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剧《香水》观后感
话剧《香水》观后感
4月17日晚,我去宁波逸夫剧院观看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香水》。剧情既浪漫又纠结,看似简单又深含哲理。
着名影视明星童蕾出演女主角,刘鹏、徐漫和一名外国人分别出演另外三个角色,这么两对男女组成的一台戏,居然把当今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从观众的笑声中、掌声中、悄悄的评论中,你能感受到观众的反响是良好的,这让人感到舞台艺术的“高深莫测”、意味深长。
这部话剧的主创者也许是针对当前年轻人对婚恋这个大问题的迷茫、轻率等严重现象的一个思考,试图作一些正面引导,其创作思想有现实基础,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能否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
从大门内外两辆奥迪轿车和两位美丽的汽车模特和大大的广告牌上“中基奥迪之夜”来看,这出戏是完全商业运作模式。我观察了一下,演员只四人,布景很简单,其投入是很低的。观众席楼下的上座率约有80%,楼上后四排基本没人,我分析后四排是没卖,楼上的上座率约是30%,在当前话剧不很景气的状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是相当成功了。
祝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香水》取得良好成绩!
第二篇:电影香水_香水杀手故事观后感
香水观后感
—探寻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心路历程 刚刚以极大的好奇心看完了法国电影《香水:一个杀手的故事》,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命运贯穿着故事的始终,令人忍不住想看个究竟。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巴黎,主人公格雷诺耶出生在一个恶臭肮脏的集市中,他的母亲因为私心将他丢弃在垃圾堆里,后被救起,幼年时加拉尔夫人把他卖做皮鞋匠的奴隶,终日食不果腹。如果这样上天还算仁慈,然而,格雷诺耶悲惨而奇特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为格雷诺耶留了一扇窗,那就是格雷诺耶对气味天生的敏感和痴迷,在现实中,他是一个流浪儿,一个下等人,一个毫无成就的瘪三,但是在气味的国度,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堂,开始寻找生存的意义,所以当他遇到一个天真美丽的少女时,为了占有那醉人的体香,无情地杀死了少女。不久以后,他在气味方面的独特天赋被香水师巴尔蒂尼发现,巴尔蒂尼让他进入了香水店,从此,格雷诺耶对调制一种最迷人香水的疯狂开始了……
在那瓶独一无二的香水调制后之前,没有人注意到格雷诺耶,这个世界甚至都当做这个人从没有存在过,当然,格雷诺耶也已经无视这个世界,无视那些在他周围迫害他、利用他、把他推向深渊的人们,他只记得自己的香水,为了那瓶梦寐以求的香水,他可以做出一切,更不惜成为一个变态的少女杀手。格雷诺耶为了那个看似畸形却伟大的计划疯狂地杀死无辜的少女,从她们身上攫取制作香水所需的原料,在第26个生命结束之时,格雷诺耶制作完成了令举世陶醉的香水,有意无意地,也亲手为自己挖好了坟墓。
被宗教法庭审判后,嗜杀成性的格雷诺耶走上了刑场,就在行刑即将开始的一瞬间,格雷诺耶拿出了用少女体香调制而成的香水,一点一点地随着风飘散在刑场周围,飘散在围观的人群中,正如格雷诺耶所预想的一样,毫不夸张的一幕缓缓呈现,被香水气味包围的人们如痴如醉,癫狂之至,在那个时刻,他们把香水的缔造者格雷诺耶视为他们的上帝,连虚伪无情的大主教也不例外。他们在香水的无尽迷幻中纵欲狂欢,不知所以。
然而梦幻终究短暂,现实终归现实。当格雷诺耶用他的香水赢得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输掉了自己。他一直在用一颗孤独而偏执的心理去对待这个世界,或许格雷诺耶也想过去爱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并没有赋予他爱的能力,所以他只能自己活在一个他所爱的世界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美妙的气味,迷醉的香水。
刑场上的格雷诺耶逃脱了,然而却没有真正解脱,或许死亡对于他来说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没有爱,即使拥有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在格雷诺耶被撕碎的那一瞬间,香水的奇迹消失了,世界又归于它的平淡,在这无聊的平淡中,爱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第三篇:话剧《雷雨》观后感
话剧《雷雨》观后感
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便学习过曹禺的《雷雨》,对里面的情节、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简单叙述一下,《雷雨》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瓦解了。
但我们都是从书中了解了《雷雨》,我也一直认为《雷雨》首先是一篇小说,然后是话剧。但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和小说不同,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构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话剧则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话剧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8个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也是在看完《雷雨》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大家如此推崇这部话剧,也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雷雨》中具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因而冲突是通过剧情来展开的。巧妙的情节能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即冲突的展开和解决)出人意料,难以推测,观众不能轻易见底。开头就让观众猜透结局的戏,是极其乏味的。为了避免浅而露底,应当安排好“结” 和“解”。“结”是悬念,是情节中令人牵挂悬想的环节,见于结局前的各个场次中。“解”是结局,是冲突的最后解决,见于剧情的末尾。在《雷雨》中,四凤进了周公馆,侍萍所极不愿看到的事情,偏偏发生了,而四凤又偏偏被周家少爷——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所玩弄,落入她母亲同样的命运。这就是一个“结”。正是这个结,把鲁家和周家两代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展现出来了。解这个结,是在第四幕悲剧高潮之中,当有着血缘关系以及乱伦的性爱关系的两个家庭成员聚集一起的时候,由向周萍复仇的繁漪和处于尴尬地位的周朴园给捅开了。这样的“结”和“解”构思得很巧妙,曹禺自己有这样的说明:“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明明是巧合,又要人看戏时觉不出巧合,这就要写出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
在看话剧中也看到了许多经典的片段以及其中体现的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在认出侍萍 时的对话,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人物语
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再比如当周萍打了不认识的亲弟弟鲁大海一记耳光时,侍萍说:“萍,萍,你凭什么打他„„”这里利用“萍” 与“凭”的谐音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复杂感情。其潜在的意义是:“他是你的弟弟呀,你怎么能打他?你这样哪像我的儿子!”又如,周朴园迫使周萍向他名义上的后母、实际上的情妇下跪求她喝药时,繁漪急促地说:“我喝,我现在喝!”喝完,“哦„„”的一声哭着跑了下去。这里的潜台词,把喝下人生的苦药那种无可奈何、极其痛苦和愤恨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正如曹禺大师所说,一部《雷雨》都是巧合,看完之后觉得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是意外,就像那意料之中的意外,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前因后果。看完了戏剧之后,感觉有点沉重,但转眼一想,虽然我们不知道下一秒的意外、巧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但我们终究活在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珍惜身边的每一人、每一天、每一分快乐。光阴飞纵,岁月飞逝,消逝的永远消逝了,再不可能回头。存在的还依然存在,只有存在的才是真实的。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够不遗憾过去。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当浮华落尽,容颜老去,那时才会发现,人生最需要的是平静和快乐的心情,简简单单、无忧无虑。
第四篇:话剧《谭嗣同》观后感
话剧《谭嗣同》观后感
《谭嗣同》—— 一部同时以历史题材、大学校园为背景,又结合了历史剧以及校园轻喜剧的大型青春励志话剧,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终于,这天我们迎来了期待的一天,五月四日晚上,在这个激情四射的夜晚,我们在学校组织下观看了此作品,整个过程又重新燃烧起了我们年轻一代沸腾的热血。
话剧《谭嗣同》构思独特,在展现戊戌变法恢宏的历史场景的同时,融入了一段谭嗣同穿越历史时空,现身于现代大学校园的小插曲。剧本综合现代叙事与清末史 实,重点刻画谭嗣同在现代语境下的种种荒诞表现,尤其是当他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提前知道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结局之后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其中话剧出现了这一幕:在戊戌变法失败前夕,谭嗣同在一个偶然事件中穿越时空,来到了21世纪的现代大学。在大学里,他遇到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并提前知道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结局。于是,大学生劝他不要再回到过去,但是他谢绝了大学生善意的劝告,毅然回到过去舍生赴死,成为了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代表的慷慨激昂的斗志正是当下青年所需要的。我为之肃然起敬。
纵观历史,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提出的大部分主张必定不为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如剪掉辫子、穿便装等等。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国民的思想都过于封建和封闭,甚至愚昧无知,所以当国民听到了新的声音必定认为谭嗣同等人物所提出的主张是异端邪说,所以才会有谭嗣同赶赴刑场时老百姓对戊戌六君子乱扔剩菜等垃圾。但,毕竟,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新声音,带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我认为新思想的来临很重要,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就像对于干涸土地的甘霖。其次,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希望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当发现光绪帝没有实权的事实后,请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而袁世凯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等人。因为袁世凯的背叛,而打草惊蛇,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于是,谭嗣同等人的维新运动只能画上休止符了。若未寄希望于袁世凯,未打草惊蛇,谭嗣同继续兴办学校、搞经济、培养维新政治群体,可能又有另一番景致了。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他的笑声,在时间的长河里化作汹涌的波涛,永远澎湃!他死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历史不会忘记,历史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岁月中,发生过多少凄美的故事,凄美的故事背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灵魂。
“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是就是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看见了中国的希望,看见了这么多爱国之人。是的,他们已经成为历史,可是在对今天的影响中,谁又能说你忘记了还有一个戊戌变法,还有无戊戌六君子,还有一个谭嗣同呢!
第五篇:钱学森话剧观后感
话剧《钱学森》观后感
2012年9月19日,话剧《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隆重上演。故事以钱学长与夫蒋英的回忆开始,从一折小小的纸飞机引出这场话剧。画面忽转,1937年,国难当头,当局却不作为,国立交通大学的爱国青年们愤慨出声,钱学森目睹一位伤员不肯接受治疗执意回战场,伤员最后句句重复的那句话—多造飞机,也深深影响了钱学森。毕业后,钱学森立即赴美留学,以救国。在美求学期间,钱学森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圣诞夜勇敢坚持指出老师冯·卡门的计算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坚持回国,在政府监禁,老师劝阻,海军部次长金贝尔的威逼利诱下,钱学森毫不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冲破障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在导弹基地,钱学森勤勤恳恳严谨认真,体恤下属,为国防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最终在1964年6月29日带领一代“航天人”将东风二号甲载核导弹成功发射。当结尾的结尾拉开序幕,一个声音缓缓传来,“我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为祖国做出种种贡献”。
钱学长的一生令人心生崇敬,当钱学长说:“科学家是有他的祖国”之时;当钱学长深情出五星红旗时;当蒋英女士挂起那红旗、唱响那《义勇军进行曲》时;当钱老夫妇在码头决意要回国时;当钱老站在船头深切地呼唤着祖国时……心动不为其他,只觉得艰辛,不易后的回报如此珍贵,爱国,一个被大家现在很随意就说出的词,其实如此崇高,如此难得,在那时,钱学长回国不能为他带来什么物质,但他却毫不犹豫,毫不动摇,放弃名利,一心为国。在剧终,钱老与交大的同学合影,也体现了钱老的精神传承下来的希望。
想想最近的钓鱼岛事件,多少热血青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空有一腔热血,不足以使我们前进,或许我们需要做的,更应该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更加实际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自己的一份力。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钱学长般卓越优秀,不能走出一段令人称道,流传于世的人生,但只要发奋图强,无愧于心,便能实现人生价值,不荒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