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杂谈
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杂谈
沭阳县万匹中学司开伦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需要,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只有搞好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使全体公民都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训练,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性,德才兼备的尖子人才的出现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大量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继续学习的是少数,在农村尤其如此;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有较多的升学机会,但是二分之一稍多一些的学生将要进入职业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我国今后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向职业教育进一步倾斜,进入职业高中或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很少再有学习化学的机会。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只是在初中阶段接受过一年(指“六三”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96学时)或两年(“五四”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132学时)的化学教育。在仅有一年或两年的化学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初步基础,这是我们选择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必须认真考虑和严格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总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
第二篇: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实现由升学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以现代教育理念来营构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需要,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只有搞好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使全体公民都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训练,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性,德才兼备的尖子人才的出现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大量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二、关于教学内容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继续学习的是少数,在农村尤其如此;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有较多的升学机会,但是二分之一稍多一些的学生将要进入职业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我国今后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向职业教育进一步倾斜,进入职业高中或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很少再有学习化学的机会。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只是在初中阶段接受过一年(指“六三”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96学时)或两年(“五四”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132学时)的化学教育。在仅有一年或两年的化学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初步基础,这是我们选择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必须认真考虑和严格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总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
第三篇: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要以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准则,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需要,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只有搞好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使全体公民都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训练,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性,德才兼备的尖子人才的出现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大量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二、关于教学内容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继续学习的是少数,在农村尤其如此;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有较多的升学机会,但是二分之一稍多一些的学生将要进入职业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我国今后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向职业教育进一步倾斜,进入职业高中或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很少再有学习化学的机会。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只是在初中阶段接受过一年(指“六三”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96学时)或两年(“五四”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132学时)的化学教育。在仅有一年或两年的化学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初步基础,这是我们选择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必须认真考虑和严格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总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
第四篇:企业文化杂谈
企业文化杂谈
文化旅游业兴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强企!
说起企业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企业自身在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往往只是一句标语,却涵盖了一个公司一路发展的心路历程, 信仰动力,不懈目标。至于企业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寻求卓越》4部著作,使企业文化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企业文化的热浪便席卷世界。
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导致了这些决策的产生、企业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生活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企业文化是打造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名片”、“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建设企业文化,是塑造企业品牌,拴心留才、精心育才、吸引贤才、吸引客户,也是博得社会的认可的有效途径。曾经有理论指出:中小企业的管理靠企业家,大型企业的管理靠机制,国际化企业的管理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厚实的无形资产,正在以一种潮流在企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前面提到的企业文化“四重奏”,我有幸品读过,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企业文化所应具备的“苛刻条件”。我个人觉得,每个企业的成功之路都是不同的,也只有打造出真正适合于自己企业的特色文化意蕴,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我们要模仿成功企业的经验,更要发展以自身为中心的独特企业文化,做现代化,科技化,创新化高品质企业。
皇城相府集团属于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成立于2003年。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业兴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强企”的企业文化战略,逐步发展壮大为一个集煤炭开采、旅游开发、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和房地产建筑等多元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公司。相信我公司的企业文化会伴随着企业的成长逐步走向更高更强!
(中间可以插段你们公司的大事件)
第五篇:企业文化杂谈
企业文化杂谈
——《论语》与“真、细、德、诚”
前言
值此《泰德文化》创刊之际,编辑部的同仁约我从公司企业文化的角度写点东西。我乐于从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传统与企业发展,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写一篇博士论文或者出一本专著也未必说得清楚。姑且借《泰德文化》创刊的机会,把个人的一点感想讲出来,权做抛砖引玉,与公司同仁切磋。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在世界上的卓越商业地位最根本的乃是来源于它们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其背后的深层涵义则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但经济发展水平迥异,除去历史、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等等因素的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拉美国家的贫困化、亚洲“四小龙”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等众多事例都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因而,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文化渐成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中国的民营经济只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泰德集团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泰德的领导人高度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公司的头等大事亲历亲为,提出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目标,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都值得公司的全体员工为之欣慰。
《论语》与“真、细、德、诚”
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说,泰德都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但我们发现,在仅仅6年的发展历程中,泰德在企业文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淀,这是泰德有别于其他发展历史相对短暂的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在深刻总结企业发展历史与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公司领导人提出了“真、细、德、诚”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并将之作为公司全体员工的最高工作指南,对于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近日工作之余,在家中闲读《论语》,联想到泰德的企业文化,偶有所感,录于下文。
一、关于“真”
1、“有教无类”——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孔子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门下三千弟子,来自当时的各个国家,最后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商等各方面的精英。孔子的教育原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有教无类”,即不论学生的出身背景,而只看学生的资质,就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一切从学生的个人实际出发,去教育培养他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孔子发展教育事业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处理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时,也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求真务实。泰德的客观现状是什么呢?从企业营业收入看,规模不太小;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小企业,组织建设不完善,管理团队价值观尚待磨合。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团队在考虑各种问题时,一定要一切从公司的客观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我们的管理团队成员在过去都曾服务于不同的大企业,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但不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将过去在大企业发展至组织建设相对成熟阶段的管理经验简单照搬和移植,否则就会脱离泰德的实际,产生理论和方案研讨多、实际问题少人或无人解决的问题。
2、“经”与“权”——不能脱离国情、社情考虑问题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意是说,为政者要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斗星,有中心的思想和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便会如满天星座跟着你的方向动。我们讲“真”是真理,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那么是不是我们有了客观规律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了呢?譬如北斗星一样呢?其实不然。我们常讲“从经从权”,“经”就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而“权”则是在处理每个实际问题时的具体环境和条件。有一句话叫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在以“真”为指导原则的同时,懂得“持经达权”,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懂得权衡利弊,寻找到对企业在现阶段的国情、社情条件下的最佳处理方案,而不是一味死守原则,不知权变。求“真”的目的是为了在掌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智慧经营,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机械反映。
3、保“真”的重要性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底子上画了很漂亮的图案。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子夏说,难道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内涵更重要么?孔子说:对,你还启发了我,我们可以真正在一起谈诗了。(注意这里的诗是说《诗经》)
这里孔子真正想说的是要懂得通过诗的感情培育立身处世的胸襟,真正了解诗背后人生的境界。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清朝名臣曾国藩用人始终主张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始终是乡下人那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彭玉麟、左宗棠等人虽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乡下人的本色。
我们既然讲“真”,自然也就有“保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虽然泰德有了一点发展的基础,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是创业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我们的员工,尤其是我们的管理者,要能做到“保真”,要具备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格,如此,则泰德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关于“细”
1、“细”是做事的态度——全心全意投入
《论语〃尧曰第二十》中有“君子无大小,无众寡,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意思是说,君子处身于任何环境当中都不会计较待遇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和职位的大小,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即使是一件小事情,也往往用全力去
完成,这就是真正的泰而不骄。佛学中讲“狮子搏物”,是说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无论是抓人还是抓一只小老鼠,都要用全部力量。我们讲“细”,首先就要讲做事的态度,如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所言:态度决定一切。面对任何工作,首先不要去想它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个人的利益,而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先把工作做好。
2、“细”是做事的方法——能做“细”自有所成《论语〃子张第十九》中有“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是说,人生天地间的学问有很多种,虽然是“小道”,雕虫小技,但也是学问。如果深入去研究,都会有成就。而君子的目标要放远大,不走“小道”,否则会困住,像掉到泥坑里。第一,这段话启示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只要能“细”下去,做精做透,就必有所成。第二,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分工极大细化,即使是孔子所谓的君子,恐怕也得考虑择业而从之了。
3、“细”是做事的原则——要善于研究新事物、新现象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君子不器”,大意是说为政者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成为真正的通才。我们在理解“细”的时候,也应该包含这样的原则,即随着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新问题。譬如泰德在历经6年的高速成长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准备进入新的产业领域,这就对我们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本着求“细”的精神,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更多产业领域的成功规律,是泰德能够从既有的成功不断走向新的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德”
1、条条大路通罗马——“德”是企业的灵魂
在谈“真”的时候,我们提到《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为政以德”。对于“德”,可以有多种理解。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道德、品德等。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分开的,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之间,到唐宋以后,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变成一个名词。《论语》通篇读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极为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因为那时“为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即“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道与霸术之区别不可以道里计。成功的路径有多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马基雅维利的“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也可能取得成功,但可能是更等而下之,连霸术也谈不上了。
我们讲“德”,是讲企业从发展的手段到路径都应遵循上古的“王道”,一切堂堂正正,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界定,到战略的制订和投资方向的选择,都要考虑到利国利民利司,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步,从而在社会上率先打造组织发展与所在社区良性互动的范例。
2、有所为有所不为——“德”是企业的方向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何理解呢?孔子有三千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的精英,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因而,有弟子提出举而起事,应该说不难,但孔子不干。因为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孔子认为,解决问题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所谓的“德性”。因此他宁可一生穷苦,从事教育,以德化育
天下人。由此可见,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着想之时,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很高兴的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处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也是如此。拿泰德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方式多的很,而且来的很容易、很快,为什么不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呢,答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的分界线是“德”,故而我们说“德”是企业的方向。
3、“德不孤,必有邻”——变革社会的道德先驱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北京的徐老师曾为我公司手书此句,悬于公司壁上),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能真正秉持道德而行,一定不会孤单寂寞,必有与你同行之人。
翻开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史,我们看到太多的企业盛极而衰,昙花一现;太多的企业由曾经的叱咤风云变为销声匿迹。个中原因最重要的在于这些企业,或者说企业的领导人在成功之后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企业的发展自然也就急转而下。因而可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如能始终如一地秉持“内德员工、外德社会”的价值理念,一则可以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成就企业的光辉未来;二则随着这种理念的对外传播,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追随,复兴上古先贤的遗风,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四、关于“诚”
1、“内诚”——建立互信型企业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做人、处事、为政,都要言而有信,有如大车没有横杆,小车没有挂钩,车子是走不动的。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互信型组织,员工之间要互相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企业内部没有内耗,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与鲁定公之间关于领导方法的一段对话。孔子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不必耍手段,都诚诚恳垦最好。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下对上要诚,上对下也要诚,彼此之间才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成就企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外诚”——建设诚信企业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做学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有朋友相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师教我的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这里表面上是谈个人修养,实际上推而广之就是社会问题,尤其是第二点,于企业而言,言而有信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以诚信为第一考虑。
3、“诚”的结果——建立无形资产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仍,而孔子终其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从不曾想过利用门下的三千弟子夺取政权,称王称霸。就是这样,孔子及其门徒游走于各国之间时,俨然是一个政府组织,仍对各国国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后世儒家称孔子为“素王”,就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的王,和佛教中称佛祖释迦牟尼为“空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孔子终成一代圣人,为后世千秋万代所传颂和景仰。只要人
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之所以如此,不能不说,孔子及其弟子所建立起来的“诚”——无形资产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在现代社会,对一个经济组织而言,“诚”是企业的最高的、最大的和终极的追求,“诚”既是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终极价值。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不如夏朝和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不灭,因为它有文化。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文化精神的存续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把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但其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终于复国成功,且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仍屹立不倒。
国家如是,企业亦如是。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能保证企业的百年大计的最重要因素不外乎企业文化。企业没有文化或失去了文化,犹如人没有了灵魂,就会变成只知道赚钱的经济机器,早晚有一天会锈蚀掉。一个企业唯有与时代同步,不断建设和发展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企业文化,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永远与社会共存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