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技巧及实例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关于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一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 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 坛》.《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 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
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第二篇:英语翻译技巧实例
英语翻译技巧
5.拆句法和合并法:
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如:
(1)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主谓连接处拆译)
(2)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我要感谢你们无与伦比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正是以这种热情好客而闻明世界的。(在定语从句前拆译)
6.倒置法:
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如:
(1)At this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han on any other occas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此时此刻,通过现代通信手段的奇迹,看到和听到我们讲话的人比整个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这样的场合都要多。(部分倒置)
(2)I believe strong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我坚信,英国依然应该是欧共体中的一个积极的和充满活力的成员,这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部分倒置)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全部倒置)
7.倒置法:
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如:
(1)At this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han on any other occas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此时此刻,通过现代通信手段的奇迹,看到和听到我们讲话的人比整个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这样的场合都要多。(部分倒置)
(2)I believe strong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我坚信,英国依然应该是欧共体中的一个积极的和充满活力的成员,这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部分倒置)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全部倒置)
8.插入法:
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笔译中。偶尔也用于口译中,即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来处理一些解释性成分。
如: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I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covery of Hong Kong would bring about, as Madam put it, “disastrous effects,” we will face that disaster squarelyand make a new policy decision.9.重组法:
指在进行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流畅和更符合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在捋清英语长句的结构、弄懂英语原意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
如:
Decision must be made very rapidly;physical enduranceis tested as much as perception, because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must be spent making certain that the key figures 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purpose.必须把大量时间花在确保关键人物均根据同一情报和目的行事,而这一切对身体的耐力和思维能力都是一大考验。因此,一旦考虑成熟,决策者就应迅速做出决策。
10.综合法:
是指单用某种翻译技巧无法译出时,着眼篇章,以逻辑分析为基础,同时使用转换法、倒置法、增译法、省译法、拆句法等多种翻译技巧的方法。
如: How ca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 industry which is competitive in the world market, forward-looking and capable of radiating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of creating jobs in Europe?
欧洲联盟应该怎样做才能对欧洲的电影电视工业有所贡献,使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使它有能力发挥欧洲文化的影响,并且能够在欧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呢?
第三篇:面试技巧实例
面试技巧实例
我们公司吧,因为待的地方风水不是很好(比较偏啦),求职者也不大愿意来,因为面试的成本太高(时间、精力、经费),二来工作过程中要出去外面玩一下也不好弄,所以要求我们在电话沟通的过程中要把好关,提高面试录用的准确率,否则的话劳民伤财、耗时费力、得不偿失啊。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1、自报家门
这个就很简单了大概就是“您好,请问是某某先生/小姐吗?我是XX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某某某,您之前投过我们某某职位的简历,想花几分钟时间和您做一个简短的沟通,您看您现在方便吗?”
这里面有几点需要注意就是,第一电话通知人尽量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第二这个人要有礼貌,不管别人对我们咋样,我们都应该将自己的姿态摆低一点,求贤嘛不是?第二,在报对方姓名的时候记住一定不能马虎报错。我做专员的时候,跟一个面试经理的人聊得挺火热,后面他突然跟我说:“对不起,我姓王,不姓高”,我嘞个老天,惊出一身冷汗。第三,有些人可能还在职,接电话不方便,招聘专员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一点,尽量不要找人家工作忙或休息时打电话。
2、循序渐进:了解求职者的基本情况
首先我们要确认:在职还是已经离职了呀,在职的话提出离职了吗?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工作等等。他要说我还在职呢?但是考虑一下想换个工作,这个就麻烦了,这种人不是说不要,但是不能指望太多,花的力气也挺大。一般我是没有办法了才愿意去搭理这些爷。其次我们要了解的是他们在职或者上家公司规模多大,江湖地位(也就是行业地位)如何。他所在的系统是隶属于代理商系统还是公司总部?后面那个差别可就大了,至于差别在哪?我用一句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你懂的。
问候完公司了以后,当然就要关心他以前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看是否跟岗位要求相匹配。
再来,平常的上、平、下级的关系怎么样啊,关系怎么处理的啊。重点问他有没有带人啊,有的话,带几个人啊,怎么带人的啊,等等。
3、看看对方跟公司是否有缘分
这里面主要看看对方的刚做经历、经验、价值观跟公司的岗位要求是否相符。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有一定套路的,大同小异,我归纳总结如下:
1)那您现在换工作的话,您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2)能说一下您对我们这个岗位的理解吗?
3)您对要选择的公司有什么标准吗?
这一点主要观察薪资、福利等方面是够匹配,他要多少?一般来讲,每个应聘者在求职的时候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虚报30%的薪资,这就要求我们做人资的要懂得发现破绽、严格把关。
4)请问您为什么要离开上一家公司呢?
求职者可能会提及是薪资方面、平台方面或者上下级方面的问题,这个时候比较能问出问题来。
5)您未来3到5年规划是什么?
这一点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个人的求职动机是什么,大概能在一家公司待多久,但是一般职场上的老江湖都知道人家为什么这样问,通常都会回答的很圆滑,这个没关系,圆滑或者说的好听一点叫圆融,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
4、把公司推出去
1)您之前了解过我们公司吗?
既然是对方投的简历,如果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那么我们从这个找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不出很好的计划性跟目的性,很难想象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会有多大的潜力跟建树,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岗位。
2)详细介绍公司
这里面包括产品、规模、业内地位、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等。让求职者对公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么多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多余,但是我觉得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公司口碑的推广,建立良好的雇主品牌;二是让求职者产生这家公司相对比较正规的印象,因为人资的一言一行时刻体现着公司的形象。
一、电话面试与现场面试的差异
厨师做菜讲求:色、香、味、意。一道好的菜肴必须体现。同理,电话面试少了“色”、“香”的直观两道对其“味”与“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应聘过程中的电话面试在于:
1、初步了解与筛选
2、了解一下“味”是否可口
3、掌握一下“意”是否相符
二、电话面试的心得体会
例(一为面试者,二为求职者):
一:你好,请问是‘二’先生吗?
二:是的。
一:你好,二先生。我是XX公司人力资源部某某某,在XX看到了你的个人简历。看后感觉挺适合我公司XX部门的XX职务,不知道二先生现在是否方便,打扰您一段时间?
二:可以的,你说。
一:看到了您的简历上,从事过XX职务有5年多的工作经验。请问你对该职务的心得如何?
二:……
几分钟过后或几十分钟过后……
一:二先生,大体上对您有所了解了。一会儿,我会把我司的相关信息发到你的邮箱,你可以了解一下公司,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您多提建议或意见。二:哦,我想了解一下贵公司该职务的薪资大概是多少?……
一:薪资大概在3500-5000元/月,底薪为3000元+…+…。……
……
二:好的,大体我了解了。
一:那我们确定一下,下周一上午10:00到我司进行直接面试,可否。二:好的,我准时到位。
一:好的,期待您的加入,再见!
二:再见!
1、面试前工作
电话面试少了观察求职者的外貌状态与面部表情,只能靠的是听声辨别。因此,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提前预览求职的个人简历并做好分析
2)准备好电话面试评估表与相关的办公用品
3)确定场所,保障通话质量。保证面试过程通畅
4)有必要的话做好录音,以备再次核实
2、通话时说明
通话时,要表面自己的出发点,确不定并保障电话面试的必要性与持续性。
1)自报家门
明确公司与招聘所在,并说明大体了解求职者的相关信息
2)再次确定求职的的求职动向
3)确定是否可以通过电话面试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4)公司可提供的相关重要信息(求职者关注的信息)可以简约做一个介绍
5)话语简明流利,保证求职者听得清晰
6)确定电话面试可以开始
7)开始电话面试
3、沟通时判断
1)了解求职者的基本情况
2)了解求职者与公司岗位的匹配度
3)了解求职者的酬要求
4)了解求职者的心理素质
5)掌握求职者电话面试的沟通能力
6)了解求职者对所需职务的掌握情况
4、结束时供询
1)简明扼要介绍一下公司的情况(产品、规模、优势、文化)当然,求职者已经了解可省去
2)提供求职者需进一步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给予发问。
3)根据求职者提供的发问,可以给予回复
4)确定求职者在电话面试的表面
5、挂机时确定
1)综合评估面试者是否可以进一步复试
2)说服求职者到公司来复试并确定日期与时间
3)整理好相关求职者的电话面试信息
4)综合评估
第四篇:PowerPoint技巧实例
PowerPoint技巧实例
在应用PowerPoint进行课件设计时,有许多应该注意到的小技巧,这些技巧当中既有设计思想方面的,也有制作技巧方面的,还有播放过程的,属性设置的。熟识这些技巧,会灵活使用这些技巧,将为你的课件制作添加不少妙处。
1、如何使重点内容在鼠标移过后变色?
要求是希望当鼠标从对象身上移过时,对象的颜色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只要求闪烁一次,可以利用动作设置里的强调显示,不过颜色如何变化我们不能自行设定。若要变过后不再变回来,可设置动作,链接到下个幻灯片,两个幻灯片除了对象颜色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设成移过鼠标就链接。
2、引入FLASH时,不要让它充满屏幕。
因为当幻灯片中有Flash动画时,单击鼠标换页需要在非Flash动画区域的地方单击,而且需要先单击一次(好像要切换到幻灯片层一样),然后再单击才会有响应。如果充满了整个屏幕,除非应用VBA做了控制按钮,否则你很难让它在任意时候停下来,而且无法结束。同时你将无法换页!
一般我们将Flash动画的占位符放大到一定大小就可以,留出一些空白,可以打上标题,加上一些简单的装饰等等,一般不要全屏。
3、如何出现答对了掌声,答错了轰然一响?(以选择题为例)
主要为设计交互性演示文稿而使用,我们可以分别设置动画触发器,对正确的答案设置正确的提示,伴随声音设为掌声。对错误的答案设置相应的提示,伴随声音设置为其他声音即可。
需要注意这种交互只适用于在选择题中应用,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设置为触发器,单击触发器会引出相应的动画。
4、要背景音乐,怎么办?不要那个小喇叭。
背景音乐指的是在幻灯片进行过程中音乐一直播放下去,这需要在插入声音后,选中小喇叭图标,单击右键弹出菜单中的自定义动画,在弹出的自定义动画窗格中点击右方的黑色三角,点击效果选项,在停止一栏中,把停止事件设成最后一张幻灯片的序号,在声音设置中勾选幻灯片放映时隐藏声音图标即可,或直接把小喇叭拖到舞台之外的位置。这样声音就会不受其他影响只管播放,而且小喇叭也会消失,6、鼠标不点到位置不切换幻灯片?
在我们放映演示文稿时,有时偶尔会因为鼠标单击时不慎单击到了空白位置而导致换页,而也许下一页是不该在此时出现的。这时,我们可以设置为鼠标点的位置不对的话,不会出现换页。
把幻灯片中切换中的两种切换方式全都不选,可以只应用于一个幻灯片,也可以应用到本演示文稿中的所有幻灯片。这样可以免误碰鼠标而导致换页。
但要注意:在此时单击键盘上的键和拨动鼠标滚轮仍然会换到下一张幻灯片,如果你的幻灯片使用了动画效果时就不能这样设置,否则动画将不会启动(由触发器的除外),而且此时最好为你的幻灯片设置好各种超级链接和动作设置,以免无路可走的状况。
7、利用旁白可以无限制的录制声音。
在我们利用WINDOWS中的录音机来录制声音时,会发现只能录60秒,当然,用好停止键和录音键会不断延长录音时间,但会造成录音过程停顿,如果一时没有其他的合适的录音工具,可以利用PowerPoint中的旁白,单击“幻灯片放映”——“录制旁白”,确保话筒可以使用,就可以开始录音了。可以录很长的声音,直到硬盘盛不下为止。在录音后,录音时放映的一个幻灯片上会出现一个小喇叭图标,你希望它用在哪里,直接把它复制到哪里即可。
8、交互控制声音:
我们一般插入的声音和视频在播放的时候,只能设置它是自动播放还是单击播放,设置为单击播放是还要使小喇叭图标出现,不美观,我们可以在自定义动画中设置触发器,让声音和视频只有我们单击触发器时才开始播放。
设置触发器时我们还可以针对声音和视频的播放、停止、暂停来设置不同的触发器,单击触发器就像用录音机的键一样。单击“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自定义按钮”,在幻灯片中拖出三个按钮,在出现的“动作设置”对话框中设置为“无动作”。分别选择三个按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编辑文本”,为三个按钮分别加上文字:播放、暂停、停止。
将声音文件播放控制设定为用播放按钮控制。选择幻灯片中的小喇叭图标,单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在幻灯片右侧出现自定义动画窗格,可以看到背景音乐已经加入了自定义动画窗格中,双击有小鼠标的那一格,出现“播放声音”设置对话框,选择“计时”标签,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右侧的下拉框选择触发对象为“播放按钮”,单击“确定”。
将声音暂停控制设定为用暂停按钮控制。继续选择小喇叭图标,在“自定义动画”窗格单击“添加效果/声音操作/暂停”。在“自定义动画”窗格下方出现了暂停控制格,双击控制格,出现“暂停声音”设置对话框,单击“触发器”按钮,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触发对象为“暂停”按钮,单击“确定”按钮。
将声音停止控制设定为用停止按钮控制在自定义动画窗格中单击“添加效果/声音操作/停止”,然后操作方法如上,将触发对象设定为“停止”按钮。放映幻灯片时,我们就可以用三个按钮来控制音乐播放了,按“播放”按钮,音乐开始播放;按“暂停”按钮,音乐停下来,继续按“暂停”按钮,音乐接着播放;按“停止”按钮,音乐停止播放。
如果你觉得声音图标不美观的话,可以在“播放声音”设置对话框中选择“效果”标签,把“播放时隐藏”选项勾上,放映幻灯片时就看不到声音图标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文中为了叙述方便,用的是三个按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完全可以用其它的对象如图片、艺术字来作为触发器,这样课件的运行界面会更加美观。
9、控制动画的播放速度:
对同一个对象设置相同的多个动画,把速度设成不同的播放速度,并分别设置不同的触发器,这样单击不同的触发器,出来的动画效果是一样的,但播放的速度是不同的。
10、如何设置下拉菜单?
要想出现类似于Windows中的单击弹出下拉菜单的状况,在PowerPoint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动作设置来多做一些幻灯片,出现类似的效果。思想是设置单击鼠标时的动作,连接到另外一张幻灯片上,这张幻灯片是我们单击菜单栏后想出现的结果。把有关的热区设置的各不相同,单击不同的位置出现不同的情况。
11、一个有趣的测试:你薪水高吗?
在这个例子中,“太少了”的按钮不断地在动,其实不是一张幻灯片中的对象在动,而是链接到了不同的幻灯片,各张幻灯片除了按钮的位置不同之外,其他的内容完全一样,把按钮设成当鼠标移过时就链接到另外一张幻灯片,其他幻灯片也如法炮制,就会看起来按钮在不断的动来动去了。
12、按钮动起来:
选取椭圆工具,按住“Alt”键,拖出一个正圆形。
点击“填充颜色”的下拉菜单,选择“填充效果/过渡”,在“颜色”框中选择颜色1为白色,颜色2为紫色,在“底纹式样”框中选择“角部辐射”,在“变形”框中选择第一项,按〔确定〕。为了使这个按钮看起来像一个立体球,必须去边:选择“线条颜色”的下拉菜单的“无线条颜色”。
在按钮上输入文字“播放”:选择文本框,在按钮上单击一下,输入文字“播放”。复制该幻灯片:在大纲栏里选择该幻灯片,复制并粘贴,产生第二张幻灯片。
修改第二张幻灯片的按钮图案:与步骤2相同,“变形”框中选择第二项。
对每个按钮设置鼠标移过的动作设置:右击该按钮,选择“动作设置”,第一张幻灯片的按钮链接到第二张,第二张幻灯片的按钮就链接到第一张。好了,大功告成。现在,点击“幻灯片放映”,当鼠标经过按钮时,按钮是不是就动起来了?
13、单击小图片就可看到该图片的放大图:
在网上浏览图片时,我们只需单击小图片就可看到该图片的放大图。在课件设计时我们也常常需要这样的效果。原理是插入对象----由文件创建,插入新的演示文稿,它显示为小图。单击它时,系统会调用这个演示文稿使它显示在整个幻灯片中(要求在编辑插入的演示文稿时把图片充满幻灯片),再次单击时,系统认为已经播放完了插入的演示文稿,就会退出,又显示小图片了。
15、设置超链接时,如何去掉文字的下划线:
建议不要对文本设置,而是对文本框进行设置,这样避免出现下划线,还可以自由更改文字颜色。如果对文本设置超链接时,文字的颜色(单击链接前和单击链接后)不受你的控制,不同的电脑会有不同的情况。为了避免看起来乱七八糟,我们一般对文本框来设置超链接。
16、制作一个钟表,各个指针按照钟表的模式走动:
制作一个表盘,三个指针,让指针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下半部分与表盘背景色相同,组合在一起,长等于表盘直径,做陀螺旋动画效果,并一直重复,速度时长60秒,由此可作出一个完整的钟表,把分针的速度设为3600秒,把时针的速度设为216000秒,注意设置时不要选中平稳结束和平稳开始,那样会使指针转动的速度不均衡。
17、单摆:
作一个线段挂一条重锤,线段的中心设成摆的上端,设置为陀螺旋动画,自动翻转,设一个图片把摆的上半部分遮住。或者把摆的另一半设成不可见的。
18、探照灯效果:
一个圆形走来走去,像一束探照灯聚光一样,在圆里是照到的地方,有文字出现,圆外则没有,思想是把文字的颜色设成与背景一样,这样直接看不出来文字,把圆的颜色设成其他颜色,放在文字和背景之间的层中。
如果要文字的颜色与背景不同的话,那么遮罩的颜色要与背景相同,放在最上层,而且较大,把有文字的地方挡住,遮罩上有个洞,洞里显示文字或图片,重点是不管怎样运动,遮罩都要挡住文字。这样做有难度,因为遮罩不好制作,而且它只能要求背景是纯色的。
19、简单进度条:
设一个移动的对象,设置它的动画运动速度,持续时间与你要做的事情一样长,如一首歌开始放,它开始走,歌唱完它也走完,不过不会暂停。声音或视频的长度可以在图标上点击右键,点击编辑对象,即可看到长度。
20、对表格内容的动画效果设计: 表格中填充的文字无法分别使用自定义动画,若设置将视为对整个表格的设置。若想用的话可以将填充内容分别作为对象插入并摆好位置,也就是说,它其实是和表格无关,只是放置在表格之上,位置看起来和插入单元格很像,这时可对对象设置任何动画效果。
21、舞台
在PowerPoint中,幻灯片编辑区有一个默认为白色的方框,它的大小可以通过页面设置调节,我们设计的任何对象都只有在这个舞台之上才能向观众展示,超出的区域就无法显示了。
根据这个特点,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对象从屏幕下方升起又从上方消失,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它拖到上方之外,设置成从下方移入,它就从下方升起,一直升到设计时的位置,但这个位置在舞台之上的外部,看起来就是又消失了。
22、表格的旋转
一般情况下,在PowerPoint中表格是无法旋转的,如果真的要旋转,可以在表格设计完毕,确认不再进行更改时,选中表格,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单击 “取消组合”,弹出对话框“选中范围包含一个或多个表格,是否将它们转换为PowerPoint形状?”单击是,然后将所有的有关表格的占位符全部选中,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单击“组合”——“组合”,这时表格上方就会出现旋转符号,可以任意旋转了,但要注意此时已不能再对表格作任何修改,因此这项工作必须在表格内容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
23、斜线表头:
我们一般在设计课程表之类的表格时,会碰到需要斜线的情况,虽然在软件PowerPoint中提供了画斜线的做法,但毕竟在一个单元格内只能画一条对角的斜线,如果需要画两条,那就不行了。其实,我们可以用自选图形画出线段,调整好大小和位置,放在合适的地方,有关属性设成与表格的框线相同。这样,想要几条斜线就有几条斜线了。
25、对象的旋转
一般旋转的围绕固定点都是固定的,即使按下了CTRL键也只不过是沿相对符点,但我们选中对象后,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绘图”——“旋转或翻转”——“自由旋转”,这是对象四周出现四个绿点,按住CTRL,任选一个旋转吧。
26、设置图形的镜像
选中一个图形,“复制”——“粘贴”,制作一个副本,选中它,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绘图”——“旋转或翻转”——“水平翻转”或者“垂直翻转”,再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即可。
27、输入数学公式: 单击“插入”——“对象”,在“新建”中找到“Microsoft公式3.0”,单击确定,弹出公式编辑器,在其中选择所要的公式类型进行编辑即可,编辑完毕在空白位置单击一次退出编辑状态或公式编辑器,编辑好的公式就会出现在幻灯片上,但它是以一个对象的形式出现的,不能像更改文本一样去修改它。
它的默认颜色是黑色,更改的话可以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单击“设置对象格式”,在弹出对话框中选择“图片”标签,单击“重新着色”,既可更改颜色。或者为它设置一个阴影,更改阴影的颜色,并让它们重合也可以。
28、播放快捷键
在播放状态下,键入数字并打回车,则直接跳转到相应幻灯片。按下ESC键退出播放;按下N键退出;按下B键全黑,按下W键全白;同时按下鼠标左右键2秒钟,返回第一张幻灯片。
29、关于颜色
在计算机中,颜色的表示是通过三组数字来表示的,(0,0,0)黑色;(255,0,0)红色;(255,255,0)黄色,(255,255,255)白色;(0,255,0)绿色;(0,0,255)蓝色;(255,0,255)紫色等等,在选中文字时,显示的颜色正好是本来颜色的补色,即诸位取反,蓝色的字,(0,0,255),诸位取反得到(255,255,0),显示黄色。
30、什么是宏?
如果在 PPT 中反复执行某项任务,可以使用宏自动执行该任务。宏是一系列命令和指令,这些命令和指令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命令,以实现任务执行的自动化。例如,我要对一系列的自选图形全部设为同样的边框和填充,一个一个设显然太麻烦,此时可以先设置一个,同时把你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以后可以让软件自动执行宏,完成操作。方法是:首先选中你要操作的对象,再单击工具------宏------录制新宏,在弹出对话框里输入宏的名称,单击确定。此时就可以开始你的一系列操作,完毕后单击停止录制。注意:宏不能记录鼠标的选中动作,必须先行选中。或用键盘来选中。在一个文件中如果有宏的话,经常会出现一个关于宏的安全性的警告,若要避免这种情况,单击工具------宏--------安全性,在弹出对话框中选中低,确定即可。
31、如何使一个对象在向屏幕中心移动的过程中在中心消失?
利用图层概念,设两个一模一样的图,其中一个剪掉下半部分,把两个图对准,看起来像一个,把动画对象的层次设在两个图层之间。
32、在PowerPoint中链接Excell表格
在PowerPoint中建立图表,选中数据表中的所有数据,打开Excell建立的工作表,选中要的数据,单击“编辑”——“复制”,切换到PowerPoint中,单击“编辑”——“粘贴链接”,在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数据就导入到PowerPoint中了。此时,如果修改Excell文件中的数据,那么PowerPoint中的图标也会随之而变化。注意,Excell文件最好和PPT文件同处一个文件夹下。
33、即指即现效果:
设好按钮之后,将动作设置设成鼠标移过就切换到相应幻灯片。
返回主页
第五篇:读后感实例
The Game
——读《伟大的博弈》有感
商学院2009级会计二班 张月 2009201706
引子
最近,一个工商管理的同学为了完成金融市场课程的作业——仿真炒股——与我这个所谓学会计的讨论财务报表,认为: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企业经济实质,因为不知道是用什么价值——又有历史成本,又有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表不能作为纳税和分红的依据,会计准则的很多处理与税法不一致——净利润中有并未实现的部份——于是出现了所谓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现金流量表通常也不是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记录,否则为什么要调节利润表而不是直接整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之后又研究了两个债券估价模型,核心当然是预期收益率,或者反过来算净现值。用对未来的估计来计算对现在的估计,这个逻辑相当吊诡:用一个未知计算另一个未知也就罢了,对未来的估计还会比对现在的估计准确?无论逻辑分析过程多么的严密,如果输入的数据是不准确的,输出的数据必然也是不准确的。
最终,那个同学得出了三条经典的结论:会计就是倒腾,财管就是安慰,金融就是骗局;三家联合设置了一个看似完美的体系给商学院做研究;商学院也正靠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才继续发扬广大地存活下去。
虽然我还没有那么愤世嫉俗,但我确实对所有宣称自己为科学的非自然科学学科,都抱有根本性的怀疑,但不妨碍我欣赏其基本理论的美。读了《伟大的博弈》,也读过《货币战争》,并不是对具体历史的兴趣,而是从中看到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经济为何增长。介于我对于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无知,很多直觉性的判断或者存在谬误,或者有失偏颇,我还是希望能尽量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
正文
关键词:理论与反省
庄子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指出语言的局限性,当我强调某个部份的时候,必然同时存在被我忽略的部份,同样,一个理论在描述世界的时候,必然既有澄明又有遮蔽,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么理论又是如何被选择出来的呢?是因为与现实相符么?然而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知识的符合论无视不在被哲学家和认知学家挑战。没有不被描述的现实,既然理论本身是一种描述方式,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现实的时候,是否就已经
决定了现实与理论的相符?
任何单个由理论有机集合而构成的体系,都有其解释的其局限性,那么似乎只有跳出框架才能更加清醒的旁观。虽然不在框架内的反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型,但以无知的视角考察一个体系,果然是一件有趣的事。
从卡尔纳普始,哲学家开始思考什么是科学。比如这个相当吊诡的逻辑,或许并不是因为一个观点真的科学,所以被科学家采纳;并不是因为物理能解释世界,所以能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数学能被很好的应用,所以它真的有用。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科学家难道不是因为一个观点对他们有吸引力才运用它的么?而正因为被科学家运用,我们才认为这个观点是科学的。物理问题难道不是因为看起来可能被解决才被提出的么?而正因为问题的被解决,我们才认为物理是能解释世界的。数学难道不是因为被认为可靠而作为标准被广泛引入各个学科的么?而正是因为各个学科都以数学为语言,我们才认为数学“有用的说不通”么?
关键词:增长与剥削
《伟大的博弈》一开篇就说,在一个利伯维尔场中,长期来看,获得的利益总和,将远远超过丧失的利润总和——这个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一直以来不能明白的问题。
到底是因为市场为正和博弈,所以经济能持续增长,还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经济能持续增长,才会认为市场为正和博弈?
正和,则必有经济增长,而我直觉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提高效率或者增加投入。虽然我以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强盗逻辑之一,就是交易必定公平,也难以认可其对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证明,然而不能否认市场经济能够提高效率,在创造均衡价值时,通过更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最优意味着不能再改进,均衡意味着死亡,所以增加投入才是最根本的方式。
西方经济学认为投入至少分为资本和劳务两种,虽然我更认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指出的,所有的价值的最终来源是劳动,具体而言,新的活劳动。
这些伟大的思想需要变成可操作的模型被我们应用,就需要被计量。落实在会计上,如果假设价格准确反映价值,增值,以利润反映,就等于收入减成本。而成本,通俗的说,就变成了材料费加劳务费。且不说劳动是无法可靠计量的,就算不存在剩余价值的剥削,当我们追溯到第一产业时就会发现,这个模型也没有完整计算资源环境的贡献。一吨粮食的成本完全忽略土地的贡献。而这些因为无法计量而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的东西,是否恰好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果是这样,那么市场的正和博弈是否就建立在没有被体现的负外部性上?就好比四人的牌局,所有输掉的钱都由局外人补足,而经济学当然只研究牌局本身,不然马克思为什么没有挖掘出赤裸裸的对资源环境的剥削。
关键词:风险与伦理
金融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照我粗浅的理解,便是提高效率,大致通过节约成本,配置资源与转移风险来实现。
我在道义上唯一完全认可的,只有前两点,金融市场的发达,降低的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资源流动性,当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再生产过程中,最终生产出能用于流通的商品时,不管是榨取了剩余价值或是资源环境,它实实在在的在经济学意义上增值了,而金融资本中到底有多少,是通过这种方式增值的,我表示相当的怀疑。
以前流行过一个买卖好友的游戏,我一个室友的虚拟身价翻了上万倍,只因为她男朋友和她一个好朋友的互相倒买倒卖,直到其中一个人退出游戏。同一个东西在毫无变化的情况下,其价格也能够漫无边际,且不说这里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价格似乎也不由供求决定,因为我们买卖的不再是这个东西,而是一种它将会升值的信念。金融市场也是这样,尤其在制造泡沫的阶段,预期才是真正的关键,买卖只是预期的反映,而东西只是买卖的载体。紧接着就是著名的搏傻理论,泡沫破裂时,看谁是最后的那个被套牢而终于破产的傻瓜,对于金融市场,几乎不可能存在所谓“长期来看”,因为金融工具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投机者而非长期持有者。金融不仅仅能让整个市场的疯狂归结于个体,也能让个体的错误被整个市场来分担,股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一个股东都可能因公司的不利经营而蒙受损失,收益也一样。
就我看来,虽然这是一个对所有参与者而言相对公平的机制,但与自由主义的伦理原则有所抵牾。在金融市场上,表面上每个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而背后到底有多少是责任是可以逃避的,又有多少责任是被强加的呢?在金融市场上,充斥着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问题。看《伟大的博弈》中触目惊心的案例,远远超过我以前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估计。在如此高额的利益驱动下,职业伦理的是否还能起到其应有的约束作用?
关键词:创新与监管
《伟大的博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卖出你所没有的”。开玩笑的说,金融的每一次大创新,都是对人类逻辑的超越。物权、债权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抵押应收账款是可以想象的,然而银行将自己无所有权的钱贷出,做空者将自己没有的东西卖出,确实能够让人惊叹于他们的勇气和智慧。
就好像当公司集团越来越复杂,没有一个会计能或者编制看懂所谓合并报表,报表离经济实质越来越远。当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或许已经没人知道它背后是什么,金融便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投资终于也还是投机,发展到最后或许会是传播学或者心理学而非经济学的胜利。当一个东西被打包了无数次,买卖了无数次,大概不会有人能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更不用说监管了。多少最伟大的头脑都玩不转股市,从经典力学创始人到计量经济学会创始人,到BMS模型创始人„„如果我们是理想主义者,认为规则是实现正义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该做或者什么不该做,也不是为了维持秩序或建立制度,而是引导我们分别善恶。那么金融市场就没有什么规则,只有用来获取收益的操作工具。如果一定要指出一条,或许就是“愿赌服输”。
对于任何一个游戏,原则上都可以选择不参加,然而金融发展到今天,哪里还有不受其影响的地方呢?最简单的,我们至少不能不使用货币。这个游戏不可避免的将要拉入所有人,包括并没有认同其规则的人,而且没有可替代的游戏能让他们选择。市场营销和企业战略中讲,和最上做规则,其次做市场,最后做产品,金融学正在朝着最上前进。至少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会计报表越来越多的是为金融市场服务,从历史成本到所谓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盯市,反映出会计的目标越来越偏向决策有用观,而报表用户的认定直指关心潜在投资者的利益超过了现有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如果金融变成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会计活动的服务对象,会计只会提供金融希望看到的信息,那么会计又怎么发挥其核算与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