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庆培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解读》已出版范文
金庆培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解读》已出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解读》,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创新发展研究联盟执行理事长金庆培,是宝钢高级政工师、高级策划师,曾潜心研究宝钢实践,提出国企发展理论,是上海市第一个从企业中出来的理论专家。2009年,金庆培参与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见证了上海自贸区的成长历程。本书中,他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解读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每则解读篇幅短小、各有侧重,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有助于让读者对上海自贸区总体政策框架形成较全面的认识,文中不时闪烁着来源于作者丰富生产和管理实践的真知灼见,也启发着读者对自贸区与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的深入思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解读》这本书,完全可以成为公务人员和企业界了解试验区政策的工具书。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新途径,提供新经验,这是关键。可复制、可推广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
理论的价值取决于对实际的支持程度。我们需要象金庆培同志这样锐意进取,紧跟改革开放大潮的学者。当然,解读中对金融改革、对制度创新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有待于继续努力,拿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来奉献给社会,充实系列丛书。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两会提出要倾听人民呼声,依靠人民去推动改革。两会要求汇集众智凝聚共识,造就强大正能量去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征程已经启动,让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二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国检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及上海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贸区工作实际,出台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24条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货物监管模式,加快检验检疫业务流程再造,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扩大分类监管范围,推进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建设。
1.深化进出境货物监管模式改革。实施以“先检后放、通检通放、即检即放、少检多放、快检快放、空检海放、外检内放、他检我放、边检边放、不检就放”等“十检十放”为基础的分类监管模式,更好地服务外贸发展。结合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推行“合格假定”理念,深化“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更好地发挥检验检疫职能作用;全面实施出口直放,产地检验检疫局负责质量安全把关,口岸不再查验或最大程度减少查验比例;在安全风险可控基础上,除高风险产品外,进一步扩大进口直通的区域、企业和产品。
2.创新进口食品监管模式。
创新监管模式。在自贸区率先试点进口食品基于风险的预警布控、重点检验、验证抽查、风险监测相结合的分类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
优化管理方式。允许来自非疫区但未获检验检疫准入食品保税展示,并简化相关申报程序;将自贸区内食品存放、展示企业的监督管理由事前审核备案调整为事前承诺报备、事后加强监管新模式,有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优化进口食品样品监管程序,促进国际研发和科创中心建设。
推动市场服务。试点食品标签合格保证的市场化平台建设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积极推进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监管模式调整工作。
3.全面推广“快检快放”便捷化监管措施。扩大“快检快放”便捷化监管措施受惠生产企业范围和实施“快检快放”进口工业产品目录,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自贸区内生产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用零部件及原材料,在企业自行验收条件满足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第一方和第二方采信,切实减少口岸检验批次。
4.深化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扩大进出口工业产品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的产品范围,根据进出口商品风险预警情况,建立第三方采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将试点商品范围扩展至进口机械加工设备及其零部件与部分进口医疗器械等产品中;启动木材等产品检验的第三方结果采信试点工作;在自贸区实施第三方检验结果被采信机构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5.推进进境空箱查验便捷化监管措施。试点对空箱运输经营人的分级评定和港外备案堆场的准入考核,对符合条件并主动提出申请的企业给予减少抽检比例、允许港外查验等措施。
二、进一步简政放权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审批项目减量化、审批流程扁平化、审批场所集约化、审批办理智能化等举措,营造公平、高效、统一的口岸行政审批服务环境,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协同推进。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简化中转货物检验检疫手续。
6.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缩减审批事项。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严格取消代理报检企业注册、快件运营企业从事报检业务注册、报检员注册,旧机电产品备案,出口商品注册登记等审批事项。同时,及时通过报检大厅公告栏、网站、微信、宣传刊物等媒体广泛宣传,做好内部人员岗位调整和业务培训,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扣。
减少审批层级。积极配合质检总局做好除负面清单以外的农产品和所有类别的食品进境检疫审批,实现审批的并联化和扁平化。
优化审批流程。推行承诺办结制度,缩短审批时间,通过延长审批有效期及调整审批模式、实行满意度测评等手段,切实实现便民、高效。
推进电子审批。推进行政许可信息化建设,依托行政审批系统功能改造,搭建集行政许可申请、受理、查询、告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统一界面平台,实现行政许可办理情况的可查可溯,方便企业及时了解办理进程。
7.编制三个清单。制定公布自贸区内检验检疫机构权力清单,明确界定职权行使边界,及时清理不合理的行政权力。制定公布自贸区内检验检疫机构责任清单,落实责任主体,强化行政问责。完善自贸区内检验检疫负面清单,提升监管效能,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发布自贸区内检验检疫行政许可目录、办事指南、业务手册、监管手册及相应精编版,促进行政许可办理情况的公开,方便企业全面了解相关行政许可政策。
8.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
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浦东新区开展“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自贸区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聚集和集成发展,不断提升检验检测服务业的行业产值和服务效能。
推进认证改革。完善自贸区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行政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缩减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审批事项,推进外资认证机构审批制度改革。支持检验检测社会化改革,逐步开放外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在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鼓励在自贸区内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并鼓励其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资质。取消外商投资认证机构申请扩大业务范围应当从业1年以上的限制;取消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子公司扩大认证业务范围的审批,通过事中和事后监督措施实施监管。
9.简化中转货物检验检疫手续。完善国际中转集拼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推进简化中转动植物审批手续,制定中转检疫审批负面清单,提供便捷化中转动植检证书和原产地证书签发服务;进一步优化国际快件中转监管模式,支持快件企业提高国际中转集拼航线覆盖率,促进航空枢纽港建设;支持在自贸区(洋山)开展进境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加工。
三、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改革,科学实施检验检疫分线监督管理,改革进区报检模式,打造国检作业全程无纸化,推行基于信用管理的差别化通关管理措施。
10.推行“先进区、后报检”新模式。调整原有先报检后入区方式,对自贸区拟入境进区货物,允许区内企业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后,按照指令至入境口岸提货后直接入区,并在规定时限内向驻区检验检疫机构办理入境货物报检、交单或查验,进一步优化一线验放流程。
11.打造国检作业全程无纸化。深化申报制度改革,实施无纸化报检和无纸化放行,推动检验检疫证单签发电子化。制定《上海检验检疫随附单据无纸化文件技术标准》;研发和应用随附单据无纸化系统,实现企业以电子化的方式上传报检随附单证,局内报检单证电子化传输;完善申报和放行无纸化及流程再造,对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申报、检验检疫、计收费、签证放行、归档等各环节的无纸化运作,实现检验检疫作业全程无纸化。
12.加大信用等级差别化通关管理力度。根据企业诚信情况,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在自贸区增加检验检疫信用AA级企业数量,加强信用记录在检验检疫监管中的应用,加大对浦东地区质量诚信企业的扶持力度,对诚信级别高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快速放行等便利举措;探索在企业信用管理、分类管理等方面,参考或采纳第三方信用报告;支持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支持建立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四、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
集中上海国检优势资源,聚焦重要产业,紧密结合上海自贸区发展实际,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支持邮轮、生物医药、跨境电子商务、会展、入境维修、文化产业、汽车平行进口及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支持科创中心建设,支持示范区建设,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健康发展,助力上海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3.支持邮轮/游艇业发展。
支持邮轮港口建设。支持邮轮港口提高“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水平,对邮轮口岸配套建设提前介入以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荐邮轮港口创建“国际卫生港”,提升品牌建设。
优化邮轮通关环境。通过进出港“单一窗口”申报制度和邮轮物资供应电子化申报制度,提高邮轮通关效率。针对目的地航线邮轮旅游项目配套进、出境单次检验检疫监管措施,简化通关流程。通过允许船舶维修大型配件在邮轮维修码头“直靠直卸”、支持邮轮维修企业对部分旧配件进行无害化再利用等举措,支持邮轮维修产业发展。
保障旅客旅行健康和便利。通过对接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盟的邮轮卫生标准,制定上海港国际邮轮卫生检查实施规程,督促邮轮保持良好卫生状况,保障旅客健康安全。通过建立信息直报制度,开展随船检疫工作,同时对入境旅客降低携带物抽查比例,营造便捷的旅客进出境环境。
促进上海邮轮食品供应业态发展。针对“未获准入”的食品,以过境检疫模式进行监管,建设境外食品在上海港直供邮轮“快通道”。以“一般贸易”进口的供船食品,通过对接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给予企业最大便利。同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诚信企业名录,支持中国制造、中国生产和中国种植(养殖)的各类产品参与邮轮产业发展。
14.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推进并联审批。实施审批负面清单管理,通过构建互联网行政审批平台,对涉及到不同行政审批的进境生物医药材料实施并联审批,实现一次申请完成多项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缩减审批时间。
创新查验方式。在风险评估和企业诚信基础上,充分运用“非侵入、非干扰”式查验方式,大幅度降低查验比例,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属地化管理,对低风险的产品实施直通放行,减少查验成本。
实施分类管理。对进境生物医药材料进行科学风险评估,建立分类管理体系。放宽对血液、细胞、模式生物、组织切片、标准菌株、特异性培养基等风险较低的基础性原料的进境限制。简化科研用化学试剂管理程序。实施低风险生物医药材料免于核查输出国家或地区动植物检疫证书的措施。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病员监护仪、彩色超声诊断仪等部分进口医疗器械纳入采信试点范围,采纳并信任使用第三方检验结果,便利医疗器械进口。对输入国家或地区无强制性注册登记要求的,一律取消相关注册登记,鼓励上海生物医药产品出口。
优化事后监管。对种类繁杂的进境生物医药材料按照监管要求实施大类归并,建立并公布类别监管规则,提高进境产品检验检疫措施透明度,简化监管流程。建立产品风险与企业诚信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将监管重心由货物转向企业诚信与产品风险相结合。
15.支持会展业发展。
完善监管方式。出台展会、展览检验检疫监督管理规定,完善进出境展览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建立进出境展品检验检疫管理新制度,对进境展品实施口岸核放、场馆集中查验监管,进一步简化报检查验程序。
制定便利化举措。对进境展品实施口岸核放、场馆集中查验监管。对保税展示货物,实行登记管理,允许多次出区展示。涉及3C认证的展品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完善展品合理损耗和留购监管方式。允许参展的预包装食品、化妆品等,凭展会组织方证明免予加贴中文标签和抽样检验。
16.支持全球维修产业发展。对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监测、信用管理,以周期性监督检查替代批次化的产品检验,全面助推产业发展效能;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浦东新区维修/再制造用途入境机电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监管要求;对入境维修复出口、入境再制造旧机电产品免于实施装运前检验;对以保税、租赁等方式多次往返自贸区货物,实行登记核销管理。
17.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构建符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态势新要求,按照加快发展与完善管理相结合、有效监管与便利进出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建立符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出台上海口岸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办法,推出涵盖直邮进口、保税进口、出口等业务类型的、适合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特点的监管模式与便利化措施。
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入境物品管理,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负面清单制度,除负面清单内商品禁止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入境外,全面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构建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监控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优化进口电商企业和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实施线上监测、线下预警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制定重点商品和重点项目监管清单,通过现场查验、抽样检测和监督检查等,加强风险监控和预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商品“源头可溯、去向可查”。加强与质监部门的合作,建立“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质量监测机制。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模式。明确电商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实行全申报管理,建立责任追溯体系和先行赔付制度。对按国外个人订单出境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除必要的检疫处理外,不实施检验,对低风险商品审核放行,高风险商品逐步采信第三方检测结果合格放行。对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实行集中申报、集中办理放行手续,完善以检疫监管为主,基于风险分析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机制。加大第三方检验鉴定结果采信力度,对一般工业制成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事后监管。对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实行集中申报、核查放行。对整批入境、集中存放、电商经营企业按订单向国内个人消费者销售的,实施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据相应产品国家标准的安全卫生项目进行监测,监督电商在尊重消费者个人选择权的同时,标示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和消费风险。加强事后监管,组织对质量安全问题的调查处理。
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备案管理。对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及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实施备案管理,落实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商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秩序,实现质量安全责任可追溯。
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跨境水果、生鲜等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在自贸区设立进口水果、生鲜电商综合交易服务平台,推动洋山进境鲜活农产品展贸中心的建设。
18.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针对文化艺术品管理办法,出台文化艺术品风险评估规定;针对文化产品特性及进境检疫特殊要求,制定配套的检验检疫监管举措;对上海自贸区内进口文化艺术品(限艺术品整体或部分属于CCC目录产品)给予无需办理CCC认证的特殊监管措施,凭艺术品证明文件直接受理报检;加快进境文化艺术品专项查验场站设立,制定发布《文化艺术品专项性查验场站考核细则》,指导企业按要求完成场站设施建设;依据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开展自贸区内进境展品和文化艺术品的检疫审批。
19.支持汽车平行进口。积极参与推动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项目稳步运行;与自贸区管委会、市商务委等管理部门共同建立平行进口汽车会商机制;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与国务院相关部委对平行进口汽车最新的政策要求,及时落实相关支持举措。
20.支持总部经济(亚太运营商计划)发展。鼓励跨国企业在自贸区和浦东地区建立亚太运营总部以及具备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运营中心;推进浦东新区CCC免办审批后续监管制度改革,推广免办CCC诚信企业贸易便利化措施,享受“一次审批、多次放行、诚信监管”的便捷通关措施,支持浦东地区维修、研发、分拨中心的设立;研究制定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等新型贸易平台的检验监管和市场检测模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服务总部经济运营发展。
21.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促进自贸区科研要素自由流动,出台针对科研用货物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对科研用样品、设备实施通关便利化措施;形成企业需求定期调研机制,推出针对企业研发测试中涉及的进口设备与旧机电产品相关制度创新和优惠举措,进一步完善对用于研发样品或耗材的进出口化学试剂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做好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的标准化工作。
22.支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完善金桥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各项制度建设,率先推出进口货物检验监管分类管理模式、培育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等十项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检验监管便利化措施。
五、进一步加快互联互通
实施互联网+国检战略,全面推进国检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加强多部门联动,推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
23.推进互联网+国检建设。
构建三个平台。以内外网两大门户、基础运行环境和云计算体系、应用开发体系,数据交互体系、信息安全体系、运行维护体系五大基础体系为技术支撑,重点建设互联互通的业务平台、智能高效的政务平台和便捷易用的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全覆盖、应用互联互通、数据高度聚合、风险即时管控、管理协同联动。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覆盖上海各分支局、办事处的联动指挥中心建设;支持上海电子口岸、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自贸区检验检疫电子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建立与自贸区公共信息平台的网络互联机制,推动自贸区检验检疫智能执法系统建设,提高检验检疫监控系统与自贸区各类新业态运行模式的兼容性;推进自贸区国检综合物流监控系统建设,加快货物在监管安全基础上实现区内自由流动和跨区流转;推进“即检即放”现场查验放行模式,全面推进国检“互联网+监管”战略。
24.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配合。
部门协同。密切与自贸区管委会的协作,积极配合管委会有关工作的落实,形成合力,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加强与质监、商务、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合作,在企业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监测、产业发展等方面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加快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关检协同。推进与海关“三个一工程”,持续深化口岸关检“三个一”合作。与海关共同研究深化三个一合作新方案,重点研究减少重复查验、查验地点整合和操作协同配合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查验成本。
区域协同。协同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直属国检局,实施区域集中审单一体化、企业信用管理一体化、物流监控一体化和货物监管一体化。
第三篇: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
设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大势出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格局、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重大尝试。国家工商总局牢牢立足国家战略,指导上海工商部门增强改革自觉,以敢担当的责任感、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大胆探索,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一、《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先试先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若干意见》的总体目标
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要通过试点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及其他登记制度,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要通过改革监管制度,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信用监管,促进协同监管,提高监管效能;要通过加强市场主体信息公示,进一步扩大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共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通过简化营业执照样式,落实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的要求,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三、《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
《若干意见》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结合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政效能、维护市场秩序三方面提出了9条措施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一)试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试验区营商环境
这一部分经过与有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在总结广东省部分地区商事登记改革经验基础上,结合总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形成了4条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另有规定的外,其他公司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试行认缴登记制后,工商部门登记公司注册资本,不登记公司实收资本。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规定;并不再限制首次出资额及比例、货币出资比例、出资期限。该条措施实现了投资者“一元”注册资本设立公司的愿望,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有利于改善试验区投资环境,激发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新活力,充分体现了工商登记改革“宽进”的理念。
2.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事项外,试验区企业向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如企业需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经营项目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许可事项的,在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向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其他经营项目,则需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向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然后才能开展该项目经营活动。“先照后证”登记制的试行将帮助企业先获得主体资格,再凭营业执照申请营业资格,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一措施将有利于破解“审批难”的困局,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扎实推动各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试行报告公示制。试验区内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同时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记载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报告的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公示制度,将有效还原登记功能的本来面目,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成为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的规定,试验区内企业报告公示办法另行制定。
4.试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是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已不再将外商投资广告企业作为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因此取消对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限制是大势所趋。作为一次转变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若干意见》将试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全面放开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准入限制,对申请经营广告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取消对投资方主体资格、广告经营业绩的条件限制,取消投资方成立和运营的年限要求、取消外商投资广告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在注册资本和广告业绩方面的要求。在办理时,将试验区内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项目审批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批改为备案制。
(二)优化企业设立流程,提升试验区登记效能
这一部分的内容,以提升试验区登记效能为出发点,从下放登记事权、统一执照样式、工商一口受理三方面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体现试验区政策的可复制、可推广。
5.授予试验区工商部门外资登记管理权。试验区设立后工商部门将调整机构设置,将现有的综合保税区分局翻牌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为实现“区内事、区内办”,方便试验区企业办理登记手续,结合“一口受理”工作机制的需要,国家工商总局授予试验区工商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由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负责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即试验区管委会)审批(备案)的外商投资企业。
6.试验区内实行企业设立“一口受理”。为方便试验区的申请对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试验区内将试行企业设立“一口受理”。“一口受理”是指由工商部门统一接收工商、试验区管委会(即经授权的外资审批或备案部门)、质量技监和税务部门的申请材料,通过部门间后台流转完成审批或备案流程,再由“一口受理”窗口统一向申请人发放各类审批结果文书或证照。企业可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或在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提交申请,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登记申请进行审查,其中工商部门在3个工作日做出登记决定。质量技监、税务部门自工商部门做出核准决定之日起1个工作日核发证照。内资企业及属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列表(负面清单)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可在4个工作日内领取到包括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在内的各类证照。
7.试行新的营业执照样式。为对接试验区各项试点措施,凸显试验区先试先行效应,《若干意见》将简化营业执照样式,以区别区内外企业。本条若干意见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简化执照样式。借鉴国际通行的证照样式,在执照记载事项、颜色、字体等方面与区外企业相区分。二是统一执照样式。将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以外的营业执照统一成一种样式,即《企业营业执照》。试验区营业执照将适用于在试验区登记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中外合作非法人企业、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除公司实收资本不再记载于营业执照外,其他各类企业的营业执照记载事项保持不变。
(三)转变市场主体监管方式,维护试验区市场秩序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强调行政管理理念要从以前侧重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转变。因此,这一部分从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和创新监管方式两方面体现“严管”的理念。
8.强化信用信息公示,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在工商部门现有的经济户籍库的基础上率先在试验区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工商部门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监管信息;企业按照规定公示报告、获得资质资格的许可信息。工商部门以抽查方式对报告内容进行监管,提高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有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工商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监管措施,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加大企业失信成本,促进企业守法经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9.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结合试验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市场主体监管方式,强化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能分工和合作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共同营造试验区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四篇:保监会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保监会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为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中国保监会对上海保监局提出的有关事项作出批复,主要内容包括:
一、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
二、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
三、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
四、支持国际著名的专业性保险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从事再保险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配套服务。
五、支持上海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和航运保险经纪人队伍,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
六、支持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不断拓展责任保险服务领域。
七、支持上海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
八、支持建立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和拓展我会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备忘录工作机制。
第五篇: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运行以来,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先行先试,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防控风险作为重要底线,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更广领域和更大空间积极探索以制度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的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好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总结推广,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自贸试验区“继续积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试验区”的要求,深化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贸易、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功能承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度最高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
(三)实施范围。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20.72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8.78平方公里)以及陆家嘴金融片区(34.26平方公里)、金桥开发片区(20.48平方公里)、张江高科技片区(37.2平方公里)。
自贸试验区土地开发利用须遵守土地利用法律法规。浦东新区要加大自主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管理模式创新,加强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负面清单制度成为市场准入管理的主要方式,转变以行政审批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制定发布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监管标准规范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应用。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促进等方面,扩大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强化政府信用信息公开,探索建立采信第三方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支持信用产品开发,促进征信市场发展。
3.加强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应用。加快以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枢纽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扩大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应用领域,逐步统一信息标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推进部门协同管理,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支撑。
4.健全综合执法体系。明确执法主体以及相对统一的执法程序和文书,建立联动联勤平台,完善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健全城市管理、市场监督等综合执法体系,建立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执法联动、措施协同的监管工作机制。
5.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通过扶持引导、购买服务、制定标准等制度安排,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市场监督。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企业信息审查等事项,建立社会组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服务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社会参与委员会作用,推动行业组织诚信自律。试点扩大涉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范围。支持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入驻,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在规模较大、交叉的行业以及新兴业态中试行“一业多会、适度竞争”。
6.完善企业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完善企业报告公示实施办法。采取书面检查、实地核查、网络监测、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对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年报公示信息进行抽查,依法将抽查结果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营造企业自律环境。
7.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协助工作机制。建立地方参与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的长效机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在地方事权范围内,加强相关部门协作,实现信息互通、协同研判、执法协助,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工作中的建议申报、调查配合、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助作用。
8.推动产业预警制度创新。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试点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上海市人民政府可选择重点敏感产业,通过实施技术指导、员工培训等政策,帮助企业克服贸易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产业升级。
9.推动信息公开制度创新。提高行政透明度,主动公开自贸试验区相关政策内容、管理规定、办事程序等信息,方便企业查询。对涉及自贸试验区的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主动公开草案内容,接受公众评论,并在公布和实施之间预留合理期限。实施投资者可以提请上海市人民政府对自贸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制度。
10.推动公平竞争制度创新。严格环境保护执法,建立环境违法法人“黑名单”制度。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申请环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推进自评价工作,建立长效跟踪评价机制。
11.推动权益保护制度创新。完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完善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仲裁、第三方调解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参与机制。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集聚国际知识产权资源,推进上海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建设。进一步对接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优化自贸试验区仲裁规则,支持国际知名商事争议解决机构入驻,提高商事纠纷仲裁国际化程度。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自贸试验区仲裁法律服务联盟和亚太仲裁机构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12.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健全企业主体创新投入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机制,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推动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合作新局面,在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深化与扩大开放相适应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13.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领域开放。探索实施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自贸试验区已试点的对外开放措施适用于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要求,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在严格遵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的前提下,自贸试验区部分对外开放措施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辐射到整个浦东新区,涉及调整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
14.推进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对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及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备案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对境外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建立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平台。试点建立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商业贷款等各类境外融资活动。统一内外资企业外债政策,建立健全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15.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企业登记住所、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登记等改革,开展集中登记试点。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探索许可证清单管理模式。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16.完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加快企业准入“单一窗口”从企业设立向企业工商变更、统计登记、报关报检单位备案登记等环节拓展,逐步扩大“单一窗口”受理事项范围。探索开展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工作。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多证联办”或“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三)积极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17.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完善功能。加快形成贸易便利化创新举措的制度规范,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强口岸监管部门联动,规范并公布通关作业时限。鼓励企业参与“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监管制度创新试点。
18.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货物进出口和运输工具进出境的应用功能,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实现贸易许可、支付结算、资质登记等平台功能,将涉及贸易监管的部门逐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平台。探索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
19.统筹研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按照管得住、成本和风险可控原则,规范政策,创新监管模式,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研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
20.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推进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和资源配置平台建设,强化监管、创新制度、探索经验。深化贸易平台功能,依法合规开展文化版权交易、艺术品交易、印刷品对外加工等贸易,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业。推动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新兴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促进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与境内外各类企业直接对接。统一内外资融资租赁企业准入标准、审批流程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探索融资租赁物登记制度,在符合国家规定前提下开展租赁资产交易。探索适合保理业务发展的境外融资管理新模式。稳妥推进外商投资典当行试点。
21.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建设具有较强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断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现有中资“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户登记。扩大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拓展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范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拆、拼箱运作环境,实现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运作;拓展浦东机场货邮中转业务,增加国际中转集拼航线和试点企业,在完善总运单拆分国际中转业务基础上,拓展分运单集拼国际中转业务。优化沿海捎带业务监管模式,提高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业务通关效率。推动与旅游业相关的邮轮、游艇等旅游运输工具出行便利化。在符合国家规定前提下,发展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业务。深化多港区联动机制,推进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联动发展。符合条件的地区可按规定申请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四)深入推进金融制度创新。
22.加大金融创新开放力度,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具体方案由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另行报批。
(五)加强法制和政策保障。
23.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经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扩展区域涉及《国务院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或者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国发〔2013〕51号)和《国务院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国发〔2014〕38号)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自贸试验区需要暂时调整实施其他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加强地方立法,对试点成熟的改革事项,适时将相关规范性文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立自贸试验区综合法律服务窗口等司法保障和服务体系。
24.探索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和国际人才流动通行制度。完善创新人才集聚和培育机制,支持中外合作人才培训项目发展,加大对海外人才服务力度,提高境内外人员出入境、外籍人员签证和居留、就业许可、驾照申领等事项办理的便利化程度。
25.研究完善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税收政策。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范围和税收政策适用范围维持不变。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前提下,调整完善对外投资所得抵免方式;研究完善适用于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的税收制度。
三、扎实做好组织实施
在国务院的领导和协调下,由上海市根据自贸试验区的目标定位和先行先试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调整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计划。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调整试点内容和政策措施,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各有关部门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指导和服务,共同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好、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