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1
为什么灵魂人物重现就那么艰难呢?
前段时间还在腾讯的新闻里看见大学的校门大比拼,某某大学一个校门就花了8000多万人民币.笔者惊诧的不行,一个校门就如此奢华,整个校园还不知道怎么腐败.看来,修大楼的面子工程越来越做得到位了,甚至还听闻另某所高校在新校区大兴土木,修了一座传说中很豪华的汉白玉桥,学生公寓也很豪华,当然住宿费也就很可观,俨然把学生都当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般来培养.不知道这样下去还能否培育出国家真正的接班人来,只怕养出一身懒病,早就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了!
另一条消息说:某所高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某些专业必须学习GOLF,谁都知道GOLF是贵族的嗜好,不说在学校里建GOLF场地要花多少银子,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GOLF呢?这样下去,可能学生从学校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就形成贵族的生活习惯了.试想本科毕业出来,平均工资1000左右,怎么贵族,怎么GOLF?当然,那位大学校长要推行教育改革一定有他的想法,但是联想到很多现实问题,却不免觉得荒谬!
呵呵!中国的诺贝尔之路,确实显得异常艰难了!
没有标准就是有标准
一名著名的生物学家给我讲了个故事,1953年,英国一个物理学研究所卡文迪许物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克里克和剑桥大学工作的詹姆斯·沃森竟然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被称为DNA之父.这在中国肯定是不务正业,堂堂正正的物理学研究所不去搞物理研究却去搞生物模型,肯定是不会有政府支持的,可是英国政府却十分支持这一行为,并将这家物理实验室改做了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也就是在这家实验室产生了12个诺贝尔生物学奖医学奖获得者.桑格获1958年化学奖,他还发明了DNA测序方法获1980年化学奖;
华生和克里克的DNA结构模型1962年获医学奖;
佩鲁兹和肯德鲁解出蛋白质结构获1962年化学奖;
克鲁格获1982年化学奖;米尔斯坦和克勒获1984年医学奖;
沃克获1997年化学奖;
布勒纳、萨尔斯顿和霍维茨获2002年医学奖等奖项.实验室对这些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它们成为对全人类的贡献.在这个实验室,其人才队伍采取精英评价制,根据对科学才能的洞察力、对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选拔人才,支持研究。它不在意发表论文数目也不在乎在什么杂志发表,而看重扎扎实实、有长期深远或重大意义的研究,忌好大喜功、大规模攻关。正是其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专家管理体制,才使有才华的科学家对科学生涯有信赖和追求,不必用论文衡量,而去努力追求最重要的发现。
其科学家不分年资互相激励支持,不贪他人之功,形成良性循环。布拉格用自己的诺贝尔奖声望支持佩鲁兹和肯德鲁,后两者又支持克里克和华生做与导师课题无关的研究。1953年克里克和华生研究出DNA结构后,两位导师无丝毫妒忌,继续自己的研究,1959年才有较好结果,4位昔日师生1962年在斯德哥尔摩同台获奖。佩鲁兹支持布勒纳甘冒许多人笑话而研究线虫;布勒纳支持萨尔斯顿和霍维茨做胚胎分析;桑格支持米尔斯坦进行和自己不同的抗体研究。这样的良好风气才推动不断产生卓越成就。
实验室重视科学家的工作而不在乎他们的性格和研究风格,既有华生、克里克、布勒纳等才华溢于言表者,也有佩鲁兹、桑格等性格随和低调者,他们都其乐无比地勤奋研究,风格迥异而互补,敬重对方科学内涵而不在乎外表性格。
实验室位于英国上流教育中心,但它兼容并蓄,广纳各地人才,重用真才实学者。既有赫胥黎这样科学世家后代,也有佩鲁兹、克鲁格和布勒纳那样的流亡穷犹太人,还有华生那样的急性美国人以及米尔斯坦那样的避难者。
其科研体制和模式不同于美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较重视论文的模式。目前德国最重要的研究机构马普学会也不同于美国模式,马普用较大量经费支持200多个实验室,鼓励长期基础科研。这些
成功的科研体制和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标准就是有标准,对科学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是不能靠行政的强制命令来完成的,同时也需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职业感来完成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机制才能将人才的潜能发挥出来.价值观的不同造成获奖难
科学共同体和诺贝尔奖尊重科学研究中的首创精神.比如,丁肇中的获奖研究涉及到几百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但得奖者仅他一人,因为研究的思路是他提出的,结果是在他的指导下取得的。前面提到,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之所以没有获得推荐,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科学家受到平均主义观念的影响,不能心平气和地选出对此研究贡献最大的三个人。
另外,诺贝尔奖不是由科学家自己申请,也不依靠政府推荐,而必须由同行科学家推荐。最后,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基础研究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属于由个别科学家提出的小科学研究。而中国热衷于在全国范围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用组织工程甚至是搞运动的方式来研究科学。比如,“两弹一星”就动员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
政治对科研的干扰
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无缘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首先,政治对科学的侵蚀是不争的事实。1957年的反右运动严重挫伤了中国知识份子的积极性,1966-1976年的给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在这十年期间,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却在批斗学术权威,焚烧科研成果,大批科学家与其他知识份子被贬为社会最底层的“臭老九”。在严峻的政治环境下,科学家即使没有受到冲击,也很难有勇气继续从事研究。因此,科学家在文革中如果没有失去生命的话,至少也失去了与生命同样弥足珍贵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生涯。
在这方面,神经药物学家邹冈的经历也许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6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的邹冈和他的导师张昌绍发现,吗啡最有效的镇痛位点在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这一研究结果被认为是吗啡镇痛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他们1964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英文论文,因为引用率高而于1993年被出版《科学引文索引》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选为「引用经典」之一)。不久,邹冈又取得了另一项重要发现:荷包牡丹碱很可能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信号分子GABA的颉抗剂。有关论文原定于1966年在《中国生理学报》发表,但使之流产。事实上,邹冈被迫放弃了这一很有希望的研究项目。1970年,当邹冈从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读到澳大利亚一个研究小组的论文,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而且更进了一步,他颇为失落和伤感。澳大利亚科学家指出,邹冈论文没有得到及时发表不仅对邹和中国是一个悲剧,也推迟了整个神经药理学研究的进展.文革的一个严重后遗症,是高等教育的中断耽误了整整一代年轻科学家的培养,使得中国的科学事业不但不能继往开来,而且有后继乏人之虞。
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左右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在从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观点上对学科进行褒贬。另外,党和政府为科学家确定科研重点,科学家主要是追随政治领袖的意志,从事能够显示政治领袖英明的研究项目,而由个别科学家主导的研究项目数极其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对科学的影响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但自上而下的方法依然在组织科学研究活动时占据重要位置。
政治甚至使科学家的人格异化。例如,火箭科学家钱学森在1958年曾异想天开地说,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可以在已有「水分」的两千多斤的基础上再增加二十多倍,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运动提供荒谬绝伦的依据20.数学家华罗庚在反右运动中逃过一劫后,便放弃了数论研究,把精力投入到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普及和应用中,以逃避政治运动.科研投入不足漠不关心
以人数计,中国大陆科学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中国科学家为甚么与诺贝尔奖无缘?马上
能想到的原因是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寥寥无几。上面提到的在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的两项科学成就中,只有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在中国本土完成。中国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仍然凤毛麟角。比如,中国自然科学奖已连续四届一等奖空缺.这说明研究缺少原始创新,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国内评选尚如此,到国际上竞争更谈何容易。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的统计,中国在2000年被该数据库收入的论文数仅相当于日本和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八分之一,而且被引用的次数低得多,中国科学家所发表论文的杂志的「影响因子」也较低.低水平的研究至少与国家和企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低投入有关。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一直在0.5-0.7%之间徘徊,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只占研究开发经费的5%左右,为世界最低水平之一。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到二十世纪末把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但是由于缺乏切实措施,这一目标成了空头支票。低水平的研究投入,实际上限制了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197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机密机械研究所王育竹曾经在激光冷却捕卸原子的研究初期领先国外同行五到十年,但由于缺少两台总计价值120万元的激光器,只能靠其他科研课题的经费节余,逐渐添置了一些实验仪器和设备,原本可以一次完成的实验被分成几次几十次做,直到1993年,才最终完成实验,但他发表论文的时间比国外同行晚了十几个月,眼睁睁地看着朱棣文等三位物理学家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是束缚中国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儒家文化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把科学家引向短期和伸手可及的项目,而主张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则不太赞同科学家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段为26-45岁,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中国科学家施展才华的机会太少,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其一,决定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中地位的是其年龄。中国科学趋于年轻化并不能保证青年科学家能够畅所欲言。事实上,青年科学家在科学决策过程中人微言轻,即使是拥有中国科学最高学术头衔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因其年轻,在有资深科学家在场时发表意见也不得不小心谨慎,更不用说那些前程掌握在别人手中的其他青年科学家了.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奖后与他的老师吴大猷的一段对话颇为意味深长。吴说:“李远哲如果是在台湾,我可以断言,他是不可能获诺贝尔奖的。”李远哲本人则承认:“我在美国三十年,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与人平等相待。”中国教育的近亲繁殖使得学生依附老师,而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挑战老师有如犯上,有悖于中国的传统和社会的价值观.中国知识份子不向权威挑战的所谓忠诚和团结,成了科学进步的历史包袱。
其二,青年科学家本身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又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诺贝尔奖得主的代际传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中国老一代科学家中有不少人在国外求学、研究时曾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如果没有受到一连串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他们有可能在中国培养出杰出人才。只是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科学家才有机会集中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但是,优秀科学家、尤其是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人数之少,使他们很容易被推上科学管理岗位。而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以及稀缺资源与职位挂,一些青年科学家也愿意离开研究第一线,结果,他们用于科研、指导学生或阅读科学文献的时间可能仅占10-20%。青年科学家在富有创造性的年代脱离科研,意味着他们的科研生涯提前结束。
进军诺贝尔不要成了大跃进
据不准确统计,一个国家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诞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斯洛伐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中国建国已57年,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仍然很遥远。中国科学界的领袖产生了紧迫感。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4年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每年遴选约100位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科学技术部从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与发展规划>,准备在五年时间内用25亿元支持50个左右的课题,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建立一批体现科学发展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科学工程;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培养造就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并建设一批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技中心。1998年末,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则开始实施「长江学者计划」。很明显,这些国家项目的潜在目标就是争取诺贝尔科学奖。
虽然六位华裔科学家得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他们或是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在中国完成学业,或在大陆以外接受教育,并都是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和取得成就。自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重开国门以来,42万留学生中有25万人以上尚未回国。据估计,有大约300名中国生命科学家为国外主流学术社会所接受,得以在高质量的学术机构领导自己的实验室,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科研经费资助。他们当中只有五人回国,而这五人并不属于其中的前20%.1999年,在五种国际顶尖生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中的作者中,有15%原来来自大陆,但供职于欧美和日本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科学成就中“地球的内核比地幔旋转得快”的发现,就是由留学生宋晓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出的。尽管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但收效甚微。有识之士指出,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当中不乏出类拔萃者,有可能在20年内像杨振宁、李政道等那样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最后,对诺贝尔奖的热情也反映出中国日益高涨的爱国主义其实是民族主义情绪。诺贝尔奖所具有的国际象征性就像奥运会金牌一样吸引中国人,因为两者所用的语言均跨越国界.尽管存在着「中国可以说不」的过激情绪,中国至少愿意接受并且渴望拥抱奥运会和诺贝尔奖,其象征意义在於国际社会对中国地位的承认。这也是中国为甚么会对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耿耿于怀。中国媒体报导说,直到半个世纪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情况解密之后,人们才了解到一系列离奇之错致使赵忠尧错失诺贝尔奖,并耸人听闻地说“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但事实是,安德逊在1934年、1935年和1936年被连续提名,而赵忠尧从来没有出现在候选人之列.媒体又称,如果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参加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科学家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媒体还在不断炮制中国籍科学家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新闻”。如今,中国正沉浸在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喜悦之中,中国科学家抛弃诺贝尔
虽然“冲击诺贝尔奖”这一话题表达了中国科学界要在诺贝尔奖方面实现“零的突破”的急切心情和对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的乐观估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提出争取诺贝尔奖可能有其正面效应,可以提升中国科学家的境界,推动中国的科学研究。但是,它是一句情绪化的口号,诺贝尔奖不是靠一时的冲击就可取得的,也不是像“两弹一星”那样攻关出来的。对于一项原创性的科学发现,而且必须是世界第一的,其成功与否及何时成功是无法预见的。得奖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不只是诺贝尔奖这一级的科学发现,其他任何创新发明,除了政治、经济、技术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和科学家的才智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机遇。在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发现是在偶然中得到的。同时,在诺贝尔奖的推荐和评选中还充满着非学术的因素。
中国科学家对夺取诺贝尔奖并没有太多的冲动,因为他们知道还没有取得与这一科学殊荣相称的成就,而且也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大跃进」取得这样的成就。相反,他们反而会面临被要求“早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巨大压力,这不但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而且有可能造成弄虚作假的现象.中国谚语说,“欲速则不达”;追求短期效应将牺牲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包括夺取诺贝尔奖。科学发展战略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仅仅依靠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与发展规划”和“知识创新工程”之类三年五载的项目。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是不能通过政治干预、行政命令或计划来实现的。而由于中国研究开发资源的缺乏,追捧诺贝尔奖并对与此有关的学科给予过份的资助,也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从体制上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如另一句中国谚语所说,“水到渠成”,只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说现在冲击诺贝尔奖正此其时,不仅急功近利,也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科学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批科学研究人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仍有不小差距。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进军诺贝尔奖”的口号,李政道泼冷水说,得奖不是目的,做科学工作才是目的。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创新,鼓励年轻人探索前人没有从事过的研究,并且弘扬科学精神.确实,使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使中华民族再度辉煌,才是最终的目标。当然,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甚至获得较多的诺贝尔奖,必将使中国科学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一席;而占有重要一席,必然会产生诺贝尔奖得主。冲击诺贝尔奖不应是纸上谈兵,而需要的切实措施和科学家脚踏实地的努力。再用一句中国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二篇:产生极光的原因
产生极光的原因
安全工程学院地质B121 曹宇朋 201210064115
摘要:极光是南北极一种特有的发光现象,他的神秘瑰丽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极光现象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大气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运动喷射出的高速带点粒子流与大气层的相互碰撞,作为频繁发生的自然现象,如何对其中的能量进行开发利用以及从中获利仍然是一个等待人们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极光;地磁场;太阳风;太阳风暴
1.什么是极光现象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它轻盈地飘荡,同时忽暗忽明,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2.从古至今人们对极光现象的探索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呢?许多世纪以来,人们探索其成因的脚步一直都未停止,在中国有付宝看到天空中瑰丽壮观的极光儿怀孕生下黄帝轩辕氏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被神话成古希腊神泰坦的女儿。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原住民则视极光为神灵现身,深信快速移动的极光会发出神灵在空中踏步的声音,将取走人的灵魂,留下厄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试图用各种理论解释极光的成因,但都不尽人意。
2.1本杰明·佛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理论:
神奇的北极光是浓稠的带电粒子和极区强烈的雪和其他的湿气作用造成的。但显然冰晶和湿气的折射带有偶然性,无法完成这样伟大而频繁的工程。
2.2极光的电子来自太阳发射的光束
图1美丽的极光
这是克利斯蒂安柏克兰在1900年提出的说法,她在实验室用真空室和磁化的地球模型,显示电子是如何被引导至极区。这个模型的问题包括本身缺乏在极区的极光、负电荷本身自行散射这些光束、而且仍然缺乏任何太空中的观测证据。2.3破水桶理论:
极光是溢流出的辐射带,这是詹姆斯·范艾伦和工作伙伴大约在1962年首先提出的。他们指出在辐射带内获得的巨大能量很快就会在极光的漫射中耗尽。不久之后,很明显地,陷在辐射带内的都是高能的带正电离子,而在极光内几乎都是能量较低的电子。
2.4光是太阳风中的粒子被地球的场线引导至大气层顶端造成的
这适用于极光的尖点,但在尖点之外,太阳风没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太阳风的能量主要都留驻在带正电的离子,电子只有0.5eV,而在尖点上会上升至50~100eV,这仍然远低于极光的能量。
3.极光现象的成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1890年,挪威物理学家柏克兰认为,离地球1.5亿千米的太阳几乎连续不断地向地球放射物质点。而离地球5万千米至6.5万千米以外有一层磁场将地球罩住,当太阳的质点直射这层磁场而被挡住时,它便向地球四周扩散,寻找钻入的空隙,结果约有1%的质点钻入北磁极附近的质点。每颗太阳质点含有等于1000伏特的电力。它们在100千米外的高空大气层中与原子和多半由氧和氮构成的分子相遇,原子吸收了太阳质点所含的一部分能量时,立即又将这能量释放出来而产生极强的光,氧发出绿色和红色的光,氮则发出紫、蓝和一些深红色的光。这些缤纷的色彩组成了绮丽壮观的极光景象。
4.极光现象的危害及研究前景
极光不仅仅代表着美丽,由于太阳运动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使得极光现象往往伴随着太阳风在大气层中投射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不仅会对地磁场产生改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干扰,但其中也蕴藏着的大量能源。如何利用这些能源至今仍然是科学家们不断探求的课题。
图2美丽的极光
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对极光作深入的研究。人们看到的极光,主要是带电粒子流中的电子造成的。而且,极光的颜色和强度也取决于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数量。用一个形象比喻,可以说极光活动就像磁层活动的实况电视画面。沉降粒子为电视机的电子束,地球大气为电视屏幕,地球磁场为电子束导向磁场。科学家从这个天然大电视中得到磁层以及日地空间电磁活动的大量信息。例如,通过极光谱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来源,粒子种类,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结构,地球磁场与行星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扰乱对地球的影响方式与程等。极光不但美丽,而且在地球大气层中投下的能量,可以与全世界各国发电厂所产生电容量的总和相比。这种能量常常搅乱无线电和雷达的信号。极光所产生的强力电流,也可以集结在长途电话线或影响微波的传播,使电路中的电流局部或完全“损失”,甚至使电力传输线受
到严重干扰,从而使某些地区暂时失去电力供应。怎样利用极光所产生的能量为人类造福,是当今科学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管志宁.地磁场与磁力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
66-68 2.沈长寿 资民筠 王劲松 徐寄遥 刘顺林.关于暴时电离层电流分布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J] 《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第六期
14-18
第三篇: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1、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水系、植被)
2、危害:
多条河流、水库、桥梁出现险情,到路交通受阻,毁坏农田,使农作物减产,冲毁农舍及工农业设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极大的财产损失。
3、治理措施:
⑴加强防灾措施的宣传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⑵建立和健全雨量观测和预警预报机制;
⑶采取生态、工程和非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
4、淮河多洪涝在害的原因
⑴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洪水来量大
⑵地势地平,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
⑶支流多,成羽状分布,洪水汇集量大
⑷黄河夺淮后,失去天然入海口,泄水不畅围湖垦田、使湖泊和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下降 ⑸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床抬升,湖泊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5、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⑴上游地区修建水库,⑵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⑶退耕还湖还湿地,增大调蓄洪水能力
⑷中下游游修建蓄洪工程,开挖如海入江河道
第四篇:心理诊所-自卑感产生原因
自卑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些朋友们们问:自卑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其实,自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富年轻力壮,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担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原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和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有三:
1、胆怯封闭:一些人由于深感受自己不如别人,主人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还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事业中更难觅芳踪。
2、自傲逼人: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3、跟随大流: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不?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怎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第五篇: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浅谈小学后进生的教育
一、后进生存在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面:小学阶段的后进生的存在与遗传素质、先天发育不足有关;但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是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的孩子是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温暖,缺乏约束和管教,个性心理发育不健全,其自卑感重,攻击性强。有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袒护子女的缺点,也造成其个性发育的缺陷。有的是家庭教育过分严格,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2)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师教育观念的不当,也是后进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教师 “恨铁不成钢”,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揠苗助长。有的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过分注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就会造成一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优点无法被发现,而逐步自暴自弃,沦为后进生。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当学生出现品德或者学习上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热情帮助,而是批评处理体罚,向家长告状等粗暴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形成师生间的隔阂,从而使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些做法对后进生的转变都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3)社区环境的影响。学校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问题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学校里。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与社会接触面不大,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强,随着他们的成长,受社区和同伴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还充满了无知和好奇,一旦家庭教育出现偏差,自我约束力不够强,再加上外来的诱惑,也极为容易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性。现代社会传播媒介飞速发展,一些不健康的影像书籍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再加上一些个体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为谋取私利,想方设法引诱他们进入 “两室三厅”,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分散,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这些原因都导致后进生的存在。
二、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小学后进生的存在与他们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密切联系,身心发展一般来说有缺陷和不足,相对同龄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个性上或是争强好胜,容易与人发生争吵,或是严重自卑,这种不健全的个性心理反映到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现象。其次,他们心理上有要求进步的火种,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对优秀的学生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但又表现出鄙视和瞧不起,甚至用捣乱的形式来引起教师的注意。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是受到批评和孤立时也感到愤怒和苦恼;当稍有进步受到表扬时,会兴奋不已,洋洋得意,每犯一次错误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懊悔,涌现起一定程度的改正错误的希望,但出于各种原因,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并不一定就能从行为习惯上直接表现出来,因此后进生的教育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反复性。只有认识到后进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才能有足够的耐心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三,把握良机,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一句话说的好,“善用物者无弃物,善教人者无弃人,为有春风多着力,朽树也能成荫”。后进生的教育离不开认知的疏导与情感的激励。认知疏导离不开讲道理,道理讲得明白,可以说服人;道理讲得有力,可以征服人;道理讲得透彻,可以折服人。当然讲道理既要有符合实际的内容,又要有引人入胜的形式;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教育更富有技巧性。教师讲的道理既要深入浅出,又要一针见血,能促动他们的心理。许多后进生性格内向、脾气很犟。教师在转化此类后进生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迂回的法,消除其心理隔阂,然后循循善诱,方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小学生对老师都有比较强烈的崇科拜心理和依恋心理。教师的一句关怀和温馨的话语使他们消除情感上的戒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永恒的真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 “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的血和肉”。当学生真切地感到老师的爱时,即使老师狂暴地批评也会使之心悦诚服,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对错误的痛悔。反之,一个平常缺乏爱心而被学生厌恶的老师,即使以最温和的言词,恳切的态度,帮助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认为是虚伪的而拒绝接受。在教育过程中,当后进生认识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尊重、关心爱护时,心理必然会产生内在动力,消除自卑感,对前途重新寄予希望。因此,我们对后进生充分的关怀和热爱也是针对他们潜意识中存在着要求上进的心理。2,发掘闪光点,情感激励。后进生缺点毛病多,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目光,而优点往往被忽视。后进生不是生来就是后进的,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经验表明,老师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地肯定后进生的优点,往往成为后进生思想转化的突破口。如果老师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就会让他们感到老师是足够公平的,有助于他们全面的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所以,老师的表场要常挂在嘴边。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教师上课时应该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用一些比较容易的完成来鼓励学习上的后进生,让他们大胆的尝试,从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果学习优秀的学生和他们同时举手,要先请后进生来回答,有进步就表扬。当犯错误时,课堂上不批评指责,不让学生难堪,课后再予以帮助和教育。同时,还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后进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不同其他同学横向比较,要同自己的过去纵向比,就能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在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做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素质,铺设进步的阶梯,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例如:一位同学平时纪律松懈自由散漫,但体育很好,在一次校运会上,他勇夺800米长跑第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在班会课上表扬了这位同学,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并鼓励他要严格要求自己,改掉不良习惯。同时任命他为班级劳动委员。这位同学不负众望,不仅在纪律上有很大进步,同时在年级五项评比中,每次都取得好成绩,老师、同学父对他的进步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3,磨炼意志,培养自控能力。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征,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尤其在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耐挫力的培养,抗诱惑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后进生,这一点至关重要。现代小学德育中,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队课活动中,可以根据有关的心理教程设计课例,针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进行训练。这不失是一种科学系统的好方法。同时在对后进生反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在行为表现中学会自我控制。4,发挥集体、家庭、学校的合力。后进生由于其特殊性,需要适当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但是,也不可忽视集体的教育作用。要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与任课老师的配合,发挥老师集体的教育作用。后进生上课情况怎样?学习成绩如何?我经常与任课老师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帮助和教育他们的方法。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在班上组织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和科任老师一起帮助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其次,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它可以使班级产生凝聚力和同心力,在潜移默化中给每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如集体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班级舆论,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约束,一种激励。再次,要取得家长、社会密切配合。我经常进行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建立联系桥梁;互通学生情况,一同来教育学生,班上有个学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娇惯坏了,父母看他缺点多就不喜欢他。因为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这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四门功课不及格,还常与同学打架,成为双差生。要教育好这个学生,首先得做好家长的工作。我及时进行家访,与孩子的父母一起商量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与家长建立了定期联系。定期把学生在校表现,特别是他的优点和进步都汇报给家长,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我。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教育学生还应当与社会配合。我经常与街道居委会联系,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请他们关心和帮助学生,并组织学生参加街道一些教育活动。同时聘请一些老红军、老八路、劳模、科技专家等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校外辅导员,用他们亲身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收效甚佳。5,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上文已提到,后进生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同时也有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后进生活泼好动,有一定的兴趣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优点的机会,这样自尊心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内驱力和精神支柱。例如:我班从三年级就建立了学雷锋小组,长年开展利民活动,为盲人五保户打扫卫生做好事。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学雷锋小组,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逢年过节为街道五保户做好事,在活动中逐渐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和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有个学生原来在家什么活也不干,学习也不努力,通过参加利民活动,他慢慢改掉了懒散的毛病,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进步很快。有些学生学习虽差,但兴趣广泛。对这些学生,我并没有用学习“压”他们。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课外举小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如组织他们参加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这些学生本来连上课都坐不住。但对参加这些活动的兴趣都十分浓厚。活动中逐渐养成了认真专注、刻苦钻研的好习惯。这些学生进步很快,有的还成了三好学生。㈡、分析后进生的类型及特点。根据我校后进生的状况,把他们分为思想品德后进生,行为习惯后进生,学习困难后进生三类。其中学习困难后进生占90%,而学习困难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大多不好,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听讲,不能积极思考,爱做小动作,作业拖拉,甚至经常不做,书写脏乱,边写边玩等。总而言之,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二是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三是自控能力差,学习基础差,缺少学习兴趣,自身丧失学习动力。㈢、剖析了后进生的成因。
1、学校教育失误导致后进生①错误的教育观念制造了后进生。素质教育实施十多年来,许多学校仍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学习成绩自然被视为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在教育界流传着“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口头禅便证明了这一点。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师资编制紧缺,低年级教学大部分为语数包班,且学生数多达60左右,教师忙于各种应付,对一开始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能及时帮教,导致他们基础太差,学习无兴趣。再加上“留级制”的取缔,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落后。25名研究对象中有3名后进生就是村小拆并时转上来的。②教育方法失当逼出了后进生。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弃之不管,任其东西„„这些方法直接导致师生关系对立,把站在后进生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③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造成了后进生。目前,大量民工子女涌入我校。由于地区的差异,边远地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设施落后,开设科目不全,教育质量相对偏低。外地生转入本校后,由于基础太差,语言不通,适应能力差的学生逐渐变成了后进生。
2、家庭环境不利导致后进生①学习目的导向错误。家长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有的家长长年在外,将子女托给父母亲戚照料,导致有的孩子个性孤僻,埋头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如小燕的父母常年在外开店,将小燕托付在阿姨家,阿姨对她关怀备至,但她仍觉得不自在,整天愁眉苦脸,闷声不响。②家长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后进生。有的家长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追求,整日吃喝玩乐或行为不检,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与学习;有的家长溺爱袒护孩子,对其放任自由;有的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有错便粗暴打骂,使孩子走上下坡路。如研究对象中有一个叫小峰的,家底比较薄,父亲无正当职业,母亲是外地人,平时疏于对小峰的管教,致使小峰窃取了同学放在书包中的钥匙,周日怂恿同伙去同学家偷东西。班主任登门家访反映此事,家长也无所谓。③家庭残缺或再婚家庭。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劣,或是破碎的家庭,或是再婚重组家庭,孩子没有温暖,没有爱,使他们思想消沉,无心学习,性情孤僻,行为散漫。如小军,父亲人到中年,找了一个外地姑娘为妻,小军四岁那年,母亲因不堪父亲的打骂而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小军的父亲以充煤气为生,早出晚归。小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放学后、双休日在外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甚至发展到逃学旷课。
3、社会教育失误导致后进生①社会风气影响。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拉关系走后门等的不良风气及社会上曾有劣迹的人的拉拢,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不能自拔成为后进生。②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及游戏机、网吧等娱乐活动的影响,使一些抵制能力弱的孩子丧志荒学,成为后进生。
4、学生自身导致后进 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学生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破坏纪律的事情。
(四)、研究并实施了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健康成长。我们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做摘记与谈心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谈”“我与新课程同行”“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等教科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诚信立教”主题活动,全体教师签订了承诺书,并通过媒体、公告的形式向社会承诺:关爱学生,诚信立教。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保证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综合治校,分级管理。转化后进生需要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包括学校的“三风”“校容”“校貌”等各个方面。学校制定了《后进生转化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分级管理。把后进生分成不同类型和层次,分别由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组、教导处、校领导,进行经常性的管理教育,并建立跟踪教育档案,逐级传递,发挥系统教育优势,避免重复摸索。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回归,学做真人”“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主题活动,提倡师生共写日记,营造书香校园,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情感入手,对症下药。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在于发展智力、智能。遵循教育规律,找准闪光点,从情感入手,对症下药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对思品后进生,我们采用说服教育,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如《周恩来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引导学生分清是非,知道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懂得人的行为、意愿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从而形成集体观念,改变自私自利的行为。对行为习惯后进生,注意养成教育和规范教育,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如对精力过剩、自制力差,上课爱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在班内为其设定客观的约束,可调整座次,课堂重点提问,将其的过剩精力引导到发展自己的特长上来。对于学习困难后进生,注意分析造成学科弱势的原因,给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建立“一帮一”促学小组,使其成绩逐渐上升。
4、家校联手,齐抓共管。只有加强家校联系,达成教育要求的一致,学生的好习惯才有保证养成。为此,学校出台了《家访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提出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家庭要常访、多访。《家校联系手册》大大融洽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教师每月将后进生的各种表现填好,再请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使教师和家长都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变化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家校路路通走进了学校,使家校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有效地教育了后进生。
5、师徒结对,爱心促学。小学阶段的后进生由于年龄尚小,意志力薄弱,自制能力差,容易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为此,我们把研究对象和课题组老师结成“手拉手”对子,经常找其谈心,辅导学习等。同时,我们还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利用群体中各成员间感情密切,相互信赖和凝聚力强的特点,化腐朽为神奇,使后进生在非正式群体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们帮助后进生选择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负责,与后进生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成立爱心助学帮困队,在明确了各自职责的基础上,举行了“手拉手”拜师仪式。小师傅除了自己做好徒弟的表率外,还承担着督促徒弟做好课前准备,指导徒弟按时按质完成各科作业,遵守校内外纪律等职责。每周还要对徒弟各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徒弟也要对自己一周的表现作出自评。
6、合理评价,共促发展。评价就是导向,构建促进后进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努力实现评价的教育性、激励性、发展性,形成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一是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落实课堂补差,课题组开展了课堂关注后进生的研讨。每学期总要上课题实验课四到五节,包括语文、数学、班会等学科,每次活动力争人人参与,做到有专题、有理念、有课例、有评议、有记录。及时收集好课题活动的过程性资料,注重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听课时,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些言语:“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有新意”“没有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今天的朗读真努力,老师为你的进步而兴奋”等。二是用学生喜欢的卡通标志和图案来激励学生。如有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非学业内容评定时,用“小猴子”代表爱动脑筋,用“大雁”代表遵守纪律,用“小白鸽”代表爱清洁,用“啄木鸟”代表自觉改正错误等。三是以递纸条、写悄悄话、作业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孩子随机批评或表扬,抓住闪光点,重视新开端,帮助后进生重新认识自我,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进步的信心。例如一位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作业又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在刺猬卡上这样写道:“人生像一座桥,知识也像一座桥,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偷空减料,那么将来你的彩虹桥也会倒塌。”四是由教师的单一评价为学生自我评议与同学评议相结合,教师评议和家长评议相结合,从而把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吸引到学生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多主体评价不仅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而且还促进了后进生积极反思和改进,同时加强了师生、同伴、亲子的互动和联系,有效地调动了后进生的积极性,促使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