最后句句重复的那句话—多造飞机,也深深影响了钱学森。毕业后,钱学森立即赴美留学,以救国。在美求学期间,钱学森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圣诞夜勇敢坚持指出老师冯·卡门的计算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坚持回国,在政府监禁,老师劝阻,海军部次长金贝尔的威逼利诱下,钱学森毫不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冲破障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在导弹基地,钱学森勤勤恳恳严谨认真,体恤下属,为国防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最终在1964年6月29日带领一代“航天人”将东风二号甲载核导弹成功发射。当结尾的结尾拉开序幕,一个声音缓缓传来,“我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为祖国做出种种贡献”。

钱学长的一生令人心生崇敬,当钱学长说:“科学家是有他的祖国”之时;当钱学长深情出五星红旗时;当蒋英女士挂起那红旗、唱响那《义勇军进行曲》时;当钱老夫妇在码头决意要回国时;当钱老站在船头深切地呼唤着祖国时……心动不为其他,只觉得艰辛,不易后的回报如此珍贵,爱国,一个被大家现在很随意就说出的词,其实如此崇高,如此难得,在那时,钱学长回国不能为他带来什么物质,但他却毫不犹豫,毫不动摇,放弃名利,一心为国。在剧终,钱老与交大的同学合影,也体现了钱老的精神传承下来的希望。

想想最近的钓鱼岛事件,多少热血青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空有一腔热血,不足以使我们前进,或许我们需要做的,更应该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更加实际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自己的一份力。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钱学长般卓越优秀,不能走出一段令人称道,流传于世的人生,但只要发奋图强,无愧于心,便能实现人生价值,不荒度一生。

第五篇:星火话剧观后感

教育与传媒学院 王杨

《星火》燎原

《星火》话剧早在2002年10月,为号召本校学生响应团中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生会决定策划排演的一部反映大学生援藏题材的话剧,并定名为《星火》。自此开始,《星火》话剧成为每一名齐齐哈尔大学学子的必修课。在对剧情不断丰富之后,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演出。

《星火》是中国特色主义研讨会学生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校园话剧,是献给全校师生的精品节目。该剧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01届毕业生张连国同学毕业后毅然投身西藏建设,在世界第三极定位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事迹为原型,以我校54名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星火》话剧,作为齐齐哈尔大学的保留品牌节目,影响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也同齐齐哈尔大学一起见证了齐齐哈尔大学新生的成长。它对同学的影响是重大且意义深重的。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做同学们的指向标,引导同学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它不仅是对当代同学的纪念,也是对张连国等同学的纪念。对社会有益的人,社会不会将他遗忘,他留下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将会在齐齐哈尔这片热土上,已燎原之势感染着每一名在校的师生。

现如今,放眼望去,大学里尽是满眼的80后、90后。有人曾预言,80后是垮掉的一代,也有人说90后同样是垮掉的一代。可是当我们经过了12年的拼搏,站在大学校园里,却发现未来很渺茫。工作、继续接受教育或者出国„„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努力的接受知识,努力的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接受锻炼。我们要向世界证明,80后、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

记得刚刚看《星火》话剧的时候,有落泪过,有感动过,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激励与鼓励。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太多的好奇与憧憬,但《星火》话剧却让我感到,现实是那么的触手可及,梦想也不是那么的遥遥无期。梦想就在自己的手里,我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逐步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在鞭策着我们,在鼓舞着我们,它让我们学会思考,自己将来要做哪一种人,它教会我们,人生不只在于索取,更多的,在于奉献自己。

我们要奉献青春,奉献年华,奉献我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不是这个社会的小公主、小皇帝,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公民,我们身上承担着多于常人的重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繁荣,都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身在大学校园,你想的是怎样平静的度过,还是想要为校园、为社会留下些什么。《星火》话剧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让我们突然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于是我们感动了,那么多大学生投身到青年志愿者的队伍中。把自己的行动融入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鸟还巢”活动中,我有机会参与其中。当走出校园,站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时,我才发现告别了象牙塔的梦境,真实的社会是怎样的现实。有许许多多的人正需要我们的关怀,需要我们的帮助。看到爷爷奶奶们对我们到来的开心,看到了她们对关心的渴求。也许我们能给与的并不多,一下午的陪伴,几句闲聊,或者是我们尽力而为的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活动,分担一下老人的忧愁。可就是这些看起来微乎其微的小事,却换来了众多老人的快乐。

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每一个人都像张连国一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可是这些平凡的小事,一样证明了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的同胞,需要帮助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大学生的素质也往往在这些地方得以体现,我们也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行动,让社会逐步的认同我们,接受我们,让所有人都承认,80后、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这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这是逐渐变强的一代。这一代人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会托起新中国更伟大的明天!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支教活动一直在进行着。由于专业的缘故,所以与许多支教的大学生有接触。他们有的,就近在齐齐哈尔边远的地区支教,而众所周知的“心翼”支教团,更是跨越了地区的限制,走进了山区,走进了那些个众多的不为人知的山沟沟里,为那里的渴望知识的孩子带去希望与祝福。

“心翼”支教团所抵达的地区很偏远,偏远到我们无法想像。条件特别艰苦,可是我们的同学就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他们的依赖,正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支撑他们前进。没有人放弃,没有人退出,每一个人都在尽可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完美。志愿服务西部边远山区,这正是在《星火》话剧中,同学们得到的启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更多的人带去关怀和温暖,尽自己所能,去实践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誓言。

奉献是一种幸福,她们说。于是我们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感动于当代大学生的执着与努力,感动于当代大学生的无私奉献,感动于当代大学生以国家责任为己任。他们的责任感是思想上有“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自己”的观念。

我们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学校负责,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国家负责。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从而能更好的担负起国家的责任。

我向当代大学生致敬,他们没有因为自己衣食富足、文化高深而忘记贫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至少他们的行动证明我们还没有完全沉迷于物质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关注,我们当中仍有人惦记着别人的生存状态。

几千年的道德教化中,那些所谓的道德楷模要我们乐于助人,去私存公,多为别人着想,当同时又否定个体对利益的追求,更何况这种道德上被打上鲜明的等级与宗法印记,道德只存在于同意阶层以及具有宗教关系的人之间。然而生命无法放弃对其存在所必须外物的追逐,所以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过度形成了,表面之乎者也,然而冠冕唐欢的装饰下,背地里却是损人利己的小人。最终的结果是最讲礼仪道德爱心的中国人对周围的人表现出无限的冷漠与忽视。显然,这是道德教化与人之本性相互作用形成的怪胎。不过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没有被传统所淹没,而是将对闻名的演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人文精神的文化特质。

做好中国的接班人,这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强大。

感谢《星火》话剧,呼唤了我们心底最本质的灵魂,让我们懂得为他人而努力,让我们懂得了付出的快乐,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的进步。《星火》话剧所树立的榜样,让我们尊重、敬重。榜样的力量正在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榜样的力量正督促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默默的激励着自己。《星火》不仅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的伟大,自己的渺小,也让我们瞬间懂得了,自己的伟大来自于自己的无私奉献,来自于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要为榜样敬礼,我们也要向榜样学习,我们也要把我们的青春耕耘在这片伟大的热土上,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感动留在那片需要我们的土地上。

我们正在成长,我们正在接受全社会人民的审视,《星火》话剧一年又一年的上演,但留给人的启发确是各不相同的。它所传递下来的精神,正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在齐齐哈尔大学蔓延开来,影响着你,影响着我。

下载三幕话剧《芗潮》的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幕话剧《芗潮》的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话剧波音波音观后感

    话剧波音波音观后感《波音波音》作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复排过非常多次的经典的喜剧,在故事架构上,有充满合理逻辑并且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性,在主题表达上,有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充满......

    话剧《茶馆》观后感

    观话剧《茶馆》有感随笔 ——青岛理工大学工设研1712班,冯旭一、引子 之所以将标题命名为有感,又添“随笔”二字、打算以散文随笔之形式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因为不愿被“读后感......

    话剧茶馆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地球科学系王素3080103369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茶馆》彰显出了中国式话剧的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自1958年首映到1992年告别演出......

    话剧《翠花》观后感

    话剧《翠花》观后感俗话说:“并不是世界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完话剧《翠花》,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究竟它里面表现的是美呢?还是刻意地去揭示人性的丑恶?下......

    话剧《马兰花》观后感

    话剧《马兰花》观后感这周周三的下午,我们和二班、三班的同学一起来到长沙市青少年宫,观看了话剧《马兰花》。这部话剧里人物性格对比分明,服装鲜艳,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有欢快的......

    话剧《香水》观后感

    话剧《香水》观后感4月17日晚,我去宁波逸夫剧院观看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香水》。剧情既浪漫又纠结,看似简单又深含哲理。着名影视明星童蕾出演女主角,刘鹏、徐漫......

    话剧《夕照》观后感

    由《夕照》管窥话剧艺术 阴差阳错地选了这门课,但是没想到一部戏下来就喜欢上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那么我就借着《夕照》这部让我对话剧一见钟情的戏谈一些我对话剧的粗陋见解......

    话剧赵一曼观后感

    淑宁 白花镇,四川省宜宾市的一个小乡镇,如同中国的其它小镇一样,她只是一个传统而普通的乡镇,这里有纯朴的乡民,有幽静的小山,有潺潺的溪水,还有那悠悠飘香的竹林。 在这镇上有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