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下教学目标.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个人教学目标
三年级(2)班白鸽
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坏境,为保
护家乡坏境出煤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
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留心观察 善
于思考 有所发现和创造力。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
字,用毛笔仿影.3.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200字是识字量的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
生多看课外书积累词语。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
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
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
察所得。
14、这个学期,根据班级情况,计划期末成绩人平分达到72分,及格率90%,优秀率50%。
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
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
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第二篇:三年级下语文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掌握词语表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讨论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3.学习观察、展开想象,如想象“赶集似聚拢来”的景象,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如要求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
1.《燕子》——————— 2课时 2.《古诗两首》 ———————2课时 3.《荷花》————————2课时 4.《珍珠泉》——————课时 语文园地一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写40个字;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2.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如《燕子专列》中带点词语的揣摩;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练习三。
3.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5、《翠鸟》——————— 2课时 6.《燕子专列》 ——————2课时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课时 8.《路旁的橡树》——————1课时 语文园地二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
2.强调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如“亡”和“牢”的意思;
3.收集资料(寓言故事);积累喜欢的词语;、4.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9.《寓言两则》——————— 2课时 10.《惊弓之鸟》 ——————2课时 11.《画杨桃》——— 2课时
12.《想别人没想到的》——————1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1个字;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体会和摘抄含义深刻的语句;收集相关资料;
3.加强写话练习,由读到写。“口语交际”提示了交际范围、步骤,强调说清楚,强调听中生疑、大胆发问;
4.“习作”要求写趣事或体会,强调把过程写具体、写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13.《和时间赛跑》——————— 2课时 14.《检阅》 ——————2课时 15.《争吵》——— 2课时 16.《绝招》——————1课时 语文园地四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3个生字,会写42个字;美读课文、积累词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3.表情、动作描写;想象性写话练习和讲故事练习等。教学时要注意:课文由亲情扩展到友情再回到亲情,这样的思路是为了更好整合学习内容,为完成“语文园地”的有关容作铺垫。
课时安排:
17.《可贵的沉默》——————— 2课时 18.《她是我的朋友》 ——————2课时 19.《七颗钻石》——— 2课时 20.《妈妈的账单》——————1课时 语文园地五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42个字;强调默读课文,背诵相关部分;
2.关注表达特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交流,如网络的功能和上网收获等。
3.提醒学生注意网络的负面影响;“口语交际”强调清楚明白的交际,内容上强调想象的奇特性和合理性要并重;
课时安排:
21.《太阳》——————— 2课时 22.《月球之谜》 ——————2课时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课时 24.《果园机器人》——————1课时 语文园地六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0个生字,会写31个字;收集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2.摘抄感人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3.读写结合的写话练习。教学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要结合具体课文和事例,如《教师教学用书》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等资料,不要抽象地谈。特别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国际交往中,维护祖国尊严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5.《太阳是大家的》——————— 2课时 26.《一面五星红旗》 ——————2课时 27.《卖木雕的少年》— 2课时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 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收集相关资料;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丰富想象。4.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29.《古诗两首》——————— 2课时 30.《西门豹》 ——————2课时 31.《女娲补天》— 2课时
32.《夸父追日》——————1课时 语文园地八 ————————5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三篇:三年级下1-2教学目标
三年级语文(下)第一、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
2.正确读写生词,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含义。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背诵文中的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4.提高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和想象力。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5.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燕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其中“燕“字上半部分”廿“部也注意笔顺并与”艹“相区分,“倦”字的右下半部分注意不能写成“巳”,“尖”的“小“部没有钩)会写“燕子、乌黑、轻快”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以 及他为春光增添许多生机。
3.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 第二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为重点,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第一段是从近处观察描写燕子的外形的)。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感受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好。
3.学习作者的(由近及远)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并激励学生在把这种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在日常的写作中能有应用。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咏、绦”等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 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从题目中理解诗的主要内容)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 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指导写“滨、紫”两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的意思。
4.通过品读诗句,拓展想象诗的意境,感受春日的美 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荷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认3个生字“挨、胀、翩”,学习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碧绿”等词语,理解“挨挨挤挤、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等词。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朗读品悟荷花的美丽多姿,并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话。教学重点:
1.会认3个生字,学习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能正确 读写“荷花、清香、碧绿”等词语,理解“挨挨挤挤、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姿态美。教学难点:想象荷花的姿态并练习写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六个生字“荷、莲、蓬、裳”,理解“翩翩起舞、仿佛”等词。
2.理解课文3、4、5自然段,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4.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 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1.学习六个生字“荷、莲、蓬、裳”,理解“翩翩起舞、仿佛”等词。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画面。教学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画面。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 出现的景象,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的内涵。珍珠泉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欣赏并感悟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喜爱 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抓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 言。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景物,增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积极营造贴近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快乐地 参与交际。
3.在口语交际互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提高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难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家乡里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一定的想象。2.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学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写清楚。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合理的想象,顺序清晰、生动 具体。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2.指导修改作文。学习修改错字、不恰当的词语、不通 顺的句子。
3.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写作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适当的想象。
第四课时
发现与积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 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以交流和仿写的方式,发现、积累量词和成语。能 正确使用一些量词。3.能结合词语意思记背词语,扩展生活中的量词及描写大自然景物的词语,激发学生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教学重点: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40个生字,会认3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3.学习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和形象;联系上下文和生 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 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爱,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绿色家园。
5.写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翠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部分生字。正确读写“苇秆、衬衫、清脆、逃脱、石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细读课文,找出对翠鸟外形、动作描写生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4.通过朗读与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读与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书中对翠鸟外形和活动特征的描写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词,会写部分生字。
2.体会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先总体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13个生字,理解字义;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翠鸟外形的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燕子专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所学的生字、词语,会写部分生字,注意“濒”的正确读音,“涉”字“步的写法”,“载”字的笔顺。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 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线索—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贯穿全文的线索—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教学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 部分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重点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人们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浅显地体会本文倒叙的写作方法,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4.搜集、交流有关人类保护动物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 生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了解本文倒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倒叙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郁、澈”等13个宇,会写“森、葱、犁、柴、盖、黎”6个字。正确读写“裸露、湛蓝、、喘气儿、黎明、应有尽有、郁郁葱葱”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小村庄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郁、湛、裸、喘”等7个字。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会文中三处提到的“锋利的斧头”的用意。4.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棵高尚的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写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像。2.渗透积累和运用语言素材的写作意识。3.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练习修改习作。教学重点: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难点:修改习作方法的指导。
第四课时 单元练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感受祖国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⒉巩固学过的生字,借助反义词自主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
3.积累古诗佳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交流和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第四篇:九年级(下)语文教学目标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目标
本册总目标:
语法
1.学会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学习、掌握语段修改知识,准确、精当、生动地修改语段。
语言运用
1.学习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2.学习了解和运用对联知识。
现代文阅读
1.加强诵读,注重对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和精读等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学会赏析作品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区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评价能力。尊重独特体验,鼓励个性化学习
文言文阅读
1.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的诵读,能正确、熟练地处理浅易文言文节奏的停顿、语气的把握、感情的表达,继续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培养较强的文言语感。
2. 能凭借自身的积累、工具书及必要的注释,正确理解句、段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基 本内容。
3. 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辨析常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能正确翻译 文言语句。
4.初步感受诸子百家经典篇章优美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对文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作出历史、辨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写作
1.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训练。2.“作文如何求新”专题阅读与训练(内容求新、结构求新、表达求新)3.“如何开好头”专题阅读与训练。
4.对优秀范文与考场这作文的点评与修改。附:
九下作文训练的几个内容:
(1)我的初中生活。(2)其他专题训练。
口语交际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2.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中心、条理、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5.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6.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
1.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世界情趣,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5.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6.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课外阅读
(推荐书目)
1.《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英)斯威夫特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
3.《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的光辉
(美)海明威
4.《哈姆雷特》:复仇者的悲剧(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前三课。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3.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4.学会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要准确,并能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语言准确,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语言
6、加强诵读,注重对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和精读等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7.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7、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诗两首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着两首诗歌。
2. 请查阅资料,了解艾青和余光中,理解《我爱这土地》中凝练、深沉的诗歌语言。3. 理解《乡愁》这首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4. 能感悟到诗歌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2.我用残损的手掌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要注意朗读的轻重和节奏。
2. 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理解诗歌中一些具体可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并能背诵。
2. 理解诗歌借助形象化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3. 学习凝练生动的诗歌语言,并能试着仿写。4. 感受诗歌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外国诗两首
1.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体裁的基本特点及课文作者。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了解塑造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4.把握好小说的主题,能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
5.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连贯顺畅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连贯,并要求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要做到语言连贯。6.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7.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训练
9.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10、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5.孔乙己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6.蒲柳人家(节选)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及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找一找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并能揣摩运用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7.变色龙
1.了解契诃夫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揣摩体会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4、学生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8.热爱生命(节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
4.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否得体直接影响语言表达,并能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语言得体,要求学生能用得体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
5.学习、掌握语段修改知识,准确、精当、生动地修改语段。
6.学会赏析作品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区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作文如何求新”专题阅读与训练(内容求新、结构求新、表达求新)
8.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9.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世界情趣,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9.谈生命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0. 那
树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4.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1.地下森林断想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12. 人
生
1.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2.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4.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5.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戏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点。
2. 了解戏剧主要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的性格是在戏剧矛盾冲突中得以展现的。
3. 在阅读戏剧作品中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4.学习生动、得体地表达语言。表达语言要根据表达者的身份、听或读的对象、语言的环境来选用词语,组织句子,做到言辞合适、贴切,还要具体、形象,让人获得真切的感受。
5.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评价能力。尊重独特体验,鼓励个性化学习
6.“如何开好头”专题阅读与训练。
7.课堂内外讨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中心、条理、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8.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创作情况以及有关戏剧的基本知识。2. 了解本剧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3. 能通过对情节的了解和分析人物的语言来了解主要人物(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的性格特征。
4. 感受正义必胜、邪恶必亡的生活真谛。
14.变脸(节选)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2.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15. 枣
儿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5.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6.音乐之声
1. 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2. 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 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4.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背诵《〈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会默写文中关键性语句和揭示中心的句子。2. 能逐字逐句解释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3. 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4. 学习这些先秦散文,有助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5. 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的诵读,能正确、熟练地处理浅易文言文节奏的停顿、语气的把握、感情的表达,继续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培养较强的文言语感。
6. 能凭借自身的积累、工具书及必要的注释,正确理解句、段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7. 初步感受诸子百家经典篇章优美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对文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作出历史、辨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8.对优秀范文与考场这作文的点评与修改。9.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10.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17. 公 输
1. 熟读课文,掌握一些实词;为
固
仁
然
胡
见
虽然
距 寇等。2. 了解一些句式;(1)倒装句:“宋何罪之有?”(2)比较句: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3. 了解墨子运用请君入瓮的方法进行说理的巧妙艺术。
18.《孟子》两章
1.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孟子和《孟子》。
2. 朗读并背诵课文,会默写。3. 掌握下列文言词语:池 兵
委
是
域
固
之至
畔
苦
劳
饿
空乏
拂 过
衡
作
喻
入
出
4. 了解孟子巧妙说理的方法,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真谛。
19.鱼我所欲也
1. 朗读并背诵课文,会默写文中的名句。2. 了解文中的通假字,会解释。3. 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4. 感受孟子“舍生取义”的博大情怀。
20.《庄子》故事两则
1. 了解庄子和《庄子》。
2. 熟读课文,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3. 感受庄子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背诵21、22、24三课。
2. 能梳理并区分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4. 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辨析常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5.习对文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作出历史、辨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6.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7.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1.曹刿论战
1. 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2. 掌握一些实词:师 间
鄙
牺牲
信
加
孚
福
狱
虽
属
鼓
再
3. 能识别和翻译省略句和判断句。
4. 通过对语言和动作的分析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学习本文选材和剪材的巧妙。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1. 背诵课文。
2. 掌握下列词语:修
服
及
美
私
刺
闻
间
期年
左右 3. 感受课文运用生活事例进行说理的巧妙。4. 能分析邹忌和齐王这两个人物。
23.愚公移山
1. 熟读课文,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2. 了解文言文古今通假的现象,了解疑问句、倒装句。3. 了解课文留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课文对比艺术的运用。
24.《诗经》两首
1. 了解《诗经》这部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2.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使学生感受到叠词叠章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3. 感受诗歌中所包含的美好情怀。
第五篇: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当中的第10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围绕着这个目标,我本着找到美,读出美,想象美,感受美,这一线索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让学生们直插重点段落,找到美,学生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灯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读文的时候,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环节想象美当中,我设计了想、说、感受、读、写这样的步骤,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灯的动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进入了情境。最后的环节我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达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对画面背诵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达到了我预测中的三个目标;
1、引领者学生们达到了朗读的高峰
2、引领者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们学习到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4、在教学句子的修辞方面放手过大,没有把比喻的重点句子找到,具体让学生来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导致在最后总结:有几个星的山的时候学生回答存在困难。
5、没有做到完全预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当我让学生对着画面背出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背不下来,所以只是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匆忙地结束,当我课后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整段话后,真是追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白校长的一句话:“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学生了吗?”
6、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这个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而是出现了和学生抢答的局面,其实通过课前的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中的层层铺垫,学生有能力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总结出来,即使和我预设的不完全一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抛出“如梦如幻”限制住了学生思维,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像巴金所写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们喜欢语文这是神,而学习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只有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来,他们才会学习,这可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却相差的太远了,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会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些,最后用我们语文共同体的口号来结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局不留遗憾。”我会努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遗憾。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在“阅读”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介于这些要求,加之《雪顿节上看赛牛》又是小学阶段描写场面的开篇之作,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作者表达特点的体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应该是本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雪顿节上看赛牛》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地记叙了藏族牧民一场赛牦牛会,反映了西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雪顿节”的欢乐情景。
本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三部分构篇。通过比赛前的节日盛装;比赛时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的高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牦牛比赛;从比赛后没有获得名次的选手也并不介意,图的就是高兴,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人民的豁达,乐观。
本单元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而《雪顿节上看赛牛》课文脉络清晰,情节简单,富有情趣,只是记叙了一次赛牦牛会,但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反映出藏族人民过着欢乐、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初步读文,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通过抓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结合上下文、看图片、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丰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抓重点段、句、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四)教材课型、课时
阅读教学 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雪顿节的资料,字典
教师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和课文的能力已经具备,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多音字和篇幅较长的文章,需要进行方法上的点拨和学习实践。在内容理解方面,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但对于作者情感的体悟、写作手法的运用、观察场面的方法等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因此,设计的教法是:
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段首语句弄清作者写这场赛牦牛会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重点的词句品读,体会情感。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赛前、赛中和赛后出现的壮观场面、牦牛发怒奔跑的惊险和它与主人的亲近及赛后欢乐的情景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参赛牦牛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读课后学习链接的内容,了解雪顿节的有关民俗,还可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或者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主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范围。三年级的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于藏族节日雪顿节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学时,可采用课件教学搜集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藏族的民俗风情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学习课文。
4.课标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读背背,再抄写下来,进行语言积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比赛有关的文章,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重点提示“雪”的第三笔和第九笔、“顿”的第二笔和第四笔。齐读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质疑,师相机引导并梳理板书。(“雪顿节”是什么节?赛牛是怎样的场面?)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写好字。并且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以及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131页看“学习连接”,自由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有关“雪顿节”你还了解哪些内容,介绍给大家听听。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中现有的教学资源,了解雪顿节的有关风俗,并且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此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拉萨看看那里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此环节要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句子掌握情况:屏幕出示,开火车认读词语,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4.重点生字的学习:足字旁的生字和足字加偏旁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踢”和“踩”,注意足字旁的写法以及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教师边指导边范写,学生练习写,师巡视指导,然后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把字不但要写正确,更要写工整、美观。】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自由读文,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场怎样的赛牛会?(板书:别开生面)“别开生面”怎么理解?知道的同学说一说,若不知道,也没关系,学了课文大家一定会明白。把这个词语加到题目里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不但要弄清楚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从文中找一找,划一划。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主要内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达方式。内容,情感,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一般都是先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本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语和扩充题目相结合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
(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 )一起( ),场面颇为壮观。( )声、( )声、和观众的( )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4)“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介意”能不能换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引导学生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圈画,可按照“读文――找句子――读句子――说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在“说感受”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变换句式,或仿写句子,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三)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看板书,进一步领会“别开生面”的意思,切实体会雪顿节上场面的壮观,赛牛比赛的惊险刺激,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
3.按照写作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进行拓展
1.积累词句:把喜欢的词语记下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剪报。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三年级下册)中的《牦牛》和《川北草原观马记》两篇文章。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别开生面 就图心情好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把课文的`顺序、结构和重点词语直观地反应其上。】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3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学习的范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1、情境的创设 在一开课,通过配乐描述回顾课文,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更好投入到课堂,更快进入文本,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从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本课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但是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抓住一个例句,让学生默读,自主感悟句子,接下来通过朗读把个人的体会读出来,通过引导他:“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归结出,刚才是从读当中重读了某些词语,就是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这个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的学中总结的,从引导当中水到渠成的,并适时评价“你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3、学生在每个句子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 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
在《五月的田野》一课的教学中,如果设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配上音乐,那么作者的笔下,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这种“乐”是通过对孩子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光脚走路、吹竹笛、甩柳鞭、撵鸭、赶羊、撒着欢儿地跑。作者除了用轻快的笔调描绘了孩子们的快乐,更巧妙地是把对农村孩子们的懂事、勤劳的赞美融汇其中——把鸭赶到草虫最多的地方,把羊赶到青草最嫩的地方,还要把嫩嫩的青草带回家给小兔,这些是乡下孩子独有的生活,他们能够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并在劳动中找到乐趣。孩子们在作者简单地叙述了“野炊”,描述了孩子们吃着简单的饭菜也觉得“喷香”、“可口”,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的笔下,如果再利用音频资源《美丽的田野》,把学生领人课文情境,更充分的为有感情的朗读做铺垫,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5
古诗,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再加上小学生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古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条分缕析式的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学习古诗的初衷。欣赏品读张老师的《乞巧》教案(公开课),我觉得张老师在古诗教学上有所突破,值得我去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节课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例如,在学习之始,教师让学生自己根据注解理解“乞巧”: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在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带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渗透情感目标的引领。
钱正权老师特别强调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是古诗词的一大难点。只有学生进入了诗词提供给读者的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动诗人所感动的,感受诗人所感受的。本课张教师巧妙的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虽然没有出示图片,但张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拓展课外学习领域。
本课大胆引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充实丰满。例如。在课堂中有机结合《牛郎织女》、《乞巧歌》、《秋夕》,进行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背景,有利于主题的理解和深化。
这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一首古诗,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比较的迷茫。这一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课后我觉得,对于古诗的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把诗读正确流利以后,我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说出你是从哪句诗中想到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一,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二,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三,借想象互动。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 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不过我感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学生体会的诗中的意境不够;自己对古诗词的喜欢程度不够,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关键要引导学生融情于诗中,才能有感而读。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更加努力之处。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6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妈妈的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 “懂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组讨论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7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雪顿节上看赛牛》就是介绍了藏族人民在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写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课文按“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描写了自己在雪顿节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藏族人民欢乐的心情。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品读,读出情,读出味,通过读来理解感悟课文。能抓住重点段落来学习,品味。做到以点带面。在课文最后,利用板书进行总结:比赛前场地一片热闹,比赛时,又是那么有趣、揪心,比赛后,获胜的没取得名次的又是那样欢乐,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场比赛?为了把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介绍清楚,本文作者按比赛前、比赛时和比赛后的顺序进行描写,其中重点写了比赛时看到的有趣和揪心情景,使我们体会到了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的欢乐心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将平时认真观察到的场面生动地描写下来。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8
上完了《元帅的故事》这课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课完全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了。同事首先肯定了我课的优点:实实在在,没有花架子。这也是我一贯奉行的授课原则。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同事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的问题:
1、课前准备不充分。生字词教学在三年级依然是重点,我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文中的生字词,应该课前就写在小黑板上,课堂上直接出示,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有整体的印象。虽然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不需要一个个教,但还是需要整体出示出来,整体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读书的方式不正确。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采用开火车的方式。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书,容易使部分孩子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反正也没找到我读,就可以不认真听了)。采取随机点读的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孩子都集中注意力倾听同伴的读书情况,因为老师随时都可能叫他把同伴正在读的课文接着读下去,若不注意听,很可能接不上。
3、缺少教学机智。当有学生问:“五六十里路究竟有多长”的时候,因为我当时就没有想到合适的解释方法,就将它跳过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如,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课需要不停地“磨”,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相信通过不停地努力,我们离名师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9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通讯报道,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认真、忘我的救援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之处:
一、创设了读书氛围
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4年级学段则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其训练的主要方式应是以读书为主,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文章内容,教学中,学生先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又默读思考,细致领悟;接着略读,圈划出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品读升情。并且创设记者这一身份去朗读,去感悟,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二、教给了读书方法
针对通讯报道的文体,结合略读课文的课型,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习得通讯的阅读方法,如默读使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的何事;建议学生默读,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鼓励学生跳读,快速搜集、处理信息。整个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始终遵循“习得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足之处是作为略读课文,自己对学生还是扶的少,放的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这是今后应该改进的。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课堂教学结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
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知识上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3、为课堂容量大,生怕讲不完,有些问题没有深挖,点到就走,扩展没有展开,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到位;
4、走下来和孩子们互动的机会比较少。
今后教材,我要对教材、对文本深挖掘多扩展,多向外校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精神,学习他们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得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使自己在语文上有所突破,走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之路。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0
前段时间一直在忙半期总结和区上的研究课,教学进度也比较拖后了,更重要的是前段时间没有了上课的感觉,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也许是半期考试大家都没有考好,心情不好吧。
课还是认真备了的,带着疲乏的心走上讲台,在上《朱德的扁担》的时候,朗读教学抓的很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让学生读,读出心中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朗读后,感觉学生的情绪有所调动了,不再那么死气沉沉了。在上《这个规矩不能有》的时候,感觉终于找回来了,和学生非常好的配合,在分角色朗读中不停的变化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拓展部分请学生说出了生活中哪些规矩一样不能有,结合实际进行了讨论。在处理这堂课的时候,首先是初读课文,然后直接由课题 “这个规矩不能有”入手让学生说是哪个规矩,为什么彭总要说这句话,再从彭总的语言、动作、神态上去分析,学生也易于接受。
很高兴,久违的课堂的味道再次回来了……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1
《山村的早晨》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是,文章是怎样从几个方面把一层意思写具体的。
在教学《山村的早晨》时,开课引入古诗《山村》,让学生初步感知山村的质朴和宁静。本文通过写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山村的宁静和祥和,教学时则围绕自然景色包括哪些,人们的活动包括哪些这两个问题展开。通过这样肢解式的分析课文,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有利于背诵记忆,但是,却没有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学生无法更多感悟“美”,自然也无法勾起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无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我操之过急,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耐心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一堂课下来,学习的效率就大打折扣。这一点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教材,找准每一课时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不能贪心,对教材要有所取舍。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2
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韵律性强、有节奏、简单易懂。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既不能因小失大,也不能顾此失彼。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定位于:学会抓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品读课文,“寄托”和“懂得”是这首诗的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能知道“寄托”体现了亲人对“我”的关爱与期盼,“懂得”体现了“我”在亲人的关爱与期盼下成长,这样,让学生逐渐体会“礼物”的含义,达到段篇的训练。有时让学生读文后用批注方法来抒发内心体验,感悟亲人对“我”的关爱和期望。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向往;同时学会爱自然、爱生命、爱时间、爱生活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生同长。阅读应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并及时回归生活,人的情感才得以升华。学完此文,让学生感受第一节至第四节写作上的相同之处,并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把自己收到的礼物故事写一写,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与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3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教给了读书方法
针对通讯报道的文体,结合略读课文的课型,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习得通讯的阅读方法,如默读使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的何事;建议学生默读,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鼓励学生跳读,快速搜集、处理信息。整个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始终遵循“习得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足之处是作为略读课文,自己对学生还是扶的多,放的少。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这是今后应该改进的。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一、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比较长,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给学生出示了提示:调查——除害——开渠。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段落。然后分层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人物对话,理解主要内容。
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抓住对话,分析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调查部分时,让学生找到西门豹的四个问题,和老大爷的四句答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
在除害部分,依然抓住对话,如:河伯还真灵啊?你觉得灵吗?为什么说灵呢?我也去送送新娘。真的去新娘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学生自然而然懂得了西门豹是说反话,想演一出戏给大家看看,拆穿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
再如: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读了这些语句,以——为借口,惩治了——。这样填空的形式,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这个计谋叫做将计就计。随后让他们进行想象。当把巫婆投进漳河的时候,官绅们会怎么想呢?当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的时候,官绅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于是学生会找到提心吊胆、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这些能表现官绅们紧张、害怕的心理的词语。再想象一下他们当时会怎么想呢?怎么求饶的呢?特别是当西门豹过了一会儿才让他们回去时,这看似一会儿,可这一会儿对于官绅们来说是怎么样的担心和害怕啊。学生充分体会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也知道了西门豹正确地对待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进而教育了周围的老百姓,拆穿了他们的诡计。
学生心情十分激动,感情一下子跟着西门豹释放了出来。明白了不能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在课中李老师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两幅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接着让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与画中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再引导孩子看图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的说“瞧,这里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有的说“瞧,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河清澈见底。”这时再让孩子想象“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边,你闻到了什么?”“闻到了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借助插图和表达,孩子已经理解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感觉比画图理解的更准确。又引导孩子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先让孩子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孩子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时孩子们理解得很好。我抓住“谁家”问孩子,“你家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两个“谁家”,孩子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还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最后理解“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时,继续追问刚才回答“你家想干什么”时的孩子们,“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家具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火呢?”“你家的木棚呢?”这样的追问,孩子们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
最后一个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虽然在引导孩子理解前面的内容时,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但是让学生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进而去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去体验村民的心情,并让学生提环保建议,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感受的。李老师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柃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和节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着这种感悟、情感去读书,能读不好吗?因此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以、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做到个个开口,人人动脑,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同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感染、受教育。随着活动的慢慢推进,感情的培养水到渠成,朗读自然到位。没有过多的生硬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真正是“润物无声”。
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听了这节课,我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