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人兰马新作《蝴蝶泉的另一边》读后感
平淡中见真情 月袭所敬佩的诗人兰马又出诗集。当我一口气拜读完他的最新诗集《蝴蝶泉的另一边》,情不自禁的,被每一行诗句涌出的诗情画意所深深打动。兰马的诗一向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质朴,但质朴的语言中却独有韵味。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对意象准确捕捉以后,又融入自己对生命体验的再创造。同时,它又是诗人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兰马的诗,于平淡中见真情。诗人用心灵的纯朴写出的纯朴诗句,予人以读后的喜悦。诗人在<美人>中写道:美人是一株水莲越处于高山越妩媚凡夫俗子看见的大多数是遍地的荷泥里埋藕
水莲和荷是对姐妹荷在村舍周围我们熟悉天凉了我们挖藕花谢了我们采莲唯独水莲炊烟呛不着的领域一湖天池中央与天鹅对镜成仙 一朵水莲我们在书里唱了又唱忘记了容颜这首诗写的极有意境和韵味,读后只觉有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诗人在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上恰到好处,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用的语言是简单而干净,朴实而精炼的。而这些语句显然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和巧妙安排,所以,能让我在诗人对于美的柔情的赞颂里,体会到那种悠静与恬淡的真情。
优雅的抒情 除此以外,在他的另一首诗<捣衣女>中,他写:一个棒塠摊开了毕生的心事/鱼儿阅读过,水蔓轻轻舞蹈/捣衣女在溪河之外/脱离了花草的水,则让人体会到了,自然流畅的诗行中,也可以如此优雅的抒情。
像这样优美动人的句子在这本诗集中,是随处可见的。如<虚构的村庄>里,诗人写道:山头的一轮明月像我城里的朋友在窗外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留下一种或重或轻或现或隐的行迹/一个虚构的村庄/在我的一本书里/多年以来都在繁荣成长而<湘女多情>更是有种很空灵的美感,完全称得上,是诗人抒写自己空灵心境的代表作品:离开了一株泪斑竹/湘女是一朵旱荷/柔情藏进了花蕊/风吹弯纤纤枝蔓/我必须打一把雨伞/最好一把自制的油纸伞/赶在桃红三月,继续租上一叶轻舟/在潇湘江面荡荡悠悠,随遇而安/低下头/希望再次被湘女的多情打翻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习惯于用对生命的可贵探索来书写心灵的回忆。更擅长在冷静的叙述中,用朴实的文字,给读者呈现出浓厚的怀旧情结。他的文笔细腻,意境优美。在唯美而飘逸的词句中,处处流露出温柔安详的情绪,却没有一丝矫柔造作的痕迹。我不得不钦佩作者的独具“诗眼”.显然,诗人并不喜欢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做表面功夫。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思想,把心灵的交响曲用笔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诗,平淡中见真情,如一溪生香的流水,承载了诗人的美丽与哀愁。(而这些非常讲究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作品,皆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在努力追求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而他也成功做到了这点。)使我在拜读了以后,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我始终坚信,诗人一定有与众不同的生命经验,不然,他就写不出如此隽永深刻的诗歌。
第二篇:马未都新作瑕疵兼读后感
马未都新作瑕疵兼读后感--大家推荐下自己喜欢的书吧:)最近看了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的《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和“家具篇”,书写的非常好。他的人生经验,文采风流,专业知识,道德品性。。都一一展现出来。只是在陶瓷篇里有两点存疑之处,说瑕疵可能有点过分和不敬,但美玉微瑕不也正是马先生说的“缺陷美”的主要特征吗:)况且这也可以让帖子更受大家关注。。
1)。是说元青花之谜第四——造型硕大
就是说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
马先生总结的原因是和蒙古人性格有关,其性格粗犷,不拘小节。
说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当时出口的。
我在去年初也去看过托布卡比宫里的元青花大器,还是觉得当地人说的比较靠谱:因为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分餐制,一餐饭主要就是在这一个容器里就解决了。一个大盘子里主食,副食,鹰嘴豆,蜜饯。。都要放得下,盘子当然要大了,连带着其它比例也有所加大。中国的饮食是共餐制,七碟八碗的,按九寸七寸的SIZE分,还有专门的鱼盘。。可以小碗盛饭。呵呵当然会比较小了。
2)。鬼谷下山罐为什么这么贵?卖了2.3亿。
他总结道:
1.题材决定,中国古代画出情节的画都是国宝。
2.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3.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且存量少,画有人物纹的元青花罐,全世界不足十个。
其实还有一个直接原因:是这个罐经鉴定是文人所画,并不是普通画工匠人所作,文化价值高。这与中国人价值观念中“士”高于“匠”有关,其审美价值取向和紫砂的时大彬壶有些类似,也影响到市场行为。
其实这两点都不是硬伤,只是马先生没往深里说。
这套书是根据百家讲坛的节目整理出来的,当场随口说,后整理成文就出书,能严谨详尽到如此亦实属难得。王羲之的《兰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都属即兴之作的神品,看来盛世中国,文脉不绝。
马未都先生很伟大,写的书非常实在,还创建了观复博物馆,又十分幽默,当得上民族精英,我对他的景仰之情确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但是他写的书也有可商榷之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中国不如他的书还有多少?起来要耽误我们多少时间?读中国很长时间以来积贫积弱,和我们的冗余之书过多有关。读得大家昏昏噩噩,不辨东西。我觉得大家可以把自己看过的觉得确实有用的书互相推荐下,总结出来:中国人最需要读的100本书。
写这帖子不是要。。,自己纠出的所谓瑕疵也是挂一漏万的第二手知识。
年轻时总喜欢“曲有误周郎顾”的儒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后来就看到他“三气周瑜”的狼狈,可惜小乔初嫁了就守寡,觉得还是诸葛亮从容淡定。看来娶个丑妻也不错,长年征战在外,也不用担心。后来又想周瑜被气死是否和老婆太漂亮,在外面赌输了不好意思回家,无颜面对美人,才是最大的耻辱有关。。刘备如此信赖诸葛亮,对刘关张也特好是否和自己儿子不行有关。。要是他和明太祖一样有儿子像朱棣,朱权。。也不会有“桃园三结义”和“出师表”的流传甚广了。。
呵呵,昨晚失眠想了很多,今天不得不早起忘了大半。。就此打住。
真诚的希望大家推荐下自己认为最值得读的书,最好有100本,让我们可以节省时间。
第三篇:莫言新作《锦衣》读后感
莫言新作《锦衣》读后感
千呼万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五年,莫言终于在今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刊出了自己的新作。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以小说名世的他,这次带来的并不是小说,而是一部情旨畅茂的戏剧《锦衣》。此外,还有一组向君特·格拉斯、大江健三郎、帕慕克等优秀同道致敬的诗歌《七星曜我》。然而熟悉莫言的读者又当有会心之感,从《霸王别姬》到《我们的荆轲》,从《檀香刑》里的茂腔悲风到《蛙》结尾处九幕话剧的一咏三叹,莫言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作为戏剧家的野心”。因此,他以戏剧《锦衣》回归,在自我的写作谱系中固然不无谋求“变法”的意味,本质上还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不过就大处而言,莫言素来致力于在小说与戏剧之间重建互援关系的实践,尤其近些年对戏剧创作有加无已的偏好,显现了他面对汉语文学相对沉滞的文体秩序的一种破壁之志——自晚清“小说界革命”以来,一个多世纪里,小说一直占据文体中心的位置是不争的事实,而戏剧则相对最为边缘,这一点在既有的各种现当代文学史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尤其是新时期以后的文学史,戏剧所占篇幅越来越少,在有的文学史里甚至阙如。
莫言的戏剧热情在这一背景下似乎不合时宜,但未必不具有前瞻意识。我们注意到,在关于戏剧的访谈和演讲中,他多次提到过新文学肇始阶段陈独秀等启蒙先驱对戏剧的鼓吹,并认为陈独秀的判断在当下“依然很正确”。今天来看,“五四”一辈知识分子对戏剧的推崇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体选择,而毋宁说是一种历史进化论的选择,他们看重的是易卜生、托尔斯泰等的社会问题剧所代表的启蒙现代性,换言之,是戏剧这一文体“形式的道德”决定了他们对其倚重的态度。而且“五四”一辈知识分子所推崇的是近现代欧美的新式话剧,对于渊源有自的传统戏曲基本是持批判立场的,无论是古典的唱腔曲式,还是写意的形体表演都遭到新剧阵营严厉的抨击。明乎此,便不难发现,莫言与“五四”先驱对待戏剧其实是和而不同的:一方面,莫言认为戏剧入人心之深的感染力是所有叙事类文体中最强的,普通中国民众,尤其是老一辈人,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几乎就是被各种戏剧类作品所塑造的,那么要贯彻其“作为老百姓写作”的信条,戏剧自然因其“形式的道德性”而被他推重;另一方面,莫言对戏剧新旧之争的历史教训心知肚明,而他素来的文学立场也让他更青睐于在民间发掘戏剧质朴的力量,并尝试对旧戏和民间戏曲的审美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当下戏剧创作的源头活水。
《锦衣》的意义或即在此。此前在创作《我们的荆轲》时,莫言在“故事新编”的同时,格外强调了借剧写心、直面自我的动机,同时观众和读者也注意到了话剧内蕴的强烈解构色彩。与之相比,《锦衣》更像是一步大幅度的后撤。这部戏写的还是高密东北乡的故事,背景是晚清,它大量运用民间戏曲元素,突出的是外在的传奇色彩,即莫言所谓将“革命党举义攻打县城的历史传奇与公鸡变人的鬼怪故事融合在一起,成为亦真亦幻的警世文本”,这里无论是对“故事”的强调,还是对“警世”的标榜,都与传统戏曲的题旨相似。在戏剧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上,《锦衣》也是全面向传统戏曲复归,如单线的叙述,起承转合的情节走向,性格固定单一的功能化的人物设置、写意的动作和装置、大团圆的结局等等。
当然,《锦衣》绝非只是一意拟旧那么简单,细读便不难体会,莫言在这出戏里,下足了执简驭繁、就拙为巧的功夫。他凭借戏剧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获得比小说还要畅快的叙事节奏,而令他神往的元曲的“一韵到底”也有了尽情施展的机会。剧中无论是季星官和春莲的伉俪情深,还是王婆、王豹姑侄的巧舌如簧,抑或庄知县父子的昏庸纨绔,种种唱段看似不暇修饰,实则别有匠心,社会各阶层的声口跃然纸上,正义者和邪恶者莫不音韵铿锵。顾随先生论汉诗之形、音、义,曾谓:“以上三者,莫要于义,莫易于形,而莫艰于声。”借用这个说法,戏剧其实亦有义声之辩,声口的活泛同样艰难。而读《锦衣》里诸人发声,有时一句简单的道白或一声冷笑戏谑也给人神完气足之感,让人时有读《茶馆》的感受,这种“声音的诗学”确实体现出作家不凡的艺术功底。更重要者在于,莫言是以退为进,当小剧场的先锋戏剧和后先锋戏剧成为新的媚俗和规制时,焉知京胡、二胡伴奏的唱段不能为进入死胡同的戏剧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同他的小说类似,《锦衣》其实也隐含着莫言在正史与野史之间的自觉选择,他每每有宏观的历史视野,但落笔却在丰饶鄙野的民间。戏剧里青年志士的革命大业与以鸡代婿的乡土风俗奇妙地绾接,季星官凭借一身锦衣出入青莲身边,这件“锦衣”成了他的隐身衣,也未尝不是莫言施展的“障眼法”——通过这件戏剧的“锦衣”,他自由地出入于历史与传说之间,就像剧里季星官的父亲在盐铺里挖了四通八达的地道一样,莫言也在文本里挖下条条通往传统的暗道,随时可能在一个隘口着一件古衣现身,他借此逃逸了现代汉语的文体清规,让戏剧也具有小说一样的包容力,甚至更完善地成为对历史的荣耀和迷魅进行想象和表达的形式。
第四篇:兰马宣传口号
2014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宣传口号
1.激情马拉松,活力新兰州(主口号)
2.相聚黄河畔,相约马拉松
3.美丽兰州,为爱奔跑
4.我们的马拉松,我们的母亲河
5.奔腾的黄河,奔跑的兰州
6.感受黄河文化,享受奔跑乐趣
7.百里黄河风情线,千年魅力马拉松。
8.让我们和黄河一起奔跑!
9.兰州马拉松,有你更成功
10.全民健身嘉年华,激情活力马拉松
第五篇:心得体会(马香兰)
深入学习三级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010年8月10日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主要议程是学习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区局师增健局长、市局马存军局长对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的讲话进行了学习,下面是我在次深入学习文件的心得体会。
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提出的“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要好”的“四要”良好作风对卷烟工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四要”工作要求必将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促进卷烟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要把姜成康局长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四要”工作要求,提升团队能力,高质高效打造行业先进卷烟工厂。主动向前,切实加快工作节奏:“节奏要快”,就是要求我们要主动向前,不等不靠,“快”字当头,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一深入的倾力宣传,从而使业户对企业各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业企关系朝着互利双赢的健康方向发展。
一、烟草客户经理的营销技巧
烟草客户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要多用脑力,在市场营销中发挥聪明智力作用,不断拥有忠实不二的业户,开阔更广扩的烟草营销市场,这就要求烟草营销人员掌握更多的营销技巧。
1.客户经理在与零售户的接触中,先期介入工作很重要,有利于消除双方戒备心理,拉近距离,从而更易于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以便促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日常营销工作中,一定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以殷实的营销技巧,良好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诚肯的服务态度,去与零售户相处。2.一般情况下,对不熟悉的被访零售户,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直露表白的方式效果并不不见得取得预期效果,有时显得比较唐突,甚至是互相之间的尴尬。所以,必须事先找到一个对方都感兴趣的切入点,激起对方表达欲,使对方很快进入角色并兴奋起来,意欲与你倾吐,这是你应成为一个最忠诚的学生,最贴心的受众,这样你的工作就找到了突破口,工作就好得以开展了。3.一个营销人员面对的决不是一个或几个零售户,你所面对的是一百多个零售户,不可能没完没了地听一些天方夜谈,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浪费,必须科学合理地按排访销时间,有意识控制节奏及主题,不能由对方没完没了。这就需要烟草营销人员及时有效的引导,加以控制,达到目的,适可而止,这是营销艺术问题。
二、客户经理应具备的能力
1、理解能力,烟草客户经理必须全面掌握烟草专卖法及实施条例,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政策要求,具体操作实践贯彻执行,这就要求烟草营销经理必须有较高的理解能力。
2、分析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瞬息顺隙万变,烟草客户经理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对市场的认知分析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中找出头绪,摸出规律、认识规
3、学习能力,必须拥有丰富的综合知识,这就要求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学习增强能力,以知识创造价值,打造学习型职工,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向知识要效益,向学习要发展。
4、协调能力,必须有足够的协调能力,不是只满足于条条框框本职工作的保守工作,而要有创造性,把工作中的矛盾尽量解决在基层,为创造和谐烟草而尽心尽力。
因此,作为一名客户经理不断提高素质,掌握先进的营销技巧,发挥应有的一线尖兵作用,增强营销能力,为吴忠烟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的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