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知识综合三》
一、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三》侧重于农业工程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应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和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农业机械与装备;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本领域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试卷内容结构
培养单位可根据招生领域范围的需求从以上课程中选择三门相关科目作为知识综合考查内容,命制试卷,各科目内容各为 50 分。
第二篇:农业知识综合A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农业推广硕士
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四(共150分)科目代码:342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经济发展;
2、城镇化;
3、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4、市场失灵
二、简答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90分)
1.农村金融政策的政策手段有哪些?
2.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哪些政策措施?
5.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6.简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三、论述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简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25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在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但是不提倡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种农户土地,以避免土地出现过多的非粮化和非农化。
韩长赋说,当前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20%,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但规模化生产和小农并存的格局将较长时间存在。土地集中必须和农民的就业、转移以及城镇化相协调,企业应该带动农户发展而不是代替农民生产,应该把种养环节留给农民。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家庭经营不仅适合分散经营,也同样适合规模经营。
专家表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望聚焦农业经营体制,政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在坚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但不鼓励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租种农户土地。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篇:341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
341
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
一、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三》侧重于农业工程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涵盖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主干课程,包括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学科。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本领域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科目内容各占50分。
四、考试大纲 《食品卫生学》
1. 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常见腐败菌、致病菌的危害、检验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 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常见的动植物天然有害物质的危害及预防控制原则; 2.2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3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4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5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2.6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类型,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异物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1.掌握食品安全的概念(中国食品安全法、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
2.掌握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标识,以及认证法规和标准体系 3.掌握良好农业规范(GAP)中涉及食用农产品安全的要点和原则
1)农业用水与生产用水 2)肥料的使用 3)农药的使用 4)作物和饲料生产 5)畜禽养殖 6)收获加工及贮存 7)工人健康和卫生 8)卫生设施 9)田地卫生 10)包装设备卫生 11)运输 12)溯源
4.掌握加工过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应用 1)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概念和内容 2)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概念和内容
3)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概念、原理与应用
4)HACCP、GMP和SSOP的关系,以及它们分别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方法
5)《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与HACCP的异同点
5.掌握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6.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7.掌握现行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体系和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
1.掌握食品检验的性质、任务和作用。2.掌握国家标准的级别。
3.了解食品检验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4.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不同状态食品的抽样方法。
5.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6.掌握固相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干燥法、蒸馏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8.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9.掌握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测定淀粉的原理及方法。
10.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11.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12.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三氯化锑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13.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和重金属铅、镉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14.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5.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6.掌握有效数字的正确表示方法和计算。17.掌握分析数据取舍中Q检验方法。
18.掌握分析方法的质量评价参数;掌握准确度的评价方法和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措施;掌握检出限和线性范围的含义和要求,并能计算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
第四篇: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土壤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等概念;
2、明确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学术观点。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1、掌握粘土矿物、原生矿物、同晶替代等概念;
2、明确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3、掌握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类型与性质;
4、了解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1、掌握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C/N、土壤有机质矿化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HA/FA等概念;
2、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3、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明确腐殖物质的组分及特点、;
4、明确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第四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
1、掌握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
2、掌握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以及不良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措施;
3、掌握土壤孔隙类型,明确孔性的影响因素,了解其调节途径;
4、明确土壤结构的类型,了解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比较不同结构体与肥力的关系;
5、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掌握土水势、土壤水吸力、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呼吸、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等概念;
2、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
3、明确水分含量表示方法,了解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4、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掌握其运动的方式;
5、了解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第六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
1、掌握土壤胶体、离子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盐基饱和度、潜性酸度、活性酸度、总碱度、碱化度、土壤Eh、土壤缓冲性等概念;
2、了解土壤胶体表面类型及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3、掌握阳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影响因素,明确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以及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明确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
6、明确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7、了解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植物生长、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第七章
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2、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3、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第八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掌握土壤质量、土壤退化的概念;
2、了解土壤退化的类型。
《植物学》
《植物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三部分。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植物细胞与植物组织
1、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2、植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幼苗的形成过程与类型。
2、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根瘤与菌根。
3、茎的形态特征,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叶的发育及脱落。
5、营养器官的变态。
6、花的概念与组成,雌、雄蕊的发育与结构,开花、传粉和受精。
7、种子的发育过程和果实的类型。
三、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植物检索表的编制。2.低等植物分类、各门类主要特征及演化趋势。
3.高等植物分类,各门类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活史特点,及演化趋势。4.被子植物的形态学术语、分类系统,及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植物生理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植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认识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和本质,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光、气、水、土资源,发展农(林)业生产,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植物生理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复习范围及报考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
本课程重点是从不同层次上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微观上要认识植物体内进行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过程;宏观上要认识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在于植物体内所进行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规律,并以此来解释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考试内容:
水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考试内容: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三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考试内容: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试内容: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的机理 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合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植物生长物质 考试内容: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种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第六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考试内容:
种子的萌发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光形态建成 第七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考试内容: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第八章:植物的成熟成衰老生理 考试内容:
种子成熟过程中有机物质及其他生理变化 植物的休眠生理 植物的衰老生理 第九章:植物的逆境生理 考试内容:
逆境的种类与植物抗逆性 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
影响光
第五篇: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土壤学部分)
《土壤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土壤学基本概念、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测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熟练应用土壤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四、试卷结构
(一)名词解释:占总分的10分左右,主要为基本概念。
(二)简答题:占总分的20分左右,主要为基本性质和基本理论。
(三)论述题:占总分的20分左右,主要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圈的基本概念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和调节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4、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2、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3、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4、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成土因素
2、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九)土壤胶体化学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3、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4、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2、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3、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4、土壤中养分平衡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土壤的适耕期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3、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5、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圈等概念和土壤基本物质组成。
(二)土壤矿物质
1、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矿物和同晶替代的概念。
2、重点掌握高岭组、蒙蛭组和水化云母组粘土矿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3、了解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掌握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和矿化率的概念。
3、重点掌握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的因素。了解的概念。
4、掌握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5、重点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了解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重点了解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四)土壤生物
1、掌握根圈的概念,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了解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4、了解土壤酶及活性物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掌握国际制和卡庆斯基土粒分级标准.2、重点掌握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3、掌握土壤容重、密度、质地、结构性、孔隙性等概念。
4、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5、掌握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六)土壤水
1、掌握土壤水分类型及土壤有效水的概念。
2、重点掌握土水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概念。
3、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了解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水汽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了解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3、掌握土壤热性质:土壤的热容量、土壤的导热率、土壤的热扩散率及其影响因子。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熟练掌握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九)土壤胶体化学
1、掌握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及胶体特性。
2、掌握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的概念。
3、掌握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4、掌握阳离子的专性吸附的意义。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重点掌握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
2、了解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掌握影响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
4、掌握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机理。
5、掌握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反应和养分有效度之间的关系。
6、掌握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重点掌握土壤中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2、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3、了解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效性的途径。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要求掌握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需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我国土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4、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黄昌勇,徐建明主编. 土壤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孙向阳主编.土壤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