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设计理念】
“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窃书”的经历与感受。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课文记叙的线索,体会“我”“窃书”的感受。边阅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积累与感悟词语的精妙。学习细腻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乐趣,课外拓展阅读,使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孩子的内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
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⑴ 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⑵ 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三、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课件演示句子。)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课件演示句子。)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
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2、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3、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教学建议】
1、学生自学,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体会,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点拨引导:
⑴ 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⑵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⑶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注意朗读的激励与评价,体现层次性训练。
【资料链接】
1、课外阅读:
窃读滋味
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那我窃读更不算偷了,所以窃读之事我但说无妨。问我为什么要窃读?家里穷吗?非也,非也,只因为我要看的书是恐怖小说,与学习无关,没获批准购买,只好在妈妈逛商场之际死缠烂打溜进书店窃读。
窃读有两大要点:其一,脸皮厚;其二,要有速度。本人两样无一具备,因此常挨营业员白眼。
经常窃读也积累了些许经验:
先找到爱看的书,拣个人多嘴杂的地方蹲下。嗨,可别以为我学习认真喔,人家只是为了不让营业员看到。但呆在一个书架前看书,不被营业员的“火眼金睛”发现可有点难。蹲下之后,就是一场消耗战了:腿会酸,就站起来,站起来,体力不济,又蹲下„„加上营业员每过30分钟就会来个大扫荡,运气不好头一个赶你出去,运气好的见别人被识破了,赶紧放下书,休息去,回来再打持久战。反正不管怎么样,都先出去一趟,再厚着脸皮回来吧!回来的时候,多少要遭白眼: “不要坐在书上,不要老是看书,你爱买买,不买走人!”《读者》上曾有一篇《窃读记》说主人公窃读太久,一个女孩就送了他一本书。唉,我可没那么好的运气,而且脸皮也不够厚,白看多次不好意思,还是见好就收吧。2、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 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 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 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悔读书迟。──颜真卿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 轼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窃读记》教学案例 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
第二篇:教材
让过程说话,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让评价说话,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专业说话,打造创新型专业团队!让成长说话,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让文化说话,促进学校生态的整体发展!
重视教轻视学; 重视记忆而忽视思维;
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参与; 重视知识的量而忽视知识的质; 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 重视统一标准而忽视师生合作; 重视学生被动接受而忽视发现创新; 重视层层选拔而忽视人人发展;
变教程为学程; 变教材为学材; 变教法为学法; 变知识评价为能力评价;
变技能训练为文化理解; 是“一”和“满”的课堂; 是“静听”和“无声”的课堂; 从“知识”开始到“知识”结束; 教案设计缺少生成和弹性,灵活性不够; 知识、技能和能力缺少组合和有机渗透; 只能跟踪教案,以完成教案为教学目的; 只是直接讲授,没有讨论交流教学过程; 只是记忆复述,没有质疑探究能力培养;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1.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
3.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节(本课)教材的本意和重点。4.能否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适当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第二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
1.能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量不讲。2.能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但又不流于形式。3.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合理,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4.教师是否注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务实高效而不搞花架子。第三部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1.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学生是否都能掌握,基本做到“人人清”。2.对有潜力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让其充分发展。
3.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4.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并体现高效率。
5.能否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做到课前少预习、课后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负担。
6.课堂练习少而精,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7.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当看客。8.最终要看全体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实际收获是否做到了最大化。一堂好课的标准
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思维度; 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是否统一了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封闭课堂的基本表现 经验的封闭性; 问题的封闭性; 思维的封闭性; 结构的封闭性;
评价类别 学院工作状态评价 主要观测点
办学指导思想、师资、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
评价时间 每五年一次,在教育改革、教学管理、教风和学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 部评估之前
每学期结束前三周左右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评价 指标和课堂教学评价一致,内容不同 每学期结束前三周左右
教学管理评价 管理队伍、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档案管理、考试管理、质量管理、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评价 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创新和实践能力 专业建设评价 定位与规划、培养目标与方案、师资、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和特色
每两学年进行一次
每学期结束前 每三年一次
课程建设评价 师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优势和特色 每两年一次 教材质量评价 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教学性、技术性、作用效果
每两年一次
试卷质量评价 试题覆盖面、题型、题量、难度、区分度、卷面质量、每学期一次
标准答案、阅卷、试卷分析
毕业论文评价 组织与管理、选题与指导、批阅与答辩、论文质量
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组(简称督导组)是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配合教务处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咨询、调研和信息反馈的组织机构,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工作,督导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第二条 为规范督导组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三条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实施教学检查。1.期初教学检查
对学期初的教学运行状况检查,对上学期期末的考试试卷和各教学单位教学资料归档情况进行检查。
2.期中教学检查
通过采取听课、抽查教学资料、与师生交流等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3.期末教学检查
对考风考纪、教考分离情况、试卷质量等进行检查。第四条 在教务处组织、协调下,参与教学评价与有关评审。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以听课为主要方式,对相关教师课堂(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或对全校课堂(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整体评价。除随机性听课外,评价的主要对象包括:
(1)申报职称的教师;(2)参与评优的教师;
(3)学生评教结果差的及学生教学信息员集中反映授课效果差的教师;(4)学生评教结果好的或各种评教结论差异较大的教师。2.根据需要,对某一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专项评价。
每学年一次
(1)根据《专业建设评价方案》进行专业建设评价;(2)根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进行课程建设评价;(3)根据《试卷质量评价方案》进行试卷质量评价;
(4)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评价方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5)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评价。3.评审 主要包括:
(1)品牌(特色)专业评审;(2)精品课程评审;(3)试卷(题)库评审;(3)青年教师会讲评审;(4)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审;(5)其它教学评优活动评审。第五条 监督、咨询、指导
就学校要求、部署的各项教学工作的执行情况,对各教学单位进行监督;就某些问题接受咨询,给予指导。
第六条 调研
就教学组织、运行、质量、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普遍性或个别突出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调研结论与建议一并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研究决定如何处理。
第七条 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 成员组成与聘任
第八条 督导组一般由7-15人组成,成员的专业结构应基本涵盖各类学科。督导组设组长一名,必要时可设副组长一名。组长主持日常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根据学科性质和工作需要,督导组可分为文科组、理科组和综合组分别进行督导活动,第九条 督导组成员聘任条件
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
2.熟谙教学规律,对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业绩优异,一般应具备高级职称。
3.年龄在70岁以下,身体健康。
第十条 督导组成员由教务处提名,经教学副校长审定同意后,由校长聘任。督导组每届任期两年,可以连聘连任。
第四章 工作方式
第十一条 教务处指定一名副处长负责与督导组的沟通和协调,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与督导组保持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为其提供工作上的方便。
第十二条 每学期初,由督导组组长根据学校学期教学工作重点和要求制定督导组学期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期末由督导组组长写出督导组学期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上交主管校长并在教务处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督导组成员每月享受一定数量的工作津贴。人员津贴和督导组办公资料购置费,由学校统一支付。
第十四条 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教务处工作职责
一、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并提出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及其调整的初步意见,研究并提出招生计划的初步意见。
二、拟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起草教学方面有关规章制度;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有关教学工作情况。
三、协助学校领导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协助分管校长及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各学院(室、中心)制定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各学院(室、中心)实施教学计划、各课程教学大纲、教研活动计划以及各种教学文件。负责对各学院(室、中心)进行各种教学检查和监督。
五、会同财务处编制教学经费预算,拟订教学经费分配方案,监督和审核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六、协助制定师资管理与考核制度,负责教师任课资格审查,做好教师的业务考核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协助做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与聘任工作;安排好教师短期业务进修。
七、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成绩记载、学生证、校徽、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等),负责全院公共课排课和公用教室的调度;负责在学校进修教师的管理。
八、协助学校领导提出实验室发展规划,并对各学院(室、中心)的实验室建设等进行监督管理。
九、及时做好各学院、各专业的教材征订、采购和发放工作。
十、负责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体育工作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教学质量科工作职责
1.教学秩序维护。听课查课,组织安排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及时了解教学状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承担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管理奖、青年教师会讲等各级各类教学评奖评优的组织管理工作。
3.负责联络并协调教学督导组的工作。
4.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安排学生教学信息员开展活动。
5.开展对教学质量监督的研究并起草相关文件,负责各级各类教学质量监督信息的采集和资料积累。
6.负责教学质量监督工作的建档、归档和本科室的文档工作。
7.组织实施各类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人学士学位外语考试等。
8.制定语言文字工作规划,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
9.建设好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组织好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
10.对学校使用规范化汉字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11.定期组织全院性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把检查评估、表彰先进结合起来,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全校性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交际语言。
12.维护更新校园语言文字网。
13.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建档、归档工作。1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学生教学信息中心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是学生工作部门,依靠全校学生信息员开展工作。宗旨是“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信息中心代表广大学生利益,反映学生意愿,沟通学校领导、各部门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并收集教学运行过程中和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信息,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二条 信息中心隶属于教务处教学质量科。信息中心设主任一名,由教务处老师担任,副主任一至两名。各个学院设学生教学信息站,由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长兼任站长。
第三条 信息中心下设办公室、采编部、技术部。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核实,向有关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反馈。
第五条 负责编辑出版《教学信息简报》,建立和更新教务处教学信息中心网站,并在网上发布教学状况信息。
第六条 负责专项调研的组织工作,专题信息和与教学有关的重要事件的采访报道。办公室负责信息中心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
组织召开信息员组长例会和其它有关会议。
第四章 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管理
第八条 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各项工作要求按照《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严格执行。
第九条 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每学年聘任一次,从全校学生信息员中选举产生。第十条 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优先评选“优秀信息员”,并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第十一条 对不合格的工作人员教务处将予以解聘。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章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对章程进行改进完善。第十三条 本章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教材
教材框架 序 前言
引导案例:马云创业
模块
一、创新创业导论(4课时)名人名言
我们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它是全世界人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胜利。我相信它对21世纪的影响将等同或超过19世纪和20世纪的工业革命。
——美国创业教育之父,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学教授杰弗里·蒂蒙斯(Jrffry A.Timmons)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案例导入:给微软白领上课的“的哥” 任务1:创新与创业的相关理论
创新与创业有着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创新不等同于创业,创业也不等于创新。但创新与创业并非互相独立甚至对立,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创业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源泉,使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交集表现为相互交叉、渗透与集成融合。
一、创新与创业的人概念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这里的“创新”,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在国际上,“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作为资本主义“灵魂” 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这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icker)把创新引入管理领域,在《动荡年代的管理》一书中发展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指由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富裕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创新。德鲁克还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的特定工具。他们利用创新改变现实,作为开创其他不同企业或服务项目的机遇。
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边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创新概念,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广义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层面。
(二)创业的概念
关于创业的定义很多,“创业”的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定义为:“创业,创立基业”。《孟子·梁惠王》有:“君子创业垂统,可为继也。”诸葛亮《出师表》曰:“贤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里所谓“基业”的创业是广义的“事业的基础、根基”,既可以是“帝王之业、霸王之业”,也可以是百姓的家业和家产。“创业”即指开拓、草创新的业绩,恰好与“守成”相对应,“守成”是指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
从“创业”这个概念的汉语使用法来看,一般用于以下三种状况:(1)强调开端和草创的艰辛和困难;(2)突出过程的开拓和创新意义;(3)侧重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成就和贡献。而对“业”的范围没有什么限制。这样,各种主题、各行各业都可以在最一般的、普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创业的定义应该是从最一般的层次上来分析的,从创业过程所涉及的某一个方面或者创业主体的特征角度对创业的界定,只能反映局部的特征,不可能把握创业的本质。虽然不同的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创业行为,但是从本质上分析,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具有最一般的特征,对创业的界定应该从这些最一般的特征出发。所以,对创业含义的界定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即创业活动的展开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组织作为基础,这种组织既可以是新创建的组织,也可以是现有的组织。
(2)资本投入。这是上述对创业定义中都没有提及的一个问题,创业活动的开展必须通过资本投入组织资源才可以实现,如果没有资本投入,所谓的创业仅仅只是一个观念层次上的活动。
(3)价值创造。创业活动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这种价值一般以货币的形式体现,但并不一定是盈利的,比如在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创业,并不一定是利益驱使的,有时候是为了一个人理想的实现。
(4)创业活动涉及一项新的事业的创立。创业活动是一个创新
过程,是对原有事业的一个突破,而不仅是对原有事业的一种持续过程。
从上述对创业活动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从最一般意义上,对“创业”进行一个最一般的界定,即创业是依赖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资本投入,开创一项新的事业并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个定义涵盖了创业的共同要素,在这里我们要进一步说明的就是创新和企业家的作用,开创新的事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新的事业就不可能开始,同时,就事业本身来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和壮大。
从更广阔的意义可以说,创业就是创造事业,是最高层次的就业。创业者进入市场、创建实业,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折,是为自己创建一个发挥才华、施展抱负、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舞台。
二、创新与创业的有关理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她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
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吧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
(3)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一般来说,“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尽管消灭的方式不同。
(4)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5)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史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终端,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
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6)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
(二)德鲁克的创新理论
德鲁克是一位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德鲁克是较早重视创新的学者。他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创新定义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创新是实现企业的事业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管理学上首次提出了“创造顾客”这一概念,他认为,事业目的就是要创造顾客,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一是创新,二是市场营销。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另一种是社会创新,它是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创新的七个来源是:
(1)意外之事——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2)不一致之事——现实与设想或推测的不一致;(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4)每一个人都未注意的工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变化(人口变化);(6)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
(三)与创业有关的理论
目前,对于创业理论的内容,学界仍在探讨,我国学者李凌已总结归纳为六类,即创新理论、孵化器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定位理论、要素理论和催化剂理论。
1.创新理论
创新与创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贯穿于创业的全过程,成功创业是创新的最高体现。如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德鲁克的创新理论等。
2.孵化器理论
孵化器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1956年,美国创建了“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企业孵化器。1987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之后,企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推动了创业活动的开展。目前企业孵化器的形式有: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和专业技术孵化器。近两年还出现了专业孵化器,以其此鲜明的专业色彩、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和对孵化对象的深层次服务支撑,已越来越引起专业人士和创投企业的关注,成为促进我国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队伍中的一支新军。被孵企业在孵化期内可以享受到优化的环境和服务、税收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创业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这就是
常见的“创业园”模式。
3.核心竞争力理论
在创业理论研究中,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内容。MOLTECH公司董事长、上海华谊集团副总裁范宪认为:企业的发展如同球的变化,如果把球剖开,可以分成目标、科学、战略、经营、核心等组成部门。球心就是核心竞争力,它包括核心人物、核心思想与核心产品。当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才可能到达全新的领域。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要适应外部条件,如信息不对称、社会诚信有待提高等,又要正确处理与政府、社区、供应商、客户的关系,把与它们的摩擦力降到最低,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4.要素理论
要素理论(Factor Theory)是学者李凌已提出的一个方法论范畴的理论,主要包括要素分析、要素接入和要素整合三个部分。要素分析又称为“要素分解”,是以一个成功发展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分析前提,对一个企业或机构的成功发展的核心要素进行逐一分解与分析,从而找出成败的关键要素;要素介入是指对已有企业进行要素分析之后,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介入;要素整合也是在对企业进行要素分析之后,根据不同的目标或目的对要素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更有生命力、竞争力的企业。
任务2:创新的经济学解释 核心概括 拓展与思考题
模块
二、我能创业吗(8课时)
名人名言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 马云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案例导入:格子铺创业计划 问题探讨
任务1:创业与创业精神
任务2: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任务3:为什么要创业 任务4:我能自主创业吗 任务5:创业,机遇与风险同在 核心概括 拓展与思考题
模块
三、哪些创业方式适合我(2课时)名人名言
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往往是苦尽甘不来的,要随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人才和资金是所有创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张本伟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问题探讨
任务1:创业机会分析 任务2:创业方式分析
任务3:适合我的创业项目分析 实践与训练 核心概括 拓展与思考题
模块
四、我要创业(10课时)名人名言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订最好的计划,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准备。
—— 李想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案例导入:向李嘉诚学习如何创办小型企业 问题探讨
任务1:创业的准备
任务2:导入创业计划书
任务3:创业流程 实践与训练 核心概括 拓展与思考题 拓展空间
模块
五、创业项目实训(12课时)名人名言
一个业务出身的领导者,不管他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如果创业若干年后他在专业领域的动手能力上仍然是自己的团队中最出色的,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好的领导者是靠判断力、靠制订和管理标准吃饭的,有什么样的判断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 刘东华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任务1:创业体验活动 任务2:创业素质测评 任务3:编写创业计划书 参考文献
李克敏
孙娟主编.创业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四篇:初二教材
关于课后“研讨与练习”分类:(30篇课文共92个题目,以三题居多,占65%,四题和二题次之,分别占26%和9%)
品味语句含义、写法或表达效果等的有(共21个题目,占总题目的23%):《新闻两则》
二、《芦花荡》
二、三、《蜡烛》
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背影》
一、三、《老王》
一、二、《信客》
二、《背影》
二、三、《中国石拱桥》
二、《桥之美》
二、《苏州园林》
二、《说“屏”》
二、《大自然的语言》
二、《奇妙的克隆》
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二、《诗四首》二(2)
比较类题型(共10个题目,占总题目的11%)):《新闻两则》
二、《蜡烛》
二、《台阶》
三、《老王》
二、《信客》
二、《中国石拱桥》
三、《桥之美》
三、《三峡》
三、《短文两篇》(第六单元)
二、《湖心亭看雪》
二、 联系生活类题型(共6个题目,占总题目的7%)):《芦花荡》
三、《阿长与 三海经 》
三、《苏州园林》三(2)、《大自然的语言》
三、《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三、《生物入侵者》
三、 写作类(共14个题目,占总题目的15%):《芦花荡》二(补写)、三(仿写)、《蜡烛》
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三(读后感)、《亲爱的爸爸妈妈》三(读后感)、《阿长与 三海经 》
三、《老王》三(改写)、《信客》
三、《苏州园林》三(2)、《落日的幻觉》
二、《杜甫诗三首》二(改写)、《杜甫诗三首》三(仿写)、《观潮》三(改写)、《诗四首》
四、 交流讨论类(共6个题目,占总题目的7%):《新闻两则》
三、《阿长与 三海经 》
二、背影》
三、《台阶》
二、《奇妙的克隆》
三、《湖心亭看雪》
三、 复述或口头表述类(共6个题目,占总题目的7%):《芦花荡》
一、《背影》一(1)、《台
阶》
一、《故宫博物院》
三、《桃花源记》
一、《核舟记》
三、 朗读类(共3个题目,占总题目的3%):《蜡烛》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
上尉的信》
一、《桃花源记》
一、 背诵类(共9个题目,占总题目的10%):《桃花源记》
一、《短文两篇》(第五单元)
一、《核舟记》
一、《大道之行也》
一、《杜甫诗三首》
一、《三峡》
一、《短文两篇》(第六单元)
一、《湖心亭看雪》
一、《诗四首》
一、 讲解知识并从文中加以例证类(共6个题目,占总题目的7%):《新闻两则》
一、《苏
州园林》
三、《生物入侵者》
二、《落日的幻觉》
二、《短文两篇》(第五单元)
三、《杜甫诗三首》
三、 分析类(共22个题目,占总题目的24%):《阿长与 三海经 》
一、《背影》
一、《老王》
一、《信客》
一、《中国石拱桥》
一、《桥之美》
一、《苏州园林》
一、《故宫博物院》
二、《说“屏”》
一、《大自然的语言》
一、《奇妙的克隆》
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生物入侵者》
一、《桃花源记》
二、三、《短文两篇》(第五单元)
二、《核舟记》
一、二、《大道之行也》
一、《三峡》
一、《湖心亭看雪》
一、《诗四首》
二、 二选一类(共3个题目,占总题目的3%):《背影》
三、《苏州园林》
三、《大自然的语
言》
三、 画图或填图填表填空类(共5个题目,占总题目的5%):《中国石拱桥》一(3)、《故
宫博物院》
一、《落日的幻觉》
一、《桃花源记》三(1)、《诗四首》四
材料类(共8个题目,占总题目的9%):《中国石拱桥》
三、《大自然的语言》
三、《奇
妙的克隆》
三、《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三、《三峡》
三、《观潮》
三、《湖心亭看雪》
二、《诗四首》
三、 提示类(共1个题目,占总题目的1%):《桃花源记》
二、 解释或翻译语句类(共7个题目,占总题目的8%):《桃花源记》
四、《核舟记》
三、《大
道之行也》
二、《三峡》
二、《短文两篇》(第六单元)
三、《观潮》
一、二、 默写类(共3个题目,占总题目的3%):《短文两篇》(第五单元)
一、《短文两篇》(第六单元)
一、《诗四首》
一、
第五篇:教材分析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①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②简介小说创作背景 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
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
“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
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
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
由。
四、点评、小结(略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内容。
对比内容:
①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
③ 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④ 说话后的神态;“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⑤ 对我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
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
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⑥ 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
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
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
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小结(略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点评作业,导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朗读理解,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四、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