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与写作
读书与写作
在先前关于研究生与读书的文章中,我提出要“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但是囿于时间、心境等原因,当时并没有进行详细阐述,近来偶有所得,故在本文对此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飨读者。
一、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
所谓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也就是在你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想着作者是如何写作这本书的。如果是我写这本书,我应该怎么写,能不能换一种视角,换一种表达。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也锻炼了自己。
我认为读书应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读书的程序,第二是读书的内容。下面我先讲一讲读书的程序。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书的封皮。不管是封面还是封底,都能给我们提示很多东西,这也是许多读者所忽视的。在一本书的封面上,我们一般都能看到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字眼,如果是系列丛书的话,还会有丛书及其主编的名字。拿一本书举例来说,我手头现在有一本1996年出版,秦晖、金雁所著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在这本书封面的左上角,我们看到“农民学丛书”的字眼,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农民学丛书”中的一本,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部丛书何人所编?为何所编?包括几本?主题何在?
通过上网搜索,我们可以得知,这部丛书由陈越光任主编、秦晖任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共6本。还包括《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农民经济组织》和《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了解到这些以后,你想不想把这6本书都读一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丛书的主题与出版背景。
先不说书名,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作者,秦晖和金雁。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这两个名字即使不是耳熟能详也至少听说过。秦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界大牛;金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的夫人。初步了解这些后,你想不想再拜读一下他们其他的著作以便深入了解这对贤伉俪。看到这里我又想到其他的一些夫妻学者,如金观涛与刘青峰、周濂与刘瑜、王小波与李银河以及陈桂棣与春桃,他们都思想鲜明,著作颇丰,难道这是偶然?想不想去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好,那就接着去读他们的著作。
关于出版社,不得不告诉大家,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有时候也大相径庭。前些日子为了图便宜,我买了一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岳村政治》,错别字连篇不说,甚至连第一章导论都给省了,不禁大为光火,只好又重新买了一本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所以说买书、看书都要选择权威版本,不仅读着舒服,也不会有缺漏之憾。就目前来说,中央编译、社会科学文献、三联书店、上海人民等出版社都很不错,读同样的书可以优先选择这些出版社出版的。
此外,在封面之后或者封底之前,我们都能看到这本书出版的详细信息,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该书的出版时间。如果一本书有多个版本,尽量选择最新的版本,因为最新的版本往往会借鉴原先的版本并对之进行补充完善。例如王思斌老师向我们推荐的波兰尼的《大转型》,这本书原先的版本已经售罄,而新的版本由黄树民先生译出,题目也改为《巨变》。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和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也出了新版本,都可以买来看看。说完封面,我再说一下封底。在一本书的封地,有时候会刊印一些有关该书内容的摘要、简介或者名人总结推荐的话语,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要讲的主体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读书的程序,或许也可以称之为读书的前奏,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不仅可
以拓展视野,也能为下一步读书的内容做好铺垫。
有关读书的内容,也就是体现“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的所在,我们不仅可以从书名、关键词、目录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作者的思路,也能做出自己的设想。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书名,同样以《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为例,乍一看这本书的书名——“田园诗与狂想曲”,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作者要说什么,“田园诗”与“狂想曲”风马牛不相及,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何能放到一块呢?没关系,接着往下看副标题——“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这下差不多有点思路了,讲的是“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这两个概念还能扯点关系,那么“再认识”也就是说要对以前的认识进行反思或者批判,这恐怕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了吧。恭喜你,终于学会抢答了。
在分析书名的过程中,我们也连带着对该书的关键词“关中模式”“前近代社会”与“再认识”进行了分析。我们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尽量从书名出发进行阅读分析,因为书名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所在。当然,如果书名过于晦涩或者抽象,没有关键词这一说,那我们只好按部就班往下阅读。
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是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框架也是精华,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全书内容。目录一般来说都很有层次感,起承转合,其中的关键莫不与此,导论、分论、转折、结论也就是我们重点要读的地方。一般来说,研究生的读书时间很紧迫,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分类阅读,即泛理论的书籍要精读,尽量照顾到每个方面;而泛实证的书籍则可以略读,看看目录,把作者的核心思想搞清楚就行。
至此,我们从读书的程序和读书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如何读书进行了初步阐释,其实程序与内容不可截然分割,为了便于叙述笔者才对此分开来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只有既照顾到程序又照顾到内容才能真正把一本书读全,读好,读透。
二、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
写完如何读书,沿着这一思路,我想谈一下如何写作。研究生期间要写不少论文,甚至要发几篇论文,而许多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写论文。我认为,关于如何写作,还是要“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才能最见成效。而所谓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就是要多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理解,赢得他们的尊重。当然,如果你是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大师,那你完全可以自己写给自己看,不用听我在这扯淡。
通过上文可知,一本书的核心在于书名、关键词及其目录,那么对于论文来讲,其中的核心也不外如此,只不过要把目录改为各级标题。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的题目不能吸引人,或者说不知所云,谁也没有兴趣再去看你的长篇大论;其次是关键词,论文的核心就是要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阐发,关键词定不清楚或者说阐释不清楚,那么你这篇论文基本报废;最后是你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外显于各级标题的思路,只有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才会有层次明显,赏心悦目的各级标题,如果逻辑不清晰的话,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要说啥,读者能搞得清楚?
最后,我认为读书与写作也不能截然分开,只有明白了读书即写作,写作即读书的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他人,表达自己。
第二篇:读书与写作专题
读书与写作
因为曹爷爷的到来,那一天我终生不会忘记。
随着我们激烈的掌声中,曹文轩教授走进了阶梯教室,同学们都仔细的打量着曹爷爷,很快,曹爷爷开始了他的讲座。
“我送你们的第一句话是: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喜欢讲故事的曹教授给我们讲了巴西作家写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一段故事,告诉我们,写作最宝贵的财富来源于自己。“同学们写作文最愁的就是没什么事可写。我告诉大家,你们的人生经历很丰富,你们其实有很多故事。想一想,你们已经走完了人生的1/8,人生之路不短了。”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两个世界”。“好文章离不开折腾”随后,曹爷爷向我们送出了三句“人生格言”。
不知不觉,讲座已进行了一个多钟头。最后的签名环节是最拥挤的,都想得到曹教授的签名。感谢曹爷爷能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学校,传授给我们写作的方法!
科苑小学五年级:宋琳晞
第三篇: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话的意思是,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就会轻松。怎么样才能算“劳于读书”呢?
我先举几个例子。唐代文学家韩愈,他身世孤苦,三岁死了父亲,从小过着流离困顿的生活,但他能刻苦学习。他七岁开始读书,每日能诵记数千百言,十三岁就已能写很好的文章。唐代诗人白居易,他“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他每日坚持,不怕劳苦,甚至出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情况。唐代诗人刘禹易,他年纪很小,头发束成两个角的时候,就读了《诗经》和《尚书》。后来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他曾在《游桃源一百韵》中说:“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九流百氏,即九流百家,指各种学术流派的大量书籍。这两句的意思说,他研读各种流派的旨意,广泛地采集百家著作。又如宋代的文字家范仲淹,他小时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自幼好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家中无书可读,就到附近人家去借,有的书还把它抄下来,背下来。又如明代文学家宋濂,他六岁开始读书,每天记诵两千多字的文章。他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向有书人家求借。借到书就日夜抄录,就是大冷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得僵硬,他还是坚持抄写不懈。因为按时还书,有信用,藏书人都愿意借书给他。他就用这个方法,才有机会遍览群书。古代文学家青少年时勤苦学习的故事是很多的,说也说不完。
文学家能写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多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广大知识面;多阅读,也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因此,汉代的大作家杨雄就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是说读了很多名家写的赋,自己也就善于写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读了很多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这些话,可以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们许多同学作文写得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太少。要想写好作文,就要肯下读书的苦功。只要能下决心,经过一番“劳于读书”的苦,是一定会出现“逸于作文”的乐的
第四篇:我喜欢读书与写作
我喜欢读书与写作。每天吃完午饭,家人都休息了,就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可谓来源之广。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爱》,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还有如何教学培养孩子的,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看属于我们的《中国青年》,看描写我们的《金色年华》,提高教学的《河北教育》、《河北教研》等。
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每当读过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我分享。第二天到单位没课时,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论柯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析《红与黑》在文学上的地位,各抒已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求的是知识,用它来开拓我的视野,武装我的头脑,充实我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答案,在书中看到了人间的欢乐与苦难,在书中窥测到人的崇高与卑劣……我爱书,正是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的知已。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提升思想的过程。于是闲暇时就写上一点随感、读后感的,偶尔也会吟上几句诗。
我喜欢上网,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我利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料,学习资料。并在网上学得很多电脑知识,最近又在网上建立了跟自己教学相关的个人主页,这样就能跟全国各地的朋友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心得,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我觉得,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用智慧的头脑,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驾驭这个世纪,网络已占去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电脑网络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有老师跟我们一起进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给我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在课外时间我的学习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宿舍,宿舍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读书的好场所,尤其是午休前时间。每天吃完午饭,同室舍友一个个像变戏法般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书屋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可谓来源之广。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 爱》,有描述项羽夺权争霸的《西楚霸王》,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们看属于自己的《女友》,看描写我们的《金色年华》。还看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少男少女》;心情不佳时去寻觅《知音》。与人交往受挫时找《做人与处世》,在《大众电影》中目睹心中偶像的风采,在《科幻世界》中创造未来。
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因为有书,午休看,晚睡也看,曾无数次打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甚至不惜冒险点起蜡烛也要看,经常因此而遭到宿舍检查人员三番五次的敲门警告。读了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你分享。每天晚上的“卧谈”时间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是书。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论柯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辩《黄埔将帅》,析《红与黑》在文学上的地位„
„ 连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要评头论足一番;我们谈吴三桂、评林黛玉、薜宝钗、赞武则天,骂慈禧太后,我们各抒已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们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们求的是知识,一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用它来开拓我们的视野,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第五篇:读书写作经验谈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基础写作 考试卷
11广电2班 李雅君 116104021
4读书与写作经验谈
其实,说到写作,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不过,对于写作,我有些自己得的经验,虽说我的文章并没有很出采,但多少年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那么我就来谈谈。
上了大学,老师总说要多读好书,每次上课都会为我们吟诗几首,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给人以许多的感受,是人的思维更活跃,知道更多知识。有利于写好一篇文章,同样应多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笔下的实例。这话也是老师说的,他常说:不在乎写了多少而是要写下每天发生的让自己感动、感叹的事就好,因为这就是生活,是我们所感所想。多观察,不仅开拓了视野,也放松了心情,更能知道许多小事,灵活运用进文章,会让记叙的故事更真实。
高中老师最常说的是写作文先写题,主题是文章的中心与灵魂,像我,有时总写完后才发现没主题,导致在卷子上无法重写导致低分。写文章一定要一气呵成,这样就不会导致主题有无不能修改从而浪费时间重新写。而且要保持卷面整洁。
写作时也要注意人称,避免人称混杂,一会“你”,一会“他”或“妈妈”“母亲”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同一个人。这样会使读者弄不清楚你写的是谁,看的昏昏糊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话妙语道出了读书与写作关系密切的真谛。也就是说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经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写出来的。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也要避免良莠不分的现象。我们在阅读中要按自己知识的需要,摘抄优美语句和精要语段,收集积累知识,并可适当背诵。
读书过程中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既能增强我们的读写能力,又能带动写作的积极性。知识在于积累,修文可以储能,读书清醒头脑,写作整理思想,这是读与写的关系。
那么读书又是怎样的呢?不论上哪一门课程老师总会推荐很多好看的书给我们,毕竟以老师的经验来说这些书对我们是有益的。现代汉语的老师让我们这学期读够300本书,看来读书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书读厚,又怎样读薄呢?
看一本书或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最终掌握得非常少,那就是很薄,此后得继续琢磨里面的内容与含义,随着理解的深化,领悟的越来越多,脑袋里的书也就变厚了。随着理解深入,你会彻底明白、了解作者的想法,就会走他们作者走过的路,脑袋中只留下那么几条想法,于是书又读“薄”了。所以好书要读透,好段要记住运用成为自己的,那么书就没有白读。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于读书与写作的经验谈,我觉得很受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不可或缺,是我们进步的梯子,人类的智慧来源书本,又汇编成册将自己的知识在传授,所以它们很伟大,我们要用这些经验充实自己,学好习,用好的文笔书写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