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策略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篇:浅谈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策略

浅谈语感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策略

所谓语感,顾名思义,即个体对语言文字的感觉。

至于其标准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权威的论述。李珊林认为:“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文文字的能力。”王尚文认为:“语感是基于他的直觉语言知识,形成观念和感情倾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以上分别从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描述、分析、探讨了语感,尽管提法迵异,侧重不同,但是我认为依旧可以将其归结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

夏沔尊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的确,语感能力强的人总能很快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中的种种妙处。

其实语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根植于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它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培养,我以为最要紧的是培养语感,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吕叔湘先生更加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尤其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关键时期。对语言文字良好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是提高其认知能力,促进人格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感培养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程目标也提到: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这三个方面入手,当然无论哪一方面又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首先,从语言学习角度看,我认为听、读是基础,也是关键。

听,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语言和课文范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向师性”,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示范作用的直接性与有效性。倘若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优美,富有文采,绘声绘色,能将所表达的人、事、物、景具体而真切地展现出来,吸引人,感染人,那么就是给学生以一种正面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语感。范读同样如此,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将课文的音韵、节奏、意境、情感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真的感染、美的熏陶,从中也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语感也在渐渐形成。

至于读,则更涉及语感培养的核心问题。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课堂上的读,主要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背诵。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遣词造句、脉络结构,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中国古代文人素

来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也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作为教师,在朗读训练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挑选适合朗读的课文、段落。其次,正确示范,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多媒体音频资源,亦或学生范读。针对低段学生,示范性的指导显得尤为关键。第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将文字形象化,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也可以通过配乐,引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意,从而获得语感的发展。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段,在读者面前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场景,就需要激起学生头脑中丰富的想象。这时,即可通过图片这一“表象”来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第四,重视读后评议。评议可教师评也可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朗读水平。评议即要充分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还应提出改进的方法,从而实现更有意识的练好朗读,培养语感。

默读是不出声的朗读,是更高要求的阅读方式。一方面,默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另一方面,默读有助于思考,边读边思,读中有悟,语感获得不断地发展。

背诵实际上便是“背”着诵读,它也是强化语感,积累语言的好方法——既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涵的作用,还能积累贮存语言。其中集体背诵,有气势,利于协调,可以促进语感较差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配乐背诵,声情并茂,便于抒情、感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通过多种方式的背诵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从语言积累角度看,语感的发展仍离不开“多读”。

除了课内阅读,教师还应引导孩子在课外去书海遨游,广泛阅读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积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鼓励他的学生,“要么成为一个作家,要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苏霍姆林斯基则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不难发现,但凡阅读量丰富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精准。小语教材中,每学期所有的语言材料也只有近四十篇,因此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为必然。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一方面也可以直接推荐孩子一些适合读的儿童文学经典。比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等等。在课外阅读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对学生的语感产生质的飞跃。

当然,除了多读,学生也可以通过收听广播,少儿节目等方式,耳濡目染,从而促进语感的提升。

最后,谈谈语言实践。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生成,其归根结底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只能产生于个体亲身经历的实践体验,旁人无法替代。感知“自己的实践”更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

得出:语感的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体验与积淀。因此,作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感悟生活,不断汲取有价值的语言信息。

此外,培养语感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第一:在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说话训练,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谈谈“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让学生独立阅读,做到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和提高语言运用和组织能力。第二:开展精彩纷呈,形式各异的课堂、校园实践活动。比如:课前一分钟演讲,班级新闻发布会,情景剧表演,演讲、朗诵、讲故事比赛等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口语表达中完善语感。第三:读写结合,勤于练笔。如果说读是积累知识,那么写无疑就是运用和内化。一次课堂小练笔,一篇单元作文,一则周记,甚至时下流行的微博„„诸如此类,当你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便第一时间将它表达出来,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灵活性与敏锐性。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文字运用的指导,也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意形式的新颖与多变。比如:创作小诗、座右铭,制作手抄报,写采访稿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应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重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研究,通过听、说、读、写、唱、演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语感训练无处不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第二篇: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同时却是一个难点。“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1、不注意观察积累,感觉无物可写,无事可写。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但有些同学经历的事也不少,在家里家外,课上课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来”,也就是这种原因。

2、教师重形式和技能,忽视素材的指导。

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材料搬来炒炒冷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很多学生会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学生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3、内容思想性要求过高,成了“千篇一律”。

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当然,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有意义的好人好事自然可以引导学生去写,但是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题材可以挖掘。于是“让位子、推车子、抱孩子、捡票子、收谷子”等“五子”现象屡见不鲜,成了“千篇一律”的作文。更有甚者,构建“空中楼阁”,借助优秀作文来完成。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

4、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要使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初学作文感到无话可说,兴趣索然,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家庭、学校中每天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有让人高兴的,有令人难忘的,用小学生的眼光和语气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

学生和家长上公园时会看到许多吸引人的,奇异的植物和动物,每天上学的路上,都可以观察到周围丰富多彩的景色。还有在校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我们引导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学生以后写作时就会有平有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如在春天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我特意带领学生到小溪边、田野里、果园里等去“找春天”,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于是,“小溪边的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欢迎我们„„”、“田野里一片嫩绿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一样„„”、“我完全沉浸在这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中„„”也从三年级学生的笔下悄然出现了。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5、以教材内容为媒介,读写结合,提高兴趣。

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写结合,达到练笔的目的。让学生学完文章后,在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教学环节中,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比如,在学完《不合群的小蝌蚪》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蛙蝌蚪的特点,引导学生以青蛙妈妈的名义写一则“寻儿启示”,这即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达到了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再如,在学完《黄山奇石》一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收集有关的材料,写导游词。也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介绍黄山的另外几绝,学生的兴趣较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古人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见解,把写作与阅读、积累结合起来,实际上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6、加强课外练笔,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为。”如果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作文多半为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课外练笔则相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课外练笔不受命题作文和写作方式的限制,因而比较灵活,学生只要有了需要、有了材料、有了写作动机,就可以提起笔来自由写作。它的范围很广,方式很多,如观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练习,这样就能全方位、多侧面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7、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进步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的,这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是例行公事地在总评时写上“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意思连贯、想象丰富”等类似的苍白无力的评语,对于学生而言,则一点收获也没有。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作文中一两个形象的词语,一两句鲜活的句子,给予表扬和肯定。与其写一些毫无用处的评语,还不如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在进步非常快!”、“写得棒极了,如果多看课外书,会有更大的提高!”、“看到你写的作文,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评价,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对写作充满了信心。

以上,只是从几个方面谈了改变现状的策略。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如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等等,使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乐园。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笔者提出应从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和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一、为什么培养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1]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2]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3]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4]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就是语感。”[5]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

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二、怎么样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有三个基本途径——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积淀语文知识。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挖掘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6]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7]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山寨》一课中写道“看着飘起的炊烟,好像离山寨不远。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课人寰到门前!”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炊烟”,不曾亲眼见过“青藤垂挂屋檐、林遮树掩的情景”,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山路曲折蜿蜒绵长”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如: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美丽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造型奇特、玉柱、火把、鲜花、竹笋”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武夷山山峰奇特美丽”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武夷山的小游客们,你们现在来到了武夷山脚下,看!造型奇特的山峰从我们眼前滑过,它们

都想什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武夷山真实的山峰,并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情的诉说着山峰奇特的造型——“我觉得山峰像„„”。教师并及时引导把“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句后的“。”改换成“„„”。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已经到了武夷山,正在感受着武夷山山峰奇特的造型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二)、加强言语实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先,入情明理的。例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8]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9]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0]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即做批注。速读使语感敏锐。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6

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笔者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积淀语文知识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11]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12]

结束语: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3]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4]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5]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

[8]朱熹,《朱子语录》。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7页。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对文章的独特体验是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石。朗读也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同样,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教学冰心先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让学生去读冰心先生写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互相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在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积累、应用等各种方法不断锤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能力,逐渐将语言文字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三中)

下载浅谈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策略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策略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语言产生感知和感受的心理行为能力。中学生要学习语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语感而获得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之策略》(共五篇)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发言稿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美良中心校龙田小学 王达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地位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儿童的......

    浅论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浅论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人格教育在提升人的人格品质、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阐释了人格教育的......

    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存货是一个财务上的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产成......

    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内容提要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特征和基本观点, 基础工作和组织方法,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堂,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恰当的与别人正确交流。这包括口语交流,书面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