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经典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培养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意义重大。经过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词80篇。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在2007年11月提出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探究》这一课题。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古诗词的类别、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灵活创设情境,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表演、音乐激趣等方法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但愿人长久》),谜底是一个人物,要求学生边聆听歌曲边思考。歌曲播放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苏轼,有的说是杜甫„„学生兴趣盎然转入古诗的学习,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在教导学生赏析思乡类古诗词时也采用了音乐激趣法,可谓“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先讲述一下有关黄鹤楼的故事,崔颢写了《黄鹤楼》,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颢的诗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才有了李白的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烟花三月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讲一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 1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
来,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多读精背,在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感悟的:
(一)读——自学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接着让学生说说
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想知道的?学生提出自学的疑难问题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就不懂的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看——观察图景;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大意之后,教师出示古诗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引
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三)议——读议释疑;
观察过画面之后,让学生回归古诗,带着自己刚才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古诗,要求:读
出自己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再让学生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四)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1、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假如你就是李白,你会
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独、寂寞)
2、感悟: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猜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
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语言的内涵,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并从中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感受江山的如诗如画。
(五)诵——诵出感情;
诵,即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
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领学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诗。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全诗,如:小声读、个人读、齐读、配乐读、带着想象读等,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丰富积累。
(六)评——评价读书。
评,是为了更好地读。如何评价呢?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要求不外乎三个:一是读正
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读出感情。而读出诗词的感情则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诗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如在诵读《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体会与敬亭山相看时的那种心灵的慰藉。
第三步: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呢?
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应追求一步到位之外,还应该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可以采用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古诗新唱等形式,再掀教学新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激发孩子
课余关注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悠远意境,传承民族文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望洞庭》(唐 刘禹
锡)、《忆江南》(唐 白居易)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也不同,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不同,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景的诗,都是借景抒情,表现对大自然山水风光的热爱和赞美。这样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可以由单一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拓宽到一组诗或是由诗人引出一系列的诗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按诗人、诗歌的类型、内容等特点去寻找相关的诗词,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中国经典古诗词博大精深,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
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诗人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篇: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经典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培养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意义重大。经过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反复诵读 感悟交流 抛砖引玉 拓展创新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词80篇。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在2007年11月提出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探究》这一课题。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古诗词的类别、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灵活创设情境,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表演、音乐激趣等方法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但愿人长久》),谜底是一个人物,要求学生边聆听歌曲边思考。歌曲播放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苏轼,有的说是杜甫„„学生兴趣盎然转入古诗的学习,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在教导学生赏析思乡类古诗词时也采用了音乐激趣法,可谓“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先讲述一下有关黄鹤楼的故事,崔颢写了《黄鹤楼》,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颢的诗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才有了李白的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烟花三月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讲一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 1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多读精背,在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感悟的:
(一)读——自学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接着让学生说说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想知道的?学生提出自学的疑难问题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就不懂的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看——观察图景;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大意之后,教师出示古诗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三)议——读议释疑;
观察过画面之后,让学生回归古诗,带着自己刚才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古诗,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再让学生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四)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1、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假如你就是李白,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独、寂寞)
2、感悟: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猜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语言的内涵,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并从中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感受江山的如诗如画。
(五)诵——诵出感情;
诵,即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领学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诗。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全诗,如:小声读、个人读、齐读、配乐读、带着想象读等,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丰富积累。
(六)评——评价读书。
评,是为了更好地读。如何评价呢?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要求不外乎三个:一是读正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读出感情。而读出诗词的感情则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诗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如在诵读《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体会与敬亭山相看时的那种心灵的慰藉。
第三步: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呢?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应追求一步到位之外,还应该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可以采用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古诗新唱等形式,再掀教学新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激发孩子课余关注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悠远意境,传承民族文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望洞庭》(唐 刘禹锡)、《忆江南》(唐 白居易)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也不同,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不同,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景的诗,都是借景抒情,表现对大自然山水风光的热爱和赞美。这样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可以由单一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拓宽到一组诗或是由诗人引出一系列的诗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按诗人、诗歌的类型、内容等特点去寻找相关的诗词,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中国经典古诗词博大精深,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诗人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响亮口号!可是在农村学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专职教师缺少,美术仪器设备缺乏及经费不足等,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 实践,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被新观念取代,教学内容也在更新,教学策略也在转变,农 村小学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尝试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转变教学策略,努力给美术课堂教学 带来勃勃生机,使学生美术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去丰富农村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一、诱导和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 情感体验,怡情养性。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 注意的好方法。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 象及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 里,激发创作欲望。如在教学二年级《卡通画》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 现了卡通朋友米老鼠,由米老鼠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卡通王国,认识了许多卡通人物,并通过各种卡通人物与原形的比较掌握了卡通形象的特点。接着是各种作业设计(涂色 练习、添画服装、将苹果变成卡通苹果……)米老鼠说: “这些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 它们能加入卡通行列和我做伴,你愿意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吗?”大多学生都非常乐意 帮助米老鼠,抢着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设计,但也有几个学生胆怯了,于是,我就鼓励 他们: “米老鼠遇到了麻烦,很需要你们的帮助,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想帮助他,只是有 一点点害怕,没关系,只要努力了,米老鼠一样会谢谢你们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 功的。”整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帮助米老鼠完成心愿的情境之中。
二、整合和挖掘现有美术素材。整合和挖掘现有美术素材。整合和挖掘现有美术素材 ?? 农村小学远离县城,各种教学设施不齐全,进行现代电化教育有困难,但是不能 因此置之不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最大的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促 进学生的文明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美术来源于生 活,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农村虽然没有城市里的游乐场、公园、1 少年宫、旅游景点等,但是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飞鸟游鱼等也不失为我们 得之即来的一些素材,我们只需加工整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获得审美视觉享受,感受大自然中的美;美丽清新的农村风貌也是一个广阔的素材库,田野溪流、村舍、树 木是极好的表现题材和值得发掘的因素;特有的乡俗之趣、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 情、丰富多彩的乡俗文化更能陶冶人的性情,更具有潜在的挖掘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讲,农村的教学资源远比城市丰富,农村中美的东西远比城市里多。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育出一个个艺术家,艺术教育是否成功,不是取决于学生是否 把握了绘画技能。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发现美,欣赏美,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能创 造美的人才。结合新教材,某些课题在农村无法开展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本地可挖掘的资源,积 极探索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新路子,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古街道建筑、老房子、山林风 光,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学生去操场上或校外上美术 课,在一些泥塑课上,我就布置学生从村里的砖窑场里去要一些泥巴来,然后在学校操 场的水泥地上上课,那大堆大堆的泥巴,在城市里的孩子绝对是办不到的,我就和他们 一起玩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出书本上的动物,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做自己熟 悉的牛、养、鸭子……做不出瓶我们就做自己喜欢的碗、杯、长城……形式不同,目的一 样,效果更好,何乐不为呢?如《材质的美》一课我就带着学生到村子里去找各种材质 不同的事物,各种事物的用处,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人们怎样利用各种不同材质的 美感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上《生命之源—水》一课时,我也带着相机和学生一起去看 村子里的各条小溪、河流。看看人们怎样利用这些河流的,让学生感受这些河流给我们 生活带来的方便。把拍摄回来的相片全部交给学生去整理,出一期墙报。如《艳丽的大 公鸡》一课,我让最近的一为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只公鸡,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公鸡的 艳丽。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只要能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多引 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对这些富有价值的资源 进行整合和挖掘,引导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并 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同样精彩纷呈!?
三、融汇和共享其他学科 ?? 美术无处不在。新课程教材中图文并茂,直观性很强,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教材,2 中间有很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给学生一感官上的美感享受,结合插图可以 让学生去展开自由想象,把自己想到的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数学 教材中的图画,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画去发现数学信息,获取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环 保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美术教学进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废旧物品,但是经 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的 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 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 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学生可以将皱纸团包成各种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 作完成的皱纸团粘贴组合成不同造型的小艺术品。如此,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东西 重新利用起来,既廉价有方便,不但使学生的小手动了起来,还创作出了美术作品,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作为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思考,主动、大胆进行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索与分析,善于在生活当发现新事物,提炼新素材,整合已 有的教学素材,积极创设美术教学活动新情境,努力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 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及其它方面的修养,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如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的 整合,一幅生动有趣的绘画其实就是一首歌,让学生去感受画面上那跳动的颜色就是一 个个跳动的音符,引导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空间,放飞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美丽的情操。再如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一幅作品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为 画中的景物配诗,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 熟悉的一首诗来为诗配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另外美术学科还可以与自 然学科整合,在学生表现自然风景和小动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在绘画和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上好工艺美术课 教学中,我们的美术教师常常因为自身和设备等各方面条件不够专业而对工艺美术 课无可奈何。其实,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 3 向工艺美术的殿堂提供了绝好的条件。1.利用石子、树叶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在农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随处可 见,在如“多种形状的脸”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按教学要求选择不同形状的石 子,结合造型,设计加工成各种形状的脸。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按“选”(选好的石子)、“看”(看石子适合制作何物)、“粘”(用布或纱等粘贴)、“彩”(上颜色)这四个过程制成作品 后放在窗台边或书桌上,在老师适时点拨让的前提下,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比。树叶贴画也是小学美术课的内容。教师课前可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压平、阴干备用。上课时按“想”(根据叶型来思考贴何种动物)、“摆”(按动物的特点摆叶子)、“贴”(把树叶粘贴在纸上)的顺序去完成。这些做法既生动了美术课堂,又培养了学生概 括事物形象及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利用自然之美去创造生活美的 思维方式。2.利用秸杆、麦草杆、树枝进行造型教学。在农村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麦草杆、秸杆、树枝随处可见。教师在“巧妙的穿编”一课之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秸杆、麦草杆、树枝等整理干净、修剪整齐,指导学生像课本中介绍的纸条穿编一样进行构图穿编,设 计精美的图案;也可以像贴画一样进行拼、摆、贴成各种图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 创造想象能力,也使农村美术课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小学美术教学,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并不像中学美术教学那样,有着明确培养学生 技巧的目的性,相反,缘于其培养兴趣、开发思维的功能,相关教学则可以根据各地自 身特色,进行灵活深入的教学变向和再挖掘。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就一定会带给农 村孩子一片更美的蓝天。
总之,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可能不专业,也可能不会画画,但艺术不只是画画,放 眼二十一世纪,广大农村美术教师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时俱进,摸索出适合二十 一实际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美术这一神圣瑰丽的艺术殿堂。
第四篇:“四环导学”教学模式深入课堂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四环导学”教学模式深入课堂
走进第五小学教务处,墙上两行大字“重课改促教研打造一流名师,抓管理上质量创建一流名校”是对第五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的最好诠释。表册栏里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及“四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是我校近一年来校领导锐意进取,大胆改革,教师辛勤耕耘,致力课改的结果。
本学期以来,我校为了凸显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探索出了目标教学法下的“四环导学”教学模式,并已深入课堂,全校老师都按新课改教学理念及“四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课前各年级科任课老师集体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集体备课,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前预习卡,上课的前一天安排给学生,学生课前依据预习卡自学自解相应问题,用黑色笔完成预习好的内容,用红色笔标记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走进办公室里随处可见老师讨论学案的场景,文印室里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堂完全采取“兵教兵,兵练兵”的教学方式,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期间学生相互质疑,讨论,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老师巡视,督促,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适时点拨指导,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无论哪个年级,哪个班级,哪一科目,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乐学了,老师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更轻松活泼了。
老师走到学生中巡视,督促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三展示交流,质疑解惑。
课堂上学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老师巡视,及时了解课堂上学生存在哪些倾向性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讲解。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以展示代讲,以学生讲代讲。
学生积极举手进行课堂展示
四检测反馈,巩固提升。
教师课前精选出可以作为检测的练习册上的习题,让学生按要求课堂完成检测题。有时还让学生当堂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习后对知识掌握情况自己编题,然后小组汇总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全班学生回答,最后出题学生解答出题的目的,意义,知识点,学生阐述,教师补充,做到了以练代讲,以查代讲,以讨论代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五小在“四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教学成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今后我校将在张文开校长的带领下,继续优化课改,开发潜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实现“三年稳步发展,五年闻名晋西北”的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五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校本课例研究报告
一、准备阶段:前期的思考 第一步:寻找问题,确立学校主题
在上学期,我校就提出要开展语文的大阅读活动,帮助学生乐于积累美文、古诗词,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所以,假前教导处就组织老师们座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其中老师们就谈到了要加强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收集、分析问题:老师们普遍感觉,目前我们师生古诗词文诵读积累的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
第一,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第二,学生掌握的量远远小于课标的要求,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谓凤毛麟角,古文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掌握的情况也是令人担忧。
第三,课内外古诗文的教学没有区别,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往往不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
可以这样说,在古诗词文无序、无标的诵读中,学生毫无审美体验可言,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谈“诗”色变,视背诵为畏途,不愿背也背不好。
开学初,教导处也设计了一份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是对四至六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问卷的。其中有对语文古诗词积累情况的调查,在“你现在已能背诵多少首古诗词了”一题的选项中,选择“15首以下”的占5.5℅,“15-30首”的占53.2℅,“30-50首”的占34.8℅,“50首以上”的占6.5℅。
从调查中我们知道,学生积累的古诗词篇数,还大都只能达到30-40篇左右,离新大纲的要求差距甚大。小学语文新大纲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并列出了80首必背篇目。现在,这些古诗词大多数已经进入了小学课本。每一册语文教科书里面都编有5-8首古诗词。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也忘记了。
再如:“你是否喜欢诵读古诗词”一题的选项中,选择“喜欢”的占50.2℅,“一般”的占47.3℅,“不喜欢”的占 2.5℅。由此可见,在学生中,有一半多一点的同学对学习古诗词还是很有兴趣的。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对小学生而言,古典诗词比较生涩难懂。第二、教者机械的“字斟句酌”,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肢解”那充满灵性的诗句,遗落了古诗词的内在美,往往使古诗词的神韵在枯燥的讲解分析过程中荡然无存,更让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词望而生畏。
确立主题:面对这种现状,权衡学生、师资等多方面条件后,我们选择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读千古美文,诵中华古诗,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我校特邀请区教研员老师全程指导,力求将古诗课堂打造成一堂深入、有效的课堂。
第二步:个体学习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活水源。为了使本次研究跟有实效,更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困惑,老师们带着研究的课题首先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进行了古诗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等内容的学习。
同时,在老师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及时教研的时间,教研组又结合本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教
研组的交流和讨论,更进一步的分析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问题及原因,以及解决的方式,这样,每位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的研究有了认识上的和策略上的准备工作。
第三步:同伴互助 通过协商,我们确定课题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课《乡村四月》,作课教师是我校四年级年轻的语文教师。并且由语文主任牵头组织,由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参与。
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共同针对这节课进行设计,从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到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每个人都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本单元具体内容,确定了作课内容,共同积极准备了一节古诗课。会后,作课老师结合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确立了《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的第一稿。
二、实施阶段:课例研究的活动过程
1、第一次试讲。由语文主任负责,四年级语文组老师共同参加,并且邀请了区进修学校的语文研训老师参加了听课、研讨活动。
互动研讨,确定教学环节。研训老师在看课后,对课例提出了需改进的建议并给以细致的指导。存在问题:
(1)古诗教学要以读贯穿全课(2)整节课牵引太多,思路不清楚(3)对孩子的点拨指导部够到位
(4)没有能够做到方法导学,不能够教给孩子合适的方法,没有梳理清楚古诗学习的整体脉络(5)(6)对于节奏朗读,是要用拖音的方法进行,而不是用停顿的方法 对诗文大意的翻译,要求意译即可,不必要做到字字落实
2、第二次设计、试讲。结合研训老师的建议和指导,四年级语文组共同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听了作课老师的上课体会后,又进行了二次备课,形成了集体教学设计。又邀请了研训老师莅临指导。第二次授课后,结合古诗词研究的小进步,研训老师又参与教师一起,有达成了共识:初步形成古诗教学的“六读”环节,即:一读古诗,读准字音;二读古诗,把握节奏;三读古诗,了解大意;四读古诗,研读意境;五读古诗,体悟情感;六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完成了梯度性安排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就教师的感情和评价语言,研训老师再一次进行了指导,最终,在良好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古诗课例的研究。研训老师的评价是:
(1)主线环节清晰,能够明确的展示古诗学习的五步骤和古诗教学的六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高涨。(2)对孩子的评价有梯度而且到位,能够让孩子很好的反馈自己的课堂表
现,并且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发言当中去。
(3)对于孩子动笔能力的训练不够,可以适当增加孩子的练笔环节,让他们在练笔中反馈学习的成果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感知。
第三步:总结阶段
1、全校语文教师组开展研讨。在初步形成了古诗教学的流程之后,在研训老师的指导和同组老师的建议下,就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就如何来安排学生读古诗、如何有梯度的读古诗形成了一套想法,即将学生按学习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得到满足并不断在取长补短中获得进步。随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将古诗教学课例在全校的教研联合体活动中进行了《乡村四月》的课例展示。
课后,组织了全校语文教师的研讨,并由研训老师评课,结合此课例,使老师们更加明确了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和侧重点。
此次研究更加明确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环节模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释诗句—悟诗情。
2、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收获。在全校语文教师观摩常老师的课之后,老师们纷纷写了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如:四年级老师的体会是这样的:
作课老师的古诗《乡村四月》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勇于创新,实现了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 “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释诗句—悟诗情”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诗人“农民辛勤劳作”之情怀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老师在古诗《乡村四月》的教学中,能直面经典,反复诵读。在教学中,常老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读,在读中想画面,在读中说画面,使学生在多次与文本接触,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层次,读出情致。
六年级的教师是这样评价的:
整节课常老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
首先,作课老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符合诗歌教学。复习了研究古诗词的方法,有以下几条:①知诗人;②解题意;③读诗文;④释诗句;⑤悟诗情。
而作课老师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明白古诗的含义: 读诗意——读准字音;读诗意——读准节奏;释诗句——读懂大意;读诗文——感悟意境;读诗文——体悟感情;读诗文——熟读成诵。
其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楚,教学手段多样化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①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音字根据意思来读。②指导学生记:“蚕”出示图片介绍古人把蚕认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虫,顺势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在用同样的方法记住“桑”字。③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3、对古诗词教学的再思考。我校本次课例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年段的学生进行的。在抛砖引玉之后,其他年段的老师也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实践。
如:二年级老师的思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喜读爱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结合诗情画意,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诗情画意,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一)品读入情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更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低年级的孩子,自身的语言积累不是很多,如果一开始老师就讲解诗意诗境,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听得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学时,我注意抓准诗的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反复练读,由读好诗韵,到读准诗意,再到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除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使其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因为所有的诗文皆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两者之间是能够相通的。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二)感悟入境
中高年级此环节是抓住重点词语运用工具书、书上的注释简单感悟诗文大意。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简单了解字义,进入情境。
(三)欣赏运用 背诵积累
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研讨配画再现古诗、激发兴趣书写古诗、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总之,我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诗歌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
再如:五年级老师是这样再思考的:小学古诗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它们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在古诗教学中初步构建了如下模式:
1、复习学法,引起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三步”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适时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习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引导自学,立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三步”学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品尝自己学习的快乐。在自学中可采取自己学、小组学、大组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互相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3、点拨难点,避免随意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避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
4、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想象,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古诗都具有音美、意美、形美三个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如果适时运用配乐诗,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便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三、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大家都知道,古诗词是美丽的。不仅文字美,里面蕴含的音乐美,画面美。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讲,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的学。根据不同的诗用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要他们各种感官都参与进来。
(1)吟诗。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诗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那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就更好了,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很多著名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虞美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被谱成优美的曲子,可这些“阳春白雪”却敌不过流行歌曲呢!当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美妙的语言就是一支高超的“画笔”,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们“吟诗作画,以画讲诗”,何乐而不为?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也不知谁说过:“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我们不妨教学生做一回“小诗人” 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格律、音韵等可以不必太计较。也许这样,学生更能享受学诗的愉悦,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此次课例的研究收获明显,走进老师们的课堂即使是常态课的古诗词教学课,效果都是很理想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浓,自学古诗词的能力也在逐日渐增。在经典诗文的大阅读积累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中,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