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4分)
23.第②段的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中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24.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5.《香菱学诗》中,香菱的学诗经历可作为文中哪些分论点的论据,请选择其中一个,试加以简要阐述。(字数30字左右,5分)22.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23.过渡 引出下文,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耐心细读、持之以恒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中心论点。
24.引证、举例论证举赵元任在德国留学时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保持定力学习的例子,证明了读书贵在耐心细读;引用胡耀邦同志的话证明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关键在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
25.(1)贵在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来读,选择与自己情趣相投的老师林黛玉来教读;
(2)贵在耐心细读,每得一首,必须一稿一稿反复研究,“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3)贵在持之以恒,持久有定力。如“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答到一点即可,能写到香菱读书的精神和文章相结合即给分。
第二篇:读书如饮酒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文/天津分公司刘测
夜读《小窗幽记》,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顾语思义,好的思想与好的情绪突然来时,抑或是说灵感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读书下酒;豪放情思出现时,可以信手将白云作为礼物送给他人。
细细品味,古人的行为与思想是很有情趣的。喝酒在重在情趣,不一定要美味佳肴,不一定要百年佳酿不可,一本好书、一篇拍案叫绝的文章,抑或是一首诗,一阕词,都是可以算的上美味佳肴,都可以作为下酒菜来品味。每个人的对于饮酒的观点不同,我说的不一定是大众的看法,李白有一首诗写的很有意境,写出了独自饮酒的味道与感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是诗仙,又是酒仙,酒后有佳思,写下数不尽名句,让后人吟诵了一千多年。
侠情无拘,赠人何须俗物,只要心意所到,江、月、山、云皆可信手拈来,赠与好友知己。这种行为与艺术,也只有历代的文人能做到。
读书、饮酒可以把这两件事情链接起来,饮到酣处,灵感忽至,将佳句美文读一遍,与酒一同饮下,也是件快事。然而,我是不饮酒的,所以也体味不到个中滋味
第三篇:读书如良药
读书如良药
七(14)班陈泓亨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如一脐救济人的精神的良药,它能唤醒深藏在人心底的灵魂,呼走恐惧,招来光明。
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面对困难、挫折,依然保持冷静的态度,在直面重重困难后,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精神未倒,悟出了钢铁是靠坚强的意志磨炼出来的。这使我十分震撼,深深地被他感动,并读出在生活上与困难作斗争,需要意志坚强的人;在寒冷地区维修铁路,需要勇于创新的人;生命的飞跃,精神的升华,需要善于劳动的人。
读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以他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性格,在摩克托尔山洞中,走出迷宫,救出贝琪,抓住大坏蛋乔埃,成为全镇人民的大英雄。我倍感亲切,回想童年时的自己,也是一样顽皮,一样固执。是什么让汤姆如此勇敢,无所畏惧?我很明白,是命运,命运的欺压使他变的更坚强,更有胆量,在充满星星的夜空中引吭高歌。
读《贝多芬传》。一个双耳失聪的人,命运的巨魔在向他招手,他却要拼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里,谱写人生的赞歌,弹奏出心灵的音符,他是贝多芬。我读出了,贝多芬在失聪时,一定遭遇心灵的打击。但他为什么又站起来了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无别出路,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音乐。他动着手指,在脑海里幻想着
自己弹出的音符,回荡着整个世界;他拿起钢笔,叙写不朽的神话乐章;他站起来,用他庞大的身躯,来拥抱音乐,释放音乐。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如吃药,医治人的精神内在,读上一本好书,会使你心情愉快,懂得享受生活。
第四篇:做人如读书
做人如读书
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高一340班 武晓雯
十八岁的我们已拥有十二年的校园生活,是书籍陪伴我们一路走过。
书是浩瀚的大海,我是海上的一叶小舟,尽管我终日在大海的怀抱中遨游,却读不完大海的博大与深沉,但是我并不觉得可惜,“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因为是这“一瓢水”使我明白了做人如写书。
洒脱飘逸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有的是叙事散文,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许他们的经历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总是能从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中精炼出人生的大道理。
有的是抒情散文,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充满真挚的感情,面对事物,人们已习惯的舍弃低廉的而选择贵重的,只有他们仍然一视同仁,明白平凡也是伟大。
多愁善感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他们的感情就像一根紧绷的琴弦,经不起触碰,稍微一弹就断了,他们是脆弱的,在生活中,面对同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有些人已麻木的习惯的,而他们往往能从中抒发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客观风趣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词典。
他们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从来不知愁滋味,而且他们不仅自己快乐,也同样感染着周围的人。所以,如果你不高兴,请找他们吧,他们会帮你重拾笑颜;如果你很快乐,也请找他们吧,他们会让你更加开心。
思维缜密的人仿佛一本科学论著。
他们的生活严谨而有序,他们对任何事都想得很周到,使人无懈可击。他们从来不会轻率的下结论,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我是正确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这样或那样的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写好自己这本书,争取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你自己的这本书,只有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用心去书写!
指导教师王贵平
第五篇:读书如同盖屋
读书如同盖屋——王志纲谈读书
前两天央视一套《我们》栏目发起一个“2009百名精英荐书”活动,也给我发来一份邀请函,希望我们能够为成长中的年轻人推荐三本值得读的书。我想来想去,最后选定了这样三本书:《资本论》、《明朝那些事儿》和《谋生》。
我推荐的这三本书就像建造一栋房子所必需的三大元素——一栋房子需要框架,需要装饰,还需要家私,才能构成一栋完整的房子。首先需要钢筋水泥把这个框架撑起来,这是基础。《资本论》这样的书就如同一栋房屋的框架,是可以支撑起一个人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的。《明朝那些事儿》是装饰,它用一种很轻松幽默的方式,把人生百态、官场争斗还有历史沿革展现在你眼前,以一种漫画的方式描绘过去那个社会的丰富多彩,让你看到人性的种种面貌。这本书相当于房子的装修,很好看。最后一本书叫《谋生》,是我去年在北大给学生们讲《生涯规划》的四次系列讲座,最近由北大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是一本经世致用的书,它相当于这个房间里的家具。
这三本书有正书也有闲书,它们集合起来这个家才是完整的。如果你光是去读闲书,就像只有装饰物无法支撑起一个宜居的生存空间一样;如果你光读大部头,搞不好就读呆了;如果光是去读工具书的话,就像开了一个杂货店、家私店,也不行。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以上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具体谈谈这三本书。我们不能把《资本论》当作教条、当作圣经来读,而要当作一部学术著作、一种方法论来读。如果你不是用一种取巧的心态或者是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去读的话,那么你将通过马克思这部经典来高度浓缩地了解西方社会,特别是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来龙去脉。这本书破解了资本主义的DNA,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精髓都在这里。它会告诉你,科学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政治经济学是怎么回事,还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怎么回事。
我经常讲读《资本论》最要紧的是掌握他的方法论,读完之后,获得的是一把解剖万事万物的手术刀。很多时候马克思主义是被教条化了,精髓反而被忽视了。具体的局势、事件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方法论是相通的。以不变应万变,以这把手术刀去剖析复杂的经济社会,才是真正地读懂了。
事实也证明这本书的价值。这次经济危机出来之后,整个西方开始重读《资本论》。这个时候来读,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的局势非常有帮助。这本书非常难读,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看一两本书的话,一定要看看这本书,把它当成一座必须攀越的高山,一个富含无数宝藏的藏经洞,仔细读下去你就会从中找到通向智慧的法门。
当然,不一定要斤斤计较马克思的某些具体结论,如资本主义什么时候崩盘,社会主义什么时候建立等。但他在大方向的把握上是没问题的,比如他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就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幸福。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繁重的劳动固然会让人不堪重负,很痛苦,但现在很多人不上班还觉得难受,尤其是搞创意的,工作让他感到愉悦。像张艺谋这些人,他工作得很累,但是痛并快乐着。这样的工作是一种创造,一种生命价值的张扬。
《明朝那些事儿》是本闲书,就像金庸的小说一样,首先它引人入胜,当你看进去之后你会看到一个王朝的全景。在中国历史上,本来明朝跟我们离得很近,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这么一个转折点,它的灿烂、它的问题都是表现得最充分的时候,但是以前人们关注得很少。
这本书把这段历史讲清楚了。他把历史打通了,而且不是通过虚构的演义,而是基于史实的。通过这本书可以读懂很多彪炳史册的人物。比如说王阳明,一直到这本书我才算是看到有人把他的整个来龙去脉讲清楚了。小的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阳明洞、龙场悟道之类的东西,后来到很多地方都有阳明山。台湾更不用说,蒋介石一生学习两个人,一个人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包括他后来软禁张学良,让他面壁读书的时候送给他的就是《王阳明全集》。他自己经常看王阳明、曾国藩的东西,而曾国藩就是王阳明的门徒。
还有很多故事,包括郑和怎么出来的?包括云南的回民怎么来的?这个过程讲得很精彩。还有辅佐朱棣夺权成功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生下来就是为了革命,一辈子住在庙里,也不为财,也不为名,一辈子就是为了辅佐朱棣,用流行的话来说是过把瘾。
通过这样的闲书可以看到很多丰富的东西,甚至是正书都做不到的。从《说唐》到《三国演义》,从《李自成》到二月河的帝王系列,都是演义、小说,而这本书更接近历史,他的写法很现代,功底很深。历史有很多纷繁的线头,当年明月把它厘清楚了。
第三本书是《谋生》,这本书是我在北大所做的关于《生涯规划》的演讲集。很多年轻人要面对社会,要规划未来,但是这些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校园里过,外面的世界怎么回事并不清楚,怎么去规划。这本书就是通过分析世界格局到中国的形势,最后到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等于描绘了一幅航海图。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愈发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果说以前的人们缺乏可能性,无路可走,而今天的人们则是选择过多,不知道往哪里走。就像在茫茫大海上,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走,但是你却不知道会不会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所以当北大经济学院请我去做这个讲座的时候,我就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给学生们讲讲天下大势,让他们了解当今局势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揭示事物发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会少走些弯路。这是一位长者给年轻人的建议和忠告,所以也很容易读,也比较耐读。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可以读的书多了,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有很多人列举出长长的书单,恐怕只有很少人才能把那上面的书都看完。我给大家推荐的这三本书,就像一栋房子从构架到装修,再到家私都有了,虽然小,但是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如果能够把握住盖小房子的方法,以这样一个小但是完整的结构扩展开去,那就别有一方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