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0: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

第一篇: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

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

摘要:本文中笔者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谈论有关地震的话语。首先从模因的概念与模因论入手,其次,以此理论分析有关地震的语言模因,随之引出有关地震对话中强势模因的特性,最后得出结论:模因的意义在于使用。通过分析有关地震的话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紧密相联。

关键词:模因论,模因,复制,传播,地震

1.引言

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的研究讨论,正在西方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国内,何自然先生首先把模因论引入语用学领域。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和探讨模因现象,例如:有些学者谈到模因论与社会运用的问题,有些谈到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有些讨论了模因与翻译,有些人分析了语言中的模因等等。自五.一二汶川地震以来,举国上下都曾悲痛哀悼那些因地震失去生命的同胞,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抗震救灾。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地震有关的感言、评论、诗歌、视频和对话。本文中笔者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有关地震的话语。从模因的概念及模因论的视角探讨此次地震在各种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等出现的有关地震对话中语言模因的特性及意义。最后得出结论:模因的特性是复制和传播;模因的意义在于使用。通过分析有关地震的对话,我们能够觉察到语言模因在特定环境下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在面对此次自然灾难,有助于人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和鼓励;有助于强化大众的爱国热忱。

2.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和传播规律,其核心概念是模因。它最早出现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而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又从一个电脑复制到另一个电脑 …… [1]。事实上,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断丰富,就是因为历代语言使用者不断模仿、复制与创新。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使用和模仿,那么它必然走向消亡。所以人们只要说话,就在传播模因,复制模因。因此,语言模因是模因的主要存在形式。对有关地震语言模因的分析,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又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耳目一新的特性—权威性。语言信息如果具有权威效应,就会得到人们的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现象。

3.语言模因与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形成与传播

语言,就其社会功能来看,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信息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一个新的语言信息,最初都源于个人的创造,一般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由于有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被大众接受,于是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模因的表现可以是单个模因,也可以是模因复合体。

模因与模因之间互相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这就是模因复合体 [3]。模因可以像病毒一样从一个宿主传播和复制到另一个宿主,不断的复制与传播得以流传下来。

自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几十年内没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然而,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 级大地震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大多数人亲身经历或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刹那间撼动了全国每一个人的心。很快从全国各类媒体渠道都能了解到许多有关地震的话语,这些话语基本上都是拥有权威、名望、魅力的人士和其他有影响的人所说的,往往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人们愿意模仿他们,从而使他们所拥有的模因得到传播。虽然相同的模因“地震”存储在每个人的大脑中,也可能每个人对于同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的方式不同,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有关地震模因的不同形式以及不同观点的话语,但是其影响和意义却是相同的。以下是从各种新闻媒体中摘录的相关地震的语言模因。

灾难发生后,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看到,总理凝重而急切的神情;我们听到,总理坚定而神情的声音: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温家宝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温家宝在体育馆孤儿安置室拉着一个流着眼泪的小朋友的说:“„„别哭,别哭!政府

[4]会管你们的,不会让你们失学。既然幸存下来,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其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语言模因的选择过程是相互竞争的过程。有些语言模因能够引起人们注意且大众容易接受,势必会成为一种强势模因流行和存活下来。所谓强势模因,就是在自我复制过程中获胜的模因。由于与语境相关的社会意义、情景意义、情感意义等随模因复制而变化,整个话语含义也相应变化。权威人士对语言信息的创造、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社会成员对语言信息做出相同或类似的举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通过文件、电视、报纸等舆论宣传得到迅速的传播,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庄严性、权威性和持久性,很快就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竟相模仿的对象。温家宝作为国务院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数小时就赶赴重灾区,调集部队官兵,指挥人员极力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从行动上告诉世人什么叫人权,什么叫鱼水之情。其言行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温总理的话语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传播或复制到每个人的心中,激励并促使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协力,因而众志成城,使得地震对灾区的危害减小到了最低程度,慰藉和安慰了失去亲人的灾民们脆弱的心灵。

4.强势的语言模因具有的特性

一种模因要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必须具有下述特性或其中的几个特性:

(1)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实用性

语言信息只有因为实用,才使得人们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3〕。模因学者认为,一些模因的成功是由于它们对我们人类确实有用,语言信息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就越是模仿它。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网络、报纸、电视和广播中看到和听到一些简单的有关地震的话语,同时其中的有些话语在家人、亲戚和朋友之间在作为问候语使用,用来表示他们之间的担心、牵挂、鼓励和祝福。

① 汶川地震感人流泪的母女对话

孩子:妈妈,妈妈,地为什么在摇啊? 我怕![5]

妈妈:孩子,孩子,别怕!

[6]② 部队首长马德文与在救灾前线的儿子消防战士马赫之间唯一的对话

父问:“回来了?”

子答:“回来了!”

[7]③ 网络对话

不二大师 15:55:1

4你哪里有感觉吗

薄荷咖啡 15:55:2

3有,我在22层

④ Simpleman 01:21:28

。。活着真好[8]。

人们更易于接受他们所喜爱的人的影响和劝导,更倾向于同意他们所喜爱的人的观点。长辈们常用来自于母亲与孩子对话的“别怕”一词来鼓励及安抚年轻人和小孩。例如:别怕!放心去做吧!父与子之间简单的对话“回来了”表达了他们对对方的深切关怀和牵挂。网友之间的交谈“你哪里有感觉吗?”渗透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友情。而简单的四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活着真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地震的影响,这几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成为语言模因在在人们的耳旁传播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作用就是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2)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合理性

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意义合理,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语言模因要得到强化或保留,一个重要因素是该语言信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3]。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一些语言信息因其能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被广泛传播,被不同的人们用于不同的语用场合和语境中。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人们需要阅读到或听到鼓舞人心、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话语来勉励自己。这时,作者们领悟到这一点,要以乐观的心态使用钪锵有力的言辞书写有关抗震救灾的文章来提高大家的士气。下面是选自南方日报的一段评论:

今天,我们就这样吹响战胜震灾的“集结号”。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灾区还是其他地区,大家都在万众一心的情形下各司其职,各尽本位,共同承担起抗灾救灾的责任,为了哪怕一丝一毫的希望,也要抢救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谁也无法预测天灾会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但当我们一起伸出双手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战胜一切灾难的能量:因为这就是守望相助,这就是众志成城,这就是人心温暖人心,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尊严与希望。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9]

由于有其合理性,我们可了解到有关抗震救灾的这种文体风格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种媒体上。振奋、鼓舞、激励人们的心灵。

(3)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多产性

手机、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趋向于更加有效地传播模因而采取的重大步骤。它们也增加了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多产性[2]。正如河流、湖泊和岛屿能够将更多的人结合在一起一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语言模因系统中被结合在一起并且创造出大量的别出心裁的语言。我们可以在有关抗震救灾的话题中看到许多不同文体的作品。例如:有关悼念汶川地震中遇难民众的诗歌或者讴歌士兵的英雄形象的诗歌和有关颂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感言。下面是一

[10]首致汶川地震前线将士的诗歌:

撼不动中国

汶川地震酿悲剧,震中百姓命悬处,国土几乎全波及;灾情号令舞军旗;

楼塌人埋路堵断,雄师徒步脯国难,山摇地晃天哭泣。哪里危重哪结集。

总理就在我身旁,十万军旅斗振魔,决策运筹总书记;百万志愿战废墟;

“我们都是汶川人”千灾万难铸中华,华夏血脉汇一起。亿万神州颂不屈。

在这首颂扬抗震第一线的士兵的诗歌的第一节中,我们对地震导致的灾难历历在目,刹那间我们好像又亲身经历了一次地震,让人难以忘怀。作者在第二节中惟妙惟肖地形容了温家宝总理亲临抗灾前线和胡锦涛主席果断地领导华夏子孙抗震救灾。第三节讲述了士兵们坚定地前往灾区挽救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第四节高度颂扬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勇于抗震救灾的崇高品质。短短的一首诗加起来不到九十个汉字却描绘出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地抗震救灾的宏大场面。语言模因事实上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能够使用它在同一语境下巧妙地复制出任何文体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5.结语

通过分析有关抗震救灾的话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人们的心态紧密相联。我们深切感受到各界人士众志至城,同心协力,以各种形式帮助四川灾区人民和为灾区重建贡献微薄之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感人肺腑。人民子弟兵活跃在抗震第一线,在现实生活中再现了《士兵突击》中士兵的英雄形象。通过汶川地震,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另一面―――团结、坚强、勇敢,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以身作则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从这次“地震”中传播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模因的意义在于使用〔2〕。模因论对于语言中的话语分析具有独特的解释力。语言的功能是传播模因,同一语言模因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同时,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创新过程,这些有关地震话语模因的出现,既丰富语言模因的内容,又促进语言的进化。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 何自然.语言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3] 何自然,陈林霞.语言模因现象解析[J].外语学刊,2006(3):23.[4]

[9] 周虎城.http:///article/2618

A Memetic Understanding of Utterances on Earthquake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utterances on earthquak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metic theory.First, the concept of meme and the memetic theory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Next the author describes how the language meme of earthquake is transmitted and copied.The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me of utterances on earthquake.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meme is to be used and the successful meme of utterances on earthquak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rescue work in Wenchuan Earthquake.Key Words: meme, memetics, transmission, copy, earthquake

第二篇:地震因灾接访工作经验做法

5.12地震给全镇造成了极大破坏。灾害面前,多数受灾群众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但个别群众抱着等、观、望思

想,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受灾生活困难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

重视,认真负责,有效地处理了因灾上访问题,使全镇因灾上访

量较少,息诉息访率达100%。目前全镇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群

众安居乐业。

一、5.12地震因灾接访工作具体做法是:

1、加强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全镇领导包片,镇干部包

村,第一时间,深入到各村、组、农户,户户查灾,同时耐心向

群众宣传灾后重建政策,把灾后救济对象条件和农房重建国家补

助标准宣传到户,让群众心中有政策。

2、严格把握政策,做到公平公正。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始终

坚持阳光操作,坚持按程序进行,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

则,做到公平公正。符合政策条件的,不重不漏,不符合条件的,绝不“将就”,绝不讲“人情”。使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3、变上访为下访,做到关心群众。针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党委、政府开展变上访为下访活动,实现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的交流和沟通,坚持群众无小事,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4、热情接待群众,做到晓之以理。对有困难或问题的来访群众,热情接待,做耐心细致地思想说服工作,严格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办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群众抱怨来上访,高高兴兴息诉。

第三篇: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旅游与文化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文体特征及翻译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翻译中的字词选择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商务谈判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 论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新词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86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hips in Sons and Lovers 87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88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89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90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92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94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95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8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99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100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101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02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03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论安东尼• 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 10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106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 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109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110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文化对在校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112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 115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116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 117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118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120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121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23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25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8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29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130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2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33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35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37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138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141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44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46 谈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48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149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家有儿女》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51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4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55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156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157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

158(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159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160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6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62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

163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4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65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66 A Study on Human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 167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168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6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 170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171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172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73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174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175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76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17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78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79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180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181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

182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183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 184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185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186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187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188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89 从文化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无辜 190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191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192(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 193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194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95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196 A Feminist Reading of A.S.Byatt’s Possession

197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198 印度商务礼仪研究—对中印商务谈判的建议 199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2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第四篇: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薛冬冬

(伊犁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模因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对传统教学法的态度、教师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级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模因论;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1The Enlightment of Memetics on TCFL Memetics has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to TCFL(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article has made tentative exploration for TCFL,and there were four aspects talked about:our attitude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talk,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mediate reading Course.Key words:enlightment;memetics;TCFL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meme)最早见于查理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类比生物学中的“gene”用“meme”来表示文化基因,他认为文化是进化来的,“模因”是文化选择的单位。继道金斯之后,Blackmore、Heylighen等许多学者积极地论述阐明了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且,近些年模因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把“meme”翻译成“模因”并对语言模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

[1](157)

模因是指文化传播和模仿单位。道金斯认为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作者简介:薛冬冬(1990—),女,山东菏泽巨野人,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进化依赖于复制和创新,同样也依赖于选择”

[2](P70)

。某些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

就语言模因而言,它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成为强势模因,而有一些则昙花一现既而被人们遗忘,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即语用功能。那些实用性强,具有生命力,在交际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词语往往会得到广泛应用,被不断的复制和传播。反之,那些陈旧的,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

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并进入它宿主的记忆里。在进入宿主记忆中之前,宿主首先应该发现(主动或被动)理解和认可这一被呈现的模因。

第二,记忆。“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

[1](P166)

也就是说,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留一段时间,否则称不上模因。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它通过感染宿主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会越大。记忆保留的长短跟某个信息的重要性、实用性、重复频率等有关。

第三,表达。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被提取出来,转化为宿主能感知的有形体,这一过程称为“表达”。表达的方式很多,诸如语言、文字、图片、举止等。

第四,传播。模因只有被复制并得以传播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是“死的模因”模因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载体或媒介。常用的载体有语言、书本、照片、工艺品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形式之一。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莫因,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所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从模因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3]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丢弃

第一,模仿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看似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环。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是模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所以语言的传播要靠模仿。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汉语的字、音都有其特点初学者必须要先模仿汉语的语音语调和汉字的书写形式才能为语言表达积累原材料。

第二,背诵作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随着一些诸如分析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的兴起而被忽视甚至被贬低。但根据模因论的观点,背诵不但不应该被抛弃,反而应该大力提倡。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周期特征,模因在宿主身上停留的越久,就越有可能与宿主融为一体。就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把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中成为语言模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句式、对话或者短篇。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英语教学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目的差距较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有的以考试为目的,有的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青少年的理解能力不及成年人,但记忆能力强,成年人则相反。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而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像未成年人一样大段背诵。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第一,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选择性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教材中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教材选择方面,我们要选择权威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因为,年代较久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里面的内容比较陈旧,不适用,没有时尚性,学生不爱学也记不住。其次,对于已选定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尽信书”,对于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称谓、词语要改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比如,有些学校的教材见面打招呼的对话还是类似“A:你好吗?B:我很好,你呢?A:我也很好”这样的“三段式”。其实,这种“你好吗”的问候方式在日常交际中时不常用的,除非是出现在长时间不见或探望病人的情境中。而学生是不了解这些的,那么教师就要是当地改动一下,变成学生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形式。还有的教材中入门汉字个别很难,不仅笔画多,意思也难懂,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酌情删掉或者放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去。

第二,语言、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教学。模因是文化的进化单位,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载体,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外语,都带有我们收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1]汉语就蕴含了一些汉文化的特征,比如,成语或歇后语就有文化典故,不懂就难以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该把语言中继承的文化信息也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了教授中国文化以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学生的外国文化。“模因的成功取决于三个独立的因素:模因本身的内容、模因适应其他模因的方式,以及外界环境”[2]。模因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强势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对于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跟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者本国的文化并且在教授中国文化的时候加以对比,那么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跟哈萨克斯坦的学生讲中国的农历时,可以对比哈国的历法讲解(哈历每个月都有专称)。

(三)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启示

身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都有可能被模仿而成为模因。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得注意自己的言谈、穿着、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尤其身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是教师队伍,还是中国,是中国文化。对于教师的教姿教态、穿着、处世方式等在此不再赘述,就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使用方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用语力求简洁实用。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如果大段大段地讲话,学生不但听不懂,而且会对汉语反感。所以,教师要用学生最易懂的语言,用最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课上课下都要跟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通用语,是各个方言区基本上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实用的语言。而有些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甚至干脆用方言词汇跟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口方言味儿浓重的汉语。所以,身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发音严格要求。

第三,教师所用词语、句子尽量与课上内容相关。模因是在不断的复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课上所学内容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中会无形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再经过学生的记忆、表达使之成为语言模因。

(四)模因论对对外汉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启示——以中级阅读课为例

第一,教师应把阅读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以中级汉语阅读课为例,它的教学目标是扩大词汇量、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的衔接、语段和篇章结构等,而不是把所有文章的每个字词和句子都弄清楚。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至关重要。阅读方式一般分为细读、通读、略读和查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即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种阅读方法。比如,对于一些表格和票据形式的阅读,我们一般用查读的方法找出需要的信息即可,而不用细读和通读,那样会很浪费时间。

第二,教师应反复纠正学习者不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习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习惯指读和出声读,这样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如果不及时纠正,它会在学习者的意识中变成强势模因。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他们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应通过句式教学和构词法教学提高学习者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文章大意是阅读的重要技能之一,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教授字义的猜测,中级阶段在猜测字义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词义和句意的猜测。

跟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和偏旁基本上就能猜出一个字的意思,所以在字义猜测中我们主要采用偏旁识记的方法。而在教授词汇意义时候,我们应该把汉语的构词方法教给学习者,比如,学了“货架“之后,我们可以列出“鞋架、衣架、书架”等一系列的词,告诉学生这种形式的词属于偏正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偏正式的词语。汉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和固定用法,我们需要把这些句式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把”字句的时候,我们要把“把”所表示的“把受事者提到动词之前,表强调”的意思告诉学习者,并据一些例子让学习者猜测意思(阅读课跟精读课不同,没有必要细讲其用法)。

第四,教师应适当地把文章结构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流水式”这几种结构形式。在遇到相关的结构的形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强化其在学习者大脑中的模因地位。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坚持模仿和背诵等传统教学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英)凯特·迪斯汀著:李冬梅,谢朝群译.自私的模因[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6).

第五篇: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臧艳芬

教学目标:

1、熟悉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具体考点要求

2、理清文本思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

3、比对答案,发现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方法、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思路,懂文意

2、总结归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翻阅《考试说明》,阅读考纲所解说的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2、请学生概括本考点最重要的两大核心能力(①筛选信息②概括分析)

小结:能够正确梳理文本思路是解答好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经典回顾,对应考点

1、《失败的英雄》(扬州期末联考卷卷):“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几千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策略:重点解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几分钟”(①怎样的几分钟,把指代内容具体化:“荆轲单独挑战强大的秦王”;②几分钟的特点:短暂;③几分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荆轲的勇于赴死精神、超凡的胆略和勇气、无比的英雄气概)、“ 震撼”(影响程度的深、巨大,)、“ 几千年”(影响时间的久远)“只,然而”(转折关系,内容的侧重点)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2、《回望钱学森》(常州期末联考卷):作者由钱学森的手稿想到他“唯美的人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钱学森唯美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题策略:梳理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文章总共6小节,前五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介绍钱学森的唯美人格:①为人的唯美:对他人的尊重;②治学的唯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③学识的唯美:天才的智慧;④教育的唯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负责;⑤专业的唯美:对科学研究不近人情的全身心投入)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三、一模考题分析

1、教师介绍阅卷得分情况以及学生错误情况

2、客观选择第一题:

由一得分同学讲解做题思路,并就其他同学的错误给予分析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①与原文进行信息比对,②熟悉客观判断常见的错误陷阱,③要有基本的常情常理的识别判断能力

3、主观简答第一题:“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

①结合阅卷信息,让0分同学和满分同学分别宣读自己的答案;

②请一0分同学说说,两个答案的差异,总结失分原因(误以为是回答“变革后的中国印象”或者“变革前后的中国印象”)

③请一满分同学分析解题思路(上下文中,有“颠覆了”一次,可见是回答“原来的旧有印象”)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审准题意,在语境中理解,明确答题导向(引导再次阅读考纲,注意考点要求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的提示与强调)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4、主观简答第二题:“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促使新闻变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①学生找到信息筛选的“导盲犬”:旨趣,即目的意图,获取原文第五节的关键信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学生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筛选区间(文章4、5、6节),分析问段内部层次关系,筛选概括

③结合阅卷中暴露的失分类型,选派错误代表宣读答案,学生讨论失分原因,并总结解题技巧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强化梳理思路意识、关注分值的暗示、关注题干中的答题规范要求(分条)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5、小结

四、拓展训练

2008江苏卷《纯朴的嗜血者》

1、学生阅读文本,梳理思路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原文思路

3、独立完成文后问题

4、交流讲评

五、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 16.A 17.C 18.(6分)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9.(6分)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下载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