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贺义辉
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贺义辉(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四川 泸州 646005)摘 要 本文探讨了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分析了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优势和特点;指出了当前家庭少儿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少儿英语教育观念,并提出了科学实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的较为有效的途径。关键词 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实践
一、引言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也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国际化的程度加深,英语作为全球经济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国,广大家庭对孩子,特别是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的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愈加受到重视,家长们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英语培训学校学习,或者在家里由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进行指导。根据“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泸州市范围内农村、乡镇和城市的6-13 岁的小学和初中部分学生的家长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看,家长在对少儿英语进行课外辅导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较低,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育观念不妥,家长在对子女学习英语动机的引导中凸显功利思想,家长对少儿英语指导的方法不当,教学中的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为提高家庭少儿英语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将从少儿二语习得理论、少儿时期心理特点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少儿英语教育观和家庭少儿英语教育模式四个方面逐一进行阐释。
二、少儿习得英语的理论知识2.1 国内外对少儿习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在本文中主要指英语)年龄优势理论Lenneberg(1967)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加之适宜的环境影响,个体行为习得语言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超过这段时间,语言习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Lennberg 看来,临界期是从两岁开始一直延伸到青春期(puberty)。H.Seliger,S.krashen和P.Lad-efoged(1975), 经过研究也证实了临界期的存在。C.Snow 和 M.Hoefnagel-hohle(1978)通过研究也认为,第一语言必须在大脑单侧化(lateralization)完成之前进行,而第二语言习得在青春之前会相对快些、成功些,且在质量上与第一语言相似。我国学者(桂诗春,1985,1992;王初明,1990,2002;吴堂,1992;戴曼纯,1994;杨连瑞,1998,2003)对此进行了思辨性的分析和研究。2.2 少儿年龄阶段学习外语的优势和不足儿童阶段(3-10 岁)。这阶段的孩子学习外语的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在语言才能方面未呈现差异,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激发神经功能系统,以后再发展,语言习惯和能力比较容易形成。不足是长期记忆能力较差,母语与外语容易混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贺义辉(197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时间花得多。少年阶段(11-17 岁)。少年的认知能力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元语言意识较为敏感,模仿力和记忆力极强;少年比儿童更善于运用语言交际策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强,从而有利于语言的输入;少年的情感屏障没有成年人高,一般不像成年人那样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屏障低有利于内在机制的正常运转,由于以上方面的原因,少年在学习速度及学习具体语言方面(如词法、句法、听力)有超过成年人和儿童之处。不足是比儿童的学习要花更多的精力,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坚持性。Hatch(1983)指出,儿童习得语言非常成功因为他们需要交际的范围小,成人不大成功是因为交际是以成人水平要求的,他们必须在很广的话题范围去读、写说并理解语言,需要参加要求理解人际交际规则的交际活动,因此很难充分利用语言输入学习语音和语法等。Littlewood(1984)曾解释到:儿童一般有更多的有利学习的条件,常常在更长的时间里接触语言,而且得到目的语本族语者、其他儿童及长辈的高度注意。儿童接触的语言可能简单些,这类输入易于理解和处理。儿童一般不会对其他言语社团持否定态度,也不会意识到其它相关因素,因此“社会—情感屏障”低。(戴曼
纯,1994)大量的事实表明,发音能力与年龄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年龄小的发音趋近于本族语者,语音习得越早越好。而成人似乎难于习得与本族语者相似的语音,尽管他们的习得速度在初始阶段快些。年龄大的儿童习得句法和词法速度快些,但是年龄小的儿童能赶上年龄大的习得者;成人与儿童相比,在句法和词法方面,儿童只需要一年就可超过成人。综观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语言习得开始早,最终语言水平可能会高一些。语言各方面的习得情况似乎不同,发音上幼年儿童占有最终优势,听力理解、词法和句法方面,少年居优势。
三、正确认识少儿时期的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及其对学习英语影响少儿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大脑语言功能具有可塑性,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激发神经功能系统,以后再发展,语言习惯和能力比较容易形成”(杨连瑞,2004)。而且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外部信息,自我意识方面没有羞怯感,敢于开口说英语,学习语言不像成人那样有意识地分析和对比母语,所以能学得更地道,听力和口语都提高较快。在外语学习中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善于利用语言交际策略。“少年比儿童善于利用语言交际策略,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既不会把他们看作儿童而要求过低,也不会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而要求过高;交谈话题较广但内容不会太深;交谈内容易于理解能促进习得者处理语言输入”(戴曼纯,1994)。少儿时期是思维发展、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少儿英语应把促进少儿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良好品质,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目的。“不顾少儿身心特点,填鸭式地教授语言知识的做法,只会加重少儿的负担,遏制其天性和智力的发展”(周建华,2003)。少儿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好表扬,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情感抑制因素少,是形成母语和外语语感的最佳时期;但少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记忆多为机械重复的感性记忆,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不完善。因而在家庭少儿英语教育中如果是枯燥的讲解与机械的灌输,只会让其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过早的形成石化现象。在少儿英语教育中,不必完全强调语言的内在规律,而应视少儿的身心特点、扬长避短,把培养纯正的语音和良好的语感作为教学重点。在方法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灵活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语言接受氛围,充分体现少儿英语的优势。
四、树立正确的少儿英语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语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据专家统计,在中国,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 70%,学校教育占 20%,社会教育占 10%。而在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 50%,学校教育占 20%,社会教育占 30%,可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家庭教育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随着社会对英语需求的增加,家长对孩子英语学如果学习非母语的语言,其效果要依赖于少儿周围是否存在该种语言的自然语言环境,这对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的(李宇明,1995)。虽然在中国学习英语没有自然的英语环境,可家长也可以为孩子的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语言,充分发展儿童的语言交际技能,对儿童语言的发展给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可以利用户外环境,让少儿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多与外教接触和交流,一起搞活动等,这样既有利于了解英语文化,又可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家长还可在家中张贴一些英语图片来创设语言环境。如在家里张贴 “apple,pear、train、truck、noodle、dumpling、tomato”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示水果、蔬菜、食品和交通工具等单词,并在生活中学习单词和操练单词。另外,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英语学习工具,如MP3、录音机、DVD 播放机等,还可为孩子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少儿英语学习网站和电视台节目,与孩子一起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英文图书和音像材料,让孩子经常阅读、收听和收看较为简单的英语节目,播放一些英语歌曲和对话,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指导孩子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学习,尽可能的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读和多说英语。4.2.3 常见的家庭少儿英语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家庭少儿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家庭少儿英语教学方法要遵循孩子全面发展的原则,兴趣培养优先等原则,培养孩子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其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愈惠、谢庆飞,2003)。在家庭少儿英语教学中,可以在综合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听说导入法。少儿英语从听说入手, 强化语音教学, 这是与少儿的语言发育过程相一致的,也符合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听说入手,就是听说领先,适当读写;强化语感,渗透音标;强化语言习惯, 渗透语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少儿生理及心理特点的成功方法。(2)情景交际法。交际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影响最大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它主张在实用中学习语言,反对解读语法式的学习。情景交际, 就是按少儿的兴趣,设置虚拟的情景,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英语,达到学以致用。如在学 Happybirthday时,教师就利用孩子过生日创设真实情境,让幼儿学会“Happy birthday to you”,“Thank you”, 这样学习者学习积极性高, 教学效果好。(3)游戏教学法。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这主要归功于在实践中探索的趣味教学法。趣味教学法, 就是每一个单词, 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语言点,都寻找和设计出最富于被少儿接受的方式,以最生动、最活泼、最有效的方式教授给孩子们。如touching game,guessing game 等游戏。另外也可以利用形体表达来增强其趣味性。广泛采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强化教学。如教“fish”, 可模仿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样子;教“sleep”,可表演睡姿等等。(4)激励教学法。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踊跃发言, 大声发音。激励的方式有精神的,如分组竞赛、个人对抗赛等;也有物质的,教师手工制作大量的礼物或购买小奖品奖励给学生们,以提升课堂效果。(5)儿歌教学法。语言本身就是音乐。英语歌曲教学,富有情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发音习惯;易于表演, 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家长可以把学习的内容按照儿童比较熟悉的儿歌的曲子进行编写,如 Jingle Bell,Good Morn-ing to You 等。也可以变成歌剧进行表演,让孩子在唱中学,表演中学习英语。4.2.4 正确对待孩子在学习中的错误根据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儿童语言习得大致经过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儿童会犯很多错误,它们反映了儿童正在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一般情况下,大人不会去刻意纠正孩子的这些错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相类似,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也常常出现很多错误。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言语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意义的表达。在他们的语言规则还没有内化时,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在所难免,而且有些错误是语言学习中的必经阶段。有个语言学家说过:“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德(Corder)发表了TheSig-。4.1 家庭少儿英语教育中的误区通过对泸州市及泸州市所辖地区的调查发现,少儿在课外学习英语,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自学和在培训学校进行学习,家庭少儿英语教育存在诸多误区。首先,家长对孩子学习英语的功利心太强,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学习英语完全是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重视孩子英语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英语技能的培养。在家庭英语教育活动中让孩子识记单词和短语是有必要的,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英语听辨能力等。有的家长则是为了赶时髦,看着别的家庭都送孩子去参加社会英语培训班,全然不理会孩子本身的素质条件、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在对少儿英语进行辅导时的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和途径也不妥。部分家长只注重英语教育培训而忽视兴趣的培养,他们更多的是对少年和儿童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和反复的单词记忆。其实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英语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当孩子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便会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的家长忽视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的重要性,而过分看重学习结果。特别是在评价孩子的英语学习效果时,只是看孩子能记多少单词、短语和句子,能说几句完整的英语句子,而忽视的孩子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少儿时期,特别是儿
童阶段学习英语,应注意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培养其对英语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各种游戏活动中主动去学习简单的英语知识、英语文化和常识,并不提倡孩子机械性的记忆。第三,家长在家庭英语教育过程中忽视英语语境。真实或仿真语境是孩子学好英语和学到地道英语的必要条件。少儿英语研究方面的专家提出,儿童和少年阶段确实有学习英语的优势,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和实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大多数都是建立在被测试者能有本族语的学习环境中的。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应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孩子能在双语环境中学习,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和习得的英语才是真正的英语。最后,家长在家庭英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和个性特征。很多家长都是按照自己在少儿时期,在学校、在家中等情况下学习英语的经验来设计自己孩子学习英语的内容、方式、手段等,按自己的经验来评估孩子学习英语的结果等。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专家的研究证实,少儿阶段的学习者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特有的个性,我们必须按照儿童和少年的阶段性特点为其配置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手段,并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4.2 树立正确的家庭少儿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构建科学的少儿英语家庭教育模式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家庭少儿英语教育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摒弃错误的未考虑英语教学特点和少儿身心特点的过时了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施行科学的少儿英语家庭教育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形成独特的、有效的家庭少儿英语教学模式。4.2.1 提高家长的英语水平,增强家长教学技能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家长的英语基础较差,甚至不懂英语,不懂教育,特别是少儿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家长的教师素质、教育水平和英语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少儿英语学习的质量。家长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和学习,在语音和口语方面,培养发音的准确性和口语的流畅性。在少儿英语教学方面,要了解少儿英语教学目标、原则和方法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家长还可通过听录音、观看少儿英语 VCD、DVD 光盘等,自我纠正发音。要有耐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有坚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发音清晰,语音纯正,语调优美、表达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要熟悉孩子在学校的英语学习现状,加强与学校英语教师的联系。试想如果家长发音都不准,孩子学了以后就很难改正过来。错误的语言习惯,一旦养成,要改掉重来就比一张白纸从头开始困难得多(何兆熊,2003)。家长还需要懂得一定儿童心理学知识,熟知少儿教育心理和教育学原理,设计教学,组织活动,调节气氛,注重孩子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4.2.2 尽量为少儿提供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贺义辉(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四川 泸州 646005)摘 要 本文探讨了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分析了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优势和特点;指出了当前家庭少儿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少儿英语教育观念,并提出了科学实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的较为有效的途径。关键词 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实践
一、引言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也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国际化的程度加深,英语作为全球经济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国,广大家庭对孩子,特别是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的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愈加受到重视,家长们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英语培训学校学习,或者在家里由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进行指导。根据“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泸州市范围内农村、乡镇和城市的6-13 岁的小学和初中部分学生的家长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看,家长在对少儿英语进行课外辅导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较低,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育观念不妥,家长在对子女学习英语动机的引导中凸显功利思想,家长对少儿英语指导的方法不当,教学中的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为提高家庭少儿英语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将从少儿二语习得理论、少儿时期心理特点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少儿英语教育观和家庭少儿英语教
育模式四个方面逐一进行阐释。
二、少儿习得英语的理论知识2.1 国内外对少儿习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在本文中主要指英语)年龄优势理论Lenneberg(1967)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加之适宜的环境影响,个体行为习得语言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超过这段时间,语言习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Lennberg 看来,临界期是从两岁开始一直延伸到青春期(puberty)。H.Seliger,S.krashen和P.Lad-efoged(1975), 经过研究也证实了临界期的存在。C.Snow 和 M.Hoefnagel-hohle(1978)通过研究也认为,第一语言必须在大脑单侧化(lateralization)完成之前进行,而第二语言习得在青春之前会相对快些、成功些,且在质量上与第一语言相似。我国学者(桂诗春,1985,1992;王初明,1990,2002;吴堂,1992;戴曼纯,1994;杨连瑞,1998,2003)对此进行了思辨性的分析和研究。2.2 少儿年龄阶段学习外语的优势和不足儿童阶段(3-10 岁)。这阶段的孩子学习外语的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在语言才能方面未呈现差异,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激发神经功能系统,以后再发展,语言习惯和能力比较容易形成。不足是长期记忆能力较差,母语与外语容易混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贺义辉(197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arner’s Error(s《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这一重要论文。科德在文中指出,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学习者的错误分析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如果发现孩子发音不准或口语表达错误等,应坚持宽容原则,不要责备, 应鼓励其慢慢纠正, 否则, 会伤害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每当孩子有进步, 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这有助于孩子英语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结束语少儿时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这阶段的孩子语言习得较为容易。家长在实施家庭少儿英语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少儿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家长还应更新家庭少儿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把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教学目的之首位。家长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学习常用的少儿英语教学方法,了解孩子在校的英语学习情况,与孩子在校的英语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为孩子学习英语创设必需的学习环境,提供适量的学习工具和适宜的学习条件。同时,在家庭少儿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Hatch, E.1983.Psycholinguistics: 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2] Krashen, S., R.Scarcella., and M.Long(eds.)1982.Child-adult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ss: Newbury House.[3] Littlewood, W.1984.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 Lenneberg, E.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y.[5] 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1967.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Analysis, and Related Aspects [C].Betty Wallace Robinett and Jacquetlyn Schachter(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6]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7]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8] 王初明.二语习得年龄研究[J].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9] 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 何兆熊.办好英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2003(2).[11] 戴曼纯.浅谈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的年龄差异[J].外语界,1994(2).[12] 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及最佳年龄研究[J].外语学刊,2004(5).[13] 陈新宇,贺义辉.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10.[14] 熊金菊.年龄差异影响外语学习的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5] 周建华.少儿英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6).[16] 刘华.习得理论指导下的家庭幼儿英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17] 俞惠,谢
庆飞.少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18] 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4).[19] 邢殿普,杨连瑞.国外外语学习的年龄差异研究与我国外语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5).参考文献:[1] 陈联芳.论舞蹈的美育功能.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1.[2] 董业平.如何在舞蹈形体课中培养学生的形态美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1.[3] 常薏.形体训练教程.1993.8.[4] 吕艺生.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5] 崔秀珍.舞蹈与形体训练.北京舞蹈学院.2003.5.
第二篇: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 -崔义中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学 位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题
考试科目: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课程编号:13P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册上,否则无效。共1页第1页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爱德华﹒伯内斯
2.参与性公众
3.法律公关
4.ESOP运动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公众有哪些特点?
2.公共关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什么?
3.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经验?
4.政府关系与政府公关的区别在哪里?
5.列举当前我国社会“阳光下的腐败”现象?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评政府公共关系的艺术特征。
2.论述第十八届党中央开展的政府公共关系活动。
出题人:崔义中
时间:2013.8.15
第三篇: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党建思考题
1、中国当前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功能? 答: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原因: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
2、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这对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会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
答:看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认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涵义有两方面,即鲜明的阶级性和突出的先进性,二者构成了共产党质的规定性,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其阶级性和先进性不可分割。政党的阶级性的基本涵义有两层,一是利益属性,即该党代表谁的利益,为哪个阶级说话;二是本阶级固有的特征。无产阶级固有的突出特征体现为其本身是大工业的产物,始终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这个根本特征被揭示和概括,升华为党的先进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是与其他政党比较中凸现出来的进步性。与资产阶级政党比较,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共产党代表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的利益;与一般工人政党比较,共产党先进性体现在党代表的是整个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按照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实践彻底消灭阶级和私有制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地强调了后一层含义。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基本含义表明,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基础,否认或抹煞阶级性,党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其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没有党的先进性,党就会局限于一般工人政党政治水平,无法领导工人阶级完成伟大历史使命。阶级性和先进性不可分割,并统一在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之中。其二,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贯穿于自己存在的整个历史过程。作为无产阶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工具,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鲜明地表示自己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在革命斗争时期,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集中表现为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党的先进性突出体现为不断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阶级性并没有消失,而且在党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前不会消失。从表层原因上看,我们国内的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阶级斗争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有时候还很激烈。从深层原因上讲,彻底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赋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工人阶级基础,我们党才可能坚持共产主义目标不动摇,因此,党的阶级性贯穿于党存在的历史全过程。那种认为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工人阶级政党阶级性也就消失了,党也就变成了“全民党”,是一种曲解,至少是对我们党阶级性的浅薄认识。其三,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复杂的,共产党人对党的性质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曲折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依靠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经济上先富裕起来的阶层,其中的一部分人因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剥削行为而不能归于工人阶级队伍,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归于人民的范围。执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有效整合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力量,由此,我们党以工人阶级为执政的最坚强最可靠的基石,同时必须把属于人民范围的社会群体作为自己的执政基础。执政党重视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在自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旗帜上,应该明确写上党同时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第二,从党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形势看,党必须以“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个旗帜来凝聚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任务,是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尽管现阶段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差别甚至是利益分歧,但“全面实现小康”民富国强的执政目标将使人民中的所有成员受益,党有资格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宏伟的历史事业,不仅需要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还需要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加上我们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中进行的,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复杂化,执政党的协调和整合作用愈加迫切,现实迫切我们党担当人民先锋队角色;我们党有50多年的执政经历,有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特别是从1989年来我们党成功地应对了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党,党有条件和能力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十六大修改的党章中最有新意的地方,表明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执政意识。以执政意识解读“中国人民先锋队”,至少知晓其三方面的含义。其一,“中国人民先锋队”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其二,“中国人民先锋队”意味着我们党重新确立划分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标准。
三、以全球化的视野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一,“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意味着中华百年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出现在党章中,充分体现我们党的历史责任感。第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表明我们党领导现代化事业开阔的思路和胸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内人民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第三,“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内涵我们党根据世界局势变化对国际战略的重新调整。我们中华民族是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自己是“中华民族先锋队”,既体现形势发展的必然,又内涵了我们党的民族责任。第四,“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暗含了我们党对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解决台湾问题,“一国”是“底线”,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也是“底线”,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先锋队”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两个先锋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先锋队是基础,只有具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后一个先锋队是第一个先锋队在我们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后的发展,是形势发展对我们党的要求。两个先锋队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群众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展现了我们对党的性质认识的深化。
3、论述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
答:基本经验: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首要任务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党的十七大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重视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 在八十多年的历史上,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既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也是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一个重要法宝。第一,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理论武装。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理论武装工作搞好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了,党的事业的胜利发展才有了根本的保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
第二,理论武装全党首先是要武装党的领导干部。为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党历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远发展中,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性。为此,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专门创立了培训干部的中共中央党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第三,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首先提出理论武装的重大任务。延安时期,毛泽东发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全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达到了思想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进城比做进京赶考,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马列著作,学习经济和城市管理,为建立新中国创造了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再次发动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端正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部署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为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武装,不仅推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而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学习贯彻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这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排除各种思想干扰、统一认识,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建党86年来,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发展和每一个胜利,都是同全党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密不可分的。
二、理论武装最重要的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头脑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最基本的任务,是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和干部。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政治结论。党一成立,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作出结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看起来很尊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之相对立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叫做“有的放矢”。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脱离中国具体国情是死路一条。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行;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照抄照搬别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模式,同样不行。这就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经验和结论。因此,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必须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而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武装必须注意的根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学会运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所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领导干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解决各种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武装的新任务就是学习十七大精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理论武装首要的是以解决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为重点,使他们能够站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干部教育一定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课的中心内容
(五)建设学习型政党,指定干部必读书目,编写适合干部学习的教材,开展全党学习运动。
(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教育党员和人民,需要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骨干人才。
(七)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4、如何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答: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创建示范点的带动引领作用,运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突出成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把创新作为促进事业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基层调研、理论阐释、政策解读等方式开展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特征、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具体工作要点等内容,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创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是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使学习、服务、创新成为常态。有了制度,还要认真贯彻执行,坚决按制度办事,避免形式主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机制和制度安排上要有长远规划。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具有检验、督促、规范和引导创建工作的作用。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明确的工作要求,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就缺少有效抓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各地探索并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组织实际,研制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可操作性,处理好定性指标和 定量指标的关系,避免繁琐和形式主义;对相关指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拔高,使建设目标要求与党组织实际保持必要的距离,发挥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
5、在当前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党员流动性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创新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答:更新观念,拓宽领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1建设新的基层党建工作载体,使党的群众工作与时俱进 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增强工作实效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多样性,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面临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党建思想的先进性,更新观念,才能不断的增强政治敏锐性,创新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基本物质利益,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内容活泼、形式丰富的活动,充分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的党员、群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教育,丰富精神生活,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之情。坚持把服务群众、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党员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满足群众愿望,迫切解决群众的困难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群众满意和拥护作为检验工作的基本标准。
3.2加强基层干部的党建思想和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建立促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务公开的载体,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通过创新推进产业化、调整结构,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实惠。这点体现在在具体工作里面,就是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党要管党的意识,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做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大事来对待,集中精力进行理论探讨和工作实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方法。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以情凝聚人,以理折服人。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为现代化建设拼搏奋斗。以创新的思想和发展的眼光,正确把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时代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确保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搞上去了,才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较好地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让党的领导机关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以及充分让群众认识党、了解党、拥护党的作用。
6、谈谈如何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答: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的制定、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一句话,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深刻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党的重大决策,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配套、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党的制度体系,推进了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党的制度建设在有些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下大力气解决好党的制度建设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成效。
统一思想,以身作则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在党内深入细致地开展反封建教育,帮助党员干部认清封建主义的表现形式、内容及其严重危害,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增强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知识。要深入开展党规党纪的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形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职尽责地履行应尽的义务。要特别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制度水平。广大干部要认真带头学好、牢记各种条例、法规,把依章依法行政提到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政策水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形成学好用好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依章依规办事的学习风气。
深化制度,细化原则
加强制度建设,仅提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制度建设的“深化”、“细化”上下功夫。一是在“深化”上下功夫,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充分考虑制度建设的后续措施和配套措施,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延伸完善规章制度,使其形成严密的有机体系,力求做到严丝合缝,无可乘之机,无钻营之洞。二要在“细化”上狠下功夫,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很明显,制度越具体、越完备,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性就越强,就越容易把握,可操作性也就越强。要注意把某些原则性的规章制度,“分化”、“细化”成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加强监督,严肃党纪
首先,要建立完整配套的监督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把党组织监督、党员群众监督、党员干部之间的监督和专职机关的监督接合起来,形成党内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党内监督既有制度上又有体系上的保证。要完善党内监督责任制和检查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功过分明,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之上,要按照江总书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指示,加大对干部的监督力度,增强领导干部接受监督和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在权力授与过程中,要加强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指导,同时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实行严格监督。要健全对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制度,防止滥用权力。同时,要加大处理力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对于那些无视制度,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者要按照制度规定严惩。要加大纪检部门的监督功能,加大查处、处罚力度,切实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大胆吸收,善于借鉴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我们要处理好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和吸收、借鉴他人经验的关系,不能固步自封、盲目排外。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像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情,在英、法、美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其他制度,“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这些观点和论述都充分肯定和强调吸收、借鉴外国经验加强我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在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政党制度建设经验中那些反映政党建设普遍性和共性规律,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政治成果,特别是在一些具体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更远、更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拓宽党的制度建设的思路,丰富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吸收、借鉴不等于照搬照用,决不能借吸收借鉴之名行“西化”之实。我们应从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党制度建设的精华,积极稳妥地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是衡量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党内制度,是我们党在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后换取的教训,值得我们牢记。尽管党的制度建设面临一些困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全党都能从全局认识和把握制度建设,都来重视、关心制度建设,聚精会神地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效。
7、联系实际谈谈腐败生成的原因以及新形势下如何系统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的反腐倡廉体系?
答: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违纪违法案件不断发生,特别是少数高级干部的腐败案件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从实践看,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反对和防止腐败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实践
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 思想道德防线
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充分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
8、如何理解“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答: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正式载入党章。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事关党的形象和肌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体布局,着眼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实际,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结合近几年的重大事件说明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答: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始终要面对和不断解决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所引发的执政环境变化的需要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借鉴世界政党执政韵经验教训,把握执政规律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基本要求
第四篇: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老龄化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快速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演员吴秀波最近成为媒体的焦点倒不是演什么新片或有什么绯闻,而是居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想儿子,抱怨来的次数太少,老太太每次都要用笔记录双方见面甚至是通话时间。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人。
“如果夫妻双方都健在,我还是愿意居家养老。毕竟,一切都是熟悉的,有感情,也方便。”一位现年近50岁的朋友表示。
调查显示,愿意居家养老的占大部分。理由如下:一般家庭目前居住都是成熟社区,医疗、购物、交通等都比较方便,这些都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
其实,各地政府已经采取相关措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如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最近,上海静安区提出了“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居家养老模式。即上海静安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内居家养老的实际,将本区餐饮、医疗、商业、家政、服务等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给予适当经济补贴,成立了15个助老服务站,使老年人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静安区模式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为空巢老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服务站上门服务,基本上做到了人性化;第二,能够减轻老人思想压力,使老人安心静养。老人们待在家里静心休养,而不再为吃饭、就医、保健、洗澡、理发等犯愁;第三,能够减少子女的负担,促进家庭和谐。
成都这个休闲城市,也在居家养老上成效明显。全市有10126名“空巢老人”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22000余名志愿者、1000余个社会组织、5000余名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不同了,估计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早有思想准备”,一位受调查者告诉记者。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调查显示,有部分人群选择去养老院或者是老年公寓养老。也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可以和同龄人在一起,各种服务设施齐备,万一出现问题,也能得到及时救助。只是,远离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对亲情的渴望显得极为迫切。
再看吴秀波将自己母亲送进北京西城区老年公寓的事情。一个月4000元,30多平方米,卫生设备齐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一应俱全。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或养老院,都建立在远离市区的郊区,这很不方便,尤其是医疗等。毕竟,老年人一般都有些身体上的毛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她认为把老年公寓或养老院孤零零地建在郊区,不太合理。
按照我国相关规划,将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加强街道、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通过新建和资源整合,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运动健身场所。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即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达到了“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也说明日本在养老保障上的成功。据悉,日本老年人住宅设施的建设实际上是跟政府规范管理密切相关的,相关法律对于建筑规模、人员、服务内容等等都有详细规定,老年住宅的建设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或者约束下开展的。而且,建造地点都是在城市中间,交通等都十分便捷,这样,防止老年人彻底脱离社会主体。
其实,客观上说,老龄化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有很多潜在商机,如中国养老产业。据预测,2010年至2015年中国老年人规模将由1.78亿增加到2.2亿,养老产业市场规模2010年1万亿元到2050年要增加到5万亿。其中,护理、医疗、服务等领域受益最大。有专家表示,养老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通过整合资源,推动了城市社区餐饮服务、医疗保健、物资配送业发展,带动经济持续稳定运转。同时,还能创造就业岗位,减轻区域内就业压力。与此同时,还得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家政、饮食服务人员。
第二部分----莫言获奖看文学翻译暗淡现状
随着11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中国籍作家诺奖“零的突破”,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目前我国当代文学向外传播面临着复杂情况,想登高涉远,谋求合力至关重要。这个合力包括政府与民间,中国作家与外国翻译家以及外国出版商之间的协力。今天,世界阅读中国已有很多渠道,但是文学始终是一个独特而富于魅力的选择。这是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只不过这次骆驼背上托载的不是瓷器、茶叶,而是文化与精神。
不过,莫言获奖并不能掩盖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尴尬现实。“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文学却已经走向中国了。”作家刘震云说。据统计,目前作品被译介的中国当代作家有150多位,只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1.3%。中国每年出版的引进版外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却十分巨大。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上,翻译作品所占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在3%的份额中,中国当代小说更是微乎其微。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影响能有多大?我个人感觉这种尴尬源自于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的偏颇。
其一,现在的很多外语教育也和我们国内的大部分教育套路是一样的,就是两个字,考证。国内等级,国外等级,各种水平测试不厌其烦,而这些水平测试的方向更多的注重的是词汇和语法之类的,无法体验出语言的优美,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完成任务。
其二,大部分的外语学院只是重视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我国自身文化的涉猎,很多同学拿着各种奖学金,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获奖感言。唐诗宋词几乎不会,遑论汉赋元曲,就连很多当代作家的大名都没听说过,又怎样能理解中文文学作品的精髓?无法理解文学
本身的精髓与魅力,即使外文水平再高也翻译不出文学的价值。
教育的不成熟造成了人才的不成熟,而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恰恰缺少的就是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作家徐坤说,如果中国作家能与这些外国翻译家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将既有利于外国译者快速锁定有价值的中国作品,也有利于中国作家深度了解别国的读者心理。
莫言说“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文学走出去不同于出口商品,这是缓慢的过程。”他指出,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
第五篇: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 ,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即时传播和利用;知识人才在激烈竞争与流动 ,人类将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2 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世纪;时代赋予大学新的职能;新时期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必须“学会学习” ,掌握新动态 ,研究新方法 ,迎接新挑战。
新的学习理念对我们教学观念,思想模式的转变很大,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寻求相应的措施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定位,树立“知识—能力—人格—创新”四位一体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文明史,以本质而言,就是一部创新史和创造史。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动力,它推动和激励大学生学习的进行。然而,大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与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格问题;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敢于质疑、专注、好奇等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大学生应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2.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大学生要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多样性。没有一种学习方式是完美无缺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时,大学生应当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其能相得益彰,取长补短。
第二,反思性。大学生的学习要提倡反思性学习。好问、喜思是反思性学习的表现,探究是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喜思和探究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中,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凡事问个究竟、善于思考,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
第三,个性化。一方面,创新性人才是有个性的人,只有把人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弘扬,才会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潜能,体现人的最高本质——创造性。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存在感知、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不能让大学生去适应某种学习方式,而应让大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变革高校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拓宽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知识面广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当今世界,创新点往往出现在学科与学科交界处,谁拥有的知识越丰富,谁发现新知识的机会就越多,谁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校由于分科过细,专业化太强,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窄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文理渗透,帮助大学生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以拓展思路,寻求新的支撑点。综合性课程,既能使大学生整体地对待世界,又能让大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世界,获得对世界全面的、统一的感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知识范围。质量高的知识越多,迁移越快,越能进行创新。因为“只有质量高的知识才是有利于创造潜能的知识,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知识的量与创造性成正比关系”。据我国学者张庆林等的研究,具有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的知识才是质量高的知识。大学生学习,必须注意把学习内容整合,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4.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学习是提升个人内在精神品质、丰富人性的重要手段,是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主要途径,是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学习不纯粹是个体为了获得一些外在的东西,更是为了促使个人实现理想、追逐生命意义、展示个人才智、彰显人的最高本质——创新的基本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提炼,把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从而想学、肯学、乐学,品味学习知识的意蕴,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萌发出创新的欲望和冲动,在强烈的创新欲望驱使下,不受约束、不受羁绊、自由选择、大胆思索、去尝试、去实践、去做一做、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是、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大学阶段,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我觉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克服“时间太晚、年龄大了”的误区
学习是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的,只要努力学习、刻苦自励,从现在开始学习,为时未晚,年龄大点不是拒绝学习的理由。上了岁数的人虽然学习起来不如青少年效率高,但是比起老而无学、浑浑噩噩中度过日的人来,要明智得多、收益得多。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平公觉得自己都快七十岁了还想学习,但觉得自己年龄太大、怀疑学习晚了点,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宰相师旷告诉他说:年少而好学习,就如同早晨初出的朝阳;壮年而好学习,就像升入中天的阳光;老年而好学习,又有如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吗?晋平公深受启发,从此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说的就是苏洵,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辙、苏轼并称中国古典文坛“三苏”。当年苏洵二十七岁时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此发愤学习,终有建树,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在知识面前,人人都要有一个谦虚的心态。即使自己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也不要骄傲,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一位青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家问家长:得到博士学位了,以后做什么?家长告诉他:学做人!家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长知道,天下之大,知识浩瀚,一个人即使穷尽毕生之力,能学到百分之一,就已经难能可贵了,所以即使博士毕业了,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继续学习,正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特别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几乎是没有穷尽的,是人一辈子的学问。孔子他老人家学习得够多的了,但还是不停地学习,遇到人还是谦虚地说“吾不如老圃,吾不如老农!”
现代社会的中青年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为重要。终身学习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意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中青年人,年龄只有三十多岁,但总以为学习已经离他很远。他们宁愿安于现状,也不再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谈到学习时总是叹息自己的年龄大了,除了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努力学习外,不想再学习新东西了。事实上,三十多岁的人正是人生职业的黄金时期,如果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起自己主动学习的兴趣,很可能使自己再次踏上人生及职场的辉煌。对于学习来说,年龄和时间都不是影响学习效果与成就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你的学习意识,因为真正在你的学习中起作用的是学习态度。怀着一颗学习之心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生命阶段,都不会感觉到学习对他来说是迟了。如果你压根儿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风华正茂的少年,也觉得时间还早,还要趁着年轻多玩玩;即使你正值壮年,也会觉得人生已经过半,学习已经晚了——这些理由都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开拓的借口!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自己增强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使命。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进。终身学习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由此可见,“好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为了得到某种虚假的名声,而是一个人终身的需要,是一个人获得完美人生的最主要手段和途径。
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现代社会的人们树立危机意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密集,知识大潮滚滚涌来,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只有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才能不被甩在了时代的背后,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将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之快让人惊讶,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在一夜之间会老化或者落后了。新知识与新技能几乎每天都有产生,谁在这种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冲击之下还无动于衷,他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是家喻户晓的。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开阔学习视野
终身学习理念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孔子说:“好学近乎知(智)”。一个人学习的环境总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自己只是沉湎于局限学习范围之内,就很可能陷入不思进取的氛围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一个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而且可能掌握得很好,工作得也可能很好,但是,如果不具备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准备和能力,就难以扩展自己的学习领域,一旦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就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注意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知识面过于狭窄。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关键是要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学习是一种的习惯,终身学习则是一种理念,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会认同“万事皆有可学”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由一件件事情组成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一定都是提前知道的,有的还不知道如何去做。但无论如何,都足以让人提起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够从遇到的那些事情中学得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将会成为一个人受益终身的智慧。