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诚信成为普遍的道德信仰
让诚信成为普遍的道德信仰
——许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赵献东谈诚信
人无诚不立,国无诚则危。诚信是做人之本,是安邦之基,企业之魂。在现代社会里,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严重问题,无论是个人诚信缺失,还星企业诚信缺失、政府诚信缺失,都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就食品安全来说,假冒伪劣的陷阱随时随地可能吞没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了金钱,一些人、一些企业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峭、假医假药等,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等。
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法治化程度低下,政策多变、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乃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赞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实守信的人就会吃亏,社会道德风险就会加大,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同时,诚信缺失也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声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同理,可以说,现在社会诚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从主体层面看,诚信问题本质上是道德信仰问题。如果不把诚信落实到人的道德自律、道德品质层面,不把诚信升华到人的信仰高度,它的根基是不会牢固的,因为任何外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纪律、准则都是有空可钻的。比如,这些年来,我们关于食品安全 1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出台不少,经常喊加大打击力度的口号,然而,三鹿奶粉事件、地淘油、口水油、苏丹红、瘦肉精、注水肉、牛肉膏、染色馒头、毒韭菜„„为什么还层出不穷?可见。没有心中的道德信仰,筑不牢人们心中的道德防线。伪劣假冒、坑蒙拐骗就不会真正消失。只会不断翻新花样,对策多于政策,防不胜防。如果离开了人心中的诚信,没有道德上“慎独”自律,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就会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瓦解,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口逃避政治义务、法律义务而不会受到外在惩罚,就会有人置其于不顾,甚至为非法牟利没被惩罚而庆幸
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经济的、社会的原因,体制的、管理教育的原因,外部环境的、个人自身的原因。而人生价值观扭曲及其与道德信仰缺失是最深层的原因。很多诚信教育的理论缺乏信仰理论的支撑。因而显得过于外在和粗浅;很多外在的防范形同虚设。相反,如果使诚信成为人们普遍的道德信仰,诚信缺失问题何愁得不到解决?诚信建设离不开人们的道德价值认同。社会诚信建设既要通过各种体制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方式为社会诚信奠定外在条件,又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信仰的自觉使每个社会公民能够守住自己的做人准则和道德底线,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律。构建、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支撑,将使人们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迫于经济力量,彻底摆脱“经济动物”的地位,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就不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放弃道德理想。任何优良的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只要得不到人们的价值认同和遵守,都将会流于形式。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诚信的过程中,诚信价值的认同既不能是盲目服从式认同,也不能是强制性、诱惑式认同,而应该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当然,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是在一定社会外在客观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创造认同的外部条件、外部机制,又要重视主动认同或内在自觉认同。道德价值的主动认同与个人的人生观紧密相连,道德信仰的确立与人生信仰的确立往往是同一个过程。“人为什么而活着?说到底,是个信仰和世界观问题。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权力观、地位观、苦乐观等等。”
人生观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人是什么”.主要是对人性、人的本质的看法;二是“人为了什么”,主要是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看法;三是“人应如何”,主要涉及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其中,“人是什么”是基础,“人为了什么”是核心,“人应如何”是归宿,体现了人生信仰和人生观的实践理性的本质。
如果说人应该讲诚信是人生态度和实践理性,那么,人为什么要讲诚信就涉及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问题,涉及“人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人生信仰问题。由此决定了道德信仰与人生信仰内在统一性,同时,也说明了要解决诚信缺失问题,从主体自觉层面上来说,就要解决人们的人生信仰和道德信仰问题,要让诚信成为人们普遍的做人信念和道德信仰。
第二篇:让法治成为信仰
让法治成为信仰
刘云山同志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可见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文本,法治体系则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让静态的法律从文本走进国民内心,并指导具体行为。卢梭也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只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达到“全民守法”的境界。要培养人民的法治信仰,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线。只有公民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覆盖,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得到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得到疏通,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人民群众才能从“听得懂的良法”和“看得见的公正”中,去获得对守法的内心遵从。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全民守法”又促进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施行。法治的音量是否响亮,仰赖于社会中每一个对法治“确信”的回音。信仰法治,是对良法善治的尊崇不违,更是确信福祸与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工艺流程的稀松,会砸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品牌,甚至酿出一场安全事故的悲剧;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和无视,则会出现“法小弛则是非驳”和“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的不公与混乱。正是因为如此,法治信仰的养成、“全民守法”的实现,进一步告诫我们立法要科学,执法要严格,司法要公正,权力运行要在法律划定的轨道之内。
只有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法治成为人民信仰,人民才会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律的力量才能跟随着公民,如影随形。而当人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生活就会变得更省心省力。在这里,规则与人心,人心与生活之间实现了一线勾连。让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的“行为红利”也就逐步凝结为民众的行为动力,法治中国的愿景必能加速实现。
第三篇: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
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
王琳 《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31日 02 版)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是近期海内外舆论目光聚焦的核心。“依法治国”最大的“升级”就是把之前常见的“法律体系”变成了“法治体系”。
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文本,法治体系则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让静态的法律从文本走进国民内心,并指导具体行为。如公报中所言,“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法学界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伯尔曼说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另一句是卢梭说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将法律信仰视为依法治国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从1986年起就开始了全国性的普法教育活动,到今年已是“六五普法”的第四个年头。从“送法下乡”“送法进学校”“送法进企业”,再到“送法进机关”,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可称明显。但客观而论,这种普法的成果离“全民守法”还有相当的距离。
过去,民间对中国的法治现状有这样的调侃,“三个基本法:领导的看法、领导的想法、领导的说法;三个司法原则:大案讲政治、中案讲影响、小案讲法律;三个法治状况: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尤其对于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民众而言,“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几乎成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1 “规则信仰”。当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阻碍于公平正义面前时,当法律武器难以帮助公众排除维权障碍时,从法外寻求救济乃至激进措施就很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法律信仰的培育,还得着眼于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让所有人都能从“听得懂的良法”和“看得见的公正”中,去获得对守法的内心遵从。立法要科学,执法要严格,司法要公正,权力运行要在法律划定的轨道之内。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只有“科学立法”,才能“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并最终实现“全民守法”。在“民以吏为师”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的当下,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为法所治、受法制约,并能做到依法而为,就是对全民最好的普法。这也是当下最重要的法律信仰培育。
第四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感谢市局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谈谈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了六集的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今天我也蹭蹭热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有关“法治”的话题——“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源于大学时期的同学之间的一次闲聊,聊天的内容是作为法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你首先求助什么,是求助法律,还是找熟人。答案令人沮丧,大家都认为会先找熟人。将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答案呢?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其实很直观地反映了我们对法治的信仰程度,也正是这道选择题,让我感受到法治信仰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什么是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信服的态度,是自愿接受法律统治的一种依赖的姿态,是法律执行的社会心理基石。只有树立了法治信仰,人们才可能对法律忠诚,才会自觉地投入到捍卫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斗争中。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算是信仰法治呢?
有人曾经总结,一个信仰法治的人大致有五个方面的表 现:一是不论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者场合,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没有被迫之心;二是不论别人是否遵守法律,自己都能坚持遵守法律,没有攀比之心;三是不论遵守法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都能坚持遵守法律,没有投机之心;四是当权利受到非法侵犯时,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怨悔之心;五是能够长期持续地信仰和遵守法律,没有放弃之心。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上述五方面的表现,那么,不论他是否懂法,我们都得恭喜他,因为他已经成为信仰法治的“法治人”了。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我对信仰法治的理解。
首先,信仰法治在于内化于心的规则意识。法治其实就是规则之治,信仰法治实际上就是对规则的信赖。只有当人们自发地承认和依赖规则,规则才能被遵守,讲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成为现实,法治才有可能融入到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并成为一种信仰。关于规则意识有许多鲜活的例子,比如里约奥运会的女子接力赛,美国女子接力队因申诉成功被允许单独重赛,导致中国队被淘汰出局,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代表团找到并利用了《田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有利于自己的条款。申诉结果出来后,中国队提出了抗议,列举了多条理由,咋一听都有道理,但遗憾的是没有援引任何规则支持自己的诉求。这一事件虽是个案,但恰恰反映了我们规则意识的欠缺,这种欠缺导致的结果是我们不知道依靠规则,不懂得运用规则,不会让规则为自己服务。近年来,职业举报搞得我们焦头烂额。但是反过来看,面对职业举报,我们从臵之不理、不知所措,到后来接到投诉举报能够依法审查有关诉求,按程序办理答复,再到现在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职业举报行为,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信仰的培养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有点痛苦,有点狼狈,但可喜的是我们的法治信仰在一天天树立起来。
其次,信仰法治在于外化于行的遵法守法。信仰法治首先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层面,也就是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信仰法治还需要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只有将法治精神、法治规则实现在行为之中,才能真正体现法治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个公民,信仰法治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自觉守法中。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规则化的社会,人们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休息,时时刻刻都在和规则打交道,这里面可能有国家法律,有乡约民规,有工作制度,但不可回避的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坟墓,都被纳入到密密麻麻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则中。信仰法治,遵守规则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替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作为一名公务员,信仰法治还可以体现在我们的认真履职中。当我们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实际上就是和国家签订了一份契约,国家应当按时足额向我们支付报酬,作为对价,我们应当认真履职,向国家提供足量优质的智力和劳力,这正是法治精神中最古老契约精 神。因此,认真履职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要求,更是信仰法治的一种体现。作为执法人员,信仰法治更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依法执法中。执法人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执法人员对法律采取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一般公民对法律的看法。执法者执法犯法,必然导致人们对法律乃至整个法治体制的否定性评价。同时,作为执法者,还应当正确处理法治与正义的关系,在执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合理、不公正而法律又没有约束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谴责,可以呼吁立法的完善,但却不能超越法律去主持我们所认为的正义。因为我们不是快意恩仇的侠客,也不是正义的化身,我们行使的仅仅是法律授予的职权,超越法律去主持正义恰恰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可怕破坏,其长期积淀下来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上访。
最后,信仰法治还在于灵活开拓的法治思维。信仰法治要求我们对法律的忠诚和服从,但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是,法治信仰还需要信仰主体具有自我反省和调整的精神。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很多相关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传统习惯与现代制度、政府与公众、经济与政治、稳定与发展,等等因素常常高度压缩到一个问题中,机械地遵从某一个法律条款往往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信仰法治并不意味着对某个法律条文的生搬硬套,而是要求我们具备灵活开拓的法治思维。面对法律的求助者,我们要 帮助他们从法律制度中寻求支持和正义,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定他们对法治的信仰;面对法律的反抗者,我们要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严惩违法,捍卫法律的尊严;面对法律游戏的参加者,比如规避或滥用法律的,我们要容忍他们利用法律漏洞获得权利和利益,并用法治方式去填补漏洞。法律制度是永远不完善的,也是永远正在完善的,信仰法治并不是信仰某个法条,而在于用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法律价值去衡量关系,用法律手段去解决矛盾,这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真正目标。
我是04年加入工商队伍,在我加入工商队伍的这几年,正是工商系统法治建设大发展的几年。从08年总局提出工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到10年正式提出法治工商建设,到现在法治工商建设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一步步见证依法行政的理念在逐步深入到每一位工商干部的心中,在不断践行到每一项日常工作中,信仰法治在渐渐成为大家的一种工作习惯。
近年来,工商系统一直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还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许多人对工商部门的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有人说,在连工商总局都将法治工商建设中的“工商”两个字拿掉的时候,谈法治工商建设还有什么意义?我在想,恰恰是在这种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才要考虑假如有一天机构真的合并了,工商系统这个老牌的执法 队伍能留下什么,我们这么多工商执法人员能把什么东西带到新的部门生根发芽。我想,唯一能留下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培养的一种遵法守法、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一种对法治的信仰。
第五篇:让实干成为新时期信仰
让实干成为新时期信仰
回顾往昔,实干自古是仁人志士实现家国理想的必由之路;古有孔子为传递治国思想周游列国;近有孙中山等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现有亿万同胞为中国梦不懈奋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依然要谈实干,让实干精神成为新时期信仰,方能让中国梦照进现实。
实干当成为青年奋斗的人生指南。“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青年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实干,只有在实干中积累经验,磨练意志,提升能力,方能不负青春。正如伟大科学家钱学森,青年赴美留学,婉拒美国优待,毅然回国做研究,躬耕于航天事业,航天事业因他而实现跨域式发展。也如大学生村官秦玥飞,耶鲁毕业归国,从大学生村官做起,于田间地头为百姓排忧解难,在建设基层的同时也升华了人生。习近平同志在五四青年节座谈会指出,当今青年全程参与了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是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从青年开始弘扬实干,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个人理想。
实干乃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守则。在当今社会发展弥漫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心态的今天,若人人都渴望投机取巧、玩弄手段、一夜暴富,那这个社会危险矣。只有每个社会主体,无论是医生、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都讲究做踏实事、做老实人,才能保证社会进步发展。正如学校要肃清学风,杜绝抄袭,抵制功利,专注学问,就需要像“布衣教授”般的实在;正如医院要彰显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也需要像“缝兜大夫”专注治病;还如万万千千的企业家,无论是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还是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亦或是董明珠带领的格力,无一不是在实干中崛起。因此,让实干成为每个社会主体的守则,方能文明进步。
实干更应是国家繁荣的致胜法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系列领导人寄语,正是在昭示着实干兴邦之重要,古往今来,任何王朝的兴盛,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靠实干,古有管仲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成为富庶的春秋五霸;近有晚清大兴实干,开启了近代化进程;以及现今改革开放以来,抵制虚拟经济泡沫,发展实业,振兴转型制造业。也如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崛起,二战后的快速复兴,都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真抓实干搞建设而来。现如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越来越务实的党政府带领下,领导干部带有实干,上行下效,国家繁荣指日可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沉下心来,躬下身来,务实做学问,踏实做实事,以“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准则要求自己,只管做,才能有底气说人生是精彩不虚度的,才有勇气说中国是大国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