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1

时间:2019-05-14 01: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1》。

第一篇: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1

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看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之一

引 言

王振岭习伟

2006年,河北省无极县女孩牛海曼以优异的成绩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深造。她是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培养的众多优等生之一。

辞行前,牛海曼向石家庄外译院长孙建中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外译,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是外译给了我更多的人生机遇。” 三年前,牛海曼考入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时,一度想退学复读。那一年,她的高考总成绩不到300分,仅够当年河北省专科录取分数线,这个成绩在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也是比较靠后的。第一次离家的女孩,举目无亲,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民办高校认识的偏差,她打算复读来年再考。在母亲的坚持下,在学院领导鼓励下和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后,最终她留了下来。

多彩的大学生活温暖着她感染者她,她加入了高中时代从未接触过的英语口语社团,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她体验到了同学们之间彬彬有礼、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被浓墨重彩的外语语言环境陶冶着、熏陶着。

她渐渐融入这个集体中,她走进了她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外语情景实训室,每天体验着到处是青春勃发、积极向上、组织活动纷呈异彩的公寓(“育德堂”)生活…… 老师和同学们发现牛海曼变了,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女生成长为全校的优等生。2004年,她在“青春中国——第二届全国校园才艺选拔活动”中,获得全国英语口语一等奖,同年,牛海曼当选为学院英语系疯狂口语社团团长,2005年,她又当选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她说:“学院要有本科多好呀,那样,我还能留在学院多学一些日子,在石家庄外译的三年是最幸福的日子,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学到更多做人和处事的道理”。

带着这个故事,笔者走进了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这里的几组现象更引起了笔者的惊讶。校园里没有一个垃圾桶,也没有环卫工人,却保持着整洁清爽的校园环境;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国旗、团旗、校旗同时升起;校园里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学生群体——副辅导员队伍,副辅导员们自觉用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辅导着低年级的同学;学生见到老师会自觉问好;面对公共场所出现的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你问到的第一个学生都会这样说:“老师,我去!”;学生走出校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能一眼认出哪些是外译的学生,因为他们自信笃定、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还有另一组现象:该院2008年3月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称号,近两年的平均就业率达96.6%,今年的应届毕业生1532人,离毕业还有半年,已经有1100多名学生被国内外用人单位抢聘,并且就业质量出现大幅提升……用过该院毕业生的单位都表达着这样一层含义:别看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是专科,但毕业生很实用,学生们忠诚、敬业、守信誉、懂规矩,让人放心。

石家庄外语翻译学院作为一所普通专科院校,在学历上没有任何优势,却造就了一批“有用”的人、实现了高就业,既然不是学历的因素,那么,我们看到的两组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是,外译经验就极具挖掘和推广的价值。

首先让我们集中了解一下“外译”德育工作的理念与原则 孙建中常跟老师和同学们讲:外译要用所谓的“三流的材质”打造真正一流的职业人才,学校要让每一个学生找回自信,成为优秀的“准职业人”,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为了让学生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2004年,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曾经把全体教师召集到一起,召开过一个题为“我为德育工作找病根”的研讨会,经过历时一个月的集中讨论与总结,他们取得了如下共识:

1、学生不是盛东西的容器而是“人”,德育不应该是“道德灌输”而应是“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不是仅把 “德”的标准、要求灌输给学生,就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表现的。德育应该放低姿态,把对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如:忠诚、守信、正义、孝顺、公德、奉献、自律等通过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培养和训练”方法转变为学生的具体行动。

2、一些高校,因为教师不坐班而导致把大量的心力花费在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即让学生“成才”上,很大程度上挤占了让学生“成人”的教育空间,结果导致很多学生“专业才能较高而道德水准较低”,学生们真实的生活在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里,我们的德育工作如果只呈现给学生美好的一面,那么当学生经过多次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困境和道德冲突后就会形成两套行为准则,一套用于人前,一套用于人后,而德育则成了学生没有用心参与和引发心灵共鸣的空洞说教。这次讨论之后,外译人认识到:学校要培养人才,就不能弱化“做人”教育这个基础,而且“人才”两字,“人”在前,“才”在后,其中的含义就是“先成人后成才”。正如有句话所说:“有德无才者,可交;有德有才者,可深交;无德无才者,不可交;无德有才者,决不可交”。

——育德,从捡起脚下的一片纸屑开始

孙建中经常告诫全体师生:如果把别人只能坚持做一天、两天的事,自己坚持做了一年两年;把别人只能坚持做一年、两年的事,自己坚持做了十年、二十年,那么自己就能从平凡走向伟大。能从小事做起的人才具备做大事的基础。他还意味深长地讲了这么一件事:1994年10月16日,当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各国记者纷纷撰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在日本人人都能自觉地捡起地上的废纸,就是因为地上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震惊,这能算是小事吗?

“因此”,孙建中说:“每一个外译人都应从自觉捡起自己脚下的一片纸屑开始涵养自己的德性,素质体现在点滴之中”。怎么让学生做到随时捡起脚下的纸屑呢?外译有一句话很有意思:“道德需要压力,高尚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予以约束,时间久了形成习惯,习惯久了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说到这里,外译校园里没有一个垃圾桶,却能保持整洁清爽的校园环境就不难理解了,这正是他们“从自觉捡起自己脚下的一片纸屑开始育德”取得的一个实效。

——不讲“理由” 的养成教育

在外译,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校园环境不好,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教室地面脏了,老师问“怎么回事?”如果这位学生说“今天某某值日”,那么,这位同学肯定要挨“批评”,在外译,被问到的学生都会这样说:“老师,我马上去打扫”。在外译如果一个团队遇到了问题,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尽自己所能去解决,而不是都等着让“当事人”去处理,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这已形成了外译人的习惯,比如他们推行并被很好践行着的“首遇负责制”就是这个精神的具体体现。孙建中说:面对一个错误,缺乏责任感的人总能找到很多理由拒绝承认;面对一项任务,缺乏责任感的人总能找到很多理由去拒绝接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各种错误与任务去寻找承担责任的支点,让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起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理由,去推卸责任。

——学生就是咱的国家利益

对于爱国,外译没有向教师和学生讲大而空的道理,而是有着她自己的解读:对于老师来讲,你往讲台上一站,下边的学生就是国家利益,你爱学生,就是在爱国,把你的思想、知识高质量的传播给学生,就是你爱国的具体表现;对于学生来说,你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技能就是国家利益的需要,你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专业本领就是你爱国的具体行动;当你看到一个水龙头在流水,你主动把它关掉,你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学习外语的时候,不忘用母语水平的提高来突破外语水平提高的瓶颈并自觉主动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汲取营养就是在爱国;不盲从国外不健康的思想言论及生活方式,就是在爱国;自觉主动做好自己分内应做的事请,就是在为国家出力……

在外语翻译学院,爱国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或理想化的灌输,爱国已成了一个个很具体的行动,哪里都有爱国表现,处处都有爱国行为!因此外译人时时处处谨慎自律,因为他们知道,爱国的路就在身边就在脚下,任何一个言辞一个行为都可以爱国。

——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

在教育方法上,孙建中提出教师要彻底摒弃“冷、横、硬”的管理方式,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实施“微笑式管理、影响式教育、引导式批评”的育人法则。

关于微笑式管理。孙建中说,教师要微笑如阳光、语言像春风,如果你拥有了永远的微笑,你就获得了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永久护照,让学院的教育意志微笑着浸润学生的心田。根据微笑式管理理念,孙建中通过多年实践原创了两个教育原则:

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原则,孙建中说:教师的一句话,可以鼓励学生奋斗一生,也可以扼杀一个天才。在教育过程中,更要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要竖起大拇指去肯定他,教师手里要时刻拿着一根火柴,要知道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要总盯着学生的毛病,时刻注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捕捉到,立即拿起手里的火柴“点燃”它,使其变得辉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最忌讳的是:教育者动不动就伸出食指去斥责被教育者,无形中在其前进的道路上设臵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因此,外译在对学生的奖励中,每次都不会忘记设“进步奖”; “希望教育”原则,希望教育原则就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中出现的心结,应用“一分为二”的哲学理论,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对失败者进行激励,使受教育者时时沐浴在对学习、对生活、对未来、对人生充满无限憧憬和希望的积极心态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同学们的情商以及对学习、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对此,孙建中讲了这么一则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问钥匙打开大锁的秘诀时,钥匙说:“因为我了解他的心。”他的意思是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读懂每一个学生的心思,才能打开学生心灵上的那把锁。

关于影响式教育。孙建中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孙建中说:“好雨知时节”体现着教育者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理念;“当春乃发生”体现着教育者要有能力把握让受教育者接受自己教育的分寸以及管理无域、教育无疆的理念;“ 随风潜入夜”突出了教育无痕的理念;“润物细无声”体现了至爱无声的理念,即教师要善于实施影响式教育,让学生 在不知不觉中去净化不良思想、改变错误言行。

有这样一段话,教孩子走出第一步的人是谁?是妈妈,因此,没有母亲就没有英雄;教孩子第一次撒谎的人是谁?也是妈妈,因此,没有母亲就没有强盗。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的环境和人的影响下完成的,母亲对孩子实施不同的影响,会成就一个英雄,也会培养一个强盗。那么在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不同的影响,也会结出不同的教育成果,“一师一失误众生”。因此,外译要求学院管理人员加强自身修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行为方式及说服本领方面锻造并树立强劲的榜样形象(学生的偶像)。同时提出,让教师影响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影响教师、让师生影响社会、让学院赢得社会声誉。

关于引导式批评。孙建中创造性的设计了“同向式教育”法则,即假设每一种观点、行为都有其存在的正确理由,在此基础上与行为人一道为这种观点追根溯源寻找理由,结果推理出错误或正确的结论,以保证让受教育者真切体会到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从而促使行为人主动解开自己的心结,教师再抓住契机及时针对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加以培养和发扬,对错误言行进行纠正,彻底避免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德育也要论文答辩

在外译,毕业生毕业时不仅要进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同时还要撰写德育答辩论文、进行德育答辩。

“大学生活给我的第一笔财富”“捡起一张纸屑,拾起我的人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在外译的德育答辩现场,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回答着答辩老师的提问。“步入社会后,你一定要……”在每一个学生完成答辩之后,老师都会因人而异地给出进入社会的建议。

外译从2007年起开始启动毕业生德育答辩,每个毕业生结合自己的大学经历撰写3000字以上的德育答辩论文,回顾自己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院负责人、任课教师、辅导员组成答辩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的答辩进行评判。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以及交流答辩等几部分成绩组成,分为优秀、合格和待考察,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同学还有二次答辩的机会,每名学生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将记入学生成绩单。

……

请继续关注本报4月22日刊发的《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看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之二》。

第二篇: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2

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看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之二

王振岭习伟

孙建中认为:育生德要先育师德,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思想和情感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味的专注于“居高临下”、“传经布道”,就会造成师生情感沟壑,学生的心灵就会因为失去滋润和关爱而变得干涸、封闭。外译在“育师德”上,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看看他们的做法。

在外译,辅导员就是一种职业

有一段时间,外译有很多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琐碎而繁杂,工作没有成就感,认为辅导员只是个学生管理员,不是一种职业,甚至把这个岗位当作一块跳板,导致辅导员队伍很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这时,孙建中鲜明的提出:要建立一支成熟的辅导员队伍,要让辅导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让这个职业和其它的职业一样,有自己的职业规定性,有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特点,还要有他的职称系统;另一方面,辅导员又是个特殊的职业,他担当着塑造学生人格的责任,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辅导员首先应该是一个“人师”,同时要求他不仅树人,而且他本身就应该是一座丰碑、一棵大树、一座山峰,要堪为学生楷模,教师对学生必须是“微笑式管理、影响式教育和引导式批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外译在辅导员这支队伍建设上做了这么几件事:

把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引入辅导员队伍管理中来,创造性地制定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把辅导员职称分为四个等级: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和首席辅导员,与工资和津贴挂钩。在此基础上,让能做、会做的辅导员,增加德育时空,在德育工作中多投放一些“心力”,多提升专业内涵,尝试带三个以内班级,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该院获得高级辅导员职称的教师已达20人。即将获得“高级辅导员”头衔的张解放说:自从实施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以来,我感觉做辅导员有了奔头,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对辅导员的性质和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各系配备的总政治辅导员由学院主抓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处室领导组成,并兼任各系党总支书记,这样,既加强了学院对各系的领导,又切实把握了各系的思想政治方向,同时让各班的辅导员担任本班的荣誉团支部书记。

该院还建立了一支辅导员的助手队伍——副辅导员,即选拔高年级的学生负责带领、指导低年级的同学,积极利用了同龄人之间的趋众性来实施影响式教育,让高年级学生来影响和指导低年级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加了很多预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在德育考评上,学院有一套教师在人格魅力、师德水平、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为教师成长提供目标、方向和动力,学院按学期积累辅导员成长档案。这种考评关注了教师的成长,激励着教师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乐为人师的精神状态。多了一把成长档案的尺子,不仅多了一批好教师,也因此多了一批好学生。

外译定期在全院进行“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让学生喜爱的老师去感化学生,用榜样和偶像的力量去引导学生,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来带动德育及管理工作;同时开展教师叙事活动,教师把自己宝贵的求学、生活、工作经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些身边榜样的经历中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一个故事,激发了一种共鸣;一个故事,开启了一颗心灵,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具体、真切、鲜活的育人资源。该院通过教师叙事,把教师自身作为一种育人资源进行开发,不仅促使更多的教师“洁身自好”,而且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外译西语系西班牙语专业的许欣同学说:辅导员离我们很近,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副辅导员更是我们的良师、偶像和益友,他们时常跟我们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我们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辅导员那里得到解决。孙建中说:过去大学生的生活被形象地描绘成三点一线:宿舍—餐厅—教室。现在大学生正面临着五大公共环境:课堂、网络、社团、宿舍和同龄伙伴群体。对于学校德育来说,这五个公共环境隐藏着巨大的德育空间和时间,利用好了,会给高校德育工作赢得五个崭新的阵地。

我们来看看外译是如何赢得这些德育阵地的。

普遍推广“有道德”的课堂,让德育的小溪流淌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外译除了把两课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大学生情商教育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外,还要求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都要抓住可利用的契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能力以及大学生审辨能力的道德素质教育。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该院提出教师在深研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同时,必须找出与课堂知识相关联或隐含于其中的、延伸性的德育教育点,进行深入挖掘和改造,渗透给学生。学院让教师找出德育与教材之间最基础的“结合点”和“渗透方式”,已成为每一位学科教师备课中必备的内容。同时该院以教案检查和课堂德育比武的形式,对课堂德育教育进行巩固和落实。

在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素过程中,外译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只用名人、伟人的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甚至产生诸如“我不是名人、伟人,不必那么做”的想法,自然很难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他们提出了用学生身边的偶像或榜样教育学生,重视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使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了德育教育“近”、“实”、“真”、“鲜”、“趣”、“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院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课程内容自身的德育因素、挖掘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学生正在关注的德育因素、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因素、挖掘贴近学生情感体验的德育因素、挖掘贴近学生思维发展的德育因素、挖掘教师自身的德育因素、挖掘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思维碰撞而生成的德育因素等。

让道德品质在德育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中升华 孙建中说:德育离不开一定情境的作用,道德规范是一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交往的规范,也就是说,学院应更多地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德之道”的深刻内涵。该院的做法是:首先,给学生呈现相应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其次是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或动手操作;三是让学生对上述“情境”展开欣赏、讨论、探究、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四是让学生评价发言和进行行为操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课堂德育的小溪中自由徜徉;五是引导学生将德育体验和行为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

在外译,即便是很难渗透德育内容的外语教学,外译也一直践行着这样一个理念:变“传外语之道、授外语之业”为“传爱国之道,授外语之业”,让德育的小溪流淌在课堂教学的环节里,创建了一个个“有道德的课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的目标。

越在黑暗中越做光明的事,这就是一个人的道德

随着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与青少年结下了不解之缘,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恰恰是这种虚拟性,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传统德育中课堂传授、谈心、评先进、树榜样等方法的一种有力补充。如何正确引导并充分利用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外译做了这么几件事:

占领网络德育制高点

该院丰富和拓展了“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增加了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与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不文明等关系,切实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开展了对上网青年大学生的自律教育,以“导”代“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是”与“非”。通过讲座、论坛、辩论、演讲、培训、报刊、广播站、板报等宣传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了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该院在网络上即时开辟专栏,通过和风细雨、贴近学生的正面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

把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学报、简报、相关会议纪要、校园新闻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育德的教育成果,及时地上传到了网络上,加强了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把网络主旋律唱到了德育教育上

该院的校园网利用网络阵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以丰富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比如组织人员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全方位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建立了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发布正确的消息;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等;构建了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对学生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及时上网报道,出现的不良违纪行为上网暴光;创建了网上口语展示平台;创建了“学生荣誉网”;让相关语种的同学参与设计建设了十个语种外文网站;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如针对“竞争与合作”、“道德的红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设计了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把网络、德育工作和社会实践三者结合了起来。

创办网上家长学校

外译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家校沟通的实际需求,该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家长们可以通过学院网站,了解学院的校务信息;通过登陆班级主页、成绩系统、电子荣辱簿等,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家教园地”,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网上家长会”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家长论坛”提出各自的建议,与老师及时沟通子女的情况,使该院能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动态。

西语系德语专业大二学生刘心一的母亲对这项举措很赞赏:我虽然远在北京,但是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我感觉孩子就在身边,而且与孩子的距离跟以前相比拉近了不少,还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办法。

打造一支网络德育教师队伍,让学生与辅导员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孙建中说:在信息网络时代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者就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因此,该院除了强调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非常重视网络信息素质。一是对德育工作者进行了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和教育;二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定期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让教师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另外,该院为每位辅导员申请了个人电子邮箱,并向全体学生公开,一切不宜当面探讨的话题或心理问题,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信赖的辅导员通过互相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以网络为媒,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阵地,既避免了尴尬,又增强了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深度、广度和力度。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阴暗的一面,但利用好了,也会发出绚丽的光芒,这正如孙建中所说:“越在黑暗中越做光明的事,这就是道德教育”,外译就是这样,让网络与德育联系起来,成为教育的另一个阵地。

让每一个社团都担负起育德的责任

孙建中认为:通过社团组织这个载体,不仅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更能以社团为圆心,广泛传播、发散良性思想观点,陶冶全体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利用社团组织育德上,该院做法是让每一个社团都担负起育德的责任。

让社团远离逸乐与庸俗

2004年,该院对学生社团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社团重新划分为5个类型,即:

1、专业学习类,如学生读书会、心理健康协会、软件协会、语言自然学习法研究会、同声传译学会、随行翻译协会、笔译协会等;

2、新闻宣传类,如校园记者协会、外译电视台、外译广播电台等;

3、艺术创作类,如诗社、话剧社、文学社、英语沙龙、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队、声乐队、舞蹈队)、摄影社、插花、茶道协会等;

4、实践服务类,如翻译咨询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礼仪队(开业、庆典、颁奖、剪彩)、爱心社、勤工助学协会、家教协会等;

5、体育类,如排球协会、篮球协会、乒羽协会、围棋俱乐部、象棋俱乐部、太极拳社爱好者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各个社团围绕全院教育教学工作,从兴趣型转向专业型,从校内惯性运动转向校外开拓空间,以少数社团成员带动全院学生,实施优势占领,让社团远离逸乐与庸俗,繁荣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社团育德的局面。

社团覆盖了全院近四分之三的学生 随着团组织在学院、在公寓、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大,外译团委决定在各社团内部按成员人数建立团组织,比如SPEAK OUT社团将近1000人,它就是一个团总支,下设句子类、单词类、口语类等团支部,各个团支部再分团小组。

目前学院在校生已超过5200人,院学生会、大学生青年联合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36个社团覆盖了全院近四分之三的学生。

请继续关注本报4月23日第 版刊发的《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看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之三》。

第三篇: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4

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看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之四

王振岭习伟

让伙伴群体‚核心人物‛成为有道德的人,让伙伴群体成为有道德的群体

外译注意到,同龄伙伴群体的核心人物是在群体活动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阅历等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学生容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容易导致盲目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追随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另外,同龄伙伴群体的活动有时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争时间,一些学生过于热衷于同龄伙伴群体开展的活动而对正常的班集体的活动缺乏热情,从而影响班集体的正常工作,有时还会引发小群体成员集体逃课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外译的做法是:首先有意识的让伙伴群体核心人物及部分成员进入外译大学生青联组织进行熏陶,让他们在每一个伙伴群体中形成核心领导小组;其次,把群体的核心人物当作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一员,组织他们参加党课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其三,让群体的核心人物参加党校开设的学生干部选修课,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这些办法,通过让伙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成为有道德的人,让一个好的核心人物起到正面的参照和领导作用,逐步实现了整个伙伴群体成为‚有道德的群体‛。

孙建中说:德育要用先进的理念、准确详实的知识、正确的舆论、向上的精神、有影响的事迹、值得学习与崇拜的人物、领导风范以及生机勃勃的组织来引导人。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外译除了开辟课堂、网络、社团、公寓和同龄伙伴群体这五大德育阵地外,还极力扩张德育空间、拓展德育途径,构建了开放式无缝隙的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无域、管理无疆

在外译,德育课堂遍布每一个角落,教室、宿舍、走廊、校园、操场、餐厅、校医室,只要有学生的角落就会有德育课堂。为此,他们提出两个理念:一是没有班级界限的德育无域教育理念,即: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他的系别、班级,只要有问题,都会得到第一个遇到他的教师或者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内的帮助、教育;二是管理无疆理念,即‚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开展即时性德育教育。这种联动教育机制形成了没有界限的德育大课堂,为外译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咳嗽也是一种教育

在一次会议上,孙建中讲了他看到过的一则广告:‚在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同学们正在紧张的考试。有个学生偶然得到同学扔在地上的答案纸,他一边注意着老师的举动,一边迅速的把纸团捡在手中,并长长地舒了口气。他刚展开一只角,监考老师不失时机地咳嗽了一声,可怜的答案纸变成了用来擤鼻涕的餐巾纸……然后是一句广告语:有时候咳嗽也是一种教育。‛孙建中的用意,是在向教师们传达一种德育无域的理念,他的这个理念一直被很好的贯彻着、执行着。在外译,教师能接触到学生的任何地方,教师都会随时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作出反应,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提出问题,反省自己的生活、行为和思想。这个办法主要针对那些态度冷淡、优柔寡断、喜欢幻想、随波逐流、盲目服从、前后不一致或常常矫揉造作的学生,外译要求教师必须 ‚用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一声咳嗽‛ 随时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警示与指正。

每一堵墙都在说话——赋予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内涵 在德育中,该院通过整洁的校容校貌、公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人群风气文化、走廊文化和社团文化的营造,让校园环境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场所都传声、传情、传教。诚如孙建中所说:要赋予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内涵,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阵地。

‚忠诚、自信、肯吃苦,能说、会写、善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当目标确定后,专注、坚持、征服‛、‚用果实证明学识,凭能力创造魅力,靠智慧赢得机会‛、‚平庸教师是复述、合格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迪‛、‚ 知识不过关是次品,体育不过关是废品,德育不过关是危险品‛、‚靠智慧开疆固土、依人品立业扬名、凭能力拔翠超群‛、‚教学要争当标兵、管理要成为能手、做人要形成品牌‛、‚让成功成为一种习惯‛、‚不求学生怕我,只让学生服我‛、‚教育效果看公寓、教学成果看口语、管理标志看作息‛ ……简短的语言,深邃的思考,就这样在外译的角角落落里流淌着诗意的教诲和无声的启迪。

‘两奖一助’是党和国家的恩情,知恩图报,人人要拿出实际行动——把德育工作蕴含在过程当中

外译善于及时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并且善于把这种教育升华、拓展。比如当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政策惠及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时,校园里立即挂出了这样一个条幅:‚‘两奖一助’是党和国家的恩情,知恩图报,人人要拿出实际行动‛。这个条幅的内容是院长孙建中亲自题写的,它既是孙建中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也体现出他善于及时抓住时机开展德育活动教育的政治敏感性。

孙建中说:教育蕴含在过程当中。这个活动同样体现了他们一贯坚持的‚过程教育论‛思想:

1、接到‚两奖一助‛文件后,学院立即召开了全院师生大会,先宣传吹风,让学生想奖励标准和条件,让学生在 ‚想‛中反思自己,警醒自己、检讨自己,这是第一个‚过程教育‛;

2、各系召开系会、各班召开班会,让大家议论,在议论中反思自己,警醒自己,并达成共识,提出各班、各系的奖励标准和获奖受助后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这是第二个‚过程教育‛;

3、各系把各自形成的标准即零散的一些现象和声音提交学院处系会讨论,达成一致后,提出奖励标准初稿,拿到全体教师会上讨论,让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认真总结自己的教育现状,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目标定位,拿出修改稿,这是第三个‚过程教育‛;

4、把修改稿再次拿到各系各班讨论,让学生提意见、找差距、订计划、树目标,这是第四个‚过程教育‛;

5、把奖励标准提交院委会审议、定稿,成立‚国家两奖一助‛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委内部进行分工并组织实施。评选采取申报制,坚持按照‚提出申请、班级评议、确定初选名单、竞选演讲、质疑交流、班级投票、所在系预审、学院相关处室会同终审、公示‛等环节实施,这是第五个‚过程教育‛;

6、把制定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标准公开,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把获奖受助后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公开,让受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让其他同学监督和学习,这是第六个‚过程教育‛。看得出来,整个活动他们一直在强调‚过程‛,在强调‚过程教育‛,而结果倒成了一件附加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活动中,他们没有简单的搞成一个感恩教育,而是拓展成知恩、感恩、报恩三个阶段。随后,校园里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德育活动,如‚知恩征文‛、‚感恩演讲‛、‚报恩,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等,全员参与,历时三个月,使全体同学再一次受到了深刻而具体的爱党、爱国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韩语专业的朱琳说:一遍一遍的宣传、讨论、反思、开会,我的思想就像一层一层剥开的笋一样,逐渐认识到了‚两奖一助‛的内核,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国家对我们的关心和对我们寄予的厚望,也找出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以后努力的方向,还明白了应该怎样约束自己,为大家带好头。

建立诚信档案——育学生诚信之德

在诚信教育上,该院构建了诚信测评体系,首先是制定了诚信测评要素、指标和标准,并据此建立了班级、系级和院级‚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其次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辅导员(导师)评议等评定出学生的诚信等级、状况,将个人资料和诚信表现(如交费、违纪、造假等)如实登记在‚个人诚信档案‛上;三是对于诚信指标低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四是‚个人诚信档案‛与奖惩制度和就业挂钩,诚信指标低的学生不能参加任何评优、评奖活动,使学生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对于诚信度高的学生,在入党、评优、评奖和就业等方面可以获得优先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较为稳定持久的诚信理念;五是将‚个人诚信档案‛纳入道德考核及毕业考核机制,装进毕业生档案,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舆论监督、行为监督、制度监督等形式让失信思想和行为无处藏身,初步实现了引导大学生形成‚明礼诚信‛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目标。

让奖励制度变成了得心应手的育德手段——把评选标准和获奖后的行为准则向全院师生开放

孙建中认为:优秀的活动关键在于环节和过程,而不是结果。外译的每个活动都遵循这个原则,如该院奖励制度,也融入了这个思想,一是他们不但制定详细的评选标准,还提出了获奖后学生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二是他们提前公开奖项设臵和评选标准,编成教材,不仅引导了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有了追求的目标和自我约束的动力,更让奖励成了引导学生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活的教材,成了德育的又一个阵地,最终把奖励做成了教育。

其做法是:

1、设立奖项,如院长特别奖、外译杰出贡献奖、外译口译标兵、专业技能标兵、优秀青联委员、励志模范、外译大学生形象代表、外译爱心志愿者、外译主人翁、外译新秀奖、进步奖等,单从这些奖项看,就带有极强的引导性和育德性;

2、制定详细的评选标准和获奖后学生的行为标准与道德规范,汇编成册,取名‚奖励德育读本‛;

3、提前把奖项名称和评选标准公开,并当成一本德育教材进入课堂、班会、系会、院刊、校园电视台、电台进行广泛宣讲、深入解读;

4、通过举办‚奖励德育读本之我见‛演讲、‚奖励德育读本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奖励及奖励标准的认识,使读本深入人心,并产生指导学生行为的作用;

5、让学生对‚奖励德育读本‛熟读、背诵,孙建中说:背诵中有深入的思考、有思路的梳理、有自己的理解、有记忆的强化,只有背诵,才能让学生切实‚经心‛,才能真正让教育内涵‚装在心中‛,从而产生自我教育的力量;

6、评选实行个人或集体申报制,分为提出申请、班级评议、确定初选名单、竞选演讲、质疑交流、班级投票、所在系预审、学院相关处室会同终审、公示等环节;

7、为获奖学生建立跟踪档案,看他们的言行是否符合所获奖项的行为标准与道德规范,不符合的,予以撤销。

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偶像与名人‛

该院把优秀党、团员、历次获得院级奖励的学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以及就业单位好、在工作岗位上业绩突出的优秀毕业生联合起来,组成外译‚大学生青年联合会‛,成为学生团队精神和文化的核心。青联由该院团委领导,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入联标准,达标的同学可随时进入。几年来,青联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充分挖掘了精华团队的潜力和创造力,为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学院的文化和软件建设增了砖添了瓦,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亮相,发挥了‚身边的‛榜样和引领作用,带动了全院同学走近榜样、学习偶像、争先创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看看他们以走近‚校园名人‛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

第一阶段:我爱我院。

1、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调查访问,说说可爱的校园;

2、编制‚校园风采‛短片,让学生了解校内师生成功者的事迹;

3、用故事、小品等方式表演他们的先进事迹;

4、让学生谈谈经过这一阶段活动后的感想,引导大家形成共识。

第二阶段:‚校园名人‛总动员。

1、在班级、系等不同层面定期请青联委员尤其是优秀校友和学生召开见面会,通过座谈让学生了解这些‚校园名人‛的先进事迹;

2、学生通过采访、收集资料,了解并挖掘这些‚名人‛的种种闪光点;

3、让学生自觉制订学习计划,为自己成为‚校园名人‛制订目标。

孙建中说:一个团体需要一面旗臶,没有旗臶的集体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外译,大学生青年联合会正是引领校园健康文化的一面旗臶。

用外译精神育德——当目标确定后,专注、坚持、征服

目前,在高校坚持系会、校会的不多,但在外译,正如外译精神所倡导的‚当目标确定后,专注、坚持、征服‛,‚两会‛这个德育阵地被长期坚持了下来。该院每周坚持由各系总政治辅导员、系主任主持召开国旗、团旗下的系会,首先要求主持者在学期初根据本系实际制定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每次系会前编写德育教案,使‚两会‛德育系列化、有效化、长效化,二是利用系会对上周出现的教育问题或个别德育案例进行即时的评判和拨正,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三是让榜样师生在系会上亮相,把系会建成了为师生的‚亮剑亮相‛台;同时,该院还坚持每月由院长主持召开国旗、团旗下的校会,一是逐步提出全院更高层次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理念,二是针对学生身边的德育案例开展讲座,三是评价上个月全院的德育成果,四是让优秀德育工作者介绍经验。

学生‚离校不离教‛

高校毕业生毕业生处在由学校向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要比低年级的学生复杂得多,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外译的做法是:除了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外,他们还增加了成才道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毕业生实习及就业纪律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几个教育内容。通过这些系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缓解了一些同学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了毕业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

请继续关注本报4月25日第 版刊发的《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看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之五》。

第四篇:如何成为优秀职业人

如何成为优秀职业人

职业化素质不仅决定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成败,包括学校、医院、部队等,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成败。市场经济就是职业化经济,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职业人的竞争,企业竞争的成败,是由人的职业化素质、职业化水平决定的,而不是靠员工数量多少决定的。

一、从“职务人”到“职业人”

企业各个岗位上的人都担任了一种职务,这叫做“职务人”。如果这种职务人不是职业人,他们就会变成“植物人”,甚至不如“植物人”。因为病理上的植物人绝对不会故意起破坏性作用,但是如果一个在职位上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做出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不符合职业化要求的事情,那么他做出的重大错误决策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

被问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有人说是就业门坎太高,有人甚至说是父母没有能力为孩子找到好工作,其实真正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是优秀的学生不等于职业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而职业人还需要参与社会分工,所以学生和职业人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他们在观念、知识和技能上有着重大差异。

如何从学生尽快转变成职业人,学校没有提供充分的帮助,企业也不愿意做这件事,因为企业帮助学生转变为职业人需要进行很多工作,如培训、教育、实践、辅导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培养出来的员工不一定能够全部留下。所以,这就造成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企业不培养,学生就不能胜任工作;企业培养,企业似乎就变成了竞争对手的“培训学校”。因此,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需要学校、学生自己、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优秀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优秀的职业人,要具备正确的观念、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这三个要素成为优秀职业人职业化的三个基本要素。

要点提示

优秀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

① 正确的观念;

② 专业的知识;

③ 娴熟的技能。

1.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观念,就是做的事、说的话要对,即做正确的事情、说正确的话。

观念是在冲突中转变的,这个冲突可能是个人和团队的冲突、下级跟上级的冲突,也可能是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的冲突。作为优秀的职业人,要在这些冲突中调整观念、转变观念。

2.专业的知识

专业的知识,就是要掌握工作要求的相关科学知识,是个“内行”。

知识是在应用中更新的,通过对参加工作平均10年的人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应用的知识是在学校中学到的比例仅占20%,也就是说,职业人80%的知识需要在职场中、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补充。

3.娴熟的技能

娴熟的技能,就是要能够把知识变成实际的工作结果。

技能需要在实践中、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总之,要想提升职业化素质,就要在观念上、知识上、技能上下工夫。

第五篇: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事业,更是学校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方面。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中,教学是其基本形式。为了更自觉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更自觉地运用好教学这一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必须提高教育学素养,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一、教学过程也是德育过程

学校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教育形式。如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所说:“道德教育不仅是指任何一种旨在培养一种有道德的人的特殊教育形式,它也可以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形式。”学校体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都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学校教学,更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关于道德、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赫尔巴特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诺丁斯进一步指出,有“伦理上的考虑”的教师“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

以下从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来阐明教学过程也是道德教育过程。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观点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其理解并非没有异议。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就是“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渗透”的含义,也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了对“教育性”的不同理解。从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看,说德、智、体、美各育相互“渗透”是对的,但是对“渗透”的说法,却容易产生歧义,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日常所说的“渗透”,多指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德育内容,这里包含两种值得商榷的假设:一是认为原有的教学没有德育因素,因此“渗透”就是从外面加进德育因素;二是以为教学的教育性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似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不具有教育性。对前一种假设,应当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教学内容都具有教育性,其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价值中立,但在它转换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经过教育处理,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价值,也许已有的教学内容看上去与价值无涉,但却可能蕴涵着隐性价直。后一种看法认为,教育性仅仅局限于教学内薛,这显然是片面的。我们不是说教育性存在于改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但教学的教育性决不仅仅存在于教学内容中。对教学教育性的表现,笔者曾大体上概括有四个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学陴知识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和旨力支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去、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对优良品质的发展具有锻炼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全过程是从教学时间的延续性来说的,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即教育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从教育影响的性质说,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从影响的方式说,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从教学活动参与者对教育性的认识说,有的是认识到的、自觉的,有的是没有认识到、不自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自觉性,善于发掘、利用其积极的影响,防止、克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要凸显教育性,但不善于发现和体现教学自身具有的德育价值,反而不适当地从外面添加许多德育的“材料”。这些“材料”,或者与教学任务内容没有关系,或者虽有联系但却很生硬;有的因加入的德育分量过多,或者无形中改变了课程的性质,或者因占用课堂时间过多而妨碍了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些就是不适当的德育“渗透”,过多的“教育添加剂”未必没有负作用。其实,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杜威也说:“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我们的任务是,应思考如何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德育过程。

2.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德育过程

教育,不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实施,都需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组织形式;而教学是教育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各种教育主要通过教学这一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实现智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体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的活动。总之,教学是实现各种教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道德目标的活动。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也是道德教育过程。

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们把智育等同于教学,教学等同于智育,教学在无形中仅仅成为实施智育的组织形式。由此,导致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弱化,以致忽视、“遗忘”了教学也是实施德育的形式,而把德育寄希望于“专门的”德育活动。

忽视或“遗忘”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可能与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关。1953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1948)把教育学的结构分四大部分:总论、教学论、教育论、学校行政领导。教育论部分设有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专章,但却没有智育专章;而教学论部分占有5章的篇幅。1957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1956)对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美育均各设专章,教学占3章篇幅,也没有设智育专章。不论作者是否以“教学”代替“智育”,至少在客观上误导人们不知不觉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误导人们把智育与教学看做一回事。国内的教育学教材把教学与德、智、体、美、劳并列,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当做了智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开始认识到应区分教学与智育。比如,《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几点看法》一文指出,仅有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专章,没有智育专章是不全的。1984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第一次突破了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架,单独设立“智育”专章。这样,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才逐渐得到澄清。要改变教学行为,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仅是智育的基本形式,同时,教学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的内在根据。

论证教学过程是德育过程,当然不意味着教学仅仅是德育过程,更不意味着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和开展专门的道德教育活动。相反,应当认真地改善专门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要更加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体验、领悟,以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 1.德育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活动方式

德育是以一定的思想道德这种“精神”影响人的,而“精神”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单独存在。课程知识即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就是这样的载体,课程知识的教学就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活动形式。

道德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关系性存在,离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所谓道德的存在。因此,道德生活(包括道德教育)也不能离开其他社会生活活动而单独存在。或者说,现实生活中没有离开其他活动的、纯而又纯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道德生活必然存在于某种实际的活动中,德育的实施也必须借助于某种活动方式,或通过某种方式实施。从德育对人发生的影响来说,也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手段、一定的活动为中介而作用于个体,并通过个体的心理内部活动接受其影响。当然,德育实施有许多的形式和途径,但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基本的形式和途径。

2.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

学校中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形式,笔者把其中的教学活动看做是基本的形式。(1)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2)学生的在校活动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学习是学生时期的主导活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智慧成长和德性成长的过程。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就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3)作为德育组织形式的教学,参与的教师面广,而不限于“专门的”或专职的德育教师,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每个教师总是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不是给予积极的影响,就是给予消极影响;不是自觉地施予影响,就是不自觉地产生了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正如科尔伯格指出的:“教师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这些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活动。”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斯也认为:“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是从教学占有的时间比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等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德育实效性意义上说的。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不能仅仅从教学方面考虑,而应依据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从整体上对多种教育形式认真探讨。

德育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施,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这也表明教学应当成为一种道德事业。而当我们从道德事业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时,必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更自觉地运用好这种德育形式。

三、坚持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教学本来就包括“教书”与“育人”,“教书”与“育人”原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是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一种说法,那么,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是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一种做法。学校原先设立“教导处”,“教(教书)”与“导(育人)”是统一的,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后来,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开始分离时多称“政教处”),采取这一措施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某种好处,对提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许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不等于强化了学校德育,不等于提高了德育实效。分设两个处的做法,在体制上和“客观事实”上,不论其主观意愿多么“善良”,但客观上对人们的思想有负面影响,产生了德育与教学的“分离效应”,教师也有形无形地分为“管教学的教师”和“管德育的教师”。雅斯贝尔斯认为:把传授知识的机构与教育机构分开来是大错而特错的,把教育从教学中抽离出来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德育由“教育”慢慢地变成了“德育工作”。杜威也认为:“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不过是由于没有把学校看做和建成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的一种表现。” 把德育从教学中分离出来,理论上源于陈旧的教学观。如果凯洛夫的《教育学》把教学等同于智育,误导人们以为教学就是实施智育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割裂了德育、教学、智育的联系,这样,德育与教学、与智育似乎没有关系。凯洛夫误导了我们,而我们也误读了凯洛夫,致使我们忽略了凯洛夫《教育学》中承认的,在传授和学习知识过程中可以进行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这个方面。

既然将教学等同于智育,教学过程就被认为是认识过程,课堂就被视为仅是传授和灌输知识的空间,按此逻辑,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单设“政教处”。这表明,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行为上的偏差又强化了观念上的偏差。也就是说,认识的误区导致学校内部体制上分别设置教学、政教两处,而两个处的客观存在又强化了主观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被分设两个处的实践强化了的认识偏差。已左右了人们的教育行为。即使口头上、理论上宣称教书要育人,但学校体制上的两个机构、两种职能,客观上把教师及其职责分成两个部分,教师的职能也分得很清楚,管教学的不管德育,任课教师对学生中的问题或违规行为,就要报告到德育处或政教处去处理。

当下,我们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没有达到把“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这个境界,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德育与教学的融合,当然不意味着德育不能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课程。但对一门课程、一次专门活动,要实事求是地抱有合理的期望。我们更注重、更希望德育与整体的教育相融合,与学生的学校全部生活相融合。这样,德育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并且真的有可能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当下,我们指出德育与教学分设两处,也并非意味着立即合并两处,关键是“管德育的”教师与“管教学的”教师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和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教学、智育、德育走向融合是目标,也是过程,它有赖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德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对德育的真正理解,也有赖于实验、实践、探索,寻求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案。

四、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我们追求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不断地接近理想目标。而要接近理想目标,需要有自觉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一个自觉的教育者。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自觉地从“伦理上考虑”教学,自觉地“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坚持道德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教学应当为其服务。如杜威所说,“应当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也如诺丁斯所说:“学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能深刻地理解德育原理.理解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把“道德”教授、传递、给予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道德学习,其中包括外显的学习和内隐的学习;应当在教学中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去感受、理解、领悟道德。自觉的教育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也是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过程。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多层面的,有心理关系、教育关系,也有道德关系。教学活动、道德教育、道德生活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为实现教学的道德目的,教师应首先遵循“教学道德”⑩,以保证教学的道德性。道德性是教学的一种品性,是符合教学道德的教学品性。这样的教学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关怀学生道德成长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道德性的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关怀是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缺少关爱的教育是无效的或无力的。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点从教书转向育人,是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教育教学发展潮流。世界教育史专家康纳尔说,在20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人性化的最重要表现,应当是全面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道德学习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德性的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根本。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智地意识到教育者是教育成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是必然比学生高。自觉的教育者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者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而且是终身的道德学习者,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智慧地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实现教学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学会道德教育的艺术。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在多元价值冲突情境中,最重要的不是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多少道德原则,而是要掌握教育艺术,学会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能力。

下载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准职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成为职业人五篇范文

    关于《如何成为成功的职业人》作为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就面临着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我认为具备以下六项(1.4.5.8.10.11)能够帮助我迅速的从学生成长成一个职业人......

    怎样成为合格的IT职业人?

    IT行业由于就业环境好、薪资水平高而成为众多年轻人择业的首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IT职业人呢?职业规划老师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终身学习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作为......

    如何成为一个人力资源职业人

    如何成为一个人力资源职业人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从西方传入我国,在21世纪末逐渐流行起来的,现在越来越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因此,HR行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吸引了越来越......

    学雷锋,成为有道德的人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三月的温和透着别样的亲切,轻柔的拂人脸颊,几分腼腆,几分矜持,几分神秘,钟情于我的诗韵,飘逸着......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对于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职业人来说大多都能体会到职场的艰辛。现在的人已经不能满足长时间从事一种行业的想法了,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渐渐的离大家远去......

    铸就高度职业化,成为卓越职业人

    铸就高度职业化,成为卓越职业人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员工总动员——职业化铸就卓越》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化的要求,并提供了广大员工成为卓越职业人的方法......

    怎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结合公民道德规范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

    学雷锋做有道德人

    学雷锋做有道德人闫庙学校六年级(2)闫陶陶雷锋,多么响亮的名字,多么有象征力。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党的培育下,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在他短暂的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