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杂谈
读书杂谈
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题记
被程远青成立乳癌研究小组、全部组员直面死亡的勇气所感动,被里面发生在每一个组员身上的奇特又极其悲惨的故事所吸引,这些天晚上回去就一直在看毕淑敏写的《拯救乳房》这个小说。今天还是一如既往地冲了凉后搬了个凳子坐到阳台上看起书来。正看到关键处,一室友走过来推了我一下,说:“看的这么用心啊,问你个问题行不,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竟然被他这几句话给问住了,是啊,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经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纠结之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喜欢而已”。过后,想想这样的答案确实不怎么让人满意。还清楚的记得看的第一本书是插画版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和智斗牛魔王选段,上面图画的占比远大于文字。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后就掏出枕头下的这本西游记看看,更多的是被形状怪异的人物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这时候的读书仅仅是兴趣而已;进入小学之后,开始读一些诸如《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东西,但读这个书的目的说出来有点不单纯,那就是懂得同龄小孩们不会的东西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初中以后,由于课业的加重,开始接触到很多的关于语数外的书籍,诸如某某某数学习题,作文满分策略,英语不用学等,看的我兴趣索然。那时候偶尔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故事会》就会让我高兴半天。高中阶段,以借到同学的《读者》、《青年文摘》为最高
乐趣,总是在被班主任临时突击检查的风险下,把这些书放在厚厚的习题作业下面偷偷的看;一晃三年过去,进去了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也让那颗热爱文字、热衷文学的心渐渐冷了下来。至今,图书卡里也就借了几十本书,有些也不一定都看过。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关于读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说的:出声或不出声的念书,并理解其意义。冯友兰老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书,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那么,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实在的,谁也无法一下就说清说准读书的目的。因为它是一个极富时代特征好文化色彩的话题,也是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都会讲到的话题,同时也是读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此,笔者给出自己的看法:一,追求真理,获得真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二,把读书和未来的就业发展结合起来,追求道德,知识和能力。三,喜欢书,喜欢书香,喜欢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致力于让自己也散发出书香的气息。
“为了中华之崛起”是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对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 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他以发愤“读书”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崛起”的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少年周恩来初步具有了爱国情怀与救国志向,是周恩来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产生的话语证明和标志,代表了他从爱国走向革命的思想起点和历史起点。周恩来总理的读书是对第一境界的真实写照。现在处于第一境界的读书人估计已经像恐龙一样绝种了吧。
在河北经贸大学出台的读书制度(公共必读书中, 文史类学生由
《三国演义》、《红与黑》等21部书中选读10 部, 哲学类经济类学生由《矛盾论》、《政治经济学史》 等16 部书中选读10 部, 政法类学生由《宪法》、《当代中国的河北》 等8 部书中选读5 部, 综合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之后,学生们中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读名著能找到饭碗吗?”这些学生无疑是对第二种读书境界的真实描写。
笔者所在的学校里就有一位喜欢书,把看书、著书视为第二次生命的人。笔者在与他的一年多的接触中发现,在没有课和其他杂事的时候他会一天都在办公室里看书。他曾对笔者说过,碰到一本好书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把它看完,而且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做到了,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这样做。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人堪称“书痴”,同时,他也是笔者艳羡和努力的方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经常在我们面前提到的一句话。无疑,他就是第三种读书境界的代言人。
在这个日渐开放,多种思想文化并存的时期去讨论哪一种读书境界为最好是相当愚蠢的行为。著名作家高尔基说: “每一本书就是一级小阶梯, 我每爬上一级, 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 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网上也曾经有一首打油诗这样说道: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在笔者看来,书就像一面明镜, 清楚地折射出自己的灵魂, 让自己的灵魂与自己交流, 直至产生共鸣, 融为一体。读书的目的不重要,重要在行动,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去认真的读书了和从书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
曾经看过这样的帖子: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
“见贤思齐焉”,面对这样的对手,你还敢整天浑浑噩噩,以打游戏、逛街、唱k度日吗?比自己强的人尚且在努力读书以充实自己,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去偷懒?不要把你的图书卡打进冷宫,好好利用它,赶快行动起来吧!
第二篇:读书杂谈教案
教材分析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从《孔孟论学习》中得到了很多读书的智慧,今天 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又能在“读书“方面给我们提出哪些意见和建议哪。一起品读他的《读书杂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四字短语和成语;
2、感知文章的观点,并联系《孔孟论学习》做深入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领略读书的妙处,提高对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品读能力;
2、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乐于读书并善于读书的心境培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U盘、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从《孔孟论学习》中得到了很多读书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又能在“读书“方面给我们提出哪些意见和建议哪。一起品读他的《读书杂谈》。
二、读书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
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国】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高尔基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指名介绍鲁迅。
2、教师补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一1936年,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出示课件)作家作品知识口诀: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
四、检查预习
1、给生字注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2、解释词语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余暇:闲余的时间。
五、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演讲词的特点
1、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2、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二)问题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
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种类特点
职业的读书功利性 强迫性
嗜好的读书自由性 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明确: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三)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
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五)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21教育网
六、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
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 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
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3、《读书杂谈》中的哪些观点在《孔孟论学习》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名言?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
七、教师寄语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读现代的书,可以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交谈;读古代的书,可以承传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和吸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通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象力的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中的波浪。
因为读书,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大,变的丰富多彩,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
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的一生……
教学反思
略
第三篇:工作杂谈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工作杂谈
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工作近半年了,在这工作的几个月里,我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换,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蜕变成了一个建筑施工行业的从业者。在工作实践中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招、投标,什么是合同管理,什么是技术变更,什么是签证,什么是结算,最主要的是我能够熟练的使用了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从刚开始的画柱、梁、板都需要别人指导,到现在的结构、建筑、装修全熟练……但“君子不器”,除了工作我还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我酷爱古筝每天晚饭后练习一个小时的琴,工作忙时练完琴就加班,不忙时就去健身,生活的很充实。在人生的转折路口经历的点点滴滴:有对人生的迷茫,也有对未来的渴望;有工作遇挫的眼泪,也有顺利完成一项任务的欢笑,多可喜亦多可悲……
迷茫篇
大三时为工作还是读研就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其实选择没有对错,关键把自己选择的路走好就对了。我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了中建三局三公司,然后被分到天津大悦城项目合约部做预算。做预算是我毕业之前的择业规划,为这一追求我在大学期间就考了预算员证现在如愿以偿的分到了合约部,理应高兴的,但事实上更迷茫了。因为刚来我们部门就有一个工作一年的师姐辞职回去考研了,她说自己不适合这项工作,考研为了更好地择业。我刚刚从考研和工作的抉择中跳出来,不知纠结了多少次才鼓足勇气选择了工作,没想工作一年了人家还要考研,而我白白的放弃了考研的机会岂不是很可惜!在她辞职后的一个星期里我都在徘徊,我要不要像她一样回去读研啊,权衡着利弊,向同学和父母倾诉着苦恼,在他们的鼓舞和分析下,经过仔细思量我决定还是好好地工作,即然选择了远方,就不顾风雨兼程。想想进建筑行业工作的初衷:建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要不辱使命的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被别人的观点左右,于是我要在已经选择的人生路途中毅然前行。
收获篇
在合约部我是负责广联达图形算量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光凭那短暂的三天培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刚开始的工作中很是吃力。遇到不懂的地方很是苦恼,有时经过再三琢磨能够想到很好的处理办法,有时实在想不到经过电话咨询就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学会后心里就像买彩票中奖了的兴奋。有一次我要把图纸的定位轮廓线画到广联达图形中,看着那么多的定位尺寸标注我头都大了,如果一个尺寸一个尺寸的定位,我要画到何年何月啊,领导等着要工程量,必须想个简单点的法子,我灵机一闪:能不能把CAD图导入广联达图形中啊,那样就不用一点一点的定位了,不是墙、柱、门、窗啥都有了吗?先问了工作一年的邓哥,他说没有那样做过,只好打电话咨询,没想到还真有这个功能,我真是大喜过望。在客服人员的再三指导下我终于成功的把CAD图形导入了广联达图形中,那种成就感和高兴劲真是溢于言表,激动的我好几天没睡好觉,梦里还在画图,那几天我工作是异常的酣畅淋漓。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给一个劳务队算墙体抹灰量,那是我第一次手算量生怕算错了,图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计算式核对了一道又一道,在核对的过程中劳务队的人成群结队的来了一趟又一趟催着我要量,当时紧张的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手按计算器抖得的厉害,其中一个量核对了三遍,三遍三个样,真是又气又急,在袁经理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才顺利的把量结出去,经过这次工作的历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基本上能够做到处乱不惊了。现在正处在抢工期阶段,每天任务都很繁重,有一次熬到快凌晨一点中才回去,回到宿舍忘了带钥匙了,在门外吹着凛冽寒风叫了好长时间的门都没开,估计大家睡着了,只好翻窗过去了,当时真的感觉很委屈,但一想到袁经理除了工作还要带孩子还要照顾家,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悟篇
没有休息天的工作着实让人厌倦,但办公室和谐、有趣的气氛时时充满欢声笑语,再加上人来人往的热闹,工作紧张而不失活泼,繁重而不失灵动,也许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不禁享受这种状态了。
在预算工作中我感悟到最主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不管是图形算量还是手算量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自己算的量来龙去脉要烂熟于心,不然给劳务队对量和甲方对量时会吃大亏的。有一次我要分区算工程量,分区时没有认真把握分界线结果分区后的总量和分区前的总量对不上,真是既着急又恼火,接下来我吸取教训就认真到苛刻的态度去算量了。
仔细思索我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尤其是要改变不爱与人交流的性格,因为“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你的世界就小了。”我不能做墙角的花,我要积极的融入集体,彰显自己的价值。还有我曾经给自己定的早起计划,我现在一定要坚持,每天多积累一点专业知识,将来工作才会游刃有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会工作、会生活的人。
文 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四篇:高考作文杂谈
立意不高、瞎编乱造;素材匮乏、雷同、陈旧……昨日举行的高考作文报告会上,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胡国华指出,考生作文中的四大“硬伤”,是造成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
“
硬伤”一:立意不高
部分考生只是关注身边俗情琐事,拘泥于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甚至存在错误和糊涂的思想观念,作文立意不高,不深刻,得分自然较低。
对策:“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高考作文,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知穷通之道。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善至美的情操,使作文富有理趣。
“硬伤”二:没有章法
“高考作文得分低,很多是由于思路不清、没有章法而造成的。”胡国华说,有些学生提笔就写,写了第一段,不知第二段该写什么,信笔写来,结果形神俱散,杂乱无章。对策:作文前先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明确作文的主旨、思路、语言,才能写出好作文。
“硬伤”三:不合文体
有的考生本来是想写一篇散文,却写得一半像议论文,一半像散文,成为既不像议论文,也不像散文的“四不像”,得分很低。胡国华说,话题作文不限定文体,并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要求考生自选一种文体。
对策: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应按选定的这种文体来写作。如果在议论文中,花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事情的经过,就不符合文体要求了。
“硬伤”四:没有文采
一些高考作文,文章立意不错,也有章法,语言也通顺,可是总得不了高分,上50分很难。胡国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没有文采。
所谓有文采,就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想得高分,就要锤炼语言。
对策:锤炼语言的方法主要有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锤炼、句群的锤炼、美文临摹、古文仿写、引诗入文、化诗入文等。临考前,建议考生选读一些富有文采的文章,学习其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第五篇:杂谈教育
失败与不失败从何体现?无外乎学习这门课程之后的现实意义,各类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自然学科,二为人文学科,可能略有偏题,题主还见谅。
先说自然学科,它们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撇开知识本身的巨大作用不谈,高中数学物理高深复杂的各种论证计算看似在生活中毫无用处,但这无外乎都是锻炼思维敏捷度和深度的途径,高中数理方面的课程最大的成功之处应是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耐心,当然这些课程背负恶名的原因无外乎是大家无法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处运用到它们,这就是思维训练课程的悲哀,科学层面上讲,人的言行举止和各种决策判断一部分出于可以被自身意识到的思维活动,另一部分出于潜意识,而潜意识出乎意料地起到了主导作用,曾看过耶鲁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的公开课视频,思维活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无法被自身感知的。这样说来事情就比较明了了:思维的训练是全方位的,可以通过复杂精细的锻炼得来,这是人们可以把握的;而思维的运用却是人们难以察觉的,极具深度的,人们无从把握。因此人们无法直观地知晓复杂的推理运算给自己的思维构造带来的巨大益处,反而对其冷眼相看。在此处要澄清的事实是,这些复杂的习题不过是一些益智游戏,帮助我们填补了大量思维上的漏洞,人的一生中对事情的思考的全面和透彻与否,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早期创造的精密神经元的多少。
接着说说人文学科,大致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此处暂不谈及艺体课程,容后述)。地理这门学科涵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暂它兼具两方面的特点,是综合性较高的一门学科,暂且不谈。人文学科语文,历史,政治。这些学科如果仅从我所下“失败”的定义来讲,那么它们应当都不能算失败,虽然政史有很大一部分与事实不符,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它们的确起到了一部分作用,至少认真学习了历史的同学基本都能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脉络,有一定科学的历史观,这是最重要的。而学习过政治的人,虽说也会抱怨中国政治制度,但是无外乎都是了解了各类制度,并对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社会矛盾所在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具备了大的眼光。语文自是不能说失败的,它赋予每个人基本的交流表达能力,虽说八股横行,倒也功大于过。
如此说所有的课程都不失败?可是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还不是一团渣。。这就是问题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塑造了小部分学生,舍弃了大部分课程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而被教育者重点培养的这些学生,自是被视为得意门生,但学生自己又不一定这样觉得,跟我同班的高中同学初中同学,不少最终进入了国内顶级高校,依旧认为基础教育荼毒了自己的思想和青春。最终上了大学却也无心学业的大有人在,拿到高等学府的本科学位证,想混个中产阶级,也就是三五年的事情而已,当然这是少数,然而被重点培养的孩子也尚且如此,被基础教育放弃的孩子们是怎样的状况可想而知。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基础教育付出了学生,家长,社会,国家,各方面的巨大成本和精力,却最终没有拿到与此对应的回报。
其实不是课程教育的失败,课程教育无非是手段,古人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课程教育即便有它的不足,倒也不至于背负如此恶名,究其根源,还是教育环境的失败,教育不是市场经济,合理竞争固然是好的,而中国现状是各类中小学的恶性竞争无处不在,教育者急功近利,或者说,基础教育的失败不在于教育,而在于社会大环境,如此数量众多的学生,每个人都在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教育成为了机械生产,学习成为了孩子们的负担,孩子们当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才出现了大面积的诸如思想问题,品质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等等。教育理论研究者都知道教育管理要有节制,要收放有度才能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不被学生反感。而作为教育前线的学校无法遵从这种先进理念,或者不敢贸然尝试,其中道理大家都知道。改善基础教育太过困难,面临太多因素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以我拙见,我们倒是可以寻求一些无毒害的方式来适度缓解教育问题。一者增加基础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更为细致并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个老师教七十个学生,最后只有十几个被重视。二者,分流学生,基础教育以高等学府为目标,忽视了专科教育,数量如此众多的学生却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最终国家投入了大量成本,大部分学生还是因为无法进入高等学府自暴自弃。再者,降低高等学府准入门槛,提高获得学位的难度,如此减轻了基础教育的压力,并使基础教育的学生对高等学府的向往中有所敬畏,不仅仅以进入大学为目标,或者尽早对自己的方向有规划,或专科或本科,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