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本周易有感(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4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全本周易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全本周易有感》。

第一篇:读全本周易有感

读全本周易有感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易中的所有卦象也不只是局限于占卜,其中蕴含着生科的人生道理,以下就是我在其中的收获以及领悟:

一、定位人生,自强不息

人生在世,都想有一番作为。然而,成功并不会垂青每一个人。因此,把握自己有多大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也就是设定自己的人生角色就十分重要了。

我们曾经看到,有些人虽然有权却没有威严之势,有些人却不同。当

初曹操初入官道,只是一个掌管几千人的小官,但他很会当官,把权用足用好,以法度行事,从此便在官场如鱼得水。

定位之后,志向则是一个人成事的根本。任何人欲成就大事业就必须

要先立志向。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还有曾国藩的同僚胡林翼也曾说过:“人生绝不该随俗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惟其如此,我们应该自立自强,努力做众人所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上以报国,下以振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他说得很好,说得全面朴实,说得一语中的,也正是这简介的言语不难让我们懂得志向是立业的奠基石。

二、摒弃浮躁,厚德载物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

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事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练自己的一致,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龙蛇之蜇,以求存也”,也正是这个道理坚忍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西汉时期的淮阴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还有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与摸索,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的霸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想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克己复礼的典故,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小

不忍则乱大谋”的深刻含义吧。

三、团结互助,宽宏无私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与别人交往的,怎样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事,往

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处事能力和道德品格。晋代的皇甫谧虽出身官宦人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他亲自耕田种地,供着清贫的生活。他有一个表兄叫梁柳,家庭状况也很一般。梁柳和皇甫谧的关系一直很好,后来梁柳升官了,别人都让皇甫谧准备美酒佳肴来宴请梁柳,但他依旧像过去一样,粗茶淡饭,两人促膝长谈,彼此珍视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个故事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做朋友要无时不刻真是彼此之间最真实

最纯洁的友谊,不应该为权利所左右,而往往现在的人们,名利观念太重以至于所谓的朋友不过是相互利用,互相猜疑。试问如果目的不纯,这个朋友又怎么配拥有友谊。

四、锲而不舍,恒法自然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也懂得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也许,我们可以把生活比做一块土地,把我们自己比做是生活的“掘

井人”。要做一句成功的掘井人,必须得有求实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像画面上那位浅尝辄止、见异思迁的掘井家,我们是很难想象他能挖出一口“井”来的!古希腊的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抱着尝试的心理,是那些永远也不会成功的人的愚蠢的做法。”是这样的。要知道世界是多么广大,要做的事情是多么的繁多,而每一件事要做成功又是怎样的艰难,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勇气,那简直是万难成事。数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第五公理,引来多少人想要证明它。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毅力,因此

总是归于失败。相反,如果人能抱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情况就会改观。当年,正当许多人哀叹第五公理无法论证时,却有两名坚毅的德国科学家一举将它征服。这说明:事业能否成功,在于是否有不折不挠的斗志;掘井能否成功,在于是否能锲而不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而我们有些人,看到画家,想学绘画;看到音乐家的风度,又想学音乐„„见异思迁,这就是某些人难以成功的致命伤。他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愿多下功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告诫过我们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愿意见异思迁,而是我们工作难以做出什么成就。”工作平凡,表面上看上去是可以做“锲而舍之”的借口。但是,有哪一种伟大不是从平凡中脱胎而来的呢?时传祥是一个掏粪工人,好像他一辈子也不会做出什么成就的,但是他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受到人民的称赞,为劳动者树立了榜样,这不就是成就吗?他挖出了一口最美好的人生之井!我们这些青年人不久就要走向社会了,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有的工作“平凡”些,有的工作“不平凡”些,但是,我们都该记住,是否能做出成就,在于有没有坚毅不拔的决心。

五、面对艰难,勇往直前

人生如一片汪洋大海,就要像轮船一样乘风破浪;人生如一片深远蓝

天,就要像雄鹰一样搏击云霄;人生如一座摩天山峦,就要像攀登者一样不畏艰难;人生如一重险关,我们则要做一名挑战者,不怕艰险,永不退缩。

生活中有苦有甜,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成功也有失败,自然也少

不了挫折和磨难。

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一生都在面对挫败,时时刻刻与失败和困难作斗

争,作挑战。他8次竞选8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面对这些,他并没有放弃,把一次次的失败当作一块块垫脚石,最终成为美国历史是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要永不退

缩,勇往直前。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一句话:“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不错的,因为有毅力,居里夫妇才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因为有毅力,爱迪生才经历一千多次试验,发明出了电灯;因为有毅力,司马迁才经历磨难著称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史记》;因为有毅力,李时珍历时27年才有了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问世;因为有毅力,唐朝高僧玄奘才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达印度天竺。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艰难困苦,关键要看你怎样看待它,你若把它背在肩上,那么它就成了你前进的负担。相反,你若把它垫在脚下,那么,他就成了你进步的阶梯。

困难不等于成熟,但催化成熟,困难不等于成就,但激越成就。要正确的对待困难,用于与其作斗争,永不畏惧、永不退缩,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这才是生活中的真理!

这次大学生寒假读书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在课余时间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

正所谓:读一本好书,品一段人生。书籍,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人类灵魂的结晶。

读书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意义是重要的,任何一名学生都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书,好比是知识的宝库;而读书则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读书,在你的生活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存,必须在人体内汲取丰富的营养;人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符合社会,不得不为自己汲取丰富的营养,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因为书是你的营养品,读书,则是你汲取那些极其丰富的营养。知识的积累,也就是书籍的积累,书是人类获得进步的阶梯。是与墉俗脱离的必然原因。林语堂不是这样说过:“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他还说:“之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读书,是你继承知识,考入大学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大学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人生的一条小路,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经过此地的命运,但大多数青年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读书,而且要大量的阅读。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的壮语豪言。如果你不读书,那么在你成才的道路上就

只能用一条腿姗姗而行。你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你的人生也是一个过程,你的读书生涯更是一个过程。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可以使你开阔视野,可以使你明理,还可以激发或坚定你对科学文化奥秘进一步探索的信念。同时,书也是你写作的源泉。

读书,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是为了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读和写是相互关联的,难道这一切的形成不是为以后的工作积累最有利的资本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我们年少时,学出一技之长。西汉的刘向曾对看书学习会给人们带来光明这个问题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少儿好学,如出之际;壮儿好学,如月中之光;老儿好学,如炳烛之明。”

第二篇:读全本周易有感

读全本周易有感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易中的所有卦象也不只是局限于占卜,其中蕴含着生科的人生道理,以下就是我在其中的收获以及领悟:

一、定位人生,自强不息

人生在世,都想有一番作为。然而,成功并不会垂青每一个人。因此,把握自己有多大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也就是设定自己的人生角色就十分重要了。

我们曾经看到,有些人虽然有权却没有威严之势,有些人却不同。当初曹操初入官道,只是一个掌管几千人的小官,但他很会当官,把权用足用好,以法度行事,从此便在官场如鱼得水。

定位之后,志向则是一个人成事的根本。任何人欲成就大事业就必须要先立志向。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还有曾国藩的同僚胡林翼也曾说过:“人生绝不该随俗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惟其如此,我们应该自立自强,努力做众人所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上以报国,下以振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他说得很好,说得全面朴实,说得一语中的,也正是这简介的言语不难让我们懂得志向是立业的奠基石。

二、摒弃浮躁,厚德载物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事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练自己的一致,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龙蛇之蜇,以求存也”,也正是这个道理坚忍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西汉时期的淮阴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还有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与摸索,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的霸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想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克己复礼的典故,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深刻含义吧。

三、团结互助,宽宏无私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与别人交往的,怎样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事,往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处事能力和道德品格。晋代的皇甫谧虽出身官宦人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他亲自耕田种地,供着清贫的生活。他有一个表兄叫梁柳,家庭状况也很一般。梁柳和皇甫谧的关系一直很好,后来梁柳升官了,别人都让皇甫谧准备美酒佳肴来宴请梁柳,但他依旧像过去一样,粗茶淡饭,两人促膝长谈,彼此珍视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个故事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做朋友要无时不刻真是彼此之间最真实最纯洁的友谊,不应该为权利所左右,而往往现在的人们,名利观念太重以至于所谓的朋友不过是相互利用,互相猜疑。试问如果目的不纯,这个朋友又怎么配拥有友谊。

四、锲而不舍,恒法自然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也懂得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也许,我们可以把生活比做一块土地,把我们自己比做是生活的“掘井人”。要做一句成功的掘井人,必须得有求实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像画面上那位浅尝辄止、见异思迁的掘井家,我们是很难想象他能挖出一口“井”来的!古希腊的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抱着尝试的心理,是那些永远也不会成功的人的愚蠢的做法。”是这样的。要知道世界是多么广大,要做的事情是多么的繁多,而每一件事要做成功又是怎样的艰难,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勇气,那简直是万难成事。数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第五公理,引来多少人想要证明它。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毅力,因此

总是归于失败。相反,如果人能抱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情况就会改观。当年,正当许多人哀叹第五公理无法论证时,却有两名坚毅的德国科学家一举将它征服。这说明:事业能否成功,在于是否有不折不挠的斗志;掘井能否成功,在于是否能锲而不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而我们有些人,看到画家,想学绘画;看到音乐家的风度,又想学音乐„„见异思迁,这就是某些人难以成功的致命伤。他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愿多下功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告诫过我们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愿意见异思迁,而是我们工作难以做出什么成就。”工作平凡,表面上看上去是可以做“锲而舍之”的借口。但是,有哪一种伟大不是从平凡中脱胎而来的呢?时传祥是一个掏粪工人,好像他一辈子也不会做出什么成就的,但是他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受到人民的称赞,为劳动者树立了榜样,这不就是成就吗?他挖出了一口最美好的人生之井!我们这些青年人不久就要走向社会了,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有的工作“平凡”些,有的工作“不平凡”些,但是,我们都该记住,是否能做出成就,在于有没有坚毅不拔的决心。

五、面对艰难,勇往直前

人生如一片汪洋大海,就要像轮船一样乘风破浪;人生如一片深远蓝天,就要像雄鹰一样搏击云霄;人生如一座摩天山峦,就要像攀登者一样不畏艰难;人生如一重险关,我们则要做一名挑战者,不怕艰险,永不退缩。

生活中有苦有甜,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成功也有失败,自然也少不了挫折和磨难。

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一生都在面对挫败,时时刻刻与失败和困难作斗争,作挑战。他8次竞选8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面对这些,他并没有放弃,把一次次的失败当作一块块垫脚石,最终成为美国历史是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要永不退

缩,勇往直前。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一句话:“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不错的,因为有毅力,居里夫妇才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因为有毅力,爱迪生才经历一千多次试验,发明出了电灯;因为有毅力,司马迁才经历磨难著称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史记》;因为有毅力,李时珍历时27年才有了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问世;因为有毅力,唐朝高僧玄奘才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达印度天竺。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艰难困苦,关键要看你怎样看待它,你若把它背在肩上,那么它就成了你前进的负担。相反,你若把它垫在脚下,那么,他就成了你进步的阶梯。

困难不等于成熟,但催化成熟,困难不等于成就,但激越成就。要正确的对待困难,用于与其作斗争,永不畏惧、永不退缩,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这才是生活中的真理!

这次大学生寒假读书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在课余时间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

正所谓:读一本好书,品一段人生。书籍,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人类灵魂的结晶。

读书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意义是重要的,任何一名学生都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书,好比是知识的宝库;而读书则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读书,在你的生活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存,必须在人体内汲取丰富的营养;人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符合社会,不得不为自己汲取丰富的营养,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因为书是你的营养品,读书,则是你汲取那些极其丰富的营养。知识的积累,也就是书籍的积累,书是人类获得进步的阶梯。是与墉俗脱离的必然原因。林语堂不是这样说过:“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他还说:“之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读书,是你继承知识,考入大学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大学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人生的一条小路,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经过此地的命运,但大多数青年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读书,而且要大量的阅读。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的壮语豪言。如果你不读书,那么在你成才的道路上就

只能用一条腿姗姗而行。你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你的人生也是一个过程,你的读书生涯更是一个过程。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可以使你开阔视野,可以使你明理,还可以激发或坚定你对科学文化奥秘进一步探索的信念。同时,书也是你写作的源泉。

读书,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是为了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读和写是相互关联的,难道这一切的形成不是为以后的工作积累最有利的资本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我们年少时,学出一技之长。西汉的刘向曾对看书学习会给人们带来光明这个问题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少儿好学,如出之际;壮儿好学,如月中之光;老儿好学,如炳烛之明。”

第三篇:读《周易》有感

论气运

华夏文明传承至今,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虽然有过盛世,但终究逃不过覆灭的下场。

一个王朝有一个王朝的气运,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都有王朝气运加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富大贵命。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命运,虽然道家讲究人定胜天,但也终究逃不过天道这把大的枷锁,一个人可以逆天改命,但是却抵不过大势的变化。正如朝代的更迭,无论皇帝是多么英明,天要你亡则必亡。

《周易》讲究捕捉天地变化,寻找万物规律,来推算未来大势,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观星象,知天意”。未来在我们眼中也许不可知,但是却又有一种道不明言不清的关系,有时候我们离预测未来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我们也只是将其认作我们的一种猜测而已,并未当真,哪怕真的预测到了,也只认为是运气,孰不知,这一分运气可能是堪破未来的契机。大衍之数五十,而天用四十九,遁其一,遁去的“一”既是破绽也是契机,如果人能把握好,说不定就能堪破天道神机。大周朝八百年,是最为久远的朝代,大周的气运可以说是恢弘磅礴,誓不可挡。凡皇族气运,皆为紫色气茫,紫者,贵气也,无人可无皇族比肩,而大富大贵之人则为红色精茫,人生之途虽有坎坷,却因气运加身,逃不过福寿之命。

王朝气运是一个朝代的根本,所以皇者重视皇城的选址,各方面都要按照天意行事,顺天道,做人事,才能使一个朝代延续下去。皇族

重视龙脉,死后所葬也要看尽风水,选利于后代,利于王朝的地方安生。

纵观历史,王朝百年而亡,很难有超过千年,这告诉我们不管是再好的气运,哪怕是像王朝的气运也有终结的一天。我们此刻所做的不过是小范围的改变自身的命,但是终究逃不过大势的变化。观青史,凡史册留名者,无不是皇者或臣者,皆有王朝气运加身。驰骋沙场的历史名将,哪一个不是福泽深厚,让万人景仰的英雄,能被王朝气运加身的哪一个不是天命所归。

人自出生,便带了一份气运,有些人大富大贵,有些人只能碌碌无为。历史上很多人修武道,道家更是闭关潜修,太极张三丰便是最好的例证,张三丰活至三百岁而终,于是他所创的太极拳便流传了下来。人的气运来自人的命星,也就是天上星辰对应人的命运,“观星象,知天意”的由来也许正是源自于此。大千星辰,谁又能找到冥冥之中与自己对应的那一颗命星呢。有人追求武道巅峰,企图以一人之力堪破未来,打破自己的命星,破除自我命运与天道的那一丝联系,超脱于世俗之外,成为得道高人。还有人自然是钻研自然之道,想要以一破万,通过自然中的小事,推演天机变化,由此产生了农历、节气,以及各种农家谚语。天道运转,遮掩天机,致使我们无法堪破自身命运,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在与命运奋斗不是吗!

气运只是人的一部分,有些人生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管他的生活很富有,但是他的性格总是会有缺陷,虽然有气运加持,但是在别人命运中的小劫可能就是他命中的大劫,也许一个小的挫折就可能

会是致命伤害。相反,气运差的人,哪怕他霉运加身,只要他的意志够坚定,就能逃过万劫,经历磨难,也许最后超脱命星,成就自我也不一定。气运的产生无从追溯,也不是人为就能控制。在《周易》中也只是阐述了这么一个观点。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但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正如一个王朝的兴盛其实正是它要灭亡的前兆,没有人可以看破命运,福祸也不是人能所控制的。

我们现在做的只不过是观前人所为,得出经验教训,不再重复罢了,现在的我们看不透自身命运,只能在大的天道里无力挣扎,哪怕是未来的人,也只能是翻看前人的历史,得出前车之鉴而已,人依然活在当前的命运枷锁之中。

有人钻研《周易》,想要以此为突破,堪破未来,也许真的有人能做到,但毕竟是逆天道而行事,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凡能看破天机的人注定不能长久于世。

命运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人人都想着与天斗,搏出一个未来。可是谁又能堪破命运呢,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定论,我们只需顺其自然,无为即可。也许福至心灵,也未可知。

我对《周易》中的推测未来也是极为推崇。如果一切都是设定好的,那么未来一定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也许真的就能看到未来,从而改变已有的命运。

我不相信命运,现实中我们还是认为事在人为,因为主观思想的影响,我们作出下一步的决定,也就是说未来的发展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可能是我们太局限,如果跳出这个世界去看,也许就是另一副模样。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看世界的样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命运的联系存在于冥冥之中,不被我们感知,我们无法打破自身的桎梏,就注定不能看破命运的趋势。

《周易》的推演只是将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况推演出来,事实是否如此,完全要看个人所为。

第四篇:读《周易》有感

读《周易》有感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的,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道,大道之源”。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写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意思就是说《周易》这套象数系统,把天地万物之情都表现出来了。一部《周易》就是世界宇宙的一个图式,反映了整个宇宙和人生。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大海绵体,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整合为一个整体,早在尧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整合了,经过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也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汉代又整合了。这就是《周易》说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周易》崇尚和谐,《乾·彖》明确提出了“太和”的理念,“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它是古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从发掘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角度,汤一介先生曾提出:要解决21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由人类自身所造成的一系列困境,就必须重视和谐问题。必须重视“太和”观念,对它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并落实于操作层面,那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太和”包涵着“普遍和谐”的意义,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方面,“普遍和谐”的观念对今天社会有正面的价值,能匡 正社会弊病。下文即依此观点对《周易》中的和谐伦理思想进行梳理。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周易》认为宇宙大化流行,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其中乾坤(天地)是宇宙变化的根本。《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是认为天地定位之后,化生万物,万物各归其类,各属其群,天上有日月星辰按照一定的轨道的运行,地上有春夏秋冬寒暑节气、风雨雷霆之变化,山川草木百物都各有形体,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生长、消亡,万物和谐自如。其次,《周易》认为自然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运行,并非杂乱无序。宇宙变化不已,在变化中达到和谐。乾坤的相互作用而生成万物,乾元主创生,而坤元配合乾元来创生。

《周易》把自然在阴阳规律的作用下达成的永恒和谐状态称为“太和”。《乾·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在推天道明人事的“天人合一”思维价值取向上,“太和”不仅是古人对自然井然有序状态的根本看法,而且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及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人要遵循这一规律来运作一切,在此种意义上说,“太和”具有宇宙本体和方法论的意义。再次,《周易》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裁成辅相”,“参赞化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周易》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天、地、人三才之道来表达的。“三才之道”是古人对“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另一种解读,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和谐思维。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在古人预设自然具有和谐美好的秩序与美善的德性的思想基础上的,人所要作的就是效法与促成其“生生之德”。它内在地具有两个方面的的含义:“一方面天地之道内在于人,丰富了人的德业内涵;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德业客观化于天地万物,丰富了天地万物的价值意义。”这种价值预设虽然不能从理性上去进一步追问与求证,但《周易》所强调的人要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今天生态危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人与人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社会是由不同关系的人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如何达到人际间的和谐,《周易》首先从同人卦与睽卦的相互发明来说明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同人》卦象为上乾为天,下离为火,火性炎上,与天相亲和,所以《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看到这个卦象要分群体类别,辨别各种事物,以审异求同。因人与物各有所异,各有所性,所以要以类来区分辨别,从异中来求同。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即在社会上要与众多的人和谐共处,这样就能亨通吉利。六爻卦辞分别揭示出“同人”的不同情景,《初九》说:“同人于门,无咎。”即出门与人和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亲亲”;《六二》说:“同人于宗,吝。”仅在宗族内部和同,这是狭隘的宗派主义,这也是不好的倾向;九三、九四、九五反映的是以争竞乃至战争手段与人求同,都不是正确的方法;上九“同人于郊”,反映的是与和同的对象距离远,难于实现和同目的。这些论述从侧面反映了要与邻人和团队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周易》还强调了当权者与老百姓一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要求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德主刑辅,要以民生利益为重。如《剥·象》曰:“剥,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益·彖》曰:“‘益’,损益下,民说无疆。”要减损统治者的利益来增厚百姓的利益,只有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才会和谐,统治才能稳定。要明罚敕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以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噬嗑·彖》:“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但是要严刑有度,以德化人为主,《中孚·象》曰:“君子以议狱缓死”等。还要求统治者能和人民真诚相感,才能使天下和谐太平,《咸·彖》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利益分配问题,《周易》强调要以“利物和义”的道德原则来协调各方的利益。《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利要和谐于义,使万物各得其利各得其宜。人们要用“利物和义”来规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的分配,从而达到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周易》关于如何达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观点,对于化解今天人际关系疏离,调解家庭纠纷,优化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解决好身与心、灵与肉二元分裂的矛盾。《周易》特别强调人要修养德性,要尚中和、中正之道,这是达到人与自身和谐的最基本的方法。《周易》尚中,特别强调中爻地位的重要,《辞下》说:“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这段话论述了六爻各位的性质特点。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处下卦和上卦的中位,处于重要的地位,用来象征人事的守持中道,行为不偏。“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原因在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就有迥然不同的结果。这样以二、五爻的中位来象征人事的行中道,表达了尚中的思想。

在《周易》中,“中”有中正、中和、中道、中行等多种含义,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中”既是和谐的应然状态,又是使人达于和谐目标的方法,这与孔子“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是一个意思。《易传》多以“中”来解释二、五爻辞,要求人要效法持守中正之道,而对于不符合中正之道的爻辞则多有警示的话语,如《文言》释《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句话说“龙德而中正者也”。释《九三》爻辞是“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释《九四》爻辞是“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这都是典型的以是否符合中正之德来作为判断吉凶的标准,类似的例子很多。

《乾·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是解释《乾·九二》爻辞的,九二处中正之位,是德性和谐圆满的象征,所以爻辞说利于见大人君子。这个德性的修养是靠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也就是以不同达到和谐,是“和而不同”的另一种表述。

综上所述,《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而其所提出的“太和”理念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状态的根本看法,也是中国古人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太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统一,是通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和谐,是最高的伦理境界与价值追求。这几个方面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太和”理念的价值,有助于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作为一个学生,我只能读懂《周易》中浅显的表层思想,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五篇:读《周易》有感

读《周易》有感

《周易》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

我看过别人的说法: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孜以求的真理。

时代发展至今,虽说是日新月异,却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真理,正如世上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样,所谓“科学”也只不过是与各种“非科学”的战争中显胜的一方而已,也正是那场战争之中的“王”者而已,其实,世事人物,有正有邪,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的,所以说“盗亦有道”也。

孔子曾言:“一贯三为王也”,而其所言的“三”乃是指“天、地、人”也,所谓参通天、地、人者而为王也;《周易》亦云:“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又何事不能成呢?其实,这三个条件肯定是不等值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同时与天、地、人相合的。因此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便是泛指促成成功的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甚或是某种机遇。一个人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这大概就是古典意义所说的“天时”了,其实,这便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人人或者说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因此,“天时”是这几个条件中最为容易成功,也最为难得的一个,如果有“天”助我也,又何愁事业不成呢。其实,我认为 “地利”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地利的重要性已在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件中得以印证,两军交战,争必争之地,两国交兵,寸土相争,就是为了抢占地利,经济发展要控制资源产地和能源产地,当今的太空之战,石油之争,莫不如此。地利虽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地处蛮荒之地,人处尴尬之境,又如何出其类呢?真正的任何人可以把握的可以自己依赖的只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中,只有“人和”才是最容易把握的了,因为“人和”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简言之,“人和”包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新和对“民心”的酝酿与把握两个方面,所谓“人和”,对自身应当“必求自强不息”,它是一种对内在要素的统筹运用,对外在条件的正确应对,是一种“德”的境界。昔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万应,敲响亡秦的丧种;水浒英雄,惩强扶弱,替天行道,贪官污吏莫不缩首;太平天国,也曾席卷大半个中国,却闹个群龙相争,天京内讧,一次次均有首无终,虽可言顺应“天时”,也占有“地利”,然失却“人和”也。

我们成就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说欲成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种仿若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典——《周易》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周易》初九云:“潜龙勿用”。卦之初,爻之初,乃是人之初,力之必弱,犹如雏鹰之嫩翅无力远翔,犹如潜龙之蜷于深渊不能有所枉动,犹如幼蚕之尚需不断摄食桑叶,此时,当野蛮其肌肤,锻炼其体魄,韬光养晦,隐忍待发。龙之处于潜,德之处于隐,事之处于忍,是大量噬取营养的时候,是打造自己的最佳时机。此时,因为自己尚且力弱,也不会招致过多的外物妨碍,应当摆出一幅“返婴寻天籁”与世无争的态势,这时候倘若要去做一个初生之牛犊与虎相斗,勇气固然可佳,却只会徒增笑尔。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九四云:“或跃在渊”,其实这些都是是告诫我们在前进在奋斗的路上应当“慎慎焉”,慎对周围的人与事,因为此时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经过“潜龙”的广积,已如“易”之所云“见龙在田”了,锋芒稍露,力之外争,必招致外力的反击,也许原先视你为无物之人会迅速将你列为潜在的敌人,造成在某些方面“政见不相同也”。人常言,“枪打出头鸟”就是这这个道理。中共红军的湘江之殁,便是所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气概固然可佳,非万不得已,应当是不可取的。此时应当“慎”对周围人事,正如前文所言,纵然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遇伯乐,没有得遇明主,你便只能“泯然众人矣”;倘若此时事事必争,处处力争,甚或揭竿而起,欲为王者,一来会有众异的镇压,难成大器也,二来即使取得暂时的胜果,一旦霜雪逼袭,势必败北。席卷神州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过关斩将进驻京城的李自成等酿成的败局正是如此,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的结局、诸多王朝的改革变法往往功亏一篑,就是例证。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其既不能知已,也不能知彼,未能看清形势也,简言之,不能与于、地、人相合也。适者,只能生存,强者,才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不断进德修业,修身而习性,文明其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益其所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战胜对手,自己才能出于人头之上。

“周易”九五云:“飞龙在天”,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目标的时候了。如果有了前面所说的广积薄发,成为王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成为王者,固然是可钦可贺,不过,很多人只是注重成为王者的过程和“称王”之后的喜悦,而一旦为王,多懒其心志,惰其体肤,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更不思进取,空养其躯,空守其位,长此以往,其势必弱,其势必衰。秦皇赢政,一统中华,却也只能历经二世即衰,汉武唐王,大明满清,虽达举世之强盛,却无不是盛极而衰,难逃历史的更替。缘何盛而衰,衰而亡,正如“易”用九所云:“群龙无首”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也,自以为王,远离臣民,年久势衰,酝酿出几个新的王者,新的王者便就形成了“群龙”,而一旦群龙既出,当然“无首”也。汉时的“藩王之乱”,宋时的牛朋李党,明初的燕王逼宫,清朝的鳌拜党徒,而一旦群龙既出,你是羸弱之王还是强盛之王,如何应对,如何操控,或是激流勇退,或是被逼下野,或是力挽狂澜,全然在于王者之力。不妨再回首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天王无德,众位亲王,拥兵自重,继以内讧,乃至生灵涂炭,“祸国殃民”。人们常常归结为“时位之移人”也,其实,那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便是许多人终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道理说起来却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往往简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尽快地出人头地,成为胜者、王者呢?

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起点,不管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职位、现有资产、社会关系等等综合条件如何地存在差别,也不管这个目标点是指钱、权,还是名、利等,不管我们已具有天时、地利,也不管是仅仅具有人和而已,抑或是一无所有,只要我们具有王者的精神,我们坚信它与一个目标点之间总是具有一条直线,总是有一条必然的途径,而这条路径的差别也仅仅在于它的长短距离不同而已,从一个简单的时间公式可以得出,距离既定,时间与速度总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速度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愁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呢?

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其实,裹覆自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策略,有朝一日,长出翅膀,能够飞起来,展示自己才是目标,作为一只昆虫,能够适应环境,赖得寂寞,不惜“作茧自缚”,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起来,这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中国古代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做到十年间卧薪尝胆,重振国威,张良能够承受胯下之辱,成为将才,也是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的。只有先赖得寂寞的人,然后才能不寂寞。

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个人之差异性导致起点的差异性,各自起点和目标点的距离总是不相同的,很显然,由于起点的不相同,我们与各自目标点的直线又是符合“直线方程”的。起点高的,稍加努力便能马到功成,起点低的,就需要加倍努力,当然勤之所至,笨鸟也可先飞了。所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速度的问题,速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身的能动力,一是如何减少环境的摩擦阻力,因此,如何增强内动力,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借雾,借风,借箭,能将“喷气式”改造成“超音速”,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

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尚需不断调整处于治人之位还要受治于人的境地,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它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而进退,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只想赢利而不愿亏损,世上也没有绝对化的利益,它总是在斗争与妥协中趋近,我们也因此应当作不断地调整,古人言: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无所得也。不能求其上,尚可得其中,不能求其中,退而求其下也,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哪怕无所得也,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追求,我们要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看谁笑到最后的自信与风度,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是一位王者之心了,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道理论起来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却比较简单,正如“易者,易也”。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需要知道多少豪华的道理,所谓“无招胜有招”便是这个道理,其实无招才是最高的境界,正如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最高境界一样。而世人多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以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不争的王者,诚然,世上之人,各不相同,人之不同,又唯在于精神,可同样一个道理,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总没有一个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下载读全本周易有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全本周易有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周易有感[共五篇]

    读周易有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

    读周易有感(定稿)

    姓名:陆开盛 学号:0605012036 班级:06市场营销(2)班 读《周易》有感 《周易》是中国经学中最深高的一门学问,堪称群经之首;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路,说明宇宙人生变化的法则和运......

    【读书笔记】读《周易》有感

    【读书笔记】读《周易》有感原创: 贤尘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着重在参与、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我尝试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尽管并没全部读完,也不可能完全读懂,所以不......

    读《周易·乾卦》有感

    读《周易·乾卦》有感——人的一生要刚健进取水川先生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是全部由纯阳的爻组成,由于阳爻本身就是刚健不息的属性,所以这一卦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

    我读《周易》

    我读《周易》 《周易》作为人类认识理论的集成,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其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

    拜读《周易》有感(共5则范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拜读《周易》有感悠悠五千年,历史老人用沧桑之手、岁月之锄,耕耘了多少伟大与不朽?峥嵘岁月稠,时光巨轮用淘沙之浆、乘风之帆,筛选了几多珍珠与瑰宝?五千年前的......

    亲子共读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许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期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读......

    读有感(共五则)

    读有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老师特意为我们印发的《雷锋日记》。这可不是一篇普通的日记,他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认认真真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记录。 深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