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存货是一个财务上的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等。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必需有计划地购入、耗用、和销售存货。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据营销学家估算,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的50%,这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能占35%,而物流成本又能占产品全部成本的30~85%;在美国,直接劳动成本不足工厂成本的10%,并且在不断下降,全部生产过程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余下的95%时间都是储存和运输时间。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企业管理的其他环节成本降低潜力不大的情况下,在降低存货成本上下功夫已经是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最终所向。
企业存货管理信息决策的提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曾经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著名论断,存货管理同样也不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存货决策。但任何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与决策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的完备程度,与决策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因此,存货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
1存货信息管理:企业的存货信息包罗万象,信息量十分大,而且种类庞杂。包括存货本身信息,如存货的种类、名称、数量、质量等,还有与存货有关的业务信息,如存货的收发、盘点、运输等信息。
2存货决策:决定与存货有关的业务如何进行。这包括进货的购进和发出的时间、地点,进货的种类、数量、质量等。
在手工处理方式下,企业对于存货的管理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尤其是那些综合性的制造企业,其管理的存货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管理人员往往被每天大量的单据、台帐淹没,信息处理速度低而且容易出错,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的存货供应和产成品需求的变化反映迟钝,更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由此,我们引入决策型企业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以解决企业在存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把计算机用于企业存货管理,不但可以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速度快的优势,从而达到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而且由于存货管理决策属于半结构化的决策类型,建立科学的存货决策模型,达到预期的辅助决策效果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前我国的软件市场上所流行的与存货管理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较多,如各种各样的进销存管理系统、MRP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从它们侧重的计量对象考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业务型管理系统,这类信息系统注重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出发,模拟存货管理的各个环节乃至整个过程,从而计量与存货本身及业务相关的信息;另一类是财务管理系统,如各种财务软件,他们都包含对存货的财务处理功能,从核算的角度出发,计量与存货有关的财务信息,并对之归纳整理。
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存货管理系统仅仅是在一种功能上的发挥,即对于企业存货的信息处理和业务模拟,包括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打印、统计、更新等,并没有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即提供给系统使用者有利的决策支持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计划经济体制在多数企业中长期造成的管理方法、管理观念要得到很本的转变,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游戏规则,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完全实现。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还不具备使用决策型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
2从存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销售来看,必需有一批具有综合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承担这项任务,并努力把售后服务深化,这样,他们向企业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管理系统本身,更大程度上说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存货管理信息决策模式探讨
正如第一部分所讲的,存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更多地是它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中的巨大潜力。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功能也就在于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向管理者提出辅助决策意见,如确定进货的时间、数量、种类、使得在特定的时期内企业存货成本最低。主要的存货管理模型有:
1经济订货量模型
该模型认为,与存货有关的成本有三种:
(1)订货成本。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用等,其计算式为:
其中D--年存货总需求量
Q--每次进货量
K--每次进货成本
F1--订货固定成本
(2)购置成本。指存货本身的价值,以存货数量与单价的乘积来确定。其计算式为:
D*U
其中U为单价,D为年存货需求量
(3)储存成本。指为保存存货的完好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所应计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其计算式为:
F2--固定存储成本
KC--单位存储成本
Q--每次进货量
综合以上三项,存货总成本为:
由此求出每次的经济订货量为:,每年的订货次数为
考虑有订货延迟的情况,则经济订货量为:
其中,P为每日订货量,d为每日消耗量
经济订货量模型为企业以最低成本进行存货管理、满足市场需要提供了严格意义上的计量方法和管理思路,对于企业有指导意义,但由于其固定的结构化特性,使得实现结果要求必须存在严格的假设前提,它们是:
(1)年需求量确定,即D为已知常量;
(2)不允许缺货,无缺货成本;
(3)存货以匀速消耗,生产的进行呈均衡状态。
但在实际当中,以上条件的满足都是相对的:
(1)存货需求量的多少取决于年产成品的销售量,虽然企业能够根据每年的销售计划确定存货的需要量,但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存货的需求量也是不确定的;
(2)存货的消耗速度因某段时间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得不平均;
(3)进货不及时往往会导致失去市场机会,导致缺货成本的发生。
所以,理想化的经济订货量模型在实际的系统应用中不能完全解释现实,而只能产生部分指导意义。
2即时订货的存货管理模式
最佳的存货管理状态就是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生产的需求,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存货管理系统必需保证:
(1)产成品不能缺货;
(2)存货及时供应但不能积压。
为了保证存货管理目标的实现,克服传统经济订货量模型的不足,我们探讨一种新型的存货管理模式--即时订货管理模式,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货物在到达企业时马上就投入生产,即在存货购置到达企业的时间点与存货投入生产的时间点之间没有时间间隔。
存货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停留的物流中的时间。与之相关的成本有:
1)资本利息损失成本:存货的存在占用一定的资金,使得这部分资金丧失了在其他场合所能获得的收益。
2)保管损失成本:存货的保管费用以及损耗。
存货在物流线中停留的时间越短,它的储存成本就越小,以此为出发点,减少存货停留时间的最有潜力的环节是仓库储存存货阶段,所以,原材料购进企业即投入生产,产成品走下生产线后即发给客户,这就保证了存货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从原材料到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
所以,即是订货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必须在某一时刻作出决策,决定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进货情况,这包括在这个时点上是否购进原材料,如果购进,原材料的种类、数量如何。所有这些,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按照正常情况产出的产品即时(而不是及时)发给用户。决策过程与企业物流过程正好相反。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对未来需求量的预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现有客户定单和销售合同等现实的销售信息,确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产品需求,另外,根据过去的统计分析结果,估算同等时期内将要发生的突发性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所谓突发性需求,从时间上来讲就是企业的生产周期小于客户所要求的供货周期的那部分产品需求,企业只有保持充足的保险存货储备量,才能避免这部分缺货损失。
即时订货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为了达到即时交货的时间效果,在企业销售交易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必将由于进货的过于频繁导致存货成本的迅速增加,在某一个界限上,会使存货总成本增加。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可设定订货区间,把在同一区间的原材料购进行为放在一次完成,这样即可以获得进货的规模性,降低进货成本,又能保证生产及交货的及时性。该区间的确定以及两种成本随之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T1就是保证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之和最小的最佳订货区间。企业存货管理信息决策系统的基本框架
决策型的企业存货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为:
各主要子系统的功能为:
销售子系统:处理与销售有关的信息,包括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客户发来的订货单,以及制定长短期销售计划,进行以各种准则划分的统计。根据交货周期与产品生产周期的比较,统计可及时交货量和不可及时交货量,估计未来的保险储备量。采购、生产计划子系统:根据销售子系统的产成品订货信息,包括订货种类、数量、时间要求等,预计下一个时期内的产成品及原材料需求量,制订原材料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原材料的采购和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在时间上是前后连接的。另外,由于保险储备量的存在,使得总产品产出量等于确定型的订货量与保险存货量之和,同时原材料的供给也必须保证产出的要求。采购秤计划的制订是与订货区间的设定分不开的。在订货区间内,把针对不同交货时间的订货单所要求的不同批次的原材料采购行为集中在一次完成,这必将造成原材料的提前采取和产成品的提前入库,订货区间的设定界限为:由于原材料采购次数的减少所增加的存货存储成本不能超过由此节约的订货成本。
系统审计子系统:系统审计是存货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实现其决策支持功能的“矫正器”,它保证系统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运行,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保险储备量的估计和调节。企业存货计划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明确定型的存货计划量,另一部分是保险计划量,它是根据前期订货情况及统计信息,为了避免缺货成本的发生而设定的。这个计划对保险存货储备量估计得准确与否,还需通过与实际当中的发生值比较来进行检验。系统审计子系统对一段时期内的需求类型(包括确定型需求和意外需求)进行区分统计,并与系统估计的保险量进行比较,根据二者之间的偏差对下一步的进货决策进行调整。另外,该子系统还定期统计一段时间内的存货水平,计算存货成本,观察它的变动情况,从这个角度判断存货政策的优化性及调整方向。
我们相信,科学的存货管理信息决策模式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第二篇: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内容提要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特征和基本观点, 基础工作和组织方法,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是不可动摇的.正文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首数产品的质量因素.可以说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而从60年代至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在世界各国的大部分企业中通过结合各自的特点加以运用,并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看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
位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经过质量检验管理阶段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上发展起来的。从本世纪初至40年代,为质量检验管理阶段,垄断资本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得到广泛的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每个企业都要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从而使产品质量检验开始作为专门的工序从直接生产工序中划分出来,并有专门的检验机构。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全数检验,目的是不让废品出厂。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事后检验。但是在如何经济合理的确定标准,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预防废品产生及在对需要进行破坏性检验和在某些产品质量特征不能合格的情况下,难以了解和保证产品质量。即不能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为解决这些矛盾,在本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把数理统计的概念和方法引进和运用到质量管理领域中,既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是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产品质量波动中找出规律,采用有效地措施消除波动原因,使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控制在正常的状态,从而把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发展到事先控制。但是统计质量管理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和依靠专家的作用,忽视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与生产者的能力作用。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日益推广应用。从本世纪60年代至
1今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它在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全员参加,全过程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质量管理,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地全面地分析研究质量问题。其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把产品质量真正管理起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从上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可见,“适者生存”,企业的质量提高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模式,没有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工作就失去了标准。全面质量管理在经过质量检验管理阶段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的实践而发展过来,以其科学性、适应性在各现代企业中广泛应用,已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中心环节。
二.从全面质量管理的的特征和基本观点看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全面质量管理有四个特征和四个基本观点。
四个特征是:1.质量管理对象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和工序质量。通过改善和提高企业工序质量以及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不但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预防和减少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同时还可降低成本,及时交货,周到服务,以满足用户各方面的要求。2.质量管理范围的全面性。产品质量的形成与生产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全面地组织各方面各环节的活动,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这要求对产品的市场调查、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直至产品报废处置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3.质量管理参与者的全面性。产品质量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它涉及到企业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无论是企业领导者,还是从事生产、技术、行政和职工教育的人员,都应树立质量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保证产品质量。4.质量管理方法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的综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它不仅需要运用质量检测手段、数理统计方法,还需要把它们与专业技术改造和改善劳动组织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发挥综合功能的效果。
四个基本观点是:
1、“质量第一”的观点。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观点要求企业把保证产品质量提到
关系企业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把企业质量管理,把企业的各项工作纳入“质量第一”的轨道,把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质量目标结合起来。
2、“用户第一”的观点。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下一道工序是用户”,“服务对象是用户”,“工作对象是用户”,一切从用户出发‘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3、“预防为主”观点。把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上来,把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消灭在形成产品质量的各个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以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而数据是数理统计的基础,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来判断质量问题。
从上述可见,这些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管理观念,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大质量”的观念,大质量概念中的对象既包括“产品”又包括“服务”,“产品”和“服务”既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过程,满足的需要既包括明确的需要,也包括隐含的需要。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运用了一种现代的管理方法,而且是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管理工程。
三.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组织方法上看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
1.质量教育工作。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要把质量教育工作作为“第一道工序”来抓。在质量教育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强化“用户第一”、“预防第一”、“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基本观点(2)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学会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使各级领导干部会用PDCA循环、方针目标管理、制定工作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数理统计报表能掌握分析判断(3)坚持文化、技术、业务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
2.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每个职工在质量管理中的任务、责任、要求和权利,这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工
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和手段。建立质量责任制要求做到:(1)企业经理、厂长要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负全部责任。总工程师要对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对产品质量赶超计划编制和解决产品质量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负责。(2)生产车间和班组对所参加制造的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3)操作工人要做到严格按工艺操作,按图纸加工,按制度办事;认真做到自检互检,主动隔离废品、次品;做到思想过硬、作风过硬,保证不合格不送检、不出手,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负责到底。为了保证质量责任制的贯彻执行,还必须实行质量否决权,就是指产品质量对企业职工的劳动效果评价和利益分配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3、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指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和全部活动过程。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各项工作质量的尺度,又是生产技术活动、经营管理活动和各项工作的依据。
企业标准化工作包括制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是对产品的性能、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统一的技术规定,是产品质量特征的定量表现,是组织生产活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管理标准是为了保证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各方面的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工作标准是企业在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上的标准化,即对企业各项管理业务的方法、程序、权限等作出的明文规定。工作标准又分为各部门的工作标准、基层班组的工作、操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三大类,其形式为表格、流程图、文字说明图等。
4、计量理化工作。计量理化工作,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这是保证计量的量值准确、统一和尺寸的正确传递,确保技术标准贯彻执行,保证零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搞好计量化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计量器具、仪器、仪表的正确合理使用。这是保证测试值准确和统一的关键。执行计量器具、仪器仪表的严格鉴定制度。这是确保质量值准确、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计量器具和各类仪表要及时维修和及时报废。对精度不够、量值不准的测量器具,绝不准用于产品的检测中。改革落后的计量工具和测试技术,逐步实现检测手段、测试、计量技术现代化。为了做好计量理化工作,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计量工作人员,并保证检定人员工作的相对稳定。
5、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指的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产、供、销各个环节质量活动中的各种数据、报表、资料和文件。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的耳目,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它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质量信息包括工作内容的质量信息,来自市场、用户、同行业、外购外协件厂的质量信息,反映产品质量和工序质量的信息,以及反映工作质量的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流动各种各样的质量信息,对此必须加以收集、组织和整理,使之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质量信息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以做到反馈及时,类似问题不重复发生。
从上述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组织方法涵盖企业工作的各个领域,对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予以管理和保证。
四.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看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管
理中的重要地位
ISO9000族标准是在国际上一些质量管理专家和权威总结了国际工业发达国家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质量管理上具有更加科学、更加实际、更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中国加入WTO,融入国际大循环,贯彻IS09000族标准,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是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需要。IS09000标准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者的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等质量管理原则,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和过程方法大大加强了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推动作用。”零缺陷”观念使企业职工追求完美不断创新.贯彻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入推动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增值。在许多行业中,企业是否通过IS09000标准认证,已成为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和准入证。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产品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企业才能取得效
益,才能求得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全面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是不可动摇的。
参考资料:
1.《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张寿正谈万强杜人淮
2.《现代生产与运营管理》刘启生张英奎司马锡生
第三篇: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刘思春 蒙利
内容摘要: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一样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本文就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做了一些初步的阐释。
关键词:财务管理;核心地位;资金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的部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新形势下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管理方式已转为管理国有资本,企业对国有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相对以前,国有企业的自主权特别是财务自主权得到了落实,财务管理职能回归企业,为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财务风险的日益加剧也迫切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因此,占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必须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的管理上来,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包括一些企业领导者把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工作,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资金核算工作而对财务管理活动忽视。财务与会计有着显著的区别,会计工作是进行财务管理一项最重要的手段。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有着比会计工作更丰富的内涵。
二、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经营活动是由企业投资、融资和运营活动组成,它们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一)在投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以实现收益最大化。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而要想获得收益就必须承担一定风险。无论是企业成立之初的初始投资还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对外投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有时甚至会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另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又将使报酬率趋于平均化,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就必须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损失。企业投资的这些新变化,要求我们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经营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以实现现金流量最大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经营过程中要实现现金流量最大化,就是要设法加大现金流入量和减少现金流出量。现代企业为避免出现死账、呆账以及纠缠不清的三角债现象,越来越重视货款的回收,只有已经流入企业或有确定把握流入企业的货款才能算作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因而普遍加大了货款回收中的财务管理力度。现金流出方面,对于成本的管理始终是财务管理中的重头戏。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的加快,在相同质量前提下,商品价格对任何企业一视同仁,现代企业能否有商战中取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能否更好的控制成本费用。
(三)融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以实现成本最小化。融资决策的关键在于匹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保持合理的资信等级。在融资过程中应运用资本成本理念,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风险匹配,维持合理的资信和财务弹性的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的基本准则,借助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确定融资类型,设定弹性条款,选择融资时机和地点等。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资产预期收益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外部投资者与企业对经济和金融形式、公司发展的评价和差异日益增大,股票市场又往往对信息反应过速或不实导致企业高估或低估资金成本。企业融资过程中只有加强财务管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匹配资产收益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三、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自身变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企业由商品经营者向资本经营者转变,财务管理在地位、作用、功能方面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财务管理的地位而言,传统的生产经营型财务管理是财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处于从属地位。其资金的筹措,主要是财政拔款供给其财产处置权及资产结构调整要报上级审批。而资本经营的财务管理,却是自主行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处于独立地位,具有理财自主权,并且有充分资金调控权和资本营运权。从财务管理的功能而言,传统生产经营型财务管理只是一种核算型被动式管理功能,是对企业资金、成本、利润的消极管理,并且只通过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衡量经营成果,而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是一种经营性主动式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运动的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实现企业实物的管理,是用增量启动存量优化资本结构的管理。从财务管理的作用而言,传统生产经营型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只起一个辅助作用,即配合生产供给资金,配合管理核算成本,配合经营调度资金,以加快资金周转。而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在企业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既是企业决策者的高级参谋,又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的财务理念、运用各种预测、决策的方法,发挥着运作全部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提高资本经营效率的作用。综上所述,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就必须要从注重生产管理转向注重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管理,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参考文献:
[1]黄强.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J].中国总会计师,2004,12
[2]刘红伟,刘红彬.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权限的进一步界定[J].商业研究,2001,09
[3]刘世香.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战略方式探寻[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05
第四篇:浅论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浅论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人格教育在提升人的人格品质、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阐释了人格教育的教育观念,进而分析了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才培养;重要地位
人格是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价值体系,以致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格危机等现象,因此加强人格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人格教育,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正是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人格教育。本文阐释了人格教育的教育观念,进而分析了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人格教育的教育观念
人格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同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传统教育目的,它的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人格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旨在从知、情、意、行多个方面来提升学习者的道德、心理以及精神品质,引导学习者逐步建立一个完善、健康的人格系统,进而推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格教育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多个方面培养人、塑造人,力求满足教育对象寻求发展、寻求完善的需要。
二、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人格教育可以提升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的指导理念是开展“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提升离不开人格教育。人格与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的智力、道德、心理等众多方面的素质也难以发展到理想水平,正如成功学大家所言:“一个人的成功有20%是由他的学识和技能决定的,而有80%是由他的人格心理素质决定”,因此人格在素质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人格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建立健全的人格系统,对人的情商、意志以及精神品质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将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此说人格教育可以提升素质教育。
2.人格教育可以推动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及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之风随之涌入,对人的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日益恶化,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广东小悦悦惨遭碾压18人路过无人问津事件”、“某企业女高管倒地求救无人施救事件”等都令人痛心。面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加强道德教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当务之急。人格教育关注人格的提升,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努力培养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并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落实,从而使之逐渐养成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这将有助于推动道德教育。
3.人格教育可以辅助心理健康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项针对全国16所高校五千多名学生的统计显示:测试对象中有22.4%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检出率竟然高达3.4%,而且贫困地区学生、新生等群体表现的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格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自己、调控自己以及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勇敢的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竞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说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实施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1.重视人格教育,优化育人环境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裕,但是并没有带来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社会、家庭的和谐,反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格危机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当前,人格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也将教育研究的重点从“发展智力”转向了“人格培养”。因此,我国也要重视人格教育,让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一起营造出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为此,国家要以学校为人格教育的主要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人格教育;社会则要充当起“空气清新剂”的作用,积极为学生树立正面典型,及时清除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的负面因素;此外,家庭也要注重对子女人格品质的教育,引导子女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2.重视师德示范,实施典型教育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发挥师德示范作用、利用先进典型进行人格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榜样,同时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懂得关心人、帮助人,切实为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引导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其次,教师要注重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多向学生讲述“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形成向上人格。
3.重视课堂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实施人格教育也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将人格教育的与常规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努力把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从各科中挖掘人格教育的素材,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人格教育,让学生在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人格品质也得到提升,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例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当讲授南宋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讲授孟子的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浩然正气”的真实含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到人格教育。
4.重视寓教于行,开展社会实践 人格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它讲求“知、情、意、行”四者的统一,因此要重视寓教于行,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人格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基层调研、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众多活动,将人格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如一些中小学开展的“手拉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格教育方式,通过“手拉手”活动让城市与农村的学生、不同学校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四、结语
总之,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重视和加强人格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风圳.现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伊影秋,许良.论人格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J].新西部,2006(24)
(作者单位: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524400)
第五篇: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production safety in
enterprises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s?
摘要
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指企业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在一定岗位上的劳动者个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应负责任的一种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但是在现实的企业中,有一些还是不够重视这项制度,导致了事故频发。本文认为企业只有认真的履行责任制中的规定的每项责任,以安全为中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安全生产责任制 地位 作用
Keywords: production safety responsibility systemstatusrole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地位
1.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最基本的安全制度,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系和重要保证,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
2.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中心环节。
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建市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去保证其它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3.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根本。
它可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4.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促进安全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安全就是生命,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要达到安全生产,促进生产和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作用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各级领导和各类群体中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责任,它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整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一个中心环节。
制定和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了企业和各级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直至岗位生产工人的安全生产职责范围,以便各负其责,从而保证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的一致性。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制订安全措施计划。在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把安全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进行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必须体现安全与全生产的统一性,彻底解决安全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保证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得到切实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质就是人人管生产、人人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