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泗阳县穿城中学朱静语文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旨在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但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有相当一部分是为活动而进行的活动。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形式,呈现出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倾向。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起作用,而且还干扰了正常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简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本文就目前开展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作浅显的探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注意,也希望探究出一条做实语文综合实践的路子,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活动,最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着课程改革精神,我在如何做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感受,有发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也就是掌握方法,而不是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对目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的了解
1、教师活动前的指导,要具体有效
(1)、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围绕主题来收集资料,与自己活动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尽量舍弃,或者留着作为以后的活动材料,收集的资料要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服务。例如《追寻古老的传说——搜集民间故事》活动之前就要指导学生搜集积累,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在课下寻找材料,搜集信息,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
(2)、交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收集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得到文献资料的渠道:可以通过图书、报纸等等。其次,教师应该再深入地给学生讲清楚查文献资料的方法。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要做好标记,摘录或复制工作。我们要认识到,查阅文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而这一技能是随着指导学生的不断查阅而积累
起来的,指导学生必须亲自去尝试才能得到它。查阅文献时不仅需要耐心、细致、仔细,还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做。
②网络查询
网络是一个浩如烟海的知识大宝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网络这个工具。利用网络查得的资料来源广、比较快捷,但总得来说比较琐碎,要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整合,比如要查某个事物的有关资料,可以在搜索网站里面键入检索词,然后通过若干次的筛选,可能会让你快速地了解并找到你要的东西,或者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选择的关键词要明确,既节约时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料干扰。
(3)、指导学生资料记录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要要求学生随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信息的方法不同,资料记录的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①做摘录
做摘录主要记录资料原文的重要、精彩之处,以作为今后的引证、论证之用。
做摘录还要注意注明出处,包括书名或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版单位、时间等。做摘录可尝试制作资料卡的方法。制作资料卡是查询资料中常做的一件事,目的在于:1.便于以后的再次查找;2.使文献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②做提要
做提要,就是将原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观点、数据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做提要不要改变原来作者的观点。
③复印法
复印法就是通过复印获得资料。复印省时、省力,但要点不够突出,还受财
力限制。
2、教师活动前的准备要细致充分
(1)、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对综合实
践活动的兴趣、实践的热情。比如活动前,教师要配合教材,以活动内容为基点,以中学生的课余娱乐活动为话题,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精神。
(2)、教师需花大气力查阅相关知识,总结规律。方法的指导要与具体的主题 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活学活用。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爱鸟知识,产生忧患意识;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提高人类保护鸟类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进行自主调查,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做好语文实践活动的总动员:
教师可以做动员讲话,精心布置安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做鸟类的朋 友——爱鸟周活动》中,我是这样安排和布置的:① 分四个小组形式进行活动,组长负责制。②活动时间:分组活动两周,集中活动三节课;③资料的来源可以 访问、调查、搜集,利用网络查询;④根据需要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例 如:录音机、摄像机;根据需要,可以热情邀请家长参与小组活动。
二、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组长负责分组进行活动:
(1)阅读组:活动准备:①搜集阅读整理古今中外的有关鸟类的精品散文,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②推荐你喜欢的作品:有感情的朗诵;
说出你喜欢它的原因。③将作品朗诵出来,用录音机录制并复制几分,赠送。
(2)调查组:调查了解人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①小组同学合作设计答卷; ②选择不同职业人员答卷;③分析归纳,写一篇报道,提出建议及保护措施。
(3)搜集组:搞一次爱鸟图片展,到网上搜集有关鸟类的资料和图片,加 以整理。
(4)写作组:活动准备:①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 等有关鸟类的节目,认识鸟类是人类的朋友。②观察:自己所喜欢的鸟类习性、特征,③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最后写一份爱鸟呼吁书,制作成传 单,在校内外散发。
2、活动汇总要安排好汇报次序;
3、老师总结,表彰优秀组,优秀成员。
三、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看法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活动的效果
和语文课本的教学相比,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没有一个检测的体系。是一个可开展也可不开展的课型。语文课本的教学效果有平时的大、小测验和期中、期末的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这就强制地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务实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师的一种自发的自由组织的活动,开展的多少,不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无序化和随意性,造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局面。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某一类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应该是自下(学生)而上(教师)的。由教师设计出的任何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有的可以利用学生来实践,也是不足取的。因为它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把学生推到被动接受的地位。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项贯穿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活动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那只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样版。如果我们就依照教材的安排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就不可能开展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一项适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学生词语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词语积累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训练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只能做一个接线的阿婆,什么地方的线段开了,教师就把它接起来,教师永远不能去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使我们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师是一个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带来语文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
鲁中元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734500)
【内容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开展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怎样把语文学科课程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打开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走语文教学的开放之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世纪宝鼎》时,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境、活动场景、活动方式,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研究、讨论: 说一说鼎的发展历史,除了书中这些知识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鼎的知识?学生找、划、品、读,在活动的开展和相互交流的过程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又如:学完《少年闰土》一文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体验角色的情感,让学生以小组自主、合作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分四幕编课本剧: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经过小组的精心准备,把握人物性格到位,处理细节,设计场 1
景道具,表演。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化着自己的心灵,改变着自己的言行举止,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在逐渐地形成。
二、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开展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
1、向课外延伸的语文阅读活动
课堂学习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些典型的范例,要求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共性的知识。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是充满个性的。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普遍的语文课外延伸学习活动。教师以教材为桥梁,组织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桂林山水》《林海》《索溪峪的 “野”》后,组织学生开展“祖国风景名胜知多少”实践活动,学生翻阅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后选一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习《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开展“走进三国”活动,让学生读《三国演义》或“三国故事”;开展“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学习《咏梅》后组织收集毛泽东或陆游诗词,通过诵读、解说、绘画、书法等形式进行赏析,体会诗词语言的精炼。
学生课外阅读后,教师还就引导编辑手抄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在“我是小编辑”的活动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在总编的指挥下,群策群力,创办“动物王国”、“树木之家”、“交通发展”、“教育之窗”、“成语集锦”、“植物家族”、“古诗文赏析”等种类繁多、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而后评出最佳设计,在学校宣传栏展示,激励学生热情参与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协作精神。
2、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从而形成敏锐观察力。如在教完《春》后,设计一个“找春天”的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学生选择地点,确定观察时间和范围,仔细观察,找出春天天气、树木、花草、虫鸟、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之后写出相关作文,画出美丽的春景图,再让学生朗诵诗文,欣赏图画,体会到春天是美好的,最后放声歌唱《春天在哪里》。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当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凭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开展“走进植物家族”活动时,组织学生设计好方案,对植物世界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调查,交流汇报,编辑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活动结束后,教师捕捉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自由选材,自由写作,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点拨真正使“新课标”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能说假话、套话、空话”得以贯彻落实。不仅激起了学生热爱生活、探索自然的热情,更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3、走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就必须改变传统教法,立足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如开展 “国庆知识知多少”、“家乡文化知多少”、“走进植物世界——树的家族”、“我是小小导游员”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校园、社区“环保小分队”;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啄木鸟”行动,让学生从街头、报刊、电视屏幕上发现并纠正错别字;
春节期间,让学生搜集春联,办 “春联集锦”手抄报。不论是外界观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资料,还是课堂中的交流展示,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和共同的目标,在交流合作,密切配合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能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检验内化语文知识,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可能泯灭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他们焕发出活力。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一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乐趣的过程,又是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
如组织开展“抓俘虏——找错别字”比赛。赛前宣布要求:(1)学生自由组合,以小队为单位,到街道上找各种广告牌、标语牌上的错别字;在自己家、邻居家门联等处找错别字,加以归类记录,同时加以矫正。
(2)根据收集整理的记录评出优胜队,予以奖励。汇报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小队找到的错别字,并且写出了正确的字。比赛结束后民主评优,举行比较隆重的颁奖仪式,由获得团体和个人优胜奖的代表谈自己的活动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成语竞赛”、“诗歌比赛”、“古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等富有新鲜动感的趣味竞赛活动,使语文学习不再沉闷古板,而是能够激动人心、富有创新特色、着意开发潜力的创新体验,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而是在公平开放的竞技中增长才干,健全心智的参与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内容的有机融合,巧妙形式的有机结合,学习者的有效配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也为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鲁中元,小学高级教师,从教31年,5次受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在市级以上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有7篇教学论文获省级以上一、二等奖。省级规划课题《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生活识字、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小学语文延伸性学习研究》、《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通过省级课题鉴定并获市级二、三等奖。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教学时以方法和技能的习得为基础,主要从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凸现语文学习要素这样几个方面论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避免走过场现象,真正把学生带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
即便如此,在现实教学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没有真正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认可和重视,教学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没有真正被带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
基于这样的事实,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我们以方法和技能的习得为基础,以《身边的传统文化》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引导。
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个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农村小学生受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制约以及家庭的影响,大多缺乏自主的合作意识。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引导学生和实施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上。以《身边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我们主要重视这样几个环节的指导和研究:
1.如何组成有效学习的合作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我们从兴趣、能力、家庭住址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结合成比较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如:在引导学生开展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先按黄梅戏、端午节、春节这三个内容将学生初步分成三个大的兴趣小组,再根据兴趣小组中学生的不同学力并综合考虑家庭住址(就近原则)关系,将学生分成几个六到八人的学习小组。接着,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引导各小组展开学习活动。
2.如何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教师帮助各小组完善计划,指导他们怎样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如,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了解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指导方案就包括“小组成员”和“分工”两个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怎样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为例,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不仅限于人们最熟悉的纪念屈原,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这些说法很难从身边的人口中得到,需要从有关书籍和网络上搜索。我们引导学生既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已有资源,进行观察、走访、搜集,又要敢于、善于向身边的人“求助”,请他们帮助自己搜集资料。考虑到家庭和社会还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课程建设中来,作为教师,还要为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帮助他们与家长及其他人员沟通、合作。在信息处理上,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文字记录、音像收集、动手操作等,以利于交流和展示。
具体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时,一定要列出小组内准备运用的资料搜集的方法,如:请教家长或其他人;查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等。
三、怎样凸现语文学习要素。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其落脚点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因此,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刚刚踏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时,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因素上,兴趣点落在“好玩”二字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此时,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以《身
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以下一些规模小的活动: 贴春联:1.我知道了为什么贴春联--
2.我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知识--
3.我们搜集了很多春联--
4.我写了一副春联--
贴门神:1.我听说了为什么贴门神--
2.我了解了门神的来历--
吃年夜饭:1.我知道一些吃年夜饭的习俗--
2.我想告诉大家我家是怎样吃年夜饭的--
祭祖:1.我了解了为什么祭祖--
2.说说我家的祭祖场景--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通过一学期的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明确了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小学中年级段的有效开展找到了第一把钥匙。
题目:《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姓名:徐梅田
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邮编:
电话:
222122 0518—86751021
第四篇: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史林梅
2012年7月,正值学生放暑假,伦敦奥运会召开了,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拼搏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有很多世界记录奥与记录相继产生,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我利用这样的赛事,让学生写一写观看奥运感动的人或事。开学初,同学们在班中交流展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到刘翔、叶诗文、孙扬等,被他们的不屈不饶的精神所打动,被他们优异的成绩所折服。学生不仅观看了运动员的比赛,查找了他们的资料,还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写了感受,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日子,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和学生一起了解莫言、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以《关于莫言》《关于诺贝尔奖》为主题制作了班级小报。通过查找资料、制作小报,学生了解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文学奖、了解了莫言的故事、成长经历等,通过小报的交流展示学生感到诺贝尔奖不是遥不可及的,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书写班级日记,开学初我送给学生一件礼物------“日记本”,这是五2班的班级日记。每个同学写班级日记,每人一天,里面记录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等,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留下印记,在书写的同时,同学们阅读着其他同学的日记,相互取长补短,书写着自己的日记,记录着自己的童年时光。
课前五分钟。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我利用晨检、和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大家交流,大家听后对讲诉者进行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字、词、句、篇入手,去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内容,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选准切入点,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课内学会了方法后,我们引领学生在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尝试。这学期,我尤其重视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我班进行读书活动,引导他们走进经典,跟大师对话,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时间。本学期,规定必读书目是《语文读本》,我还为学生推荐了《昆虫记》《稻草人》《老舍散文集》《叶圣陶文集》《学校旁边一条河》等书,让学生读书争星,书写读后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
提高。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册语文书中有两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京剧》《寻找英雄的足迹》。我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内容。在班内各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展示着自制的演示文稿、小报,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活动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今后我将继续深化课堂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第五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泰兴市鼓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活力。三年来,我校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切实重视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活动时空。
加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保证活动效果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但怎样对它进行开掘和运用,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教材,刚启动时,老师们普遍反映,开展一两次活动还可以,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开设,教材的问题必须解决。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何况当时还没有教材,纵然有了教材,能否保证教材能轻易拿来,随即运用,也还是个问题。后来的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1、重视引导,坚持示范性。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始于2001年秋。为了开好头,起好步,在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在三到六年级各举行了一次综合实践示范活动。全组教师参与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准备,最后选择一名教师付诸实施。活动后分年级组进行研讨,找出问题,剖析原因,探究改进措施,并对活动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接着,任课老师分别在本班实施,并组织了实施后的交流。这样,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等就有了初步的认识。2002年暑假,我们又组织骨干教师,对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选择成功的活动方案进行修改,精心加工,形成了我校第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2、系统梳理,重视系列性。为了让全体教师成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人,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搞清楚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具体目标、方式方法,搞清楚各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相互关系以及综合实践与现实生活,与自然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引导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们重视了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鼓楼社区、鼓楼广场、泰兴西郊防空林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管理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我们注意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街头管交通,走进商店学营业,走进银行学储蓄,走进车站学服务,走进社区学管理……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建立市农业局、科技局、种子公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科技教育基地,抓住中国银杏艺术节、学校文化艺术节等科技教育时机,通过“走近银杏”、“我爱泰兴”、“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五彩的秋叶”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尽快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四是开发文化教育资源。泰兴人文会翠,文化底蕴丰厚,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开展了“走进泰兴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去开启泰兴文化宝库,了解泰兴历史,认识泰兴名人,感受泰兴文化魅力。另外,我们还以坚持多年的“诵经典美文,做时代少年”活动为载体,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充实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五是开发品德教育资源。我们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泰兴烈士陵园、根思烈士陵园、中安轮纪念馆、新四军东进纪念馆等作为品德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
经过不断摸索和探究,老师们的眼界逐步开阔,课程资源意识不断增强,资源运用效益不断提高。到2010年初,我们就形成了20多万字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录汇编》。
3、明确内涵,坚持实效性。随着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的推进,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形式的确定上出现偏向,或者是简单从事,马虎应付;或者是贪大求洋,追求形式。为此,我们于2008年春学期,组织了全校规模的综合实践活动展评,展评后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观摩了四节优秀课,并进行了针对性研讨,从而引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效益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时,根据学校实际,优先选择那些课程成本低、而且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资源。二是适应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坚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三是生活性原则。进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注重从生活中找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二、讲究实施方法,确保活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开始实施阶段,我们曾碰到诸多矛盾。一是时间的安排问题。开始是一周一节大课,一节小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老师们普遍反映,如果严格按课表上课,就很难开展系列活动。二是内容衔接的问题。同一主题的活动,不同的年级都搞,容易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三是谁来兼课的问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安排语文老师担任,语文老师一般都兼班主任,这样,他们的负担显得过重。而由于语文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容易使综合实践演变成语文活动课,其他老师对此不加过问。四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复杂的活动,老师不作具体指导,学生不知干什么,怎样干。鉴于上述情况,从2008年秋学期起,我们便注重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调研课等形式,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1、时间确定体现灵活性。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仍是一节大课、一节小课。但在具体操作上,让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合理安排,可分散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对部分阅读型、调查型、实验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完成。课表上的时间,主要用于实践活动的启动、学生难点的答疑、活动成果的展示。
2、教师安排讲究效益性。考虑到语文教师的负担问题,我们对他们的非语文学科的课时适当减轻。为使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求他们定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集体备课,对本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形式提出建议,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部分活动的组织。同时,还鼓励他们结合本学科实际,独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内容选择重视系列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阔,内容丰的,为保证效果,我们引导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科教材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感之间的联系点,沟通学科教材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间的联系,挖掘活动主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如:围绕“认识自然”这一主题,我们根据年级特点组织活动:低年级开展“我们爱春天”、“美丽的秋天”、“夏天真奇妙”、“冬天里的美丽”、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年级开展“走进昆虫世界”、“菊花如此多娇”、“花草世界真奇妙”、“说茶”、“中秋话月”、“羌溪河的变迁”、“我为家乡换新衣”、“我们是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高年级开展“动物世界也有情”、“争当环保小能手”、“看城区,话环保”、“走进中国少年军校”等综合实践活动。再比如:围绕“走进家乡”的主题,低年级组织开展“我们家乡真美丽”、“家乡大变样”等活动;中年级开展“美丽的泰兴”、“我爱家乡的银杏”、“黄桥烧饼黄有黄”等活动;高年级开展“杨根思,我们的骄傲”、“走进东进纪念馆”、“走近银杏之乡”、“感受教育之乡” “到南京海底世界游玩去”、“走进上海东方绿洲”等活动。这样,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年段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上互相联系,逐步推进,以形成系列;活动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强化效果。
4、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性。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我们坚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细化过程,做到目标具体,环节明确,组织严密,前后相连,整体推进。这样,既能解决活动在一起,时间难以保证,空间难以变换的问题,又可促进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结合;既可充分发挥家庭优势、学校优势、社区优势,又便于活动中的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及时调整,使方案不断完善,活动不断推进。如:“请到家乡泰兴来”的活动,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诱发情感:截取反映家乡悠久历史、人文环境、名优特产等方面的精彩“镜头”,通过学生介绍、老师点拨、观看图片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引发探究心理。
二是划分小组:按“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貌、美好风光、典型人物、典型特产、工业发展、农业生产”等划分活动小组,让学生根据爱好和条件,选择参加,每小组选定一名组长和小组长,他们的任务是组织本小组的活动。在此同时,各小组明确摄像人员、录音人员、资料搜集人员。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前提下,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对小组人员作适当调整,以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基本平衡。教者根据活动目标,与可能涉及的单位(泰兴电视台、泰兴广播电台、泰兴日报社、杨根思烈士陵园、东进纪念馆等)主动联系,请他们给予支持。
三是查阅资料:通过阅读书报、查阅县志、上网查询、调查家长、教师、知名人士、参观东进纪念馆、杨根思烈士纪念堂、县档案室、文化馆、电视台、泰兴日报社、银杏开发公司等方法,使他们比较多地了解泰兴,认识泰兴,感受泰兴。
四是处理资料:各小组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将其分解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等。在资料整理中,可在本组选择运用的前提下,把有关资料及时向其他小组推荐。在所有资料到手后,可根据本组主题进行梳理,以保证资料的清晰度。对梳理的资料进行适当处理,对手抄资料尽可能进行电脑打印。对某方面的资料还要进行归并、取舍、提炼。
四是准备汇报:各小组根据本组搜集的资料,本着“全面展示,资源共享”的原则,考虑本组介绍的内容和介绍的基本程序,编写好介绍提纲。介绍内容都要注意把握要点,对重点部分的内容要真正清楚明白、资料翔实。各小组根据本组介绍的内容和内容占有的形式,确定本组介绍的形式,具体形式有“文字介绍、图片展览、图文结合、音像结合、实物展示”等。五是成果展览:各小组根据掌握的资料,安排的叙述顺序,确定的叙述重点,在下面练习介绍。此后分小组上台介绍,介绍中要发挥图片、资料、录音等的综合效应,力求做到语言清晰,说有条理,说有趣味。介绍的过程中,可叙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在展示成果中,让学生体验快乐,升华情感。
六是活动延伸:各小组出手抄报(手抄报的期数根据本组内容而定),以全面展示活动成果。各人写一篇以“请到我们家乡来”的作文。各人绘制一幅泰兴市旅游图,将泰兴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场馆)标明,以吸引人们到泰兴市旅游观光。为全校学生设计以“请到我们家乡来”为主题的综合展览,各主题可根据学生自行调查的情况进行分类。解说员和解说词各小组自行拟写。
5、优化实施方法,体现自主性。综合实践,是特殊认识与特殊实践辨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动态变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重视了实施方法的优化,注重活动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外显性;注重活动过程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以充分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动性。
三、讲究评价方法,优化激励机制。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有总结评价的功能,又有纠偏矫正的功能;既有定向导向的功能,又有发展延伸的功能,它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为了激发教师探究综合实践课程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改进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1、优化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我们坚持了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原则,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提高。
一是重视自我评价,突出主体性。首先是在自我欣赏中评价。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从搜集的资料到形成作品(制作、体验日记、调查报告、打印资料、采访录音、手抄小报等)都及时积累,妥善保管。活动后,安排时间让他们自我欣赏,从中体验自己的成功。其次是在互相交流中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全班、全校性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则是在成果展览中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全班或全校性的成果展览,让学生自我准备展览,自我组织展览,自我介绍展览,在展览中自我评价。二是重视体验评价,突出激励性。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鼓励和促进学生人人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只要学生参与到了活动中来,经历了活动过程,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知识和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就给予积极的评价。每次交流、展览,都坚持重视学生个体、小组集体、班集体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让人人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三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发展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活动评价策略,及时对学生从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给予评价,以促进活动的不断进展,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2、改进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我们坚持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的原则,侧重对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能力和实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的不断深入。
一是在交流中评价。每学期我们都坚持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各任课教师可以从资源挖掘、主题确定、内容安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资料搜集、资料处理等方面选择一两个重点来谈实施体会,让教师在交流中展示,在展示中评价。学校把教师交流情况作为对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是在展示中评价。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每学期我们举行“三个一”的展示活动,即:一次综合实践方案设计的亮相,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的亮相,一次综合实践成果的集中亮相。每一次亮相都坚持人人参与,集中展示,大家“浏览”,让全体教师在展示中形成成就感。
三是在抽查中评价。我们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对课表上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坚持上足、上好,教导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抽查,把抽查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条件。
学期结束,学校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对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重视课程管理,优化管理机制。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切实重视了管理机制的构建,从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做支撑。
1、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我们把“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主要目标,一切为了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并引导他们把教育理念转化向教育行为,我们成立了由校分管领导、特级教师、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从资源的挖掘、内容的选择、专题的确定、计划的制定、方案的编写、方案的实施、实录的撰写、学生的评价、资料的搜集、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指导。
2、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为加强管理,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网络,重视上对下管理和指导,保障下对上负责和联系,做到上下贯通,整体连动,构成网络,以寻求管理效应。
3、建立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一是学校课改小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每月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发现和总结经验,以便及时推广;分析和研究问题,以便及时解决。二是基层组织的汇报制度。每月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自下而上地汇报一次,汇报中一是讲实施情况,二是谈实施问题,三是提实施建议。为上一管理层研究部署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横向之间的联系制度。备课组、教研组每月横向联系和沟通一次,在联系沟通中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促进。
4、把握课程管理的工作重点。一是计划管理。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本校工作重点提示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和重点内容,并引导教师综合各学科内容,根据本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全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二是过程管理。学校领导成员每人分管一个年级,负责综合实践计划的制定、活动的实施、活动的总结,及时了解和解决所在年级组综合实践活动中碰到的问题。二是资料管理。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积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料进行全面积累,认真梳理。学校对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实录、经验总结等及时汇总、提炼。
三年来,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中,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主动采用自修──反思的模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活动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然,研究的课题由教师指定发展到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再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建设。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干扰,家庭与社会、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的诸多矛盾,使得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困难。为此,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全面、深入、持久的探索,以促进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