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和街小学夏秀文事迹材料
中和街小学夏秀文事迹材料
个人事迹
夏秀文,女,教龄16年,中和街小学教师
我爱读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教师的读书习惯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爱读书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才会真正受学生爱戴。我把读书当成自己每天必“吃”的精神食量,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读过的书有《名人的教师生涯》《我的教育思想》《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班主任兵法》及《山东教育》(期刊)和《当代教育科学》(期刊)等40多本,约1200万字,记录读书笔记每年约5万字,有近3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有关报刊上发表或获奖。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大面积提高,并且通过家长会宣讲,学生带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当中来。为了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我每周从语文课中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我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精典美文,领略名著课程,吟咏古今诗文,指导日积月累,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养成阅读习惯。立足教学实际,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1)读物推荐课。(2)读书方法指导课。(3)读书汇报课。(4)交流评论课。(5)读书笔记辅导课。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推荐材料目录
读书生活千字感言
书,我的精神食粮
人活着,需要吃饭穿衣,也需要有道德有理想。换言之,人需要物质食粮,也需要精神食粮。人所需要的物质食粮大致相同,人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却各不相同。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读书,让我了解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读书,让我看到祖国上下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读书,让我了解了千姿百态的世界,辨别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懂得怎样做人的道理;读书,缓解了我的压力,让我更有效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读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教育事业的重要与崇高,认识了许许多多教育战线上的典范;读书,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当我寂寞的时候,我读书。把书作为心灵的寄托,期望在其中读出那些不应被忘却的品格。书中一个个情节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陪伴我度过许多寂寞而孤独的夜晚。当我失望的时候,我读书。读书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处处为孩子们着想,才能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书中,众多名师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努力工作;书中,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启发着我,让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受益匪浅。当我愤怒的时候,我读书。书中众多的故事告诉我“小不忍则乱大谋”,乱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是也就慢慢地静下心来,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让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当我取得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时,我读书。在读书中,我的心情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因为我会读到众多名人的故事,他们的孜孜不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着我,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渺小,那种骄傲也随之飘到了九霄云外。当我因一件事情而钻牛角尖,陷入郁闷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时,我读书。书中的人,书中的事,告诉我只有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书,净化了我的心灵,把我心灵中不健康的东西一扫而光,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书,给我力量,让我有勇气去战胜困难和挫折;书,像我的老师,教给我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里没有斥骂,没有生气,带给我的,是成功的喜悦……读书之益益无尽,读书之乐乐无穷。朋友,要想成为一个精神的富有者,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第二篇:夏状元街
中国状元留学生第一人,就是城北的文状元夏同龢。民国初年,政府将夏同龢住地命名叫状元街。如今更直白,叫夏状元街。就是贵阳龙井路小学和贵阳清真寺所在地的那条街。夏状元街分别与文庙巷、团结巷、下合群路相连接。
夏同龢,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我省今麻江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其父夏廷源,曾在国子监就学,后任知府。夏同龢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赴广东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陶笔峰门下。返黔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会试中贡生。同年参加殿试大考,经光绪帝“御笔钦点”,成了我省继青岩人赵以炯之后的第二个文状元。
夏同龢中状元后,先出任翰林院编修,继任湖南科考副考官,再任北京法政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同龢被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考察,主修工业和经济建设等科,成为我国自隋唐以来第一个状元兼留学生的人物。这也是我们贵州人的一份殊荣。
夏同龢在日本留学期间,国内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腐朽政府。夏同龢在日本留学六年。待他学成回国,中国已是“敢教日月换新天”了。他回国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被都匀府选为国会议员。民国八年至民国十年出任江西省实业厅长。民国十二年,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夏同龢于民初移居贵阳今夏状元街,常与友人以书画诗文相娱。是清末民初我省著名的书法家。其存世作品有他给广东学政丘逢甲故居写的“澹定邨”,其墨迹现为《岭南文史》保存。他曾为我省赤水县官渡谢氏节孝仿题联。今被该县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一些墨迹现收入藏于我省省博物馆。《贵州通志》中称夏同龢“工文善书,有名当世。”
贵阳市政府非常重视贵阳历史文化,尊重历史上贵阳的文化先贤。将这条叫了几十年的状元街加上一个姓氏,叫夏状元街,画龙点睛,凸现了中国状元留学生第一人是我筑城历史上的一个大亮点。体现出市政府在命名贵阳街道地名时注重贵阳历史文化的印记,也为贵阳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今天,龙井小学内朗朗的读书声,清真寺内虔诚的诵经声,给这条状元街增添了更加浓浓的文气!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乡试,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攻读工业和经济,学成回国。
辛亥革命后,闲居于贵阳团井巷私邸,民国二年(191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民国九年至十二年(1920至1923年),出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后返京。民国十四年(1925年)于北京劈柴胡同(今西城区辟才胡同)住所病逝,享年57岁,安葬于阜成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其墓今已无存。
夏同龢,麻江县高枧人,于1898年考中清戊戌科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同时,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去职。民国十四年(1925)辞世。
其书法著名,书法以对联、扇面、匾额等各种形式保留下来,遗墨有为潮州丘逢甲故居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遗迹有贵阳夏状元街,故里的“状元第”等。
贵阳合群路的历史与名字由来
下合群路东侧有一条不长且与团结巷、文庙巷、龙井巷相连的街道叫夏状元街。因为合群路的特色,也主要是经营饮食、烧烤。在清真寺门口还有专门卖清真食品的回民经营户。
在夏状元街,还有一座贵阳清真寺,这是贵阳市唯一的清真寺。抗日战争时期,知名大阿訇马松亭避难贵阳,在寺内主持教务并讲学半年。另一著名大阿訇王静斋也避难于贵阳,1949年后贵阳清真寺被列为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阳清真寺是贵阳市唯一的一座伊斯兰教寺庙,也是全国的重点清真寺之一。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贵阳市的穆斯林都要在清真寺举行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现在,夏状元街临街的店面都做了统一的伊斯兰风格装饰,街口还修建了一座伊斯兰风格的牌坊。
合群路在民国时期叫乐群路,乐群路是因为此地1904年创办的乐群小学堂(最初叫寻常小学堂)而得名。1930年,乐群小学增设中学,1931年贵州省国民党部附设革命先烈遗族学校于该校。乐群小学1935年因为经费原因停办中学,乐群小学现在叫合群路小学。合群路以北的城墙在1938年开辟城门,按当时的路名得名乐群门,出此门可以前往报国寺和黔灵山。乐群门外原来是江西会馆购买的墓地江西义园,俗称江西坡。后来陆续有江西人入住成聚,得名江西村。江西坡这里也是革命先烈林青烈士就义处。贵阳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在哪里建立“林青就义处”纪念碑,整个场地面积约二亩左右。合群路以南的出口解放前叫三民西路(即现在的延安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的别墅“世杰花园”是那里最好的建筑。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后来乐群路又改名成为合群路。合群路名称源于贵州自治学社提出“合群救亡”的口号。贵州自治学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革命团体,在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时,1907年11月,张百麟等30余人在田家巷镜秋轩照相馆集合,成立贵州自治学社,宗旨是“合群救亡”。经过平刚等人与孙中山取得联系,承认贵州自治学社为同盟会贵州分会,为避免清廷注意,仍然保留贵州自治学社的名称。贵州自治学社随全国革命形势高涨,逐渐从爱国走向革命,决心向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那样高举武装起义旗帜,为推翻清朝统治而斗争。至1911年11月5日,贵州自治学社发动起义,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发起人张百麟任枢密院长。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 “合群救亡”,八年抗战,取得胜利。
现在的合群路不仅餐饮经营热闹,那里还有许多咖啡屋和酒吧,一到晚上,灯红酒绿,别有一番情趣。各个摊位招呼食客的吆喝和烹炒煎炸声音此起彼伏,饮食经营户灯箱招牌的霓虹在炊烟和穿梭人群中时隐时现,形成一幅独特的贵阳饮食文化画卷。
位于下合群路的文庙巷有一口薛家井,井水相传来源于修文猫跳河,开凿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明《图经新志》记载叫“清泠泉”,据今有600年的历史。原先住在龙泉路上头,今城基路,嘉禾街一带的居民,都是沿着这条巷下到龙井、徐家井挑水吃,这条巷因此得名龙泉巷。在没有自来水前,老贵阳人都是挑井水吃。老贵阳人吃井水喝井水,用井水淘米煮饭,用井水洗菜洗衣发豆芽。原来还有咏薛家井“红浣花笺通蜀国,翠漂竹箭导天山”的诗文。在薛家井的北边还有一口井叫团井,刻画团井的诗句是:“桂轮月映香皆满,菱镜烟涵影更圆”,团井所在的巷道因井得名团井巷。后来巷口建基督教会的团结堂,信徒前往教堂多由此巷相拥而过,因此又改名团结巷。
薛家井最早叫龙井,所以通往延安路的巷道还因此叫龙井巷。过去,周边的居民饮用都依靠这口水井。由于用薛家井的井水发的豆芽口感佳、销路好,沿着井边成排的发豆芽木桶成为一大景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贵阳的老百姓还在用薛家井水来饮用、洗衣做饭和发豆芽。薛家井井口有五个平方米左右,井水约深四米。当地居民讲,这口井的水流量是以往贵阳城内百余口水井中最大的,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这两年,薛家井周边工地施工单位挖基脚、抽用大量地下水,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井水逐渐减少、水位不断降低。现在,井边的石碑毁坏,水井也被龙井小学建围墙和铺面围了起来。如此一口好井变成今天这样,实在可惜!
贵阳清真寺为贵阳市唯一的一座清真寺。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清真古寺在府新城内团井巷口,雍正二年(1724年)回人所建”、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1934年由当时的乡老会捐募,并将清本巷房屋变卖筹款第二次修复、1947年由中国回教协会贵州分会再次维修并增设部分家具。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严重破坏。宗教政策恢复后,1980年贵阳市政府拨款近20万元进行全面维修,1982年交付使用。
现寺大门临夏状元街,坐北向南,与二门相距约30米,两道门均系牌楼式建筑。大门正中竖石
贵阳清真寺
碑1块,上刻“清真寺”3字,左右两侧石方柱上刻一联,曰:“清净中孚,恒系同人而集福;真诚无妄,咸歌大有以延麻”。二门左右两侧为雕花条石砌成,立中竖石碑1块,上刻阿文《古兰经》丈。上述石刻均为清代文人、教长手书遗迹。原寺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110平方米。现建筑总面积扩至63O平方米,礼拜大殿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大木起脊歇山式,覆琉璃瓦,分卷棚、正殿、窑殿3部分,计130平方米。大殿南侧有钢混结构五层楼房1幢,建筑面积40O平方米,内设沐浴室、教长室、办公室、保管室,并附设招待所。
本寺原藏文物多毁于“文革”,其中有木刻“清真寺”长联、木刻版《古兰经》2部、手抄本《古兰经》1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圣德源流”匾、道光三十年(1850年)立“清虚真宰”匾、咸丰元年(1851年)立“正本清源”匾等珍贵文物。
本寺历任阿訇可知者咸丰同治年间有王朝玢,民国年间有纳举卿、杨善之、杨恒芳、马明甫、虎士祥、沙仁斋、金德宝,新中国成立后有马明甫、李被修、马仲仁、马彩庭、张廷龙。抗日战争时期,知名大阿訇马松亭避难贵阳,在寺内主持教务并讲学半年。另一著名大阿訇王静斋也避难于贵阳,住清真寺内。归真后葬于城郊老东门清真义国,后因公共建设迁至城郊周家山回民公墓。
本坊现有教民1000余户,6000余人。绝大多数为回族,有少数维吾尔、东乡族,为格迪目、哲赫忍耶、伊黑瓦尼联合坊。
第三篇:夏宋小学主要事迹
夏宋小学事迹材料
一、润物无声,营造德育新环境
1、规范日常行为,注重养成教育
学校日常工作中注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别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细节,引导学生穿好衣、走好路、排好队、做好操、写好字。加强“纪律、卫生、眼保健操、课间操、”四项常规评比活动,每周颁发流动红旗,显示了评比的激励功能。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制订了班级文明公约、班级文明用语、学生争星创优比赛,规范了学生行为,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2、发挥经典诵读的德育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学校确立论语进课堂主题为“论语伴我成长”活动,课间休息时,有《红领巾广播站》的诵读;活动时,孩子们跳皮筋的游戏中融进论语。文化长廊里,定期以《论语》为内容的学生手抄报作品展示。教室里,我们悬挂了《论语》警句二十条,后黑板上,班主任教师利用晨读或班会时间,引导学生诵《论语》学经典,向学生讲述相关篇章的典故,使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有所思考,受到启示。老师们结合平时语文教学采用限时背、师生背、据意背、据画背等充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学校对诵读活动实行“四不原则”:不勉强、不提问、不留作业、不考试。重在读,而不在于“懂”。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氛围
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规范、主题鲜明的国旗下讲话,洗涤着师生心灵;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手抄报、黑板报和读书笔记评比,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学生;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开展以“文明礼仪 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绘画、小报制作活动评比,使校园文明行为随处可见;从“观看消防短片”和“地震逃生、防火大演练”的活动中,自防自救能力得以增强;“环保绿色行动”的开展,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庆“六一”暨“我成长我快乐”艺术活动,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
二、精抓细管,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新提升
学校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强化了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的方针,推进了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
1、加强理论学习。在充分调动教师自学的基础上,学校教导处分语、数两个教研组进行理论学习,间周一次。使教师及时地了解教改新动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2、加强了教学研究,以“新课标下教与学行为的转变”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了听、评课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加强常规管理,坚持“月检查”制度,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备课求新、上课求实、作业求优、辅导求全,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对优秀生的培养和待优生的帮扶提高,实施多元性、个性化评价。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创建了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4、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创办了多期优秀手抄报,成立了象棋、足球、乒乓球、古诗文诵读、英语、书法、二胡演奏等多个兴趣小组,指导教师每周五下午开展活动,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
5、为了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邀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班主任老师经常利用上学和放学时间在校门,有针对性地召集部分家长召开“路边家长会”,针对个别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把不良现象消灭于萌芽状态。
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深深感到自己工作中仍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李秀连事迹
至孝儿媳李秀连
----大营镇前庄头村孝顺媳妇李秀连先进事迹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十二年如一日服侍半身不遂的婆婆,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事迹传遍整个乡镇,她就是大营镇前庄头村李秀连同志。
李秀连,今年54岁,丈夫是家里的独子,公公在她结婚前就病逝了,婆婆在1996年因患脑血栓落下了半身不遂。为给婆婆治病他们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于是她和丈夫一边为忙活生计,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家里收入大都花在了婆婆的治疗上,一家人过的虽然清贫但很和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11月李秀连的丈夫因突发疾病治疗无效死亡,一时间李秀连感觉像天塌了一样,伤心的她甚至有随丈夫而去的想法。但是看到80岁高龄瘫坐在床上的婆婆以及三个年幼的孩子,李秀连意识到婆婆需要她,孩子需要她,这个家需要她。她一把抹干了泪水,抱住婆婆说:“娘,不哭,有我呢!”此刻她正拼命的仰着头不让眼泪掉下来。从此,李秀连便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干农活、打零工、整理家务、照顾年幼的孩子和患病的婆婆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婆婆本来就因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开心,再加上儿子的骤然离世就常耍性子,发脾气。李秀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婆婆说“娘,再苦再难咱也要过日子,什么困难咱都不怕,我会照顾你的。”在她不断的鼓励劝导下,婆婆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李秀连自己省吃俭用,但给婆婆看病买药却毫不吝啬;买了什么好吃的,总是先让婆婆吃;她一个人为婆婆端屎倒尿,梳洗喂饭。婆婆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是常事,她总是及时更换、拆洗,毫无怨言;为了防止婆婆生褥疮,她每天都要给婆婆擦净身子还隔三差五的背着婆婆出门晒晒太阳;婆婆因为白天睡得比较多,一到晚上就睡不着,她就强打着精神整晚整晚地陪着说话。
这些年来,李秀连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婆婆身边,按时按餐给婆婆喂饭,替婆婆换衣服、搓身、梳洗、倒屎倒尿、喂饭喂药,还根据婆婆的口味变着法做好吃的,把婆婆照顾的无微不至。这些年来,老人从未生过褥疮、从未穿过湿衣服,屋内也没有难闻的气味。村里许多老人都时常来串门看望和陪陪老人,并羡慕的说她是上辈子积了德,娶了个孝顺贤惠的好儿媳妇。直到2011年9月老人去世前的那段日子,李秀连还是一如既往。有人问她:“你这样做为了什么?值吗?”她总是淡淡地一笑,说:“谁家没有老人?谁没有年老的时候?这是丈夫留给我的使命,我伺候老人,只是做了天下儿女最应该做的事情”。
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可能说不完整孝道的内涵,但在十几年的生活点滴中,她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事迹感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第五篇:中和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2013年春季季学期中和小学养成教育
工
作
计
划
永乐镇中和小学
2013年3月
2013年春季学期中和小学养成教育
工作计划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拟订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通过“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成立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胡朝刚
副组长:陈明静
组员:牟安明綦小凤赵玉霞 云中奎王远群张浩
具体负责人:牟安明
四、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通过激励评优树立典型,带动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五、教育内容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食;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六、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充分利用班队、思品、晨会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2、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明确教育主题,安排当月工作,提醒班主任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小号角”广播站、学校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3、寓“小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学校队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队员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所规定。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队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日记》和《值日登记表》上。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中队争星活动,以值日生和卫生监督员为主要管理成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课间操操、出勤、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永乐镇中和小学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