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诱杀法在房屋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简述诱杀法在房屋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1诱杀法的优点
1.1 减少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使用诱杀法,将白蚁诱集成群,仅用极少的“灭蚁灵”等药物就能消灭整个群体,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施工人员也不必为大量接触到药物而担心自己的健。
1.2减少防治成本,使用诱杀法只需在外围和容易滋生白蚁的地方设置诱杀点,只要定期检查,就能达到防治目的,省时省工。
1.3具有长效性,采用诱杀法可以将室内的白蚁诱到室外,地下的又诱到地调,分散的变集中,及时诱杀周围环境的白蚁,防止白蚁进入室内,此外,弥补环保药物残效期短的不足,可以长期的控制白蚁危害,是保治15年的重要措施
1.4适用范围广,诱杀装置尺寸大小规格可以自定,因而适宜放置于任何不能和不便施药的地方,如天花、墙角,柜、抽屉,门角及房屋外围的土壤等。诱杀法的使用要领
2.1食饵的选择,白蚁通常喜爱吃马尾松木,松花粉,甘蔗渣等,但不同的白蚁种类有所不同,在选择饵料时,还要注意尽量采用比周围环境更具有诱惑力的材料,以增强诱集的效果。
2.2药物的选择
在诱杀药物的选择上,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必须注意:必须白蚁对其没有排斥性,或是使用不会引起白蚁回避的浓度;对白蚁的致死作用必须是慢性的,以使短时间内,不会杀死白蚁,且有足够长时间将药物传染给巢内其他品级的白蚁
2.3诱杀点温度湿度的掌控
诱杀白蚁还需考虑到白衣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因此设置诱杀点一定要在白蚁活动季节进行,同时要创造一个适宜白蚁活动的环境,也就是尽可能要密封、隐蔽、温湿度适中。因为白蚁喜欢温暖、潮湿、阴暗、少震动的环境,过冷、过热、过干、过湿都不喜欢,而且怕光怕惊扰,因此诱杀点的最好能保温保湿,遮光隐蔽,注意防水排水,避免经常翻动。
2.4诱杀点的设置
2.41 室外诱杀点的设置
在房屋外围四周,离墙基1~2m处,离地面深约为20cm,每隔3~5m设一个埋放诱杀材料,每年定期埋放和检查,可确保大楼不受白蚁从地下蔓延入屋的危害。空调主机所在位置通常是潮湿、温暖,且靠近绿化带,是非常适宜白蚁孳生的地方,在这些位置设立诱杀点可有效诱集白蚁,控制白蚁蔓延。
2.42室内诱杀点的设置
白蚁对房屋的危害,一般在房屋的门角、窗囗、柱、天花、木质材料等接触地面和入墙位置,危害的现象往往有排泄物,有的具有明显的蚁路,有的木料会有发霉发黑的迹象。投放诱杀包时,一般最好选择白蚁活动集中的地方或靠近白蚁活动集中的地方,如沿未有白蚁活动外露物,则先在墙角避免振动的地方裂缝处设诱杀点,诱杀点设置后,要定期检查,如检查诱杀材料腐烂霉变,要及时更新,保持饵料新鲜,保证引诱力。
诱杀法借助白蚁交哺习性,辗转传染,连锁反应,直至蔓延整个蚁群,造成全巢覆灭,这是灭蚁的最终目的。因此诱杀法值得在白蚁防治中推广应用,逐渐取代传统的灌药,减少污染,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一点贡献。
第二篇:简述多媒体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简述多媒体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简述多媒体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已经进入体育课堂教学,并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应用时要注意: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并正确地应用;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讲究电教媒体的使用效果,遵循体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关键词】 多媒体、体育教学、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使自己所用的教材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现在,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几乎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历史。近年来,由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教材去进行教学已不是新鲜事。但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实在太少,这中间有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体育课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需要在身体运动之中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其课堂大都是在较为宽广的运动场,这给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较晚(相对于其它学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体育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广泛性特点,采用图形、图像使体育教学生动、形象、具体,有利于教师统一教材的技术规格,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通常,我们选用音乐、摄像、录象、投影、课件等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媒体,这些媒体进入体育课堂关键是要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合理选取切入点,使多教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本人就自己在体育课堂应用多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
1、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正确地应用媒体。如:音乐进入
体育课堂。由于体育课运动量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与单调感,而音乐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缓解生理负荷,消除疲劳,从而轻松主动的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课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适量地播放预选的乐曲。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不是随意点几首乐曲,无视教学实际地乱放一通。那么怎样选择乐曲呢? 首先所选择的音乐韵律要与练习动作的节奏相一致,练习的内容应是易于按均等节拍时间划分的,才适宜作为配乐练习。其次选择的乐曲要合适,旋律要优美、轻松、清晰、健康、活泼。此外还要注意配乐的时机。比如,在课的起始阶段,播放一首进行曲,使学生在雄壮的乐声中列队,精神饱满,队列整齐,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了课的始动环节,顺利地进入正课教学。课的准备阶段,可以播放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2/4拍子的乐曲,伴随着口令提示,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活动操,自然感到新鲜、有趣、轻松。课的结束阶段,可以播放舒缓、优美的乐曲,伴随轻松、活泼的动作,可以调节情绪,恢复体力,使体育课有张有弛,轻松活泼,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和熏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的知识、动作的重、难点突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就能及时调控,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教《兔跳》一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内容:动画创作《小白兔拔萝卜》、《兔跳》、《仿生练习》即兴创作,其中《兔跳》为主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了课件《仿生练习》,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即在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应用音乐、课件等创设情景,通过声、形、像的展示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创作的灵感,在课堂中感受到大自然中动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创设动作,使动作练习更加直观,增强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效果。课一开始先以音乐韵律活动的形式进行热身运动,接着把创编的形体操以师生同练并配乐的组织形式作为准备韵律活动,接着根据音乐歌曲《小白兔拔萝卜》创设小白兔拔萝卜的动作画面,把学生带入动画情景中并随着音乐节奏创设动作,激发了学生创作和练习的热情并使身心都得到锻炼。主教材部分,通过《课件》中的画面“欢快的体育课堂”(这是我们班上,一群小孩子在场上欢快地做各种各样的仿生动作的画面),调动出孩子爱上体育课的激情。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更好的感受“兔跳”动作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创设动作,我想到了用实物进行教学,可若将兔子直接放入课堂任它跑跳,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那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我便通过应用多媒体解决这个矛盾,在课件《仿生练习》中“兔跳”部分制作了实物兔跳,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实物兔跳,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小白兔是如何进行跳跃的?”后由学生自行创设动作。在观看学生做的动作后,用课件《仿生练习》的“模仿跳”部分制作了教师示范动作及其分解动作,进行“兔跳”完整动作及分解动作的教学和小结。通过观看课件中的教师动作示范使学生明白“兔跳”动作“先手撑,后脚蹬,最后收腹落地”的依次顺序和协调配合(教学重点)。双脚同时用力蹬跳后轻巧落地,(教学难点)这个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学生对它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便用课件“模仿跳”部分的“蹬跳”画面来捕捉这个动作,并让学生对它有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基础上再配合练习从而实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完成主教材教学后,应用《课件》中制作的“浏览”部分让学生浏览大自然中形态特征各异的动物运动,观看《课件》中动物从走、爬、跳、跑、飞等由慢到快的运动后,启发学生根据《课件》、或自己平
时观察到所熟悉的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仿生即兴表演。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主教材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结束时应用《课件》进行教学小结,结合教材内容开启学生的创作思维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在《课件》中设置课外练习题:
1、说一说动物移动的方式有哪些?
2、做一做走、爬、跳、跑、飞动作。(各模仿一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练习,每一个动作可选择不同的动物)教学中始终根据练习的需要设置媒体并使媒体服务于练习。同时在应用《课件》进行多媒体避免了个别学生由于站位而看不清,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大屏幕看清动作而且教师可根据教学程序的需要应用多媒体进行随机切换,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中既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了练习的热情,又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当场就能完成“兔跳”动作。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兔跳”动作就创设出一个“爱学、乐学”的教学环境。综上所述,把电教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的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这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尤其是体育课就更麻烦了。这就要求我们多尝试。当然,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图热闹、好玩,却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这是极端错误的。我认为,电教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可取的,但运用要得当,与教学过程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我们要共同探讨研究,结出体育电教改革的丰硕成果。【参考文献】:
1、张华·春城小学校园网应用,小学信息技术网
2、《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刘芳
第三篇:解析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
大庆师范学院物电学院课程论文
解析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姓名: 周瑞勇
学号: 20100107146
5专业: 物理学
指导教师: 何巍巍
解析法在几何的应用
周瑞勇
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分析几何问题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最简练的语言或形式化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称为解析法。关键词:几何问题,表达关系,表达式,求解问题
一前 言
几何学的历史深远悠久,欧几里得总结前人的成果,所著的《几何原本》。一直是几何学的坚固基石,至今我国中学教学的几何课本仍未脱离他的衣钵。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欧式体系学习几何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事物都有两重性。实践同样证明,过多强调它的作为也是不适当的。初等几何的构思之难,使人们为此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往往为寻求一条神奇、奥秘的辅助线而冥思苦索。开辟新的途径,已是势在必行。近些年来,用解析法、向量法、复数法、三角法证明几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数学工作者的重视。
由于平面几何的内容,只研究直线和园的问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解析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法不仅具有几何的直观性,而且也还有证明方法的一般性。综合几何叙述较简,但构思困难,而解析法思路清晰,过程简捷,可以作为证明几何问题中一种辅助方法,两者课去唱补短,想得益彰。
二解析法概述
几何数学主要是从几何图形这个侧面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其基本元素是点,代数学则主要是从数量关系这个侧面来研究客观事物,其基本元素是数。笛卡尔综合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坐标概念,把代数学和几何学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以研究点的位置和一对有序实数的关系、方程和曲线以及有研究连续运动而产生的一般的变量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学。
平面几何是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科学。组成平面图形的元素是点、线(包括曲线)。平面解析几何采用了坐标系,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所以。平面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通过坐标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用代数的方法来论证。这种方法称为解析法。
三用解析法的几何证明
证线段的相等:用解析法证线段相等,首先求出有观点的坐标,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此外还可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内分线段比公式(证其比值为1),以及利用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来证明。
证角的相等:利用直线斜率的定义,分别求出夹这两个角的边的斜率,利用两条直线夹角公式得到这两个角的正切值相等,在判定这个角是在某一个单调区间内则它们相等。
证两直线平行或垂直:先求出有关点的坐标,证这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若斜率不存在时,证这两直线于y抽平行;若有一条直线重合于坐标轴,证另一条直线有两点纵坐标或横坐标相等。
证不等问题:用两点间距离公式,两条直线夹角公式把它转化为证明不等式问题,从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证明。
证点共线或线共点:建立经过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然后验证其余点都适合这个方程;或运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或直线内外分段成比例公式证其满足梅氏定理的逆定理。
证点共圆或园共点:求出有关各点,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诸点到某一点的距离相等;或先建立经过三点的园的方程,然后证其余点适合圆的方程。
证比例式或等积式: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再证它们的比相等或求出它们的乘积加以比较。
证定值问题:先写出固定点的坐标系建立有关的固定直线(或圆)的方程,并运用两点距离公式和两直线夹角公式,求出欲证的线段(定长)或直线(定向、定位)与固定图形的元素加以比较,从而说明是定值。
四解析法的几何计算
长度计算:适当建立坐标系求出有关点的坐标以后,常运用两点间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切线长公式;在求两线段的比时常运用直线内外分线段比公式。
角度的计算:求出用有关点的坐标,利用斜率定义、两条直线夹角公式得到欲求角度的正切值,再利用正切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求出角的度数。
面积的计算:运用有三点坐标做确定的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四点坐标所确定的四边形面积公式。
五结论
我们可以运用解析法,同时要善于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斜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公式和方程来解决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华.例谈解析法诱导综合法解初等几何题.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4期.[2] 孟利忠.强化解析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数学通讯, 2001,(13).[3] 刘翠英.关于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教学指导的几个问题 [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第四篇: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同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论及核磁共振的常规氢谱、碳谱、多脉冲技术,以及固体核磁共振仪、核磁共振成象技术和核磁共振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方法;高分子材料
核磁共振波谱是研究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射频辐射能量进而发生能级跃迁现象的一种波谱法。通常专指氕原子的核磁共振波谱(质子核磁共振谱)的研究。同一核素的原子核在不同化学环境下能产生位置、强度、宽度等各异的谱线,为研究复杂的分子结构提供重要的信息。
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为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自旋运动将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都有自旋运动,只有存在自旋运动的原子核才具有磁矩。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与自旋量子数 I 相关,I=0 的原子核没有自旋运动,I≠0的原子核有自旋运动。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I=1/2 的原子核,这样的原子核不具有电四极矩,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易于核磁共振检测。原子核同时具有电荷及自旋,根据古典电磁学理论,旋转的电荷可视为环电流,故原子核也有对应的磁矩μ,其与自旋角动量P 成正比,关系如下:
μ = γ P = γI(1.1)磁矩和自旋角动量之间的比例常数定义为旋磁比γ,旋磁比随原子核种类而有所不同,I为自旋算符,P为角动量算符,是Plank常数h除以2π。当受到外加磁场B0影响时,具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其能级会分裂为(2I+1)个非简并态,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为 ΔE=-γ B0。核磁共振就是样品处于某个静磁场中,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用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照射样品,并使该电磁波满足两个能级的能级差条件,原子核即可进行能级之间的跃迁,发生核磁共振。在考虑磁距与磁场相互作用时,可以用量子力学或经典力学加以处理。每一种处理都有其方便之处。对于弛豫和交换过程以经典处理更为合适;而在讨论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时,须要使用能级知识,因而要用量子力学进行处理。核磁共振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几种用途 2.1高分子的鉴别
1H-NMR主要研究化合物中1H原子核的核磁共振。它可提供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所处的不同化学环境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分子的组成、连接方式及空间结构等。而113C-NMR主要研究化合物中碳的股价结构,特别是在高分子结果分析中,研究的归属很有意义。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碳氢组成,所以用1H谱和13C谱来研究聚合物的结果无疑是很合适的,特别能解决结构分析问题。而对于一些结构类似的聚合物,红外光谱图也基本类似,这是利用1H-NMR或13CNMR就很容易鉴别。例如:聚烯烃的鉴别,聚丙酸乙烯酯和聚丙烯酸乙酯的鉴别及未知物的鉴别等。
2.2共聚组成的测定
由于NMR谱峰的强度与该物质相应的元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对于1H-NMR,共振峰的积分面积正比于相应的质子数,所以可以通过直接测定质子数之比而得到各基团的定量结果。因此,利用NMR研究共聚物组成最大地有点事不用依靠已知标样,就可以直接测定共聚物组成比。
2.3支化结构的研究
碳谱中支化高分子和线型高分子产生的化学位移不同,由于支链会影响到主链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且支链的每一个碳原子也有不同吸收,所以支化结构为一系列复杂的吸收峰。
2.4高聚物立构规整性测定
只有通过研究链的精细结构才能够观察到同一氢核在不同立体化学环境中的差别,必须在高磁场强度下测量。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3.1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NMR核磁共振波谱仪是高分子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重要表征技术。近年来,NMR新技术层出不穷,已可以从分子水平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NMR成像技术可以跟踪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固体高分辨率NMR技术已经在高分子结构研究中应用十多年了。它特别适用于两种情况1)样品是不能溶解的聚合物,例如交联体系;2)需要了解样品在固体状态下的结构信息,例如高分子构象、晶体形状、形态特征等。由于13C的自然丰度较低,磁旋比也小,所以往往对样品采用魔角旋转(MAS)、交叉极化(CP)及偶极去偶(DD)等技术来强化检测灵敏度。固体NMR谱的各向异性加宽作用可以通过MAS加以消除,从而获得与溶液谱一样的自旋多重化精细谱带,使峰变窄,提高分辨率。高功率的质子偶极去偶技术(DD)用来消除H-X(X=13C,19F,29Si)的偶极作用。交叉极化(CP)则通过Hartman-Hahn效应,在合适的条件下采样,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MAS/DD/CP三项技术综合使用,便可得到固体材料的高分辨C-13核磁共振谱。
固体NMR在高分子材料表征中的重要用途之一是形态研究,高分子链可以有序的排列成结晶型或无规的组成无定形型,结晶型和无定形型相区在NMR中化学位移不同,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区别。NMR技术的各种驰豫参数也可用来鉴别多相体系的结构。尤其当各相的共振峰化学位移差别很小时,驰豫参数分析相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相结构研究中常用的驰豫参数有自旋-晶格驰豫(T1),自旋-自旋驰豫(T2)及旋转坐标中的自旋-晶格驰豫(T1p)等。对于多相聚合物体系,如热塑性弹性体,由硬段和软段组成,由于软,硬相聚集态结构,玻璃化温度上的明显差别,在NMR实验时,可利用软,硬段驰豫时间的不同,来分别研究软硬相的相互作用及互溶性。弹性体材料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因为弹性体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可以进行取向运动,且在高弹态时偶极耦合作用比玻璃态时小,特别适用于固体NMR来进行结构分析。只要采用较低的MAS转速及较低的偶极去偶功率,就可以得到高分辨的固体NMR谱,从而分析其网络结构。
3.2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出现和发展,是近代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最重要的里程碑。J.Jeener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二维核磁共振的概念,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Ernst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再加上他对脉冲-付立叶变换核磁共振的贡献,Ernst教授荣获了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这进一步说明了二维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异核2DNMR技术在研究高分子链时,根据1H谱与13C谱化学位移的相关性,在对H1谱进行构象-序列分析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优势。如下例所示:二维核磁共振研究PVC的微观结构。利用二维核磁技术研究PVC的基础在于已经建立了一维核磁共振的碳谱和氢谱并且对谱峰有了一定的结构归属。二维核磁共振相关谱可以进一步提高碳谱和氢谱的分辨率,完整的给出PVC的空间序列结构。在PVC的一维氢谱中,不能很好地分辨不同空间序列结构中的亚甲基质子。次甲基-亚甲基耦合形式很复杂,但用二维NMR实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图3~5所示。
用固体核磁技术与二维核磁技术相结合,可以表征固态物质的非均匀性。用液态中的NMR交叉驰豫有关的现象可以研究固态物质的结构。图6为苯乙烯和聚乙烯甲基醚的二元共混体的1D固态质子NMR谱,浇铸是在甲苯(共混体BT)或氯仿(BC)溶液中加入石油醚而得,谱图上仅由微小差别,并不能得出不均匀性的结论。图6a,b是二元共混体的的2D自旋扩散谱。
芳香族质子峰是聚苯乙烯的特征峰,而OCH3,OCH峰则是由聚乙烯甲基醚产生的,这两峰间的自旋扩散提供了所需的信息。BC共混体的2D谱在上述共振间无交叉峰,因而应是均匀的,看来没有含两种高聚物的混合区域。BT共混体的2D谱则显示不同高聚物峰间强的交叉峰,因此,有一个两高聚物在分子水平上混合物的均匀区域。结果证明,不同区域的准确组份不能用2D自旋扩散谱单独测定。然而,结合选择性饱和实验,证明用一简单的三相模型可以得到共混体BT的组份。虽然在概念上实验是很简单的而结果却很丰富,但实验的要求却比溶液中严格的多。为了得到足够的谱分辨率需要魔角样品旋转,多脉冲偶极去偶。结语
NMR技术即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对于有机分子结构测定来说,核磁共振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大名谱”。目前对核磁共振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两类原子核的图谱,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家武等.高分子材料近代测试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2] 薛奇编.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朱诚身.聚合物结构分析(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0-130 [4] 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简述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简述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何丽雅
摘 要:土工合成材料是岩土工程领域中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在各类工程中应用广泛。本文以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为例,就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分类、特性及工程实际应用概况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土工合成材料
应用
防护加固工程
一、前言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它以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制成各种类型的产品,置于土体内部、表面或各层土体之间,发挥加强或保护土体的作用。土工合成材料可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土工合成材料和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类型。土工材料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其出现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应用于土建工程则是20世纪30年代末才开始的。首先是将塑料薄膜作为防渗材料应用于水利工程。到20世纪50年代末,土工织物开始应用于海岸护坡工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非织造型织物(俗称无纺织物或无纺布)的应用,给土工织物带来了新的生命,土工织物才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从而在岩土工程学科中形成一个重要的分支。197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土工织物会议上,J.P.Giroud把它命名为“土工织物”(Geotextile),并于1986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工织物会议上将它称之为“岩土工程的一场革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纺织物开始在我国应用于河道、涵闸及防治路基翻浆冒泥等工程;20世纪80年代初,无纺织物开始在铁路工程上试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工织物才在我国的水利、铁路、公路、军工、港口、建筑、矿冶和电力等领域逐渐推广应用。
二、土工材料的种类和功能
1、土工合成材料种类:
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是一种新的岩土工程材料,它以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如料、化纤、合成橡胶等为原料,制成各种类型的品,置于土体内部、表面或各层土体之间,发挥强或保护土体的作用。“土工合成材料”是一概括性术语,标识很广泛的产品,土工合成材可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和特种土工合成材料等类型。目前已广泛应于水利、水电、公路、铁路、建筑、海港、采矿、军工等工程的各个领域。
(1)土工织物。土工合成材料是以高分子聚合物等制成的新型建筑材料。目前大致可分为:①有纺土工织物;②针织土工织物;③无纺土工织物;④复合土工织物。
(2)土工膜。它主要是由透水性低的聚合物、沥青以及合成纤维和织物另加一定的填充料和外加剂制成的材料。它具有很好的防渗和防水性能及很强的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它的厚度一般为0。25~7。5mm,它主要有以下优点:①改进荷载分布状况;②减少填料层厚度,并能满足抗剪强度的要求;③限制土体的侧向位移;④抗拉性能高,能避免产生裂缝;⑤增加土层刚度。
(3)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它包括土工格栅、土工网、超轻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膜袋、土工垫、土工格室等。常用的特种土工合成材料为前3种。
(4)特种土工合成材料。它由土工织物、土工薄膜和某些特种土工合成材料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互相组合而成,它可将不同构成材料的性质结合起来,满足具体工程的需要。
2、土木合成材料的功能:(1)隔离作用:
将土工合成材料放在两种不同的材料之间或同一材料不同粒经之间以及土体表面与上部建筑结构之间,使其隔离开来。当受外部荷载作用时,虽然材料受力相互挤压,但由于土工合成材料在中间隔开,不使其互相混杂或流失,保持材料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土工合成材料隔离作用己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路基、土石坝工程、软土基础处理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2)防护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可以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也可由一种物体传递到另一物体,使应力分解,防止土体受外力作用破坏,从而起到对材料的防护作用。土工合成材料的防护作用分两种情况:一是表面防护,即将土工合成材料放置于土体表面,保护土体不受外力影响、破坏:二是内部接触面保护,即将土工合成材料置于两种材料之间,当一种材料受集中应力作用时,而不使另一种材料破坏。
(3)滤层作用
滤层作用是土工织物的主要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利、铁路、公路、建筑等各项工程中,特别是水利工程中用作堤、坝基础或边坡反滤层已极为普遍。在沙石料紧缺地区,用土工合成材料做反滤层,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此通过把土工织物置于土体表面或相邻土层之间,土中水分可以通过织物排同时织物可阻止土颗粒流失,以免造成土体失稳(管涌),可代替砂、砾石等反滤层。
(4)排水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是良好的透水材料,无论是材料法向或水平向均具有较好的排水能力,能够将土体内的水集聚到织物内部,形成排水通道,排出土体。土工合成材料现己广泛应用于土坝、路基、挡土墙建筑以及软土基排水固结等方面。它与工程中的其他排水结构充分配合,形成完善的排水体系,排除地下水、地表水和结构中的多余水份。
(5)加筋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将土工合成材料埋在土体中或路面结构适当位置,可以分布土体或路面结构应力、传递拉应力、限制其侧向位移,增强它与土体或路结构层材料之间的摩阻力,使土或路面结构层———土工成材料复合体的强度提高,从而约束土体或路面结构层的形,并抑制或减少土体的不均匀沉降,提高土体或路面结构层的稳定性具有加筋功能。
(6)防渗作用
土工膜和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可以作为各种工程的防渗材料。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某一项工程会发挥主次作用,如公路的碎石基层与地基之间铺放织物,一般说,“隔离”是主要的,“滤层”和“加筋”是次要的,“排水”是不甚重要的设计者合考虑,如选用光滑的土工膜来隔离,则可能引起路基中孔隙水压力升高,造成路基失稳。弱地基上修路,“加筋可能起控制作用。
三、土工合成材料在南水北调中线应急供水工程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京石段19标段桩号范围为307+000~312+790.6,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境内的支曹村、南杏树村及辛庄村等附近,工程区为华北冲积平原,地形总体平坦,地面高程66.0~79.0m。
本标段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风速大,蒸发量大,天气干燥少雨;夏季气候温湿多雨,为河北省的雨季;秋季降雨量较少。据渠段附近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低气温-19.2℃,极端最高气温41.7℃。多年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20m/s。多年平均无霜冻期189天,最大冻土深度66cm,稳定冻结初日最早为11月29日,开始解冻日期最晚为3月9日。多年平均降水量524mm。
本渠段位于华北冲积平原,地形总体平坦。沿线范围内地面高程66.0m~79.0m。本渠段处于倾斜平原,其间夹河流地貌。
本渠段地表全部被第四系地层覆盖,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及人工堆积物。岩性多为黄土状壤土、黄土状砂壤土、砂壤土、壤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卵砾石;人工堆积(rQ)弃土、弃渣、人工堤防、路基等。
本渠段所处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为三级构造单元的太行山隆起的东部边缘。主要区域断裂构造有望都—新乐断裂、石家庄断裂、井径—长冶断裂、元氏断裂、柏乡断裂、衡水断裂。
本渠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渠段内地下水的类型主要为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的砂土及砾卵石含水层中。地下水埋深一般9.5m~15m,多属潜水。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紧密,具有较强或强的富水性和强透水性,部分具中等透水性。地下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渠段内冻土为季节性冻土,冻土厚度0.62m~0.66m。
2、土工织物应急处理技术
渠道采用明渠设计,梯形断面,型式为上口宽53.6~57.1m,底宽18~21m,边坡1:2,渠深8.9m,坡面长20m。正常水深7m,加大水深7.384m。渠道底板结构型式自下而上为:土基面、5cm粗砂垫层、2cm厚的保温板、防渗复合土工膜、8cm厚混凝土面层;渠道衬砌混凝土面板全部采用4m×4m分缝设计,底板纵缝全部是通缝设置,横缝依次为半缝、通缝、半缝„„,交叉布置,缝宽统一为2cm,半缝深度统一为6cm,通缝深度底板8cm。
由于特殊原因,渠道需提前临时过水。由于时间紧迫,若按原设计施工将无法满足过水要求。经南水北调京石段指挥部及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四方会议研究决定,采取应急处理办法,用无纺土工布结合混凝土锚固带对开挖渠道进行防护加固处理,确保渠道按时供水。具体措施如下:
2.1施工方案
选用300g/m2无纺土工布(幅宽不小于6m),沿渠道纵向分别于坡脚及距上口1m处各设一道混凝土锚固带,横向间距30m;锚固带截面尺寸30×30cm,采用C20一级配混凝土。
2.2土工布的铺设方法
渠道大面积开挖完成后,采用人工开挖锚固槽,装载机配合自卸车清运土方。土工布采用人工滚铺,布面要平整,并适当留有变形余量。长丝或短丝土工布的安装通常用搭接、缝合和焊接几种方法。
2.3土工布的缝合
本工程采用专用缝纫机缝合。所有的缝合必须要连续进行(不允许点缝)。在重叠之前,土工布必须重叠最少150mm。最小缝针距离织边(材料暴露的边缘)至少是25mm。
缝好的土工布接缝最少1行线锁口链形缝法。用于缝合的线应为最小张力超过60N的树脂材料,并有与土工布相当或超出的抗化学腐蚀能力。
任何在缝好的土工布上的“漏针”必须在受到影响的地方重新缝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在安装后,尖锐物质进入土工布层。
2.4锚固带混凝土浇筑
锚固带为30×30cm、C20一级配混凝土,采用泵送法浇筑。泵管铺设时应垫砂袋,泵管安装、拆移、及抹面时应注意,防止对土工布造成破坏。
3、土工布铺设的基本要求
3.1基层检查:检查基层是否平整、坚实,如有异物,应处理妥善。
3.2试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土工布尺寸,裁剪后予以试铺,裁剪尺寸应准确。3.3接缝须与坡面线正交,缝合时缝合线应平直,针脚应均匀。
3.4在坡面上,对土工布的一端进行锚固,然后将卷材沿坡面放下以保证土工布保持拉紧的状态。
3.5所有的土工布铺设时都须用砂袋压住,砂袋将在铺设期间使用并保留到锚固槽混凝土浇筑时。
3.6缝合后应检查土工布是否铺设平整,是否存在缺陷。如存在不合要求的现象,应及时进行修补。
四、结论
通过采取应急方案,确保了本渠段在2008年9月28日(规定时间内)成功通水。渠道过水后,经联合工作组沿线勘查,本渠段无水力冲刷破坏痕迹,渠坡未出现垮塌现象,渠道运行安全。并且本渠段还经受住了08年严冬的考验,开春解冻之后,联合工作组再次对渠道沿线进行勘查,未发现土工布有冻裂破坏现象,也未发现明显的冰排割裂损伤,渠道岸坡未发生失稳现象。本应急方案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对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应用的介绍,可得出如下意见:1)土工合成材料,尤其是新型的合成型材料,在工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2)合成材料应用于边坡表面防护,能够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3)合成材料应用于严寒地区,有较好的使用工况。4)由于合成材料的特性和价格上的双重优势,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蔡宁,陈红;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研究;29—30 [2]马兴华,张晴波,陈学良;土工合成材料在堤坝工程中的应用;中国港湾建设;2008.10;5—20 [3]李春风;简述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利工程;60—61 [4]傅江霞;土工合成材料在道路和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中国水运09卷第10期;2009.10;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