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发达地方我不知道,但在我们这种偏僻、落后的乡镇,就经验主义而言,给学生讲解平仄押韵、讲韵律、讲谐和,估计行不通。古诗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如何朗读诵读?
就自己上课及观课心得谈三点: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二是根据教材适度扩充读。在教一新课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古诗,课外补充让学生回家好好诵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起学生读背古诗词的兴趣。
三是诵读想象法。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去。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初具诵读的基础上,每两三个星期来一次总结,评出读书优秀的学生,成为班中的读书之星,张榜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让其他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还可以专门把每周某节课定为古诗文背诵课。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让学生上台来交流读书心得,比赛谁背诵的最好最流畅,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鼓。久而久之在班级上无形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朗诵氛围。
当然,要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作为教师首先还得解读古诗文,不管是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抑或是微观层面。
第二篇: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方法指导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方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作为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呢?
首先,要掌握诵读的要求和方法。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诵读、理解、背诵。其中诵读是核心。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在诵读教学中,除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习古诗文,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字词的的读音、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的意义,都要通过读表达出来。而学生就要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对文章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这些,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我们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生僻字多,又有通假字、多音字等。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第二要注意停顿。要能正确划分句中的停顿和句间的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情感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学习古诗文,就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对古诗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着眼于全篇的内容,文意的内涵。背诵,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其次,要积累和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在诵读中进行。要强调的是,古诗文中的词句,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掌握词、句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
第三篇:在诵读中让小学生学习古诗文
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的诵读指导
--------小学古诗文教学一探
奉贤区实验小学
黄菊花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将中华文化中蕴涵着的不朽精神,脉脉相承,丰富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思想。每个中华儿女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喜爱这浩瀚的文学海洋,领略文学舒缓优美、悲壮激扬之波涛;从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古诗文教学便成了拉近我们与古人距离的桥梁之一。
如今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比较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鉴于此要求,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按照学生不同的学段特点和年龄层次,我觉得古诗文的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教学规律。
在低年级学生的古诗文教学中,可以诵读为主。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认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诵读仍然是古诗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必须遵循三个步骤:
一、正音正形,准确朗读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有言“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所以,我们教学古诗文的第一步就是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是范读、听读、自读相结合,当然有明确的要求:做好正音正形,力求做到文通句顺,为下一步理解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杜牧的《山行》中有这么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字,我们习惯的读法为xié,而在这首诗里应读xiá,这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是特殊的读法。还有,一些生僻字要通过查阅字典来读准字音。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屐”字,应读作jī。
二、把握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因为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不同的停顿往 1 往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可以是通过录音、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句读;还可以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辨析判断。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当然分清了句读,文意也就更明了。
三、读出韵味,回味无穷
只有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激昂豪放或委婉清丽的写作风格。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此话不假。我们若要将文中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特色外化,则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把握其感情基调,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即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我在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在听读后进行夸张的、摇头晃脑式的朗读,有时采用比赛的方式,学生稍有进步就大加表扬,而对于学生在朗读中的小缺点则先鼓励、肯定后加以纠正,注意重音、语调与节奏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的朗读中领悟情感,提高朗读的水平。
朗读时首先处理好重音,有助于准确地表情达意。重音需要强调,读得响亮,或表示喜悦或表示激动之情;低音往往显得幽沉,或表示轻柔或表示肃穆、悲哀之情。如读《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重音落在“密密缝”“迟迟归”上,为什么?因为读到这六字,我们就仿佛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叮咛,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
其次是注意语调,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有必要在声音上表现出来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仄,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例如《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是诗眼,它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诵读时要尽量放慢速度,采用2212的节奏,重音要放在“谁无死”和“照汗青”上,语调应是前抑后扬。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激昂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舒缓的,可用慢节奏。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得重、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个音节停 2 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过这些训练使语言训练升华,并深深烙在小学生的心田里。
为了做到“一唱三叹”来达到“余音缭绕”,教师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努力:
一、教师营造意境作铺垫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值得让人心动、震撼、联想并从中感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有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由于年代久远,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之间存在较大一的距离。为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可以把诗歌的有关背影资料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声情并茂地进行描述,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出塞》一诗描述唐朝边关士兵月夜思念亲人、抱怨朝廷、渴望和平等情感相互交织的意境。当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进行描述:唐玄宗时期,边关烽火四起,一批又一批的士兵征战于塞外荒原。遥望天上的明月,远离......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应该是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对作品深入、透彻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有技巧见功底,这样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及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带动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而身临其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
二、深刻理解作品本身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不是千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与伟人倾心而谈,接受心灵的滋养。吟诵之后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不仅来源于教师的朗读指导,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杰出优秀。孟郊的《游子吟》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三、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
诵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不能光靠教师的范读和介绍,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 3 感知理解后进行创造性的诵读和质疑解疑,才能对作品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这是诵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顿时灵感被激发,跃跃欲试,写出了一篇篇虽然稚嫩但非常真挚的短文。
总之,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生命力、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的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可以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与古人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心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浅谈小学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让多媒体辅助古诗文教学
奉贤区实验小学 蒋晓华
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不少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古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动画激发幼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生词、指导说话训练、指导学生领悟含义,体会运用动画,再现情景,启发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延伸兴趣让古诗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它文字精炼,句式结构也很特别,闪耀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因此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苏霍姆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诗文不是通俗易懂的儿歌,学生往往对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不能正确感知。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开始学就有了畏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咏鹅》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小鹅在河边游”的多媒体图,然后边指着图边对小朋友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啊?在一个美丽的湖边,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你们想不想走近这个小故事学习关于它的一首古诗呢?„„”经过边看多媒体边听小故事,调动了小朋友学习古诗的欲望,无疑收到事了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品析字词,感受诗人的情怀。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 5 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恰当运用录象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一段录像,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生”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多媒体,再现情景,启发学生进入诗境。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如采用解词译句,抄写背诵,势必让学生情趣扫地,思维疲乏。我采用多媒体的声像手段,随着一阵悠扬婉转的笛声,在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锦江,卡通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诗人杜甫身居草堂,春光烂漫时,独自散步寻花的经历和感受。而后屏幕呈现江畔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景象,让学生观察想象,就在此时,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伴随着字正腔圆的诗歌朗诵,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声像手段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进了美好的大自然,加上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又把生动的感性表像与抽象的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享受着悦耳的声乐,陶醉在美丽的形象画面中,愉悦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进入诗境,很快就读懂了这首瑰丽的诗篇。
实践证明,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更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毋庸质疑,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为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的目标,本文论述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回顾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读、品、悟”几方面去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观点。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古诗文;兴趣。
O、前言
我记得一句充满浪漫情调的话:“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细细想来,自孔子整理《诗三百》始,至清末,古诗词是中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几千年来,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杰作。可以说是“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古典诗文,灿若繁星。”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滋养了历代中国人。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国人的基本意识。也就是说:“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经典诗文都不会落伍。”难怪史上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谆谆教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当今有国家领袖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劝勉我们:“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1——6年级不少于160篇(段)。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关注的程度。这不禁让人深思:“新课程标准下的古诗文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古诗文来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浩繁的古代典籍蕴涵着历代前贤的思想精华,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精髓。学习古诗文,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1、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了解祖国广袤、秀丽的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启蒙教育。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暮江吟》、《忆河南》;杜牧的《山行》;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篇,描绘出祖国处处迷人的景色。这些诗篇有的写得宁静,有的写得雄伟,有的写得变幻多姿,真是江山如画。这既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教材,也 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广袤、秀丽的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启蒙教育。能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2、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进而认识到要珍惜时光,勤奋好学。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3、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理解朋友间的珍贵情谊。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友谊观。
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诗篇。写得是一往情深,真挚感人。
4、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理中了解到一定的哲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游山西村》。通过一些情景描写,寄寓了人生哲理,耐人寻味。能让学生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
5、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建立起同情劳动人民、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如:李绅的《锄禾》、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他们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对那些不劳而获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1-6:通过古诗学习,学生能从中体会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形成热爱家乡、敬亲思亲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籍的《秋思》;王安右的《泊船瓜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诗篇,写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学生怎能不从中受到熏陶呢?
通过这些优秀诗文的学习,学生除了以上的认识之外,还会了解到一点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如卢伦的《塞下曲》);或了解渴望祖国统一、抵御外侮、解救苦难民众的思想(如陆游的《示儿》);或了解一些描述古代儿童生活的诗作(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此外,古诗的学习,还能让学生从古代汉语那里得到灵感和启迪。学习诗人是怎样遣词造句来抒情达意的。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可以说古诗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诗文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既然古诗文的学习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就应加强文言文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能真正从中受益。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总目标。
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是怎样的呢?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通过学习,学生应该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 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在附录中,还特别强调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列出了古诗文120篇(段)的标题。而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语文课程标准》如此明确地规定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足见其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性。
面对如此繁重的古诗学习任务,如果不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一味敦促其死记硬背,这无异于苦役,还会挫伤学生对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可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把古诗及诗意一齐交给学生,要求其死记硬背,让学生都怕了老师,也怕了古诗,而且效果也不怎么样。
由上可见,在古诗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尽管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任务繁重,如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就另当别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好学。这正如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所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是催促一个人去做事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要让学生不把学习古诗文看作是苦差事,那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古诗当成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策略就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到课内,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培养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1、致力于培养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4-1-1读。
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谓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旨意。《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提到:“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理论上讲,读,表面上看,只是学生的一种有声或无声的行为;从心理学看,读时潜蕴在大脑深处的语言感悟能力,即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分析、整理、概括等能力,却构成了语言能力的核心。因此,我在古诗文教学时,首先强调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直到读熟为止。
当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朗读节奏是关键。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诗节奏停顿的小技巧(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你要是给他讲啥平仄是会把学生搞糊涂的。所以这里称小技巧。)
4-1-
2、背。
学习古诗,积累是重要目的。也就是说,学习了古诗,懂得了古诗的蕴含的音韵,那么,在谈话、写作的时候,欲引用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这才是工夫,学习古诗是为了运用,而不是让学生成为长腿的书橱。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积累古诗,谈何容易呀?所以,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又是关键。
我的策略是:利用小学生的表现欲,采用竞背的方式。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是相当强的。在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时,他们都不甘落后。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采用竞背的方式。也就是在学生读熟诗歌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竞争,即看谁背得快一点。有时老师也参与其中,当然,老师要有意的让着学生。这场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由于小学阶段的古诗篇幅都不是很长。多为四句,学生一番竞读下来。基本都能背诵。4-1-3故事引导,理解诗意。
故事是儿童的最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古诗也不外乎写景叙事抒情,基本上可以改编为故事。采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挥想像、进而理解诗意,这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即教师先出示一个故事(也可让学生自己讲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讲这一个故事,要能复述故事梗概。例如:我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时,采用故事(教师自编):
元二是唐朝的一个官吏。一天,皇帝派大臣到元二家宣读圣旨:命元二出使安西。元二就要远行了。好友王维快马加鞭来到渭城,送别元二。这天清晨下了一场小雨,润湿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也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了。王维在为元二饯行的酒桌上,含泪语重心长的说:“老朋友,请再喝完这一杯美酒吧,等你走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像我一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临别时,王维说:“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元二拱手作辑,转身离去。只有老友王维还伫立在那里,默默为他祝愿:“元二,祝你一路平安。”
故事熟悉之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出诗意。(这适合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给出其大意。)
故事引导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悟出诗意(故事内容就是对诗意的诠释);还可把枯燥的诗意讲解化作趣味性的领悟。
4-1-4作业巩固,深化理解。
在大力倡导为学生减负的新课改精神背景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科学、精炼、高效的原则。我认为在古诗方面,两种题型足矣。一是读背、默写古诗:二是将古诗改写为故事(改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想像,写得有血有肉最好)。
这样的作业,既积累了古诗,巩固了诗意,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举两得。还还至于加大学生的作业量。
4-1-5课后辅导,教师进行运用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段话尽管是阐述学诗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这也不是我要去深究的问题。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学习诗歌,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呀。要不,就真成了长了两条腿的书橱了。
也就是说,教师要利用一些时间,如晨读等,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古诗运用于生活中。比如:在生活中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几个庄稼汉,在一起争辩:飞机有没有窗口。一人说有;两人说没有。争执不下,还红着脸以辱骂祖宗为筹码。说飞机没窗口的两人摆出了“铁”的证据,说他们在打工的地方由于去偷看飞机被保安抓过。他们是亲眼看过的,它没有窗口嘛。最终是不欢而散。
我就以这一事件让学生讨论:你如何来看待这一事件?结果学生就讨论出了一结论。就是“说飞机没窗口的人由于距离太远,或是其它原因,没有看清飞机的具体外形,所以钻了牛角尖儿。学生用上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说:看一事物,要多角度的去看、全面地看,才能对事物获得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这一认识,让我感到欣慰。
2、课外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拓展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光是教材编排的诗歌,我认为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也就是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学习技巧运用到独立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能有体会到学习成就的快乐,这才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我在课外给学生提供了供其学习的诗歌。4-2-
1、选择诗歌的原则是贴近生活,浅显易懂。
我为学生挑选的诗歌:有古诗中有不少是贴近儿童生活,而又没有选入教材的;有写(包含)春夏秋冬、日月山水、梅兰竹菊的诗歌;有写离情别绪的;有思乡思亲的;还有一些包含浅显哲理的诗歌等。这些诗歌是分门别类的。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当然,也是为学生积累不同的素材打基础。
4-2-
2、我把选好的诗歌提供给学生,一般每周一首,附上学习的要求。(要求:积累诗歌,这包括读读背背、默写;说说诗歌写了件什么事,或描写了什么场景,或是阐述了什么道理等。你能把它改写为小短文吗?)
每周老师都利用语文课进行适当的学习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去学习。
五、结语
以上所述,只是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几年来的一点经验体会。俗语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教学要得法。”我还将努力的探索,实践。培养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多学诗歌,去享受到古诗文中的思想精髓,去享受审美的愉悦,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继续宏扬其魅力,滋养一代代的中国人。
第五篇:第八课《小学生古诗文读本》
《小学生古诗文读本》阅读指导教学
教学目标: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2.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文诵读展示。
(诗配画《江南》、歌曲《敕勒歌》、舞蹈《古朗月行》、拍手朗诵《秋浦歌》……)
二、介绍《小学生古诗文读本》:
一年级有20首古诗,本学期学习前10首,简单介绍这10首古诗。
二、学习古诗《古朗月行》: 1.配乐朗诵《古朗月行》。
2.练习朗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3.看图想象、描述画面。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4.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仙宫里的明镜飞在青云里。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朗诵《古朗月行》。(结合图画)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学生练读。
(4)赛读。(按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自评、互评。)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1)古诗配画。(2)配乐唱诗。(3)拍手诵诗。
……
三、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教师总结:
就让我们走进《小学生古诗文读本》,诵读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