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量阅读总结
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打造书香校园
沙岭小学诵读古诗侧记、小结
营造氛围,形成特色。沙岭小学决定,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作为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营造诵读中华经典的文化氛围,将其成为学校教改特色和亮点之一。利用教室、走廊、楼道、图书室、展板进行经典诵读的环境渲染。各班在班级黑板上设置读书小专栏,如“诗词荟萃”、“经典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校利用每日广播播音时间,设置“中华经典欣赏”小栏目,示范朗诵推荐的篇目。
加强领导,全面实施。此项工作由教导主任领导,语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按照诵读内容及要求、活动时间安排抓好落实。各班围绕小学生必读古诗一百首,制定详实的计划,将诵读内容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有计划的分步实施。同时,班主任要配合语文代课教师选好课前领读主持人。学校要求,从三年级起,动员每个学生采蜜集作为“中华经典积累本”,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诗文,建立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开展竞赛,展示成果。中华经典诵古诗读活动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坚持,持之以恒。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卓有实效,学校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诵读比赛活动巩固落实。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班级诵读展示活动,评出每周“诵读能手”。二是组成学生课外活动诵读兴趣小组,在教师或小组长指导下采用两人赛、小组赛,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
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的诵背,让灵活而富有变化的方式激发起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三是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师生同台诵读(书写)经典大赛”活动,展示师生的风采。学校设置个人、班级奖项给予鼓励,以此激发师生们的诵读热情。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全市师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勤读书。让沙岭小学校园时时充满勃勃生机,处处洋溢浓浓书香
第二篇:海量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海量阅读”实验小结
开展海量阅读实验已近一个学期,这一个学期以来,我立足学生的实际,关注课内外延伸,努力在各类活动中开展了此项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课本资源,拓宽阅读渠道
在文本的处理上,整合教学资源。课文的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托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文本的处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上,充分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大胆放手,尝试着让孩子先学。但其中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过多的分析、讲解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有用的价值。像《牛郎织女》这种比较好读、浅显易懂的课文,我就降低训练的重点,没有一段段文字揪着反复读。学生已经能复述下来故事了,多次的重复孩子也会厌烦。于是,我把省下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读和这篇文章题材一样的民间故事,像《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学生读完的。像《安塞腰鼓》、《草原》这些文字较长,语言优美的文章,我让学生在作预习的时候就要多用一些时间读通读熟课文,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直至背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所独有的乐趣,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孩子。对于课文的处理切忌牵着孩子的思路一段一段地引着讲。对于描写名人事迹的文章,如《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等课文,在课堂理解的同时,我又让学生当堂阅读了校本教材《一路花香》上的三篇文章《钱学森》《詹天佑小传》《伟大的平民总统——林肯》,既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又是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对人物、对中心有了更深一步的解读。
二、课内阅读指导、保障阅读质量
整合课本资源后,原来三堂课时间的教学内容,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任务了,节省出的时间,就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的指导。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坚持读《诺亚方舟》到现在的《一路花香》,学生已经读完了两本校本教材。本学期又向孩子们推荐了几本课外书《简爱》《鲁滨逊漂流记》《史记故事》《昆虫记》等。其次班内每人配备不同种类的书,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了小小图书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图书,保障了阅读的数量。在家长的配合指导下,提供的书籍孩子大都能主动阅读。我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评改学生记录的读书笔记,评选读书小明星,加以鼓励。课内开展的读书推荐活动,读书交流活动,保障了阅读质量。
三、生活化日记,展现阅读成果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事情。通过自由的表达,真实的语境,才能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使读书、识字、积累有更广的展示舞台。为此我多次举行生动有趣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语文课堂上,举行了:国庆联欢会、观察新同学、观看月全食、小小辩论会等一系列的活动;课外,我又指导学生进行了采访名人、采集落叶、去敬老院做好事、做剪报等一系列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也涌现了一篇篇精彩的佳作,通过黑板报等形式展示孩子的作品,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素养
利用三节课的时间,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以“感恩祖国”为主题的的演讲比赛,要求脱稿演讲,即训练了记忆力,又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更激发了孩子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我还开展了写字比赛,评选写字小巧手,颁发荣誉证书,让孩子从小树立成就感。依托小组合作,我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由小组长参与班级管理,制定组内评优制度,评选每周进步最大的孩子,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风,现在班内事事有人做,人人有责任,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陶醉在书香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我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设计《读书笔记本》,让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在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上,我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受益于以上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学期的阅读量在几万字左右的孩子已超过了一半。这其中有家长的支持,有孩子们的付出,也有自己辛苦的劳作。思想决定行动,细节决定成败!虽说教无定法,但教者必须有心、有思、有悟、有所改变。改变中寻求永恒,只有树立大的语文观,改变一本书教一学期的思想,大胆放手去实践,才能实实在在的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在思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我希望我的海量阅读之路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第三篇:海量阅读竞赛总结
丹水镇2011秋期海量阅读竞赛活动总结
11月28日,全镇举行的中小学生名著名篇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已经结束,经过精心组织,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这为落实“海量阅读”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提高综合素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本次竞赛试卷选取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依据文章内容设计的试题,从竞赛情况看,参赛的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竞赛时能够做到静心读文,认真思考,答题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个别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答题有独到见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次竞赛活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全镇总体巡视看,感觉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名著阅读意识不强,学生的作业多,没有时间阅读。因此,并没有多少老师真正去落实。班级图书角至今还不够健全,读书笔记检查不够实在。对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虽然没有占用,但指导力度不够。
2、教师本身也许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但是,疏于或懒于去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其实,教师如果能将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会去感染学生,学生是
有兴趣去阅读的,学生不读书,责任在老师。
3、.一些教师支持不够。名著阅读不单是语文老师的事,而是所有教师的事。经常看到老师强行没收学生的课外书(诸如杂志、名著等)。这无疑在剥夺、打消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习惯方面。一是静心阅读的习惯。有些学生不先通读文章,拿到题目就做,断章取义,造成答题的片面性。二是认真审题的习惯。有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清题目要求而失分,阅读习惯有待加强。
2、知识方面。一些文学常识要随机渗透。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慧眼发现,善于捕捉知识点随堂点拨,让学生“零存整取”。
(三)、学校方面:
学校的名著阅读环境还未形成。文学氛围不够浓厚,一些老师忙于抓学生过关、抓学生考试。单凭语文的几场竞赛是无法形成读书氛围的。因为,其他科目的老师,只要作业量加大一些,就能让学生疲于奔命。课外阅读在疲惫的夹缝中进行,势必影响读书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主要建议
(一)学校要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校要多些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开放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建立定期借阅制度,来营造读书氛围,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如经典名著、名人故事等,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利用家长会宣讲课外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起阅读的兴趣。2.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是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是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对课外阅读指导课任务和作用的精辟概括,让学生习得必要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目的之
一。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使他们大大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精读是为了对读物内容作充分的理解,而对读物逐章、逐段、逐句、逐字进行深入阅读的方法。精读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并消化读物的内容,帮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
(2)浏览法。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我们要阅读的材料往往很多,而有的文章又往往不需深钻细研,只需知道个大概即可,有些书我们也只需要其中某一部分资料而已,此时,浏览便成了最佳的阅读方式。浏览法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而且省时高效。
(3)批注法。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中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勾画,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除上述的三种常用阅读方法外,还有很多其它的阅读方法,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2、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
(1)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的文章,摘录有关的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2)熟读成诵。对于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读到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句子,应鼓励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赏读,直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并在以后的时间里,经常进行复习。
(3)剪辑法。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及时剪下来,分
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在本子的前面加上目录、封面。
(三)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1、学校要利用晨会、班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周两次的集体读书读报活动。培养学生读书读报意识、兴趣、能力,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2.、举行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了解我国灿烂文化,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学校要把学生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这样就能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在自我参与中提高整体素质、综合能力。
4、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如举行故事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主题班队会、读书征文、书评等活动,评选出最佳读书征文、笔记向学校校刊推荐。
(四)学校要开展多元的读书评价手段。
1、读书笔记的评价。对“读书笔记”每周评价,对优秀的读书笔记给以奖励。
2、读书活动评价。如阅读竞赛,读书征文,优秀习作进行评价。评价从参与态度、成绩的优劣客观地、全面地进行。
3、背诵评价。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古诗文等都得一一背诵,除教师抽查外,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学生互查背诵。同时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督促背诵。
4、测试评价。重视课外阅读的评价,就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从而对学生识字解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丹水镇中心学校
2011年11月28日
第四篇:海量阅读课题研究总结[最终版]
“课程整合与海量阅读”实验小结
开展海量阅读实验已近一个学期,这一个学期以来,我立足学生的实际,关注课内外延伸,努力在各类活动中开展了此项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上,充分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大胆放手,尝试着让孩子先学。但其中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过多的分析、讲解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有用的价值。像《粗心的小画家》这种比较好读、浅显易懂的课文,我就降低训练的重点,没有一段段文字揪着反复读。学生已经能复述下来故事了,多次的重复孩子也会厌烦。于是,我把省下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读和这篇文章题材一样的儿歌,像《小白兔》、《查字典》等儿歌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学生读完的。
整合课本资源后,原来二堂课时间的教学内容,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任务了,节省出的时间,就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的指导。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坚持读《最童话系列》到现在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365夜故事》学生已经读了10本书,1
另外这学期我还向推荐家长《小布头奇遇记》、《木偶奇遇记》、《稻草人》等优秀书目。其次班内每人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了小小图书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图书,保障了阅读的数量。在家长的配合指导下,提供的书籍孩子大都能主动阅读。我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记录拾贝集,评选书香少年,加以鼓励。课内开展的读书推荐活动,读书交流活动,保障了阅读质量。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事情。通过自由的表达,真实的语境,才能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使读书、识字、积累有更广的展示舞台。为此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一个学期的阅读教学让我受益很多,喜的是孩子们的读文能力有了进步,而且对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能够独立思考,而且更值得庆贺的是有一部分喜欢动脑思考问题的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不过在这一个学期的阅读教学中我也觉得有许多不足:1.文章的选择还有待提高,尽量选择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文章,能调动孩子们阅读积极性的文章。2.适当的展示,读书环节,让孩子们在读书中能够有所收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只有树立大的语文观,改变一本书教一学期的思想,大胆放手去实践,才能实实在在的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在思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拓展阅读中我还会就自己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修改,及时调整!我希望我的海量阅读之路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2011
年12月20日
第五篇:海量阅读心得
第二学期“海量阅读”课题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学校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小学语文“海量阅读”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反思、调查、研究和实践,我们组在实现阅读从课堂向家庭延伸、以课内有限带动课外无限方面;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实现阅读由量变到质变方面;在实现阅读由被动变为自主、提高学生海量阅读积极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自主阅读”逐渐成为孩子们共同的认识。
1.给孩子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我们崇尚小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也坚持小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那就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①让经典诗文与童年相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智慧。
②让文学经典与学生相随
经典是通过文化历史长河汰洗出的文字精品。而儿童文学作为首选读物应该作为儿童阅读的“主食”。从本学期开始,我把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语文教学———跨越了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让语文的课堂充满书香。师生共读,读整本书。并将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将读与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创新阅读模式,让孩子们提高阅读效率
如何让孩子进行大量持续地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我们初步确立导读、共读、讨论的班级读书模式。在导读中,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有一份阅读的期待。指导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共读中,建立话语环境,师生共同阅读、交流同一本书。在讨论中,让文字温暖彼此的心,让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彼此交融,让孩子的心智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组织班级读书会:大声读给孩子听,图画书阅读,名著导读,阅读交流会,读物推荐会等多种形式。设计时要把握: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孩子逐步拥有思辨的眼光;话题设计能启发学生多元思考;精心选择书本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点等。可以说,读书交流会,在作者、文中人物、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师生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走进了文本,走入了精神的深处。在交流中学生从文学作品本身感受到美,学会了做人处事,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内心,升华了境界,健全了人格。
3.亲子共读,提高阅读兴趣
要让孩子爱书,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班组织开展了“与孩子一起诵读”等亲子共读活动。在学校调查问卷中,有家长这样写到:与孩子一起读书很快乐,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真是一同读书,一同成长。我们了解到:每学期孩子们在家中至少阅读2—3本书。可以说亲子阅读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也让读书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