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作业2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第四次作业
学校:姓名:
简答题
1、在选择导入方法时,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2022、新课程下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对策有哪些?1953、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哪些?202-20
3四、课堂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15
第二篇: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作业1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第三次作业
学校:姓名:
一、名词解释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1
32突发事件:157
二、简答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课堂突发事件摆脱窘境策略有哪些?175-177
133
第三篇: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 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心得体会
课堂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平台,其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好课堂的作用,就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调控,来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产品,则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同制作的一次性产品。因其共同性,不可预作;因时间限制,不可重复;因其一次性,不可修改。这就加大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难度,课堂调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乐业爱生,微笑相伴是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起码的、必备的素质。当然,仅有乐业爱生,微笑相伴是不行的。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调控课堂气氛,掌握有效调控课堂的策略,使课堂出现张驰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这既是现代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宏观把握,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握,所以对于教学课堂设计,我们经常想的不应是“这一课涉及什么内容”而是“怎样设计这一课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有所收获”。每节课我们都应努力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产生一份成功的愉悦,一份自我肯定的情感。
其次微观调控,课堂教学是一个浩大的创造人才的工程,他的成功不仅仅有好的整体设计,还必须有许多细小环节的设计即微观调控,在学生的注意力上;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意外事件中;在学生昏昏欲睡时,在学生的目光凝视窗外时,都需要教师的微观调控,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询问的目光;一个制止的眼光,一句高昂的快速的语调;一句别有所指的语句;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轻微的肢体语言;一个短暂的停顿,都会使学生言归正传,使得一节课顺利进行。
再次灵活机动,课堂教学虽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对他做了充分的设计,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有好多意外事件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机动的头脑,随即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谐发展。如巧妙暗示法,个别提醒法、重点提问法、幽默调侃法。这些方法多用在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身上。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不起作用,教师可换用个别捉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
最后把握时机,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俗话说教无定法,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宏观把握能力,微观调控能力,和灵活机动,把握时机的整体素质。
第四篇: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
学习《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
——心得体会
兴义市雄武中学韦飞
读了《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这本书,受益匪浅。回想一下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有许多失败之处,遗憾之处。特别是在课堂提问中,就像书中所说“笨问”实在太多。有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有时过于艰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有时还毫无价值的满堂问„„
特别是学校公开教学时,我的提问竟然没有一个人会回答,出现了冷场,弄得我也很尴尬,结果自问自答。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入反思,其主要原因是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发思考,有利于当堂反馈教学信息、调节教学。反之毫无联系的提问,会置学生于被动,一直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提高学生的素质背道而驰。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2013年8月28日
第五篇: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指导》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指导》学习心得体会
石屯民族学校-----韦庆
通过对《课堂调控技能指导》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过去人们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让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分装给学生,这也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出力不少却收效甚微。通过认真学习《课堂调控技能指导》,我明白了要把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真正去操纵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只需要带着水桶去装学生的收获就行了。
首先,它给了我们一个对课堂调控的一个整体认识。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可以说,《课堂调控技能指导》是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它给出了课堂调控的策略、模式以及课堂要求。
课堂调控要将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转变为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习与提高练习的精心编制。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的学,任何的效益都无从谈起,只有尊重学生,并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进而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尊严在得到体验的同时,课堂效益才能以极大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努力使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新课改下高效课堂22条》中的这些话提醒我们,对学生要放手、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放手、放权的同时不是让我们真的撒手不管,而是给我们做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高效的教学理念,要有机动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要有充分合适的启发点拨语言等等。在教师的高效教学理念下才能有学生的高效收获,我想这应该是高效课堂想要达到的效果吧。
第三,课堂调控的形式是多样的,看老师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在引导地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是否有效的促进了学习的迁移。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的、有效的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并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1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