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写作与工作忙不忙无关
读书写作与工作忙不忙无关
2011-10-24 09:31:30
不时有人问我,每天工作忙忙活活,还有心思、精力和空闲读书写书评。也许仅是善意的顺口的追问,解释多了,好象借题发挥,有自我炒作之嫌,就怕别人不知你有多忙。应景式地随声附合,哼哼哼,哈哈哈,想么是么,千万别认为别人真的讨教。
冷眼观看周围世界,有些人仿佛忙的不可开脚,甚至连放屁的空都没有,“太忙了、太忙了”,一夜之间成了流行的口头禅,似乎不忙等于平庸无聊,不忙就没法交待。忙人让人羡慕,忙人受人尊敬。天知道有的人究竟在忙什么。人家美国总统管的事够宽泛了,国内的,国际的,地球的,太空的,照样按期休假,悠闲自在地打高尔夫球,谁听他们说过忙。等到御任写回忆录时,还可从其间花絮中,看到人家还在忙里偷闲,业余爱好挺多的。
我自以为还算的上是有事做的人,一天到晚东奔西突,事事相连,少有停歇,公休日常常搭进。虽然劳顿清苦,却倍感充实带劲,暗中沾沾自喜,我是忙人。回神暝想,忙点能说明什么,再忙还忙不过日理万机、心系辖区的各级政要,比起整天在生意场滚打的商人,以及起早贪黑辛勤耕作的打工仔外来妹,无论在形式上在质地上尚有距离。忙的程度还不够,没有资格张扬自己的忙活。况且不过比有的人多干点活,多做点事,精力还有余,潜力可挖,绝对到不了至高绝境。只能忙些再忙些,忙上加忙,多添些称忙的理由。于是,忙里找闲,就有了读书加评论的时光。
忙忙活活的工作和生活,插入读书的成份,外貌工程浩大难以就里,其实体现量的积累,不断复加,自然而然地顺流出读后感、评论之类,质变的味道飘逸出来了,别人开始注意,这家伙还有空读书。那有什么神秘的,早晨起床如厕时坐读少许,午休躺读几十分,下班晚走些,晚上只要不发困,熬到什么时候都由自己掌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家小卒,涉猎广野,去掉条条框框,随心散读,开卷有益。不同场合、不时时段,读不同的书,同时开读几本书,却很少发生撞车错乱,求知务实,虽忙犹乐。按摩精神,放松心情,寻找希冀,恐怕没有比读书更管用的。
再忙总有空闲时,见面嚷忙,甚至装出一幅忙不胜忙的样子,完全是一种炫耀的口吻和显弄的姿态,或是为自己做不到什么或不想做什么寻找托词和借口。还如读书,再忙也有读书时。
第二篇:诗不管你忙不忙诗歌
诗不管你忙不忙
每天脚跟脚手跟手
与你如影形随
你看
你奔波的路上
脚印就形成了一行行
你抹一把汗水尝尝
诗便有了咸咸的味道
诗不管你忙不忙
每天吃风喝雨晒太阳
与你经营生活
你看
你餐桌上的乡土风味
酸甜苦辣咸清新自然
你还没动筷子
诗便散发出扑鼻的芳香
诗不管你忙不忙
每天早出晚归
与你耕耘播撒
你看
你额头犁出的那一亩三分地
田垠沟沟沧桑秋黄
你还没等到冬天
诗就如漫天飞雪覆盖
诗不管你忙不忙
每天魂牵梦绕
与你缠绵
你看
你还真以为又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你朦胧中醒来
诗就打开闸门让一汪泪水付东流
诗不管你忙不忙
每天厮守左右
与你风雨同舟
你看
你的命注定在远水他乡
绕树三匝
你的思情何枝可依
诗便引你到秋天的云上碧霄南翔
第三篇:又到年中,银行揽储忙不忙
又到年中,银行揽储忙不忙(经济聚焦·直击改革前沿)
本报记者 朱家顺
《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01日 10 版)
6月末,这个时点对于银行员工来说,可谓忙碌异常,忙着拉存款“冲时点”:高息理财、买存款……我国对银行的监管,有个“存贷比”的指标。银行既要满足存贷比不超过75%的考核,又不愿减少贷款,于是只能抬高存款扩大分母,降低存贷比。拉存款“冲时点”在传统考核时点的月末、季末、年中、年末尤为明显。
过去“冲时点”让银行员工苦不堪言,存款波动剧烈,被业内广为诟病。今年的6月末时点,银行员工的感受如何呢?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一家国有大银行和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员工。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编
者
故事①
主角:小 陈(中国建设银行银川某支行员工)
考核压力大 任务完不成
“康总,帮忙冲个数呗,对公对私存款都要。咱们合作这么久了,返点都好说呀。”
“杜经理,上次定的资金30号下午5点前到账就行,1号上午就可以转走。”
过去一个月,小陈每天早上开始都要拨打若干这样的电话。
“银行有个存贷比时点考核,有这个考核在,就容易导致„资金一日游‟。”据小陈介绍,“每到时点临近,我会找大客户比如国企、房地产商,甚至找资金中介买存款。市场上,有的„过夜费‟开出了日息3‰,例如买1亿元存款,一天付出30万元的费用。”
小陈说,“以前银行将这个费用放在营销费用里走账,现在监管机构不允许了,采取的方式往往是私下返现,只要多拉1个亿存款的奖励(比如100万元)高于买存款的成本(如上述30万元),就有利可图。去年资金紧的时候,日息5‰以上也是有的。”
“不过,今年拉存款比过去难多了!”小陈说,“刚工作时,行里面要求我完成月末时点拉300万元存款的任务。这两年行里进行„日均考核‟,也就是说,相比于过去只需完成时点那一天的任务,现在每天账面上要有300万元的存款余额,我今年任务根本完不成。”
所谓年日均存款余额,其计算周期是从每年1月1日到12月31日,计算方法是将每天的存款余额累加后除以天数360。月日均、季日均以此类推。
“按照日均的计算方式,拉存款越晚,日均额越小,压力越大。”小陈还透露,他们行今年在绩效指标设计上日均考核占比90%,时点考核占10%,“收入和奖金与存款挂钩,日均完成难度变大后收入就下降得厉害。”
“除了考核方式的改变,银行存款理财化的趋势也很明显。”小陈说,“现在你有点钱还愿意存活期、定期吗?连老太太都知道买点高收益理财。加之信托等产品动辄预期年化收益率10%以上,存款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今晚跟康总还有个饭局!尽可能争取到成本低点的资金。”小陈说。
故事②
主角:小 秦(平安银行深圳某支行客户经理)
时点做不好 考核要扣钱
“我行最新理财产品,募集期2014年6月25日—6月26日,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50%,理财周期2014年6月27日—7月4日,额度有限,欲购从速,联系我哦!”
睡前,小秦常在微信朋友圈发条产品消息,或是优惠活动讯息。第二天,他打开手机,就有一些客户点个赞或是提问咨询。
银行现在竞争激烈,小秦日常营销的任务很多。“我要给高净值客户一个个打电话问候,打多少个电话都是计入考核的。”小秦说,“最近我们在筹备高净值客户家庭理财讲座,之前还举办了高尔夫比赛。”
谈起变化,小秦说:“走访社区,送米送油,这种方式现在不吃香了。你得上门陪客户聊天、陪客户看病,真是啥都做了。”
相比大银行网点多、吸储能力强的特点,中小银行揽储任务压力自然更大。“今年6月的时点考核,我们行5月份就开始准备。今年分行下的指标变高,虽然有的支行任务完成了,但我们支行还没有完成。”小秦说。
据小秦介绍,他所在的支行日均考核占40%,时点考核占10%,存款考核总共占到50%以上。“日均考核和时点考核,是两个维度的问题。虽然现在员工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日均完成情况,日均做得好则收入增加,时点数是个额外的考核。但时点做不好,要扣钱的!”
“我们行一直在设计跨月、跨季、跨年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储户资金。”小秦告诉记者,“非保本理财产品不算存款,银行为实现„冲时点‟,将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设计为季末时点前一天到期,从而在季末时点变成活期存款,达到存款„冲时点‟的目的。储户对银行打时差的技巧却不了解。”
据介绍,今年6月理财收益普遍没有去年同期高,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几乎没有,而去年7%以上都是有的。“这跟最近央行补充了流动性有关,而且资金错配现象也少了。”
故事背后
客观看待存贷比
季末,小陈周旋于各个饭局,小秦在朋友圈发理财产品信息,都是为了完成考核。
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超过这一比率,表明贷款比例过高,风险过大。目前,银行既要满足存贷比不超过75%的考核,又不愿减少贷款,于是,只能抬高存款,扩大分母,降低存贷比。这种情况在传统考核时点的月末、季末、年中、年末尤为明显。
根据央行公布的各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3年3月、6月、9月、12月及2014年3月,季末当月人民币存款有显著增加,均在万亿元以上;而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4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又明显回落。
小秦认为“很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在季末、年末出报表,报表上有个时点数,一旦规模冲上去了,报表排名就会好看,而且晋升和绩效又与排名挂钩。”
“考核的存在,导致银行暗中返现等违规操作。”小陈说,“存款的定价没有市场化,不是通过价格吸收存款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关系、人情。”银行以存款立行,揽储文化鼓励了银行客户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滋生了资金掮客,还催生了银行在关键时点采取的所谓金融创新。
为了更如实地把握银行存贷比情况,银监会从2011年开始推行“月度日均存贷比”监管,要求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实行日均监管后,对降低存款波动性起了一定效果。
“目前这两种考核都有,考核日均相对公平,主要依靠平时的服务。”小秦说,“但日均监管后,银行贷款可调控的余地有所减少,还可能会加剧揽储惜贷现象。很多分支机构仍然将时点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总的来看,存贷比考核有其积极作用。一方面抑制了信贷过快扩张,另一方面能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它的贷款和存款保持期限匹配,保持支付能力。
一些银行经营者反映,75%这一比例本身或许已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坎。但因为有这一比例,银行还得关注存款的考核,这就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自主权受到了侵蚀。
6月3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存贷比监管的考核办法。然而要真正维护银行业的安全稳健,适应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的趋势,恐怕需要引入更科学、更综合的风险监测指标,并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法》的修订。
第四篇:国外中小学生暑假都在忙什么?与跟学科无关
国外中小学生暑假都在忙什么?与跟学科无关
近日,一条“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的微博被疯传昨天,记者专访几名在国外留学的中小学生——国外中小学生暑假里都在忙什么?□本报记者 张丽红做作业、上培训班、补课……这是中国学生的暑假。旅游、参加夏令营、做义工……这是美国学生的暑假。昨天,本报《暑假为何成了孩子的“第三学期”》一文报道了杭州几个学生的暑假安排,面对大量的作业和补课,他们很无奈。这两天,一条名为“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的微博也在网上疯狂流传:出去玩、去野营、去游泳、去海边、烤饼干、看电视、总之要玩得开心……这样的内容让中国的家长学生看看都要流口水。与国内的学生相比,国外学生的暑假是怎么安排的?微博上流传的内容真实吗?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个在国外中小学的小留学生,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暑假作业”。11周的夏令营都跟学科无关王女士到美国发展六七年了,儿子小朋5岁时就跟着去了美国。针对微博上流传的“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王女士觉得基本属实。“美国小学生暑假基本上没有作业。”王女士说,她朋友家小孩有读四、五年级的,暑假都很轻松。美国小学生暑假会做什么?王女士说,大多数小孩会参加体育运动类活动。美国夏令营有很多,每年暑假她都会让小朋参加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大多以一周为活动周期,每天安排不同的内容,基本以玩为主,偶尔会有阅读之类的内容。王女士举了个例子,她给儿子报的一个夏令营,时间从5月29日持续到8月10日,第一周的主题是认识新朋友;第二周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科学发现;第三周是体验以及学会尊重外界环境;第四周是致力于文艺项目,探索文艺的精彩世界;第五周是参观博物馆,了解著名的艺术家;第六周是阳光下的运动,如足球,网球等;第七周是排练舞蹈以及其他文艺表演;第八周也是艺术表演;第9周是厨艺,学习如何烹饪健康的美味;第10周是与奥运会相关的主题;第11周则是以表演和party结束。夏令营的内容基本上跟学科内容没有关系,有些内容国内家长可能会觉得没必要。但是,这些有趣的活动却可以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让孩子热爱生活。王女士说,除了夏令营活动,美国小孩在暑假里会经常去图书馆,图书馆也会安排活动,比如给你一个读书单子,你若看了多少本书,就可以把目录写上,去那里领取奖品,这些都是鼓励孩子读书的。“国内是逼着孩子学,国外是培养孩子自己主动去学。”王女士说,国内的学生把老师讲的内容掌握下来,考出好成绩就完成任务了。在美国,小孩更关注自身的潜力、兴趣和爱好,喜欢的东西才会全身心投入。只要非常努力,就可能会成功,而且付出多少也无怨无悔。走街串巷推广企业产品杭州女孩陈璐婷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准新生了,今年年初,她从新加坡莱佛士书院(高中)毕业后,收到了剑桥大学的offer。过去的四年,陈璐婷都是在新加坡度过的。“在新加坡读书的这几年,每年暑假都过得精彩纷呈。”新加坡的暑假在6月份,只有一个月时间。2009年夏天,陈璐婷通过学校选拔,代表新加坡参与了全球青年领袖会议。活动中,她向大家展示了杭州西湖的美景。2010年6月,陈璐婷在新加坡找到了第一份实习工作——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普通外科的实习机会。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或是更晚回家,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陈璐婷说,在新加坡的实习完全不同于国内的走马观花,她要跟着医生查房,还会观察手术过程。“我的导师是胸腺小组的主管医生,平均每天会有2-3台手术。我观察的第一台手术是一位乳腺癌病人切除胸腺。”陈璐婷说,这台7个小时的手术,让她记住了手术室里强烈的焦肉味,记住了手术室里井井有条的秩序,记住了一群一边手术一边哼唱“痴心绝对”流行歌曲的外科医生。“新加坡的学制跟国内不同,去年12月我就高中毕业了。”陈璐婷说,今年上半年,她在新加坡一家公司打工,在网上投递了100多份简历后,通过了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面试,成为一名产品专员。那段时间,她走遍新加坡大大小小的酒店、食品加工厂、能源顾问公司,向那里的总工程师和顾问经理们介绍自己的产品。从第一次见客户时的胆战心惊到后来的如鱼得水,她成功地为公司签订了3000新币(15000元人民币)的合同。“这次实习让我对企业
模式和产品流水线有了清楚认识,和不同领域的客户打交道更让我理解了销售这门艺术。”陈璐婷说,其实新加坡学校也会布置暑假作业,但作业量很少,形式也跟国内的完全不同。“作业基本是主观题,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陈璐婷举了个例子,去年高考地理科目考了一道题,题目给出了家乐福超市在中国的分布图,让大家分析为什么乌鲁木齐会有四五个家乐福超市,这比许多东部城市还要多。12下一页【编辑:陈薇伊】
第五篇:读书,无关寂寞[最终版]
读书,无关寂寞
见惯许多人,把书当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工具,抑或是为了将心中的孤独感暂时忘却,才把注意力转移到书上。这类人,是当想起要看书的时候,才去找书,只管把书当作一只渡船,从河这边,到河那边,时间如此短暂,行程亦是匆匆,待下船一刻,彼此相忘;过些时日,若又遇一河,则再找只船(竹筏亦可),渡过便是。
真正爱好读书的人可不是这样的。他们也是把书看似一艘船,只不过这艘船比较大,叫“诺亚方舟”。对于他们而言,这艘船不仅拯救他们于无知空洞之间,它的存在也是一种永恒。他们读过一本好书,都会把书中一些精华的部分沉淀,并提炼出自己的见解,继而转变为自己的思想。此时此刻,人与书早已相忘于江湖,那是最纯粹最美妙的时光,如再加上一缕茗香,那更是锦上添花,任外头严寒曝晒,任外头风吹雨打。
个人认为交友之道,应该是喜新而不厌旧。旧的朋友依然可以不断给你启发,新的朋友则能满足你的好奇心也可能带来新的不同以往的乐趣。只要彼此真诚,不在乎年龄、性格、性别的差异,你依然能够看到并欣赏他的亮点,并包容你对他所不认同的一些因素。如果是朋友,他就不会强迫你接受他的一切并把自己转变成另一个他,所以,朋友总能带给自己无限的轻松自在和惊喜,任你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其实,读书的时候也是一个交友的过程。
书看得太多,看得太杂,有时也会眼花缭乱,理不清一条顺畅的思维逻辑,辨不明一套理直气壮的是非黑白。不同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也许会产生混乱,相互纠缠,相互碰撞,相互抨击,恰似走火入魔了。它们各有千秋,此时就要自己来斟酌取舍,清除业障,不断地经历这一番番或短暂或漫长的自我斗争过程,你的内心将会不停加强壮大,你的世界和视野也将随之拉宽拓广。这就是书本给予人的力量,也是其乐趣所在之根本。
有些人一定也曾试过,在无意之中邂逅了一本书,只是浅浅翻阅几下,突然就眼前一亮,刹那间如同一见定情狂热地爱上一个人,心情澎湃,血脉扩张,周遭的一切仿如隔世,似水年华在书中流连忘返。即使已通读全书,还是欲罢不能,不得不买回来,捧在手中,如珍如宝,读它千遍万遍也不为多。
这才是读书,可以倾慕,可以信仰,于我而言,甚至可以为之沉沦,却无关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