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关联词,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用法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关联词;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用法姓名:
一、用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
1、用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起来。
⑴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我不能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我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三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董存瑞牺牲自己。董存瑞要炸毁暗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 做个好猎手要枪法好。做个好猎手要机智、勇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你每天坚持早锻炼。你的身体素质会得到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不但„„而且„„,不仅„„还„„。⑴ 我们()把轮船停在港口,()冒着狂风暴雨前进。
⑵()从小学好本领,()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
⑶ 小王的学习()有进步,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⑷ 妈妈()工作,()参加进修学习。
⑸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⑹()明天下雨,我们()要去探望李老师。
⑺()长城是那样雄伟壮丽,()吸引了很多游客。
⑻ 一滴水()很小很小,()无数滴水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江河湖海。
3、判断下面关联词语是否恰当,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⑴ 即使说法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⑵ 虽然他平时善于观察,因此写作文时总是言之有物。()
⑶ 即使勤奋的人,才有希望做出优异的成绩来。()
⑷ 既然修筑京张铁路十分困难,詹天佑也依然接受了任务。()
⑸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才有可能成功。()
二、体会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用法,并把相应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A、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B、表示声音断断续续。C、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
①“唉!西蒙死了。两个孩子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②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蜈蚣”、有“蜻蜓”、有“仙鹤”„„()
③“有没有同学考卷已„„”,老师的话还没说完,丁丁已举起手来说:“老师我已做完了。”()
2、判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语言中断或声音延长。B、表示意思递进或转折。C、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
①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
②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③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爬出。()
④草地上开满了花,招来很多小蜜蜂——它们在花丛中穿梭忙碌着。()
3、体会引号的用法。
A、表示引用别人的话。B、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C、表示引用特定的词语。D、表示否定或讽刺。①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一种“人”字形线路。()
②湖边的森林里有列宁的“绿色办公室”。()
③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④弟弟被评为“三好学生”。()
第二篇:六年级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六年级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一、引号用法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从以上四种用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第四种用法实际上是形式上(格式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并不作为我们这次探讨的重点。这样引号的用法主要只有三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二、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
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3.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例如: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最大的麦穗》)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4.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5.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们每天都要上的15分钟的写字课。
6.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多指因力量、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感叹无可奈何。“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
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2.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四)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六年级语文下册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
三、破折号: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它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1)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3)我得到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 2.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3.表示语音的延长
1)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 2)“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四、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一)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敌„„我八路军„„奋斗到底„„” 2.“„„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二)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2.“嗒嗒嗒„„”
3.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4.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5.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三)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六年级引号的用法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
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3.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例如: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
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最大的麦穗》)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4.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5.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们每天都要上的15分钟的写字课。
6.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多指因力量、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感叹无可奈何。“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
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2.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四)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二、破折号: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1)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3)我得到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 2.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3.表示语音的延长
1)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 2)“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三、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一)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敌……我八路军……奋斗到底……” 2.“……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二)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2.“嗒嗒嗒……”
3.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4.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5.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三)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四)思维的跳跃。例如
倘若他已经不幸离开了我们……不,不会的。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引号的用法是一个重点,还记得两年前教六年级,我们六个班的语文老师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课文中出现引号的用法,并上网查阅,可网上各说各的,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我们老师之间也是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也没得出个恰当的答案。今年又教六年级,又遇到了这个问题,我想想有必要把这本书中引号的用法弄清楚。
一、引号用法的界定
我先是查找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因为这两本字词典,是小学生必备的比较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在《新华字典》的第页上明显标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二、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 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这句话中引号的用法就是引用他人说的话。但引号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2.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
3.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是日本人民说的。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在这些句子中,“合作”、“能源危机”都是这些句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
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3.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为给这些词语加上引号就是为了起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例如: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说明:“瞎子”本来的意思是指双目失明的人,在这里是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最大的麦穗》)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4.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
5.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们每天都要上的15分钟的写字课。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多指因力量、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感叹无可奈何。“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
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2.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破折号:
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它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1)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3)我得到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
2、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3、表示语音的延长
(1)我隐约听见“哗—— 哗——”的声音
(2)“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敌„„我八路军„„奋斗到底„„”
(2)“„„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2)“嗒嗒嗒„„”
(3)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4)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第五篇: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号、冒号、引号、破折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用法(含辨析、例句)
标点符号专题
问号、冒号、引号、破折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用法
一、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如: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但不知道明天要走到哪里,做什么,就连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不清楚。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注意]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反问句末尾一般用问号,但反问句语气很重,感情强烈,末尾可用叹号; 如:堂堂元帅在集会中竟遭无知学生的辱骂和问罪;„„这哪还有什么尊重可言!
5、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怎么啦,你?
[注意]倒装句中,感叹号具有相同的情况。如:你放着罢,祥林嫂!
二、冒号的使用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总分
2、用在提示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分总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
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
三、引号的作用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如: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火种犹存。共产党人“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前引号处如果是冒号,后引号用在其他标点外面。否则,后引号用在其他标点前面。——前冒后内,前无后外]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
鲁迅说得好:“… …。”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如: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如:三峡工程、京广铁路 “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6.引号之间不用顿号隔开
课堂里响起了“。。”“。。”的口号。
四、破折号的使用、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这个跟冒号用法一样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破折号和冒号的区分:
(1)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部分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如: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大会理事。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的则不行。
如上面的第二个例子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而第一个则不能省去,否则意思就不明确了。
(3)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末,而破折号则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如: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3、破折号和括号的区分:在朗读时有差别
双破折号的作用与句内括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在句中插入解释或补充;但句内括号中的内容在诵读时不读出来,而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要读出。
五、括号的使用
1、句内括号:注释句中的某些词语,紧贴在被注释或说明的词或句子后面。如所注
词语后面有标点,要标在括号的后面;括号内的语句之间可加标点,但末尾不用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直接用括号收住。即括号内句子末尾不能有标点。
如:推行“三证”(即机手合格证、机具检验证、供油证)供油制度,阻塞了油料漏洞。
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2、句外括号:注释整个句子,在句末标点后面;它的内部可用标点,句末标点可用可不用,要用时要标在括号内。
如:“吸翠霞而夭妖”出自晋代郭璞的《江赋》(见《文选》卷十二)。(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第7页注释)
六、书名号的使用
1、表示书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歌曲、电影剧作等。、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丛书、专题名、计划等不能滥用书名号。如: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
如: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自由谈为报刊栏目)
4、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同引号用法 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中国工人〉发刊词》、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如:《荀子•劝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省略号的使用
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如: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要删去省略号)
2、一般情况下,句末有省略号,其他标点符号省略。
如: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逗号应省略)
八、顿号的使用
1、并列短句之间,词组较长或并列词语带“啊、哇、呀、啦等语气词”,之间都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绿色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快乐。
情况的了解,战略的部署,方案的落实,都要包括在领导们的工作中。他退休后生活惬意的很,钓鱼呀,逛街呀,看戏呀。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4、概数间不用顿号,确数用顿号
如:他大约七八十岁--概数;三年级四、五班的学生表现特别好!--确数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可看做是较长的词组
九、分号:
1、句子中“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如:阅读有许多好处:它能扩大你的知识面;能陶冶你的情操;能提高你的审美能力;等等。
【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